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衰退呢
香港文匯報長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產銷失衡危機深藏
在分析電影業衰落之前,先要說明一下,絕大部分產品,產與銷必須要平衡,否則,無論是求過於供或供過於求,都會有嚴重的不良後果。偏偏我們的電影業的衰落,就由產銷的嚴重失衡開始。
最初的失衡是戲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戲院由九十九間,增至一百九十九間,幸而九四年開始,獨立建築的戲院地皮有價,於是紛紛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築物內的組合戲院還是動彈不得,這時候許多「埋」不到線的戲院叫苦連天。
戲院過剩劣片充斥
戲院的過剩,惹起電影界一些人的見獵心喜,強不可行而行的相繼組成第四院線及第五院線,須知觀眾不會因為多一條院線而多看一部電影,三條院線已足夠電影觀眾穩定地選擇,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絕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條院線,他們只不過多了兩個選擇而已,票房數字不會因此而增加,每條院線及每部影片只會因被「分薄」而縮減。
本來穩定的製作品質和數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報滑落,不得不將預算大幅削減而影響品質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多了兩條院線,在求過於供的情況下,多年來無法排映的影片都傾倉而出,在好片難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觀眾不漸漸失去走進戲院的信心?
粗製濫造意興闌珊
也許有人會說,倉底的劣片出盡,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樣,實情卻非如此,因為院線多,需求多,發行公司選片就難再嚴格,於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沒有映期,這鼓勵了圈中人紛紛成立兄弟班,記憶中成立第五院線的那個月,有近四十家製片公司相繼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勢,在此種追趕搶占之下,又怎會拍出好的影片來。筆者曾經感嘆:香港電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長期以來像攤檔式經營的電影,扶持為企業化的經營,卻被業內一些缺乏遠見之人,一個錯誤的抉擇,就將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電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轉業的轉業,少數佇足下來的,亦已意興闌珊,行外的資金早聞電影界一些張牙舞爪的搞手而卻步,面對連特區政府亦難預料何時復甦的香港經濟,香港電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認清前路,這個深谷究竟還有多深,實未可知也。
電視業的發展、電子游戲的普及和盜版等問題都使得一度爆滿的電影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大陸和亞洲其他地區——特別是韓國和泰國——的電影也對香港電影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
時任香港電影庫(Hong Kong's Film Archive)程序員的羅卡和其他電影業人士說,香港電影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資金通常難以保證,製作周期非常短且預算極少。
「香港電影業非常習慣於快製作,比如下周就要上映,因此必須在本周就完成聲效、音樂、對白等等。一些都那麼草草完事,因此品質不好」,獨立製片人畢國智(Kenneth Bi)說。
在無數電影業人才流入中國大陸後,香港極不情願地看到另一位人才也要離開,特別是這么知名的羅禮賢。
2.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3. 香港電影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衰落有很多原因,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就是香港的地區狹小,市場有限,所以電影的投資不大,小成本製作比較粗糙很難吸引觀眾。還有香港的演員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沒有具有代表性的新演員接替老一輩的演員。相反的大陸的投資較大可以邀請香港的具有號召力的演員,這也給香港的電影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論起外部原因就是隨著網路的發展,看電影越來越方便,整個電影市場都不如以前了,現在的外國大片越來越多,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欣賞水平越來越高,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香港電影發展的阻力。
4. 是什麼原因導至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一. 生產程序的制度性缺陷:
香港電影習慣邊拍邊寫,邊拍邊改;電影生產流程中的首要環節「劇本創作環節」,之於香港電影工業,卻是可有可無。許多香港編劇的收入、地位,甚至不如武術指導。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際操作中,劇本作為一部影片的開始和基礎,其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日本著名編劇兼導演新藤兼人認為「沒有劇本就不能拍電影。要想拍電影,首先必須寫劇本。」奧斯卡給劇本設了兩個金像獎,美國電影界對劇本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韓國導演鄭胤澈認為:「韓國電影的最大危機源於有價值的劇本太少」。電影投資人劉沙白也認為投資要素的第一序位是劇本,「如果劇本不好,再有功夫再知名的導演也做不出成績。」日本著名導演市川昆導演過很多影片,但凡不是和田夏十的劇本都拍得不如人意;因為市川夫人和田夏十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編劇……..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總之,一部好電影是少不了一個好編劇的。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香港影人依然故我;沒有意識到忽視劇本的危害性。而任何社會組織形態,無論黨政軍工商,如果內部沒有自省和批判的力量存在,那麼,它的動搖和式微將無法避免。
「劇情梗概」較之以劇本,作品的走向和最終形態更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香港明星即使具備職業操守,也會出演一些庸俗的影片。於是,香港電影在推行「明星制」的同時,又以大量「明星爛片」,破壞本以演員知名度增加電影商品價值的「明星制」。
二、類型片的非類型傾向:
好萊塢的電影,喜劇、恐怖、寫實、科幻、實驗等多種題材分門別類,界限分明,即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又根據觀眾的心理特點,在一定時期內,以某一類型作為重點,進行「熱潮更替」。
香港社會由於缺乏主導文化傳統顯現出駁雜的文化取向,表現在電影製作方面,就是類型片的元素駁雜,搞笑、功夫、煽情、血腥、怪誕、情色共冶一爐,集合了所有的「影片賣座元素」;結果是類型片的非類型化,成為「什錦電影」。但是,咖啡和清茶混在一起便成污水,國畫和油畫畫在一起不倫不類,美酒加咖啡可能取人性命。即便好的東西在一起,有時也許更完美,有時卻互相破壞。以《非誠勿擾2》為例,它的硬傷在於,無法彌合影片中愛情和死亡兩個板塊間天生的分裂感;災難和歡樂是完全不同的情緒,本質上無法融和,有如陵園里,沒有歡樂的歌。
從早期的黃梅調,到武俠功夫片、黑幫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喜劇片,「香港電影的發展史,無非是從一種類型過渡到另外一種類型的歷史」。但現在的香港電影則不然,混雜手段的泛濫,使得香港電影面目同一地「什錦」化,類型片非類型化;1988年香港實施電影分級制後,更是無論何種類型,大都勾兌以「情色」的內容。
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恆古不變的,股市也罷,時尚也罷,政治也罷,社會總是在變遷,觀眾的審美情趣在漂移,娛樂標准也在變化著。集「XX/ XX /XXX於一身」的香港電影,違反了類型片創作的基本原則;「事物一旦發展到集大成,就距離終點不遠了」。善哉斯言!
類型混雜的不協調感及千篇一律,是香港電影式微的又一因素。
三.創作理念和創作態度上的偏差:
世間上所有的成功,或政治或商業或藝術,皆由正確的理念和方法造就。「拍電影是商業行為,不是(玩)藝術」、「只要賣座和賺錢就行了」,這種 拜金主義」理念和市井功利心態,造成香港電影人文精神和藝術品格的缺位。缺乏思想,缺乏「誠意」,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對觀眾起碼尊重的商業極致化,使香港電影常常表現出平庸爛俗的品質。
電影固然是商品,但卻是有別於一般物資商品的精神商品;具有商業、藝術和宣傳三大特性的結合體。幾個世紀前的作曲家亨德爾曾說:「如果我僅僅提供他們娛樂,那我將感到遺憾,我希望使他們變得更好」。電影亦如音樂,不僅要滿足觀眾感官層面的需求,更要滿足其精神層面的需求,對人們審美情趣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華有所助益。
創作態度亦是電影市場成敗的構成因子。香港電影的拍攝周期全世界最短;「經典」的例證是,香港某導演竟然15天拍了3部電影;若申請「吉尼斯」記錄,一定榜上有名。好萊塢的影片,通常一部要拍1000多個鏡頭,而香港電影僅區區300鏡頭左右;3:1的比差。素材的多寡,加之用心的深淺,二者剪出的影片,品質孰高孰低婦孺皆知。回觀內地影片,馮小剛拍片是一年一部,《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的攝制周期均為大約兩年。姜文的《子彈》更是用了2年去改劇本,大的改動達9次之多。《阿凡達》的空前成就基礎於卡梅隆12年的千錘百煉。可知真正的藝術精品,不僅需要才華,亦需時間的滋潤。「遺憾的藝術」電影更是如此。
橫向環視,韓國人的電影創作態度就相當認真,其投資標准都是在劇本、導演、演員已確定的情況下才得以形成。比較之下,「不拘一格」的香港電影就相形見絀、等而下之了。
四、 「無厘頭」文化的負面影響:
所謂「無厘頭」, 乃「故意將一些毫無聯系的事物現象等進行莫名其妙的組合或歪曲,以達到搞笑或諷刺目的的方式。」,其時,香港社會隨著「九七」的臨近,政治焦慮、社會焦慮日益濃厚,電影文化也陷入混亂迷失和自我沉溺的狀態;「無厘頭」電影因而應運而生,它以游戲、解構傳統的方式,消解其時港人的「身份焦慮症」,滿足觀眾的心理宣洩和慰籍需求。究其本質,它是一種「無奈文化」、「亂文化」。它不考慮劇情的合理進行,現實生活的邏輯,情節間的勾連,線索的明晰有序;這樣莫名其「妙」的「無厘頭」電影,理論上只能存在於一時,不可「復制」、亦無法「持續」。果然,隨著無厘頭「文化」幾年後的消退,「無厘頭」電影亦隨風而逝。
