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部電影 背景是二戰時日本人俘虜了很多美國女人到新加坡的一個島上
天堂之路(美國)
主演:
凱特·布蘭切特
葛蘭·克勞斯
弗朗西斯·麥克多蒙德
鮑琳·克林斯
1942年一個晚上駐扎新加坡澳大利亞和英國軍人正舉辦一個盛大舞會大家隨著美妙音樂翩翩起舞坐一起悠閑聊天正這時一聲炮彈巨響打破了喧鬧氣氛驟然間鴉雀無聲戰爭來了!
澳軍上尉立即發布緊急命令所有女人和兒童全部撤退軍人們准備迎戰草草告別後女人和兒童們登上了回家大船船大海上小心航行著船上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事情嚴重性直到天空中突然出現日軍戰斗機向們實施了猛烈轟炸迫使們棄船跳入水中尋找生路
黑夜過去了一些倖存者經過一夜漂泊來到了一個小島被島上日軍抓到了集中營集中營里有許多婦女和兒童們來自不同國度但遭受著同樣命運
集中營里們忍受著非人待遇:集中營里環境很差很多人感染上了瘧疾等疾病一天一位老夫人患病生命垂危為了給老人治病一位叫魏英女囚深夜日軍防範性降低時冒險集中營鐵絲護圍旁用自己物品和外面人交換了一些葯物被日軍發現後活活燒死日軍們不給們提供充足生活用品一次女囚們洗浴時為了爭奪一塊小小肥皂而動手打架這里婦女和兒童經常挨餓還要像奴隸一樣工作斷絕一切與外界聯系這一切使得人們對生活很絕望對未來沒有希望有許多人絕望中死去了
皇家音樂學院受過訓練英國人愛德麗亞看到人們逐漸墮落心中萌生了成立合唱隊想法努力下們演唱了很多優稚古典曲目為們枯燥生活平添了樂趣找到了自我價值讓近乎絕望囚徒們產生了對生渴望
1945年戰爭結束了日軍撤出了集中營女囚們重新獲得了自由們抱一起歡呼雀躍愛德麗亞指揮下又哼起了美妙而動聽旋律
精彩視點:
這部影片凱特·布蘭切特銀幕處女作一部描寫二戰時日軍集中營中女囚故事片中體現了女性勇氣友誼與力量
本片編導布魯斯.貝雷斯弗德1982年執導《疲憊不堪》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1989年執導《為戴西小姐開車》獲4項奧斯卡獎本片被認為一部女性版《桂河大撟》
⑵ 二戰結束後哪個國家殺了日本戰俘
這個國家是澳大利亞襲鄭,殺了19萬日本戰俘。像對付日本這滲陸樣的國家,澳大利亞給叢禪頃大家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法,那就是打,狠狠的打,你越狠他越怕!
⑶ 請問當年10萬日本關東軍到西伯利亞勞改是什麼電影
《登陸之日》
該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上映,講述了日本殖民朝鮮時期,日本將軍之孫長谷川辰雄與貧賤子弟金俊植因為奧運會選拔賽跑,卻被誣陷違規。
引發民眾與軍方發生沖突,最終金俊植被充軍,後因為金俊植與戰友不願做敢死隊,索性集體出逃。當俊植看到蘇軍壓境,決定跑回送信。結果,日軍慘敗,辰雄和俊植被俘。
一次騷亂之後,金俊植和好友(辰雄)角斗,結果金俊植寬容了對手。此後,德軍瘋狂反撲,金俊植和好友(辰雄)在敢死隊同歷生死。他們為了逃命,同甘共苦,翻山越嶺,來到德軍佔領地。兩人失散,再見竟是諾曼底的德軍陣營,辰雄再次見到了那個奔跑著的身影。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由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
(3)澳大利亞處死日本戰俘電影擴展閱讀:
1945年8月8日晚(亞洲東部時間已到8月9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遞交了宣戰書。此刻集結了150萬重兵的蘇遠東軍已利用夜幕掩護在邊境,天亮前便向滿洲、朝鮮北部和庫頁島南部同時了進攻。
在5500輛坦克(含自行火炮)的掩護下,乘著近10萬輛美製卡車的蘇軍在遼闊東北大地多方向開進,頭頂上有3000多架飛機掩護。
在煙塵滾滾、馬達轟鳴的地空協同交響曲中,蘇軍的遠東戰役成為其現代化閃擊戰最典型的樣板,在內蒙古方向突擊的裝甲集群6天內便開進了600公里而到達吉林西部。
基本由步兵構成的日軍除了少數依託永備工事頑抗外,其餘大都望風而潰而無法招架。關東軍總司令部在開戰第三天便由長春撤到通化的山中,准備放棄北滿,所屬各部隊陷入一片混亂。
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說,關東軍再打下去連兩個月也堅持不了。蘇聯出兵,使日本最後失去「媾和」希望,天皇裕仁從美國得到不追究他戰爭責任並保存國體的許諾後(由此而論日本投降並非完全無條件),於8月15日令電台播放了「終戰詔書」錄音。
⑷ 俄羅斯對待日本戰俘的那部電影叫什麼
登陸之日。
《登陸之日》全片一氣呵成,高潮迭起,戰爭場面激烈,人物情感真切朴實,恢弘的場景和激昂的配樂,令本片頗具史詩風度。劇情的設置和鏡頭的運用,兼顧商業賣點和藝術價值。
⑸ 二戰著名的處決照:斬首澳大利亞白人士兵的日本兵,最終結局如何呢
這可能是二戰最著名的處決照,既因為它的殘酷,也因為處決的對象。照片中,一個被綁著雙手的白人戴著眼罩跪在泥濘的地上,他的身後,一個日本軍官悍然高舉武士刀。
你知道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和結局嗎?
