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93年《黃飛鴻4》,李連傑拒絕出演,徐克從隔壁劇組拉來趙文卓
1986年李連傑自導自演首部電影《中華英雄》票房口碑低迷,這極大打擊了李連傑對電影的信心。
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拍電影,之後李連傑和師姐黃秋燕結婚,並且跑到美國准備沉寂一段時間。畢竟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李連傑很快就被香港電影大佬羅維邀請復出
和當時還是星仔的周星馳拍了《龍在天涯》,現在看來李連傑和周星馳簡直就是神仙陣容,可那時星爺離大紅還差幾分火候,李連傑處於低谷。
《龍在天涯》香港票房僅680萬。這就重重的打擊了李連傑
幸運也是不幸,這時羅維兒子羅大衛挖自己老爸的牆角,把李連傑簽給了嘉禾。1990年嘉禾准備拍《黃飛鴻》,一開始導演徐克設想是狄龍演黃飛鴻,周潤發演梁寬。
可周潤發憑借《英雄本色》爆紅,再出演配角就不合適。因此兩人都換了。
這時徐克想到了李連傑。以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黃飛鴻》轟動一時,香港票房逼近3000萬。續集《黃飛鴻2》《黃飛鴻3》票房都在3000萬左右。
《黃飛鴻》成了搖錢樹,而李連傑成了會下金蛋的母雞
可李連傑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由於羅大衛「欺騙」,李連傑的合約極為苛刻。李連傑甚至以罷拍來抗議。在完成和嘉禾最後一部電影合約後,李連傑選擇自立門戶。
徐克面臨一個棘手的大問題,沒了李連傑《黃飛鴻4王者之風》怎麼拍
徐克版黃飛鴻系列,徐克和李連傑都是靈魂人物。徐克對家國的思考,動作的天馬行空。都需要李連傑的宗師氣度和出色甚至是電影圈無人出其右的武術功底
當時李連傑黃飛鴻形象深入人心,走在大街上都有人喊李連傑黃師傅
李連傑拒絕出演,讓徐克把整個主演陣容大換血
首先徐克自己不做導演,改成監制和編劇。導演變成元彬
元彬是著名的香港七小福之一,但跟師兄弟洪金寶,成龍,元彪等等相比。元彬知名度不高,主要擔任武術指導,導演作品不多,截至目前只有7部導演作品。而《黃飛鴻4王者之風》就是元彬的導演處女作
當然徐克以來是以強勢監制著稱,他監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他主導。元彬就是一個執行導演罷了
據說又找到一個馬來西亞功夫新人演黃飛鴻,女主王靜瑩雖然是新人,但顏值不輸關之琳
嘉禾老闆鄒文懷做出品人,一手把成龍捧上巨星的吳思遠也做監制。
就這樣一個幕後團隊空前強大,但演員陣容相當弱的《黃飛鴻4》就開拍了
《黃飛鴻4》開機沒多久,徐克就在隔壁《方世玉》劇組看上了趙文卓
那時大製作港片都喜歡在內地拍攝,畢竟取景成本什麼都合適,《黃飛鴻4》就和李連傑的《方世玉》緊挨著。李連傑自己創立電影公司之後就拍了《方世玉》
《方世玉》大反派由19歲的趙文卓出演
趙文卓是《方世玉》導演元奎(也是七小福之一)在北京 體育 大學千挑萬選來的。李連傑跟嘉禾關系不好,但跟徐克交情不錯。徐克一次去《方世玉》劇組串門,一眼看上了趙文卓
那時《黃飛鴻4》拍的不順心,那個馬來西亞功夫新人怎麼都調教不好,工作態度還差。李連傑大度放行之後,徐克立馬把馬來西亞新人開了。
趙文卓成了徐克和李連傑都欽點的接班人
很多影迷都說趙文卓起點高也就是這個原因,1993年,剛出道的趙文卓同時拍《黃飛鴻4》和《方世玉》,一個晚上拍,一個白天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方世玉》趙文卓大部分出場的戲份都是晚上或者是傍晚。實在有需要了就跟徐克商量換過來
《黃飛鴻4》香港票房僅1119萬,電影拍的挺好,觀眾就是不買單
某種意義上來說,趙文卓是華語影壇最接近李連傑的動作演員,同樣年少成名,同樣是武術冠軍出身,長相俊朗。趙文卓的黃飛鴻一招一式不比李連傑差多少
無論是亮相的姿勢還是無影腿的動作設計,趙文卓都不錯。但黃飛鴻系列已經上映了三部,這些看上去飛來飛去的動作都沒有新意
除了片尾黃飛鴻扔掉獅王牌說,我們贏了這么個牌子,卻輸了整個江山
保留了黃飛鴻系列慣有的家國情懷之外,整部《黃飛鴻4》風格大變,成了一部徹頭徹尾的 娛樂 片
先是莫名其妙的加入十四姨這個角色,十三姨的妹妹,按照劇情的設定,十三姨有事離開了。留給讓黃飛鴻照顧十四姨。
這個十四姨人物設定其實就是十三姨,思想進步留洋歸來,一口流利的外國話。
估計是黃飛鴻換了,女主不換觀眾會不習慣,還不如男女主全換,讓觀眾當一部全新電影來看待。這樣好是好,可怎麼處理感情線呢
這個十四姨嘴上叫著姐夫,心裡還裝著姐夫。
而黃飛鴻呢,看著如花似玉的小姨子,還用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你,能不心動嗎?更別說電影還加入了苗三娘也喜歡黃飛鴻。
復雜的感情戲加上紅燈照和舞獅兩條故事線並進,造成了整部電影給人一直亂糟糟的感覺。還有紅燈照跟第二部的白蓮教區別在哪裡呢?舞獅跟第三部的獅王爭霸區別也不大。
《黃飛鴻4》徐克已經沒有了新意,只是簡單的重復自己,就算苗三娘長得好看,八國聯軍的舞獅隊招式千奇百怪也無法掩蓋這一點
電影在1993年香港上映,票房僅1119萬。不及前作黃飛鴻3的2746萬票房的一半
原班人馬中莫少聰打醬油,熊欣欣倒是一個亮點
男女主雖然全換了,但莫少聰,熊欣欣,劉洵等配角還是出現在電影中,不過這些人對劇情基本上沒有什麼推動作用
當然熊欣欣飾演鬼腳七的腿功,千面如來劉洵出演黃麒英的演技都是亮點
倒是莫少聰在《黃飛鴻4》的人設實在不討喜
梁寬在黃飛鴻電影中基本上都是一個不靠譜的徒弟形象,但在《黃飛鴻4》中梁寬真的是沒腦子還戲份多
人家副都統阿蘭成都來給黃飛鴻送禮,正在吹牛的梁寬還沒有調查清楚就去跟人家挑釁,輸了就知道叫師父
阿蘭成都英勇犧牲,黃飛鴻三跪九叩就祭拜,還寫下血書兩日後再次挑戰八國聯軍的獅隊。
梁寬不去幫師父想辦法,帶著人去紅燈照找姑娘去了。
魯莽好色等等缺點被無限放大,就算莫少聰長得可愛眼睛大,這個角色也是相當讓人厭煩
電影的種種缺點,徐克並沒有在意,甚至到《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完全變成了一部平庸的 娛樂 大片。家國情懷沒了,就連動作設計都成了洋槍洋炮,香港電影票房只有490萬
