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老香港黑幫的電影都有哪些
1、英雄本色
香港黑幫電影的代表作。影片充分展現了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開創黑幫英雄片的潮流,小馬哥的形象深入人心《英雄本色》教會我們的不僅是模仿小馬哥戴墨鏡用錢點煙耍帥,還有男人的尊嚴「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2、喋血雙雄
《喋血雙雄》在李修賢與周潤發兩位影帝一警一匪完美的演繹下呈現一場為人酣暢淋漓的江湖義氣,而那教堂的喋血,那槍林彈雨中飛舞的白鴿,更賦予了電影以血色的浪漫,一場喋血紛爭,營造了無數經典
3、縱橫四海
港式喜劇和好萊塢動作片混搭。「再紅紅不過鍾楚紅,再發發不過周潤發」的香港最靚男女組合,加上榮少的風華絕代。吳宇森把張徹的冷兵器換成現代化的真槍荷彈,血漿橫飛的暴力美學卻沒少一分。同性情誼和異性情誼並駕齊驅甚至更勝一籌
4、無間道
《無間道》是香港電影中難得的佳片。它不是一劇照部簡單的靠明星堆積的影片,它的成功更在於與以往的香港警匪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這部電影並不像其他的香港警匪片那樣只依靠英雄出場,而是以精妙的劇情、瀟灑利落的鏡頭剪輯來感染觀眾,用跌宕起伏的情節來表現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
5、天若有情
為什麼這么粗糙的片子會這么感人?為什麼華仔最後載著穿著婚紗的吳倩蓮狂飆鼻血的那場戲,這么多年都會讓人難忘?為什麼其中beyond和羅大佑的配樂與歌曲的旋律至今我還能哼唱?為什麼那時的香港電影,訴說著愛情會讓人有痛徹心扉的感覺?
6、暗花
故事精煉,節奏緊湊,不到最後都不知結局。人物於命運中掙扎,猶如漫天飄零的渺小灰塵,任人擺布;鏡頭語言的精緻調用,更是把宿命感放大至極,好像無論如何掙脫抵抗,都擺脫不了束縛與枷鎖,就像沒有手拿暗花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暗花
7、一個字頭的誕生
不會買單的黑社會當不成老大,不會開車的黑社會害死人。這樣癲狂混亂又實驗性的港片難得一見,一開場就亮出了視覺效果紛雜的新浪潮本質:戴著手錶的劉青雲認真聽算命,借阿狗面對抉擇的彷徨無措影射北上還是東去的九七回歸。錯斬手指和操場上狐朋狗友指認誰打老婆的場面滑稽解構了所謂江湖道義
8、槍火
《槍火》是杜琪峰獨具匠心的黑色小品,在簡短的時長中,電影干凈利落的塑造了充沛的人物群像,將一個香港黑幫的暗戰呼之欲出,昔日五兄弟間的拔槍對峙,電影結局處將耐人尋味的黑色幽默渲染到了極致,鍛造了這場無出其右的港韻佳作
9、黑社會
本片最厲害的地方是將黑幫拍出了文化,一種延續幾十年的傳承。龍頭棍如同傳國玉璽,是權力和秩序的象徵。杜琪峰在通常出現高潮的地方沒有激化矛盾,讓其波瀾不驚的過去,卻在結尾一片平靜中打的觀眾措手不及,正所謂於無聲處聽驚雷。"古惑仔不用腦,一輩子都是古惑仔"
② 香港電影的歷史發展
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電影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次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 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楚原、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9年的《英雄無淚》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徐克、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慎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0)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相信踏入新紀元,香港電影將會追求更高的質素,並帶領整個亞洲區的電影業邁向國際影壇。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200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還有90年代的奇跡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等。