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寸拳
擴展閱讀
6060新視覺電影 2025-08-21 21:40:46
為了獎金而玩游戲的電影 2025-08-21 21:40:08

香港電影寸拳

發布時間: 2022-05-09 19:09:58

Ⅰ 寸拳是什麼

寸勁拳就是寸拳,它是由一代武術宗師-李小龍所創造的。它講究短距離迅速出拳打出自己的有力的一拳要爆發出自己的所有爆發力打倒敵人。

寸拳的原理

李小龍曾說過,不管你學習任何武功,如果它不能迅速擊倒對手,就沒有任何實戰價值,特別是對於一些體格好、意志又堅強的西方格鬥者,
用拳在瞬間入里透內地痛擊他們遠比擊倒他們更具威脅力。毫無疑問,在格鬥中擊敗或擊倒對手的時間愈短,則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
這就意味著你的技術必須精簡、直接,亦即講求效率,而「寸勁拳」則又正好符合這一原則。李小龍宗師就這樣從實戰出發,並在詠春拳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以本能反應為主導與潛能最大發揮為主體的,至簡、至靈、至威、至猛的截拳道之寸勁拳訓練法。也可以這樣說,李小龍的寸勁拳已大大不同於傳統詠春拳中的寸拳,因為他的寸勁拳不僅保存了詠春寸拳的優點,更大膽地將中國武術中一些內家拳法的訣要融入基中。所以,李小龍的寸勁拳可以代表整個武術,而詠春寸拳則只可代表詠春。正因為李小龍宗師進行了大師進行了大量獨特的改進、創新與升華,才使之脫胎於傳統而不同於傳統,也由此使寸勁拳更易實際應用、更修習與更具強之摧毀之力。

李小龍在教授木村武之、伊諾山度等嫡傳名弟子練習寸勁拳時,曾經這樣說過:「任何一位武術愛好者與一位偉大的武術家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
他們的差別只是努力的方式與程度不同,而這個鴻溝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為從理論上講,人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無盡的,而寸勁拳的訓練與運用就是潛能發揮的具體表現。」接下來,李小龍又給大家舉了一例子:一位農夫的兒子由於不能夠熟練駕駛一輛車子,故而翻到了水溝里了,這位農夫身材並不高大,但他卻毫不猶地跳進了水溝,並把雙手伸到車下,把車子抬了起來,讓另一位跑來援助的人將自己的兒子從下面拽出來。事後,農人對自己的力量難置信,便再去試一次,結果根本就動不了那輛車子。給他兒子檢查身體的醫生則說這是奇跡。醫生解釋說,身體機能對緊急狀況產生反應時,腎上腺就會大量地分泌出激素,並傳遞到整個身體,進而使峰全產生出額外的能量。這就是醫生做出的惟一解釋。

上述這個實例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人在絕境或遇到險情的時候,往往會發放出不尋常的力量來。而李小龍就是將這種不同尋常的力量漸臻佳境,從而可以隨時隨地施展出來。事實上,人的潛在能量的確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而我們每個武道研修者又都擁有一座存有潛在能量的金礦。但是,由於沒有進行各種有效的發掘訓練和沒有具體展現的形式,所以每個人的潛能從未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謂「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過一些外在的訓練手段來達到出拳強猛或使每一部分肌體都能「出功夫」為目標的。也就是說,進行訓練並不僅僅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須使其具備有足夠的殺傷力與破壞力,藉此重創對手。

李小龍認為,人體首先應具備良好的速度、靈敏、柔韌和攻擊准確性,然後才是應具備最大的絕對力量。「寸勁拳」從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發放,但實質上是全身協調發力的結果。對此李小龍也曾舉例說過,一個能卧推400磅(約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項目(如鉛球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然而卻無法協調動員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現其攻擊力。也就是說,李小龍過人的力量和極快的速度,再結合出色的身體協調配合能力,方使他成為近身發力或埋身搏擊中的佼佼者。李小龍看上去雖略顯精瘦些,但只要其舉手投足,殺傷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為了訓練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李小龍把素質提高和技術練習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升華到了幾近完美的境界。李小龍對「寸勁拳」的練習確實到了「發瘋」的地步。伊諾山度回憶說,李小龍在訓練中經常手持啞鈴進行「寸勁拳」打擊練習,而且每次練習12組,每組100次,雙手依次先後持1、2、3、5、7和10磅重的啞鈴進行「金字塔」形遞增6組,然後再依次遞減重量,進行6組實戰應用技術模仿練習。李小龍曾讓筆者和他一起訓練過一次,哇,練習後三角肌和手臂竟是如此地酸痛!

