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2. 好看的電影(中國,香港那些好看)
額。。 鬼片: 《魔》 《鬼魄》 《淫蛇》 《碟仙》 《魔胎》 《血咒》 《魔界》 《艷降》 《屍降》 《屍妖》 《犀照》 《靈狐》 《嬰靈》 《鬼嬰》 《胎妖》 《色降》 《車魂》 《妖魂》 《瘋劫》 《奸魔》 《魔界》 《色蠱》 《幽媾》 《貓變》 《兇殺》 《種鬼》 《鬼眼》 《惡夢》 《影子》 《鬼怨》 《毒咒》 《天極》 《蝸魔》 《鬼姐》 《降頭》 《鬼琵琶》 《羞羞鬼》 《魔唇劫》 《闌鬼坊》 《鬼教師》 《鬼賭鬼》 《半暹降》 《奪魂鈴》 《假頭發》 《邪邪邪》 《鬼媾人》 《斗鬼神》 《阿修羅》 《處女降》 《鬼幹部》 《回魂夜》 《九尾貓》 《金燕子》 《精靈變》 《鬼畫符》 《大迷信》 《驅魔女》 《鬼打鬼》 《鬼咬鬼》 《菩薩咒》 《火燭鬼》 《鬼巴士》 《俾鬼捉》 《龍蛇陣》 《猛鬼咒》 《油鬼子》 《奸人鬼》 《蜈蚣咒》 《金蠶降》 《鬼玲瓏》 《蛇靈降》 《蛇殺手》 《鬼叫春》 《陰風耳》 《驅魔童》 《七金屍》 《鬼氣人2》 《鬼來電2》 《再現凶險》 《屍家保鏢》 《猛鬼出千》 《不死心靈》 《大家發財》 《靈幻少女》 《九天玄女》 《僵屍至尊》 《湘西屍王》 《屍前想後》 《魔高一丈》 《一世好命》 《妖獸屍王》 《人蠍大戰》 《星際鈍胎》 《艷女還魂》 《邪完再邪》 《艷鬼山墳》 《屍破天驚》 《師兄撞鬼》 《猛鬼艷遇》 《艷鬼發狂》 《猛鬼出籠》 《午夜屍王》 《亥時出世》 《獸心狗肺》 《陰陽鬼胎》 《猛鬼煞星》 《開心鬼4部》 《靈氣逼人》 《猛鬼學堂》 《僵屍家族》 《猛鬼山峰》 《奪魄驚心》 《靈幻至尊》 《捉鬼大師》 《的士冤魂》 《魔咒驚魂》 《嘩鬼學校》 《陰魂厲鬼》 《鬼狐新傳》 《僵屍怕怕》 《網上鬼妻》 《人格拼圖》 《陰間賊王》 《與鬼同室》 《魔鬼門徒》 《僵屍寶貝》 《SB鬼叫春》 《趕屍艷談》 《勾魂惡夢》 《艷絳勾魂》 《古宅凶靈》 《鬼同你玩》 《趕屍艷談》 《午夜冤魂》 《鬼屋冤魂》 《天使死神》 《陶器人形》 《鍾馗嫁妹》 《六度心寒》 《與鬼同房》 《塌樓冤魂》 《魔屍王朝》 《九命怪貓》 《邪靈纏身》 《雙肥臨門》 《蠱咒幽魂》 《屍骨艷談》 《賭煞撞鬼》 《蛇妖顯靈》 《靈異人偶》 《鬼迷心竅》 《陰陽法王》 《僵屍叔叔》 《碎屍還魂》 《驅魔道長》 《猛鬼醫院》 《猛鬼出棺》 《降妖神劍》 《閃靈兇猛》 《燈草和尚》 《驚心動魄》 《獸性難訓》 《十命怪貓》 《回轉壽屍》 《千年魔界》 《密宗威龍》 《撞邪先生》 《勾魂神差》 《猛鬼36層》 《門後有鬼》 《追鬼七雄》 《再世情劫》 《山村老屍》 《猛鬼屠房》 《無牙僵屍》 《師姐撞邪》 《枕邊凶靈》 《靈幻少女》 《女屍還魂》 《天地幽靈》 《陰陽相約》 《靈界風雲》 《索仇鬼室》 《人皮燈籠》 《異度空間》 《奇門盾甲》 《靈幻小姐》 《猛鬼撞鬼》 《古鏡幽魂》 《天地玄門》 《鬼聲鬼氣》 《僵屍先生》 《人蛇大戰》 《回魂大法》 