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影響力
擴展閱讀
致命拜訪電影完整 2025-08-23 21:23:57
搞笑電影遠古時代的 2025-08-23 21:23:57
電影屠夫香港 2025-08-23 21:14:06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影響力

發布時間: 2025-08-23 17:43:34

Ⅰ 香港電影如何從黃金時代跌落神壇,二十年間發生了什麼

每個事物發展都有最高峰,當過了最高峰的時候就會開始走下坡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香港電影也是如此,從最開始的經典港片到現在基本上無人問津,大市場已經放在內地,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沒有常青的樹,電影產業亦是如此。尤其是現在已經21世紀了,掃黑除惡抓的那麼嚴格,電影的內容題材還總喜歡抓著黑幫不放,完全不真實,也給不了很強的說服力,香港電影的口碑也就慢慢的開始下滑了,這也導致香港電影的評獎的含金量也有所下降,不知道他們何時才能放棄如此老套的題材,靜下心去沉澱一些好的影視作品。

Ⅱ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Ⅲ 為什麼香港電影拍攝速度這么快,根本不需要編劇一樣!

那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留下的習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類型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
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台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像廳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像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骯臟的錄像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
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傑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借《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