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
鏈接:https://pan..com/s/1Gz_8ohkEp0ECY5U8j9pFRw
給我的孩子講死亡,要向十一歲的女兒講解死亡,這實在是件反常的事兒。可做的事兒似乎還有更好的,或者還有更迫切的、不這么難的。然而,談論死亡,直面死亡而不化小,衡量死亡又不低估,明明白白展現死亡而不躲躲閃閃,這從嚴格意義上講,既不是理解也不是講解死亡,這樣的任務不可能完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應該做的只是領會死亡,或者掌控死亡,以避免惶恐與懼怕。同一個孩子對話,談論死亡,這可能是緊緊貼近生活,力求逼退沉默和惶恐的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2. 有人說電影《人生大事》給孩子的生命教育,是極具意義的,你怎麼看
以「殯葬題材」的電影《人生大事》,讓觀眾從葬禮這一「人生大事」中感受人情冷暖,這部電影體現中國人正視死亡、尊重逝者、珍惜生活的積極意義。與傳統生活類喜劇相比,「殯葬」因為涉及「死亡」,很難成為大熱類型,然而總會有人發現這個冷門題材中的溫情一面,從中挖掘真實的人性和社會風氣。有人說它不是專門給孩子看的動畫片,也不是給年輕人看的愛情片,而是一部談論生與死的作品——《人生大事》。我覺得此影片是及具教育意義的。
3. 我要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
成年人對「死亡」的態度
3月12日,79歲的瓊瑤阿姨在臉書上公開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交代自己的身後事――無論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後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以下是瓊瑤阿姨的原文――
雖然中維(瓊瑤阿姨的兒子)一再說,完全了解我的心願,同意我的看法,會全部遵照我的願望去做。我卻生怕到了時候,你們對我的愛,成為我「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承諾容易實行難!萬一到時候,你們後悔了,不捨得我離開,而變成葉金川說的――聯合醫生來凌遲我――怎麼辦?我想,你們深深明白我多麼害怕有那麼一天!現在我公開了我的權利,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都是見證,你們不論多麼不舍,不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驅殼,讓我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那樣,你們才是大不孝!

4. 如何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死亡
我小時候
父母是沒有跟我談論過死亡的。
我第一次面對死亡,是在七歲,
那一年爺爺去世了。
我還清晰的記得小寶第一次問我死亡的時刻,
她說: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
孩子問起去世的爺爺/奶奶去了哪裡,
你如何回答?
孩子對於死亡充滿了巨大的恐懼,
你如何化解Ta的緊張情緒?
中國人很忌諱談論死亡,
我們對於死亡,總是懼怕、不願正視,
對摯愛的親友的死亡難以接受,無法解脫。
怎樣給我們的下一代講述死亡?
從這部影片中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電影《尋夢環游記》,英文片名Coco
中文譯名很難讓人很難記住,
Coco恰好是片中連接生死兩界的關鍵人物,
寓意深刻。
主角是追逐音樂夢想的墨西哥小男孩Miguel,
他在亡靈節之日誤入一個五彩斑斕又光怪陸離的亡靈世界,
遇到了他的家族先輩,開始了一段奇遇。
亡靈節和我們的清明節相似,
是關於祭奠死者的節日,
墨西哥人在靈堂逝者的照片下,
插滿艷麗的萬壽菊,
供奉上逝者喜歡的食物,
晚上還會在墓地里聚會。
彩色剪紙指引著逝者的靈魂歸家與家人團聚。
與我們悲痛肅穆的清明節不同,
墨西哥亡靈節的基調卻並不悲傷
暗示逝者世界其實也是充滿色彩和生機的,
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著。
光怪陸離的亡靈世界
電影中有一個設定:
人的死亡並不是真正的死亡,
而是會變成亡靈繼續生活;
只有當人間都忘記了這個亡靈,
不再有人擺放逝者照片紀念,
亡靈才會「終極死亡」。
張愛玲說過:一個人一生中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腦死亡,意味著身體死了,
第二次是葬禮,意味著在社會中死了,
第三次是遺忘,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
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說的是一個道理:死後被人遺忘很可怕。
藉由這部影片,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些什麼道理?