《茅山學堂》 《女鬼麗影》 《蛇魔追魂降》 《猛鬼卡拉OK》 《鬼在你身後》 《我愛神仙遮》 《衰鬼撬牆腳》 《霹靂大喇叭》 《打鬧廣昌隆》 《變態鬼魔人》 《人頭豆腐燙》 《霸王花遇鬼》 《人肉叉燒包》 《人皮高根鞋》 《做鬼也愛你》 《古宅心慌慌》 《僵屍大時代》 《飛越陰陽界》 《一屋哨牙鬼》 《水妖斗火聖》 《開心僵屍王》 《佛門小僵屍》 《奪命生死咒》 《猛鬼女社工》 《茅山僵屍拳》 《妖女十八招》 《人肉試驗室》 《矛山斗僵屍》 《茅山斗降頭》 《猛鬼食人胎》 《僵屍小寶貝》 《小生夢驚魂》 《鬼域的故事》 《恐怖血屍骨》 《妖女斗師公》 《愛上屍新娘》 《伊撥拉病毒》 《666魔鬼復活》 《9個女仔1隻鬼》 《南洋第一邪降》 《南洋十大邪術》 《跳出棺材的人》 《艷鬼在你左右》 《香港第一凶宅》 《色降之血玫瑰》 《面青青有排驚》 《仙界魔界邪界》 《恐怖死亡錄影》 《色降2萬里驅魔》 《半夜無人屍語時》 《著牛仔褲的鍾馗》 《聊齋之奇情異戀》 《生人勿近之邪花》 《猛鬼入侵黑社會》 《倩女幽魂之人間道》 《倩女幽魂之道道道》 《陰陽路之陞官發財》 《潘金蓮之前生後世》 《倩女失魂之大師捉妖》 《陰陽路之我在你左右》 《山村老屍3惡靈纏身》 《聊齋艷譚之欲焰三娘子 以下是僵屍類的僵屍道長僵屍道長Ⅱ 僵屍先生 僵屍先生續集 僵屍至尊 音樂僵屍 非洲和尚 一統僵山 天魔僵屍 (小俠龍旋風) 僵屍小子 天外天小子之僵屍小子Ⅱ 茅山僵屍 僵屍叔叔 僵屍翻生 僵屍大時代 野僵屍王 僵屍復仇 七金屍 屍家重地 僵屍醫生 湘西屍王 恐怖僵屍(屍王爭霸) 趕屍先生 魔幻界 魔幻界Ⅱ 僵屍復活 少林僵屍 茅山僵屍拳 茅山學堂 僵屍怕怕 大頭綠衣斗僵屍 動作搞笑《神勇雙響炮》吳耀漢 捲毛 《雙龍吐珠》吳耀漢 捲毛 《雙龍出海》吳耀漢 捲毛 《瘦虎肥龍》洪金寶 麥嘉《脂粉雙雄》洪金寶 譚永粼 《提防小手》洪金寶 陳勛奇《亂世兒女》元彪 洪金寶 《中華戰士》楊紫瓊 爾冬升《點指賊賊》張國強 董彪 《群龍奪寶》劉德華 關芝琳《大話神探》陳百祥 錢小毫 《師姐大曬》錢小毫 李美鳳《冇面俾》洪金寶 元彪等~ 《殺妻二人組》周潤發 鍾鎮濤《蠍子戰士》錢嘉樂 劉家良 《殺妻二人組》周潤發 鍾鎮濤《過埠新娘》洪金寶 張曼玉 《沙灘仔與周師奶》梁朝偉 吳孟達《芝士火腿》張偉健 曾志偉 《好女十八嫁》鍾鎮濤 鍾楚虹《刀馬旦》林青霞 葉倩文 《鐵甲無敵瑪利亞》梁朝偉 捲毛《神探父子兵》劉德華 元奎 《馬後炮》鄭則仕 王青《大丈夫日記》周潤發 王祖賢 《五福星系列》洪金寶 馮淬帆 《何方神聖》劉家榮 午馬 《神偷妙探手多多》吳耀漢 喬宏《精裝追女仔系列》曾志偉 陳百祥 《長短腿之戀》周潤發 王祖賢 《最佳損友》劉德華 陳百祥 《最佳損友闖情關》吳君如 陳百祥 《東成西就》張學友 梁朝偉 張曼玉 《追男仔》邱淑貞 張曼玉 林青霞《超級學校霸王》張學友 任達華 《富貴逼人系列》李麗珍 董驃 《我愛夜來香》林子祥 林青霞 《橫財三千萬》曾志偉 林青霞《鬼馬雙星》許冠傑 許冠文 《最佳拍檔》許冠傑 麥嘉《合家歡》黃百鳴 許冠英 《打工皇帝》許冠傑 