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電影的發展史及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作為全球電影史上的奇跡,曾是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大國。其在藝術和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標志著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先河,最輝煌的篇章令人難以忘懷。香港電影的發展起源於1896年,隨著法國影片的引入,1903年整部故事片《基督的受難》的公映,標志著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1924年後,盡管以西片和上海影片為主,但香港電影逐漸成長,1935年有聲電影的興起,以及1941年日本入侵後的停產與復甦,都為電影業的繁榮添磚加瓦。
1958年邵氏電影的興起,標志著全盛時期的開始,邵氏影城的啟用和新科技的應用,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成功,使香港電影邁入成熟階段。1970年代,嘉禾公司以李小龍的功夫片為標志,為香港電影注入新的活力,1980年代則是全盛時期,新藝城和石天、麥嘉等人的作品如《最佳拍檔》等成為經典。進入90年代,香港電影迎來了黃金十年,王家衛、徐克等導演創作了多部佳作,而90年代末的電影市場則開始走下坡路,香港電影逐漸與內地融合,呈現新的合作模式。
如今,香港電影雖然面臨演員青黃不接的挑戰,但其獨特的文化底色和深厚歷史,仍值得期待新的突破。電影行業需要創新,正如人生一樣,不斷前進才能帶來驚喜。老一輩的演員如張家輝、古天樂等撐起了香港電影的一片天,但新生代力量的出現對於保持活力至關重要。
❷ 黃沾: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絕唱
眾所周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候,武俠劇本的創作達到巔峰,華語流行音樂也逐漸發展,在武俠電影與現代音樂的結合過程中,眾多優秀的作品相繼誕生,其中,如《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以及《黃飛鴻》系列,經久不衰,至今仍負盛名。
在這幾部耳熟能詳的電影里,歌曲和配樂大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黃沾,原名黃湛森,香港著名作家、詞曲家。生於廣州,1963年畢業於港大中文系最初從業廣告、電影、作曲,擔任過香港電視台、電台主持人,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
金庸自然不必多說,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而倪匡也不遑多讓,他以工人出身,自學成才,創作出《六指琴魔》和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等經典作品,也曾代筆《天龍八部》,因為討厭阿紫,故意將她的眼睛寫瞎,弄得金庸哭笑不得;蔡瀾則以電影入行,曾操刀製作過邵氏鼎盛時期的諸多電影,後來進軍商界,成為飲食大亨,安命樂活,在《舌尖上的中國》攝制時受邀擔任節目總顧問。
這三人至今健在,在那個「黃金時代」謝幕以後功成身退,笑看風月,而黃沾卻早在2004年就病逝於癌症,只留下他的作品成為世間的絕唱。
《滄海一聲笑》是黃沾為徐克監制、胡金銓執導的新武俠潮領軍之作《笑傲江湖》創作的主題歌,迄今為止,這首歌仍被認為是最能體現金庸原著中武俠精神的畫龍點睛之作。
黃沾匠心獨運,倒用中國傳統音樂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將其演化成起伏有致、朗朗上口的旋律,再配上俠情滿懷、洋洋灑灑的歌詞,立時呈現出一副煙雨迷濛、江山迢迢的畫面來。出沒風波里,笑傲江湖間,那泛舟河川的逍遙自在,指點江山的英雄氣度,頓時躍然紙上,令人神往。曲洋和劉正風一正一邪兩大高手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誼和看淡生死的豁然瀟灑也因此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這首在當年就分別囊括了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主題歌兩份殊榮的歌曲,流傳至今,毫不褪色。無論是許冠傑的粵語版本,還是羅大佑、徐克、黃沾三人合唱的版本,歌聲未起時,僅僅前奏的琴音和笛聲,便早已讓人如痴如醉了。
在黃沾看來,「大樂必易」,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很古典的「兩段式」。相比於老友顧嘉輝,對於自己在作曲方面的不足,黃沾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因此他自己同時包攬詞曲創作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每當要兼顧兩者的時候,他的作品大都有一種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古典情懷。
黃沾為徐克監制、程小東執導的影片《倩女幽魂》系列打造的一系列歌曲,都非常鮮明體現出這一特點。其中,那一首由張國榮演唱的《倩女幽魂》更展現出黃沾深厚的古典詩詞底蘊。「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藉由寧采臣行路之坎坷和小倩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在悲嘆人生波折和美夢幻滅的同時,黃沾的每一句詞都似有意似無意地在電影內容和象徵意義之間跳躍,讓人聽來,覺得這首作品似乎在言鬼之外別有一番意味。
