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 對香港電影見解 的作文。。。
香港電影是電影史上的一個成功故事。20多年來,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擁有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電影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只僅次於美國。
只需稍為留意任何一種流行媒介,幾乎都可發現影響西方文化最深的亞洲電影,就是香港電影。……好萊塢的習慣打法也因功夫片面目一新。李小龍象徵了反叛青少年與民族自豪,成為超越時空的符號。 你知道嗎?我已厭倦了別人老是問:「閣下是否要挑戰好萊塢?」我真的覺得,我們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萊塢的不一樣,但卻不比好萊塢差。 ——邵逸夫 如假包換的本土電影,但資源忽地極快流失;稱雄本區數十年,卻遇好萊塢霸權東漸節節敗退;海外移民的精神食糧,卻只存在於錄影天地里。眼下也許要問:究竟香港算不算締造了一種「全球性」電影? 單憑本土市場支持電影製作,能撐下去的國家沒幾個。電影要生存,要麼像美國電影般搞出口,要麼像歐洲般領取政府大筆資助。但不是拿下海外市場的,就可稱做全球性電影;有了影帶,任何影片其實都可輕易跨越國界。真正的全球性電影,不管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會在其影院銀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用這個定義看,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還未能稱作全球性電影,歐洲任何一國的電影也不可以,因為五部歐洲片中,只一部可在國外曝光。惟一的全球性電影,來自美國。巨制如《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1996)及《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都成為國際影壇及媒體的盛事。中型製作的美國電視電影的配音版,皆充塞全球各地的電視熒光幕。廉價的美國動作片及恐怖片,填補從東歐到拉丁美洲,以至非洲等地在這方面的空隙。任何一家影帶店都清楚顯示,不管是《星球大戰》(Star Wars)或是粗糙的低成本電影,只要是美國片,便人人都願意掏腰包。 誠然,90年代香港影業出現危機以前,香港僅次於好萊塢,影片賣埠量一直居全球第二,惟兩者相去仍遠,港片幾乎只輸往東南亞市場,其1995年收益約1.3億美元,美國片現時的環球總收益則超過50億美元。而且,香港電影機構的規模,很難與北美、歐洲及日本等地的跨國企業相提並論。區內實力最雄厚的嘉禾,亦從未打入全球50大傳媒機構之列。時代華納、MCA環球、新力、Bertelsmann及迪斯尼等公司全部有國際融資,特別是銀行投資,故可確保影片打進全球市場。香港電影製片則由小公司推動,影片都是部頭製作居多。1995年港片總投資額為1.5億美元,單是成龍一部電影已佔去其中1200萬。1998年夏天港片處於淡季時,一部好萊塢大片的經費,已與港片全年總投資額相抵。而且,港片在海外發行的規模,亦從來比不上日本動畫此一最受歡迎的亞洲片種。東方的好萊塢不是香港,而依然是好萊塢。 山寨式作業的港片,確實一直欲打進西方市場。邵逸夫在60年代,一心想影片入選國際影展;不少香港電影公司,現在仍欲賣片到西方最賺錢的市場。然而,當地監制卻要面對長期存在的種種困難。首先,歐洲及北美觀眾對亞洲電影興趣不大,只偶然幾部異國情調色彩濃烈之作,或主角沒日本味的日本動畫是例外。其次,好萊塢大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設有發行部門,送交當地院商的影片供應源源不絕。其他國家的公司從來沒有這類地方代理人,香港監制只能逐個國家賣埠,每回只可與當地發行商達成一次交易,且利潤微薄。他們除東南亞及幾處唐人街外,便沒有自己的影院,因此無法讓其製作在西方真正曝光。 香港在西方僅有過一次重大突破,而經濟回報盡管可觀,也只是曇花一現。邵氏也好,嘉禾也好,顯然都沒料到為本土與亞洲區觀眾度身訂造的功夫片,可賣埠到全球各地。邵氏的《龍虎鬥》(1970)開創功夫類型先河,但一直到1972年鄒文懷挾著兩出李小龍影片在戛納電影市場曝光後,舉世方大開眼界。兩片賣埠成績極佳,甚至打入中東市場。1972與1973年之交的冬季,邵氏製作《天下第一拳》(1972)在倫敦空前賣座。1973年上半年,7部功夫片在巴黎上映,26部在義大利曝光。1973年春,李小龍第二部作品《精武門》(1972)在倫敦打破票房紀錄。及1973年年底,不少歐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 更重要的,是功夫片也打入利潤最可觀的龐大美國市場。與英國一樣,美國最先引起鬨動的功夫片是《天下第一拳》,該片於1973年3月公映,李小龍的作品很快隨後推出。同年年終,在美發行的港片已多至38部,《綜藝》雜志於1974年年底報道,港片在美總票房超過1100萬美元。其實那時候,美國人對中國菜、中國宗教及武術的興趣愈來愈大,電影觀眾對功夫片入侵,早有心理准備。李小龍當不成主角的電視連續劇《功夫》(Kung Fu)於1972年秋首播,一般美國人因此更熟悉這種異色的打鬥風格。功夫片不像那電視連續劇,沒帶出以和為貴的信息,反而在《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流寇志》(The Wild Bunch,1969)及義大利式西部片出現後,銀幕暴力升級,功夫片亦因而受惠。 然而,觀眾容易貪新忘舊,對功夫片亦會失去興趣。好萊塢大公司最初也發行過幾部入口功夫片,但數年過去,功夫片只能以賤價賣給邊緣發行商,僅在白人都跑光的社區放映,靠亞裔、非裔及西班牙裔觀眾撐下去,直至80年代初影院生意給影帶搶走為止。但無論如何,亞洲電影的確曾破天荒在美國眾多影院放映,此情況並持續了差不多10年。