王祖賢《花田喜事》許冠傑 吳君如 《雞同鴨講》許冠傑 許冠文《水滸笑傳》許冠傑 許冠英 《半斤八兩》許冠文 許冠傑《神探朱古力》許冠文 胡慧 《逃學英雄傳》張堅庭 邱淑貞《城市獵人》成龍 王祖賢 《開心三響炮》曾志偉 陳友 《與龍共舞》劉德華 張敏 《鬼馬校園》李麗珍 陳松伶《鬼馬飛人》李麗珍 鄭則仁 《龍鳳智多星》張國榮 倪淑君 《難兄難弟》石天 王青 《求愛反斗星》張國榮 陳百祥《一千零一夜之夢中人》梁家輝 吳倩蓮 《鬼馬智多星》泰迪羅賓 麥嘉《八寶奇兵》曾志偉 馮淬帆 《富貴兵團》劉德華 梅艷芳《八喜臨門》吳耀漢 馮寶寶 《八星報喜》周潤發 鄭玲 《富貴列車》洪金寶 元彪 《九星報喜》張國榮 吳倩蓮 《東方禿鷹》洪金寶 元彪 《為你鍾情》李麗珍 張國榮《聖誕快樂》李麗珍 張國榮 麥嘉 《開心樂園》李麗珍 羅美薇 《求愛敢死隊》曾志偉 王晶 《豪門夜宴》曾志偉 吳耀漢《驚天十二小時》劉德華 曾志偉 《亞飛與亞基》梁朝偉 張學友《旗開得勝》梁朝偉 鄭伊健 《孖寶闖八關》陳勛奇 鄭則仕《敗家仔》林正英 元彪 《空心大少爺》陳勛奇 葉倩文《反斗馬騮》劉德華 梁朝偉 《鬼馬保鏢賊美人》陳勛奇 陳友《痴情快婿》黎明 周慧敏 《走佬威龍》曾志偉 葉玉卿《冒牌大賊》黃日華 林憶蓮 《急凍游俠》元彪 張曼玉《醉街拍檔》梁朝偉 譚詠麟 《笑星撞地球曾志偉 李美鳳《十兄弟》鍾鎮濤 張敏 《爛賭英雄》馮淬帆 陳百祥《頑皮家族》胡瓜 藍心湄 《歡樂龍虎榜》胡瓜 藍心湄《至尊計狀元才》劉德華 陳百祥 《智勇三寶》許冠文 陳百祥《小小小警察》曾志偉 張學友 《播種情人》劉青雲 黃子華《摩登仙履奇緣》張曼玉 王晶 《呆佬拜壽》劉青雲 黃子華《運財智叻星》袁詠儀 鍾麗緹 《精裝難兄難弟》黃子華 羅嘉良《神經刀與飛天貓》張學友 張曼玉 《霸王花》陳雅倫 杜德偉《賭霸》梅艷芳 鄭裕玲 《最佳女婿》周星馳 張敏 《富貴吉祥》張學友 張曼玉 《迷你特攻隊》成龍 林青霞《鐵拳無敵孫中山》鍾鎮濤 譚詠麟 《黑豹天下》張衛建 梁家輝《衛斯理之霸王卸甲》錢嘉樂 元華 《千面天王》郭富城 吳孟達《至尊三十六計之偷天換日》劉德華 梁家輝 搞笑鬼片《鬼打鬼》洪金寶 鍾發 《鬼咬鬼》洪金寶 林正英 《鬼線人》梁家輝 陳雅倫 《鬼掹腳》午馬 樓南光 《鬼新娘》周潤發 鍾楚紅 《俾鬼捉》王晶 王祖賢 《人鬼神》林正英 鄭則仕 《人嚇鬼》林正英 錢月笙《奸人鬼》狄龍 石堅 《黑心鬼》午馬 陳友 《火燭鬼》鍾鎮濤 鄭裕玲 《精靈變》林正英 吳鎮宇 《人嚇人》林正英 洪金寶 《陰陽錯》譚詠麟 倪淑君 《踢到寶》梁朝偉 捲毛 《妖魔道》周慧敏 張敏 《表哥到》鍾鎮濤 吳耀漢 《小狐仙》陳勛奇 倪淑君 《回魂夜》周星馳 莫文蔚 《一咬OK》林子祥 關之琳 《一世好命》吳君如 盧冠廷 《一眉道姑》吳君如 樓南光 《一統僵山》錢小豪 鍾發 《一眉道人》林正英 錢小豪 《魔高一丈》陳百祥 曹查理 《贏錢專家》林正英 吳君如 《屍家重地》元奎 吳君如 《僵屍先生》林正英 錢小豪 《僵屍叔叔》陳友 午馬 《僵屍至尊》林正英 錢小毫 《僵屍小子》金塗 劉致妤 《僵屍家族》林正英 元彪 《僵屍怕怕》梁家仁 