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香港這么小的一個地方有這么發達的娛樂業
香港娛樂業的發達舉世聞名。香港娛樂事業大約可分為電影、唱片、電視劇、經理人公司、娛樂刊物等。其中香港電影更是香港娛樂業的代表。香港電影代表著香港文化。
在香港,電影業一直是其重要的產業。在它的鼎盛時期,電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是亞洲的夢工廠,甚至被稱作「東方好萊塢」。它每年要拍攝大約300部各類影片,港產電影年平均票房收入超過1億7千萬美元。
港產片無疑是娛樂藝術的高峰,它「也許煽情與縱樂,也集吵鬧與愚昧、血腥與怪誕於一身,但香港電影亦敢於破格,技巧純熟,訴諸情感亦坦率直接,因而贏盡全球觀眾的歡心」,「那些張狂的娛人作品,其實都飽含出色的創意與匠心獨運的技藝,是香港給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貢獻。最佳的港片,不僅是娛樂大眾的商品,更滿載可喜的藝術技巧。」
香港電影發展的簡史
在即將開放的以紀念碑方式記錄的香港電影史中,我們將看到香港電影發展的幾個階段———
1、默片時代:1913年,首部香港電影《莊子試妻》製作,由黎民偉編劇及主演。1923年,黎民偉兄弟創辦公司,出品香港首部新聞紀錄片,1924年拍攝香港首部故事長片《胭脂》;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導致香港電影停產。
2、上世紀30至40年代:1931年,香港影片公司出品大罷工後攝制的首部電影《左慈戲曹》。1933年,香港首部完全有聲影片《傻仔洞房》誕生。
3、上世紀50年代的粵語片:胡鵬1949年執導的《黃飛鴻傳》在上世紀50年代續拍了60多部,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電影。任劍輝、白雪仙主演的粵語戲曲片《帝女花》等長盛不衰。
4、上世紀50年代的普通話片:1956年,新華公司以《桃花江》開啟了以普通話歌唱喜劇片的風氣。上世紀50年代中期,電懋公司拍了不少出色的普通話配音的電影。1957年,邵逸夫接掌邵氏父子公司並改組,製作了大量高品質、包裝華麗的電影。
5、上世紀60年代的粵語片:這個時期是香港電影產量最高的年代,題材從反映社會民生的寫實片轉為新興中產階級背景的喜劇與愛情文藝片,陳寶珠、蕭芳芳、謝賢等成為影壇偶像。
6、上世紀60年代的普通話片:邵氏出品的黃梅調歌唱片、新派武俠片、歷史宮闈片與大型歌舞片,以彩色寬銀幕、豪華製作為賣點,在與電懋公司的競爭中日漸佔了上風。邵氏還力圖建立新武俠世紀,發掘了王羽、姜大衛、狄龍等形象獨特的男演員。
7、上世紀70年代:1970年鄒文懷自組嘉禾,翌年聘請李小龍回港拍攝《唐山大兄》,開創了功夫片新高峰。由於無線電視啟播,普通話片及歐美電影漸受歡迎,粵語片停產達32個月。1973年,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使粵語片復蘇。1976年,許冠文執導的喜劇《半斤八兩》刷新了票房紀錄。1978年,成龍因主演諧趣功夫片《醉拳》等一舉成名。
8、上世紀80年代:新藝城將傳統粵語喜劇加上好萊塢的包裝,令人耳目一新。洪金寶等人的靈幻喜劇也一度成為票房保證。1986年,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成為票房冠軍。此後,一批逃避現實的無厘頭電影與賭片趁勢興起。
9、上世紀90年代:《黃飛鴻》等動作片、《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等武俠片、《跛豪》等人物傳記片興起,到中期「古惑仔」系列賣座,香港電影人也逐漸為好萊塢注意,吳宇森、袁和平、周潤發、李連傑等先後被好萊塢「收羅」。王家衛、蕭芳芳、張曼玉等導演和演員屢在海外影展獲獎,香港影片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 來源:廣州日報
