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社會意義》
啟蒙期(1896-1912)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萌芽期(1913-1925)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庄》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庄》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電影女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惜受到25年6月的大罷工影響,剛萌芽的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中止期(1925-1929)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 追裝展 、罷課,以示抗議。
同年6月,大陸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電車工人及不少學生加入罷工、罷課的行列,而香港政府亦開始加以鎮壓。
當時香港人口不過六十多萬人,但參加罷工的人數已高達廿五萬,其中超過廿萬更離開了香港到達廣州。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
受到工潮影響,「大漢」、「兩儀」等電影公司被迫結業,「民新」、「光亞」分別遷往上海和廣州。原本在香港工作的電影工業者,不少都到廣州求發展,其中梁少坡(香港第一部正式電影《偷燒鴨》的主角)便在廣州創設了「鑽石影片公司」。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卻令廣州的電影事業蓬勃一時。
1926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不過,大罷工期間,仍有人用「滿天紅銀幕公司」的名義,在香港及廣州拍攝了29部新聞紀錄短片。這些短片被剪輯成一部大型新聞紀錄片,命名為《香港時事畫片》,並曾於香港的「九如坊新戲院」(位置約現時上環摩羅街附近)放映。
在這段香港電影業的中止期,唯一正式放映過的港產片是大罷工前出品的《從軍夢》,而唯一和電影有關的活動是「香港演員養成所」的成立,導師為香港電影的先軀者黎北海(黎民偉兄長)。
幸而,電影放映業到了1926年6月開始復甦起來。當時的電影院,除了以放映西片為主,亦放映過不少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公映的《薛平貴全集》。該片是第一部在美國攝制、由中國人主演的故事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復甦、成長至被摧毀的香港電影(1930-1949)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
「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當全國一窩蜂地拍神怪武俠片時,它推出了一連串主題健康、風格清新的電影,包括第一部打進美國電影市場的中國電影《人道》、第一部在外國得獎的中國電影《漁光曲》等等,不但改變了國外人士對中國電影的觀感,更創造了中國電影的新浪潮。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這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與此同時,不少電影公司還依著傳統,拍攝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業」出品的《呆佬拜壽》(1933)、「國聯」出品的《落花飛絮》(1933,是在越南攝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間,可說是默片與有聲片共存的時期。
進入1935年,香港已沒有默片生產,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該片由關文清執導,吳楚帆、李綺年主演,電影的主題鼓吹抗日救國。當時香港政府為怕開罪日本帝國主義,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論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線》亦難逃被禁的命運,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這是由於中國政府當時正提倡「新生活運動」,及香港社會提倡的「反蓄婢運動」。邵醉翁執導的《廣州-婦人》、《博愛》即屬此類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包括關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間諜》等等。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一片,由林坤山、吳楚帆主演,影片以親情為主題。