被斬首的白人叫倫納德·西弗利特(Leonard Siffleet),一名澳大利亞的特種作戰士兵。他是荷蘭後裔,1916年出生於新南威爾士州的岡尼達,二戰爆發後他加入了澳大利亞軍隊,接受了無線電通信訓練,1943年5月晉升為中士,從7月開始在新幾內亞東北部執行特種任務,和兩個安汶人組成一個行動小組,在新幾內亞山區進行情報偵察任務。
如此仇恨怎能忘記?戰後,下達死刑命令的日軍司令和劊子手下場如何?
關於這個西方人記錄為“Yasano chikao”的日軍劊子手軍官,澳大利亞方面有兩種說法,一說戰爭結束前陣亡,一說戰後受審被判死刑,後因屬於服從命令減刑為10年苦役,刑期結束後返回日本,日本方面則沒有相關記錄。
而下達處決令的日軍海軍中將鐮田道章,則沒能逃掉,他瞎寬在戰後的BC級戰犯審判中被判虐殺戰俘和平民罪名成立,於1947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被送上了絞架。
⑹ 二戰後澳大利亞處死日本戰俘 澳大利亞殺死了多少日本戰俘
也不知道到底是處於什麼原因,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暴行的受害者,我國很多人民似乎都非常的渴望成為施暴的角色。最早就是孫立人,化身為血手人屠,霸氣虐殺3萬日本戰俘。之後孫立人那還沒去世的老部下都看不下去了,出來給自己的老長官洗脫污名。之後才有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人家根本就不覺得這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接下來忽然澳大利亞人又開始發飆,狂殺日本戰俘。最早在手機上看到這種文章的時候我沒留意,甚至沒點進去看。因為一是看標題就不合常識,第二如果我點進去看了,估計少不得要說幾句,很可能被愛國心切的群眾圍攻,何苦來哉?
但人不找事事找人,前段時間看到提名叫做:二戰後澳大利亞處決了全部17萬戰俘嗎?有被證實或證偽嗎?
我一核族晌看這都殺到17萬了?不能等閑視之,於是用網路搜索了一下。好傢伙,這個17萬居然還是個保守數字。就「澳大利亞 屠殺日本戰俘」這三個關鍵詞,頭幾頁上,日本戰俘被屠殺人數就從11萬升級到17萬、19萬、一直到20萬,伴隨著「一個不留」、「只剩一萬」、「架起機槍掃」之類霸氣的狠話。在我看來這個說法是非常離譜的,基本上可以用常識和邏輯判斷出是謠言,為什麼這么說呢?
首先對於日本戰後俘虜問題,我們之前知道的是日本人是最恨蘇聯人的。廣為人知的數字是蘇聯出兵東北的時候,把60萬關東軍戰俘抓回西伯利亞去服苦役,最後放回的時候少了10萬人,並且說不清楚怎麼少的。日本人就說都是被蘇聯人折磨死了,因此不依不饒的。設若澳大利亞人直接動手斃了11或者17、19、20萬,那麼日本人還揪著蘇聯不放幹嘛?一億總腦殘嗎?
