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張徹
擴展閱讀
白晶晶電影片段 2025-08-17 07:29:11
在電影院邊上英語怎麼說 2025-08-17 07:12:28
韓國電影的解凍好看嗎 2025-08-17 07:11:01

香港電影張徹

發布時間: 2022-05-05 23:12:10

A. 有誰有張徹的電影《大上海1937》的下載地址

《大上海1937》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WaxFuhX3FHJtF8fAv0nSWA

提取碼:410g

作品相關簡介:《大上海1937》是張徹執導,徐小健、杜玉明等主演的動作片。1986年8月28日在香港上映。該片故事背景發生在1937年日本侵略者佔領的上海,講述了幾個黑社會的頭子不同的表現。

B. 張徹集結眾明星弟子的動作大片,開拍前傅聲去世,誰頂替出演了

作為香港功夫電影史上的宗師級大導演,張徹不僅執導了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突破百萬的電影《獨臂刀》,還開創了華語影壇獨有的“暴力美學”風格,而他培養和打造的一批又一批張家班弟子,也成為七十年代武打片領域的扛鼎級人物。不過到了八十年代,張徹電影因為種種原因很難再有從前的吸引力,不過彼時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仍拍出了一部眾星雲集的豪華功夫動作巨作——《上海灘十三太保》。本片在影像風格方面,也延續了以往張徹導演電影里的陽剛之美、男性的力量感以及對冗長打戲片段的處理,為了平衡本片的文戲與武戲,張徹導演在將近70分鍾的打戲里設置了多個懸疑點,譬如到底誰是殺手,我們不知道,電影中的人物們也不知道,這種不安之感的營造,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非常契合的。

C. 香港電影「三巨頭」是哪三位

香港電影三巨頭:邵逸夫、鄒文懷,陸運濤。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邵逸夫在1958年於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2011年正式退休,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壽107歲。

鄒文懷(1927年10月8日-2018年11月2日),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嘉禾電影創辦人,嘉禾電影(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 1957年,鄒文懷加盟邵氏集團,1970年自行創立嘉禾電影,公司在20世紀70、80年代與邵氏兄弟對峙,其本人與邵逸夫同被視為香港電影的泰山北斗。

2007年,鄒文懷將嘉禾股份全部出售給橙天娛樂,隱退影壇。 2018年11月2日,鄒文懷去世,享年91歲。

陸運濤(Loke Wan Tho,1915年-1964年6月),新加坡和香港的著名電影製片人,國泰集團、永華電影和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鳥類學家及攝影家。祖籍廣東鶴山,1915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1964年因飛機失事逝於台灣。

(3)香港電影張徹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

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

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說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黃金年代實在不為過。