1937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產量可謂驚人。
芸芸「愛國片」之中,由香港電影工作者集體編導、演出的《最後關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國一班大學生對「國難當頭」的覺醒。當時參與影片製作的全是義拍,可見電影工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團體合作的精神。
1938年,「愛國片」繼續盛行,得獎的《血濺寶山城》是其中一個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電影《廣州一婦人續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國語片《貂蟬》亦相繼出現了。隨著《貂蟬》的出現,香港進入了粵語片與國語片並存的時期,國語片的產量漸多。
同年亦有九部粵劇電影出品,《女兒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編自導之作,而馬師曾的首本戲《賊王子》亦是當時重要的粵劇電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由於戰爭期間造成的交通困難,當時大部份戲院放映的都是戰前製作的粵語片。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大陸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達至高峰。
國粵語並存的成熟期(1950-1969)
香港電影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國、粵語片,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馬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五、六十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1、戲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 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林家聲和 艷芬等等。
至於戲劇戲曲片為何會在五十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戲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戲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荷里活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瑛、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份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捩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七十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五十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70-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 舴擠己統 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香港電影的求變期(1970-1979)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六十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中硫底柱。
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② 李小龍的生日是什麼時候,演出過什麼電影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乳名為細鳳,族名源鑫,書名李元鋻,洋名 Bruce Lee,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身高:173厘米,體重:64公斤,一拳力量達到355磅。