其次二十世紀不是戰國時代,不是中世紀,不是你是強者你便是要逆天。殺俘這個事無論是道德上,還是在國際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何況是屠殺十多萬?卡廷事件殺了多少波蘭戰俘?三萬。為了這事情波蘭和蘇聯鬧了幾十年,蘇聯都不敢認下來,最後鬧到蘇聯解體俄羅斯道歉為止。你覺得這真上十萬的殺法,日本政府會追索不得就閉嘴嗎?如果這是真的,西方國家又怎麼好意思指責日軍虐俘?戰後還不斷聲索己方俘虜遭受的苦難?
俗話說人上一萬無邊無際,殺了快20萬人要不留痕跡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數字都達到南京大屠殺的三分之二了。當時南京在日軍全面軍管之下都被人把影像資料留下來了,何況當時二戰已經打完了,澳大利亞又有何國力和國際地位能捂得住這個事情的蓋子?
但我能就這樣反駁這種說法嗎?就算別人不提到道德高度拿我的立場說事,但人家可以說你的證據呢?你不知道那是因為你沒見過啊,你孤陋寡聞啊,且去讀書什麼的。前面說的是我們可以用常識和邏輯推斷這是謠言,那麼不顧常識和邏輯相信並且傳播這種謠言的人,那隻能說這種謠言貼合了他們的某種精神需要,要證明這是謠言只有拿出證據。這就是辟謠的為難所在,造謠只需要一張嘴,張口來。而你如果要反駁,你需要去查大量資料。這也是我最開始不想沾這事的原因。
好吧,既然已經決定做了那我們就穗消要去找證據呀。我的思路是這個事情必須看澳大利亞人和日本人自己是怎麼說的,總不可能這兩國在中國國境外發生的事情他們自己還不如某個中國人清楚吧?
我首先查找的是英文網路。按這些文章的說法,澳大利亞疾惡如仇,敢作敢當,分明是不怕事的,當時他們都那麼霸氣了,沒理由說現在就遮遮掩掩的。於是我就用Japaneseprisoner of war、Japanese POW、Australia、WWII作為關鍵詞搜索,間雜Kill、Murder、Massacre之類。
結果呢?很抱歉,出來的基本上是澳大利亞戰俘在日本戰俘營裡面如何受虐,有論文有新聞有回憶錄還有賣書的廣告。這一點上不得不說澳大利亞人做的不錯,不止一個改鋒網站有戰俘的詳細名錄,包括姓名、籍貫、出生年月、部隊、軍銜等等,還用粗體大紅字標著「DRAFTONLY: THIS IS NOT A FULL LISTING OFNAMES(僅是草稿,並非完整名錄)」。但是我最想要的是對應的日本俘虜的資料庫,他們沒做,估計是我英語糟糕沒找到吧。
和澳大利亞手中的日本戰俘有關的呢,雖然少,也有。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件,竹永事件。就是新幾內亞戰線上日本陸軍第41師團步兵239聯隊第2大隊在大隊長竹永正治帶領下集體投降的事。其實就是40多個殘兵,但因為是第一例整建制投降所以在英文和日文世界都很有名(這個事之前我寫過相關文章,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第二件,考拉越獄。1944年8月5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考拉(Cowra)戰俘營裡面的1104名日本戰俘暴動。情節乏善可陳,就是中下級日本官兵在狂熱下盲目暴動,結局是231名日俘和4名澳大利亞士兵死亡。據說日本小兵的目的就是找事求死,不但被俘的中高級軍官根本沒參與,而且死亡者的相當部分是借機自相殘殺造成的。
此事據說是西方盟軍管制下最大的一起日俘暴動和死亡事件(不敢不加限制條件,因為我國好像還有個死亡數千的通化事件,而蘇軍管制下資料不詳)。
此事如果讀者有興趣我以後可以寫出來,不過估計沒人願看,200和20萬差著整1000倍呢。
第三件,澳軍戰時殺俘。不過別忙著眼睛一亮,這事兒是2001年左右挑出來的一個話題,說的是澳大利亞第21步兵營的某個步兵排在某次戰斗中把抓住的5到7個日本俘虜用刺刀捅了。其實這種基層部隊官兵打紅了眼現場激情殺俘,在二戰中屢見不鮮,盟軍方面也並不諱言於此。這次是純粹媒體挑事,幾十年後抓出來博眼球,害得當時已經92歲的營長不得不出來洗地,說是當時一是周圍還在激戰,其次兵力太少沒法看押或者後送俘虜,第三那排長是個老粗——但是這還是犯罪行為雲雲。
就這么多。想大快人心的讀者肯定失望吧,而我更失望,這等於我啥都沒找著啊,二十萬人呢。
接下來我在RLS National網站(澳大利亞遣返與服務聯盟的官網)找到了這么個東西:日本外務省2017年出的《JAPAN-AUSTRALIAGRASSROOTS EXCHANGE PROGRAMME (2011–2017) REPORT ON POST-WAR RECONCILIATIONEFFORTS》(日澳基層交流計劃(2011-2017)戰後和解工作報告)。裡面說的什麼呢?大致就是日本當初虐待澳大利亞戰俘,如今邀請在世的老戰俘們參加活動,去日本訪問,相逢一笑泯恩仇啥的。還有哪年做了啥工作,多少人參與,參與者感言之類。
話說日本人也太賤了吧?日本攏共才抓了多少澳大利亞戰俘,還不是全整死,如今人家直接屠了你小二十萬,你外務部正式出宣傳資料裡面一句都不提?不提也罷,那至少算扯平了吧,用得著全是涎著臉賠不是嗎?就像日本固然也虐了美國俘虜,但吃了原子彈他們可沒少在國際上叫喚,日本人可以對著美國吠,但就是只敢拍著捧著澳大利亞,你信?