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從《喜劇之王》開始,周星馳導演的作品全都是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還算有觀眾緣。其進軍好萊塢,除拍攝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到大陸轉型做配角(如《讓子彈飛》《大鬧天宮》,也只能拍《大上海》這種老本行電影,可惜在香港竟只有500萬港元的票房。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90年代的成績,2000年後成龍主演電影已不算大賣。可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十二生肖》在香港更只有800多萬港元的票房。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21世紀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③ 中國香港電影在發展的初期有何特點
五六十年代是黃金時期
由於香港特殊的殖民地政治環境、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以及東西方兼並的文化氛圍,使得香港電影走上一條復雜道路。同內地強烈的政治電影觀不同的是香港非常明晰的娛樂電影觀,在娛樂電影觀的促動下,香港的電影工業迅速崛起,很快就成為了中國商業電影的製作中心。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香港電影界經歷了一番「左翼」勢力和商業利益的此消彼長,從長城、鳳凰等影業公司的歷史舞台逐漸被電懋、邵氏佔領,從五十年代的自由電影界逐漸轉變為六十年代的大公司對壘,香港電影在去國離家的迷惘和安身立命的急切里張皇了許久,才終於在時代的大潮里確立了前行的方向。一直到七十年代許氏兄弟的市民喜劇和由許冠傑興起的粵語流行歌曲終於成為主流娛樂時,一種屬於香港的自我身份才在悄然中正式確立。這也正是香港經濟迅速騰飛,港人對生活、對未來都充滿了信心的年代。初來香港的那批人在這二十年裡
這是香港電影的一個黃金時期,量、質都優。1949年到1959年十年間,香港一共出品了2100部劇情長片,其中包括粵語片1535部、國語片452部、廈語片137部、潮語片6部。此外還攝制了新聞紀錄片30部。
八九十年代是鼎盛時期
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當年在整個亞洲乃至全球電影市場上是何等威風!相信彼時的小青年都會有擠在小黑屋裡看錄像的經歷吧!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會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動:比如說故事的方式、影像與音樂的配合、人類普遍情感的煽動與塑造。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藝術技巧製造出來的。那技巧,就是娛樂的藝術!這段時間,香港電影拍攝得既革命化又商業化、既中規中距又大膽嘗試。當時的電影沒有急於求成,沒有裝模作樣,沒有那麼多電腦技術,沒有那麼多知識硬傷,沒有西方那種不自然的音樂效果和武打設計。對人物能認真刻畫,對歷史背景能對得起歷史,對背景音樂和台詞有考究有底蘊,對外有交流有借鑒。這讓當時的香港電影走在亞洲前面,甚至在世界上也不遑多讓,其繁榮和成績有僅次美國電影業的感覺!難怪有「東方好萊塢」之稱。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圈大體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述:1、好片高產;2、導演高產;3、巨星高產。
④ 香港經典電影
1980----1989
僵屍叔叔(午馬 李麗珍)
鬼咬鬼(洪金寶)
猛鬼大廈(摟南光 吳君如)
靈幻先生 (劉觀偉 林正英 摟南光)
五福星撞鬼
捉鬼大師(鄭則仕 張學友)
群龍奪寶(關芝琳 劉德華 泰迪·羅賓)
周星馳之類
俠聖(劉德華)
中南海保鏢 黃飛鴻等李連傑之類
倩女幽魂1,3(2不好看)
