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佰》影評:這是一部看得我從頭憋屈到尾的電影
《八佰》電影評價:一部令人從頭感到壓抑的電影
電影《八佰》在畫面與演員表現上得到了高度贊揚,導演曹郁操刀的畫面精美絕倫,演員如張譯、杜淳和歐豪等人的演技也相當到位,使得整個影片顯得層次分明、生動鮮活。然而,劇情的薄弱以及過於煽情的呈現成為了影片的致命弱點。
劇情的本末倒置,讓影片的焦點過於集中在那16名逃兵的群體上,試圖通過他們的轉變來體現「八佰精神」,這種手法顯得生硬且不倫不類。影片中的情感表達過於刻意,尤其在楊瑞符和謝晉元的營內訓話部分,他們異常生硬的表達著必死的決心,沒有家國情懷的渲染,讓觀眾感到不真實,甚至彷彿是在模擬日軍的勸降過程。
難民的出現也讓人感到困惑,他們從空無一人到突然出現,甚至顯得異常淡定,彷彿是在進行排練,這與歷史背景不符,也讓人感到不自然。護旗的場景本可以成為影片的亮點,但在日軍戰機的來回射擊下演繹得過於悲壯,這反而讓人感到不適。撤退過程中的不合理安排,如火力掩護和戰術規避的缺失,讓觀眾感到智商被侮辱。
電影中最具爭議的場景之一是「殺身求仁」,這是根據真實歷史情節演繹的劇情之一,然而導演在這一場景上過度渲染,讓人感到情感表達過於刻意,雖然賺取了一些眼淚,但最終顯得華而不實。影片整體上顯得過於強調個人情感表達,而忽視了歷史背景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雖然電影在製作和表演上有著一定的亮點,但其在劇情設計、情感表達以及歷史背景的處理上存在明顯的問題。導演試圖以點寫面,以殘軍刻畫中軍,以天堂襯托地獄,但這種手法在《八佰》中顯得別扭,使得觀眾難以抓住影片的核心。電影中的人工修飾過多,讓人感到主菜的味道被掩蓋,而真正的歷史故事顯得模糊不清。
在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帶著敬意的呈現至關重要。《八佰》雖然試圖通過這部電影來升華家國情懷,但在細節處理和情感表達上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使得觀眾感到失望。最後的評分中,1分是給予了那些曾經堅守四行倉庫的國軍戰士們,對他們的致敬。
Ⅱ 《八佰》為什麼罵聲一片
《八佰》沒返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對於守倉庫這個情節,電影對故事的還原很貼切,但問題是,前因後果被淡化了。
故事的背景是國軍在淞滬會戰中敗退,八佰壯士其實是蔣刻意留下來,給英美列強演的「一出戲」。這個大背景,電影並沒有交代清楚,有刻意美化之嫌,簡單來說,就是屁股有點歪。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隱察磨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影片評價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舍灶斗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
Ⅲ 電影《八佰》為何有爭議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看過電影《八佰》了,也深深的被電影中這些戰士所感動,因為在這些戰士面前,生命和國家尊嚴相比不值一提,為了保護國家尊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相信看過這場電影的人都知道《八佰》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原型就是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在“閘北四行倉庫”抵禦日軍的400餘戰士,但是有很多對這段歷史有了解的人都對電影《八佰》有爭議,因為他們認為《八佰》在細節問題處理上和歷史真實內容不同。
其實不管《八佰》存在什麼爭議,這部電影還是非常成功的,那麼你認為《八佰》為何有爭議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