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泰緬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對雙方有著什麼影響
公元14世紀初,泰國阿瑜陀耶王朝(1349-1767)興起,奉行對外擴張政策。
緬甸的分裂時期(1287-1531)持續了兩個半世紀,各個政權之間戰爭頻仍。長期戰亂使緬甸國力衰弱,沒有能力發動對外戰爭。
16世紀上半葉的泰國中心阿瑜陀耶王國是一塊富庶寶地,動植物和礦產資源豐富,對外貿易發達,阿瑜陀耶城(即大城)中商茄鍵困賈雲集,商品琳琅滿目。緬泰兩國互為鄰國,這就決定了兩國的擴張政策必然發生碰撞。這是緬泰兩國顫念之間爆發戰爭的政治原因。政治因素不是緬泰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因素才是兩國爆發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泰緬戰爭是因為兩國是鄰國,難免會因為經濟、領土、資源和權利等等發生一些碰撞,物質財富的掠奪,單純的 *** 爭奪戰爭。
根據資料記載,泰緬之間的戰爭可能並不止只是33次,戰爭通常都是由緬甸發起的,在33次戰爭中,只有4次是泰國主動進攻的。
緬甸在戰爭中往往佔有主動權,並且戰爭以掠奪財物和居民、控制一些要塞港口為主要目的。緬甸於1549年、1564年和1569年三次臣服阿瑜陀耶,於1767年滅阿瑜陀耶王國。
緬泰戰爭往往是在兩國國勢強盛後,由一位英勇善戰的國王統治時發起的。緬甸東吁王朝的勃應囊、貢榜王朝的信漂辛(孟駁)王,泰國阿瑜陀耶王朝的納臘萱都是很好的例證。
從戰爭起因看,經濟因素是緬泰戰爭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終極原因;從戰爭目的看,泰緬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經濟利益。
緬甸東吁王亮寬朝和貢榜王朝都是以戰爭手段統一緬甸的,並且統一之後即發動了對泰國的侵略戰爭。
泰緬戰爭的特點是屬於冷兵器時代傳統的戰爭,既有原始的組織顯示,又有世襲性。帶有中南半島特色的象戰,象兵是陸上作戰最強有力的兵種,對象兵的選拔也極其的嚴格。
泰緬戰爭給泰緬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在緬泰戰爭的一定時期,戰爭促進了兩國經濟的發展。
戰爭促進了泰緬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泰緬戰爭加快了小乘佛教在緬泰兩國間的傳播與融合。
『貳』 誰可以給我介紹一下《暹羅王後》中緬甸王的扮演者Suppakit Tangthatswasd
King Tabinshwehti 的扮演者 Suppakit Tangthatswasd
Suppakit Tangthatswasd as King Tabinshwehti
可能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扮演緬甸國王的Suppakit Tangthatswasd,是本片中我最為關注的演員。在之前我產生對緬甸歷史的興趣,便是因為他所扮演的角色——King Tabinshwehti(德彬瑞蒂,泰方在片中的翻譯是King Hongsa)。一開始,德彬瑞蒂是出現在《明史》中,那時他還被我國的史籍記載為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莽瑞體」。當時的我學習歷史,很是有點天朝上國的本位思想,「莽瑞體」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荒蠻夷國的首領,奸詐、狡猾,且極具侵略性。然後,一次看旅遊雜志時,看到了關於仰光瑞大光塔的介紹,我意外於這位尚武帝王溫情脈脈的一面。再到後來,無論是緬甸作家Leti Pantita U Maung Gyi充滿詩意的小說《德彬瑞蒂》里的少年天子,還是在各種關於16世紀殖民活動的英文文獻里提到的那位不畏外侮的民族英雄,Tabinshwehti都以多面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直到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那段生澀的緬甸東吁王朝的歷史較為系統地學習了一遍。我的頭腦里才總算對這位帝王有了一個稍微整體些的認知。
然後再來看的這部《素麗瑤泰》。2003-SONY的版本。2001年片子剛上映時其實是看了預告,當時沒看,便是因為覺得海報上沒有很亮眼的人物(笑)。現在好歹是不會單純因為沒有帥哥美女,便放過一部好片了,於是重新補課。
