『壹』 求一電影名,日本或韓國的,兩個青年一個變天使,一個變惡魔,最後天使把惡魔身子砍兩半了。
日本 天使怪盜
『貳』 阿佳妮:一半天使,一半惡魔
那個女孩留著黑色的飄逸長發,她清澈而明媚的雙眼似星光,似海浪,更似暗涌。當她落下第一滴眼淚,如珍珠般的眼淚,掛在她那皙白的面容上,哭訴著: 千山萬水,去和你相會,這樣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
特呂弗注視著鏡頭中的這個女孩兒,他不禁感嘆道: 這個女孩兒曾被上帝親吻過。
很長一段時間里,法國人都驕傲的稱她為: 法國電影的女兒。
這個稱號很特殊,在法蘭西的光影中,我們可以為《白日美人》中的德納芙而傾倒,她誘惑的身姿,金色的長發,冷峻的面容,奠定了她法國電影皇後的地位;後來我們愛上蘇菲·瑪索,她的驕縱和肆意,似乎總在《初吻》和《芳芳》的標記下難以磨滅,以至於中國觀眾總在嘆息,再也不會出現和蘇菲般如此令人悸動的法國繆斯了;這一點,於佩爾和比諾什從未在意過,她們任意穿梭在大師的鏡像中,把表演當做使命和生命,讓藝術成為身體中的一部分,我們有幸在《藍》和《鋼琴教師》中一瞥她們的身影,才知法蘭西從不缺少靈動的藝術家;而瑪麗昂·歌迪亞的特性卻更為明顯,她是法國女演員中唯一拿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也是唯一真正在好萊塢立足過的法蘭西繆斯,她放大了法蘭西玫瑰固有的浪漫風情,在伍迪·艾倫和諾蘭的鏡頭中,成就了自己的一段《玫瑰人生》。
她們都被稱作法蘭西玫瑰,法蘭西情人,這樣的稱謂顯得很俗野激套也很大眾,盡管我們習慣折服於她們的美麗和魅力當中,可在法國這座電影藝術聖地之都,誰會忘了伊莎貝爾·阿佳妮呢?沒人會忘記。
藍色的雙眸在微微顫動,裂脊悶或癲狂、或沮喪、或清麗、或溫婉。
任何一種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阿佳妮的人格,她那平靜的面容下隱藏著驚濤颶浪,我們為之惶恐,也為之瘋魔,就像任何一個角色在她身上,肆彎都如靈魂附體,千萬個看過阿佳妮電影的觀眾都驚嘆:這個女孩,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
人們總愛形容阿佳妮為超凡脫俗,我不這么看,的確,她的容顏像被上帝精心雕琢過,如此精緻和美麗,實在像天然的藝術品。可我更關注她的B面,亦或者說她的人格面具,我從不否定阿佳妮的驚世駭俗,可這份驚世駭俗從何而來?她又如何將其極致化?這對於任何一個影迷來說,都像是個謎。
19歲的阿佳妮遇見偉大的特呂弗,特呂弗狂熱地表示: 除了讓娜·莫羅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你會是個了不起的女演員。
19歲的阿佳妮,唇紅齒白,氣韻絕佳,目光純凈,如果不是《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我們難以預料這個女孩兒將會如此痴迷而靜默,她似乎擁有一種會把你推向她目光的本領,那一刻,我們覺出了她的天賦,她和角色,成為了一種共生的存在。
阿黛爾·雨果因愛而生,卻還是沒能逃出愛情的絕望本能,有時候我們在阿佳妮的表演中,看到的,或許不是這個角色,而是她自己,她的精神世界就足以令人痴迷。如果特呂弗沒有發現這個女孩兒,或許,我們將錯過這個偉大的表演,可我們也時常會錯位,因為這是阿佳妮的長片處女作,那時她也才20歲的模樣,即使縱觀影史,我們也難以找出能夠媲美阿佳妮表演中極盡瘋狂的特質。
至此,法國影壇為她瘋狂,他們沉溺在阿佳妮的眼神中也難以自拔,他們從未想像過有這么一個女演員,深情與敏感、多情和冷漠、美麗與邪惡、平靜與瘋魔都一一被她完美融合。確實,當你看過阿佳妮的電影,就知道她彷彿就是神魔的共生體,她的每一次表演都像通靈般觸動著你的神經系統,我們在她的影像中迷失,總以為她美麗的容顏下有著同樣柔弱的靈魂,卻不想,終究是我們在以色視人。
1981年,邪典電影《著魔》問世,安德烈·祖拉斯基在找阿佳妮時,大概沒想過,她能把這部電影給毀滅。
《著魔》拍攝時,阿佳妮也才26歲,但我們不能低估一個人的年齡?那往往是愚不可及的。《著魔》的誕生衍生了另一個影史之最——最瘋魔的表演,後來人們一致覺得阿佳妮在拍攝那場地鐵通道的長鏡頭時,一定是被魔鬼附體了。
我們把最本能的慾望表現出來會是怎麼樣?