接下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官網上又找到了份《Japan: WWII POW and Forced Labor CompensationCases》(日本:二戰戰俘與強迫勞動賠償案),這裡面說的是戰俘和勞工、慰安婦等戰爭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索賠的案例以及日本法庭判決的法律依據,但裡面提到了也有日本戰俘起訴日本政府要求索賠的。這是哪兒的呢?還是那些從西伯利亞回來的,這些人認為他們遭受的一切苦難是因為日本政府的「遺棄」,所以要求賠償。我們不是來了解法律問題的,但是請注意,按之前的那個說法,澳大利亞屠殺的日本戰俘可比在西伯利亞死的還多啊。那麼不管是倖存者也好,當初的袍澤也好,還是遺族也好,他們都不出來吱一聲的嗎?
好吧,其實查到這里我也查不動了,英文網路對澳大利亞狂屠日本戰俘一事根本一無所知嘛,他們能拿捅死7個日本兵當新聞炒,卻不知道17萬和20萬更有爆炸性。遇上這種情況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整個英文世界被封口了,從官方到民間統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體遺忘;第二是根本沒這事,聞所未聞當然沒人說了。
這兩種可能該選哪個?我本人是很清楚的,因為我有親身體驗。你要是喜歡看靈異故事,上網隨便搜一下,就能找到95年成都僵屍事件,言之鑿鑿啊。問題是我家就在成都武侯祠旁邊,95年我正在大學讀書,每天逃課困覺,醒了就去九眼橋轉悠,晚上吃了晚飯繼續晃盪。就這么一直游手好閑到畢業,而我就一直不知道有這么個僵屍事件。那麼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我遇到的所有人都被封口了,他們其實都知道有這件事,唯獨瞞著我一個,我是唯一不知情者;第二是根本沒這事。
光我自己知道怎麼選不頂用啊,咱們做這些事都是給別人看的,那還得找。英文網路是完蛋求了,下面找日文網路,打人的記不住可挨打的那一定記得清清楚楚,要說日本人連喊冤都不會了我們也不信了對吧。
最初我還是按照英文搜索的辦法查過去,在又看了幾十篇日文的竹永、考拉以及西伯利亞之後我悟了,方法錯了——這澳大利亞人殺了十幾二十萬日本戰俘這事,一定是戰爭結束後發生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抓日本戰俘相當不易,比打死日本兵都難。在戰爭結束前日軍被俘人數上,日本和西方世界統計有一定出入,但各戰線總被俘人數之和均不會超過5萬人(這個數字一般不包括蘇軍八月風暴中的被俘者)。其中最大一宗發生在沖繩,日軍投降人數超過7500人,但裡面很大數量是現地徵召的沖繩人,這些人的洗腦程度與戰斗意志和日本本土調來的部隊是有區別的。如果是戰爭進行期間,整個北、中、南、西南太平洋戰區帶上中緬印戰區的俘虜加一塊兒都不夠澳大利亞人殺的。同樣,把整個中緬印戰區的俘虜全集中起來也不夠血手人屠孫立人殺的,他又不是耶穌的弟弟,上帝的親兒子,怎麼可能有人這么慣著他?
