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個都不能少》作品的導演分析,鏡頭特點是什麼藝術特性所佔比率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紀實風格的電影,用的全是非職業演員,在片子里小學生就是小學生,村長就是村長,廣播員就是廣播員,連人物的名字都是生活里演員自己的名字。這樣的題材、風格都讓人想起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我覺得影片更像紀錄電影,更有公益廣告的味道。我非常欽佩張藝謀對這些非職業演員、尤其是對小演員們的調教,也欽佩張藝謀在片子里十分智慧的、幽默的導演意識。但是看過了還是有不知足的感覺,這是因為片子還是在述說一個簡單的事件,沒有鮮明的人物,沒有立得住的銀幕形象。究其原因,還是劇本結構的問題。具體說,這個戲的前半部分發展比較自然,一個被臨時找來代課的只有13歲的小老師懷著最為簡單的概念:只要那些上學的一個都不少,她就可以交差並拿到50塊錢。這裡面有著豐富的戲劇性,一個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之間的故事不乏幽默。但是到了後半截,小老師去找進城打工的孩子,這個過程就顯得太快,也太富偶然性,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洗盡鉛華、重歸鄉土的作品,在這部作品裡滲透著深切的人文關懷。與他以往影片所不同的是,這部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表現了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人關注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選用的都是非職業演員,他們從未經過表演訓練,但是他們卻以其質朴真摯的表演演繹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一是真實、二是真情。張藝謀的電影要做到視聽真實、質感突出,是由他的精益求精的態度保證的。寫農村小學,情真意切到這種程度,不是一般的技巧手段高低所在,而是導演長期積累,對農民、對教師、對小學生的巨大的愛,真心的關注,才能洞幽燭微地寫出他們靈魂的本真。
聲音的處理:《一個都不能少》開頭同期聲音的處理,接近一個村莊的體驗與經歷。
《一個都不能少》A盤,開頭,通過剪輯現實時間創造銀幕時間
特寫:視距最近的鏡頭,拍攝人的面部,人體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細部的景別畫面。它的特點是,取景范圍小,內容單一、集中、突出。它能夠強調細節,揭示人物的情緒變化和心靈世界,給觀眾在時間、視覺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反應。
近景:攝取人物上半身或人體局部形象的一種景別畫面。(有時把腰部以上稱為中近景)它的特點是比特寫稍遠,兩者有相似之處,近景中,人物的上半身活動和面部表情占據畫面顯著地位,能得以清楚交代。
全景:攝取人像全身的一種景別畫面。它的特點是有較廣闊的空間,能使觀眾既看清人物的全身動作又能看見人物周圍的部分環境。使得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相互的關系得到展現,人與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場面。
風格是構成精英話語文本的重要美學元素。風格是寫作者的內在情思、品行人格及語言特色共同創造的文章的一種外顯形式,它是個體創造的產物,具有他人不可取代的特性。以書畫為例,在千萬幅畫「竹子」的作品中,我們很容易就能辨認出鄭板橋的作品。因為他的「細竹」(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不僅具有清癯雅脫之美,而且富有傲視濁世的內在人格美(他常以葉少而突出其竹的「勁節」)。對於傳統經典作品,風格是彰顯其創作成熟的標志,是衡量其審美價值的重要尺度。現代主義作品也追求風格,甚至把有無風格作為其藝術等級的標准,正如著名現代派服裝設計師聖.洛朗所說的「比時尚更重要的是風格,風格是不變的。」 ⑤ 後現代主義文化中的先鋒派曾以顛覆、反叛的姿態標榜其不與主流同謀的風格(如表情的「酷」和極端化的探索形式等),但它們在市場和金錢的誘惑面前卻顯得十分脆弱。
如張藝某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雖然觀影時笑聲不斷,但笑聲中有沉重的感動:當銀幕出現那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條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筆,仍然靠看日影來判斷時間並隨時面臨輟學孩子們艱辛的生存環境時,不論是笑還是哭出的眼淚都不是「他們比我低」(亞里士多德語)的心理反映,而是欲說無語的一種沉重——為艱難求學的孩子們,更為了祖國的明天。最為感人的自然是小魏老師本真的人性和執著於「一個都不能少」的舉動。從她身上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迷失,看到了一種日益遠離我們的品質——對一種追求的執著。
通過平凡的人物、平實的語言、平淡的現實狀況,揭示、烘託人性的本質——人性的閃光點或是人性的醜陋。「喻大於小」是他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段,而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是神話般的人物、誇張的歷史和半文半白的語言,那充塞大腦的影音訊息和顯得有點勉強、難以自圓其說的主題內涵,反而使人物的本質——人性的表達被空前削弱。這種風格的突變,對於一位有著20年從影經歷、有著豐富經驗和相對固定藝術風格的導演來說,是要冒一定危險的。且不說觀眾能不能在短時間適應這種變化,就是這種「轉型」也很容易成為東施效顰、不倫不類的跟風之作。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