沖鋒陷陣
《瘋猴》,《斷臂刀》,《五郎八卦棍》,《中華丈夫》
《精武門》,《死亡游戲》,《半斤八兩》,《摩登保鏢》,《林世榮》,《五福星》
《最佳拍擋》系列,《開心鬼》系列,《英雄本色》
1990
1 All For The Winner;God Of Gamblers 賭聖
2 God Of Gamblers II 賭俠
3 Front Page 新半斤八兩
4 Heart Into Hearts 三人新世界
5 Terra-Cotta Warrior, A 秦俑;古今大戰秦俑情
6 Chinese Ghost Story II, A 倩女幽魂Ⅱ人間道
7 Her Fatal Ways 表姐,你好!
8 Fun, The Luck And The Tycoon, The 吉星拱照
9 No Risk,No Gain 至尊計狀元才
10 When Fortune Smiles 無敵幸運星
--------------------------------------------------------------------------------
1991
1 Fight Back To School 逃學威龍
2 Armour Of God 2: Operation Condor;Project Eagle 飛鷹計劃
3 To Be Number One 跛豪
4 Once A Thief 縱橫四海
5 Tricky Brains 整蠱專家
6 God Of Gamblers II: Back To Shanghai 賭俠2之上海灘賭聖
7 Lee Rock I 五億探長雷洛傳I:雷老虎
8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黃飛鴻
9 Her Fatal Ways II 表姐,你好續集
10 Prison on Fire II 監獄風雲Ⅱ逃犯
--------------------------------------------------------------------------------
1992
1 Justice, My Foot! 審死官
2 Alls Well Ends Well 家有喜事
3 Royal Tramp 鹿鼎記
4 Royal Tramp II 鹿鼎記2神龍教
5 Now You See Love… Now You Dont 我愛扭紋柴
6 Magic Touch, The;Gameboy 神算
7 Swordsman II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
8 Twin Dragons, The 雙龍會
9 Police Story III Super Cop 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
10 Fight Back To School II 逃學威龍2
--------------------------------------------------------------------------------
1993
1 Flirting Scholar 唐伯虎點秋香
2 King Of Beggars 武狀元蘇乞兒
3 Alls Well Ends Well, Too 花田喜事
4 City Hunter 城市獵人
5 Cest La Vie, Mon Cheri 新不了情
6 Legend II, The;Fong Sai Yuk II 方世玉續集
7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III 獅王爭霸
8 Crime Story 重案組
9 Fight Back To School III 逃學威龍三之龍過雞年
10 Dong Cheng Xi Jiu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
--------------------------------------------------------------------------------
1994
1 God Of Gamblers 2 賭神2
2 Drunken Master II 醉拳II;大醉拳
3 From Beijing With Love 國產凌凌漆
4 Its A Wonderful Life 大富之家
5 Love On Delivery 破壞之王
6 American Shaolin;Treasure Hunt 花旗少林;美國少林
7 Hail The Judge 九品芝麻官
8 Hes A Woman, Shes A Man 金枝玉葉
9 I Have A Date With Spring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10 In Between;Conjugal Affairs 新同居時代
--------------------------------------------------------------------------------
1995
1 Rumble In The Bronx;Red Bronx;Hong faan kui 紅番區
2 Thunderbolt 霹靂火
3 Sixty Million Dollar Man 百變星君
4 Chinese Feast, The 金玉滿堂;滿漢全席
5 Full Throttle 挑戰者
6 Chinese Odyssey Part One - Pandoras Box, A 西遊記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寶盒;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7 Peace Hotel 老闆的故事
8 Chinese Odyssey Part Two - Cinderella, A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9 Doctor Mack 流氓醫生
10 Out Of The Dark 回魂夜
--------------------------------------------------------------------------------
1996