在「寸勁拳」的訓練過程中,李小龍還很注重前臂的訓練,因為「寸勁拳」力量的發放點雖是拳面,但其力量卻來自於身體。也就是說,手臂是全身整體勁力運送至拳面的一個重要的運載或傳送工具。琳達亦曾說過,李小龍對前臂的練習(特別是腕關節的練習)到了「入迷」 的地步,因為「寸勁拳」的有效發揮對前臂與腕關節的要求較高,需要擁有特殊的運腕技巧。如果你的腕關節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緩沖力的話,則「寸勁拳」將絕無效果可言。

曾數度與李小龍在電影中合作過的美籍空手道高手鮑勃·華爾曾說過,李小龍力大無比的前手臂在他的功夫系統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他是這樣說的:「李小龍的前手臂和身體的比例是我所見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手臂異常發達,而且還擁有一雙鐵拳和十個鋼指,太可怕了。」另外,曾在電視劇《青蜂俠》中與李小龍合作過的電影明星范·威廉姆斯則回憶說,作為好朋友,他與李小龍都擁有粗壯的前臂,但獲得的方式卻不同。李小龍是通過專門訓練獲得的,而自己則是天生的或者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做其他競技運動而間接獲得的。這位身高1.83米,體重95公斤的壯漢是當時惟一能和李小龍進行「掰手腕」較量的人,並且現在想起這些事來他還不好意思地說:「李小龍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之間不是同一個級別的較量,我超過他有40磅,但是他的前臂卻是我所見到的同等體重的人中最粗壯的。」 事實上,李小龍在「掰手腕」比賽中總是獲勝的。他的另一名弟子赫伯·傑克遜回憶說,李小龍當年曾開玩笑說,他准備當此項運動的世界冠軍。

在「寸勁拳」的整體訓練過程中或在整個截拳道的訓練系統中,鍛煉前手臂及腕關節的方法很多,但據宗師的嫡傳弟子喬.劉易斯所說,李小龍當年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將34公斤重的杠鈴直臂水平前伸,並靜止控制30秒鍾。當然,這對一名體重僅60多公斤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即使是一個體重達90公斤重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得了。

此外,李小龍在美國的首位弟子傑西·格洛弗亦曾回憶說,李小龍還常用拉負重滑輪、拳頭下擊沙箱及用短繩系30公斤重的啞鈴進行「卷腕」練習,以進一步強化前臂。最後,傑西.格洛弗又補充說,李小龍之所以注重前臂及腕關節的訓練,是因為他認為要使拳頭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首先要使關節能夠承受住並傳遞出擊打時所迸發的強猛的力道。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內在原因

在很多外行人看來,截拳道的拳法技巧與西洋拳擊相似,但這只不過是因為李小龍早年曾潛心研究過拳擊,並把其精華糅合到了自己的功夫中去的結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李小龍的拳法是優於西洋拳擊的,因其中蘊藏著深厚的中華武術功底,尤其是一些內家拳術中相當有價值的理論與技術,因為他亦曾用心研究過太極拳、形意拳與八卦掌等內家拳術。所以,要徹底剖析「寸勁拳」產生驚人的殺傷威力的真正原因,只從外在因素方面入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相對於內在勁力的巨大功用來說,外力與外功僅能算是皮毛而已。

首先,「寸勁拳」十分講求內意的運用。而所謂的內意,就是隱於人的思維系統中的意念、意識,它無形、無象、無聲地深藏於靈魂之中,是決定一個人行動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你的每一個打擊動作都脫離不開意念、意識對肢體的指揮與調動作用。例如,當你想用拳打擊對手時,首先是心想,即通過心之發動而產生了打的意念和意識,而且這種意念與意識對對手來講,是毫無覺察的。當打的念頭一旦成為意志,即下了打的決心之後,則會眼、心、手結合而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在外形肢體上形成打擊的動作。在「寸勁拳」的訓練與運用上,內氣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氣衰則勁力不充,且難以在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之內,爆發出巨大的殺傷力來。所以你在打擊時,若能使內氣貫注於攻擊點上,就能夠在一剎那間,由內氣的急劇轉動和聚集,而發出強大的震盪力與穿透力來。衡量一個內家高手內功深淺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在最短的時間與距離內爆發出最大的勁力來。

你可能還沒有聽說過的另一個「寸勁拳」的竅要之處是內勁的運用。盡管李小龍也曾說過,在發拳時須在身體內部貫以「流動著的能量」,但卻有很多研習者認為這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要求。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內氣是內勁的發源之本,而且練習內家拳的人,平時也注重氣沉丹田,而發勁時則又同樣離不開「氣自丹田吐」。當然,無論是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在實戰的運用中,對於勁力的發放都應當有所克制,不宜發放過多、過頻,因為如過多地發放爆發性的勁力,必會造成自身氣力的大量消耗而氣餒力竭,這一點李小龍本人的實例便已作了最好的說明。在這里,我的意思是說,在平時練習時,爆發性力量的發放次數應適當地因人而控制,也只有養與蓄多於發與放時,人體才能有更大、更強猛的勁力產生,而不致走李小龍內功不繼的老路。因為從廣義的方面來講,練武的目的是要培元養氣以使身體健壯,若不懂得培元養氣之法,長久下去不但不能使身體健壯,相反還會傷害身體。所以,筆者有責任提醒所有武道研習者加以注意。「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句話說得很好,道出了修習拳術的根本,只有真正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談得上運用於人,即將此種暗藏殺機的勁力在無意識之中突然作用在對手的要害部位上,以形成致命性的創擊。

