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內地評價香港電影
擴展閱讀
奧特曼電影日本 2025-07-23 05:51:24
好看的舊港產電影 2025-07-23 05:50:45

內地評價香港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22 23:14:12

『壹』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香港電影,《功夫》僅排第7,第一無爭議

香港電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亞洲乃至全球電影史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早期的武俠片輝煌,到僵屍、動作、喜劇、警匪等多元化題材的涌現,香港電影以其獨特的風格贏得了全球觀眾的喜愛,經典電影更是數不勝數。

以下是豆瓣上評分最高的10部香港電影,推薦給您!(註:紀錄片和評價人數過少的不在榜單內)

第十名:《倩女幽魂》(1987年)

導演:程小東

主演:張國榮 / 王祖賢 / 午馬

豆瓣評分:8.8

電影改編自清代作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之《聶小倩》章節,講述了聶小倩與寧采臣的感人愛情故事。

第九名:《重慶森林》(1994年)

導演:王家衛

主演:林青霞 / 金城武 / 梁朝偉 / 王菲

豆瓣評分:8.8

王家衛執導的經典都市愛情片,深入探討了現代都市人的內心世界。

第八名:《喜劇之王》(1999年)

導演:周星馳 / 李力持

主演:周星馳 / 張柏芝 / 莫文蔚 / 吳孟達

豆瓣評分:8.8

周星馳的經典作品,講述龍套演員尹天仇一心想成為演員的故事。

第七名:《功夫》(2004年)

導演:周星馳

主演:周星馳 / 元秋 / 元華 / 黃聖依 / 梁小龍

豆瓣評分:8.8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講述街頭混混阿星成為一代武術家的故事。

第六名:《女人,四十》(1995年)

導演:許鞍華

主演:蕭芳芳 / 喬宏 / 羅家英

豆瓣評分:8.9

許鞍華的經典電影,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等五項大獎。

第五名:《甜蜜蜜》(1996年)

導演:陳可辛

主演:黎明 / 張曼玉 / 楊恭如 / 曾志偉

豆瓣評分:8.9

陳可辛執導的經典愛情電影,講述黎小軍和李翹的愛情故事。

第四名:《春光乍泄》(1997年)

導演:王家衛

主演:張國榮 / 梁朝偉 / 張震

豆瓣評分:9.0

王家衛的同性題材電影,講述了黎耀輝與何寶榮的愛情故事。

第三名:《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1995年)

導演:劉鎮偉

主演:周星馳 / 吳孟達 / 朱茵 / 蔡少芬 / 藍潔瑛

豆瓣評分:9.2

劉鎮偉執導的電影,講述了至尊寶與紫霞仙子的愛情故事。

第二名:《南海十三郎》(1994年)

導演:高志森

主演:謝君豪 / 潘燦良 / 蘇玉華 / 梁漢威 / 吳綺莉

豆瓣評分:9.3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講述了江譽鏐先生的生活。

第一名:《無間道》(2002年)

