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相關爭議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獎?
內地影評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屆頒獎禮的氣氛:「現場除內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幾乎全程說粵語,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特別顧及台下內地嘉賓感受。原因不說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經從最初的彷徨,到現在的穩守,講到底,與其一味迎合求變,妄圖接內地觀眾的地氣,不如利用內地資金,拍自己最擅長的類型、題材,用專業經驗開拓新市場。」
香港影評人列孚也有同感:「現場到的電影人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我感覺香港電影近兩年有一些復甦的跡象,有一些賣座電影,口碑也不錯,給了行業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踴躍一點,氣氛也好一點。」
身為「老闆」的於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這種香港導演的自信:「像許鞍華這么藝術堅持的導演商業上能成功、《龍門飛甲》、《竊聽》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極大的提升自信的,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和內地融合。麥庄和我合作了幾部戲後這么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內地市場,多少人追著給錢拍戲,這批導演非常活躍,手裡都有7、8個項目,內地各種投資人老闆都追著買單。」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則認為頒獎結果總體沒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雖說《桃姐》的確是不錯的電影,但它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幾個獎項,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現在香港電影人的保守心態,越來越強調這是一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電影節,要把獎留在香港的感覺。反而台灣的金馬獎會青睞一些低成本的文藝片,比如內地出產的片子可能我們原來都沒注意過,通過金馬獎反而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陽六百里》等,形成和內地評獎的有效互補。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傾向本地製作,對內地觀眾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減弱。」
《桃姐》到底該不該拿那麼多獎?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對《桃姐》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重要獎項表達了擔憂,香港影評人列孚亦不同意給《桃姐》那麼多獎,但對港人的心態表示理解:「《桃姐》獲得5個大獎,我的感覺是有點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復甦的境況很珍惜,對《桃姐》不僅是評價很高,而且票房不俗,於是產生了比較偏向的心理吧,盡管我個人不太同意它拿那麼多獎,但從良好願景來說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為行業的一員,列孚也擁有一張香港金像獎的選票,他將「最佳影片」投給了《奪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給劉青雲,「最佳劇本」投給《竊聽風雲2》,葉德嫻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導演」投給了姜文。
索亞斌對葉德嫻得最佳女主表示毫無疑義:「但劉德華就一定演得比葛優、姜文好嗎?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亞斌認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認可源於香港電影人的心態——對香港身份的堅守,「從近幾年來看,最優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經北上了,就連聲稱要堅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沒有堅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華語市場的商業電影,許鞍華是特別難能可貴的體現了對香港本土電影的堅守,許鞍華可能是整個中國電影屆心態最平和最淡定的導演,她曾經進軍過內地,但發現超出她的掌握後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為題材。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對香港生活不熟的內地觀眾也能從《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東西,內地觀眾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不像《打擂台》之類的電影內地觀眾看起來會比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讓子彈飛》到底冤不冤?
姜文帶著同聲傳譯耳機,在台下安靜地坐了一整晚,誰也不敢揣測他的心情——13項提名只得一個最佳服裝造型獎,而且獲獎的還是香港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界的祖師爺張叔平。《讓子彈飛》讓姜文在香港電影導演協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上拿獎拿到手軟,13項提名大有橫掃金像獎之勢,最終卻只落得個黯然收場。
連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為姜文喊冤:「姜文+《讓子彈飛》是我在2011年看過最厲害、精彩和牛逼的電影,在昨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中,什麼獎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極大的沮喪。沮喪是「標准」在哪?如果獎項只是種商業和政治的游戲,那香港在玩什麼?」
索亞斌認為藝術沒有絕對的標准,誰拿獎都無可厚非,「但本來我覺得《讓子彈飛》會獲得一些獎項,比如最佳男演員之類,因為我覺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拍的比較像香港電影,姜文借鑒了很多香港電影的商業元素,他倆的表演風格其實是在向周潤發靠,這種既有生活真實,又有誇張游戲感的風格是內地的斯坦尼體系培訓出來的演員不一樣的,但很有種鮮活的感染力。整個電影的快節奏、喜劇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過去電影帶跟我們的感覺很像的。我以為會獲得普通觀眾和電影人的認可,現在看來還是心態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為香港人,列孚認為《讓子彈飛》的劣勢在於文化的理解上:「這屆的競爭對手都蠻強的,《讓子彈飛》略處於下風也屬正常,也不能說香港電影人對大陸電影人有什麼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陸的人也許不太能了解《讓子彈飛》這種地道的大陸文化題材,又帶點魔幻色彩的風格,對普通行業人士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懂。而評論界本身對電影會比一般行業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讀、挖得更深一點,所以才會把獎給姜文。」