2. 香港電影的類型
香港電影最偉大的成就是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在李小龍成名之前,香港影壇就有關德興、石堅等人出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這套系列關德興拍攝了99部,有資格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說起武俠片,就是古裝動作片,《雲海玉弓緣》(1965)、《大醉俠》(1966)、《獨臂刀》(1967)三部影片開創了香港新派武俠時代,古裝武俠電影也成為香港影壇一個最賺錢的類型影片。 武俠片為了要展示俠客們驚世駭俗神乎其神的蓋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樣都要拿出來,吊鋼絲、噴火、炸葯、噴氣、碎石……武俠片是虛實結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電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電影主要是文藝片和黃梅調影片最賣座,這一切都因為武俠時代的到來而改變了,
武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張徹、劉家良、胡金銓,三位大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對俠義和武術的理解。劉家良在邵氏時期大多拍攝古裝片,但是他的電影中都是真功夫,這時的武俠片已經開始向功夫片轉變。
所謂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時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攝最多的還是張徹,《馬永貞》、《報仇》、《大決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裝武俠片的最大區別在於武功的表現形式不同,功夫片極少數要吊鋼絲,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觀眾喝彩。
武俠片和功夫片齊頭並進到了80年代,成龍雖然靠著《醉拳》揚名立萬,但是在已經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經是日漸式微,他果斷地決定開拍時裝動作片《警察故事》,這是成龍動作電影生涯的一個轉折,也是香港動作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從《警察故事》之後,時裝動作片就在電影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不斷引領潮流,風靡全球。
時裝動作片不僅在時代背景上與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攝手法上也有眾多創新,最顯著的特點,動作片的危險系數要遠遠超出了功夫片。現代都市中發生的激烈爭斗,少不了槍支、飛機、汽車、輪船的參與,場面和動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許多,動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點和更富有時代氣息,它成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
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
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它與警匪片的區別在於黑幫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種符號象徵。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總要一物降一物。 黑幫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講述黑幫內部中的爭權奪利,或是與敵對幫派搶地盤火拚。 邵氏時代的反映香港黑幫的影片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龍虎武師》、《成記茶樓》、《大哥成》、《憤怒青年》等幾部。