(圖片說明:新幾內亞恩代代德角,一名日軍殘兵被逼入海中,將手榴彈按在頭頂。岸上的澳大利亞士兵向他喊話,要求放下武器上岸投降,幾分鍾後這名日軍選擇拉響了手榴彈自盡)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人如果想屠掉十幾二十萬日本俘虜只能發生在倭王裕仁發布停戰詔書以後,成建制的日本軍隊放下武器,才有可能湊夠人數。那麼事情就簡單了,只需要查找停戰時有多少日本人向澳大利亞人投降,然後再查一下有多少人回到了日本,做一個簡單加減法,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次世界大戰可能是日本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種擴散期,大量日本人在很短的時間內隨著軍隊遍布了亞洲的各個角落,一朝戰敗這些人又必須在短時間弄回來。這在戰後幾年是日本的頭等大事之一,日本海軍殘余的軍艦很多都改成復員船出去接人,包括大家經常拿來玩梗的雪風,所以這方面的資料是很多的。
這個戰後大遣返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詞來代表:引き揚げ(ひきあげ),中文引揚歸鄉,字面意思就是撤回,指的是日本從太平洋戰爭和侵華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上,以及之前控制的朝鮮、台灣、庫頁島、千島群島及太平洋諸島上撤回日本軍隊和平民的事件。用這個詞搜索基本上出來的就是跟這個事件相關的結果。
按日本厚生省的數據,當時在日本本土以外的日本軍人和軍屬,陸軍是308萬人,海軍45萬人,合計353萬人;非軍人則有約300萬人,合計為660萬人左右。其中最大宗的在中國土地上,約有400萬人。大多數人在三年內被撤回日本本土,據1949年末的統計,已撤回了624萬人;至30年後的1976年,共撤回了629萬人。
這裡面就產生了近30萬的差額,日本人對此的解釋是,其中一部分人就地入籍了;還有一部分人滯留當地,捲入當地的反殖民主義戰爭或者其他沖突送了性命,很大部分發生在我國解放戰爭中;但是最大宗的損失,他們把矛頭指向蘇聯,即所謂的西伯利亞滯留者。
當時有多少人被蘇聯人抓去西伯利亞也是筆糊塗賬。因為除了在東三省投降的關東軍部隊和日本開拓團以及一般平民外,蘇軍控制范圍還包括在朝鮮北部、庫頁島、千島群島投降的日軍部隊和當地平民。最初根據蘇軍對俘虜編組的資料認為是57.5萬人,後來一般認為達到65萬人,此外尚有70萬甚至200萬人的誇張說法,據說俄羅斯自己的檔案是76萬人。
蘇軍控制的日本俘虜從1947年起陸續歸國,至1956年有47萬6千人返回日本,這個無論如何是對不上賬了。那些少了的人哪兒去了呢?除了少部分人在蘇聯成家入籍歸化,大多數無疑就是死掉了。這死了多少人同樣說不清楚,一般就是說10萬人左右。美國人做的研究是死了25萬4千人,此外尚有9萬3千人失蹤,推定已經死亡。這個數字實際上是把蘇軍進攻時,日本平民在戰斗和逃亡中的死亡以及在東北和朝鮮船運回國前,在各類沖突中的死亡統統算進了戰俘死亡人數。俄羅斯政府交給日本政府的死亡人數統計名冊是4萬1千人,而前述關東軍戰俘起訴日本政府的案子中日本法庭採納的死亡數字是46082人。
那麼日本民間是如何看待蘇軍造成的戰俘和平民傷亡呢?——比東京大空襲死得還多,比原子彈爆炸死得還多,比在沖繩戰死的還多。除了各類道德名義的聲討外,生還者以回憶錄形式賣慘也是比比皆是。
那麼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上來,蘇聯人弄死日本戰俘是因為漠視、物資匱乏和強體力勞動,而澳大利亞人據說是架起機槍直接掃射或者刺刀解決。這澳大利亞人比蘇聯人明顯更狠毒啊,屠殺數字按最小取11萬,也許比不上沖繩戰死人數,但也一定多過原子彈炸死人數吧?
所以在日本統計資料中,澳大利亞軍隊控制下的戰俘慘景怎麼也得濃墨重彩渲染一下吧?
想多了,就幾句話。1945年8月15日,在澳大利亞軍隊控制區,含婆羅洲、英屬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日本軍隊和平民合計14萬人,占日本在外人員總數的2%,澳軍控制區的人員至1946年全部返回日本。除此之外,沒了。
這樣可不行啊,我都不管最後多少人回日本了,你給我來個總數才14萬,這怎麼夠人家澳大利亞人霸氣的,還差幾萬人這上哪兒弄去?
不行啊,還得找下去,這么些泛泛而談的東西怎麼行,我們需要的是專業資料,專業!