1946年至1959年期間,作為電影童星的他在香港出演了18部粵語文藝片,包括:《細路祥》(1950年)、《人之初》(1951年)、《苦海明燈》(1953年)、《慈母淚》(1953年)、《父之過》(1953年)、《千萬人家》(1953年)、《危樓春曉》(1953年)、《愛》上下集(1955年)、《孤星血淚》(1955年)、《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年)、《孤兒行》(又名《苦命女》,1955年)、《兒女債》(1955年)、《詐癲納福》(1955年)、《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年)、《雷雨》(1957年)、《甜姐兒》(1957年)和《人海孤鴻》(1959年)。
李小龍自幼時身體十分瘦弱,其父為了兒子的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鍛煉身體的協調性,使他得窺武學堂奧。
1955年,13歲的李小龍拜葉問門下學習詠春拳,授業師兄為有「講手王」之稱的黃淳梁。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隨邵漢生師傅)等拳種。1957年奪得香港校際拳擊比賽冠軍。
1959年5月,由於喜與人爭斗,家人便將他送往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攻讀哲學。李小龍在美國西雅圖青年會迎接一名日籍空手道選手挑戰,僅用11秒便打敗了這名挑戰者。
1962年4月,李小龍大二期間租用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兩年後在美國的萬國空手道大賽中展示了中國功夫,令全場矚目。
1964年,他參加美國加州舉行的「長堤空手道競賽」(Long Beach Karate Tournament)後,被電視劇《蝙蝠俠》製作人威廉·多茲爾(William Dozier)賞識,邀請參加試鏡,於1966年4月30日,李小龍與美國廣播公司簽訂了30集電視劇《青蜂俠》的演出合約,擔演配角「加藤」(Kato),但只能播出一季共26集。其後以「加藤」角色演出3集《蝙蝠俠》及在《無敵鐵探長》(Ironside)和《新娘駕到》(Here Come the Brides)中客串。
隨後在1967年至1968年間,不斷在美國各地的空手道大賽中做示範表演。
於美國其間,仍不斷進修其武藝,除了教授傳統國術外,還在不斷的切磋講手中研習多種武術,如隨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久(李駿九)進修腿法、與其高足伊魯山度交流菲律賓武術,研究西洋劍擊、泰拳、西洋拳擊、柔道、以及當時風靡美國的空手道等武術,在美國後期時間還研究兇狠的巴西格雷斯柔術。
電影作品
以李小龍為藍本的人偶
1971年由於他無法接受只是在《青蜂俠》中扮演一名專門負責打鬥的「特技人」式的角色,所以決定回香港演電影,期盼闖出一番新天地。李小龍回香港後,與鄒文懷等人合作拍攝了五部電影:
《唐山大兄》(1971年)
片中,李小龍迅猛的三腳迴旋連環踢、凌空飛腳以及高亢的嘯叫等武打噱頭皆極具個性,令觀眾如痴如醉,功夫熱潮因而掀起。
當時粵語片正陷於低潮,幾乎停止生產。他替羅維拍《唐山大兄》及《精武門》,原版都是國語對白,後來嘉禾重新發行才配上粵語。在此形勢下,李小龍憑借著一身好武藝與個人銀幕魅力,不僅在七十年代初期掀起一股電影熱潮,將觀眾拉回戲院中,讓衰退的香港電影工業重新找到一線生機,使嘉禾公司奠定基礎;亦使「功夫片」復甦,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他的電影也身價百倍,轟動了全球,讓人們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
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
《精武門》(1972年)
講述創辦精武體育館的民族英雄霍元甲遭日本人毒殺,其愛徒陳真為師父報仇雪恨……
李小龍盡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輔助工具,也不用替身出演危險鏡頭,且李小龍首次將雙節棍搬上銀幕,並道出一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自此成為了香港電影的一大經典。
《猛龍過江》(1972年)
李小龍與嘉禾公司合組協和公司,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
李小龍在片中飾演一個來自香港鄉村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義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的女老闆鏟除當地惡霸。
主要的打鬥部分被安排到古羅馬競技場,《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遠赴歐洲取景的影片。
本片在台灣放映,創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並獲得第十一屆金馬獎的優等劇情片獎。
《龍爭虎鬥》(1973年)
