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寒冬
擴展閱讀
印度電影傳統籠 2025-08-21 18:55:44
電影推薦日本電影劍道 2025-08-21 18:44:19
2015韓國r級劇情電影 2025-08-21 18:39:54

香港電影寒冬

發布時間: 2022-05-09 05:23:44

⑴ 香港電影能否東山再起,讓大量電影工作者優秀編劇回來,重新出經典嗎而不是經典一去不永不回。

曾經一度輝煌的香港電影如今日益江河日下,在亞洲地位是一泄千里。連亞洲電影龍頭的位置也被後來居上的韓國,日本給占據。以前默默無聞的泰國電影也逐漸顯示出能於香港電影相抗衡的實力。更有甚者的是曾經看著香港電影成長的觀眾如今提起香港電影就一臉的不屑一顧。相信香港電影工作者一定對此感到十分的尷尬。

面對香港電影的大蕭條,電影人一定不會願意看到。這時正值電影工作者充分發揮香港人堅韌的毅力,創造的天賦的時候。想要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就絕不能坐以待斃,也不能期待奇跡的出現。香港電影人再不展開實際行動,香港電影只會繼續下滑,更有可能跌入萬劫不復之深淵,從此一蹶不振。

首先所有人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就是香港電影已經不再是「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已經陷入二十年來的最低谷,絕不能再沉迷於香港電影當年的神話。想要從低谷中從新攀升電影人就必須團結。全面阻止電影人才外流的現象。這可以向特區政府請求在最大的程度上放寬現行的電影制度政策和制訂出培養電影人才的政策。再向中國大陸政府請求支持,以期能夠盡量放寬和縮短電影審查制度。就像《少林足球》就因為在審查上出了一點問題就無法在國內上映,這就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得到政策的支持,這就不僅僅能讓一些希望大展鴻圖的電影人留下來,還可以為香港電影的市場營造出良好的環境,也能制止住電影人青黃不接的不良局面,全力發掘有潛力的新人。如此一舉數得,豈不很好。再請求政府全力打擊盜版,就算無法杜絕,也可以滅滅盜版的囂張氣焰。然後就得拒絕以往的重復創作,採用人才,保持最好的創新創作能力,使之電影作品得以一直保持新鮮性和觀賞性。但是,絕對要杜絕具有規模的抄襲與跟風,使其無法成為害群之馬。這就得靠電影行業內的自律與互相監督了。別國電影的優點卻不妨截長補短,可別照樣全抄,要保持最好的創作能力。

在如今任何事都講究全球化的同時,套用一句國內的老生常談那就是香港電影必須「與國際接軌」。在這樣的前提下,多拍合拍片那就是一個不錯的過渡形式,就如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與大陸共同拍片的方式相同,如能與好萊塢著名電影人合作,那樣更好,既可以提高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又可以從中學習到對方的工作優點和先進技術。香港電影人完全可以自行創造一些電影高科技技術。,免得高科技人才和技術得全從好萊塢進口,那隻會徒然使好萊塢的口袋更鼓。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影片的質量,如果沒意外,那麼只需要做到一點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了,只要電影人做到「兵貴精不貴多」寧可少拍片也決不接爛片拍就成了。

也許我還忘了最至關緊要的金錢,沒人投資,那上面說的幾乎全是廢話。香港電影對特區政府一向的貢獻頗大,與電影相關的稅收也在政府的稅收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想來政府不會捨不得放寬一些政策,使投資拍片的公司能夠獲得一定的優惠的。如此以來投資拍片既然有利可圖,想必願意投資拍片的公司一定不在少數。這樣一來,問題也不大了。既使投資依然不多,不夠。那麼,也不妨試試製作一些低成本,高質量的文藝影片的做法。只要可以在國際上拿到獎,想必也會對拉來投資有些作用。

其實,雖然現在香港電影已經衰落到了谷地,但是香港電影的實力和潛力不容忽視。正所謂虎死餘威在,它的曾經輝煌使它具備了老練的經驗。只要它可以安然度過眼前的危機,寒冬過去必然是溫暖的春天,更何況那裡是香港,他們是香港人,什麼事都有可能做到的。如此一來,香港電影東山再起就幾乎是肯定成功了的

⑵ 內地影視業寒冬來臨,台灣香港,還有國外行情如何

今年可以算是中國內地影視業的寒冬了,相比於往年今年影視行業縮水太多了。相比於中國內地影視行業的不景氣,台灣香港甚至是國外,今年影視行業也不盡如人意。畢竟之前幾年,世界各地的影視行業都呈井噴式的發展,擴展速度過於快。很多影視公司紛紛成立,一些不具備演技的明星也紛紛崛起,但是在今年,這類影視公司與影視明星卻逐漸的被淘汰出了影視行業。