1 First Strike 白金龍;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
2 God Of Cookery 食神
3 Forbidden City Cop 大內密探
4 Tri-Star 大三元
5 Young And Dangerous 2 古惑仔2之猛龍過江
6 Young And Dangerous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7 Whos The Woman, Whos The Man 金枝玉葉2
8 Shanghai Grand 新上海灘
9 Feel 100% 百分百感覺
10 Young And Dangerous 3 古惑仔3之隻手遮天
--------------------------------------------------------------------------------
1997
1 Mr. Nice Guy 一個好人
2 Alls Well Ends Well 97 97家有喜事
3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And America 黃飛鴻之西域雄獅
4 Lawyer, Lawyer 算死草
5 Armageddon 天地雄心
6 Fireline 十萬火急
7 God of Gamblers 3: The Early Stage 賭神3
8 Felling 100% Once More 百分百感覺Ⅱ
9 Killing Me Tenderly 愛您愛到殺死您
10 Young And Dangerous IV 97古惑仔戰無不勝
--------------------------------------------------------------------------------
1998
1 Storm Riders, The 風雲雄霸天下
2 Jackie Chans Who Am I?;Who Am I? 我是誰
3 Luckly Guy, The 行運一條龍
4 True Mob Story, a 龍在江湖
5 Conman, The;Conman 1999 賭俠1999
6 Young And Dangerous V 98古惑仔之龍爭虎鬥
7 Casino 濠江風雲
8 Hitman;King of Assassins 殺手之王
9 Raped By An Angel 2: The Uniforn Fan 強奸2制服誘惑
10 Ninth Happiness 九星報喜
--------------------------------------------------------------------------------
1999
1 King Of Comedy 喜劇之王
2 Gorgeous 玻璃樽
3 Man Called Hero, A 中華英雄
4 Tricky Master, The 千王之王2000
5 Conmen In Vegas, The 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
6 Great Teacher Onizuka 偉大教師鬼冢;麻辣教師GTO
7 Legend Of Speed, The 挑戰者2極速傳說
8 Prince Charming 黑馬王子
9 Running Out Of Time 暗戰
10 Tempting Heart 心動
找到了在給你加~
⑤ 五十年代香港電影(家)、(春)、(秋)的飾高老爺的演員
1:《東京上空三十秒》1942年4月18日,一群從未夢想過輝煌的年輕人,轟炸了日本的心臟。影片講述了他們的真實的故事。勞森中尉告別了有身孕的妻子愛倫,和他的戰友們在秘密訓練之後,開始了他們的真正行動,他們的飛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沿海岸線低空飛行,准備抵達日本的上空,實施轟炸計劃。在他們順利完成任務後,他們的飛機出了故障,在迫降的時候,機體嚴重受損,飛行員也受了傷。中國沿海軍民冒死營救他們,在日本兵撲來著前,將他們安全轉移。在缺醫少葯的困境下,成功地實施了手術。當拖著殘肢回國的勞森准備斷絕與愛妻及友人的聯系時,愛倫來到了他的房間,他們慶幸,得以與親愛的人重逢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影片早在40年代就拍成黑白片,依據的是親歷戰爭的飛行員的記錄,並榮獲第17屆奧斯卡獎最佳特殊效果獎。2:《超級學校霸王》(Future Cops)是王晶執導與製作的喜劇動作片,取自於流行格鬥游戲街頭霸王II改編。全劇藉街頭霸王角色化身成劇中人物,營造出一項英雄救美的故事。
⑥ 有哪些電影可以讓人很好地了解香港的過去
香港電影是香港的一部歷史,同時它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有哪些電影可以了解香港的過去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南北一家親
這部電影講的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差異,語言習慣。這種電影很奇怪,同時會說普通話和廣東話,每個人都說,但互相了解。但所有的人都是快樂的,每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與當前在線街上遊行的罵戰,電動愗風格是清新文藝。
香港電影影響了一代有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酸甜苦辣。電影故事就是人生故事。
⑦ 港片的黃金時代是什麼時候