該片為李小龍的巔峰之作,是打鬥場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多,以及在系列中最賣座的一部。 在片里比武中,李小龍展示出少林齊眉棍、菲律賓短棍、雙節棍等絕技。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龍在拍攝本片時於戲場內昏迷,差點不省人事。
《死亡游戲》(1978年)
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死亡游戲》造型李小龍廣受遊客歡迎
講述一位強者為了奪得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獨闖七層寶塔,經過一輪惡斗後到達塔頂,卻只換來一句古老的謁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
豈料一語成讖,該片成了李小龍的未竟遺作。
由於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7大武術家之一。
他被譽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1972年,李小龍更獲香港評為10大明星之一,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美國洛杉磯市將《死亡游戲》開映日(7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他作為惟一入選的華人獲《時代》雜志評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
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志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
而的確,東方武術家能如李小龍般突破國家和種族領域,死後聲威依然不減,這絕對是很少有的。
逝世
李小龍位於九龍塘的故居,現為羅曼酒店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計劃與鄒文懷約因演出007第六集女王密使而聞名的澳大利亞籍演員喬治·拉贊貝用膳,希望說服後者參演其新片《死亡游戲》。
晚上十點以後,他被發現死於女星丁佩位於九龍塘筆架山的寓所中。
據當時的檢驗報告顯示:李小龍體內有大麻留下的物質,最後幾年他精神漸漸陷於失常狀態,無法通過心理調節解脫自己,加之他成名太快,操勞過度,體力精力常有不支之感,不得不依賴興奮劑。由香港政府簽發的死亡證上被列為「死因不明」.
③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啊大家給介紹些別藏著~~
[影目]100部香港電影經典(回歸前)電影資料館 [影目]100部香港電影經典(回歸前)byrds 發布於:2009-02-08 23:24
電影雙周刊評選的上世紀100部香港最佳電影
第一位:《英雄本色》(吳宇森?1986)
第二位:《半斤八兩》(許冠文?1976)
第三位:《阿飛正傳》(王家衛?1990)
第四位:《精武門》(羅維?1972)
第五位:《投奔怒海》(許鞍華?1982)
第六位:《秋天的童話》(張婉婷?1987)
第七位:《可憐天下父母心》(楚原?1960)
第八位:《帝女花》(左幾?1959)
第九位:《新蜀山劍俠》(徐克?1983)
(並列)
《省港騎兵》(麥當雄?1984)
《重慶森林》(王家衛?1994)
第十二位:《清宮秘史》(朱石麟?1948)
(並列)
《七十二家房客》(楚原?1973)
《瘋劫》(許鞍華?1979)
《父子情》(方育平?1981)
《龍虎風雲》(林嶺東?1987)
第十七位:《獨臂刀》(張徹?1967)
(並列)
《英雄本色》(龍剛?1967)
《俠女》(胡金銓?1971)
《醉拳》(袁和平?1978)
《最佳拍檔》(曾志偉?1982)
《半邊人》(方育平?1982)
《似水流年》(嚴浩?1984)
《春光乍瀉》(王家衛?1997)
第二十五位:《危樓春曉》(李鐵?1953)
(並列)
《江山美人》(李翰祥?1959)
《如來神掌》(一至四集)(凌雲?1964)
《倩女幽魂》(程小東?1987)
《賭聖》(元奎、劉鎮偉?1990)
第三十位:《黃飛鴻》系列(胡鵬、王風?1949-1969)
(並列)
《家、春、秋》(吳回、李晨風、秦劍?1953-1954)
《紫釵記》(李鐵?1959)
《難兄難弟》(秦劍?1960)
《人海孤鴻》(李晨風?1960)
《不了情》(陶秦?1961)
《梁山伯與祝英台》(李翰祥?1963)
《唐山大兄》(羅維?1971)
《刺馬》(張徹?1973)
《胭脂扣》(關錦鵬?1988)
《紅番區》(唐季禮?1997)
《香港製造》(陳果?1997)
《暗花》(游達志?1998)
第四十三位:《一板之隔》(朱石麟?1952)
(並列)
《翠翠》(嚴俊?1952)
《中秋月》(朱石麟?1953)
《野玫瑰之戀》(王天林?1965)
《董夫人》(唐書璇?1970)
《猛龍過江》(李小龍?1972)