影視行業出現這樣的寒冬,對於影視行業是有好處的,可以淘汰一批濫竽充數的影視公司。讓影視行業更加的健康,也可以讓藝人更加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演技,不然只能被這個行業所淘汰,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欣賞到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⑶ 香港電影人已經非常努力了,為什麼香港電影還在不停的衰落

現在的香港電影衰落是因為很多原因,首先是人才的流失,再加上香港影壇後繼無人,要知道在九幾年到零幾年,那個時候真的是香港的盛世,各種經典的電影層出不窮,而且也提名了很多次的大獎,就連其中的歌曲也讓人耳熟能詳。

有的時候一到上映時,看到名字就不想去電影院了,很多名字都是換湯不換葯的,各種電影質量參差不齊的,也讓多數的觀眾對於香港電影不太看好了,尤其是人才凋落是最大的主力原因,不僅沒有好劇本,就連好演員也沒有,而且有的還改變了初心,只是為了賺錢而拍攝電影,因此香港電影衰落是必然的。

⑷ 寒冬電視劇里張漢民的扮演者是誰

張漢民的飾演者徐少強介紹:
徐少強(Norman Chui,1950年10月16日-),廣東江門人,香港著名影視演員,出身於邵氏電影公司,亦為香港亞洲電視前藝員,以扮演武俠電影中之大俠而見稱,其成名作為1979年的劇集《天蠶變》,此劇當年引起巨大轟動,雲飛揚亦成為他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角色。

⑸ 《拆彈專家2》質量很高,為什麼會用火爆與詭異去形容

邱禮濤執導的拆彈專家第1部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知為什麼知道的人很少,也許跟香港電影步入寒冬有很大的關系。邱禮濤是非常注重細節、注重創新的一個導演,他在拆彈專家一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又推出了拆彈專家2,請了劉德華、劉青雲、妮妮等一線影星飆戲,完美避開了拆彈專家第1部的所有缺點,給觀眾呈現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拆彈追擊戰,使已經步入寒冬的香港影壇重新煥發了活力。

整部影片採取了先抑後揚的手法,通過主角的最後的人生抉擇,讓人們看到了人心最深處的光亮。絕對不是簡單的貼標簽,這一點完全是港片的一大突破。本片無論在演員的造型、台詞還是情節設計、演員演技都堪稱一流,一部絕對的商業大片。但是比較詭異的是這部片跑到內地排片量卻非常低。這部片子質量很高,在很短時間內票房便突破了1億,現在已經達到了10.75億的票房,破11億票房指日可待,但如果內地排片量不是很低的話,這部片子至少在20億的票房。這么優秀的商業片在內地各大影院的排片量卻是非常的低,這是讓廣大影迷感覺非常詭異的一點。

⑹ 寒冬薩拉麗娃扮演者維多利亞資料背景 薩拉麗娃最後結局怎樣

扮演者:維多利亞 中文名:維多利亞 外文名:Victoria Varadi 國 籍:匈牙利 出生地:布達佩斯 出生日期:9月10日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國立布達佩斯商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電影學碩士研究生) 身高/體重:176CM,56KG 精通語言:中文,英語,匈語..
結局: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三江市,中共地下組織被破壞,潛伏在偽警察局中的地下黨員鄧子華掩護自己的上級於德江撤離。脫險後的於德江查找叛徒。蘇聯情報員薩拉麗娃與鄧子華取得聯系,鄧子華巧妙地掩護了前來接頭的薩拉麗娃,並順利地與薩拉麗娃接上了頭。上級黨組織交給三江市地下黨一個名為「獵犬計劃」的任務,目的是在蘇聯的配合下,得到日軍東寧軍事要塞的圖紙。鄧子華勇敢地犧牲了自己,把敵人的視線引開,薩拉麗娃將這份重要的圖紙交給了蘇聯情報機關。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蘇聯紅軍全線向中國境內的日軍發動進攻,被日軍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東寧要塞,被蘇聯紅軍摧毀,贏得了戰爭的

⑺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97年亞洲金融風暴開始,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普通市民都受到波及,導致投資資金進一步減少,而觀影人次也變少,所以香港電影迎來了寒冬,就這樣越來越沒落了。

⑻ 娛記曝TVB已有600多明星失業,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

娛記爆TVB有600多明星失業,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的收入無法承擔生活的支出,所以這些明星失業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工資低。

由於經紀公司、影視公司的剋扣和管理嚴格,導致他們做藝人的收入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並且,香港的影視行業從輝煌已經逐漸下行,對於這些明星的發展也是很不利的,看不到發展的希望也會導致公司裁員增加。

TVB有600多明星失業,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們的收入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必然得謀求其他的出路。另外,香港影視行業下行發展趨勢也會導致公司裁員增加,這些人也會失去繼續做藝人的決心,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狀況。

⑼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