到了80年代以後,香港的黑幫電影逐漸有風起雲涌之勢。較為著名的有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麥當雄製作的《跛豪》、林嶺東的《學校風雲》、羅烈執導的《沖擊!天子門生》、劉偉強執導的《古惑仔》系列和《O記三合會檔案》、杜琪峰的《龍城歲月》系列等等,這些黑幫電影幾乎折射出香港黑幫的一段發展歷史,誇張虛構的成分佔去不少,只有個別事件可能是真實的。電影只是一種表現形式,香港也絕不是像黑幫片中描寫得那樣險象環生。早期的黑幫片只是為了吸引觀眾走入電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絕大多數都是動作影片,情節驚心動魄,警匪之間的沖突不斷為劇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電影中的歷史源遠流長了,香港電影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幫片著重刻畫的是黑幫的兇殘。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龍城歲月》就會對二者的區別一目瞭然。
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樣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的位置。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雙雄》,林嶺東的《龍虎風雲》、黃志強的《重案組》、劉偉強的《無間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來的經典之作。
警匪片強調的是二元對立,兵與賊之間的鬥智斗勇,善惡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動作場面招徠觀眾,所以也可以稱其為警匪動作片。單純像《無間道》系列那樣用劇情撐起一部電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來的影史上並不多見,這也就是為什麼《無間道》系列會在香港引起這么大轟動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業電影之都,文藝片鼎盛時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興起之後,大量的商業愛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藝片遂逐漸走向沒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晉導演發起了一場新浪潮運動,他們旨在拍攝有藝術品味的電影,以抗衡充斥市場的大量商業影片。香港文藝片終於在20年之後,迎來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時期,所有新浪潮的導演都貢獻出自己的文藝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邊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嚴浩的《似水流年》、張之亮的《籠民》等等,這些作品都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獎的殊榮,也成為經久不衰的文藝港片。
90年代以後,新浪潮運動已經漸漸沒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藝大旗的導演,只有許鞍華、王家衛、關錦鵬、陳果等少數幾位導演。
香港文藝片導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衛,他獲得過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7),這是香港導演贏得的最高國際榮譽。杜琪峰近兩年也異軍突起,頻繁亮相各大國際電影節,作品也時常被選中入圍。
香港的文藝片主要是關注底層社會人的生活狀況,寫實有之,寫意亦有之。王家衛關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過他鏡頭娓娓道來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類型電影,鬼片中照樣分為眾多類型:僵屍片、幽靈鬼魂片、喜劇鬼片、功夫鬼片、愛情鬼片等等,真讓人對香港電影人的創造力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奇怪這樣強悍的想像力。
