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兒童電影觀影報告
擴展閱讀
前幾年香港電影 2025-07-18 19:32:57

兒童電影觀影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6-15 05:41:12

『壹』 觀影報告是什麼

網頁鏈接

其實一回事 ,就是電影的觀後感,只不過叫法不一樣罷了

不曉得這么多賀歲檔,你打算寫哪一篇呢,流浪地球嗎

『貳』 觀巜念書的孩子》有感作文

周五放學,馳寶手拿一張電影票笑逐顏開,說是學校讓同學利用周末去看電影,心想一定又是什麼教育意義的片子,表現並不激動,不料小同學態度堅決一定要看,並且說要周六早點起床去看。不足為怪,小同學向來對老師的號召熱烈響應,俺這當媽的就當陪孩子看了,即便情節枯燥瞌睡了也權當補個美容覺吧。

周六早早起床,還特意打了個咨詢電話,電影的名字是《念書的孩子》。馳寶說要是〈喜羊羊和灰太狼〉該有多好。影院里到處是來觀影的孩子,馳寶還看到了同班的同學,興奮的手足舞蹈。電影開始,嘰嘰喳喳的孩子安靜了下來。

電影很唯美也很感人,表現的是一個山裡的留守兒童開開,爸媽出去打工了,和年邁多病的爺爺共同生活。開開想爸爸媽媽,唯一的方式是通過電話,在夢里他多少次夢見爸爸媽媽,又多少次看著爸爸媽媽離去,怎麼也抓不住,而這一切他只有在放學的路上給他的小夥伴小膽兒一隻小狗說。白天,放學後的開開幫爺爺做飯;夜晚,懂事的開開給爺爺念書。當有一天爺爺離去,爸爸媽媽回來後無奈返城,開開睡醒後一路狂奔追趕爸媽,那是怎樣的一種心酸啊!

九歲的開開和一隻小狗住在自家的老房子里,他害怕他驚恐,他放學後扒在台階上一邊寫作業一邊啃一口乾饃,看到這些怎不讓人淚如雨下。好在,影片的最後,爸爸媽媽把開開接到了城裡,開開難舍小狗,小狗在車後狂奔,開開在車內大哭不想去城裡,開開的善良再一次表現的淋漓盡致。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馳寶難得的安靜,當看到開開幫爺爺燒飯揉面,照顧生病的爺爺,小聲的說了一句:真懂事啊!而我,最初是抱著陪孩子一起看的心理,沒想到這樣一個留守兒童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其間,我幾次眼淚湧出,悄悄瞄一眼周圍的家長,也都用紙巾擦拭眼睛。

開開的懂事讓我們欣慰,但是我們心裡涌動的除了感動以外更多的是可憐,一個九歲的孩子他原本應該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在一起,原本不該有這么多的眼淚,可是如今更多的父母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把孩子和老人放在了家裡,也許經濟寬裕了,可孩子心靈的傷痕卻需要很長的時間來修補。

我的老家和影片中一樣,年青的父母過了年就外出打工,一直要到過年了才回來,他們的孩子大多和老人一起生活。而老人管的最多的是吃喝,很多學習心理上的問題他們無法顧及,真正能一路走到大學的孩子並不多。影片中的開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讓人欣慰,甚至能超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但是看到孩子悄悄流下的眼淚,看到孩子孤獨的身影,我想,還是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吧!盡管這其中有太多的艱辛和無奈。