接著我又找到東西了,《日本降伏後における南方軍の復員過程 1945 年~ 1948年》,這個名字都不用翻譯的,大家看漢字都看得懂。這是日本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國際社會學部的教授增田弘寫的。
這篇論文是關於英軍管制下的日本南方軍的,並不涉及澳軍管制下的部隊。但是這篇文章解釋了一個問題,就是日本戰敗後在盟軍管制區成建制投降的日本軍隊是以什麼名義和組織形式繼續存在的。
戰斗中舉手投降的日本俘虜,和815之後成建制放下武器的日本軍隊,在中文中我們都稱之為戰俘,但在英文世界則大不一樣。
當時為了減少日軍部隊對投降的抵觸,以便盟軍盡量和平進駐,麥克阿瑟的總司令部發文對日本俘虜的身份作如下界定:在戰爭中抓獲的日軍,毫無疑問是屬於戰俘,prisonersof war,簡稱POW;而停戰後放下武器的日軍部隊,應稱為surrendered Japanese soldiers,進一步是JapaneseSurrendered Personnel,即日本投降人員,簡稱JSP。對這種JSP,則等同於disarmedpersonnel,意即非武裝人員。麥克阿瑟的命令,其本意也許只是為了一時方便玩個朝三暮四的把戲,但英日雙方就開始拿這個定義各取所需。
對於日本來說是就坡下驢,因為日本人也需安撫已經被軍國主義洗腦和毒化的軍隊不要自行暴走。因此在大本營和軍令部發向各地,也包括關東軍的命令中都強調說明,他們向盟軍投降並非投降,而是按倭王詔書的要求放下武器。那麼放下武器的日本軍隊仍是日本軍隊,在復原解散之前軍隊的組織體系和命令系統並沒有發生變化。
而這些軍隊戰後的解散問題則依據《波茲坦公告》第九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機會。日本人據此將日軍回國與復員結合起來,當時接他們回國的船就叫復員船,也就是說這些投降日軍直到上船回國仍然是按原來的軍隊形式組織起來的,上下尊卑並沒有變化。直到船隻入港,士兵下船辦了手續,就算復員再次成為平民百姓,到這個時候那支日軍部隊才算解體。
而英國方面則是和荷蘭殖民地政府勾結,在POW和JSP這兩個名詞定義上玩文字游戲,力圖只佔便宜不出價錢。二戰後期日軍補給線被切斷,前線餓殍遍野,看這些鬼子掙扎求生當然是很爽。但日軍一旦投降,英軍進駐此處,那麼物資供應壓力立刻轉移,平白多了百萬張嘴(日本平民也需集中看管並提供基本生活物資),英國人也hold不住了,事實上到46年東南亞果然出現大米供應危機。
如果是POW,那麼當然需要以武力監禁,限制其行動自由。但這樣一來,這些日軍的物資供應必須完全由英軍包起來,而按照《日內瓦公約》要求,英國人還必須給日本戰俘特別是軍官按照他們原來的標准開薪水。對於這一點不要驚訝,日本人在二戰中的俘虜政策混亂而詭異,一方面他們對盟軍戰俘砍殺虐待毒打苦役為所欲為,另一方面雖然沒簽《日內瓦公約》,他們卻在按人頭給盟軍軍官發薪水。不管這筆錢是多是少,居然還真能拿到,並且真的能夠動用(被俘的澳大利亞軍醫回憶軍官們把這筆收入攢起來,湊到一起給生病的戰俘買雞蛋)。所以從法律和道義上來說,英國人還迴避不了這筆開銷。
但如果是JSP就不一樣了,既然不是戰俘而是非武裝人員,那麼英國當然沒有義務把這些人都養起來(完全不供應也是不可能的),那麼後勤問題就請日本人自行負責。46年大米危機的時候,英國人就是如此厚顏讓日本人從國內自行調集存糧運來養活這些人。後來在日軍回國問題上也是一樣,英軍借口這些人屬於JSP,因此不提供運輸船隻,要求日本自行派船。
另一方面,在英軍控制的廣大地區,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戰後重建和恢復,這種工作不可能不動用戰俘人力。如果是POW,按照公約的規定,不能強制其進行繁重勞動。換言之是JSP就可以,既然還是日本軍隊,依據投降協議,日本軍隊在解除武裝後應服從盟軍的管理,不得拒絕盟軍的命令。並且按照英國戰爭部所發布的命令,英軍不需要向JSP支付通常標準的勞動報酬,因為他們是日軍,日軍勞動為何需要英軍給錢呢?