袁祥仁 《幻靈先生》林正英 吳耀漢 《僵屍醫生》林保怡 陳雅倫 《音樂僵屍》林正英 馮淬帆 《無牙僵屍》車保羅 陳儀馨 《非洲和尚》林正英 陳山河 《血衣招魂》林正英 午馬 《猛鬼學堂》張學友 許冠英 《洪福齊天》林正英 洪金寶 《猛鬼大廈》吳君如 樓南光 《驅魔警察》林正英 苗喬偉 《猛鬼撞鬼》吳君如 陳百祥 《時來運轉》林正英 元彪 《猛鬼差館》張學友 許冠英 《漫畫奇俠》吳大維 王祖賢 《密宗威龍》林正英 錢嘉樂 《靈氣逼人》周潤發 黃百鳴 《七月十四》劉青雲 周文健 《凌晨晚餐》鄭則仕 午馬 《茅山學堂》石堅 成奎安 《捉鬼大師》鄭則仕 張學友 《撞邪先生》鍾鎮濤 鄭裕玲 《麻衣傳奇》鄭則仕 何家勁 《靈幻小姐》鍾發 樓南光 《鴻運當頭》鄭則仕 泰迪羅賓 《出土奇兵》秦煌 廖啟智 《奇門盾甲》袁日出 梁家仁 《小生怕怕》譚詠麟 曾志偉 《陰陽奇兵》袁日出 太保 《上天救命》曾志偉 鍾楚紅 《鬼馬天師》袁日出 袁祥仁 《摩登天師》許冠英 陳百祥 《天師撞邪》袁日出 袁祥仁 《千年女妖》王祖賢 張學友 《師兄撞鬼》周星馳 董驃 《雙肥臨門》董驃 沈殿霞 《夜魔先生》張堅庭 李賽鳳 《七隻狐狸》林青霞 爾冬升 《富貴開心鬼》董驃 沈殿霞 《霸王花遇鬼》胡慧中 狄威 《猛鬼霸王花》吳君如 樓南光 《猛鬼佛跳牆》董驃 李麗珍 《老友鬼上身》吳君如 樓南光 《捉鬼合家歡》鄭則仕 王小鳳 《僵屍福星仔》吳君如 樓南光 《捉鬼專門店》許冠英 成奎安 《一屋哨牙鬼》吳君如 曾志偉 《新僵屍先生》吳君如 林正英 《求愛夜驚魂》張堅庭 張曼玉 《嘩鬼旅行團》吳君如 林正英 《小生夢驚魂》苗喬偉 周潤發 《霹靂大喇叭》洪金寶 張學友 《衰鬼撬牆角》陳友 吳耀漢 《五福星撞鬼》洪金寶 吳耀漢 《監獄不設防》李麗珍 馮淬帆 《開心鬼系列》黃百鳴 袁潔瑩 《我老婆唔系人》梁家輝 關芝琳 《嘩鬼有限公司》陳百祥 吳君如 《有鬼住在隔壁》陳百祥 張敏 《倩女幽魂系列》王祖賢 午馬 《猛鬼侵入黑社會》洪金寶 張耀揚 《著牛仔褲的鍾馗》成奎安 王小鳳
3. 電影風雲第一部評價如何
電影《風雲》評價好壞參半,具體評價如下:
1、九八年一部很震撼人的武俠電影,由郭富城和鄭伊健主演,楊恭如為女主,英俊倜儻,郎才女貌組合賺人眼球。 以當時的特效來說,做得還是相當的到位的,故事編寫合理,可見編劇和導演的功底。
4、這部電影在香港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並不因為劇情有多好,而是它開創了根據人氣漫畫改編並大量運用電腦特技打造出色特效的先河。
5、孔慈變成雄霸的大小姐後劇情更緊湊了,但三角戀也更加狗血了。原作孔慈不過是一介侍女,也更加水性,倒顯得步驚雲更重情義。
4. 一個紅衣服女生開車門就被後面來的卡車撞飛,然後時光倒流,在開門的瞬間被一個老人擋住車門的電影叫什麼
《李獻計歷險記》