『叄』 觀看電影《知無涯者》,並撰寫一份1200字以上的觀影報告(例如可結合言像意等方面對電影進行賞析)。

鏈接:https://pan..com/s/11ZsXTyaG-6uDvwVZWhVXhA

提取碼:txny

影片講述了一位默默無聞的貧苦印度少年拉馬努金,離開家鄉獨自前往英國劍橋求學的故事。

『肆』 觀看巴黎淘氣包觀後感350字

觀看巴黎淘氣包觀後感
《淘氣包小尼古拉》是近期上映的一部電影,是關於兒童題材的電影,看來這部電影之後,讓我有了很多的感受。洛朗·迪哈德也是這么一個具有幽默感和觀察力的導演,這份性格,可以從他成名的處女作《謊言與背叛》中看出來。或許在他編劇導演的作品中,結構稍微有些疏散,線索也會隨著劇情偏離,但總的主題還是能夠把握圓滿,人物的性格在幽默的對白中尚可樹立起來,這就是完成《小尼古拉》電影版的一個保證了。因為兒童故事本身就沒有確定的方向,每一天的校園瑣事,看似平常,卻都藏著孩子們的機警和狡黠。既要串起一個大致的劇情走向,又不能像成人商業片那樣刻意的鋪墊推陳,丟失了桑貝和柯西內的一份「閑趣」, 迪哈德要把握住這個度,才能讓挑剔的法國觀眾們會心大笑。
所幸導演做到了這一點,他找來了一班可愛,個性鮮明,自有嗜好的孩子們來扮演小尼古拉的夥伴(就連導演的小兒子維吉,也在片中出演了若奇同學)。每一個小學生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點:阿桑是個貪吃的大胖,每時每刻都在填肚子;熱福家裡巨有錢,總能弄來好東西;魯飛老爸是警察,他也常搞怪出歪點子;科豆是班上最後一名,但很仗義勇敢;第一名的小眼鏡阿囊最不招同學們待見,他還老給班主任打小報告…最後別忘了淘氣又善良的大主角小尼古拉,他可是整個計劃的決策者。這些孩子就像是每一個小學班級里都會有的活寶們,從書中走上銀幕,做著大人們看起來無足輕重,孩子們卻一本正經的舉動,影片彷彿在和記憶中的童年打招呼,勾起無限的感慨。
這真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影片,小時候我們是不是都是這樣的天真無邪呢?

『伍』 電影功夫俠觀後感500字左右

雖然拍攝在先,但是《功夫俠》既然遲於較為多知的《太極俠》上映,類似的名字和同一個主演,就不可能不被拿出來作比較。只說這個「俠」字,《太極俠》的Man of
TaiChi我感覺是林虎在地下搏擊真人秀裡面的一個Title,所以一直覺得電影名應該和片中一樣翻成「太極之子」會比較順口而且大氣……而《功夫俠》的Kungfu
Man就和我們平時說的鋼鐵俠蝙蝠俠一個意思。認識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是個超級英雄粉兒。各路有超能力有裝備有技術的英雄們,出沒在人間,用他們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打敗反派,拯救世界。這樣的故事百看不厭,當然不僅是因為酷炫的動作場面,而多半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所以大都在翻譯上使用了「俠」字。查不到最早這個用法是在哪位的身上,但是古語說俠者善德仁勇,終歸都是配得上這個字型大小。(不過超人並沒有這么翻……)

虎大自己在微博里提到《功夫俠》的時候,總是用的「兒童電影」這個詞。開始覺得是對黑歷史的自嘲,但是看完電影之後想起我在鋼鐵俠三的觀影報告里寫到一段關於孩子的。「真正認同超級英雄,無關政治威懾作用,無關商業價值,無關其他的,單單崇敬他們的精神,崇敬勇敢和奉獻的,總是那些孩子,總是那些有天真單純心靈的人們。」這個故事從小朋友的角度入手講述,覺得至少在這一點上著實挺棒的。

陳平說自己的時候,「平是平常的平。」就只是個平常的人,雖然會功夫,但不是超級英雄。他怕高,怕讓父親失望,看店的時候玩兒游戲機,但是雖然普普通通,遇到事兒的時候終究會站出來,該做的事情總是要做;懷著簡單堅定的心,雖然沒有SuperMan,但我是你的KungfuMan。