① 陳墨《電影商業化與國民文化心態》,載《當代電影理論文選》第411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② 《魯迅全集》第一卷24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③ 愛德華.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主義》第45頁,楊業治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版。
④ 轉引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修訂本第212頁,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
⑤ 轉引張檸《「現代性」與文學時尚》,見《文藝報》2002年9月3日。
⑥ 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第17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Ⅱ 最適合6-12歲兒童看的電影
6-12歲的兒童,應該給他們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義,有助於成長的電影。
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貧苦山村的教育工作者,為尋找去城裡打工的學生所經歷的感人故事。該片貼合兒童的視覺角度,讓孩子在看電影時受教育。
Ⅲ 那個被張藝謀看中的「奧運女孩」林妙可,12年過去,活成什麼樣
林妙可1999年,林妙可出生在北京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是北京《法制晚報》的一名攝影記者,母親劉喆平是一位大學教授,爺爺曾是名老革命軍人。
姣好的家境讓她從小就接受著優質的教育,唱歌、跳舞樣樣在行,還在北京各大比賽中頻頻獲獎,那時候的林妙可自信滿滿。後來,林妙可得到一個接廣告的機會,那是林妙可第一次上電視,表現的非常好。這一次成功的表演,讓她獲得了與劉翔,濮存昕等多位知名大咖合作的機會,甚至還為中國人壽保險,豐田汽車,匯源果汁等拍攝了幾十條廣告。
雖然林妙可身上背負著巨大的爭議,但這是她一定要走的一條路。不管未來會經歷怎樣的挫折,或許隨時間一點點過去,她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那個最真實、最自然、最可愛的林妙可。但實際上,林妙可不是個例,有很多孩子在人生某些階段里,都是成年人的「工具人」,把父母的期待、使命,當作自己「想要的人生」。
Ⅳ 張藝謀的兒時的事情
據一位老街坊介紹,兒童時代的張藝謀,見了外人不喜歡吭聲,總是嘿嘿地笑,沒有給大家留下什麼太深刻的印象。倒是他的兩個弟弟性格活泛。兒時的張藝謀最大的樂趣就是光著屁股去河裡游泳,上了學,雖然不是很勤奮,但學習成績卻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據肖華回憶,她當時是從北京轉學過來的,和張藝謀同班,最初對他的印象是蔫不出溜的一個人,但格外聰穎,一腦門子主意,學習成績非常好,畫畫很有天賦。
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080cb0100ehue.html
Ⅳ 張藝謀電影 風格是 什麼
一、改編類電影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就是很典型的小說改編類。通過小說的手法講述電影內容。同類的電影還有《紅高粱》、《金陵十三釵》等。換了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肯定會帶有導演的個人風格,有時會對原著造成極大地改動,例如《白鹿原》電影,就出現了大幅度地變動,個人認為僅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關系。
改編類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長篇類小說有較為龐大和復雜的故事和內容,如何將內容局限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講述完。例如《歸來》,因為時長限制,便弱化了對陸焉識以前生活的情節。重點表達陸焉識歸來之後的情節。 無論是《歸來》、《紅高粱》、還是《活著》,都高度還原的原著內容。雖然有刪減,但不失真,劇情緊湊而不缺失,高度還原作品。
二、時政類電影
《秋菊打官司》,《一個和八個》都是直接反應在社會問題,通過媒體的方式,讓大眾直接參與到時政問題的討論中。而且直接使用記錄片的拍攝手法,與之前的構圖意識強烈的電影截然不同。偷拍視角,停機再拍,靜止機位,高度還原的場景,大幅度的使用。這在當時整個電影事業在進行多元探索的時候是難得可貴的。
三、反思類電影
無論是《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金陵十三釵》等,都是討論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較量。討論著體制內人的掙扎和情慾的斗爭,而這些斗爭和掙扎帶走明顯的思想烙印,值得人們反思。
四、商業類電影
