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奧》相關歷史問題--了解日本歷史的請進
那個是江戶時期,幕府時代。
德川家康時代,天皇已成傀儡。基本和現在的天皇沒行宴滲太大差別。
大將軍和現在的首相很類似,統管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等。
天皇在京都,只不過是一個虛名,在戰國以前,足立時代,天皇就已經成為諸侯的傀儡和利用對象,這和我們三國時期類似。
諸侯之間的征戰天皇無權過問,也沒有能力管。那是權力大的只有將軍。
將軍按理說是世襲制的,足立將軍傳了10多代,才在足立義昭這里結束。而德川家則傳了百年多,當然,如果諸侯不祥春服,可以上洛,也就是殺到京都,朝見天皇,正式拜為大將軍,當然你必須有足夠的實力,否則就是去送死,戰國時期,今川義元,織田信檔脊長,上衫謙信等都曾上洛或者試圖上洛,結局各不相同。
❷ 請問電視劇版大奧講述的是真實的日本歷史嗎
1)日本國的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2)古 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 大化改新 」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 院政 」(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3) 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4)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 安土時代 」。
天正十年(1582年), 本能寺之變 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 桃山時代 」。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至今日 。
日本紀元年表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歷史的神功皇後,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吧。
此外,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吧。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之前都以的日本統治者「王」或「大王」作為稱呼。我國《宋書·蠻夷傳》里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綏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寧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靈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開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務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應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寧天皇
23 485 - 487 顯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賢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繼體天皇
27 531 - 535 安閑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欽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達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
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後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
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
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極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 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齊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 朱鳥
41 686 - 697 持統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 大寶、慶雲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銅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靈龜、養老
45 724 - 749 聖武天皇 神龜、天平
46 749 - 758 孝謙天皇(女) 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稱德天皇(女) 天平神護、神護慶雲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寶龜、天應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 延歷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 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 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長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 仁壽、齊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 貞觀
57 876 - 884 陽成天皇 元慶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 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 寬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 昌泰、延喜、延長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 承平、天慶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 天歷、天德、應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 安和