鬼片在香港影壇也沒落了,輝煌的時代同樣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屍先生》系列、洪金寶的《人嚇人》系列,還有諸如《猛鬼差館》、《猛鬼舞廳》、《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類型片種一樣,能走向沒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風拍攝是最大惡習,不斷地粗製濫造毀壞了一個原本很好的創意。鬼片至今已經鮮有佳作問世,倒是一些裝神弄鬼的恐怖片還在銀幕上驚聲尖叫,可是遠遠不及鬼片來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稱之為三級片,但是三級片並不都是情色片,過多的血腥鏡頭也會被劃為三級片一類。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電影中出現較多的裸露鏡頭的話,這部電影就是三級片。
香港電影情色片的源頭大體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攝的大量風月片成為後來三級片的濫觴,李翰祥拍攝低俗的風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電影生意大賠,回到邵氏以後就只好聽從老闆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電影。李翰祥就算是龍游淺水,再不濟也是華語影壇一號響當當的人物,他深厚的國學功底不會就此荒廢,他拍攝的風月片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今天的香港導演無法復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電影檢查條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電影的名詞條目中也從此多了一個「三級片」的名稱。
3. 求一部香港電影,學生幫人寫作業付錢刷卡,一開始用鏡子照班級門口跟選美似的,最後照到他們老師
鬼馬校園
鬼馬校園新學年開始了,珍卻仍在南太平洋群島曬太陽,邂逅當地留學生運河,運河不惜被母親斥責也要越洋往香港找佳人。 此時,運河來到學校,向胡校長堅持要降級中六當插班生,胡校長唯利是圖,一切應允,運河便成為珍的同班同學。校董之子謝天早已暗戀珍,眼見運河日日纏著珍,妒火中燒,他的師爺一廿七歲仍是中六生的大亨整蠱運河……
4. 對香港電影的感想800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俄裔美國人賓傑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在香港攝制故事短片《偷燒鴨》,導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布拉斯基充當攝影師,演員有梁少坡、黃仲文及黎北海,全片皆在香港拍攝及香港人參與創作.另外還有另一部故事片就是是《莊子試妻》(1913年),此片由華美影片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出品。從此香港電影就產生了。
1930年代初期,有聲電影開始流行,黎北海的中華於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粵語對白電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圖),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製作首部全粵語對白電影《傻仔洞房》(廖夢覺、楊倩儂)。
1934到1936年香港的電影製作公司數量倍增,以香港為基地大量拍攝粵語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第一次繁榮期。
1940年-1960年代
戰後,資金和人材不斷從中國流入香港,令香港工業蓬勃發展,香港電影業也不例外。國共在1946年再開戰(國共內戰於日本侵華期間休戰)和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獲得勝利,都令資金和人才大量湧入香港.華語電影中心也因此南移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電影至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國僑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國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隨後香港電影雙線發展:粵語電影和國語電影,由於當時香港電影配有英文字幕,是香港電影的發展更為快速。
盛世(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
港產片於70年代播種,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早期豐收:廣東話的獲勝、新式的電影院誔生、東亞市場的超強地位、和西方對香港電影的關注。
新藝城與德寶的興起
到了八十年代,邵氏漸漸退出電影製作。以九龍巴士雷氏家族為首的金公主影線,拉攏奮斗公司的黃百鳴、石天、麥嘉改組成新藝城公司,新藝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檔大收旺場,擊敗了嘉禾的龍少爺,於是嘉禾領先的優勢被新藝城所威脅。新藝城製作了最佳拍檔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電影。在整個八十年代風光一時。