不能不說,張藝謀電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國電影發展史留下痕跡的就是商業電影類型。也是因為張藝謀,中國電影史上誕生了一個最為顯著的商業片類型——「大片」;從《英雄》開始,《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開創了中國式大片美學和傳統武俠的結合,呈現了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張藝謀結合國際視野,使用大明星、大製作、大場面、高曝光、營銷手段等方式,將中國電影推向了經濟的前沿。張藝謀電影創作的新變化給電影人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從這幾個方面不難看出,雖然,做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但張藝謀並不局限於自己的風格和主題。當陳凱歌沉浸於歷史與人文的反思,當黃建新沉醉於對城市迷茫的反思,當田壯壯醉心於對宗教的詮釋,張藝謀已經不單單局限於「文化批判」了。
其實張藝謀的創新突破更多的表現在拍攝手法上,也就是視聽語言的表現上。視聽語言是電影獨特的語言,那麼它的變換也就能直接反應導演的風格變換。
一開始的《紅高粱》大面積地使用紅色,相較與第四代導演大量使用自然光,這次變化是革命性的。為了表現出對生命的禮贊,大量使用紅色。也正是這種類似於中國畫的潑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陸電影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緊接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摒棄了《紅高粱》那種大寫意的手筆,一切的故事鎖定在四面封閉的深宅大院中。利用這個封閉的空間, 將電影中封建禮制對人的壓製表現到了極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後使用的連續疊化中的「囚」字形結構,直接表明了主題。張藝謀的拍攝手法其實更多的是對第四代導演的紀實類拍攝手法的顛覆,更多地打開了人們對電影的探索。
之後,《秋菊打官司》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偷拍視角的引用,紀錄片化的風格。徹底打開了人們對電影本質和內容的探索,不必拘泥於形式。也正是這種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應中國農村的本質現象和對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國際的注意。而後《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都採用了非演員的方式,拍攝手法也更簡潔,直接用靜止鏡頭。使得更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真實。
而後的《活著》,小說式的講述方式,更加彰顯的張藝謀的功力。相較與陳凱歌執著於對歷史和人文的思考,張藝謀更多地在探索電影的多元化。可以說,陳凱歌研究了電影的深度,張藝謀探索了電影的廣度。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張藝謀電影中所承載的東西。
一、悲劇情節
這其實不算是張藝謀的個人風格,第五代導演都偏愛悲劇。可能是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的。 張藝謀電影中,直面個人人生悲劇的影片是其電影藝術的代表,比如講述個人英雄悲歌的《紅高粱》;女性悲劇視角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講述人生悲劇的史詩視角的《活著》等。
這些電影的內涵性和價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劇情節之上的,而其實第五代導演都喜好將人物放置在歷史的大環境中對其進行人性的拷問,去揭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還有人性的卑劣性。表達這些問題,悲劇的表達方式無疑是最恰當的了。
二、抗爭的女性形象
歷史上女性在社會中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失去了應有的話語權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為坐標,處處體現出男性 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而在張藝謀的電影中,女性形象多為抗爭的女性形象。從《紅高粱》到《金陵十三釵》 展現了中國不同時期的女性在社會地位中的真實寫照,是按照不同時期男性的觀賞愉悅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運,由此表現出中國兩性關系雖具有隱蔽性,卻又不乏可見性。
三、濃烈的色彩
無論是《紅高粱》那種寫意式的大紅,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給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無不彰顯這位導演表現手法的彈性與張力。可以說,張藝謀的色彩運用成為一種辨識度,一種標簽。大量的、精準的使用色彩表達出導演對電影的掌控力。
其實總體來說,張藝謀一直在求變,不斷在突破,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個人烙印。張藝謀無論是對中國電影本體的創新,還是對電影產業的商業化發展都有著顯著的貢獻。
Ⅵ 張藝謀印象系列的電影有哪些!!要寫全!