Suppakit Tangthatswasd剛剛出現的時候還是很驚詫(氣憤)了我一下。天哪我們的Tabinshwehti穿著浮華的衣服、臉上塗著白粉畫著口紅、坐在一群女人堆里用一副扭曲的面孔說話。我當時真是失望極了,心裡想啊啊你泰國人真是小氣,因為是敵國滴國王就一定要醜化么?這簡直就是典型的打壓對方抬高自己挖~不過,當我耐著性子看下去,那個一開始被我認為是嚴重醜化的國王漸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我看到了一位英明、果斷、勇敢、富有行動力的緬甸年輕君主。也許有那麼一點桀傲但絕不專斷;也許有那麼一點好色但絕不沉迷;也許有那麼一點自戀但還沒令人無法忍受……總之,隨著影片的發展深入,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能夠接受Suppakit Tangthatswasd所詮釋的Tabinshwehti了。而當我更加細致地將影片看完第2遍以後,我已經認為,Suppakit Tangthatswasd給予了我們一個極為貼切並且鮮活生動的Tabinshwehti!不論是語氣、神態、或者是每一個細小的動作,我都可以從中體會到導演的精心設定和布置。對於這位著名的鄰國君主,泰國人傾注的精力甚至並不次於這部影片的主角——是的,這樣的一部影片是能夠當得起「嚴謹」二字,並且受人尊重的。
必須感謝導演的精心工作,感謝Suppakit Tangthatswasd的上佳演出。
進攻勃生前的 King Tabinshwehti
http://www.hkdhappy.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1703
『叄』 泰國版秦始皇,小時候做人質,敵人卻教他西式軍事,後領泰國獨立
在泰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五大帝,既暹羅五大帝中,有一位被稱為"黑王子"的皇帝。他不僅個人身份充滿著八卦,其外婆是泰國最受尊重,名氣最大的女王後—素麗瑤泰,他父親是外婆的初戀情人,素可泰王國的國王,先是依附阿瑜陀耶王國,又依附緬甸東吁王朝,還把自己送到緬甸當人質。 但他本人的經歷更是堪稱傳奇,於危難之中將讓已經滅亡的泰國重獲獨立,對抗當時不可一世的東吁王朝莽應龍,大力建設阿瑜陀耶城,令其成為東南亞的經濟、貿易、政治中心,使得泰國成為歷史上唯一沒有被西方殖民的東南亞國家,這就是一生戎馬的—納黎萱。 說起納黎萱,迄今為止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父親和自己外婆的八卦。他父親是16世紀初素可泰王國皇室,後來的素可泰國王摩訶曇摩羅伽國王,而他的外婆是當時阿瑜陀耶王國郡主,兩人本是青梅竹馬,兩情相悅的表兄妹。 可是誰曾想一次活動中,他外婆被外公,後來的阿瑜陀耶國王摩訶查可拉帕特國王給看上了。為了保護自己的戀人(當時素可泰王國是阿瑜陀耶王國的附屬國),他外婆義無反顧的嫁給了他的外公。 然而天意弄人,後來阿瑜陀耶王國發生政變,他外公被囚禁在寺廟,於是他外婆只得去求助納黎萱的父親,也就是他外婆的初戀情人。他父親派出最精乾的手下幫助他外公奪取了王位,而為了感謝,其外婆逐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的父親,於是這就有了一出生就帶著八卦的納黎萱王子。 本來從理論上來說,作為素可泰王國的皇子和阿瑜陀耶王國的外孫,納黎萱無疑擁有誰都無法比擬的身份。可命運還是跟他開了一個有意思的玩笑,時至泰國的宿敵緬甸東吁王朝在莽應龍的帶領下完成統一,國力進入鼎盛,於是在1563年逐向當時內亂不斷的阿瑜陀耶王國再次(泰緬戰爭第鍵亮一戰為公元1549年的大城府之戰,該戰導致納黎萱的外婆素麗瑤泰戰死)發動侵略戰爭。 特別是莽應龍還有一支約400人隊的葡萄擾亮告牙火槍兵雇傭兵,這使得當時的東吁王朝號稱東南亞第一強國,而他們為了孤立阿瑜陀耶王國,先來到了它的附屬國,也就是納黎萱的國家素可泰王國。很顯然,素可泰王國根本無法抵禦莽瑞體的大軍,摩訶曇摩羅伽國王只得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交給莽瑞體作為人質,幼小的納黎萱跟著莽應龍來到了緬甸東吁王朝的都城漢達瓦底。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天降大任於斯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作為人質的納黎萱雖然沒有自由,但是卻在緬甸接受了葡萄牙教官的西式軍事教育。