關於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二十多年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地位與香港電影的地位息息相關,雖然金像獎是一個純粹的地區性電影獎項,卻已經成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繼奧斯卡後即時轉播的第二個電影頒獎典禮,可見其受關注的程度。
關於香港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由當時的「市政局」創辦,最初幾屆為期只有一星期時間,後來由於受到各界支援,逐漸發展為如今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規模。 作為一項國際影視文化交流活動,香港國際電影節中的本土電影回顧專題每年都能引來不少對亞洲電影深感興趣的國外觀眾及電影研究家,同時也為香港地區市民提供了系統欣賞在著名國際影展中獲獎電影的機會。香港電影節幾十年來在亞洲打下的堅實根基,使它一直是西方片商以及世界級影人東來必停的驛站。(節選自網易香港電影節專題)
香港星光大道
香港「星光大道」位於尖沙咀海濱長廊,毗鄰香港藝術館,總投資4000萬港元,全長440米。「星光大道」的路面鑲嵌著為香港電影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電影工作者的手印或名字,道旁設立9座紅色的電影「里程碑」,用文字介紹了香港電影的百年發展歷程。星光大道於2004年4月28日正式向市民和遊客開放,成為東方之珠又一個遊客流連的好去處(節選自網易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
❷ 印度的寶萊塢和中國的香港,哪個在國際的影響力更大(電影方面)
如跟香港電影行業比,毫無疑問是寶萊塢的影響力大。能跟龐大的寶萊塢進行對比的,目前只有好萊塢。對比影響力,不能只看一兩部片子,而是應該從發展歷史、製作能力、受眾范圍、電影行業產值、文化傳播的影響等多方面去綜合衡量。
簡單來說吧,印度電影已經有1個多世紀的歷史了,香港電影?
觀眾群來說,印度電影是除好萊塢電影外,擁有最多電影觀眾市場,且還以每年15%的速度在遞增。加上受宗教因素等影響,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不能看好萊塢以及其他地區的電影,但是可以看印度電影。可以不誇張的說,印度電影起碼占據了地球上將近1/3的人口及地區的有絕對壟斷的地位。(甚至英國,每年都有幾十部印度影片在院線上映,印度影片占據了英國院線總票房的35%,香港影片能在別的國家或地區做到這一點嗎?)
從電影行業產值來說(以近五年為例),別說香港電影,就算整個中國電影的年產值加起來,與寶萊塢電影年產值比較,還不夠人家一半呢;
剩下的就不詳細分析了,如果有人認為寶萊塢的電影國際影響力為零的話,我只能說那你對於印度電影或者是寶萊塢的認識及了解基本為零。甚至就算比單部影片,《無間道》當然是港產影片的精品,但是僅憑說無間道被好萊塢改編就盲目認為港產影片的國際影響力超過了寶萊塢,這就太片面了。遠的不說,印度電影《印度往事》《德芙達斯》還接連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呢;而李安的《卧虎藏龍》,你說它是港片還是好萊塢片?
❸ 從產業和文化輸出兩方面看,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如何
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電影的存在,為中國的娛樂產業在國際上提高了很高的檔次,但是它在我們普通群眾的心中其實也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記得小時候,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里的時代,於是我們就經常去鄰居家或者村裡面比較有錢的人家去看電影。甚至於有時候別人家的電視機還是黑白的,但是並不能磨滅我們的激情,也正是從那個時候結識了香港電影。
❹ 香港電影對大陸和國際的影響是什麼香港電影目前的現狀是什麼謝謝幫助啊!