64 969 - 984 圓融天皇 天祿、天延、貞元、天元、永觀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 寬和
66 986 - 1011 一條天皇 永延、永祚、正歷、長德、長保、寬弘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麼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鐮倉幕府採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
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鐮倉幕府展開斗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鐮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 建武中興」。
然而,由於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採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
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徵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坂瓊曲玉和草剃劍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裡。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
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於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67 1011 - 1016 三條天皇 長和
68 1016 - 1036 後一條天皇 寬仁、治安、萬壽、長元
69 1036 - 1045 後朱雀天皇 長歷、長久、寬德
70 1045 - 1068 後冷泉天皇 永承、天喜、康平、治歷
71 1068 - 1072 後三條天皇 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 承保、承歷、永保、應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寬治、嘉保、永長、承德、康和、長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鳥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長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衛天皇 康治、天養、久安、仁平、久壽
77 1155 - 1158 後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條天皇 賓士、永曆、應保、長寬
79 1165 - 1168 六條天皇 永萬、仁安
80 1168 - 1180 高倉天皇 嘉應、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養和、壽永
82 1185 - 1198 後鳥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御門天皇 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順德天皇 建歷、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後堀河天皇 貞應、元仁、嘉祿、安貞、寬喜、貞永
87 1232 - 1242 四條天皇 天福、文歷、嘉禎、歷仁、延應、仁治
88 1242 - 1246 後嵯峨天皇 寬元
89 1246 - 1259 後深草天皇 寶治、延長、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龜山天皇 文應、弘長、文永
91 1274 - 1287 後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見天皇 正應、永仁
93 1298 - 1301 後伏見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後二條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園天皇 延慶、應長、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後醍醐天皇 元應、元亨、正中、嘉歷、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後村上天皇 興國、正平
98 1368 - 1383 長慶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後龜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嚴天皇 正慶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歷應、康永、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觀應
1352 - 1371 (北朝)後光嚴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貞治、應安
1371 - 1382 (北朝)後圓融天皇 永和、康歷、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後小松天皇 至德、嘉慶、康應、明德
100 1392 - 1412 後小松天皇 應永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
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
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布「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沒,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佔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於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101 1412 - 1428 稱光天皇 正長
102 1428 - 1464 後花園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寶德、享德、康正、長祿、寬正