本片是飛行員李陽執導,李陽配音的動畫片,2009年12月5日上映。動畫講述的是一位患有差時症的病人李獻計,一直以來,他都坐在PS2前玩一款據說沒有打通關過的游戲,為此李獻計不惜以賣腎為代價。李獻計不顧一切想玩通關這款游戲是因為傳言只要打通這款游戲,就可以回到過去,李獻計想要回到和王倩分手的時候。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獻計終於打通關了這款游戲,可是結果卻並不是他最初想像的那般,可是李獻計並沒有放棄,直到慢慢老去。
在資本逐利的大環境下,優秀的國產動畫少之又少,而有深度的成年向動畫更是風毛菱角。然而,這一部僅由一人製作的短篇動畫,卻展現出了令人震撼的精神內涵,激勵著觀眾們做到像主人公一樣的不忘初心
時間會讓人忘掉很多東西,同時也會讓人更加珍視某些東西。
2009年的時候,一部獨立動畫短片以星火燎原之勢風靡網路,被眾多網友譽為當年「最牛的國產動畫片」。
現如今,十年過去了,這部動畫短片卻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過時之感,仍然能以一種王者的姿態傲視群雄,讓當下大多數的國產動畫深感汗顏。
這部動畫的名字,叫作——
《李獻計歷險記》
《李獻計歷險記》是由李陽用了兩年時間,自編自導的一部動畫短片。
它主要講述了患有差時症的病人李獻計不惜一切代價,一遍又一遍地打穿同一款游戲,想要讓自己回到過去,重見戀人的故事。
對於這部動畫短片,豆瓣上有將近10萬人打出了平均8.7的超高分,眾多知名的影評人也都不吝贊美之詞。
5. 找一部香港電影
兩公婆八條心
是早期的一部港片,是由三個小故事組成。
第一個故事,是由曾志偉主演,講得的未來,社會男女轉型,女主外,男主內,女人在外賺錢養家,男人在家做家務。曾志偉的老婆不想生孩子,就讓曾志偉生,好象是做了一個什麼人造子宮。後來真的有了一個孩子,不過長得很像猴子。
第二個故事,是由葉童主演,叫得是復制人的故事,講葉童做了復制人實驗,後來那個復制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後,也有了對葉童老公同樣的感情,想要取代葉童,後來那個復制人把真的葉童用細胞分解葯水不斷得分解,讓她消失了。後來又出現了她老公的復制人,說要和她分手,繼續下去……
第三個故事,講陳友是個骷髏復原專家,能重現骷髏生前的樣貌,後來他接到一個案子。在復原的過程中,有個神秘的女人來找他,她那個女人大概說了一些她的姓名之類的情況,那個女人每次來都很神秘,走也走得很神秘。後來陳友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女人,但後來當他完成那個骷髏頭像的復原圖時,驚訝得發現,那個復原圖就和那個女人長得一模一樣。警方在陳友的幫助下很快確定了女人的身份,開始立案調查。陳友因為忘不了那個女人,也開始調查,一次他偷聽到了那個女死者的老公和他情婦的對話,原來。那個神秘的女人根本是那個情婦用整容術假扮得,為得就是可以協助陳友盡快,確定女死者的身份,這樣可以證實那個女人已經死亡,他們這對男女就可以盡快領到保險金……
6. 求一部香港電影,大概是8,90年代的,講4個越戰退伍兵,因為踩地雷結下血盟,後來一起到香港去闖盪江湖
應該是省港旗兵3!!