所以用JSP一時爽,一直用一直爽。南方軍的主體在46年回國後,英國人和荷蘭殖民地當局還給扣下10萬3千人,其中荷屬東印度的3萬人一個都沒走成。一直用到48年,輿論已經把英國人和蘇聯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營相提並論,盟軍當局感到極大被動,才放這些人回國。
這是英軍的情況,對應澳大利亞軍隊也是如此。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國家,政策上大致是跟著英國人走的,澳大利亞的國力和國際地位根本沒有獨斷暴走的可能。所以澳軍轄區的日本戰俘同樣是JSP,同樣是高度的組織性,甚至保留了部分自衛用的輕武器。這種戰俘群體與正規軍隊的差別只在於沒有裝備重型武器而已,要說在不付出較大傷亡代價又不驚動外部世界的情況下把他們架起機槍來統統打死,或者分批刺刀捅死,或者悄無聲息全做掉可以說是毫無可能的。
對於日軍戰俘,做得絕唯有蘇聯。蘇聯說什麼JSP?沒有JSP,全是POW。你武裝起來的時候我碾壓你,你解除武裝我更不在乎你,現在不是和你講道理的時候。蘇聯把關東軍俘虜和隨手抓獲的平民統統打散編制,重新按1000人左右一組編成勞動隊,據說編了570個,統統驅趕北上去西伯利亞勞動改造去了。在日本人看來蘇聯人這就是悍然撕毀投降協議,屬於毫無信義,但也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日本上下對蘇聯既恨又怕。
現在背景資料我們已經了解了,但我們最需要的還是一個直接的回答,在澳軍控制下的日本降兵究竟是何許人,數量多少,有多少回國。
最後我找到了日本近代史作者,防衛大學名譽教授田中宏巳為澳大利亞-日本研究計劃(AJRP)做的一段說明。這個計劃是1994年當時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起的,旨在對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的戰爭歷史進行梳理,雙方對口單位是日本大使館和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戰史部。
按田中宏巳的說法,1949年8月15日,在澳大利亞第一軍受降區域的新不列顛、布干維爾、新幾內亞及周邊小島上的日軍共14萬人,以軍人為主,非軍人數量較少(戰爭中後期日軍曾主動以特魯克為起點撤退非軍事人員)。這些人是以今村均大將為首的日本陸軍第八方面軍約10萬人,和草鹿任一海軍中將為首的日本海軍東南方向艦隊約4萬人。這個人數是什麼概念呢?當時整個澳大利亞軍隊總數是98萬人,並且分布在從歐洲到太平洋的廣闊區域。也就是說這批日軍的數量相當於澳大利亞全軍的七分之一,要負擔他們的管理和物資供應,對於澳大利亞軍隊的人力和澳大利亞的經濟幾乎都是不堪負荷之重。
當時在周邊各島嶼上作戰的日軍約為4萬人,以安達二十三中將第18軍的20、41、51師團和七田一郎中將第2軍的第5、32、35、36師團為主,這部分日軍作戰部隊在陸海空三面夾擊以及後勤斷絕的情況下損失極重,第18軍搞到人相食,生還者不足10%。但在拉包爾聚集的10萬人情況又有不同,從44年起他們就在搞現地自活,說穿了就是自己種地生產糧食等必需品和初級工業產品。澳大利亞既然無力供給也無力全盤管理,只能讓他們繼續現地自活,只是解散了原有的軍、師團編制,但聯隊以下仍全盤保留。(對於拉包爾日軍的現地自活,中文網路上有現成的介紹文章,我就不在這里佔用篇幅。只是大家閱讀的時候注意可能有誇張成分,他們只是現地自活不是現地享樂)。
田中的介紹沒有涉及這些日軍最後的命運,不過好在我們還有其他資料可以參照:《過酷なる岸辺から オーストラリアと日本のニューギニア戦》(從殘酷的岸邊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新幾內亞之戰)。
這本書也是澳大利亞-日本研究計劃(AJRP)的研究成果,日本駐澳大利亞大使和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理事長出席了發售儀式。本書售價是12.95美元,大家如果覺得需要驗證可以去亞馬遜之類的找一找。
本書的第七章專門講日本投降後的戰俘問題,結果也是田中宏巳寫的,怪不得他在介紹中不肯說清楚。