當一切歷史都已經安排妥當,走入正軌的時候,緬甸人或許沒有想到,這個錯誤的決定將給自己樹立這輩子最強大的敵人。 而當納黎萱作為人質在緬甸接受訓練的時候,泰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外公摩訶查可拉帕特國王戰死沙場,其舅舅摩欣繼位,但是很快摩欣被莽應龍趕下位,並扶持納黎萱的父親摩訶曇摩羅伽國王成為新的阿瑜陀耶王國國王,同時也是作為緬甸的傀儡皇帝。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整個暹羅(泰國)已經成為了緬甸的傀儡王國。 這樣的結果就導致納黎萱從原本只是阿瑜陀耶王國附屬國素可泰王國的皇子一下成為了當時已經合並的暹羅國皇子,地位徒增。為此,已經年過五十四的老摩訶曇摩羅伽國王把自己的女兒蘇班許配給莽應龍做小妾,換納黎萱和弟弟"白王子"厄迦陀沙律回國。 公元1572年,既回國的第二年,才剛滿十六歲的納黎萱被封為"摩訶·烏巴臘",並被任命為彭世洛城城主(原素可泰王國都城)和暹羅副王,成為暹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當緬甸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莽應龍開始走向年邁,並於公元1581年去世的時候。泰國歷史上第二偉大的帝王納黎萱,正式宣布屬於自己的時代來臨。 此時接替莽應龍的是他兒子莽應里,他顯然沒有父親的雄才偉略,剛剛繼位,龐大的緬甸帝國內部各路諸侯就開始蠢蠢欲動。1583年,其舅舅猛勺在原阿瓦王朝屬地(今緬甸德達烏縣境內)反動叛亂,身為東吁王朝緩明屬臣的阿瑜陀耶王國不得不受莽應里命令,讓納黎萱帶領一支暹羅軍隊前去平叛。 已經接受過葡萄牙軍事訓練的納黎萱知道這是一次讓阿瑜陀耶王國脫離控制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他故意拖慢行軍速度,以求靜觀其變。其這一舉動立馬被莽應里察覺,他一邊派出緬甸軍前去討伐,又讓孟族部落的軍隊斷納黎萱的後路。 然而此時的緬甸附屬國中,又何止泰國一個國家打此心眼呢?孟族首領基特同樣有著同樣的心思,他把這一消息告訴了納黎萱,並加入了暹羅軍。於是納黎萱隨即宣布脫離緬甸的控制,並宣言進攻緬甸的都城勃固。 莽應里雖然不如父親莽應龍的雄才偉略,卻也並不差,他以摧枯拉朽平定了自己舅舅猛勺的叛亂,然後立刻班師回勃固,這使得納黎萱的計劃被破壞。但是後者立刻轉變策略,率領著自己的士兵,並一路帶領著當年被莽應里強行遷入緬甸的泰人返回了故土。隨後他命令整個阿瑜陀耶王國諸城裡,把緬甸東吁王朝安插的人全部清除。不僅如此,作為原本素可泰王國的皇子,他還宣布正式取消了素可泰王國,統一稱為"阿瑜陀耶王國",由此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的泰國誕生。 這里要說明的是,現代泰國最早的國家是素可泰王國,後於1349年被阿瑜陀耶王國的第一任君主烏通王所滅,納黎萱的外婆和外公就出生於阿瑜陀耶皇室。素可泰王國雖然被滅,其皇室也從原都城素可泰城搬遷到彭世洛,但是其家族依舊牢牢控制著彭世洛。雖然名義上是阿瑜陀耶王國的屬臣,但是兩者更像是附屬國的關系,素可泰皇室依舊保有相對的政治和軍事獨立,所以其後人一直自稱每任彭世洛城城主為"素可泰王國國王",納黎萱的父親就出生在素可泰皇室。 然而現在,納黎萱的父親已經是整個阿瑜陀耶王國的國王,而自己作為擁有兩國皇室血脈的後裔,此時宣布取消素可泰王國,並不會引起爭議,同時也是泰國歷史上的一項壯舉。1590年,摩訶曇摩羅伽國王去世,納黎萱正式繼位暹羅國王。 真正令納黎萱揚名立萬的是公元1592年一場面對緬甸傾國之力的戰爭。此前一年年末,納黎萱出兵柬埔寨,1592年1月緬甸太子摩訶·烏巴羅闍率領二十萬大軍來伐。此時納黎萱手中才一萬多兵馬,但是無可奈何他必須迎頭而上。 但是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他知道,正面對抗絕無贏的可能,於是便利用緬軍驕傲輕敵的心理在泰國密林中使用誘兵設置埋伏的各個擊破的戰略,就這樣一點點,一點點,生生用一萬人馬打敗了緬甸二十萬大軍。根據泰國當時的傳說,在暹羅軍隊陷入威脅的時候,納黎萱毅然向緬甸太子發動戰象單挑,要知道他外婆就是戰象單挑中被緬甸貴族殺死的,現在納黎萱勢要報此仇,最後納黎萱在象背上一槍刺死了緬甸太子,並帶領暹羅軍走向勝利。而這個時間正是1593年1月18日,時至今日,1月18日已經成為泰國的建軍節。 