這問題有時代劃分性與地域差異性,但簡而言之概論的話就是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首先,大陸分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區與後起地區,當中如廣東裡面又分為一線城市和城鎮區域等。香港電影在這些區域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香港電影在國際上能具備競爭力的還是武打片或動作片,如早年的李小龍和近年的成龍等電影,在國際、中國內陸、廣東全域都有較大影響力。而香港的搞笑片則對廣東城鎮類地區影響較大,如河源、梅州、湛江等半城市半鄉村地域的影響比較濃厚。都市言情片、警匪片則在如廣州、深圳、珠海等相對都市化及國際化的城市有一定影響力。其次,談談香港電影在同語種地域廣東的細分影響。由於78年改革開放後,廣東屬於跑在最前的地域,文化、經濟、金融、影視作品等得到空前的發展趨勢,國際對廣東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可以感受得到,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廣東人,伴隨長大的不再是早期的只通過傳統渠道獲得的影視娛樂音樂信息,而是多元化的國際內容,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所以,廣電對廣東的影響力也是在全國中相對較弱的,同理,近20-30年廣東難產生本土影視音樂明星也是這原因,因為有對比就有選擇,面對國際水平,明顯本土節目是有落差的,自然難聚焦和被仰視。數據表明,廣東內的一二線城市原生家庭中,每十個家庭就有一個海外留學生,每十個家庭中有年度出國旅遊、工作、公派進修的人就有10%的比例,因此視野與涉足面是比較開闊的。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廣東人,看得最多的國際影視劇分別是《Friends》、《Bones》、《Person Break》等電視劇,最早期接觸到的歐美音樂大多是西洋樂類,包括了管弦樂和琴樂等,最早期接觸的pop star有例如west life、Backstreet boys、Céline Dion等,最早期接觸的幽默影視文化包括了卓別林、昂斗先生和各類帶有戲劇色彩的Drama類作品。所以,香港電影要在廣東產生影響力,不亞於在其自身地域上的激烈性和競爭性,甚至更為嚴峻。基於以上基礎原因,香港的動作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成功輻射到整個廣東,但幽默類電影如周星馳的特色則在河源、梅州等地最為風靡(他們始終還是會把周星馳作為搞笑的代名詞),但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此類略帶市井色彩的接地氣搞笑是不及國際上的幽默巨星的地位的。另外,都市言情劇類,香港的代表作也比較多,但和國際電影比還是存在落差,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香港電影的影響力要分類、分地區,特別在廣東。如在一線城市,還是國際化的明星及作品容易產生影響力,如成龍、劉德華、梁朝偉、王力宏、金城武、吳彥祖、謝霆鋒、陳冠希等;如在河源、梅州等地則周星馳是屬於陪伴他們長大的巨星,容易被列作無厘頭的代名。看每個人口頭禪拿來形容和比喻的明星類型,大概能推斷出其出身成長的區域,這也是反映出香港電影、音樂在廣東不同地區的細分影響基礎支撐。
❺ 香港金像獎和金馬獎在國際的地位如何
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電影金馬獎,在國際上地位都很高。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以及大中華電影界,特別重要的獎項之一。它成立於1982年,獨立了一批又一批優秀電影員的發展。一般在每年四月在香港舉辦,是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獎項之一。比如說,《卧虎藏龍》《一代宗師》《甜蜜蜜》《投名狀》《桃姐》《十月圍城》《胭脂扣》,這些經典影片都曾獲香港金像獎,他們在國際上的地位特別高。
台灣電影金馬獎,成立於1962年,當時是為了促進台灣電影事業的發展。金馬獎在華語電影, 歷史圈中是非常悠久的。台灣電影金馬獎鼓勵了一批又一批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比如說,《人在天涯》《茉莉花》《老炮兒》《父子》《色戒》,這些優秀影片都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在國際上享譽甚高。
❻ 上個世紀香港電影在亞洲的地位
香港電影是中文電影的先驅者,有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的影蹤」,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 相較於中國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香港電影的質素和數量已經有在長時間累積下來的實力及口碑。
多年來,香港電影廣為華人熟悉,香港電影金像獎亦為華人電影的一大指標。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被譽為與印度寶萊塢、美國荷里活、日本東京、奈及利亞瑙萊塢齊名的全球五大電影生產基地、出口基地。19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跡,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擁有全球市場的泱泱美國荷里活,香港更為亞洲第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荷里活、華人娛樂碼頭及華語夢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