長江是榮譽軍人,因牽涉一宗刑事案被判死刑,後偷渡來香港,途中認識了常滿和雞心;中國方面亦派特工毛向陽來港,追緝江歸案;江到港後,本想安分守己,後來卻為了被賣落火坑的常滿,投靠黑幫何老大,何知道江感情脆弱,加以利用;中國特工陽到港後,立即展開搜捕行動,與香港警方發生不少摩擦,一次行動中,江把陽制服,但又不忍殺他,令何反感,江知道何准備除去自己,於是與心、滿商量對策,計劃劫到一筆錢後,殺死何救出滿...
7. 五福星電影裡面有一個叫捲毛的,他是誰
岑建勛 ●他當年從邵氏手裡接手院線業務,改名德寶院線,親任總裁 ●他拍《秋天的童話》時,周潤發和鍾楚紅還沒有大紅大紫 ●他先後與劉天蘭、謝寧兩段「美女與野獸」式的婚姻,曾經是熱門話題 岑建勛是被筆者從老闆於品海的飯桌上硬給「拽」了出來做采訪的。坐在對面的他點了一杯咖啡提神。也許是舟車勞頓的緣故,也許是上了年紀的緣故,眼前的岑建勛看上去顯得有點疲憊,滿臉的滄桑見證了歲月的年輪,也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岑建勛絕對稱得上是香港娛樂圈中的「資深人士」,從1978年就涉足電影行業,屈指一算,已有27個年頭。他與謝寧一段「美女與野獸」式的婚姻曾經備受關注,雖然兩人目前已經離了婚,岑建勛似乎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其實,他仍在為電影事業奔走操勞。目前除了已經殺青的《電影往事》正在籌備參加國際影展外,他手上還有六個劇本在排隊製作。 因為夠丑客串《五福星》 岑建勛一出道就從事電影策劃工作,由劇本到製作、宣傳推廣一條龍跟進。至於從幕後轉向台前,則是1982年底的事,「當時在籌拍《五福星》,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導演洪金寶說缺了一個男演員,扮演鍾楚紅片中角色的哥哥,」岑建勛笑道,「因為這個角色需要一個相貌丑的人來演,導演覺得我夠丑,就叫我來演了。」 岑建勛由此踏上了演藝生涯,許多觀眾對他飾演的角色都印象深刻。不過,岑建勛更多的仍舊是從事幕後工作,「演戲只是一個業余愛好」。 一年內製作了16部電影 上世紀7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業形成了盛極一時的「新浪潮運動」,並直接開啟了8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的十年輝煌。1985年,邵氏公司漸漸淡出院線業務,全力投入電視事業。岑建勛接手邵氏院線業務,改名德寶院線,親任總裁。1995年,岑建勛前往台灣發展,創辦「超級電台」(後來賣給了SONY),直到1999年回港。可以說,香港電影輝煌的十年也是岑建勛個人事業發展的頂峰。 對於一部香港電影從「懷胎十月」到「呱呱墜地」的經過,岑建勛無疑很有發言權。「一般來說,是先有了一個概念,然後找製片人。