列孚認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為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電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認可度高,跟香港台灣電影界多年來的密切交流有很大關系。而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時日。
合拍片已上軌道
在金像獎提名榜單中大熱的幾部電影,除《奪命金》外,均為合拍片,連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龍門飛甲》勇奪5億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竊聽風雲2》票房口碑雙豐收,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終於不再是題材單調、風格夾生、台詞雷人的代名詞,慢慢走上一條內地資金、香港故事、兩地視野的正軌……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用「非常熟練」、「專業」、「和內地融合」來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有了穩定的投資方和發行通道。」
列孚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從《桃姐》到《春嬌與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陸市場的狀況和創作實施情況進行結合已經有一些經驗。「於冬的博納影業、王長田的光線這樣的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的了解比國內的電影人了解會更多,跟香港電影導演和編劇彼此比較熟悉,溝通也比較多,形成比較和諧互動。」
索亞斌則從內地創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重要位置和價值——「內地創作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沒跟上,內地電影人基本上沒有像許鞍華這么淡定的人,跟許鞍華一個級數的導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業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較好就走上了不歸路,比如張藝謀,有的人雖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嘗試。有人曾做過數據的調查,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導演(馮小剛(微博)、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還算上寧浩(微博)、陸川(微博)吧)外,絕大多數的賣座華語電影基本都是香港導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較發達的商業電影經驗整合適應內地的情況,而我們內地影人在商業電影創作上的確缺乏經驗,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對,十年前第六代導演其實是有機會跟陳凱歌、張藝謀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但他們不屑,錯過了機會。中國商業電影出現斷檔,於是被香港電影人補上了。全世界范圍內能拍3D武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個人,這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起來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為在內地受到的審查的約束太多。」
評獎規則不太可能變化
金像獎的評獎規則也常成為被質疑的對象,《桃姐》連獲四獎、《讓子彈飛》被完全忽略、劉青雲有可能因為兩片入圍、選票分散而錯失影帝……這些都與金像獎的評獎機制不無關系——和三大國際電影節及金馬獎不同的是,金像獎參考的是奧斯卡的行業全民投票制,根據導演協會會長爾冬升的說法,有一千個選民。
詹瑞文在力挺《讓子彈飛》後繼續發微博炮轟金像獎評獎機制:「張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說的是劇本、導演、演員……我不是想說拿到獎的有問題,都是被動的,我說是怎麼樣的評審機制會出到這個結果,支持香港電影不應等於以「喜歡」、「支持」、「鼓勵」作為成就的標准!」
爾冬升在2013香港導演會春茗上坦承內部有研討過要不要改一下,「因為確實會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給你,我們也研討過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電影不是靠商討,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會有段時間維持民選。我們的規矩是可以拉票的,但當然不能買票。」
列孚認為金像獎評獎機制短期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時間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蘇澤光建議把金像獎評選內容擴大變成兩岸三地金像獎,很多行內的人態度很鮮明地表示反對。」
索亞斌亦認為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純粹的香港電影在一段時期內其實是不會消失的,很多年輕的導演剛出道都會傾向於拍本土電影,比如今年得獎的《大藍湖》,只不過內地不會給予太多關注,我覺得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是越來越強的,在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獎要尊重香港當地人的文化范圍。」
㈡ 影視圈有哪些一手爛牌卻打出王炸的演員
一把爛牌打出王炸的演員,我首先想到的是王寶強、楊超越、岳雲鵬幾個人吧,他們都是從底層走出來的,而且最開始也沒有很好的資源,但卻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演員。
而岳雲鵬大家都知道他小小年紀就到北京,到飯館裡面去當服務員掙錢養家。後來是因為遇到了恩師郭德綱而走上了相聲之路,可是最開始他並不是德雲社最受歡迎的徒弟。後來通過比賽和各種演出受到了大家的喜歡,並且總是不停地表示對恩師的感謝。他身上的幽默細胞和知恩圖報的特質也是讓大家喜歡的重要原因。現在他也算是在綜藝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很成功的草根明星。
㈢ 周冬雨獲香港導協獎最佳女主角,香港導協獎的含金量有多高
香港導協獎的含金量,對於周冬雨這種級別的女明星而言,屬於先提前溝通一下,如果確認獎一定會頒發給自己,那還是可以去的那種程度。
甚至很多獎都變成了給獎才會參加,不給獎就不會參加了獎項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流量會和關注度而繼續主辦下去,主辦方會把獎項給一些空有流量但並沒有演技的明星。比如說李易峰,個人對李易峰的印象還可以,但有一些獎項他真的不敢打,或許他應該學胡歌一樣,鞠躬說一句受之有愧。
隨著世界的發展,總有一些輝煌會過去的,就是不知道電影獎項的下一個制高點會是什麼獎項了,或許可能會和網路媒體有關。
㈣ 演員易烊千璽再次憑借「小北」享譽國際,他憑這個角色獲得過哪些獎
易烊千璽憑借“劉北山”一角,斬獲了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第14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新演員、第17屆廣州大學生電影展最受大學生歡迎男主角、第28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等權威獎項。