D. 導演張徹的資料

張徹,著名電影人。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張徹 (Chang,Che,張易揚)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
中文名: 張徹 英文名: Cheh Chang 角 色:導演,演員,編劇 徒弟有:王羽, 羅烈,谷峰, 狄龍, 姜大衛, 陳觀泰, 李修賢, 傅聲, 等
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張徹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他對香港電影所做的貢獻,恐怕連今天的徐克、王家衛也都望塵莫及。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張徹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導演的電影是票房的保證,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邵氏公司的頭號招牌導演。
張徹生於1922年,逝世於2002年,也算是橫跨了兩個世紀的大人物了。籍貫浙江青田,很多書籍都說他是上海人,其實不然,出生於杭州,成長於上海,喜歡吃上海炒麵(弟子言)。少年從政,是國民黨的「文化」官員。這里要強調一下文化官員,自然是要說明他沒有血債,要不估計1986年回大陸拍《大上海1937》就沒這么順當了。抗戰後繼續「文化」擔任上海戲院等職位,不僅放電影還經常出演各類戲劇等。後來還寫過一部處女作電影劇本《假面舞會》,主演嚴化,不過這個嚴化絕對不是周旋老公嚴華。因為曾經有人弄錯過,還有模有樣的寫了一篇十大武俠巨星,混淆視聽,故而特別強調一下。嚴化和張徹的關系在嚴化去世很多年以後延續著,嚴化的兒子姜大衛後來成為張徹最得意的第子之一。
接下來要特別介紹的是張徹創作的《高山青》這首曲子,似乎成了高山族人的民歌了,沒想到還是出自一位武俠片導演。此後張徹去了台灣,徹底從文,62~67在邵氏做編劇。這期間他經手的電影我只看過兩部66《文素臣》和64年美麗動物張仲文的《潘金蓮》。《文素臣》據說是根據京劇、彈詞、申曲(滬劇?)改編的。片子甚至還有很多說唱部分,女主角何莉莉在廟中有一段全裸,似乎完全沒有必要,估計也不是這個編劇的傑作了,他不喜歡這種。這期間的電影真是有趣,不管什麼形式的都要咿咿呀呀的唱兩段。1964年的《虎俠殲仇》是他導演的第一部武俠片,招考了主要演員王羽和鄭雷。王羽是美女王馨平的老爸,可是這位爸爸實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還是台灣黑社會。一影迷看到王羽大呼,白毛女大春哥。那個時候不拘言笑的扮酷的樣子可能比較吸引人吧。至於鄭雷,一副大老粗的樣子,沒有任何特色瓦。最近一次看到鄭雷是在TVB的電視劇《翻江倒海孫悟空》演一條蟒蛇精,出現大約3分鍾,就斃了。
1966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收入首過百萬,被稱作《百萬》導演,編劇是游水過來的倪匡,之後兩人長達十多年的合作。《獨臂刀》據說是改編自金庸的《神鵰俠侶》,看了才知道這比大陸80年代拍的若干弱智武俠要好多了。不過說話慢條斯理,武打動作慢一拍,劇情又傾注了下層人民翻身的影子,當然這是不能苛求的。之後的《獨臂刀王》《大刺客》都類似於這種,實在是不太喜歡。
1969年張徹拍了一部時裝片叫做《死角》,主角是從幾百人中招考的狄龍,配角是他從《金燕子》井淼替身發掘的姜大衛,編劇是有點怪異的邱剛健。據說這片子是學詹姆斯迪恩《無因的叛逆》抒發年輕人身上那種逆反的幼苗。其中有劇台詞,是說大衛像不像詹姆斯,迪恩的。狄龍86年拍《英雄正傳》和林青霞的激情戲老是N機,狄龍自嘲,自己十多年前就是床戲的老祖宗了,現在怎麼老N機,說的就是這部《死角》這部片子風格怪異,票房大敗,狄龍歇了足足半年,兩年裡面徹底淪為主要配角給姜大衛操刀。