《再見中國》(唐書璇?1975)
《跳灰》(梁普智、蕭芳芳?1976)
《蝶變》(徐克?1979)
《空山靈雨》(胡金銓?1979)
《鬼打鬼》(洪金寶?1980)
《邊緣人》(章國明?1981)
《胡越的故事》(許鞍華?1981)
《烈火青春》(譚家明?1982)
《火燒圓明園》(李翰祥?1983)
《上海之夜》(徐克?1984)
《警察故事》(成龍?1985)
《賭神》(王晶?1989)
《監獄風雲》(林嶺東?1987)
《喋血雙雄》(吳宇森?1989)
《阮玲玉》(關錦鵬?1992)
《喋血街頭》(吳宇森?1990)
《笑傲江湖》(胡金銓、徐克、程小東、李惠民?1990)
《國產凌凌漆》(周星馳、李力持?1994)
《籠民》(張之亮?1992)
《唐伯虎點秋香》(李力持?1993)
《甜蜜蜜》(陳可辛?1996)
《女人四十》(許鞍華?1995)
西遊記》(上下集)(劉鎮偉?1995)
《風雲雄霸天下》(劉偉強?1998)
第七十三位:《生命線》(關文清?1935)
(並列)
《國魂》(卜萬蒼?1947)
《珠江淚》(王為一?1949)
《人海萬花筒》(李鐵、盧敦、吳回、左幾等?1950)
《一代妖姬》(李萍倩?1950)
《慈母淚》(秦劍?1953)
《父母心》(秦劍?1955)
《寒夜》(李晨風?1955)
《原野》(吳回?1956)
《呆佬拜壽》(吳回?1956)
《海棠紅》(易文?1956)
《璇宮艷史》(左幾?1957)
《洛神》(羅志雄?1957)
《雷雨》(吳回?1957)
《紫薇園的秋天》(秦劍?1958)
《胡不歸》(蔣偉光?1958)
《湖畔草》(楚原?1959)
《豪門夜宴》(李晨風、李鐵、吳回、羅志雄?1959)
《十號風球》(盧敦?1959)
《錢》(吳回?1959)
《苦兒流浪記》(卜萬蒼?1959)
《同命鴛鴦》(朱石麟?1960)
《倩女幽魂》(李翰祥?1960)
《十年割肉養金龍》(珠璣?1961)
《星星?月亮?太陽》(上下集)(易文?1961)
《何日君再來》(秦劍?1966)
《播音王子》(龍剛?1966)
《豆蔻干戈》(上下集)(凌雲?1966)
《女殺手》(莫康時?1966)
《大醉俠》(胡金銓?1966)
《冬戀》(楚原?1968)
《金燕子》(張徹?1968)
《李後主》(李晨風?1968)
《玉女懷春》(楚原?1968)
《保鏢》(張徹?1970)
《十四女英豪》(程剛?1972)
《大軍閥》(李翰祥?1972)
《龍爭虎鬥》(高洛斯?1973)
《應召女郎》(龍剛?1973)
《鬼馬雙星》(許冠文?1974)
《傾國傾城》(李翰祥?1975)
《天網》(程剛?1975)
《天才與白痴》(許冠文?1975)
《帝女花》(吳宇森?1976)
《死亡游戲》(高洛斯、洪金寶?1978)
《蛇形刁手》(袁和平?1978)
《點指兵兵》(章國明?1979)
《第一類型危險》(徐克?1980)
《七彩卡通老夫子》(胡樹儒?1981)
《凶榜》(余允抗?1981)
《少林寺》(張鑫炎?1982)
《表錯7日情》(張堅庭?1983)
《打擂台》(黃志強?1983)
《最愛》(張艾嘉?1986)
《地下情》(關錦鵬?1986)
《富貴逼人》(高志森?1987)
《精裝追女仔》(王晶?1987)
《童黨》(劉國昌?1988)
《七小福》(羅啟銳?1988)
《三人世界》(冼杞然?1988)
《旺角卡門》(王家衛?1988)
《飛越黃昏》(張之亮?1989)
《福祿雙星》(梁少華?1989)
《英雄本色III之夕陽之歌》(徐克?1989)
《客途秋恨》(許鞍華?1990)
《縱橫四海》(吳宇森?1991)
《辣手神探》(吳宇森?1991)
《整蠱專家》(王晶?1991)
《黃飛鴻》(徐克?1991)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程小東?1992)
《92黑玫瑰對黑玫瑰》(陳善之?1992)
《審死官》(杜琪峰?1992)
《黃飛鴻II之男兒當自強》(徐克?1992)
《記得香蕉成熟時》(趙良駿?1993)
《秋月》(羅卓瑤?1993)
《新不了情》(爾冬升?1993)
《金枝玉葉》(陳可辛?1994)
《梁祝》(徐克?1994)
《東邪西毒》(王家衛?1994)
《刀》(徐克?1995)
《去吧!揸FIT人兵團》(查傳誼?1996)
《南海十三郎》(高志森?1997)
《非常突然》(游達志?1998)
《槍火》(杜琪峰?1999
[影目]100部香港電影經典(回歸後)byrds 發布於:2009-02-08 23:27
歲月如梭,十年不過彈指一揮間,在不知不覺中,香港電影陪伴我們走過又一個十年。或許,你已經不再喜歡港片;或許,你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電影;又或許,你從來就沒有喜歡過她。但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港片在十年中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讓我們順著歷史的足跡,歷數十年來的經典香港電影。從這份筆者自己總結出來的名單,我們大概可以理清一條脈絡,能夠看到港片十年來所經歷的起起伏伏。
1997——