導演:劉偉強 / 麥兆輝

主演:劉德華 / 梁朝偉 / 曾志偉

豆瓣評分:9.3

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講述了警方卧底與黑幫卧底之間的較量。

『貳』 香港電影的評論

雖然香港電影是以娛樂為主的商業電影模式,但是,在娛樂的內核,卻散發著社會閱讀的模式,而使得香港電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對社會現實獲得一點的認識與了解(更何況,寓教於樂是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而香港電影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跟內地電影幾乎是相互融貫的)。如香港的多年以來的住房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的李曉導演的《危樓春曉》,到60年代的秦劍的《難兄難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獅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龍的《警察故事》、90年代張之亮的《籠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會的住房緊張的問題;又如香港的治安與黑社會問題的嚴重,也在不少的電影中出現,甚至警匪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色》、《黑社會》等 。
香港電影是香港社會現實的某種反射,因而也貫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樂觀自信。即使是在回歸以後有了祖國這個「母親」這個「大家庭」,即使是面臨困境與挫折,這種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結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於影片之中,無論回歸之前,或者回歸後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歷史是香港19世紀以來的不可揮抹的痕跡,也雖然給香港帶來了不少的傷痛,但是,不能否認這種殖民統治所帶給香港的積極的影響,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而也使得樂觀自信成為港人的一個重要精神面貌。
1961年,郭伯偉爵士擔任港英政府的財政司,直到1971年。在這十年當中,他推行所謂的「積極的不幹預」政策(主要是認為政治家與文職官員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樣通曉經濟,也不比為商業衰退承擔責任;而政府只需為了赤貧者的利益進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預),使得扣除掉通貨膨脹因素,香港的實際工資增長了50%,月收入低於400港元的家庭從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漸形成了典型的現代社會態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視的眼光看待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英國(認為英國經濟的症結在於政府扶持難以存活的企業,導致進取精神的喪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處於英國與中國的夾縫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獨立,而經濟的迅速騰飛,更是使得他們相信多勞多得、相信明天會更好。(1971年11月麥理浩爵士的擔任香港總督則促使香港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就如劉德華在接受采訪時所說,香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發展,裡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讓人沮喪的時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撐著,使香港不屈不撓。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勞多得……」在《麥兜故事》中,麥太一邊練著體操一邊唱著,盡管麥太是單身母親,帶著麥兜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後即使沒有周潤發、梁朝偉般的帥氣也要有好的運氣,她相信明天會更好而可以帶著兒子到馬爾地夫看藍天白雲,即使在面對著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園的Miss Chen所教給麥兜他們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樣是充滿著陽光般的溫暖與明麗。至於麥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與失敗中爬起來,繼續的往前走著,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遠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會更好,這是麥兜所堅信的,也是港人所堅信的。
即使是那個因為遭遇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阿金,在自助銀行中她仍然不忘給予同樣處於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導樂觀自信的港人精神,別的舞女因為長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顧客關注,而阿金則以自己的獨特的「醉拳」賺錢甚至敬業……20世紀70年代的一樓一鳳,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陳可辛導演的《甜蜜蜜》中也有所表現),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紛紛湧入香港「淘金」「討吃」以及亞洲金融風暴,雖然也表現出阿金的從「得意」到「失望」再到「嘆氣」的過程,但始終洋溢著阿金的樂觀自信的香港精神,也從沒有放棄希望--影片最後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償還的錢,則是這個希望的具體體現。
香港電影很多時候的大團圓的結局,其實也是香港人的那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的一種體現,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心存希望,明天會更好--如果比較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主流動作電影,這種樂觀自信的現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顯。張徹曾經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到60年代的內地的文化大革命與香港天星輪提價所引發的港人暴亂對他的武俠片的影響,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為終結,如《報仇》、《刺馬》等;但到了吳宇森(他深受張徹的影響),孩子這個未來的希望的象徵則被一而再的再現於影像中,無論是《英雄本色2》還是充滿暴力的隱喻的《喋血街頭》,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戲中穿插了救助嬰兒的場景;而到了劉偉強導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幫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輕化的處理,且散發著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劇性的作品當中,也不乏這種樂觀自信的因素,如張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輩的愛情在車禍中走向終結,但兒女一代卻在不斷的誤會與消解中逐漸的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電影中少見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後出生的嬰兒則給這個灰色的故事帶來了最後的一絲希望與亮色;杜琪峰在《槍火》中讓五兄弟之一死裡逃生,盡管整部影片散發著濃濃的死亡的氣息,而到了《放·逐》雖然是讓五兄弟逐一的斷命天涯,但離開的妻子孩子則成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劇的《非常突然》,影片最後六個警察與兩名匪徒在槍戰中同歸於盡,但黃浩然所扮演的警察卻因為之前的一次槍傷而逃過此劫--老子的禍福轉化思想,成為影片的非常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後的希望……
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電影中所貫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還是隱隱若若的浮現著……

『叄』 如何評價香港電影《踏血尋梅》

評價如下:

全片由點到面鋪開敘述,鏡頭設置很隱喻,整體色調灰暗甚至有點「臟兮兮的感覺」。其中幾個鏡頭很有深意,梅在酒店和第一個客人交易的時候,人物是黑色的,可是背後的光影卻很溫暖。整個氣氛籠罩著一層灰色。演員演技非常出色。影片留白恰到好處。

影片是真人真事改編,發生在充滿肉慾暴戾金錢的社會底層中間的故事,時間也並不算太遠,所以影片太真實。也許是或多或少都能夠在他們某個人身上撲捉到自己的影子,無法站在一個旁人的角度去觀看影片。看完片子內心沖擊很大。



《踏血尋梅》是由美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驚悚犯罪電影,由翁子光自編自導,郭富城、春夏、白只、金燕玲等主演。該片為第三十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閉幕電影,於2015年4月6日在香港首映。

影片以警察的視點講一個人性的故事。片中主要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內地移民少女、失業貨車司機及工作狂警察。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9項提名,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7項獎項。

『肆』 香港電影《十年》影評

《十年》是2015年由五位香港導演聯合執導的科幻劇情片,通過五個虛構故事呈現對2025年香港社會政治生態的悲觀想像,引發對身份認同、文化流失和制度沖突的深刻討論,曾獲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

影片核心主題與結構

反烏托邦敘事

影片以分段式結構呈現五個獨立故事,每個故事均圍繞香港未來十年可能面臨的困境展開:

《恐怖雞》:通過普通話能力限制計程車司機載客范圍,隱喻語言政策對本土職業的擠壓;

《本地蛋》:雜貨店被迫將“本地蛋”改稱“香港蛋”,反映身份標識的強制性異化;

《方言》:聚焦本土語言消亡危機,暗示文化同質化焦慮;

《自焚者》:描繪民眾對高壓政策的極端反抗;

《浮瓜》:以移民潮映射對自治權終結的恐慌。

社會政治隱喻

影片將香港回歸“五十年不變”承諾的倒計時具象化,直接指向2047年後的制度不確定性。例如《樹大招風》中“賊王”的沒落象徵舊秩序的瓦解,而《紅VAN》的“空城香港”則暗喻港人對歸屬感的迷失。

爭議與影響

意識形態爭議‌:影片被批評為“妖魔化大陸”與“陰謀論”,尤其是《恐怖雞》延續了香港電影中對內地人的刻板負面形象;

文化事件意義‌:盡管內容敏感,但金像獎的頒獎被視為對香港電影自由表達的捍衛,主席爾冬升引用羅斯福名言“唯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回應質疑;

創作背景關聯‌:影片與《樹大招風》《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等同類型作品共同構成香港“後回歸時代”的焦慮敘事譜系。

藝術評價

風格創新‌:採用低成本獨立製作模式,以偽紀錄片手法增強真實感,配樂與鏡頭語言凸顯壓抑氛圍;

局限性‌:部分情節被指缺乏現實邏輯支撐,如《自焚者》中的政治符號過度直白,削弱了反烏托邦寓言的普適性。

『伍』 香港電影真的已經沒落了嗎

現在內地的觀眾普遍反映香港電影沒有過去的好看,首先是演員就沒有以前的那樣吸引人。香港目前新生代的女明星沒幾個能獨挑大樑,2015第34屆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中,王菀之佔了三個提名,可見香港電影新人演員已經到了匱乏的地步。這和過去張曼玉、林青霞、葉童、袁詠儀、王祖賢她們爭芳斗艷的時代已經是天壤之別,好的女演員實在是太少了,拍一部電影都找不到什麼好的女演員配戲。



結論:

缺乏新人,缺乏新作,倚靠中國內地拍攝電影,香港電影其實已經融入了內地電影,以後逐漸就是中國電影了,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的區分越來越不明顯。或許,香港電影不是走向了沒落,而是走向了融合。

『陸』 如何評價《江湖》這部香港電影

2004年的《江湖》,幾乎讓人產生一種港產片,尤其是港產黑幫片復甦的錯覺。但是可惜的是,《江湖》當年進入內地市場,結局被改,票房不利,從此以後,黃精甫導演也就再沒有拿出過象《江湖》這么精緻,有野心的作品!《江湖》的兩段時空打亂敘事的手法,很驚艷,故意模糊掉的兩代古惑仔的身份,更產生出一種宿命的錯覺。劇情上有不少爭議,但吸引人的地方卻依舊不少,特別提出一點,當年余文樂和陳冠希分別扮演劉德華、張學友的少年時代,雖然演技上還有所欠缺,但是那青春的顏,真是叫人慾罷不能。尤其是在港版中,陳冠希還非常敬業和突破的演出了一場「人獸」的戲碼。當然,《江湖》還是有一些拿腔作調的地方,太過形式化,劇情鋪陳上也有太多刻意的部分,尤其是為了反轉而反轉的橋段太多,雖然很電影化,但是普通觀眾接受起來,其實是容易雲里霧里的。這里又必須說到那個兩段時空的敘事手法了,確實很高級,但是給出的線索太模糊,就容易讓觀眾誤以為是同一時空,到最後的解釋雖然也合理,但是就難免會有被騙的感覺。總的來說,《江湖》在2004年香港電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算是勉強挽回一些面子的好片,但是放在港片歷史長河中去比較,距離經典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與同期的《無間道2》相比,就顯得輕浮和缺少歷史宿命感了。當然,最可惜的還是黃精甫從那以後,就再沒有拍過超越《江湖》的好片,非常可惜!

『柒』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很多低俗電影為什麼被內地人熱烈追捧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發展非常迅速,市場非常繁榮,那個時候不論內地還是整個東南亞包括韓國乃至日本都很追捧香港的電影和明星,另一方面時候人的欣賞水平就是如此,內地可以用來娛樂的東西還比較少,香港那些電影新奇前衛,因此就不加選擇全盤接受了,沒有辦法,就如同現在韓國電影電視劇以及歐美電影電視劇在國內也很流行,雖然其中不乏精品,但也有很多都是空虛無聊粗製濫造乃至低級惡俗,但仍然有很多人追捧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