關於「寸勁拳」打擊時勁力的發放問題,還可以再作進一步的探討。首先就是爆發勁力的速度愈快,沖擊力也就愈大;進攻對手的距離愈近,愈容易給對方增大防禦和破解上的困難,而且時間越短,進攻就越易見效。其次,在打擊上還有一個時間性問題,也就是既不能爆發得過早,也不能過晚。若過早則會使爆發勁難觸其身,而難收其效;過晚又會形成過勢之拳,而根本沒有什麼殺傷力。所以在練習「寸勁拳」時一定要細心體會打擊的時機,如此才能爆發出如電閃雷鳴或爆炸般的 「急中之剛脆勁」來。

Ⅱ 李小龍用的寸拳是真的嗎

什麼是寸拳 詠春拳基本功
寸勁拳[1]就是寸拳,李小龍宗師早年練習詠春拳,後來在詠春拳的基礎上自創截拳道,它們都屬於寸勁拳。它講究短距離迅速出拳打出自己的有力的一拳要爆發出自己的所有爆發力打倒敵人。 [編輯本段]寸拳的原理
李小龍曾說過,不管你學習任何武功,如果它不能迅速擊倒對手,就沒有任何實戰價值,特別是對於一些體格好、意志又堅強的西方格鬥者,
用拳在瞬間入里透內地痛擊他們遠比擊倒他們更具威脅力。毫無疑問,在格鬥中擊敗或擊倒對手的時間愈短,則自身的安全性就越高,
這就意味著你的技術必須精簡、直接,亦即講求效率,而「寸勁拳」則又正好符合這一原則。李小龍宗師就這樣從實戰出發,並在詠春拳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以本能反應為主導與潛能最大發揮為主體的,至簡、至靈、至威、至猛的截拳道之寸勁拳訓練法。也可以這樣說,李小龍的寸勁拳已大大不同於傳統詠春拳中的寸拳,因為他的寸勁拳不僅保存了詠春寸拳的優點,更大膽地將中國武術中一些內家拳法的要訣融入其中。所以,李小龍的寸勁拳可以代表整個武術,而詠春寸拳則只可代表詠春。正因為李小龍宗師進行了大量獨特的改進、創新與升華,才使之脫胎於傳統而不同於傳統,也由此使寸勁拳更易實際應用、修習與更具強大摧毀之力。
李小龍在教授木村武之、丹尼·伊諾山度等嫡傳名弟子練習寸勁拳時,曾經這樣說過:「任何一位武術愛好者與一位偉大的武術家之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
他們的差別只是努力的方式與程度不同,而這個鴻溝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為從理論上講,人的潛能幾乎是無窮無盡的,而寸勁拳的訓練與運用就是潛能發揮的具體表現。」接下來,李小龍又給大家舉了一例子:一位農夫的兒子由於不能夠熟練駕駛一輛車子,故而翻到了水溝里了,這位農夫身材並不高大,但他卻毫不猶地跳進了水溝,並把雙手伸到車下,把車子抬了起來,讓另一位跑來援助的人將自己的兒子從下面拽出來。事後,農人對自己的力量難置信,便再去試一次,結果根本就動不了那輛車子。給他兒子檢查身體的醫生則說這是奇跡。醫生解釋說,身體機能對緊急狀況產生反應時,腎上腺就會大量地分泌出激素,並傳遞到整個身體,進而使峰全產生出額外的能量。這就是醫生做出的惟一解釋。
上述這個實例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人在絕境或遇到險情的時候,往往會發放出不尋常的力量來。而李小龍就是將這種不同尋常的力量漸臻佳境,從而可以隨時隨地施展出來。事實上,人的潛在能量的確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無窮,價值無比,而我們每個武道研修者又都擁有一座存有潛在能量的金礦。但是,由於沒有進行各種有效的發掘訓練和沒有具體展現的形式,所以每個人的潛能從未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
所謂「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外在原因,是指通過一些外在的訓練手段來達到出拳強猛或使每一部分肌體都能「出功夫」為目標的。也就是說,進行訓練並不僅僅為了使肌肉漂亮,更重要的是,必須使其具備有足夠的殺傷力與破壞力,藉此重創對手。
李小龍認為,人體首先應具備良好的速度、靈敏、柔韌和攻擊准確性,然後才是應具備最大的絕對力量。「寸勁拳」從表面上看是局部力量的發放,但實質上是全身協調發力的結果。對此李小龍也曾舉例說過,一個能卧推400磅(約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重器械項目(如鉛球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然而卻無法協調動員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以展現其攻擊力。也就是說,李小龍過人的力量和極快的速度,再結合出色的身體協調配合能力,方使他成為近身發力或埋身搏擊中的佼佼者。李小龍看上去雖略顯精瘦些,但只要其舉手投足,殺傷力都是足以致命的。
為了訓練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李小龍把素質提高和技術練習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使本身已很高深的武功升華到了幾近完美的境界。李小龍對「寸勁拳」的練習確實到了「發瘋」的地步。伊諾山度回憶說,李小龍在訓練中經常手持啞鈴進行「寸勁拳」打擊練習,而且每次練習12組,每組100次,雙手依次先後持1、2、3、5、7和10磅重的啞鈴進行「金字塔」形遞增6組,然後再依次遞減重量,進行6組實戰應用技術模仿練習。李小龍曾讓筆者和他一起訓練過一次,哇,練習後三角肌和手臂竟是如此地酸痛!
在「寸勁拳」的訓練過程中,李小龍還很注重前臂的訓練,因為「寸勁拳」力量的發放點雖是拳面,但其力量卻來自於身體。也就是說,手臂是全身整體勁力運送至拳面的一個重要的運載或傳送工具。琳達亦曾說過,李小龍對前臂的練習(特別是腕關節的練習)到了「入迷」 的地步,因為「寸勁拳」的有效發揮對前臂與腕關節的要求較高,需要擁有特殊的運腕技巧。如果你的腕關節未能承受住巨大的緩沖力的話,則「寸勁拳」將絕無效果可言。
曾數度與李小龍在電影中合作過的美籍空手道高手鮑勃·華爾曾說過,李小龍力大無比的前手臂在他的功夫系統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他是這樣說的:「李小龍的前手臂和身體的比例是我所見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手臂異常發達,而且還擁有一雙鐵拳和十個鋼指,太可怕了。」另外,曾在電視劇《青蜂俠》中與李小龍合作過的電影明星范·威廉姆斯則回憶說,作為好朋友,他與李小龍都擁有粗壯的前臂,但獲得的方式卻不同。李小龍是通過專門訓練獲得的,而自己則是天生的或者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做其他競技運動而間接獲得的。這位身高1.83米,體重95公斤的壯漢是當時惟一能和李小龍進行「掰手腕」較量的人,並且現在想起這些事來他還不好意思地說:「李小龍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之間不是同一個級別的較量,我超過他有40磅,但是他的前臂卻是我所見到的同等體重的人中最粗壯的。」 事實上,李小龍在「掰手腕」比賽中總是獲勝的。他的另一名弟子赫伯·傑克遜回憶說,李小龍當年曾開玩笑說,他准備當此項運動的世界冠軍。
在「寸勁拳」的整體訓練過程中或在整個截拳道的訓練系統中,鍛煉前手臂及腕關節的方法很多,但據宗師的嫡傳弟子喬.劉易斯所說,李小龍當年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將34公斤重的杠鈴直臂水平前伸,並靜止控制30秒鍾。當然,這對一名體重僅60多公斤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即使是一個體重達90公斤重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得了。
此外,李小龍在美國的首位弟子傑西·格洛弗亦曾回憶說,李小龍還常用拉負重滑輪、拳頭下擊沙箱及用短繩系30公斤重的啞鈴進行「卷腕」練習,以進一步強化前臂。最後,傑西.格洛弗又補充說,李小龍之所以注重前臂及腕關節的訓練,是因為他認為要使拳頭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首先要使關節能夠承受住並傳遞出擊打時所迸發的強猛的力道。 [編輯本段]寸勁拳產生威力的內在原因