《十萬火急》、《一個好人》、《一個字頭的誕生》、《南海十三郎》、《高度戒備》、《宋家皇朝》、《小倩》、《春光乍泄》《香港製造》、《自梳》
97年的香港影壇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今年的傑作非常多,文藝片在這一年的香港影壇格外耀眼,有大製作的《宋家皇朝》,也有超小成本的《香港製造》,她們都在下一年的金像獎角逐中贏得重量級的獎項。張之亮執導的《自梳》把目光投向了40年代的廣東自梳女,這是第一部專門描寫這個特殊群體的電影,這也是一部關於女性之間愛情的影片,影片的立場是對純潔愛情的頌揚。
徐克本年度不再炫耀武技,開始鑽研他一直鍾愛的動漫題材,《倩女幽魂》是徐克80年代的經典作品,今次,徐克自己用動畫電影的形式重新詮釋了這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想像力更加無拘無束,因為動漫的表現力是沒有極限的。
97年年初上映的《一個好人》,在新年檔期豪取4500多萬港幣的票房成績,一年下來都未逢敵手,成為本年度港片的票房冠軍。此後,成龍就再也沒有坐上這個位置,這是成龍在香港的最後一次華麗表演。
1998——
《暗花》、《我是誰》、《愈快樂愈墮落》、《野獸刑警》、《非常突然》、《極度重犯》、 《風雲之雄霸天下》、《每天愛您8小時》、《玻璃之城》、《去年的煙花特別多》
1998年的香港影壇繼續處於下滑階段,港片總體的產量和質量都沒有太大突破。杜琪峰的銀河映像繼續邊緣行走,商業和風格兩手抓,黑暗陰郁的影像風格正在逐漸被眾多觀眾所接受,也慢慢培養出了一批歐美粉絲。
林嶺東在硬闖好萊塢之後,重新回到香港一展身手,這次他交出的成績是《極度重犯》,這部由青年一代演員領銜的火爆商業影片,在效果上已經逼近好萊塢大片了。
張婉婷導演今年推出了她的新作《玻璃之城》,一部關於時代和愛情的故事,因為男主角黎明96年剛剛憑借《甜蜜蜜》大熱,類似的題材也讓觀眾誤以為這是《甜蜜蜜》續集,這部影片不得不失,票房和獎項上都未有太多的斬獲。
成龍98年敗給了鄭伊健和郭富城,《我是誰》沒能為成龍大哥再拿下一個票房冠軍,因為《風雲之雄霸天下》的問世,打破了香港15年以來由周星馳、周潤發和成龍輪流領跑年度票房的局面。
1999——
《玻璃樽》、《喜劇之王》、《O記三合會檔案》、《千言萬語》、《天上人間》、《流星語》、《暗戰》、《目露凶光》、《槍火》、《細路祥》
99年香港電影年產量達到162部,可是年度港片首輪票房還是沒能沖到5億港幣,而在1982年,港片總票房就已經達到4億港幣了,單從數字上說,港片的發展已經倒退了一大步。粗製濫造是港片票房下滑的最大殺手,但還是有很多具有責任心的香港電影人,竭盡全力為觀眾奉獻上乘質量的港片,以期觀眾重現走入戲院買票看片。
周星馳憑借《喜劇之王》登頂本年度票房冠軍,總收益不過2900多萬港幣,相較於去年冠軍《風雲》收益的4153萬港幣,下滑之勢已經非常明顯。
杜琪峰、許鞍華、陳果今年都有出色的表現,表現最為搶眼的無疑是杜琪峰,新世紀的香港影壇,香港實力最穩步上升、最具有本土代表性、最堅守本港影片陣地的導演,非杜琪峰莫屬。
劉偉強執導,劉青雲、吳鎮宇主演的《O記三合會檔案》延續的是《古惑仔》系列的熱潮,但是擺脫了跟風之作的厄運,《O記三合會檔案》成為香港二戰後黑幫發展的簡史影像。
而張之亮一部以亞洲金融風暴為背景的《流星語》,道出了港人在這次危機之後所展現的人性溫情。該片由張國榮主演,他自願降低片酬出演了《流星語》,用實際行動來支持處於低潮期的港片。
2000——
《公元2000》、《朱麗葉與梁山伯》、《槍王》、《孤男寡女》、《戀戰沖繩》、《江湖告急》、《花樣年華》、《順流逆流》、《榴槤飄飄》、《阿虎》
2000年的香港影壇顯出沉寂,成龍、周潤發、吳宇森都去了好萊塢,周星馳還在醞釀他的新作,萎縮的電影市場,導致眾多電影的製作水準大幅下降。
牆里開花牆外香,在香港一向只被小眾接受王家衛繼續在國際影壇揚威,5月份的戛納電影節,王家衛帶著他的《花樣年華》殺入主競賽單元,把男主角梁朝偉推向了戛納影帝的寶座。
陳果繼續著自己的香港文藝風格,「妓女三部曲」首作《榴槤飄飄》在金像獎和金馬獎上都獲得了重要獎項,影片的票房照舊無甚建樹,得獎與獲得藝術影迷的青睞,使導演多少得到一些安慰。
有林超賢導演的反江湖片《江湖告急》於本年度上映,這部集黑色幽默、荒誕、搞怪的異類黑幫電影,成為近年來一部黑幫名作。
2001——
《特務迷城》、、《重裝警察》、《地久天長》、《瘦身男女》、《少林足球》、《全職殺手》、《蜀山傳》、《買兇拍人》、《麥兜故事》、《愛君如夢》、《幽靈人間》
2001年的港片總算成為蓋過了好萊塢大片的風頭,《少林足球》6000萬票房佳績,讓所有香港電影人為之一振,周星馳蟄伏近三年的努力,總算讓大家看到了他真正的實力。
徐克為了對抗好萊塢特效大片,祭起早年憑之發跡的《新蜀山劍俠傳》,拍出了一部類似於前傳的《蜀山傳》,創造了香港電影史上特效之最的《蜀山傳》,本港票房僅收1100萬,徐克風光不再。
新晉導演彭浩翔推出了《買兇拍人》,這是香港10年來最令人驚喜的黑色喜劇,影片多處向經典港片和法國老片《獨行殺手》致敬。
2001年,有一隻香港的小豬鼓舞了很多金融風暴過後的香港人,這就是香港近年來最出色原創動畫電影《麥兜故事》,通過來自單親家庭的小豬麥兜的成長和奮斗經歷,為香港樹立了一個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小豬形象,麥兜也成為最受歡迎的本土卡通人物。
