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投名狀》深度解析是什麼
《投名狀》深度解析如下:
1、龐青雲(李連傑)的投名狀,是大義,是面向天下,面向人民的,他只忠於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並為之不惜犧牲一切,所以他一直在賭。
在全軍覆沒時他裝死逃過一劫,隱忍加入趙二虎的土匪隊伍,隨後尋找機會策反他們,所以清兵打趙二虎時他並沒有去阻止。
2、趙二虎(劉德華)的投名狀,是小義,是服務與那幫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他們為了有口飯吃才被迫做了土匪,但還是經常受到官兵的欺負壓制,甚至生命隨時受到威脅,他能夠聽從外來戶龐青雲的話去投軍,並讓龐青雲做大哥,完全是為了那幫兄弟不再受人欺負,能光明正大的吃飽飯。
3、姜午陽(金城武)的投名狀,是私義,只針對他們兄弟三個,只服務於他們結拜時的誓言:「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株之;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他們三個其實各懷鬼胎,地位懸殊,社會履歷相差甚遠,本就不是一路人,更不可能真心實意的結拜兄弟,都是時勢所迫,所以最終結局在他們初次相遇時就已經決定了。
《投名狀》劇情介紹:
大哥龐青雲立志要讓天下太平,二哥趙二虎是個盜亦有道的強盜,會留條活路給被劫村民,同時也會分給其他村民,深得民心。三弟姜午陽,從小跟趙二虎當強盜,被龐青雲救過一次後,很崇拜他。因此三人立下投名狀,結拜為兄弟。
龐青雲利用兄弟二人投靠朝廷,並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把首領地位讓給龐青雲的趙二虎,兩人理念不合。龐青雲後期已經逐漸淪為朝廷的人,坑殺降兵、設計殺死趙二虎,以換百姓安寧。姜午陽為二哥報仇,無果。龐青雲在自以為實現理想後,被刺客殺害身亡。
② 中國10部好看的盜賊片!「賊王」劉德華獨佔4部
偷盜類型電影無論國外還是國內,都贏得觀眾的喜愛,堪稱「完美犯罪」給我們平淡生活中,帶來無法體會的犯罪「酷感」。在此盤點一下中國10部盜賊題材電影,看看哪大盜賊或大騙子招您喜歡?
片名之所以把絕色放在神偷前面,就知道這部電影要表達什麼。女神偷們各個身材火爆,連當時的吳君如即使依舊 搞笑 ,但身材也是很棒。這部理想主義色彩、女性主義色彩濃烈的影片,男人看了可能有點不屑,但女人看了還是會很振奮的。片中「我一直想偷的…其實是你的心」讓人回味無盡。
一個女人和四個年輕盜賊、一個老賊的故事。杜琪峰用一個關於小偷的故事表達他對香港的愛與眷戀。故事動力非常強,簡單而直接,絲絲入扣,行雲流水一樣,很多場面和細節寫得精彩萬分。最後一場打鬥更是足以留名影史,還有音樂,長笛最好,恰如靈動文雀。
內地早年的一部動作喜劇片,充滿無厘頭風格,但在俠盜包德幽默滑稽的背後,卻噴涌著感人肺腑的人性溫暖。在《神探狄仁傑》中飾演閃靈的淳於珊珊,年輕時的表演自然流暢,童自榮配音配也非常貼合人設。該片雖然有稍許「仿冒」莫里斯倫布朗筆下的亞森羅平,但劫富濟貧的主題,永遠是芸芸們喜愛的內容。
影片沒有過於強大號召力的明星,但該片精緻出色的動作戲與高 科技 的高度結合,簡潔凌厲的動作場面和曲折刺激的故事細節,皆超出當時港片製作水準,被譽為港版「碟中諜」,能奪得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絕對算是實至名歸。
國際范、大手筆,標準的成龍風格電影。故事情節、影片風格與多年前的《飛鷹計劃》一脈相承。多國取景、雜耍打鬥、驚險刺激、詼諧 搞笑 等,無數個向巔峰時期成龍致敬的動作設計,讓觀眾大呼過癮,完全可以給出4星以上的贊譽。
雌雄大盜的帶感設定,節奏明快。劉德華與鄭秀文飾演的盜生和盜太,表面上一直都在斗,卻在一次次對比中把給予對方的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影片的感情戲情節設置別具一格、詼諧幽默、巧妙真實,溫馨中帶著滿滿的感動,歡快圓滿中又略帶傷感。