就是這一場勝利,使得泰國完全擺脫了緬甸的殖民,再次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隨後納黎萱南征百戰,相繼佔領馬來半島,攻下當時屬於緬甸清邁王國和阿拉干,滅亡柬埔寨,和弟弟"白王子"厄迦陀沙律兩個人共同打造了一個處於黃金時期的阿瑜陀耶王國。 在他的建設下,當時的阿瑜陀耶城毫無疑問成為了整個東南亞的中心,這里不僅有 *** 商人、歐洲商人和印度商人,就是連中國的海外貿易也不得不到這里來跟別人做生意。也正是由於納黎萱的建設,使得泰國成為了東南亞諸國中唯一在近代史上沒有被西方人殖民的國家。於是其地位僅次於創立泰國文字和使得泰人產生民族認同感的素可泰國王蘭甘亨國王。 可惜戎馬一生的納黎萱並沒有留下子嗣,公元1599年在出兵前往撣邦的途中不幸病逝,其弟弟"白王子"厄迦陀沙律繼位。
『肆』 乾隆朝征討緬甸是否與暹羅阿育陀耶王朝的被圍有關
這段歷史的起源也是源於我對幾部泰國電影的喜愛。一部是《暹羅王後素麗瑤泰》,另外一部是《納瑞宣國王》。兩部史詩電影環繞的便是阿育陀耶王朝與緬甸曠日持久的戰事。我在針對泰國通史、圖繪暹羅等一些泰國史料的研究後與中西方的一些史實事件進行了關聯與對比。並且得出了一些結論,清緬戰役應當來說是與阿育陀耶被圍有一定關聯的。
此時的清國如果戰略成功便可藉助緬國後方空虛一舉攻陷緬甸並且通過圍魏救趙的方式解除其對阿育陀耶王朝的包圍。遺憾的是這場戰役的兩個作戰目的都未達到,緬軍擊退了清軍的入侵,並且攻破了阿育陀耶王城,將這座數百年的佛城付之一炬。從此之後,暹羅在祖籍潮州人的鄭信帶領之下開始了復國之路,很快便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伍』 泰國與緬甸歷史上共發生過多少次戰爭
緬泰戰爭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吁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沖突。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佔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1584年 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佔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並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第三階段(1665~1759) 這一時期,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四階段(1759~1810) 1752年,緬甸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泰國的獨立。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漸次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緬甸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泰國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沖突,其影響和范圍日益縮小。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
『陸』 《暹羅女王》劇情介紹
在一個被國王統治的土地上
在一個由戰爭主宰的世界裡
那裡有一位奇女子
她將拋棄所有傳統
鼓勵人民
保衛國家
十六世紀泰國暹羅王後素麗瑤泰的一生傳奇,描述宮廷斗爭與泰緬之戰,一段精美華麗的史詩,神秘而夢幻,充滿對古時端莊靈秀的遐想,婉轉的竹器穿梭在其勢如山的交響與號角之中,奇麗無比。廟宇與熏香,佛光與風情,高尚內斂的宅殿,永被膜拜的皇權,熠熠生光的金色飾品,連那溫柔側身的跪拜方式,都具有神秘的氣質,這一切賦予這一片被蒸騰的土地無限美感,如此輝煌。少女好奇的眼,盛放的黃色含笑;君主桀傲的眼,漂亮的白色幼象;王子妃深邃的眼,澎湃的洶涌暗潮;王後的最後一眼,身後的無限慈悲。大象群的戰爭,包含了一切災難。一個濃烈綿長的故事,一段不能忘記的風情。The Legend,起初的傳奇,一個將血液融於國土的美人傳說。這次是清脆徐緩的泰語,勾起前世回憶。
這是一部泰國歷史上最富有雄心的電影,也是有史以來泰國投資最大的史詩巨片。本片無論從劇本、人員還是電影本身都充滿了一種特別的貴族氣質。影片由泰國皇室全額投資拍攝,並由泰國王子親自執導,甚至部分參與演出的演員,其本身即是泰國貴族,「他們天生是成為國王(王後)的人,他們是在演他們自己」(導演語)。