1970年,張徹得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獲獎影片是《報仇》。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一般,沒有時代背景,沒有地點,就是一個純粹的弟弟給哥哥復仇的故事,簡單而又充滿激情。最後張徹讓滿身是血的關小樓在殺光所有的仇人之後,翻騰著出了屋子,嘴裡喃喃的叫著大哥,然後再叫著心愛女子的名字,還是慢鏡頭,真是一場視覺大餐。《報仇》中的姜大衛確實棒到了極點,要說不得亞洲影帝才叫做沒天理。1970年還有部《十三太保》,張徹為了拍這部片子在香港某處搭外景,可能是電影過於血腥,導致忌諱的村民和劇組沖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廠的建立。同年還有部風格另類的《小煞星》大獲成功主題曲《水仙》到處傳唱,也唱紅了羅文。不過《小煞星》的劇情和1969年的《鑽石大盜》如出一轍,恐怕是同一個故事的變種,也許是《鑽石大盜》不成功的緣故促使了《小煞星》的誕生,不過個人認為《鑽石大盜》那首張徹作詞的《鑽石鑽石亮晶晶》實在是比《水仙》好上許多。
1971年張徹拍了《鷹王》據說本來是王羽做主角的,可惜這傢伙居然反出邵氏去台灣拍什麼《獨臂刀戰盲俠》之類的片子。於是《鷹王》狄龍替上,也許是劇本本來就是給王羽的,居然在狄鷹王的身上看到了大春哥的苦大仇深,真是嚇了一跳。
值得紀念的1971年,此年最精彩的影片是《新獨臂刀》。法國最近某影展,這是唯一的華語片。有張法文版的《新獨臂刀》海報,姜大衛獨臂手持鋼刀,眼神憂郁。這張海報應該給張紀中。大鬍子見了,還用選楊過么?這不就是現成的。《新獨臂刀》劇情也是簡單,焦點在於狄龍和姜大衛的友情上,學金庸蕭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許約」來個「鄉下雞鴨空許約」。這段引得著名男同志麥克寫了一篇《張徹電影中的斷袖疑雲》。不過也確實誇張,兩人在電影中好的把女主角給撇在了一邊干生氣,現在的電影哪個敢這么表現?同年有部《大決斗》至今無緣看見,但是據說狄龍特別想得亞洲影帝,可惜不止是狄龍敗北,整個香港電影全部敗北。討厭得記者還非要把狄龍頹廢得樣子拍下來,難怪要和兄弟不和了。此間幾部電影《無名英雄》《拳擊》《雙俠》比較差就不提了。
1972年有部好電影《馬永貞》主角是陳觀泰和姜大衛,據說是開創了上海灘黑幫電影的先鋒。這里不得不說張徹的眼光,陳觀泰是東南亞拳王,身材高大,似乎就是山東大漢的樣板。到了1996年邵氏招來帥哥「金城武」馬永貞從大漢成了書生,唉這眼光就比不上20多前年的張徹。姜大衛的譚四也是老大的典範,是後期那個臉上有黑痣的元彪所不能效仿的。唯一遺憾的是這部片子不太像背景是上海的,略嫌小家。
1973年,張徹拍出了強作《刺馬》。張徹初先拍的時候並未得到支持,因為辮子戲是賣不到南洋的。在海外華人的眼裡,辮子就是屈辱的代名詞。但是張徹力排眾義取得支持,並且大獲成功。姜大衛在某次訪談說提到,《刺馬》在拍攝中加了很多東西,包括情感。我想這故事本意又只是一個復仇的故事,但是性格有掙扎,才能把故事說的更精彩。另外也佩服張徹的考據,劇中馬新貽藍色金絲蟒袍,已經作為珍藏而展出。查閱了山東菏澤醫專高尚舉的《刺馬案探隱》所描述的蟒袍和張徹的電影無二致。另外張文祥臨刑所穿紅衣也是當時風俗。電影拍的情結很慢,但是情感戲細膩,尤其是井莉和狄龍幾段。後來張徹在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中提到《刺馬》很是為井莉不平。大意是這部電影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狄龍的馬新貽,可同樣出色的還有井莉。《刺馬》後辮子戲不再忌諱,而是發揚光大了。1973年的陳觀泰岳華主演的辮子戲《大刀王五》相對《刺馬》遜色許多,但這部片子沒有表現的很誇張,倒是忠實於大家熟知的故事。到了1993年狄龍還拍過類似的《一刀傾城》可是卻成了王五,譚嗣同,袁世凱三人結義以及背叛的故事。雖然精彩,但似乎誇張過頭了。
1974年的《少林五祖》是比較早的少林片,其中不得不提兩個人戚冠軍和孟飛。戚冠軍就是徐克《七劍》中的邱東洛,孟飛就是那個也是游水去港的傢伙,55歲還在做電視廣告。「看不出我有55了吧,我用了××護膚品」。這是張徹的長弓公司自主拍的第一部片子,個人不太喜歡,劇情比較乏味。