而男一號易烊千璽也收獲滿滿。他憑借“劉北山”一角,成功斬獲金像新人、百花新人、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新演員等多個獎項。不僅如此,易烊千璽還憑借“劉北山”一角,成功提名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第11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9年度表彰大會年度男演員、第26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等,真是成績斐然。
㈤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歷史沿革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在華語影壇具有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 2015年4月1日,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展示了本屆紀念特刊候選人造型合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等候選人集體亮相,兩位影後候選人湯唯和趙薇分立金像獎杯左右,影帝候選人劉青雲與另一位影後候選人吳君如則處於前排最中央位置。
㈥ 香港金像獎在世界的影響有多大
「香港電影金像獎」是中國電影界的重要獎項。與台灣電影金馬獎和內地電影金雞獎並稱為中國電影最高成就的三大獎。
至於世界嘛,你看看每年來參賽的外國影片和寥寥無幾的嘉賓就知道了。當然,金像獎的限制也是個原因,比如參賽影片還必須符合「影片有香港投資(不論比例大小);導演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居民;有1/3以上的工作人員為香港公民」這三項條件中的兩項。這就把很多即使想來參賽的世界名片排斥在外了。
所以,世界影響不大。
㈦ 除了遠東電影節的最高獎,《少年的你》還拿下了什麼獎項
除了遠東電影節的最高獎,《少年的你》還拿下了的獎項如下: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獲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香港電影導演協會獎最佳影片,第二屆金眾電影青年最受歡迎愛情電影、最賣座愛情電影 、年度青少年選擇獎,第27屆華鼎獎最佳影片,第28屆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獎華語十佳影片、年度新人男演員獎。如果你喜歡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你覺得《少年的你》值得獲得這么多獎項嗎?歡迎你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意見。
㈧ 香港娛樂圈各項最高榮譽是
香港電影金像獎(英語:Hong Kong Film Awards)是香港電影界一個重要獎項,為亞洲地區重要電影獎項之一。秉承「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產片』(香港電影)」的信念,多年來香港電影作為香港文化代表風靡全球,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成為華語電影指標之一。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1年,當年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蓬勃發展之時,金像獎的設立大大鼓舞了電影人的創作,讓香港電影佳片涌現。其後在80年代,香港電影界開始成立各種專業協會,如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導演協會、香港編劇協會等,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也開始納入多個電影專業團隊,評選機制也參考多個專業團隊的意見和評分,直到今天金像獎的評審委員會已經有超過20個。
從創辦之初,金像獎已立足於香港本土,1980年代開始,由於香港電影產業發展非常蓬勃,吸引兩岸三地大批精英雲集,每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會邀請大陸金鶏百花獎組委、大陸的中國導演會、台灣電影金馬獎組委等大中華電影工作者出席。
香港電影金像獎見證香港電影過去的繁榮、曾經的低落和最近的復甦調整,表揚對香港電影和兩岸三地華語電影有傑出貢獻的電影從業人員。從設立初期至今,主要獎項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演員等等。
㈨ 香港電影導演會的介紹
香港電影導演會成立於1988年,截至2014年已二十五個年頭,香港電影導演會的第一任會長是吳思遠。香港電影導演會又簡稱香港導演會,在每年春節過後,香港導演會都會舉行春茗會,由200多位導演會成員投票推薦上年度最好的影片,由於所有的投票均來自導演,所以這個獎也被譽為是香港導演圈裡的「奧斯卡」。由於近三年的香港導演協會的「內部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有著100%的吻合率,導演協會獎也因此被喻為是「金像獎的風向標」。
㈩ 香港金像獎的主辦機構是誰阿是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嘛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開始舉行,並於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
電影的擴大和延續。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金像獎董事局由十個本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包括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及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是唯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
1979年,一份日後成為香港電影界權威雜志的《電影雙周刊》誕生,從事電影界報道、評論的創 作。當時香港電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卻沒有自己的電影節,甚至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電影雙周刊》以其對電影事業的關注和責任感,組織了一群電影人進行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的評選,並從1982年開始,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禮,此後每年一度,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質素,提高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觀眾的欣賞水平。這就是目前在華語影壇具有香港電影金像獎紅地毯(20張)極高影響力和權威地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 1983年,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台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並於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作為一個非牟利團體,靠每年的電視台、電台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常基本開支。從1989年的第8屆開始,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香港電影金像獎也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隨著電影業頹勢漸成,金像獎的凝聚力和權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個亞洲電影界關注的盛事,它曾經有過的盛極風光更是印證著香港電影發展中不可磨滅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