香港電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功夫,代表人物有成龍,李小龍,李連傑,喜劇:周星馳,曾志偉,文藝:張曼玉,張國榮,
國際市場
當時,香港電影工業是少數之一,在面對好萊塢日益壯大的全球影響力下仍然能夠茁壯成長的。事實上,香港電影在香港及其鄰近地區中擁有媲美好萊塢的支配地位。不論戲院還是影帶店,像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韓國,這些地區的觀眾一向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市場,而且現在香港電影比之前更受歡迎。台灣已成為起碼其中一個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電影市場;在90年代初,一度蓬勃發展起來的台灣電影工業,在香港進口電影突擊猛攻之下,幾近滅絕(Bordwell,2000)。在日本,他們的電影業已高度發展,資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觀眾又酷愛美國電影,香港電影只得到較少立足點,即使如此,異常地,成龍在日本廣受歡迎。
近乎偶然,建基於從70年代的功夫熱得來的注意力,香港也能伸展更遠,到達西方。香港電影在唐人街的電影院放映或在影帶店租售,令到西方的電影文化人有機會接觸香港電影,從而被當中的「異國情懷」吸引。在隨後的時代逐漸浮出到更廣大的大眾文化之中。
年代中期至今,電影業處於危機中
在 20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而且一直未能復甦。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非典型肺炎、非典、沙示、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 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 (Li,2004)。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著名的香港演員
張國榮,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飛正傳》《霸王別姬》、《東邪西毒》、《春光乍泄》
周星馳,代表作:《功夫》《喜劇之王》《大話西遊》《九品芝麻官》《食神》
周潤發,李小龍,成龍
5. 香港經典電影推薦必看的
無間道,大話西遊,倩女幽魂等。
《無間道》是寰亞電影發行公司於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劉偉強、麥兆輝執導,麥兆輝、庄文強編劇,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香港黑幫三合會會員劉健明(劉德華)聽從老大韓琛(曾志偉)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隊成為黑幫卧底,陳永仁(梁朝偉)被上級要求深入到三合會做卧底,命運迥異又相似的劉健明和陳永仁開始在無間道的旅程中接受嚴峻考驗。著名台詞「我想做個好人」就出自於此。
《無間道》在香港上映兩周,票房就突破3000萬港幣。最終《無間道》以5505萬港幣的票房成績成為2002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倩女幽魂》是由阮繼志編劇,程小東導演,張國榮、王祖賢、午馬等主演的古裝愛情片,於1987年7月18日在中國香港上映。該片翻拍自1960年邵氏出品的同名影片,講述了書生寧采臣和女鬼聶小倩之間發生的一段人鬼戀。
6. 為什麼現在很多港片失去了「港味」
我覺得「港味兒」是一個標簽,是一個符號。
在上個世紀,香港一度是亞洲電影的文化中心。那時的香港電影叱詫風雲。但現在的香港電影市場多少有些憂傷,失去了那純純的港味兒。為什麼呢?那要從1997年聊起。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香港經濟一落千丈,不只是影視業,其他文化產業也都遭受重創,基本都在90年代畫下了句號。
自1997年起,港片票房連續走低。同時,盜版出現,好萊塢大片兒湧入,東南亞市場流失,給本就脆弱的香港電影業帶來打擊。與此同時,大陸經濟發展迅速,新興的電影業十分繁榮,給很多的新人導演機會,大筆資金入駐電影市場,票房也一路高漲。比如2002年現象級合拍片《英雄》上映,收獲了內地票房2.5億。而就在同年上映的,被稱為救市之作的《無間道》在香港與內地的總計票房也就6000多萬。
香港電影人已經察覺,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了。逐漸的港片里的內地元素開始增多,合拍片成為主流類型。電影作品裡,也開始有不少香港演員,用一口「粵普」在劇中飾演內地人物,真實感大減,非常出戲,不倫不類。就算在香港本地拍片製作,為了迎合大陸市場,也要插入幾個內地演員。這種情況下,港味兒能不流失嗎?另一方面,港產電影的同質化也造成了我們的審美疲勞,流水線作業,翻拍、跟風、抄襲,越來越烈,香港導演進入內地的合拍片增多,類型的重復,並且無創意,使得港片里的港味變得越來越淡。