Ⅲ 李小龍練的是什麼拳

李小龍幼時,他父親為了使兒子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練習太極拳。1954年,李小龍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腳、節拳、白鶴拳等拳種。

1961年在校園設立「振藩功夫道場」,3月27日春進入華盛頓大學,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從中學習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

1、截拳道

1967年,李小龍在美國創立了跨越門派限制的、世界性的現代中國功夫「科學的街頭格鬥技」——截拳道(Jeet Kune Do),時年27歲。

李小龍截拳道海報截拳道是李小龍所創立的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截拳道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拋棄傳統形式,忠實地表達自我。

2、寸拳

李小龍寸拳,是從詠春「長橋發力」演變改造而來,是截拳道特別高級的技藝。李小龍的「寸拳」所擊出的「寸勁可將一名體重超過75公斤的人擊出幾米遠。詠春拳有一種特殊的發力方式,叫做寸勁。

3、雙截棍

李小龍旅居美期間,曾和亦徒亦友的美籍菲律賓棍術名家——丹·伊諾山度(Dan Inosanto)交流過雙截棍與菲賓律短棍,並成為一位用棍的專家。在好萊塢劇集《青蜂俠》中,李小龍首次使用雙截棍。

雙節棍為兩節圓柱體的硬木,中間以鐵鏈或皮條相連,既可猛擊,又可絞殺,集棍的剛猛與鞭的陰柔於一身,美國一本武術專著曾如此介紹:「揮舞著的雙截棍的一端,其落點可產生1600磅的力,威力非常驚人。

(3)香港電影寸拳擴展閱讀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師承葉問,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

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他在香港的四部半電影3次打破多項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

1962年李小龍開辦「振藩國術館」,1967年自創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香港逝世,年僅33歲。1979年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將補拍版《死亡游戲》的開映日6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7月8日為錯誤翻譯)。

1993年美國發行李小龍逝世20周年紀念鈔票,好萊塢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同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8年11月,獲中國武術協會頒發「武術電影巨星獎」。



Ⅳ 女殺手用寸拳打開棺材的電影

殺死比爾2(2004)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編劇:昆汀·塔倫蒂諾/烏瑪·瑟曼
主演:烏瑪·瑟曼/大衛·卡拉丁/劉家輝/薇薇卡·福克斯/劉玉玲

Ⅳ 網上有個視頻名字叫李小龍實戰1962年用寸拳完勝黑市拳王桑德尼姆,但內容有一個電影的片段,想知道名字

視頻內容假的,李小龍的實戰能力可能連市體校練拳擊散打摔跤幾年的小隊員都打不過,黑市拳雖然也是地攤文學誇張的,比如可以踢斷XX英寸鐵柱可以和北極熊肉搏那是假的,但是事實上在地下世界也是存在的,一個演員如何是整天都用生命在搏擊的黑市拳手的對手?