無奈香港電影就此養成了「亂搞」的習慣。現在的內地,由於社會各方面存在著許多非「公平和正義」的現象,因此客觀上存在心理宣洩的需求;除了網路主渠道(「主動式」渠道)以外,銀幕也是渠道之一(「接受式」渠道)。不過,隨著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由浮躁回歸理性,這種需求將逐漸減弱或消失。就此而言,「無厘頭」電影不僅在它的的「老家」香港,在內地亦將行之不遠。更主要的是,「無厘頭」電影本身形式上的錯亂無解,和內容上的貧乏無聊(可簡易定義其為「精神病式映畫」),是它「生命周期」短暫的根本。
除此而外,在拍攝資金的使用,拍攝周期的規劃、「影片質量均衡系統」的確立、演員的酬金比例和上限等等方面,均未形成制度。總體上,香港電影工業表現出一種「不崇尚制度,甚至逃避制度」的形態。如果以相對成熟的美國電影工業作為標桿的話,(超越需要以學習、借鑒為基礎),香港電影在工業形態的標准化方面存在著相當差距。
綜上所述,香港電影的衰敗是諸多因素合力的結果;政治、社會生態的變動而外,香港電影工業自身存在的種種產業弊病,使其走向末路成為不可避免。實際上在其燦爛如花的時候,早已潛藏著今日枯零的伏筆。
5. 香港電影為什麼97之後就開始沒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總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幹嘛,成龍拍《紅番區》《我是誰》打進美國,周潤發拍《和平飯店》
打進美國,李連傑拍《黃飛鴻之西域雄獅》打進美國,吳宇森到美國拍《斷箭》《變臉》去了。
留下來的港星也是青黃不接,周星馳97過來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爛。到是97以後新人中陳小春
鄭伊健,古天樂,謝霆鋒,馮德倫,吳彥祖等都上了位,他們的電影作品比較受歡迎。
可是後來回歸後幾年,港星在國外轉了一圈又回國發展,而且都輾轉內地市場。
但是港片已經變了一個味了。
6. 香港電影是如何從鼎盛期走向衰敗的
香港電影至於如何從鼎盛走向沒落,最主要的症結還是在於沒有成功的轉型跟上時代的發展。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香港電影在80年代初期是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那個時候的電影都是非常經典的。不僅捧紅了很多當代明星,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浪潮。在黃金時段當時的港片,一年的創作量都在上千部,可以說每天都會有新的香港電影誕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各種盜版的存在現象非常多。這樣香港電影出現了信任方面的危機感。很多觀眾對影片的質量存在懷疑和否定的態度。同時再加上內地電影的崛起,從而也影響了香港電影在內地的正常發展。所以從現在的各大電影,既然來說都很少看見香港電影的出沒。到這里也是挺覺得惋惜的,不過時代就是這樣,需要各行各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完善和加強。
7.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香港喜劇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8. 香港電影在進入2000年後一蹶不振的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的衰落,發生在1997-2002年這5年,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海外市場開始大片淪陷,而並沒有進入中國市場。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之後,院線制改 革,釋放市場活力,大陸市場才開始起飛,香港電影才認識到大陸的重要性,開始大規模的進入。大陸市場雖然在大幅擴大,但是香港電影並沒有獲得恢復的機會,因為大陸電影的本土文化親和力和大製作電影的投資力度,是香港電影所無法比擬的。香港電影無法跟大陸的本土電影力量競爭,導致失去復活的機會。注意,是失去復活的機會,而不是進一步衰落,因為她的市場實際上是增加了的。
9. 都說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已死,您認為致使電影界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您認為這樣的局面還會持續多久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90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9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香港電影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有人認為他的「無厘頭」文化和"XX"後港人逃避現實的心態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80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好萊塢,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80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 《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劍雨》由小馬奔騰影業和香港寰亞綜藝共同投資,高額的成本,據悉耗資1400萬美元,重量級的製作班底,加上12位國際大牌演員的加盟使得其成為一部最具期待的大片。此外,大S、林熙蕾、吳佩慈、江一燕幾位性感女星的出演,也為這部武俠懸疑愛情巨制增添了幾分「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