開頭一氣兒說了這么多有點接不下去……乾脆直接開始不客觀得了。我怎麼會覺得這個片「略黑」呢!在粉還是黑上《功夫俠》簡直走的是兩個極端啊?!鏡頭萌的能萌翻,黑的能黑得底兒掉。09年沒減肥的虎大大,臉上還是有點兒肉的,但是絕對真是剛好啊?!這個形象對小孩子來說更有親和力不是嗎!(對底下看電影的這仨人也更有親和力啊簡直……)(什麼)給了好多近景大臉鏡頭真是……而且福利也杠杠的不是嗎……格子襯衫真可愛啊………………(這段掐了別發出來啊喂)而功夫方面的表現力可能就要弱於《太極俠》一些了,或者也不是說弱,外行如我是感覺有點飄,鏡頭比較碎,覺得看得不太舒服,音效上也有些違和。片子里虎大的腳上功夫展現得更多,對於喜歡看這個的我真是覺得很棒嘿嘿!大都是多打一,少數幾場一打一和二打一(打女孩子也是毫不留情啊噗,不過那個姐姐身手漂亮得很>
<)都很精彩,竹竿打大刀那段好棒的啊啊!!大個兒一出場我們幾個都忍不住喊起來:「大個兒~」場景破壞力真是驚人啊哈……

虎大沒有用原聲感到有些可惜,不過終究有其考慮沒有辦法。片中夾帶的《不死鳥》響起來的時候心情也歡快起來,片尾漫畫風格的圖都點贊!順便取景基本都是在雲南對吧,作為半個雲南人看到那些個去過的地方,看到紅土地也覺得好開心啊~小Chris非常可愛,腦內的動畫化場景也非常可愛!小孩子容易篤信英雄,跟著父親在海上漂來漂去,沒有漂成個1900,天真的心裡活著超人那樣的英雄。摔倒在地的時候有高大的身影向他伸出手,擦背的時候會小心避開傷口,什麼時候都照顧著他,對他來說,就是我起的這個半通不通的標題啦,——

Su不super,都是好man啊。

『陸』 兒童影視的意義和作用

兒童影視的意義和作用: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興,則國家興,少年強,則國家強。

開展少年兒童影視教育,是激勵少年兒童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和美好事物,幫助其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有力措施。

是加強少年兒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豐富少年兒童認知的積極舉措。

適合兒童看的5部影視作品:

1、《精靈鼠小弟》

這部電影講述了家和歸屬的意義。整部電影詼諧幽默而又溫馨感人,腦洞非常大。

孩子們能通過這部電影更深層次的思考家人的意義。現在無數家庭養了寵物,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更能增加孩子的愛心和珍惜之情。

2、《夏洛特的網》

這部電影藉助身邊的萌萌噠的動物們告訴孩子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勇敢說不的人。

3、《ET外星人》

這部電影能讓孩子們學會懂得大愛,無私心的愛能跨越種族甚至星球,同時,能激發他們探索宇宙的興趣和慾望。

4、《天生一對》

這部電影始終充滿陽光的基調,溫馨的劇情和歡聲笑語,讓孩子們在快樂看劇中就能體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進而更加珍惜身邊之人。

5、《狐狸與我》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讓孩子學會愛不是佔有,愛更多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著想,給他自由,讓對方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生活。

愛,是種深沉的聯系,但卻不是束縛。也許,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孩子能更加理解愛的真諦。

『柒』 《看上去很美》觀後感

看到既是有緣,我來給你2篇吧,你借鑒一下,希望能幫到你,多追加分哦~~

第一篇:

昨日看了一部電影,《看上去很美》,改編自王朔的同名小說。看過之後,不禁又一次為王朔早期作品中的睿智、靈性,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贊嘆不已。《看上去很美》可能是王朔早期作品中最後一部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為什麼呢?因為這部作品講述了四歲小男孩方槍槍在進入幼兒園後的懼怕、順從、迷茫、覺醒、反抗的心路過程,而由一個小演員來表演,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這部作品通過方槍槍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中的經歷,表現了社會對個人成長的強力塑造,表達了作者濃厚的人本主義情結,其中不乏尖銳的隱喻。
四歲的方槍槍一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由於生活的變故,不得不來到了幼兒園。面對陌生的環境,他最初的反映是恐懼,不停哭鬧。老師以不哭鬧為條件,獎勵給他一朵小紅花,而此時的方槍槍並不理解小紅花就是能夠為個體帶來利益的社會評價、社會肯定,根本不予理睬。
生活進入軌道後,在小紅花榜前,老師宣布小紅花得主時,方槍槍稚嫩地質問:為什麼我沒有小紅花。老師答:不尿床、自己穿衣服、按時大便、飯前洗手才能有小紅花。方槍槍答:沒有人告訴我,不算。這是方槍槍最初的吶喊,雖然稚嫩,但他內心的本能已經在告訴他,不公平的事就不能算。
方槍槍為小紅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規定的時間認真的大便,但卻沒有能夠得到小紅花,因為他既不會自己穿衣服,還總是尿床。某日,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規定時間以外來接孩子,巧的是這位爸爸是後勤部副部長(軍隊幼兒園),幼兒園的上級。他注意到了小紅花榜,發現方槍槍還未有小紅花,而自己的兒子也不多,便以領導的姿態說:要加強對這位小朋友的幫助啊。乖巧的李老師立即表示今天得小紅花的就是其子與方槍槍。方槍槍的第一朵小紅花就這樣產生了。方槍槍一臉迷惑,他不懂,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卻得不到的小紅花,竟會以這樣的方式得到?從此,方槍槍不再為小紅花而奮鬥了。這算不算是方槍槍的幻滅呢?
在方槍槍的眼裡,李老師已不在是老師,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槍槍為自己的發現既緊張又興奮,他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自己的小夥伴,並在小朋友中開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動。在方槍槍的領導下,小朋友們組織了對李大灰狼的「圍捕」行動,但因力量懸殊,李老師迅速控制了局面,並清查謠言的源頭?面對來勢洶洶的李老師,方槍槍十分恐懼,但由於謠言傳播的無序性,一個替罪羔羊的出現使方槍槍迅速擺脫了困境。方槍槍發現,所謂「做錯了事,就要受懲罰」的定律並非那麼靈驗,而貌似強大的李老師也並非想像中那樣強大。從此,方槍槍徹底改變了,他不再馴服,到處惹事生非,成為害群之馬。
老師們知道,對方槍槍這樣的人,最大的懲罰就是孤立他,不給他恣意妄為的舞台。經過數天的禁閉,方槍槍終於又回到了群體中。在隊伍行進過程中,他手舞足蹈,大喊:看啊,我又脫隊了,快告訴老師啊!小朋友們卻始終熟視無睹。方槍槍終於明白,他的表演結束了,他的舞台不再有了。但讓方槍槍不明白的是,這一切是如何開始,又為什麼結束呢?一路走來,他始終在反抗,卻從未逃出過;他始終在融入,卻從未被接受過。
方槍槍的迷惑是許多人都有過的,但方槍槍的感知卻不是人人都有的覺悟。這覺悟既是方槍槍的,更是王朔的。能有如此覺悟,自然不是凡夫俗子。

第2篇:
《看上去很美》其實是王朔的小說,而且似乎是最後一部,我在大學的時候就看過了。電影既然王朔也參與了,那就也該忠於了原著的精神。不過我看原著基本就沒看太明白,這次看就更覺得和原著有些地方不象了。比如電影里把時代感的東西(就是70年代)給淡化了許多。但方槍槍的小演員的長相就和王朔是一個模子扣出來似的,這和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發掘了夏雨這個小姜文是一個道理。本質上,這類電影都是70一代人在掌握了社會話語權後懷舊的舉動,和曾經傳播很廣的70一代的游戲啦,零食啦,電視劇啦等等是一樣的,這不,這幾年同樣的文章都題目被改成了80一代,可見的確是話語權問題。