這個製作人可以是投資商(老闆),也可以是股東之一,也可以不出資,但是他必須負責融資和賣埠(發行、銷售)。然後才是找人寫劇本,做預算,開拍。影片殺青後就去參賽、宣傳、發行……」說起老本行,岑建勛眉飛色舞。他說,在事業最高峰的1986年,他一年內製作了16部電影,雖然很累,但是完成後的成就感卻無與倫比。 看準周潤發鍾楚紅的潛力 作為製片人或者投資商,根據什麼判斷一個構思能否賺錢?有沒有可供參考的公式或者復制的模式?岑建勛說:「沒有!要是有個個都發達了。」 岑建勛說不排除有些導演喜歡跟風,但是他本人並不認同這種操作手法。對於現在許多製片人把寶押在名導演和明星身上的做法,他也認為不現實。「李安拍《卧虎藏龍》前也沒有多紅,誰又能預測到會這么成功?」他認為,主要還是要根據故事題材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判斷,「當年我拍《秋天的童話》時,周潤發和鍾楚紅還沒有大紅大紫,重要的是要看到可供發掘培養的潛力。」 內地電影將迎來黃金歲月 片場對圈外人來說是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在一些影視作品的描述中,大牌明星總是坐在專門准備的椅子上頤指氣使,其他人站在旁邊點頭哈腰,小配角還要兼職當「出氣筒」。對一般人的這種印象,岑建勛語氣激動得幾乎有點結巴:「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怎麼會有這種看法,簡直是天方夜譚。」他說,主角、二角確實有專門配備的凳子,但明星不坐的時候別人都可以隨意坐他的凳子。有些明星還是「活雷鋒」,比如成龍,就是講衛生的模範,滿場都能看見他義務勞動撿垃圾的身影。 香港電影業近年滑坡厲害,許多港人紛紛北上發展,內地電影是否很快會重現香港電影黃金十年的景象?對於這個問題,岑建勛相當樂觀,他說這也是他近期頻頻出擊內地的原因。他認為,中國地大人多,隨著政策越來越開放,相信國內電影的黃金時代很快就要到來,而且不止十年。
8. 找部80 90年好像是香港的恐怖電影,裡面有三個男的,其中一個男的他爸還是什麼來是個吸血鬼,讓他們去干什麼
我記得那部電影好像是台灣的~
3個男人和一個小孩再野外碰到一間賓館~然後再休息的時候發現2個女的在泡溫泉~3個人其中的一個就說~在一個包子里放了銅線(其實他3個包子里都放了,)~~誰吃到~就不能上·結果他們都吃到了,都強行的把銅錢吞了~
記得的情節就這些了~這部片很早了~再幫你找找吧···
終於·找到了··
是陶大偉 方正 張菲主演的啊
問題補充:《抓鬼特工隊》
演員:陶大偉、方正、張菲
監制:黃百鳴、吳宇森
內容介紹:超感應博士與女助手串通,行騙江湖。博士結婚當天新居發生爆炸案,新婚太太從此失蹤。一日,一隻老鷹飛進超感應博士屋中,並發出人語,自稱奉博士夫人之命,前來通風報信。黑雲大師因知博士能破其法,便想予以謀害。博士決定與黑雲大師斗,好救回妻子......