2002——
《互動殺人事件》、《想飛》、《異度空間》、《見鬼》、《香港有個荷里活》、《三更之回家》、《我家有一隻河東獅》、《走火槍》、《無間道》、《金雞》
2002年年底一部的一部《無間道》使香港電影人和觀眾為之雀躍,這是近年來少有依靠劇情撐起的商業大片,沒有火爆的場面和炫目的打鬥,緊張驚險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大批觀眾湧入影院,很多人都把《無間道》看作是香港電影復甦的標志,但是香港電影並沒有因為一部電影而再現活力。
陳果完成了他的「妓女三部曲」之二《香港有個荷里活》,由內地女演員周迅主演,周迅出色演技註定她日後會成為華語影壇的中堅力量。
陳可辛不僅是一個出色的導演,同時也是一位極為精乾的電影製作人,他集合韓國與泰國的導演,聯合香港本地的電影人,製作出了一套亞洲恐怖系列電影——《三更》,一部電影分為三段,每個國家的導演執導一段,陳可辛負責的部分是《三更之回家》,推出之後獲得評論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三更》在亞洲范圍內的發行成功,引出了《三更2》的誕生,但是《三更2》的製作同樣夠水準。
獨立製作的小成本影片《走火槍》獲得香港影壇電影人的支持,不少導演還親自在片中客串,這是一部非常大膽前衛的影片,通過一把老槍的視角,講述了人性的善惡。
2003——
《百年好合》、《行運超人》、《下一站…天後》、《PTU》、《千機變》、《雙雄》、《大丈夫》、《福伯》、《大隻佬》、《無間道Ⅱ》《忘不了》、《無間道Ⅲ終極無間》
劉偉強和麥兆輝這對新的鑽石組合,在去年推出了一部火爆十足的《無間道》之後,獲得投資公司寰亞高層的贊賞,2003年再接再厲,相繼推出前傳《無間道2》和《無間道3終極無間》。《無間道2》走的是文藝黑幫片路線,向《教父2》靠攏,水準之高,為近年港片中罕有。《無間道3》有些故弄玄虛,時空交錯過於負責,實驗性大於觀賞性,但是它強大的演員陣容,還是讓觀眾心甘情願買票入場,《無間道3》成為2003年度票房冠軍。
港片全年在影院上映的有77部,較去年有大幅下滑,也是近十幾年來的最低水平,總票房收入自然也相應降低。港片面臨的困境已經不言而喻。
杜琪峰在低迷的香港影市仍然處於逆流直上,他是香港10年來最寶貴的導演資源。《大隻佬》是一部奇幻作品,是本年度給人最大驚喜的港片,贏得第二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爾東升導演回歸文藝溫情路線,一部《忘不了》讓張柏芝綻放奪目的演技巨星之光,張柏芝成為10年以來最閃亮的一顆新星,名副其實的偶像實力派。
2004——
《2046》、《江湖》、《旺角黑夜》、《大事件》、《新警察故事》、《柔道龍虎榜》、《功夫》、《A-1頭條》、《海南雞飯》、《蝴蝶》、
2004年的華語影壇分外熱鬧,香港電影雖然還在泥淖中掙扎,但是國際影響力卻與日俱增,香港武術指導已經在國際影壇成為一個品牌,甚至是票房的保證,在歐美影壇,如果一部影片有香港武指的加盟,製作方一定會大肆宣揚,以求增加票房收益。袁和平、元奎已經貴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武指,他們也帶動了大批香港武指進軍好萊塢的熱潮。而更多的歐美影迷開始翻看早期的香港功夫電影經典,這股功夫熱潮是越吹越熱,但是香港電影而今的頹勢卻沒有什麼好轉的跡象。
王家衛是香港文藝片的一面旗幟,華語影壇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導演。他五年磨一劍的《2046》於今年終於正式面世,雖然5月份搭上了去戛納的末班車,可影片有些可以討好歐洲觀眾的嫌疑,王家衛的這部作品沒能像過去那樣在戛納大放異彩,最後空手而歸。
近年一貫堅持慢工出細活的星爺總算是重現大銀幕了,一部《功夫》在國內全面上映,電影院再一次出現了許久不見的排隊買電影票的盛況,《功夫》在香港本地又創票房新高,6100多萬的收益,讓周星馳再度創下一個必須自己攀越的高峰。
2005——
《神話》、《七劍》、《精武家庭》、《黑社會》、《頭文字D》、《早熟》、《三岔口》、《長恨歌》、《情癲大聖》、《如果?愛》、《童夢奇緣》、《殺破狼》
2005年的港片上映數量已經銳減到了57部,達到了香港二戰時期的水平,在70年代,邵氏兄弟公司一年的電影產量也要多過這個數字。
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百年,華語電影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而香港電影持續在商業領域節節敗退,與內地合作是香港電影的唯一出路。
05年全年的票房港片冠軍是周傑倫主演的《頭文字D》,旺收3700多萬港幣,而全年香港票房冠軍由西片《哈里?波特與火焰杯》奪得,在香港收得票房4600多萬,差距之大,令人心寒。
與香港影市得萎靡不振不同,《神話》與《七劍》在香港本地票房都只有1000多萬,而在內地,《神話》就拿下了近一億元人民幣的巨額票房,《七劍》同樣在內地賣座過6000萬,內地市場已經成為香港電影最大的輸出地。