李小龍只是個作秀裝逼的演員,雖然講了不少大話但是他應該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所以基本沒有在公眾場合跟人正兒八經地比試過
經人證實的實戰有兩次,一次是對咖啡館跑堂黃X民,在李小龍老婆琳達帶槍壓陣的情況下激戰十分鍾,李小龍被抓傷背部,雙方都宣稱自己獲勝,一次是在香港片場打燈的時候跟老演員石堅切磋過,一不留神被打到鼻子,別的秒殺誰誰誰的都是腦殘粉絲瞎編的
李小龍只是一個會武術的演員而已,比他厲害的多的是,我估計市體校練過兩年拳擊散打摔跤柔道的小隊友都能打得過李小龍,因為看電影的人比看搏擊比賽的人多,才有這么多人吹捧他,我強烈建議你看看我發的李小龍訓練視頻,李小龍在這個視頻里表現的水平,你還能指望他能打贏誰誰誰?
請認真看我發的訓練視頻,李小龍的訓練視頻完全暴露了他的實力,跟普通人差不了多少,只是一個會武術的懂得炒作的演員而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yOTc3ODA=.html
有李小龍訓練視頻為證,李小龍的速度力量都很一般,比普通人強不到哪兒去,注意看他的助跑側踹,助跑到畫面外才把靶子蹬後退半步,這個視頻能代表李小龍的真實實力,因為在那個攝影機匱乏的年代,能拍一段視頻是多麼不容易的事,當然要拿出看家功夫,而且李小龍讓這段視頻廣為傳播,說明他對視頻里表現的水平是滿意的
拳打沙袋的速度力量也很一般,認真看李小龍扶沙袋的鏡頭,那個沙袋軟得用手扶都會變形,
演員的工作是根據劇情和導演、武術指導的要求,把動作做得漂亮,李小龍是一個會點武術的演員
職業拳手在擂台上比的是速度力量技巧,要盡快戰勝對手,重擊是非常重要的,體育比賽的級別是按體重劃分的,重量級選手看似輕描淡寫的隨意一拳可能對輕量級選手造成的傷害都是毀滅性的,比如拳擊擂台上福爾曼、劉易斯的重拳,看似慢悠悠的,但是發力充分,威力驚人,KO率奇高,這兩人的比賽視頻優酷上很多,可以去看看,而李小龍的體重只有60公斤左右,UFC、K-1等一流賽事的重量級選手體重普遍在100公斤以上,殺傷力根本不能跟那些巨獸相比,你也打過架吧,回想一下,那些運動能力很好的大胖子是不是很難對付?
李小龍生前跟50歲老演員石堅在片場打燈的時候有過一次切磋,一不留神被打到鼻子,速度反應都很一般,這點在我發的那個訓練視頻裡面充分體現
蒼蠅飛得再快,也打不死老虎,這就是重競技體育比賽的級別按體重劃分的原因,況且李小龍的速度一點都不快
李小龍生前最後一段時間經常暈倒,包括一次被記者發現暈倒在衛生間里,還威脅記者不要說出去毀了他健康正面的形象,最後李小龍死在了情婦丁佩床上,這樣的體質棒?你網路搜丁佩就知道了,李小龍死得很不光彩,所以龍迷一直很忌諱談李小龍的死因
李小龍只是一個會點武術的演員,成年後大多數時間花在了拍電影上,參照他的訓練視頻,我覺得市體校練拳擊散打摔跤柔道幾年的小隊友都能打過他

Ⅵ 李小龍練的是什麼武術

為了健壯體魄,李小龍練過太極拳和詠春拳,此外他還練過螳螂拳、洪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節拳、白鶴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李小龍在旅美期間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

截拳道

李小龍截拳道海報截拳道是李小龍所創立的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

「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截拳道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拋棄傳統形式,忠實地表達自我。「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截拳道的綱領和要義。它將東西方哲學理念運用於武術,是一種搏擊指導和方法論。

李小龍有一套自己的格鬥體系,人們稱之為「李小龍截拳道」或者「原始截拳道」,它是截拳道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截拳道是發展的是無限的,截拳道透過鍛煉人類天生的身體武器。