阿佳妮做到了,她被惡魔附身,與惡魔交談,最後與惡魔共亡。如果這部電影要在中國上映的話,或許會在電影院嚇死一票人。只有當你真正感受過阿佳妮的表演,才知道她是沒有極致的,她的自由體現在每一個低眉淺笑,神秘魅惑之中。《著魔》的詭異,被阿佳妮所毀滅,她還有另一個本領,強大的表演系統可以讓你忘卻電影本身,而被她所征服。
就在她拿下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後時,法國影壇沸騰了,80年代的法國,無人能取代阿佳妮的位置,就連平分秋色也勉強得很。 於佩爾說過,如果我和阿佳妮在精神病,她是有妄想症的那個人。
的確,她是有妄想症,妄想吞噬角色本身,就像《羅丹的情人》中她成為歷史中的那個「瘋女人」一樣,她也依舊等待著愛情的純粹,情人的歸來,可她沒等到,她在雕刻中死亡,把生命的空虛升華到人心的罪惡,愛情在阿佳妮眼中一定是有罪的,因為只有犯罪,才會發瘋。她仍然選擇為這樣一個角色而掉進卑微里,把自己的情感撕扯得四分五裂,惹上遍地的塵埃。
當丹尼爾·戴-劉易斯帶走阿佳妮時,整個法國影壇都說: 英國的傢伙騙走了我們的瑰寶。
那時丹尼爾還不是三屆奧斯卡影帝,可阿佳妮早已是影壇繆斯,他初見阿佳妮時,就愛上了她。阿佳妮同樣被眼前的英國紳士所折服,她為他逃離了故土,逃離了電影,彷彿她成為了電影中阿黛爾和卡蜜兒的化身,為愛可以不顧一切。
我們從鮮少的新聞報道中得知他們倆轟轟烈烈的愛情,阿佳妮暫停了自己的事業,一心為劉易斯,也為他們的兒子。可劉易斯還是放棄了她,他去到美國,愛上諾貝爾得主之女,最後和她結婚,徒留阿佳妮一人帶著回憶而生存。
其中的細節我們無法得知,現實中的愛情總是不歡而散,我們無法去譴責任何人, 因為愛永遠都是獨立而自由的。 而今劉易斯成為了奧斯卡三金影帝,阿佳妮早已五座凱撒獎加身,兩人的美麗過往,終究只能停留在想像中,這一對才子佳人,或許只是一段短暫的邂逅,人們惋惜感嘆,只因為我們太痴迷於故事中的理想人生。
可阿佳妮沒有後悔過,她從不在兒子面前說父親任何一句不好的話,長大後,兒子和父親關系親密,人人都道: 阿佳妮的人格同樣是偉大的。
但時光慢慢會出現裂縫,我們最後驚艷於她在《瑪戈皇後》中的一顰一笑,那時她已跨入四十不惑的年齡,卻仍然像少女般明媚動人,靈氣十足。人們再次疑惑,阿佳妮做了什麼?時間為什麼沒有停留在她身上。
可笑的是,我們錯了。
時光是殘酷的,它帶走了法蘭西繆斯引以為傲的容顏,看著現在的阿佳妮,我不禁感嘆,那個夢幻般的阿佳妮始終還是不復存在了,60歲的女人還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嗎?我始終相信過去的那些年,她一直把最美麗的歲月留在了鏡頭上,對我來說,就已足夠。人們不應奢求於她帶給我們太多的幻想,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阿佳妮,沒人能夠妄自媲美她,曾經,現在或以後,她都是美麗和才華集於一身的阿佳妮。
其實天使和惡魔早就達成了協議,他們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伊莎貝爾·阿佳妮,為此,她不得不化身為於光影之中的角色,來滿足人們對於夢境的渴望和無限嚮往。
『叄』 很早以前看過的一個日本動畫片,很暴力。主角好像是個半人半魔,最後和魔族最強的一個紅色的魔人對打。
惡魔人 好像看過
『肆』 《天使與魔鬼》海報上那個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雕塑叫什麼