ftp://218.71.223.188:520//movie2/20070316/抓鬼特工隊/01.rmvb
ftp://218.71.223.188:520//movie2/20070316/抓鬼特工隊/02.rmvb
下載地址
9. 王家衛的電影到底是什麼風格
文藝風格。王家衛(Wong Kar-wai),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中國上海,籍貫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1]。中國香港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系。1982年,編寫個人首部電影劇本《彩雲曲》,從而正式進入了電影圈[2]。1988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旺角卡門》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3]。1990年,執導劇情片《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4]、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5]。1994年,執導劇情片《重慶森林》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6]。1997年,執導劇情片《春光乍泄》獲得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7],並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得主[8]。2000年,執導劇情片《花樣年華》,該片第2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9]。2004年,執導劇情片《2046》,該片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0]。2006年,擔任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11],並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史上首位華人得主[12]。2013年,執導劇情片《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13]。2019年5月15日,擔任了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創投項目」的評委會主席[14]。中文名王家衛外文名Wong Kar-wai國籍中國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具體來看他的影片,從《阿飛正傳》開始,《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等影片,敘事的整體感都不強,而且是越來越淡薄。影片《2046》更是全然打破了傳統的故事敘述規則,「碎片」式的敘事策略占據了重要位置。在這些電影中不難發現,基本找不到能夠維系故事情節和因果聯系的脈絡,基本上都是由一個個斷裂的敘事片段組成,碎片組合而成。所以,人們在觀看王家衛的電影時,被感動的原因往往是電影當中的一個鏡頭、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句台詞。而對於他的整個影片結構,看完後的感受就是雲里霧里,朦朦朧朧的很是漂浮。這種「碎片」式的敘事策略狀態,成為王家衛電影的典型特徵。王家衛的電影,劇情是為人物服務的。這個人物的性格是這樣的,劇情就應該跟著他走。因此,他的影像中的人物都是深刻的,讓人過目不忘的,同樣是憂郁的眼神,張國榮看著讓人心碎、梁朝偉讓人著迷,金城武則會隱隱的喜歡,同樣的側影,張曼玉妖嬈嫵媚,劉嘉玲孤獨落寞,王菲俏皮性感。王家衛通過冰涼的機器把每個人的味道都發揮到極致。王家衛的「氣場」微妙地作用於光影敘事,細微內容與風格關注,盡顯文藝片對形式美感的追求。盡上映後票房回應不理想,但從萬瑪才旦個人創作與王家衛的藝術合作,其嬗變顯著,就是從相對邊緣的境態,逐漸進入文藝電影製作的主流軌道。說說王家衛: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到二十一世紀初,他的電影可以說是整個世紀末轉型時期的一個風向標。他無意中充當了歷史的代言人,讓人得以窺見一種新的文化感受方式,如何不動聲色地佔據了中國文化市場比例極大的空間,這進一步又讓人省醒文化格局變遷與整個社會體制割捨不掉的牽連。作為外在風格非常鮮明的導演,王家衛電影具有非常適宜於解讀的外殼,觀眾完全可以無所用心地就可以歸納出他的種種特點,諸如懷舊、小資、洛可可與現代主義交錯的風格,感傷主義和都市的疏離感,等等這些直觀感受與體驗無疑是准確的,可能也是王家衛本身想要傳達給受眾的東西,然而在較為幽微的層面,這些特色所顯示的更深層因素是什麼呢?如果我們將其人其片作為一個個案來透視轉型社會的審美文化,就會發現思想認知氛圍整體上都有一個衍育與生發。一種源肇於世紀末的情緒並非無端而來,並且從小眾的層面洇染泛濫到城市人群之中,從而撫育了新一代人的感受能力,而這種趣味的聚集和發散,成就了一種美學範式的誕生。王家衛電影具有細微的「內容」,而更加關注「形式」和風格的快感,它的快感同教益也毫無聯系。到《藍莓之夜》,王家衛一直在重復自己,這次的故事發生在紐約,但是我們看到高架地鐵、抽幀慢鏡、長焦特寫、故事結構甚至連道具、人物的性格和習慣動作都同香港的男男女女如出一轍。這顯然不是在人性層面上的共通,而是王家衛盡管將物理空間拓展到世界各地,但精神空間依然局限在香港那個荒涼的島嶼之上。心靈空間的模糊與時間和地點的精確。強調風格,忽略內容或引入一種相對於內容而言中立的態度,這種感受力是非政治、去倫理、不道德的。王家衛的缺乏敘事能力卻改變了後來香港片的風格與造型,或者毋寧說他敏感地嗅到時代道德轉變的氣息。原本煽動道德恐慌是大眾媒體與社會控制之間聯系的紐帶王佳偉是一個很出色的導演,他導演過一部電影我看了非常好看,他的電影風格是要突出那種人性的弱點的。或者說他的電影裡面的那些非常非常豐富的人性的善惡,他們在電影裡面表現出來非常的凸顯出人性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