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的電影都在香港拍的嗎
肯定不全是,根據電影的要求不同地點一般不同,但現代的槍戰片大多是在香港拍的額,而一些古裝片,一般都是在外地,如《武狀元蘇乞兒》是在北京拍的,所以地點根據劇情不同而轉變。肯定有在國外拍的額,如成龍的額《快餐車》
② 為什麼香港最早期的電影是普通話的
因為當年的香港電影還要顧及台灣市場,所以是以國語為主的。即使是後來粵語片興起以後,大多數也要製作國語版。
③ 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電影都是在哪裡取外景的
多數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八十年代古裝武俠片很多是室內搭建的布景,像83版射鵰那些很多都是室內布景。
也有些電影去國外取景,日本、美國、歐洲等,比如成龍的福星高照、龍兄虎弟、飛鷹計劃、殺手壕等
八十年代中期合拍片時代很多港片來大陸取景,比如: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
九十年代後期一些電影開始來大陸取景,比如超級警察等
④ 香港電影是哪年進入中國市場的
這個很難回答,在二戰前中國就有電影了,也不分什麼內地香港的,那時候內地電影反倒對香港影響很大,再之後的戰爭,以及文革,當然不是主旋律的是不會放的,改革開放以後,那是香港的邵氏和嘉禾還有很多公司拍了很多電影,在那時候還是錄像帶呢~流傳到內地,之後慢慢形成了香港電影的概念~那時各地電影院也不是全國聯網的,拿到什麼膠帶可能就會放什麼,各地都不同,所以很難說具體哪一年。如果你說進入中國市場,那就是改革開放以後咯。。。
香港電影:
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
1898年開始有商業性電影放映。
1901年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喜來園。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影片《偷燒鴨》。
1913年,黎民偉和美國人合辦了香港第一家製片機構──華美影片公司,攝制了故事短片《莊子試妻》。
1923年,黎民偉又和他的兄弟等創辦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資的製片機構──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攝的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1950年代:倫理
1960年代:粵語片:胡楓、謝賢、呂奇;《黃飛鴻》系列
1970年代:邵氏武俠片;功夫電影─李小龍;許氏兄弟喜劇系列
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英雄電影─《英雄本色》、《龍虎風雲》;喜劇電影─《最佳拍檔》、《精裝追女仔》;三級電影
1990年代:周星馳無厘頭電影
2000年代:年產量銳減至不足百部,代表作有周星馳系列;王家衛的文藝電影;《無間道》系列;杜琪峰的電影等
2010年代:香港電影業以「北上合拍」和「本土創新」兩條腿走路,新生代電影人蜂擁而出,新舊電影人互相輝映。《桃姐》、《歲月神偷》、《寒戰》叱吒國際影壇。
⑤ 97過後香港電影和97之前有區別嗎
簡單來說,97之前由於香港電影業界尚未和大陸簽訂協定,很多香港電影,包括電影人,電視藝人都沒有正式渠道到大陸發展,因此,香港電影主要是面向香港境內的電影,所以什麼作品都有,如備受爭議的《古惑仔》系列,還有一些和封建迷信的《僵屍道長》系列等等電影比較多
97之後,隨著與內地經濟越來越頻繁,簽訂了很多合作協議,合同,香港人往大陸拍戲,出品電影,甚至開電影院等,需要符合大陸觀眾口味的同時,也要遵守內地的影視相關規定和國家法律法規,一些如古惑仔系列宣揚暴力、色情的電影自然就不可能在大陸上映,也自然沒什麼人拍攝了。。還有一些主張封建迷信的電影,也就漸漸消失。
不過愛國電影,如建國大業,建黨大業,我的戰爭等等都可以看到很多香港人參與的身影,還有香港導演拍攝的愛國電影等等,可以見到香港電影變化比較大。。。而且大陸市場非常大,很多演員明星都紛紛到大陸發展以謀求更好的收入。。好像林家棟、古天樂、甄子丹等等經常出現在大陸的電影裡面。。。
⑥ 大陸未富裕前,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是哪裡
很多,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西歐等等。尤其是八十年代前期,這些地區的都是香港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天下。成龍很多電影都是亞洲地區國家的年度票房冠軍。成龍、洪金寶、周潤發、許冠文、劉德華在這些地區都擁有大量的影迷。
⑦ 為什麼香港一些老電影老拿大陸做背景,講60,70年代的事,又把情節拍的四不像很多都是當時大陸沒有的
因為就算當時的香港還是屬於英國管制 但是畢竟他就是中國的 所以電影里總是提到大陸 香港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嚮往的生活地方 其實現在很多香港人 大部分都是以前大陸過去的 廣東 上海 浙江 等地區 不過不得不承認 大陸確實比香港落後 接受事物也不如香港早 跟香港快 其實香港很多人思想都還是很保守 只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這樣的化境里 慢慢的習慣了 小的時候 有現在這樣么 什麼國家的文化都能看到 別說別的地方了 台灣 香港的文化都很少接觸 我們不去對他們接觸 他們更加不會了解我們 於是拍出了 你所謂的四不像 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 不熟知 也猶豫當時中國還在發展初期 許多政治因素在裡面 所以會比較敏感 怕引進國外 或是台灣香港的文化進大陸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