《倩女幽魂》歌曲旋律悠揚婉轉、娓娓動聽,與哥哥的歌聲相得益彰,曲子里濃郁生香的古典風味也因之撲面而來,以至於今日,這首歌都不失為「中國風」的經典範例。出於人們的鍾愛,後來2011年電影翻拍時,仍然採用了這首歌作為片尾曲,以示致敬。
由徐克導演、李連傑主演的電影《黃飛鴻》系列可謂家喻戶曉,與之同時聲名遠播還有其中的主題曲《男兒當自強》。這首歌的曲調改編自古曲《將軍令》,不過這並非先例,早在第一代「黃飛鴻」專業戶關德興師傅在電影中塑造黃飛鴻的銀幕形象時,襯托的背景音樂就已是這首《將軍令》了。而在黃沾手中,他獨運匠心,彰顯了古曲中的「羽」聲,使其更加慷慨激昂,有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更為之填上了陽剛意氣的辭藻,於是就有了這首字字鏗鏘,豪邁磅礴的《男兒當自強》。
在最初的《黃飛鴻》和《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這兩部影片中,演唱這首《男兒當自強》的都是多年來以硬漢爺們兒形象立足於演藝圈的巨星,一位是唱著《真的漢子》、《敢愛敢做》而為大眾熟悉的林子祥,一位是動作巨星成龍,到了第三部,索性變成了大合唱。無論哪個版本的《男兒當自強》,編曲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最經典的版本還是林子祥的首版。林子祥是香港樂壇最高音的男歌手之一,他天生有一副極具沖擊力和爆破力的嗓音,由他演唱《男兒當自強》再合適不過,乃至於讓所有的後來者相形之下,盡皆黯然失色。
「讓海天為我聚能量,去開辟天地。為我理想去闖,碧波高漲。又看碧空廣闊浩氣揚,即是男兒當自強。」黃沾筆下寥寥,卻力透紙背,以大義凜然之概一掃流行歌曲的小家之氣,讓黃飛鴻的民族英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的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一股頂天立地的精神氣魄。
眼下文化輕慢,文化產業卻高速發展,香港電影也受到了沖擊,昔日的輝煌漸漸消失在時代的灰燼里。在如今的國內市場里,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甚至文學和藝術,都陷入了一派靡靡的境地,遍地草木,可惜一片荒蕪。似黃沾老先生筆下那般或悠悠盪盪、一唱三嘆,或慷慨振奮,擲地有聲的作品,已成絕響。
另:「沾」字如今多作「沾」,字意相同,多用於人名,如曹雪芹之名也是此字。
❸ 哪幾年才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
個人覺得整個九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電影時期。老中青齊聚一堂,本來火的就更火,像成龍、發哥、李連傑、張國榮、梁朝偉、劉德華,後起之秀如周星馳,小時候就是看星爺的各種無厘頭電影長大的。金城武吳彥祖陳冠希,這幾個也是90年代的中流砥柱,主要是顏值方面的~
❹ 為什麼說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
一個地區能夠在影視,歌壇等方面得以繁榮壯大,這與當時的地區經濟是密切相關的,香港也是如此!這里我想分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這個問題:
當然,這其中更離不開香港地區在八九十年代也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演員和歌手,比如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張學友、劉德華、黎明等人演唱的歌曲深入人心,填詞人以及作曲家如黃沾、顧嘉輝、盧國沾、許冠傑、林夕等直到現在也被大眾熟悉。
❺ 為什麼現在香港的影片,無法超越90年代的香港影片
我們無論如何都得承認,曾經的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的香港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無論是演員、歌手還是導演、編劇,都非常優秀,而今這一「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原因很多下面簡單說幾個。
現在的香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新的優秀的演員、導演或者編劇了。現在的香港導演圈中還是徐克、吳宇森、王晶等人在苦苦支撐,新人導演幾乎沒有哪個特別出彩的。
像是張國榮、張曼玉這樣的國際巨星更是沒有,甚至連苗頭都看不到,要知道就算是美國好萊塢也是要靠著「巨星效應」支持的,更何況只是「東方好萊塢」呢?
「後繼無人」是香港影視圈至今沒有起色的根本原因,當年的黃金時代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受到的思想啟蒙普遍是「新浪潮」,而如今呢?泛濫的充斥的廉價文化下,「娛樂至死」已經越來越明顯,像許鞍華這樣導演還會再有嗎?
近些年的香港電影普遍質量偏低,包括前段時間上映的帶有「原汁原味」香港味道的《妖鈴鈴》也不受觀眾喜愛,徐克的《奇門遁甲》口碑票房雙失敗,吳宇森的《追捕》被集體嘲諷。
現在的香港電影人,唯一還能在大陸保持「節操」的可能也就剩下「大家都欠他一張電影票」的星爺了,但是電影票早晚有還完的一天,以目前星爺電影質量的發展,我認為「還完」的一天越來越近了。
除此之外,現在頻頻曝出的香港影視圈「性丑聞」事件,讓大家看到了香港影視行業最為黑暗的一面,由此可見香港的娛樂圈體制也是存在巨大問題的,這樣的問題也終將成為影視行業發展的最大隱患。
老影人幾乎「江郎才盡」,新的影人又難以出頭,加上體制存在的種種問題。香港電影走向沒落幾乎是必然現象,想要改變,最先要在體制上尋求突破,培養新力量,才能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