寸拳

李小龍寸拳,是從詠春「長橋發力」演變改造而來,是截拳道特別高級的技藝。李小龍的「寸拳」所擊出的「寸勁可將一名體重超過75公斤的人擊出幾米遠。

詠春拳有一種特殊的發力方式,叫做寸勁。所謂寸勁,是指距離攻擊目標很近,或者動作即將完成的瞬間,才突然加速收縮肌肉發出的短促,乾脆的爆發力量。

在詠春門中,詠春高手不用蓄勢就能發動連續緊湊的攻擊,在1至3寸距離甚至貼身狀態,發力將對方擊倒。按照力學原理,物體在加速度之後產生的力量最大,因此,拳的勁道要大,也必須屈臂後猛擊,以保證有足夠的距離加速。而寸勁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最短的距離內發出大的力。

雙截棍

李小龍旅居美期間,曾和亦徒亦友的美籍菲律賓棍術名家——丹·伊諾山度(Dan Inosanto)交流過雙截棍與菲賓律短棍,並成為一位用棍的專家。在好萊塢劇集《青蜂俠》中,李小龍首次使用雙截棍。

雙節棍為兩節圓柱體的硬木,中間以鐵鏈或皮條相連,既可猛擊,又可絞殺,集棍的剛猛與鞭的陰柔於一身,美國一本武術專著曾如此介紹:「揮舞著的雙截棍的一端,其落點可產生1600磅的力,威力非常驚人。一旦連接雙截棍的鐵鏈或皮條纏繞到對方的脖子上,只需輕輕一拉,便足以將人絞死。」

如今的美國的不少州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使用和擁有雙截棍。原因是有些美國青年看過李小龍的功夫片,或耳聞雙截棍的威力,也玩弄起雙截棍來,結果釀成人命,遭公眾輿論的譴責。《精武門》讓當時的香港觀眾見識了李小龍精湛的雙截棍術,嘆為觀止。《猛龍過江》時,李小龍手中的雙截棍變成兩對,表演難度極大,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6)香港電影寸拳擴展閱讀: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師承葉問,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

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

他在香港的四部半電影3次打破多項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

1962年李小龍開辦「振藩國術館」,1967年自創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香港逝世,享年33歲。1979年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將補拍版《死亡游戲》的開映日6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7月8日為錯誤翻譯)。

1993年美國發行李小龍逝世20周年紀念鈔票,好萊塢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同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8年11月,獲中國武術協會頒發「武術電影巨星獎」。

Ⅶ 李小龍的十個師傅是誰

李小龍的十個師傅分別是李海泉、葉問、陳享、梁子鵬、邵漢生、嚴鏡海、丹尼·伊諾山度、李俊九、埃德·帕克、肯尼·拉貝爾。

1、李海泉

最好的老師無非就是父母,李小龍之所以有如此的功底,得益於自已的父親李海泉。他的父親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演員,而且還是一個鏢師,他在演戲的同時,還研習太極拳,並且有十幾年的造詣,李小龍在很小的時候,就跟父親學習太極,從未間斷。他的父親在1965年去世。

2、葉問

葉問是李小龍著名的師父之一,是一位詠春拳大師,在早年,由於戰亂來到香港,在1954年,李小龍拜入葉問的門下,正式系統的學習了詠春拳,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電影《葉問》中,每天都要對著木人樁苦練,詠春是李小龍截拳道的武學基礎。他是李小龍最重要的師父,於1972年逝世。

3、陳享

陳享是蔡李佛拳大師,這種拳術,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創始人也叫陳享,結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家之長而得名。當時在香港和詠春拳齊名,李小龍注重的是實戰,在學習詠春拳的同時,也學習了蔡李佛拳。

4、梁子鵬

父親李海泉教李小龍太極拳本意就是讓他修心養性,並不讓他打架鬥狠,最後他找到了太極內家拳的梁子鵬,讓他教李小龍。在梁子鵬的門下,李小龍學到了真正的太極理論和實戰,這些東西,他在父親身上都不曾學到。

5、邵漢生

邵漢生是李小龍的北派武功師父,在去往美國之前,李小龍才跟邵漢生學習節拳,邵漢生也和李小龍同去美國,在美國的武術學習上,給了李小龍很大的指導,李小龍在美國生活舉步維艱,邵漢生給了很大的幫助,他在1994年去世。

6、嚴鏡海

李小龍到了美國之後,認識了嚴鏡海,他對李小龍的貢獻不在武術之上,而是在肌肉和力量的訓練上。他是知名的健身教練,他把非常系統的健身方法教給了李小龍,一生中,李小龍從未停止都身體素質的鍛煉。所以肌肉強度和力量爆發達到了非常驚人的境界。

7、丹尼·伊諾山度

他是菲律賓的棍王,雙節棍大師,李小龍在雙節棍上的造詣,都是向丹尼·伊諾山度學習的。據說兩人經常切磋比武,亦師亦友。李小龍以太極拳、詠春拳、北派武功、柔術、空手道、跆拳道、菲律賓拳、雙截棍等等多種武術的結合,最終在1967年創立了截拳道,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武術家。

8、李俊九

李峻九,「美國跆拳道之父」,與李小龍在1964年相識,當時李小龍的武學已有一定造詣,兩人都作為表演嘉賓出席當年的空手道大賽,李小龍的精湛武功震撼了李峻九,從此兩人便成為好朋友,互相學習武功,亦師亦友,李峻九的高位踢,還有凌空飛踢,跆拳道豐富了李小龍的武學系統。