1、《印象·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是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是中國·灕江山水劇場之核心工程。全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
2、《印象·麗江》
《印象·麗江》是繼《印象·劉三姐》之後推出了又一部大型實景演出,總投資達2.5億元,上篇為「雪山印象」,下篇為「古城印象」,原生態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由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張藝謀攜手王潮歌、樊躍共同執導,歷時1年多時間,經上百次修改完成。
3、《印象·西湖》
印象·西湖是「鐵三角」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後又一部「印象」系列實景演出,音樂由日本音樂家喜多郎擔綱,張靚穎主唱。
4、《印象·海南島》
《印象·海南島》由張藝謀旗下的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公司和國企海口旅遊控股集團共同出資1.8億元製作,是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和《印象·西湖》之後第四個印象系列作品。
5、《印象大紅袍》
這部影片由著名導演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共同組成的「印象鐵三角」領銜的《印象大紅袍》已完成最後的創作,該演出將以獨特視角,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展示不同的武夷「山水茶」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印象·劉三姐
網路-印象·麗江
網路-印象·西湖
網路-印象·海南島
網路-印象大紅袍
Ⅶ 張藝謀的《看電影》具體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三分鍾的短片,沒有任何對白,所有信息的傳達都是通過鏡頭語言和演員表演來完成的。短片由一個小男孩的面部特寫拉開序幕,鏡頭捕捉了孩子表情由平靜到信息的變化,發出了電影開始的重要信息,我們被孩子領入了影片中的世界,緊接著是一群孩子歡快跑來的下肢特寫,歡騰熱鬧的氣氛從孩子們輕快的步伐中表露無遺。孩子們的奔跑,之後放映員坐的車緩緩駛近,孩子們追著那輛車,人們都沿路歡迎,熱鬧的村落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更加熱鬧了。人群當中,鏡頭拉近,我們看到得是表情恬淡的女主人公,她帶笑意的眼睛,略羞澀的神情,影片中的愛情故事由此拉開了帷幕。孩子們在跳躍歡呼,使得整個畫面都生動起來,而女主角出現之後,畫面由躍動變得穩定、柔和,一動一靜,相得益彰。大家開始搭起幕布,擺放設備,七手八腳的;孩子們迫不及待的竄來竄去,這樣一組鏡頭,流暢自然,明媚清新。導演對於攝影構圖的把握顯得成熟並且考究。比如,畫面上下被平分成兩半,上一半是一排孩子們晃盪的腿腳,下一半是不遠處等待電影放映開始的大人們。這樣的構圖很有意思,視角十分獨特。另外還有,構圖方面,作者十分注重畫面的層次感,比如,還是一個村民們等待電影放映開始的鏡頭,畫面被三排觀眾分割開了,近中遠三層,層次分明,比例和諧。此外,對角線構圖法的應用也很常見。終於等到太陽下山了,孩子們對幕布上面的投影感到十分好奇,不停擺動舉起來的雙手,還有一組婦女們的笑臉接起來的鏡頭,不用說觀眾也能夠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的光和影為人們帶來的樂趣與喜悅。之後相繼出現了手影和皮影元素,這些看似日常的現象都和電影有莫大的關聯。
最美好的橋段就是最後一組鏡頭,放映員悠悠的搖著膠片,女孩幸福地坐在前面的光影之中,之前熱鬧的大人小孩兒們也都變得安靜下來了,一個孩子已經在忽明忽暗的光影里進入了夢鄉。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鍾,但作者從鏡頭語言到情緒傳達到影片色彩和構圖的把握方面以及光影的運用都展現出了嫻熟、巧妙的技法和構思。電影讓人們期待、歡呼、平靜、愛慕、躁動、欣喜和幸福。在光影的交錯之中,電影開始了,然後它帶著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
Ⅷ 關於幼兒教育的電影。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這顆種子發芽、生長,直到參天大樹,需要我們大家更多的關愛。兒童教育電影專為成長中的孩子准備,10部經典的兒童教育電影,非常適合在家庭中播放,讓孩子從這些精選全球的兒童電影中學習到愛、感恩、執著、信心和力量,讓孩子形成高貴的品質和獨立的人格,必將受益終生。
一、《死亡詩社》 【美國】
推薦說明: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世界是開放而絢爛的,壓抑只會激起反抗,讓孩子們循著陽光的方向,向著一切光明所在,用力地成長吧!
【影片簡介】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JohnKeating(RobinWilliams飾演)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板。Keating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
二、《放牛班的春天》【法國】
推薦說明:相信聽了這部電影的配樂,大家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說音樂原來可以化解堅冰,可以穿透心靈,可以創造奇跡!