在戰爭中期,以今村均為首的拉包爾日本陸軍高層就意識到戰爭在走下坡路,拉包爾很可能被切斷後勤,隔絕在海外。因此從43年4月起,日本陸軍開始有意識地運輸和儲備被服、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同時開展開荒和種植的培訓,而此時日本海軍還在傻獃獃地冒險運進軍火、飛機和燃料。到44年2月時,海軍航空隊從拉包爾撤走,盟軍攻擊方向隨之轉移,拉包爾守軍就被拋棄在敵後封鎖起來。由於沒有飛機也就沒有威脅性,盟軍對他們也就是採取封鎖政策,此時海軍因為沒有糧食和其他補給只得放棄成見和陸軍合作,倒成了各戰場上少有的日本陸海軍和諧共處的典範。
到45年8月的時候,拉包爾生產糧食的自給率已經達到85%,甚至能夠用小船運送自產的糧食救濟周邊島上作戰部隊的餓殍。當這些人向澳軍投降以後,澳軍就如前所述立刻承受了巨大的負擔。為了監管這些人,澳軍將他們集中起來遷入10個戰俘營,這又造成了原來兵營附近的土地拋荒,必須重新開荒,結果46年的糧食自給率降到了60%。這些空額必須由澳大利亞人補齊,同時他們還承擔著周圍各島4萬張嘴的開銷,那4萬人是完全沒有自給能力的。
二戰一結束,原來盟國之間運行良好的後勤體系就宣告終結,澳大利亞的物資供應立刻也開始緊張。大量青年被軍隊佔用不能投入生產,加上這些憑空而來張著的大嘴,因此澳大利亞人對管制日本戰俘一事非常不耐,希望他們盡快滾蛋。但是澳大利亞自身國力有限,無力出船把他們弄走,而46年糧食減產事件更是雪上加霜。
1946年澳大利亞人通過盟軍駐日總司令部強迫日本優先向新幾內亞派出復員船,第8方面軍的第一批復員船在當年4月歸國,其後所有澳大利亞控制區的日本戰俘在46年走了個干凈。在後續批次的復員船上,甚至運載了1850噸糧食和8000件農具,以及自產的被服等生活用品,以支持日本戰後重建。雖然不像後來美化過的回憶文章那麼田園牧歌,但是能帶著物資返鄉,在當時各地回國的日本降兵中也是僅此一份。
看明白了嗎?這就是最後結果,除了少部分定罪伏法的戰犯,以及還困在深山野林里打游擊的倒霉蛋,自今村均以下14萬人,清潔溜溜,全跑回去了。
所以沒有什麼大屠殺,沒有什麼血洗,當然也沒有鐵血的澳大利亞人。日本大使館和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背書,這就是權威答案。
什麼屠殺11萬、17萬、19萬、20萬之類的,英文日文網路上沒人知道,只有中文自媒體知道,所以本人鑒定如下:這就是中國自媒體作者發明和傳播的網路謠言,其目的就是通過聳人聽聞標題和子虛烏有內容,利用讀者的愛國感情衍生的報復心理,獲取更多的點擊和流量,以此掙廣告費——這個目的還真是高尚。
⑺ 二戰時期澳大利亞為什麼要殘殺日本戰俘
因為日軍攻佔澳大利亞領土時,殘殺過澳大利亞軍隊士兵,和無辜當地人,為了報復而殘殺戰俘。
1941年,日本攻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時候,13萬英澳軍隊投降,其中有15000澳軍。因為澳軍作戰勇猛,對日軍傷害較大,所以日本人對待澳大利亞人十分殘忍,一半澳軍戰俘被處決。
1942年,日軍突然空襲了澳大利亞,炸死了1000多人,這是澳大利亞幾百年來唯一一次被軍事打擊,所以澳大利亞從此跟日本結下了深仇大恨。
後來美國大軍反攻日軍,日本開始節節敗退,澳大利亞人報仇的機會來了,在東南亞戰場上20萬日本戰俘被殺了17萬人。
每次打掃戰場時,很多澳大利亞人拒絕接受日軍投降,即使已經放下武器,也會拿著機關槍一頓狂掃,以此來泄憤。
(7)澳大利亞處死日本戰俘電影擴展閱讀:
日本士兵向來以敢於拚命聞名,但遭遇到不會再投降的澳大利亞軍隊後,簡直是噩夢的開始:據後來倖存的日本軍官回憶,當時的澳軍嗜殺日本士兵簡直到了入魔的地步。
他們不僅見到日軍就兩眼發紅、不死衡弊不休,而且戰後還向戰場上的日軍屍體瘋狂補槍;新幾內亞氣候溫暖潮濕,有些日軍就會被澳軍堵在洞里,他們不殺不打,也不接受日軍投降。
日本士兵就這樣身上長著苔蘚,最純攔判後活活爛死在洞里,樣子慘不忍睹。而還有些日本士兵,由於堵在洞中沒有補給,最後餓急眼的他們不得不吃同伴的屍首果腹。
日本20萬兵力被殺死19萬人,最後活下來的只有百分之五。這場戰爭絕對是日本在二做改戰中最大、最慘的一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