9、埃德·帕克

埃德·帕克被稱為「美國空手道之父」,空手道注重力量爆發和格鬥技巧,他是美國最富盛名的空手道大師,他很欣賞李小龍的才華和中國武術,兩人相識後亦師亦友,把自己研究多年的空手道精華教給李小龍,他是李小龍創立截拳道和邁向最偉大武術家最強有力的支持者。

10、肯尼·拉貝爾

肯尼·拉貝爾,「美國柔術之父」,柔術最擅長通過各種技巧鎖住對手的行動,李小龍初到美國時,最早就是跟肯尼·拉貝爾學習柔術,接著是埃德·帕克的空手道,然後是李峻九的跆拳道,柔術中的精華,使李小龍的武功更上一層樓。

(7)香港電影寸拳擴展閱讀

李小龍在與師傅們學武時的成就

1、截拳道

1967年,李小龍在美國創立了跨越門派限制的、世界性的現代中國功夫「科學的街頭格鬥技」——截拳道(Jeet Kune Do),時年27歲。截拳道是李小龍所創立的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

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截拳道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拋棄傳統形式,忠實地表達自我。「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截拳道的綱領和要義。它將東西方哲學理念運用於武術,是一種搏擊指導和方法論。

2、寸拳

李小龍寸拳,是從詠春「長橋發力」演變改造而來,是截拳道特別高級的技藝。李小龍的「寸拳」所擊出的「寸勁」可將一名體重超過75公斤的人擊出幾米遠。

詠春拳有一種特殊的發力方式,叫做寸勁。所謂寸勁,是指距離攻擊目標很近,或者動作即將完成的瞬間,才突然加速收縮肌肉發出的短促,乾脆的爆發力量。在詠春門中,詠春高手不用蓄勢就能發動連續緊湊的攻擊,在1至3寸距離甚至貼身狀態,發力將對方擊倒。

按照力學原理,物體在加速度之後產生的力量最大,因此,拳的勁道要大,也必須屈臂後猛擊,以保證有足夠的距離加速。而寸勁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最短的距離內發出大的力。

3、雙截棍

李小龍旅居美期間,曾和亦徒亦友的美籍菲律賓棍術名家——丹·伊諾山度(Dan Inosanto)交流過雙截棍與菲賓律短棍,並成為一位用棍的專家。在好萊塢劇集《青蜂俠》中,李小龍首次使用雙截棍。

雙節棍為兩節圓柱體的硬木,中間以鐵鏈或皮條相連,既可猛擊,又可絞殺,集棍的剛猛與鞭的陰柔於一身。《精武門》讓當時的香港觀眾見識了李小龍精湛的雙截棍術,嘆為觀止。《猛龍過江》時,李小龍手中的雙截棍變成兩對,表演難度極大,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Ⅷ 李小龍一生中拍攝過多少部電影電影名叫什麼可以介紹下每部電影的內容嗎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
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確實,還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在死後聲威依然不減。

龍之檔案

李小龍,偉大的武術技擊家,世界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原藉:廣東順德

生於:1940年11月27日

卒於:1973年7月20日

生肖:龍

肆業於香港喇沙書院

7歲從影,13歲習武

入門功夫:詠春拳

父親:李海泉(粵劇名丑)

母親:何金棠(歐亞混血)

太太:蓮達

兒子:李國豪(拍攝電影中意外喪生)

女兒:李香凝(從影)

李小龍有一兄、一弟、兩姐

李小龍安息於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由兒子李國豪陪伴。

五大名作:

《唐山大兄》(1971年)

《精武門》(1972年)

《猛龍過江》(1972年)

《龍爭虎鬥》(1973年)

《死亡游戲》(1973年)少年時期的李小龍

李小龍生於美國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過的。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他父親為了兒子的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他還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拳擊比賽,不斷豐富實戰經驗。赴美深造自創截拳道

李小龍在家庭的告誡下,18歲那年決定離開香港到美國留學。

李小龍在西雅圖的生活相當艱苦,進人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他在學校里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里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好評。

1964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全美空手道比賽,當時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了桂冠。

李小龍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絕招。

李小龍是個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

李小龍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自創了一種拳術---截拳道。設館廣授徒宣揚真功夫

李小龍為了宣揚中華武術,在大學2年級期間,租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

在振藩國術館里,他認識了來學武術的醫學院女學生蓮達,經過一年多的交往,他們漸漸產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倆正式結婚。婚後,李小龍夫婦雙雙輟學,合力經營武術館。

自從李小龍在佛羅里達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個持刀歹徒,勇救華人少女的消息在報紙上刊登之後,李小龍的名字便傳遍了美國,佛羅里達州等電視台也請他表演腿法,中國功夫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他創辦的振藩國術館也逐漸興旺起來了。為了擴大影響,李小龍經常到各處參加武術比賽,並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武術分館授徒。國術館的規模和設備不斷完善,世界上許多顯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等都爭著拜他為師,好萊塢的著名電影明星如占士亨賓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門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驗。美國國內各流派的拳師經常聚集在李小龍的武館切磋武藝,他的「以武會友」的宗旨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涉足電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捲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樂電影公司的邀請,拍成一部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