讓劉德華憑借飾演大盜張彼德,贏得了其人生中第一個影帝。影片重點強調的不是」黑白「,而是」灰「,所以對於劉德華和劉青雲兩人所飾演的人物才有了更多的塑造空間。兩人異於常人的」高智商「對決,也恰好造就了兩人的惺惺相惜,組成了一對相愛相殺的CP。
一趟飛馳的列車中,各種矛盾沖突均圍繞傻根的天下無賊而展開。寫實手法所展現的黑色幽默,在劇中構思了耐人尋味的縱深,人心的善惡之間彰顯出真摯的 情感 。 整部影片帶有濃重的馮氏電影的烙印,充斥著小市民的幽默,卻也在背後折射出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
絕對是一部可以不假思索地用「好看」來形容的電影。從容不迫的故事情節,很放鬆、很巧妙、很幽默、很親近。影片人物的刻畫非常出彩,沒有大牌明星加持,反而讓人覺得親切真實。芸芸眾生,市井百態,雖然這不是現實主義的描繪,但黑色幽默的表現方式放到中國人身上卻是那麼地自然貼切。如果沒有慧眼識珠的劉德華對該片的投資,也就沒有了寧浩、黃渤、郭濤等人日後的大火。
吳宇森出戰好萊塢前的經典動作片。該片不僅有濃郁的異國風情和扣人心弦的高 科技 偷盜情節,也有激烈的槍戰打鬥和有關於生死的思考,還有浪漫動人的三角愛情和一以貫之的兄弟 情感 。哥哥,發哥,紅姑的黃金組合,將暴力美學外殼下,一個盜亦有道的故事,演繹的精彩紛呈。
③ 《投名狀》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意思看了沒看懂!
《投名狀》電影賞析:
《投名狀》運用了極度寫實的風格,正面營造了一個悲慘絕望的世界,將戰亂年代的流離失所,貧窮,骯臟,飢餓,暴力,一呈現於大銀幕,影像中浸滿血與土的味道,讓人不會有絲毫的神往。
序幕即是一場屠戮,逆光下塵土飛揚,兩軍兵勇野獸般地殘殺與被殺,正片伊始,主人公龐青雲從這一片死人堆中爬出,跟隨著行屍走肉的步伐,帶出了艱難苟活的底層黎民,窮困飢餓之下催生的亡命之徒。
「方圓百里已無糧,餓都餓死了,管他誰的糧。」金城武扮演的姜午陽在山村土匪劫軍糧時的這句獨白,令人印象極深,這就是赤裸裸的生存世界觀。亂世之下,社會文明失序,人露出動物性的一面,逐漸回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匪徒偷襲劫走太平軍的糧草,清兵又徑直擺端著火槍進村,盡數掠走,食物鏈環環相食。
土匪的老家,底層的山村,依靠暴力也無法擺脫窮與餓的苦難,在落草軍官龐青雲的建議下,匪首趙二虎與姜午陽率部下山,投靠清軍。《投名狀》是在一個冷兵器主導,又有槍炮出現的年代,展現出了戰爭的滲人。既有子彈爆頭穿臉,大炮將人轟碎,也有刀刃削肉斷肢,骨骼斷裂的聲音尖銳清晰。放下以往在武俠片中的飄逸風格,改為地板流的搏殺,出手沒有多餘的招式,只為殺傷取命。
盡管全片實質上只有攻打舒城一場展開描述的戰爭戲,以寡勝多的方案設計估計也能讓軍迷挑出很多不現實之處,李連傑也有一刀砍斷十幾個條人腿這樣偶爾的無雙。但《投名狀》仍生猛展現了戰爭的慘烈可怕,絕不是那種告訴你打仗很爽的態度。
而後來的蘇州圍城戰,又回到了飢餓的問題上,死城圍困,雙方糧草殆盡,城外的清軍要活活餓死,城裡的太平軍和百姓耗下去就要人吃人。開城之後,因為糧食的有限,又爆發了更為突破人道的射殺四千降兵事件,坑道中填滿掩埋的屍體,觸目驚心。
《投名狀》劇情簡介:
1870年秋,大哥龐青雲(李連傑 飾演)在城牆頂俯瞰自己的就職典禮舞台;胸懷壯志的他,如果沒有走上這條不歸路,極可能是推翻腐敗清庭的新中國革命者之一,可惜兩個強盜和一個女人改變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也導致他最後的毀滅。這兩個強盜是曾跟他矢誓生死與共的結拜兄弟:二哥趙二虎(劉德華 飾演)和三弟姜午陽(金城武 飾演),而那個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蓮生(徐靜蕾 飾演)。