在泰國人的心目中,素麗瑤泰決對算得上是一個英勇的皇後,在與緬甸的戰爭中,她與丈夫一起騎在大象上出征作戰,最終為保衛國家而犧牲了自己,成為了後人景仰的民族英雄。但素麗瑤泰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她的勇御外敵,更在於她維持了整個國家的穩定。故事發生在距今約400年左右的大城府時代,影片採用了傳統的直鋪式敘事結構,自1528年起,至1549年止。在當時,暹羅還是一個小城邦,拉嘛錫帛狄國王統治著強大的南方聯邦大城府,而他的堂弟亞錫塔雅國王,統治著北方的彭世洛。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有著很多地位不同的國王、王子、公主,大部分都彼此有著親緣關系。素麗瑤泰就是這樣的一個公主,為了避免國家分裂,她無奈與青梅竹馬的戀人分開,嫁給了本性有點懦弱的王子。在之後的二十年裡,她一直與丈夫風雨與共,不計榮辱,歷經了多次政權變換。當整個國家面臨被分裂的危急關頭時,她又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成功了粉碎了裔頌王朝的復辟陰謀。
此外關於這部片子的時長,我看的是142分鍾的北美版本。為了尋找185分鍾的那個傳說中的泰國版本,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幾乎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碟店,然而一無所獲。在跑這些店子的同時,我才發現這部我認為在史詩類電影中堪稱經典的《素麗瑤泰》居然……居然是如此冷門!而與它幾乎同時放映、同樣類型的印度寶萊塢大片《阿育王》則是到處都能輕易找到。唉……這是哪門子道理?難道真是因為《素麗瑤泰》的海報不夠美型?還是阿育王在歷史上夠有名氣?啊我真找不出什麼原因了。如果僅僅是因為帥哥美女的缺乏或者是東南亞歷史對大多數人確顯生僻,你錯過了這部影片,我不得不說這是你的遺憾了。我個人認為,就史詩片而言,《素麗瑤泰》和《阿育王》同樣畫面華麗、充滿民族風情,但前者的內容卻更為平實、生動,情節精闢、節奏明快。此外補充一句,不要看到海報就失望,《素麗瑤泰》里其實是有很多帥哥美女滴~而且是氣質型的,十分耐看哦^0^
最後的話題:King Tabinshwehti 的扮演者 Suppakit Tangthatswasd
Suppakit Tangthatswasd as King Tabinshwehti
可能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扮演緬甸國王的Suppakit Tangthatswasd,是本片中我最為關注的演員。在之前我產生對緬甸歷史的興趣,便是因為他所扮演的角色——King Tabinshwehti(德彬瑞蒂,泰方在片中的翻譯是King Hongsa)。一開始,德彬瑞蒂是出現在《明史》中,那時他還被我國的史籍記載為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莽瑞體」。當時的我學習歷史,很是有點天朝上國的本位思想,「莽瑞體」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荒蠻夷國的首領,奸詐、狡猾,且極具侵略性。然後,一次看旅遊雜志時,看到了關於仰光瑞大光塔的介紹,我意外於這位尚武帝王溫情脈脈的一面。再到後來,無論是緬甸作家Leti Pantita U Maung Gyi充滿詩意的小說《德彬瑞蒂》里的少年天子,還是在各種關於16世紀殖民活動的英文文獻里提到的那位不畏外侮的民族英雄,Tabinshwehti都以多面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直到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那段生澀的緬甸東吁王朝的歷史較為系統地學習了一遍。我的頭腦里才總算對這位帝王有了一個稍微整體些的認知。
然後再來看的這部《素麗瑤泰》。2003-SONY的版本。2001年片子剛上映時其實是看了預告,當時沒看,便是因為覺得海報上沒有很亮眼的人物(笑)。現在好歹是不會單純因為沒有帥哥美女,便放過一部好片了,於是重新補課。