繼《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又拍攝了《精武門》,引起更大的轟動。李小龍在片中的大無畏精神和驚人的打鬥技巧,特別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腳」和「地躺拳」,令人贊不絕口。此後,李小龍又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游戲》,還與美國華納電影公司聯合拍攝了《龍爭虎鬥》,並親自擔任了主角。英年突夭折龍威仍未減

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准備繼續拍完《死亡游戲》的時候,由於葯物過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歲。

李小龍由於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一。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志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龍多才多藝,亦文亦武。他每當練功之餘,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學武筆記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英文版)和《布魯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國技擊雜志仍在不斷地研究、介紹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依然崇拜他。當回顧作為一位中華武術傳人的李小龍一生時,人們將永遠懷念他那顆熱愛中華民族、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渴望中華民族強盛的赤誠之心。

Ⅸ 李小龍所擅長的是什麼武功,他拳快到什麼速度,一秒鍾能發幾拳呢

他是集百家之所長,大概學過20種武術以上。其中最早學習的是太極拳,其父李海泉親授。擅長的當然是截拳道和雙節棍了。至於拳速就有爭議了:每秒12拳、9拳、7拳、6拳各有說法。李小龍大師兄黃淳梁是8.3拳每秒 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他父親為了兒子的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他還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拳擊比賽,不斷豐富實戰經驗。赴美深造自創截拳道

由於害怕李小龍學壞,在他18歲那年,李小龍的父母決定送李小龍到美國留學。 李小龍在西雅圖的生活相當艱苦,進入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他在學校里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里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好評。

李小龍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絕招。 李小龍是個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

李小龍為了宣揚中華武術,在大學2年級期間,租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 在振藩國術館里,他認識了來學武術的醫學院女學生蓮達,經過一年多的交往,他們漸漸產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倆正式結婚。婚後,李小龍夫婦雙雙輟學,合力經營武術館。

自從李小龍在佛羅里達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個持刀歹徒,勇救華人少女的消息在報紙上刊登之後,李小龍的名字便傳遍了美國,佛羅里達州等電視台也請他表演腿法,中國功夫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他創辦的振藩國術館也逐漸興旺起來了。為了擴大影響,李小龍經常到各處參加武術比賽,並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武術分館授徒。國術館的規模和設備不斷完善,世界上許多顯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等都爭著拜他為師,好萊塢的著名電影明星如占士亨賓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門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驗。美國國內各流派的拳師經常聚集在李小龍的武館切磋武藝,他的「以武會友」的宗旨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涉足電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捲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禾電影公司的邀請,以1.5萬美元的片酬簽了兩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預算只有10萬美元,而且劇本也是邊拍邊寫的,在這種情況下卻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了300萬港元。 繼《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又拍攝了《精武門》,《精武門》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預算,引起更大的轟動。李小龍在片中的大無畏精神和驚人的打鬥技巧,特別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腳」和「地躺拳」和「雙節棍」,令人贊不絕口。 此後,李小龍又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游戲》,還與美國華納電影公司聯合拍攝了《龍爭虎鬥》,並親自擔任了主角。 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准備繼續拍完《死亡游戲》的時候,由於葯物過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歲。

李小龍由於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一。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 武之聖者」,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志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確實,還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在死後聲威依然不減。

李小龍多才多藝,亦文亦武。他每當練功之餘,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學武筆記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英文版)和《布魯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國技擊雜志仍在不斷地研究、介紹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依然崇拜他。當回顧作為一位中華武術傳人的李小龍一生時,人們將永遠懷念他那顆熱愛中華民族、振奮中華民族精神,渴望中華民族強盛的赤誠之心。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

Ⅹ 截拳道開創者李小龍的一些相關問題

李小龍,原中文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 Lee,國籍:美國,民族:漢族,出生地: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順德均安鎮,出生日期:1940年11月27日,逝世日期:1973年07月20日.
李小龍是國際的功夫巨星、著名武打演員、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MMA之父,他是第一個影響到將「功夫」寫進英語單詞的人,「功夫」的英語是「Kung Fu".李小龍是第一位闖入好萊塢的華人,也開創了「功夫片」。並且,他是「截拳道」的創始人,李小龍是真正的宗師。
李小龍有四部半成名電影,分別是《精武門》、《唐山大兄》、《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游戲》。其中,《精武門》、《唐山大兄》、《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是全部拍完了的;《死亡游戲》這部,李小龍他沒拍完,他只拍了《死亡游戲》的半部,後半部是別人替著拍的。
李小龍雖然已經去世了,但是還是值得我們懷念。1972年,他以截拳道宗師身份,入選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名人堂,這標志著李小龍新創截拳道獲得國外武術界的權威公認。他逝世後,李小龍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美國報刊贊譽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1992年,《黑帶》雜志23周年紀念活動「國際武壇最具影響力八大武術家」評選,李小龍名列八大武術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