趙二虎在亂世中淪為強盜,帶著幾百人到處劫掠,他為人盜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所以深得眾心。趙二虎一生人最愛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妻子蓮生,一個是十三歲便跟他做強盜的三弟姜午陽。在打劫太平軍糧車的一役中,大哥龐青雲這個陌生人為替姜午陽擋箭而受了傷,姜午陽深感救命的恩情,因此姜午陽對龐青雲的崇拜竟超過他對趙二虎的崇拜。
在趙二虎等人的山村被清軍洗劫,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後,姜午陽極力主張他們三人結拜為兄弟,由大哥龐青雲帶領他們投效清廷,趙二虎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絕境,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將首領地位拱手讓給龐青雲。
為實現天下沒有戰爭的太平盛世理想,龐青雲藉助以趙二虎、姜午陽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營」暫時為清廷效力,原來是要藉助攻打太平天國結集軍力;但是隨著他大權在握,龐青雲變得越來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礙。
他不惜和趙二虎決裂,屠殺被趙二虎勸降的太平軍降兵,只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姜午陽的狂熱性格,說服他站向自己那一邊。本來,龐青雲距離成功已僅有一步之遙,但他的作為傷透了對他崇拜不已的姜午陽。就在他設毒計暗害了二虎後的就職大典上,就在權勢如日中天的最輝煌時刻,龐青雲竟橫死於刺客之手。
(3)盜亦有道劉德華電影擴展閱讀:
《投名狀》是由陳可辛執導,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動作片,於2007年12月在中國內地上映。講述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糾葛。2008年,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傑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投名狀》的歷史背景,屬於是一個平行的晚清,有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電影改編自晚清四大奇案的刺馬案,1973年張徹曾經拍過《刺馬》,但相比這部復仇片,陳可辛在《投名狀》里顯然傾注了更大的野心。
④ 李連傑主演的《投名狀》是根據歷史上的什麼事件改編的
看到《投名狀》這三個字的時候。不是的,感慨時光蹉跎,歲月無情。《投名狀》距近已有十二載。2007年看到《投名狀》的時候,我當時還是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孩子。更不知《投名狀》背後有一個意寓深長的故事。恕我不才,姑藉此題娓娓道來。
更為離奇的是罪犯張汶祥欲蓋彌彰,說自己受人指使,又不說主謀是誰。就這樣一來二往,含糊其辭。也不得已在一年以後草率結案,次年十月把張汶祥破腹挖心以告慰馬新貽!
其實電影里也有相似情節,比如龐青雲給趙二虎戴綠帽子。案件傳言張汶祥刺殺馬新貽,也是因為馬新貽期霸張汶祥妻子。而且都是發生太平天國時期,案件里湘軍不滿慈禧對湘軍的做法,所以刺殺新上任兩江總督馬新貽。這和《投名狀》龐青雲上任遇刺如出一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網路「刺馬案」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