【影片簡介】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畔底輔育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三、《菊次郎的夏天》【日本】
推薦說明: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部「教育」電影,曲折搞笑的情節有著日式漫畫般的幽默,觀看這部電影,就像炎炎夏日中刮來了一陣涼風,驅散了沉悶,留下的是熨帖的舒坦和會意的微笑。
【影片簡介】暑假到來,自幼喪父的小學三年級學生正男(關口雄介飾)如今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暑假特別無聊。他拿出母親從外地寄回的信,准備自己一個人去愛知縣豐橋市看望母親。鄰居阿姨(岸本加世子飾)發現後,決定幫正男完成心願。她拿出一筆錢做為旅費,還安排游手好閑的老公菊次郎(北野武飾)陪伴正男一起踏上尋母之途。可是在第一天,菊次郎就把老婆給的錢全部輸光,於是兩個人只好步行前往愛知。一路惹了不少麻煩後,菊次郎終於帶著正男到了他母親的家,但目睹母親新家庭的小男孩卻十分沮喪。歸途中,菊次郎努力安慰他,和路上遇見的幾個人一起,給了正男一個愉快而有趣的夏天。
四、《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推薦說明:這部片子經典到大多數人都聽說過,是張藝謀1999年執導的第一部完全採用非職業演員的作品,影片的突出不僅在於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也在於她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的教育現狀,正像導演張藝謀所說,「《一個都不能少》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了一份真切和力量來。」
【影片簡介】水泉小學唯一的老師高老師因為家中有事,需要暫時請假回家。村長不得不從隔壁的村子找來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來代替高老師上課。高老師覺得她年紀小,可是無奈找人不易,只好囑咐魏敏之每天給他們抄課文,准確點清人數,一個都不能少。原本30多個學生,因為家裡負擔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個。學生都覺得這個老師太年輕了,沒有老師的樣子便開始欺負她,整個教室都亂哄哄的。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可是家裡窮,母親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裡打工掙錢。魏敏芝得知情況後,呼籲同學一起湊錢去找他回來。魏敏芝到達城裡後,歷經辛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找到了張慧科,且因為她一路的尋找,讓大眾也開始關注這些山區里上不了學的孩子們。
五、《地球上的星星》【印度】
推薦說明:印度電影就像一幅色彩明快的畫,是非對錯總是很鮮明,正如這部電影一樣,給人的感悟和感動也是直接而真實的。
【影片簡介】伊夏(DarsheelSafary飾)是一個八歲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滿了別人不以為然的驚奇的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這些色彩對於成人世界而言並不那麼重要,伊夏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他們對則家庭作業、分數和名次更感興趣,當他惹出的麻煩已經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圍後,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學校接受教育指導。在新學校,一切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伊夏必須應對額外的與家庭分離的創傷。一天,一位突如其來的美術老師尼克(Aamir Khan飾),用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著每一個學生。學生們都對此滿懷熱忱,欣喜異常,但是伊夏並不如此。
六、《音樂之聲》【美國】
推薦說明:如畫般的風景是這部電影的背景,如畫般的心靈則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孩子的心是敞亮的,以真心是可以換真心的。
【影片簡介】瑪利亞(朱麗·安德魯斯 飾)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中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在與眾嬤嬤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名叫特拉普(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孩子的搗蛋,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七、《小孩不笨2》【新加坡】
推薦說明:故事其實並不新鮮,就像發生在我們每個人都曾認識的某某鄰居家。但正是因為不新鮮,也再一次提醒了我們,家庭與學校的不當教育給孩子造成傷害是多麼普遍。
【影片簡介】中產家庭的Tom和Jerry兄弟生活條件優越,但是他們卻有著諸多煩惱。爸爸(梁智強飾)是某手機開發公司的職員,媽媽(向雲 飾)是某著名雜志的編輯,夫妻倆整日忙於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在這對父母的眼裡,孩子們調皮搗蛋,一身的缺點,簡直讓他們操碎了心。Tom的好朋友成才(洪賜健 飾)生於一個單親家庭,父親(黃奕良 飾)文化程度不高,年輕時打架還瘸了一條腿。他為了避免兒子重蹈覆轍,便採取粗暴的方式進行教育。家長如此,學校的老師也如出一轍。教授華文的符老師痛心學生們的學業,然而在教育過程中不得其法,與學生的關系越來越緊張。校長一味遵循校規行事,甚至公開體罰以達到的目的。學校、老師、家長,本該扮演呵護幼苗成長的角色,卻成了揠苗助長和扼殺天性的兇手。當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時,孩子的心中已滿是傷痕……