1976年以後狄龍正式改投楚原,成了鐵三角。姜大衛似乎也不怎麼拍張徹的戲,而是和鮑學禮等拍了類似於《七面人》這樣奇怪的片子。1977年張徹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一直持續到1981年共三集。不過金庸的小說內容過多,大部分情節靠旁白支撐,這樣的電影註定要失敗的。不過第三集中南帝和瑛姑的故事處理的不錯,只是演郭靖的傅聲實在是差勁。這年有部《唐人街小子》,也是倪匡做編劇的。主角又是游水過來的,背景放在了美國。片子具有深刻反省意味,教導青年人莫走歪路。1993年邵氏有部《赤腳小子》,普遍的看法是翻拍《洪拳小子》。而我覺得唐人街小子借鑒的更多一些,尤其是手錶和鞋子的意象,如出一轍。
1978年的《五毒》重新啟用了一批新的弟子。郭追,孫建,江生,羅莽,韋白,鹿峰。該片子對世界都有影響,據說排名世界詭異電影11位。郭追本來是台灣演雜技的,後來很有出息,做了TVB武術指導,97天龍八部就出自他手,楊紫瓊的《天脈傳奇》也是他。江生因為酗酒早就死去了,88年台視的《大漠英雄傳》(其實就是射鵰英雄傳,因為在台,射鵰因為毛澤東的詩句是忌諱的)江生出演黃葯師。羅莽還在TVB賣力氣,鹿峰在台灣拍武俠電視劇,合拍片《少年張三豐》出自他手。
《五毒》其實只是一個邪派首腦臨終懺悔清理門戶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詭異真夠駭人的。鋼針入腦,萬針衣破蛤蟆功,浸濕的黃表紙殺人,每一樣都是有夠血腥。當然張徹的目的顯然不是給人視覺刺激這么簡單,有個叫做鏡與天涯的朋友提到其中毒蛇老二一句話「這般無休無止的殘殺,要到何時方了」。張徹似乎對殺戮也有厭倦之意,最終五毒中的邪惡派自然是給鏟除了,但是留下的卻是無盡的傷感。武俠不再是單純的好人復仇,殺死壞人,也存有了懺悔內疚反思的精神。我想這是張徹的《五毒》帶給人們新的詮釋吧。相對而言同批人的《殘缺》似乎又缺少了這種精神,又恢復到了復仇的老路。 此後張徹又拍了一些金庸的片子,其中《碧血劍》最佳。郭追的袁承志滿臉胡須,既不漂亮也不瀟灑,但是一種俠義的味道自然而生。文雪兒的溫青青毫不令人生厭,反而嬌俏可人。劇情緊張,沒有使用旁白,其中郭追還秀了一下他的雜技翻的功夫。另外八卦一下,此劇有文雪兒的姐姐出演,就是最近憑借功夫出名的「元秋」。
此後80年代初期張徹離開邵氏組建長河,不得不提一下《上海灘十三太保》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為傅聲的去世,故而由劉德華頂上,但是弟子們發現師傅的經歷不再旺盛,有時候拍著拍著就睡著了。
1986年張徹來大陸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據說在港票房不好,那年我還沒入學。但是據有點年紀的朋友說,這片子在大陸火爆的不得了,尤其是董志華的小刀楊藩。1988年《過江龍》最近剛出了DVD我只想用一個字來形容,棒。但比起原作《報仇》來略嫌遜色,報仇重情,《過江龍》過多了加入了民族大義,似乎帽子太高。1990年的《西安殺戮》則是翻拍《五毒》。之後張徹的片子便一部不如一部,《江湖奇兵》《西行平妖》則是看得人兩眼金星。
1992年張徹在台視拍電視版《刺馬》劇情成了裹腳布,後來導演還掛名了鹿峰。可能是因為他曾在大陸拍戲不便的緣故。但是想來他曾是國民黨文化官員,不至於如李翰祥這般凄慘吧。台版的刺馬有太平軍四大勇士,分別是董志華,穆立新,杜玉明,陳繼銘。這些人現在還活躍在電視劇中。董志華在《功夫》中露臉了一把油炸鬼。穆立新憑借《沖出亞馬遜》還得了百花男配提名。杜玉明忘了是電視劇《倚天》中的阿大還是阿二了。陳繼銘則是,只要是武俠片,要是不見了他還真困難。張徹的大陸弟子現在都比較沉默,但是很多人都想念他們。
張徹沒有生育子女但是卻發掘了那麼多出色的武俠演員。就個人而言,最喜歡狄龍王鍾董志華穆立新。02年去世,黃沾輓聯,高山傳天籟,獨臂樹雄風,乃是說他作的歌曲《高山青》和跨時代的電影《獨臂刀》。
不知道以後的人會不會還眷戀武俠,但是我想這是我永遠的童話。剛看了《七劍》平心而論,並不喜歡,因為情節的庸俗,並沒有看出什麼人性來。禁武令是荒唐的開端,最後也荒唐的結束了。若干年以後,《七劍》《英雄》《十面》不會是武俠電影的代表,反而這一些朴實無華的才是最真摯的。
周星馳拍攝的《功夫》有不少張徹的影子,如斧頭幫來自《馬永貞》,甚至請來董志華演油炸鬼。我相信,這武俠精神不會給歲月的塵埃蒙上,時而溫習,會有一種故如新的感覺。