曾經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之所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是因為細致地刻畫了香港精神,是一代港人對於童年的懷念與追憶。
昆汀·塔倫迪諾曾說過「全球有三個地方的電影有足夠的後續力,美國、印度、中國香港。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有獨立的明星體系,本土明星人氣高,影迷們願意花錢看電影,看他們鍾愛的影星。」
未來,希望港片能繼續爆發出足夠的後續力。還能讓我們找回那久違的「港味兒」。
7. 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能代表演技的三重境界嗎
談到演員的演技,很多朋友會覺得比較抽象,雖然在各大電影獎項中,都有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獎項,用以表彰演員在電影中的演技貢獻。但是電影作為一部整體作品,更是以導演和編劇為靈魂,而再好的演員,無非是將影片中的角色進行深度的刻畫。而所謂演技的好壞,其實就是演員對影片中人物刻畫的相符程度,而至於對這個程度高低,也就是演技好壞的評判,在更多的時候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除了演員自身的發揮,其實影片中人物的豐滿程度,也往往會影響演員的技巧。不過導演也往往會根據演員的特點,影片中角色的需要,對兩者進行一個更為默契的匹配。
其實梁朝偉獲得的影帝更多,最為關鍵的,還是因為他選擇影片題材的問題。梁朝偉的多個影帝頭銜,均是來自於他和王家衛的合作。而王家衛的影片,出了名的精雕細琢。不過談到這里,我們會覺察到,梁朝偉的演技和劉德華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梁朝偉除了王家衛之外,還合作過侯孝賢、李安等大師級導演。這些導演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們並不訴求於影片的商業追求,他們渴求的是影片的藝術表現力。所以在這些影片中,梁朝偉不僅要完成導演的要求,甚至在一段時間里,他幾乎要活在自己所飾演的角色里。
梁朝偉的這個特點,是劉德華所無法做到的,畢竟劉德華沒有如此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所以梁朝偉進入某一個角色後,他幾乎將自己化身成了角色本身,所以當我們看到“易先生”、盲劍客、周慕雲等角色時,我們會真的跟著梁朝偉陷入角色的掙扎和糾結。在這點上,梁朝偉的演技相對於劉德華而言,是超越的,所以梁朝偉的演技代表了第二重境界,他可以進入到角色中,把自己活在角色的世界裡,並以此支撐起他所要飾演的角色。
最後我們談談周星馳,對的!你沒有看錯,周星馳的演技代表了演技的第三重境界。之所以開門見山,是為了不要產生沒必要的誤會。畢竟周星馳的演技排在這個水平,一定會讓太多人瞠目結舌。這個嘻嘻哈哈,充滿無厘頭的喜劇演員。誇張的動作,浮誇的表情,毫無章法的表演其實只是周星馳作為一名喜劇演員的表象。如果仔細地看過周星馳的電影我們會發現,周星馳看似不經意的表情,其實都是非常認真努力,甚至竭斯底里做出來的。
和以上兩位不同,周星馳的表演極具個人特色,但是請注意,他不是在演自己,而是在演芸芸眾生。這一點周星馳和梁朝偉、劉德華有很大的不同,前兩位會比較關注影片的劇本和角色,而周星馳則直接是關注銀幕前的觀眾。表演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共情,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完成導演的要求。只是周星馳完全超越了導演的約束,就像王晶說的一樣,其實周星馳在很多他參演的作品中,自己就充當了導演。而在刻畫角色時,周星馳將銀幕前觀眾的生活體會,全加入了其中。
周星馳飾演的角色在遇到難堪場景時的尬笑,在被嘲諷時的認真,在遭遇困境時竭斯底里的沮喪。其實早已經超越了角色本身,他只是藉助角色的境遇,將芸芸眾生在生活中的感悟呈現給觀眾,而他誇張的表演,只是他對這些情感的偽裝。最終在潛移默化里,觀眾在周星馳的表演中,不僅看到了來自生活的嘲諷,更看到了自我的堅強。所以周星馳看似拙劣的表演,更像是對觀眾生活信念、生命理想的呼喚。
8. 香港經典電影50部的名字
其實不僅香港的電影好看,樓主,如果你只看香港的電影,那你太失敗了,沒有機會大飽眼福,其實外國的電影,仍然很經典
我就說下我喜歡的新電影吧 有香港,有外國的
新電影:功夫熊貓2(超好看)
關雲長(我覺的是愛情片)
硬漢2(上演真男人的一幕)
神奇俠侶(爆笑)
迷蹤—第九軍團(炒作的非常之大,很多人都說贊,可惜我沒看過,樓主快去飽下眼福)
單身男女(古天樂和吳彥祖比美麗)
我叫湯浩瀾(就快上映了,沒有炒作,是演的一個男孩的夢想,為了夢想而努力奮斗,經過那麼多年的坎坷,直到有天完成了他的夢想,但是他發現自己的慾望野心永無止境....劇情太經典太好了)
讓子彈飛(出的有一段時間了,不知道啊你看過沒,但我已經看了3遍了,經典)