八、《阿甘正傳》【美國】
推薦說明:單純而生的執著,是一種力量。
【影片簡介】阿甘(湯姆·漢克斯 飾)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常常鼓勵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並且認識了一生的朋友和至愛珍妮(羅賓·萊特·潘 飾),在珍妮和媽媽的愛護下,阿甘憑著上帝賜予的「飛毛腿」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阿甘成為橄欖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富翁,但是,他始終忘不了珍妮,幾次匆匆的相聚和離別,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們終於又要見面……
九、《牆壁之間》【法國】
推薦說明:教孩子不簡單,教半大不小的孩子更不簡單,教好了要花無數精力,教不好會被下地獄,向天下所有真心為孩子的老師致敬。必看的10部經典兒童教育電影
【影片簡介】新學期伊始,教師與學生們返回一所普通的社區學校。法語老師兼班主任的弗朗索瓦·馬林(François Bégaudeau 飾)面對升一年級的新班級,繼續用坦誠又有些好辯的方式教學,這群14歲左右的學生思維活躍,時常在寬松的課堂上反詰馬林或是鬥嘴、傳播八卦,馬林不得不一次次中斷進度,解決無數瑣碎的問題。這所學校內匯聚了來自多國的移民學生,隨之而來的問題時常在課堂細節中體現,馬林試圖盡量讓學生們找到自尊,但這些擅於讓老師頭疼的孩子似乎不太接受馬林的說辭。課堂上的唇槍舌劍與部分學生敵視老師的態度讓潛藏著的矛盾隨時會爆發。本片獲2008年戛納金棕櫚獎,由小說原著兼編劇的François Bégaudeau主演。
十、《小鞋子》【伊朗】
推薦說明:這是一部充滿童趣而又寫實的兒童電影, 《小鞋子》這部電影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朴實而又簡單,是阿里那顆真誠善良的童心打動了觀眾,是影片中處處閃現的人性之美,成就了她的經典地位。
【影片簡介】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阿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而此時,阿里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阿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阿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
Ⅸ 中國兒童教育片有哪些經典的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水泉小學唯一的老師高老師因為家中有事,需要暫時請假回家。村長不得不從隔壁的村子找來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來代替高老師上課。高老師覺得她年紀小,可是無奈找人不易,只好囑咐魏敏之每天給他們抄課文,准確點清人數,一個都不能少。原本30多個學生,因為家裡負擔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個。學生都覺得這個老師太年輕了,沒有老師的樣子便開始欺負她,整個教室都亂哄哄的。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可是家裡窮,母親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裡打工掙錢。魏敏芝得知情況後,呼籲同學一起湊錢去找他回來。魏敏芝到達城裡後,歷經辛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找到了張慧科,且因為她一路的尋找,讓大眾也開始關注這些山區里上不了學的孩子們。
小編說:這部片子經典到大多數人都聽說過,是張藝謀1999年執導的第一部完全採用非職業演員的作品,影片的突出不僅在於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也在於她真實反映了中國農村的教育現狀,正像導演張藝謀所說,「《一個都不能少》在司空見慣中拍出了一份真切和力量來。」
Ⅹ 張藝謀的《狙擊手》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張藝謀的《狙擊手》中有不少細節都很值得關注,因為張藝謀是一個特別擅長刻畫細節的導演,他的電影作品沒有一個地方是會露於表面的。在戰爭片《狙擊手》中,張藝謀說不能讓演員的知名度,影響角色的塑造。所以,為了刻畫真實的情感,描述真實的戰場景象,張藝謀啟用了新的科班演員,這些演員都是來自各大專業影視學院的在校學生,這一細節就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狙擊手》這部影片上映播出之後,沒有一個人是不落淚的。《狙擊手》上映之後的口碑能夠這么好,跟張藝謀在細節上的刻畫是有直接關系的。戰爭片的意義就是為了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張藝謀用自己的拍攝手法很好的做到了這一理念。就連《人民日報》這一主流媒體也曾發起過“看年輕人如何回應祖國號召”這一話題,主動提到了電影《狙擊手》中的主題歌曲《年輕人》。《人民日報》配文稱:要銘記最清澈的笑容。這一意思就是,我們要銘記中國志願軍們曾經為中國做過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