Suppakit Tangthatswasd剛剛出現的時候還是很驚詫(氣憤)了我一下。天哪我們的Tabinshwehti穿著浮華的衣服、臉上塗著白粉畫著口紅、坐在一群女人堆里用一副扭曲的面孔說話。我當時真是失望極了,心裡想啊啊你泰國人真是小氣,因為是敵國滴國王就一定要醜化么?這簡直就是典型的打壓對方抬高自己挖~不過,當我耐著性子看下去,那個一開始被我認為是嚴重醜化的國王漸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我看到了一位英明、果斷、勇敢、富有行動力的緬甸年輕君主。也許有那麼一點桀傲但絕不專斷;也許有那麼一點好色但絕不沉迷;也許有那麼一點自戀但還沒令人無法忍受……總之,隨著影片的發展深入,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能夠接受Suppakit Tangthatswasd所詮釋的Tabinshwehti了。而當我更加細致地將影片看完第2遍以後,我已經認為,Suppakit Tangthatswasd給予了我們一個極為貼切並且鮮活生動的Tabinshwehti!不論是語氣、神態、或者是每一個細小的動作,我都可以從中體會到導演的精心設定和布置。對於這位著名的鄰國君主,泰國人傾注的精力甚至並不次於這部影片的主角——是的,這樣的一部影片是能夠當得起「嚴謹」二字,並且受人尊重的。
『柒』 東吁王朝的介紹
東吁王朝(猜迅山Toungoo Dynasty,1531~1752年),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昌薯。中國史籍稱其為洞吾、東胡、穗中底兀剌。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吁創建,故名。
『捌』 莽應里的終至敗亡
此時的莽應里已經沒有能力再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了,但是他的周邊各國卻不願意給他喘息的機會。1594年,明朝雲南巡撫陳用賓在騰沖設立八關,留兵戍守,又募人前往泰國相約夾攻緬甸。而和緬甸有世仇的木邦則更加積極,他們主動出擊攻打東吁王朝。緬甸最初經常以猛卯的土司多俺為向導,進犯東路,而這次木邦罕欽生擒多俺並將他斬首,向前修築猛卯城堡,大興屯田。同年,明朝軍隊和木邦等土兵大敗莽應里派遣的孟密土司思仁攻打蠻莫的軍隊,將思仁的幫凶丙測殺死。由此,中國明朝的力量在北緬取得大勝。而南方的泰國國王納黎萱響應明朝的號召,於1595年率領大軍第一次攻打東吁王朝首都勃固。阿拉乾的國王明耶娑基應莽應里之邀,派遣葡萄牙人勃利多(亦雀運兆譯菲利浦;德;布里托)率葡萄牙僱傭軍同東吁王朝聯合,並侵佔沙廉。而清邁的蘭那泰也派遣部隊援助緬甸,造成納黎萱這次沒能攻陷勃固城。但緬甸已經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1595年之後的東吁王朝已經失去了輝煌,莽應里也在沒有對外發動侵略,只能自保於都城之內,卑謬、阿瓦、清邁相繼宣布獨立,莽應里在頃租東吁的堂弟更是對勃固的王座垂涎三尺,緬甸各地再次陷於軍閥割據的狀態。1598年悄冊,寮國也脫離了緬甸的統治,重新回到了明朝的懷抱中。與此同時,納黎萱聚集邊民在毛淡棉屯田,以准備充裕的軍糧,同時與東吁侯以及阿拉干王朝聯合,准備同時進軍勃固。三方約同於1599年一同攻打勃固。結果,阿拉干王朝的葡萄牙僱傭軍和東吁侯搶先動手,莽應里如同待宰的羔羊。阿拉幹人佔領了沙廉並將該城洗劫一空,隨後在勃固城下與東吁軍隊會師。莽應里的衛隊拋棄了這位可憐的國王,聯軍順利地進入都城,瓜分了財寶和王女,莽應里被東吁侯監禁。當1599年納黎萱從泰國發兵而尚未趕到緬甸時,勃固已變成一片廢墟。納黎萱因為沒有分到戰利品十分惱火,又去攻打東吁,但由於東吁的盟友阿拉幹人的干擾使得他後勤供應不濟,納黎萱頹喪地撤退了。(1605年,納黎萱在攻打阿瓦時因疽疾並發而死,享年50歲。)
『玖』 東吁王朝的綜述
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吁。四十年戰爭時,東吁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人口不斷增多。 早在明吉逾(1486~1531在位)時,東吁就與阿瓦聯姻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地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制住阿瓦王朝的進犯。1535年莽瑞體開始進攻白古王朝。1539年攻滅白古王朝,莽瑞體推行了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佔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莽瑞體去世時,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