徐克版黃飛鴻系列直接拍死
倒是李連傑接著拍的《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黃飛鴻之西域雄獅》部部大賣。說明觀眾不是不喜歡黃飛鴻了,而是認定黃飛鴻就是李連傑
㈡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㈢ 香港現在每年拍攝的電影數量
超過300部。
據媒體報道,香港以往平均每年出產150至160部電影,估計今年只有約50部。香港電影業界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10月中旬,香港電影今年累計票房約2億港元,只有7部港產片票房超過1000萬港元。這一情況創下近10年來的新低。
在香港影業協會看來,如今的香港電影業正處於「水深火熱」的環境當中,電影由年產300多部下跌至目前平均少於60部。智通財經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公布的數據了解到,從2009年至2016年,香港平均每年上映電影304部,其中,香港電影54部,非香港電影250部,也就是說,統計期內,香港每年有八成以上的電影需要引進。
㈣ 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票房才幾千萬是真的嗎
是。春兄九十年代中國香港電影票房才幾千萬是真的,90年代的票扒閉襲房幾千萬已經很厲害了,那個時候的錢很值錢,還沒有算上光碟等等的收入,單單只是中國香港的票房。香港(HongKong,縮寫HK,簡稱「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態哪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購物天堂」等美譽。
㈤ 王晶: 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 流失台灣市場導致崩盤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槐慶茄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鉛察九十年代李連傑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台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台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台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台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台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台灣票房慘敗,台北僅收到1548萬新台幣,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賬到賬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台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台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台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台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台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台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台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台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沖破沖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台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台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台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台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傑。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台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台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台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台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台灣片商,當然台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差早濟公》大賠錢後,遭到台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流失台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台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