E. 武俠電影《水滸傳》,張徹典型暴力美學,邵氏群英都拉來了嗎

香港的武俠電影可以說是名揚海內外,尤其是深得80後的喜愛,其中有一部武俠電影很特別,他的電視劇版本可是說是經典的不能再經典了,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還有一個電影版本-《水滸傳》。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6.其實,張爺爺(張徹)的劇其實細看都是角兒,處處有驚喜,一遍兩遍不夠看,每個主要角色的扮相都特別到位,光看扮相都想多看一會。僅憑電影一開始的長鏡頭我就服了,更不要說導演張徹和狄龍姜大衛等當時的當紅小生,我有理由相信:這在過去那個年代絕對是大片。

F. 求死角(1969)張徹導演的高清百度雲資源,免費的

《死角》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gKuMELkjaUlxJ6SjWrSMKA

提取碼:sfra

《死角》是張徹導演的一部電影,於1969年上映,狄龍、李菁、姜大衛等主演。

G. 阿里山風雲的關於導演

張徹,原名張易揚,一九二三年出生。四十年代開始從事電影工作,一九四七年編寫了第一個劇本《假面女郎》。一九四九年拍攝電影處女作《阿里山風雲》。六十年代初,張徹加入邵氏電影公司。第一出執導的乃《蝴蝶杯》。他一生曾參與百多部電影製作,當中不少乃家傳戶曉之經典之作,如《虎俠殲仇》、《大刺客》、《金燕子》、《鐵手無情》、《十三太保》、《新獨臂刀》、《馬永貞》、《刺馬》等,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莫過於《獨臂刀》。一九七零年第十六屆亞洲影展中,張徹憑《報仇》一片榮獲「最佳導演獎」。而其作品中亦非常重視男性之間的友誼,朋友之間的肝膽相照,義薄雲天,豪氣豪情。他開創了暴力美學,荷里活大導演吳宇森當年跟著張徹做了許多年副導演,後來拍的《英雄本色》(1986),亦根源於張徹。而近代香港電影的陽剛一派,張徹可說是開山祖師,影響深遠。張徹因肺炎於二零零二年六月二十二日病逝,享年七十九歲。二零零二年初,他獲得第二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H. 求一部電影名字叫《報仇》

《報仇》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xzgCU_PCwQT3DS0v9Zxnw

提取碼:9ejd

《報仇》

峨嵋電影製片廠、台灣寶雄電影公司1993攝制

編劇:鄭文華、蔡松林

導演:庄胤建

主要演員:張豐毅、劉錫明、吳珊珊、王俠、張建利

I. 香港邵氏電影[叉手1981]電影簡介

1981年邵氏電影介紹:

導演: 張徹

編劇: 張徹 / 倪匡

主演: 郭追 / 錢小豪 / 江生 / 朱客

類型: 劇情 / 動作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上映日期: 1981

故事描述,「叉手」為江湖上新崛起的組織,專殺江湖豪俠,彼等行事,均戴面具,故彼等究為何人,無人知曉。「八臂哪吒」齊山雲( 江生 飾 )會同曾軍( 錢小豪 飾 )及梁勇( 朱客 飾 )等,赴景陽鎮調查叉手總壇之所在,想一舉殲滅該組織,為江湖除害。

(9)香港電影張徹擴展閱讀:

《叉手》演員表:

1、郭追(飾 高耀);

2、錢小豪(飾 曾軍);

3、江生(飾 齊山雲);

4、鹿峰(飾 凌雲志 大叉頭);

5、朱客(飾 梁勇 二叉頭);

6、王力(飾 方祖光 三叉頭);

7、余太平(飾 魏方);

8、石崗(飾 龍從風);

9、蕭玉(飾 龍從雨);

10、劉晃世(飾 龍從江);

11、趙國(飾 韓炎章);

12、梁焯坤(飾 楊清標);

13、王華(飾 王振林);

14、林志泰(飾 陳生康);

15、魏添財(飾 方英);

16、梁耀文(飾 張成);

17、陳漢光(飾 杜剛);

18、陳樹基(飾 杜莽)。

J. 無名英雄是誰演的

《無名英雄》是197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由張徹導演。姜大衛、狄龍、井莉主演。

《無名英雄》講述民國初年,軍閥橫行,孟剛,鐵虎,都是無名浪盪客,一時意氣,潛入軍閥陣中偷槍。

情節一氣呵成,張徹手法明快,豪情奔放,人物重情重義,看得人熱血沸騰。劉家良和唐佳聯合負責動作設計,火車與騎兵的追逐場面,動作狂野。張徹大紋大路中,罕有地拍出細膩的兒女私情,井莉清麗面孔,令人印象難忘。

(10)香港電影張徹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簡介

軍閥橫行的民國初年,為人仗義的街頭浪盪客孟剛(姜大衛)、鐵虎(狄龍)是一對以打假、耍人、「騙錢」為樂的好兄弟,兩人在亂世的縫隙中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行及時樂」的優哉日子。


某日孟剛結識革命軍戰士萬大哥,經過短暫誤會,兩人成為朋友,並在萬大哥的鼓動下和鐵虎萌生幫助革命軍的念頭。

通過父親是軍閥大頭目的孟剛女友(井莉)的幫助,他們搞到一輛軍用汽車,接著迎來潛入軍閥陣營偷槍、與軍閥展開連串鬥智鬥力的廝殺、把偷來的軍火送交到革命軍手中的刺激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