正確的死亡觀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終點,我們都會老去,
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應該坦然面對,
但死亡不是結束,愛會一直延續;
認識生命的意義
加倍珍惜生命,珍惜當下;
加強家庭價值觀
家人就是一切
家是愛的港灣,要有家族傳承。
01正確的死亡觀
「死亡教育」最早起源於美國,
從上世紀80年代起,
美國就在中小學推行「死亡教育」,
老師和家長結合進行正式+非正式的引導。
現如今「死亡教育」逐漸演變成為一門教育學分支學科。
死亡教育其實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日本的生命教育始於1989年,
口號是「熱愛生命,選擇堅強」;
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始於1979年,
旨在培養青少年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紐西蘭的生命教育始於1988年,
針對5―12歲的學生,
課程包括校內和回家功課,重點是如何「照顧身體」;
英國建立了沿襲澳洲生命教育中心的慈善性機構;
德國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是
「死亡的准備教育」和「善良教育」;
瑞典的生命教育有百年歷史,
允許瑞典小學生到太平間與遺體接觸,
認識一個人死亡對自己、對親人意味著什麼,
還會讓小朋友摸著孕婦的肚子,
讓Ta了解人的出生,認知生命。
給孩子解釋「死亡」也是遲早的事,
解釋這個概念,可以分年齡段進行:
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理解力有限,可以用比較法,「活著」就是可以吃飯、睡覺、呼吸、走路、說話等,「死亡」就是這些都不能做了。還可以用「實施法」,比如,飼養的小動物死了,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安葬的位置、埋葬的方式等。
而6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更直接一點,壞消息就是壞消息:死亡,即永遠不會回來了,不管我們多麼傷痛,也改變不了這件事。死亡是不可逆的、是令人悲傷的。
通過討論死亡,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
坦誠面對死亡事實,正確認識死亡,
學會悲傷,學會懷念
能在情感管理上成長。
02生命的意義
對孩子恰當地進行「死亡教育」,
一來消除孩子對死亡的誤解恐懼,
二來更加認識生命的可貴與價值。
比如帶6歲以上的孩子去掃墓時,
可以告訴Ta,
死的人沒有知覺,什麼都不能做,
但活著的人,要通過掃墓等方式,
知道自己的祖先、來歷,要敬畏崇拜祖先。
告訴孩子,
活著的人需要繼續好好活下去,
珍愛生命、珍惜當下、多做善事,
才能不辜負自己的生命,
才能給逝去的人一個交代。
通過死亡教育,還應該讓孩子懂得感恩,
感恩生命、感謝父母、
感激每個擦肩而過的生命,
在有限的生命里,
追求自己的夢想,
創造無限的價值。
養成孩子的安全意識,
避免自殘或殘害別人/動物的生命。
03家庭價值觀
這部影片其實最想告訴人的是:
Family is everything.
家庭大過天!
如何教育孩子弄清楚「家」的意義?
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很多。
比如家人就是無條件的愛,
曾曾祖母最終理解Miguel的音樂夢想。
她手拿花瓣對曾曾孫說,
「你永遠別忘了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有多麼愛你。」
家人給了我們不計回報的付出,
對於家人的愛,我們理應感恩,永久銘記。
比如家庭要有傳承,
比如供奉先輩照片的靈堂,
以及禁止族人碰音樂的規矩,
以及做鞋手藝的傳授,
一個家庭,要有家族精神和價值觀的傳承。
比如家人就是陪伴和包容,
曾曾祖父背井離鄉追逐音樂夢想,
留下妻子一手撐起整個家,
妻子對丈夫缺席子女的成長又恨又惱,
但後來在亡靈世界兩人卻能和好。
小男孩Miguel來到曾祖母膝邊,
唱起兒時她父親對她唱過的Remember me,
竟然喚起她的兒時記憶,
父母的陪伴對子女很重要,
子女或晚輩對長輩的培養同樣重要。
一部電影無法成為死亡教育的教科書,
但總可以引起家長們的思索,
我們應該怎樣跟孩子討論死亡?
我們應該怎麼樣引導孩子不懼怕,
更珍惜生命,更懂得感恩?
希望我們未來都能學會因事施教、積極引導,
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家庭觀!
5. 怎麼跟六歲的小孩子解釋死亡
她應該知道什麼死亡,這很必要,你不可能保護她一輩子不受傷害 盡量說死了以後會怎樣,別強調死的方法和狀態。唯美些,譬如:做個好孩子一個善良的人……會上天堂和天使住在一起,做壞人,做壞事情死了會下地獄的,那裡有鬼什麼的…… 但是你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她是個怎麼的孩子,都一定要能保護自己,因為你失去了她,你會非常非常的傷心,不會再笑了……怎麼回答你自己把握
6. 應該怎麼告訴孩子正確理解死亡
鏈接: https://pan..com/s/1VhFMkAKRMe5_EUHxp0_zow
7. 如何向幼兒解釋死亡
鏈接: https://pan..com/s/1VhFMkAKRMe5_EUHxp0_z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