觀音山(范冰冰封後作品,很不錯)
新版 倩女幽魂(法術動作都很到位,尤其是最後那點場面,讓人哭的撕心裂肺,真的太感人了,他媽的,難得看到這么催淚的電影,哭死我了)
經典感人電影:迫在眉梢(這部電影讓你感覺很有壓力,但體現出父親為了兒子可以做出任何事,反映出偉大的父愛啊)
忠犬八公的故事(這個我不解釋了,看了哭死你 一條狗對主人的忠誠。我重復看了4遍,就哭了5次)
綠色奇跡(一個帶有超能力的好人最終的下場是多麼的慘,很好看,不僅感人)
再見,總有一天(這部電影也是愛情片,和新版倩女幽魂有的一拼)
超級好看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超級爆笑,但不是無厘頭的搞笑,很有邏輯的電影,找不到任何一絲漏洞,這電影里有愛情,親情,友情,本人強力推薦)
終極鬥士3:贖罪(真正的鐵血男人)
這個殺手不太冷(一個殺手撫養著一個小女孩的故事,非常之棒)
鬧寶萊塢 終極鬥士3:贖罪 這個殺手不太冷 鐵拳 第5元素 生死狙擊
魔獸戰場 滅頂之災 死亡航班 百夫長 惡靈騎士 大丹麥狗馬默杜
鬧寶萊塢 終極鬥士3:贖罪 這個殺手不太冷 鐵拳 第5元素 生死狙擊
魔獸戰場 滅頂之災 死亡航班 百夫長 惡靈騎士 大丹麥狗馬默杜
鐵拳(玩過鐵拳這款游戲吧?那你就一定的看,沒有玩過的更要看,暴力後面體現出一絲愛情,我欣賞主人公的精神,不被美女所迷惑,到最後,仍然回到那破地方找她那平凡的女朋友)
魔獸戰場(一場震撼科幻大片)
第5元素(這部電影,再過50年看仍然是經典,不知道為什麼有這么牛B的科技拍出這么牛B的電影,畫面,攝影......絕對是全球領先)
惡靈騎士(這個騎士太有氣質了,尤其是說那一句:你有罪。 讓人興奮的電影)
好了,樓主就給你說這么多了,本來打算睡的,還是先告訴你吧,讓你第一時間大抱眼福,絕對純手打,嚴禁盜版。
如果你覺的好看,那麼請你告訴你的朋友些,讓他們一起大飽眼福,我可是超級電影迷哦。
9. 香港電影《英雄本色》的影評
《英雄本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JY1Y2pShRLXQOMlLK2K1PA
對男人而言,朋友之間的距離,無間的是感情,間隙的唯一是血緣。對朋友的期盼與幻想,「兄弟」二字止於口中,藏在心裡頭。《英雄本色》展現的是兩段情。黑社會大哥子豪(狄龍飾演)與親弟弟阿傑(張國榮飾演)的手足情,還有子豪與阿MARK(周潤發飾演)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英雄有風光之時,英雄也有落難之日。《英雄本色》里大篇幅刻畫的是英雄末路之中表露出的兄弟情懷。
狄龍飾演的黑社會大哥為了弟弟甘願推出江湖,不願因為自己耽誤弟弟的警察前程。弟弟的不理解、不接納和朋友阿MARK所受的屈辱,把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矛盾身心淋漓展現。從戲分上看,狄龍是主角及故事的主線人物。當年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只屬配戲角色。多年之後,我們記憶最深的,還是這個配戲人物。狄龍的大哥形象內斂,周潤發的MARK哥形象每次出場都具備積壓已久的爆發力。這個角色背後,似乎看到兩個人。
當年的吳宇琛,導演生涯走到低谷。曾經有三年,連拍戲的機會都失去。後來,被迫去到台灣拍無聊的喜劇。鬱郁不得志的人,將積壓心裡多年的感情一次過宣洩,創作出《英雄本色》的腳本。找來同樣鬱郁不得志的周潤發,其時他正被稱為「票房毒葯」。吳宇琛通過幾篇報紙報道得知,真實生活里的周潤發時常將自己拍片賺來的錢,捐獻給孤兒院的小朋友和資助朋友生活。吳宇琛認為,這個深具義氣的人,飾演重情重義的MARK哥角色再好不過。
於是,有了《英雄本色》的組合。情劇主線在子豪角色身上,整部電影情緒上的渲染,MARK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等這個機會等了三年,不是為了證明我比別人強,只是要證明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奪回來!」MARK哥口中這份沉鬱已久的吶喊,除了是角色的一句對白,還是兩個真實的男人,吳宇琛與周潤發多年以來積壓在心的郁結摧枯拉朽的一次總爆發。所以,再三重看《英雄本色》依然看到一團火。每個表情內斂內心有夢的人,都能看到這團火
10. 電影《熱血合唱團》,豆瓣上有人說劉德華演了部「學生作業」,你怎麼看
劉德華對香港電影的支持這些年有目共睹,除了演戲,他做出品人、做監制,文藝片呢,有《桃姐》這樣的實力作,商業片這邊,把《拆彈專家》拍得驚心動魄與票房齊飛。
今年大銀幕上見華仔,這部《熱血合唱團》倒實在是有些砸他的招牌。哈哈!
那種不斷漸強的音響和聲調,加上劉德華真的賭上畢生演技腦補無數自我感動的情操,以及加上各種平行剪輯的強視聽之下的感動,這種強行加塞,又何嘗不是當下電影界的一派作風呢!
怎麼說呢,這部電影反映了當下電影界的浮躁,只追求效益,而不是作品本身。影片上映的第一天,豆瓣一星齊飛。好多評論里說,「一星給劉德華」。
的確,劉德華的表演和魅力可以值不止一星,然後關於這部電影其他的部分,就真的只能令人無語了。情節粗糙,完全靠個人去拼場面,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