缺乏新人已經成為香港影壇的又一痛處,演而優則導的馮德倫05年推出第二部導演作品《精武家庭》,獲得各界一致認可,並且影片還遠銷歐美等國家,銷量一路看好。甄子丹這一年也推出他的新作《殺破狼》,竟然在無意中掀起新一輪動作電影熱潮,《精武家庭》和《殺破狼》的成功,表明香港電影還是缺乏新動力和干勁,並不是因為外界已經厭煩港片。
2006——
《霍元甲》、《墨攻》、《犀照》、、《伊莎貝拉》、《獨家試愛》、《寶貝計劃》、《黑社會2:以和為貴》、《傷城》、《放?逐》、《父子》、
2006年的主題是回歸,李連傑、周潤發、譚家明、成龍他們都在以不同姿態契合「回歸」這個主題。
譚家明是80年代香港新浪潮運動的旗手,早年間拍攝了不少經典名作,18年後,譚家明終於榮耀歸來,首作《父子》聲勢不小,票房上雖然斬獲不大,可是它將會在下半年之後的各大獎項之中大顯神威。
葉念琛新作《獨家試愛》在香港影壇猶如一絲清風,愛情文藝小品文式的輕松電影,不經意間斬獲近800港幣的票房佳績,葉念琛將會在愛情文藝片上大有作為。
2006年香港本地總共上映了51部香港電影,再創一個歷史新低,07年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港片的危機關鍵還是來自於內部,單從外部給予幫助也是收效甚微,香港電影人必須自己力挽狂瀾,才能讓香港電影重現生機。喪彪/文
這是國內的,改天再給你國外的。
2007年06月24日15:46 騰訊娛
④ 急急急急急急!!! 需要香港藝術電影的歷史背景,發展以及一切資料,包括著名導演什麼的,謝謝!好的話
[2]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盧米埃爾兄弟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萌芽時代
[2]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莊子試妻》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莊子試妻》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電影女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崢嶸時代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 1926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 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成熟時代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嘉禾公司創始人:鄒文懷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 邵逸夫、方逸華夫婦
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黃金時代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 李小龍
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 許冠傑
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馬哥深入人心
,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成龍洪金寶
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如今歲月(危機時代)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90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9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同年,周星馳以《賭聖》崛起,整個90年代前期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雖然94年周潤發以賭神2佔領冠軍)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周星馳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有人認為他的「無厘頭」文化和"XX"後港人逃避現實的心態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80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好萊塢,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80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