看完了這本書了。如果電影沒有改動的話,應該是不會出現這個雕像的,書里沒提到過類似的雕像,重要線索全是貝里尼的作品,這個更像是為了電影需要合成的,右半邊的天使應該是影射貝里尼的雕塑。希望可以快點看到電影,這樣就能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了,不過很有可能不會出現吧?
『伍』 一部日本恐怖片一個女人的臉一邊漂亮一邊像鬼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富江無限制。
1、富江是充滿神秘感的少女,沒有人說得清她的來歷,她擁有歲配讓所有男人為之痴狂的美貌,最為奇特的是她的特異體質,可以憑身體的細胞永無止境地繁殖,同時她也能變換各種形態,大型蟲子、半邊鬼臉少女、各種人的樣子的復制。
富江無限制簡介:飯冢家兩個女兒富江(仲村みう飾)和月子(荒井萌飾)在同一數中所學校讀書,兩人更是同時戀上了同一個男孩下田俊夫(大和田健介飾)。面對一臉幸福的姐姐,心中略感失落的月子還是用手中的相機為姐姐拍下最美的一瞬。然而,近乎完美的富江就在月子的面前死於一場恐怖的意外。一年後,月子和父母共同慶祝富江的生日,而就在這一天本應死掉的富江重返家中。自此,飯冢夫婦的行為舉止變得甚為古怪,月子也見到了姐姐極為恐怖的一面。未過多久,飯冢一家陷入極度恐慌的混亂之中,父親更失手殺害了富江乎畢指。可是,那卻是一個如何也死不掉的妖艷魔女??
『陸』 一個男孩一半是惡魔一半是天使的日本動漫叫什麼名字
貌似是X戰記
『柒』 一半天使一半惡魔叫什麼。
傳說的墮落天使:路西法。
路西法(Lucifer)最初起源於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第十四章,「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希伯來原文字為「הילל בן שחר」(helel ben-shachar )讀作赫萊爾 本 沙哈爾,意思為照耀(發光)的星,黎明之子。其中的「הילל」(helel)即是「明亮之星」這個詞的最初形態。
原文是諷刺巴比倫王的,「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這里的「明亮之星」就是後來誤翻的「路西法」。其原文希伯來語里並不是名字,而是指「晨星」。
基督教信徒一般認為,路西法過去是上帝創造的光輝最耀眼的天使,未墮落前由於過度驕傲,後來因反叛上帝而墮入地獄。在部分觀點里,路西法甚至經常被認為是惡魔撒旦(Satan)。還有一個比較少見的說法指路西法的兄弟是米迦勒。
(7)日本電影臉是一半天使一半惡魔擴展閱讀:
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貪食、色慾、貪婪、暴怒、怠惰、傷悲、自負或傲慢。
六世紀後期,教宗艾文略一世將那8種罪行減至7項,傷悲並歸入懶惰,自負並入傲慢,並加入妒忌。他的排序准則在於對愛的違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暴食。
較後期的神學家如聖多瑪斯·阿奎納則對這個排序方式抱有不同的意見提出了霸道、狠毒、腐墮、貪污、施暴、淫慾、吏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