1551年,莽應龍繼位。他滅阿瓦王朝,征服各撣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為發展政治、經濟、文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績卓著。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封建主重新割據。阿拉干王朝封建主乘機率葡萄牙雇傭兵,並同東吁封建主聯合,於1599年攻佔白古,俘獲緬王莽應里(緬名南達勃因)。東吁王朝危在旦夕,莽應龍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佔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特別是於1613年收復了被葡人佔領的沙廉,把葡萄牙侵略者驅逐出緬甸,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他隆執政時(1629~1648),國富民強。他擯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1638年他還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絕答計,作為征稅和征調勞役的依據。平達力時(1648~1661)國力日衰。
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侵入緬甸。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動搖了東吁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佔領首都阿瓦,結束東吁王朝統治。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1280年,東吁城建於緬甸中部錫唐河流域。
1535年,莽瑞體開始進攻白古王朝。
1539年,東吁王朝滅白古王朝,佔領伊江三角洲,征服毛淡棉一帶的孟人。 1541年,攻佔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
1550年,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
1555年,佔領阿瓦。
1556-1559年,征服曼尼坡及撣邦。
1563年,遠征暹羅。
1564年,白古農民起義。
1567年,大飢荒。
1568年,再征暹羅。
1581年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封建扮仿主重新割據。
1582-1583年莽應里進犯雲南,被劉綎、鄧子龍率兵擊退,追至阿瓦。
1599年,阿拉干王朝封建主率葡萄牙雇傭兵,聯同東吁封建主攻佔並焚毀都城白古,俘獲莽應里(緬名南達勃因)押回東吁斬殺。
1600-1605年,良淵王佔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史稱「良淵時期」。 1613年,阿那華隆收復了被葡人佔領的沙廉,驅逐葡萄牙侵略者出緬甸,再次統一緬甸。
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
1629-1648年,他隆王擯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致力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 1635年,他隆王從白古遷都阿瓦。
1638年,他隆王他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並缺慧計,作為征稅和征調勞役的依據。
1659年,明朝末代皇帝永曆逃亡到緬甸。當時緬甸已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好引渡永曆以換取清軍撤兵。
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開始侵入緬甸。
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又從內部動搖了東吁王朝的統治。 1752年,孟族軍隊佔領首都阿瓦,將摩訶陀摩耶沙底波帝俘至白古,結束了東吁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