103 1464 - 1500 後土御門天皇 文正、應仁、文明、長享、延德、明應
104 1500 - 1526 後柏原天皇 文龜、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後奈良天皇 享祿、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龜、天正
107 1586 - 1611 後陽成天皇 文祿、慶長
108 1611 - 1629 後水尾天皇 元和、寬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後光明天皇 正保、慶安、承應
111 1654 - 1663 後西天皇 明歷、萬治、寬文
112 1663 - 1687 靈元天皇 延寶、天和、貞享
113 1687 - 1709 東山天皇 元祿、寶永
114 1709 - 1735 中御門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櫻町天皇 元文、寬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園天皇 寬延、寶歷
117 1762 - 1770 後櫻町天皇 明和
118 1770 - 1779 後桃園天皇(女)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寬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 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 大正
124 1926 - 1989 昭和天皇 昭和
125 1989 - (明仁) 平成
❸ 有誰知道日本<大奧>是講什麼的,一共有幾部,怎麼看才算正確的順序,越詳細越好!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FdbCNH0bJv9-h-wgY3O46A
《大奧~永遠~右衛門佐·綱吉篇》是金子文紀執導,堺雅人、菅野美穗等主演的劇情片。改編自吉永史人氣漫畫。講述了第五代將軍綱吉坐鎮幕府,指引著日本朝向未知的方向航行的故事。
❹ 日劇《大奧》的歷史背景
「大奧」爛陸是指上至將軍的正室夫人,下至一眾侍女所居住的場所,亦是將軍的私邸。另外,將軍的正室夫人(御台所)和她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大奧」。「大奧」是為了將軍一人、把千名女人聚集一起,確保能為將軍誕下繼承人而設置的後宮。所以除將軍外,所有男子不可進入,是男子的禁地。
生活在大奧里的女人就如籠中鳥,她們的任務就是終身服侍將軍。作為將軍的夫人,她們是將軍生孩子的工具,還要充當穩定政權、後宮的犧牲品。侍女,她們唯一的樂趣,恐怕就是享受難得的食物,模仿夫人們的穿著弊歷亮。而掌管大奧的女人,更必須舍棄以女之道、以母之道,做一個孤寂的女人。
「奧女」一生封閉在「大奧」之中,為了爭奪權力而斗個你死我活。只要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下一代將軍,便能升價百倍租寬,連帶家人亦能享盡富貴榮華及各種權力。此外,只要攀升至「御年寄」的地位,便有機會被調到「表向」中工作,進一步擴張其權力。因此「奧女」為了攀升自己的地位,便展開各種勾心鬥角,「奧女」甚至會毒死其它「奧女」的兒子,以消滅兒子的競爭對手。
入住於「大奧」中的宮女稱為「奧女」,「奧女」可大致分為「御目見以上」(可用眼睛直視將軍等尊貴人士)、「御目見以下」(不可用眼睛直視)及「部屋方」三大種類。除了正室之外,「御目見以上」中最高級的稱為「上御年貴」,可與正室隨行;其次則是「御年寄」,亦是「大奧」中最具權力的職位,負責管理「大奧」的事務;其次則負責記事或是接待客人等工作。而「御目見以下」的「奧女」則只能負責清潔及擔水等各種雜務,並不會受到將軍的寵幸,所佔的人數亦最多,約佔去全體「奧女」的六成。至於「部屋方」則是「御目見以上」私人聘請的傭人,活動范圍亦會受到限制。
「大奧」採用終生侍奉制,「御目見以上」的「奧女」,只可以於自己的雙親死亡時外出,而在將軍死後,亦不會遷出「大奧」,而是搬到專用的房間,利用餘生為死去的將軍祈求冥福。相反「御目見以下」的「奧女」,在「大奧」中工作可算是一種婚前的修行,既可隨著侍奉的年數而取得到往外面住宿的權利,亦可以與外面的男人結婚。
❺ 大奧簡介
1、《大奧》是日本的時代連續劇,分別在1968年、1983年、以及2003年~2005年年間,前後共計五度拍攝,由富士電視台系統播出。前兩部是以公司創立周年作為紀念作品拍攝,由關西電視台製作,21世紀以後三部則為同一組系列作,由富士電視台製作,東映支援拍攝。
2、無論哪一部都是以德川幕府即江戶時代為歷史背景,故事劇情以江戶時代將軍妻妾們所居住的江戶城大奧做為背景舞台,由身處大奧內的女性們的人際關系與愛恨情仇描寫出德川幕府的繁榮、沒落等波瀾萬丈的故事。
3、《大奧》系列電視劇分為《大奧明治篇/幕末篇》、《大奧華之亂》、《蠢慶大奧第蠢檔游一章》。按照歷史年代分為:《大奧第一章》,是以室町幕府滅亡,日本戰國時代剛剛結束,德川幕府初期時代為背景。以幕府初期三代將軍德帶銷川家光與春日局的時代為背景。另有《大奧第一章特別篇櫻花落》。《大奧華之亂》則是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時代的故事。另有《大奧華之亂SP悲戀的盡頭》。《大奧明治篇/幕末篇》是以德川幕府末期的十三代和十四代將軍,天璋院(篤子)徳川家茂的歷史舞台為准,另有《大奧明治篇SP幕末的女人們》。
❻ 《大奧》日劇是真實的歷史嗎
故事背景是明激真實的,人物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杜撰出來的,劇鉛槐蘆情嘛,就像金庸的小說,細節方面可能是杜撰,但是大槐帶局上按照的還是真實的歷史背景
❼ 在《大奧》(男女逆轉版)中看到古代日本男人穿的那種禮服,就是褲腿很長,走路時拖在地上,
這種禮服孫姿叫卞服。
至於褲子特別長,我是學服裝的。各國歷史上都有看起來非常荒謬誇張,使人行動不便的衣服。這些衣服體現了穿著者地身份地位,他們不必也不能像勞動者一樣行睜禪動便捷,而是要格外優雅,緩慢,過度使用的面悉凱塵料更體現出他們的權勢,就這樣。
❽ 《大奧》講的什麼電視劇和漫畫內容不同嗎
故事劇情以江戶時代將軍妻妾們所居住的江戶城大奧做為背景舞台,由身處大奧內的女性們的人際關系與愛恨情仇描寫出德川幕府的繁榮、沒落等波瀾萬丈的故事。2003年的大奧時代設定在幕末,2004年的大奧~第一章時代設定是春日局與德川家光之時,2005年的大奧~華之亂則是德川綱吉時代的故事。
《大奧》分為「明治篇/幕末篇」「華之亂」「第一章」有電影版、電視劇版還有劇場版等。「幕末片」是以德川幕府末期的歷史舞台為准,華之亂是以德川幕府中期第五代將軍為准,而《大奧》第一章,則是以鐮倉幕府滅亡,日本戰國時代剛剛結束,德川幕府初期時代為背景。「大奧」一詞,類似於中國古代帝王的「後宮」一說,起源於江戶時代(德川幕府)。主要是指侍奉幕府將軍的女人們包括宮女、嬪妃。《大奧》無論哪一部都是以德川幕府既江戶時代為歷史背景。
電視劇是由漫畫而來的,可能有點點小改動的,但大體忠於原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