1955年,作為右派機構的「港九電影戲劇界自由總會」成立後,中聯電影公司開始在政治上遭受更多的壓力。該總會將香港電影界劃分為了「左」與「右」兩個派別,中聯屬於「左」派,這種情況使得中聯影業在利益廣闊的東南亞和西方「唐人街」市場遭受了滅頂之災,隨即它在香港影壇則苦苦掙扎到了1967年,終於無法再禁受重大的經濟壓力而宣告解體。 可以說五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正是文藝電影當道的黃金年代,雖然時不時會有一些神鬼志怪類的「武俠」片面市,但是往往也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掀不起什麼波瀾。此時間,以粵語片老將吳楚帆與新星紅線女、白燕、容小意等人掛帥的文藝陣營威風八面,幾乎將香港影迷們的所有視線全部聚焦在他(她)們身上。這其中的例外似乎也只有當年的功夫之王關德興一人了,以他所牽頭的一系列<黃飛鴻>模式的「民初」功夫戲,顯然也在香港影壇站穩了腳跟,正是他所引領起的功夫電影潮流,才得以令當年一干鐵骨錚錚的武夫們發跡,從當時的文藝浪潮里分割出一塊較為微薄的票房肥肉。 關德興(1906——1996)本身則「出行」於戲曲舞台,從小扎在戲班裡唱練坐打,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藝名叫「新靚就」。1933年,他開始轉行拍攝粵語電影,當1936年廣州出版的《優游》娛樂雜志,以他的肖像做封面時,他依然是作為粵劇明星而聞名於世的。而自從他在電影中與「黃飛鴻」這個傳奇人物結緣之後,他的名字幾乎就已經成為了「黃飛鴻」的代名詞,自此在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當中,關德興在電影電視上飾演「黃飛鴻」的角色就已經達到了90次。在關德興所飾演的「黃飛鴻」系列武俠電影中,應該當數1956年的系列電影最為出色一些。在1956年5月上映的<黃飛鴻鐵雞斗蜈蚣>中,關德興不僅展現了自己精湛的「舞獅」技藝,而且還耍出了較為罕見的「蜈蚣舞」。真是讓當時的影迷們大開了一回眼界。而在隨後公映的<黃飛鴻七獅斗金龍>之中,關師傅則繼續展現自己的南派獅王的無窮魅力。一直到同年間推出的<黃飛鴻擂台比武>推出後,人們才得以從「南獅」之中抽出眼界,領略到了關師傅在擂台上展現硬橋硬馬式拳腳功夫的精彩。 雖然粵語長片霸佔了絕大多數院線的放映檔期,但是國語電影在香港的空前發展,顯然也已經為當時如日中天的粵語片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五十年代初期,由於內地的大批移民湧入了香港,香港本地文化開始與內地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融合與交流。隨即由內地文化界與工商界所發起的復興「國粹」運動,開始把香港大部分影迷的視線向國語電影上引導。就在這樣的前提與背景下,國語片在香港開始逐漸被奉行為主流的片種之一,在一些知名的內地影業公司相繼都在香港整合開埠之後,一副由國語電影大發展為行進主題的大帷幕,既被緩緩拉開了。 1955年,原本香港電影界的巨頭「永華電影公司」開始陷入了財務危機,因而隨即沒落了下來,星馬「國泰機構」的娛樂業大亨陸運濤開始出手,他決定全盤接收「永華」原有的電影廠房以及所有的電影器材,決心大舉入主國語電影市場的爭奪,拍攝國語片。1956年,「國際電影懋業公司」在香港成立,他們以香港文藝電影皇後林黛所出演的<金蓮花>做為創業作品,在當時的香港電影界掀起了新一輪的文藝熱潮,而他們自身也成為了後來居上的國語製片業新霸主。 1950-1960年
⑧ 香港喜劇老電影
編輯本段【電影《豪門夜宴》】
中文片名∶豪門夜宴
出版年份∶1991
語言∶國粵語配音
導演∶徐克 、高志森 、張同祖
領銜主演∶王祖賢 張國榮 張學友 劉德華 張曼玉 周星馳 鞏俐 曾志偉 鄭裕玲 吳耀漢 林子祥 梅艷芳
編輯本段【演出背景】
1991年,大陸水災肆虐,香港演藝界眾多明星紛紛義演募捐,這部號稱香港「全明星」出演的義演片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活動。本片是香港電影界因為籌款捐助大陸華東水災而合力義拍的大堆頭喜劇,在星光熠熠的陣容之下還算有一個完整逗趣的故事。因為它改編自五十年代著名的同名粵語片。幾乎所有的香港藝人都在片中出現,90分鍾明星不斷,當然少不了正當紅的星哥。雖然影片是幾十年前粵語長片的重拍版,但這樣緊急展開的龐大活動很難要求它有完整出色的情節,各位明星也無非是亮個像,表表心意。對於喜歡香港影星的朋友,這是一部香港當紅明星的收藏紀念冊...
編輯本段【影片介紹】
劇情描述暴發戶曾小志在經紀張亞友協助下成功騙取兩幢房子,但他發現死對頭洪大寶亦以同樣手法騙取了另外兩幢房子。雙方爭持不下之際,科威特王子到港尋求合作人重建戰後的科威特。曾小志為了討好為人孝順的王子,乃費盡心思為父親大排宴席祝壽,洪大寶聞訊亦拉攏貴賓使他的豪門宴擺不成。全片由徐克、高志漢、洪鑫寶、張同祖聯合執導,曾志偉、鄭裕玲、吳耀漢、林子祥等到主演,客串的演員幾乎綱羅了全港巨星。
⑨ 尋一50-60年代的香港老電影名字
一個爛賭的傳說
譯名:Yat goh laan diy dik chuen suet
地區: 香港
日期: 2001年10月12日
類型:劇情
[編輯本段]演職人員
導演:麥子善 Marco Mak
主演:吳鎮宇 Francis Ng 林雪 Suet Lam 關秀媚 Suki Kwan 李燦森 Sam Lee
[編輯本段]劇情概要
舒奇是一個天生的賭徒,到澳門賭錢,每次都大起大落,因為一次糊里糊塗與藝員雪發生關系,得到三千塊,後投注站買馬贏了十五萬,他便往卡拉OK消遣,認識了逢賭必輸、有一個「玻璃骨」症弟弟的媽媽桑——公主。
因為欠債,舒奇被禁錮,公主於是致電卡拉OK熟客莫UNCLE求助,莫UNCLE答應了付五十萬,但要公主陪他一個月。之後莫UNCLE突然離奇死亡。混亂中,兩人在債主FACE哥手中逃出,不久,卻再次遇到莫UNCLE,原來他沒有死去……
香港一貫賭片甚多,但像本片這樣,集中描寫一個爛賭鬼的特性,以及他的傳奇命運,就很罕見,還奇在拍得不落俗套。本片沒有像通常的賭片那樣賣弄賭術,沒有精美包裝和名牌格調,因此並未引起影迷注意,實際上這一部是不錯的賭片。
⑩ 找一部香港的老電影 喜劇 周星弛 黃百鳴 張國榮 吳君如 張曼玉主演的
家有喜事 (1992)
常家大哥常滿(黃百鳴 飾)事業有成,可是卻嫌棄家中老婆程大嫂(吳君如 飾)是個黃臉婆,不懂打扮。程大嫂每天在家服侍老人痴呆的公婆,深得常騷(張國榮 飾)與常歡(周星馳 飾)的喜愛。娘娘腔常騷與「男人婆」表姑媽梁無雙(毛舜筠 飾)是一對死對頭,可在兩人同時受到感情傷害的時候,萌生愛意。常歡是出名的花花公子,卻意外撞壞了腦子,女朋友何里玉(張曼玉 飾)還是願意留在他的身邊。當個人都心有所屬時,卻要幫大哥想辦法挽回與程大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