原著和電影對我來說都比較晦澀,我的解讀,就是這個幼兒園其實就是中國那個時代的縮影,所有的小朋友都整齊劃一,老師作為權威的象徵,竭力把小朋友們給訓練的喪失個性,比如淡化了語言交流,用哨音代替,一聲哨音就過來洗屁股,毫無隱私可言。吃飯的時候要添飯不能說話,要舉手示意。早起後必須集體拉屎,吃飯前必須先尿尿。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還用小紅花作為激勵。這些和我們曾經的時代不是一樣的嗎?我們每個人不都是被這么要求的嗎?而方槍槍會自己思考,懂得隱私,洗屁股的時候知道哭。於是是理所當然的壞孩子,方槍槍被孤立了。後來他自己跑來跑去,爬在石板上,外面隱約傳來了老師的呼喊。——那個時代啊。

也可能我解讀的太離譜。其實或許就是象前面說的,在70一代人掌握了社會話語權後,他們懷舊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幼兒園時代。

大惡魔李老師的角色盡管演的很好,可我覺得演員的相貌不象原著,記得原著里說的那個傢伙是個虎背熊腰健康的象奶牛的人,應該類似與歐美女人的身材。而這個李老師就不是了。而且抓惡魔一段,我更喜歡原著里小孩子爬出去報告解放軍去抓特務。
說到美女,那個唐老師就非常漂亮了。不過劇里最漂亮的小妮子則是北燕和南燕,真是小美人胚子,連走路都透出來個優雅。

不過影片中大量的男女孩露出屁股和生殖器的鏡頭或許有些問題,因為盡管在中國日本這樣的亞洲國家會覺得無所謂,可是按照歐洲法律,似乎這該算兒童色情來著。——據說影片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獎,似乎沒法律問題。

就是這些感受了。不過這個影片也購起了我對幼兒園的回憶,我也是住過長托的。天天都住在幼兒園。

『捌』 求一篇關於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觀影報告並就此談談中國式教學與外國教學的區別與聯

2015年8月5日晚,英國BBC2播出中國式教學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第一集,在中國國內引發熱議,中國老師和英國中學生之間的「較量」似乎火葯味兒十足,的確讓這部紀錄片奪人眼球。 談教育不能離開國情。看過這集記錄片的英國網友評論說,中國老師的教育方式適合中國這樣資源有限、機會有限,但卻擁有龐大人口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老師出口英國高中,為何會產生如此激烈的「水土不服」反應?「中國式教育」遭遇英國「熊孩子」,真的如此不堪?對於這些問題,浙江新通留學英港資深規劃顧問張震老師將帶領我們一起了解中英教育的差異,探尋紀錄片背後的秘密…… 另外,除了英國,中美教育又有何差異呢?讓我們聽聽在美讀書的華人學生怎麼說。 在高一下學期離開北京,到紐約讀高中的曲漪藍現在已經是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大三的學生。她說:「國內讀高中是老師拿鞭子趕著學,有時都不知道在為誰學習。在美國是放羊,不學習、不交作業也沒人管。學校不會為你組織高考復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曲漪藍認為,中國式教育有利於約束自覺性差的孩子,美國教育有利於培養精英。「很難說哪一種教育更好,要看個人吧。」 范思捷與曲漪藍感覺相似。她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在美國讀了三年高中。她認為,國內更重視基礎教育,每個學生在初、高中都會接受系統、全面的基礎教育,文、理各科基礎功扎實。「美國教育更注重發揮學生個人特長,因材施教,給了學生更多適合個人的學習機會。」 美國大學入學標准多樣化。大學錄取學生有較高自主權,不僅看學習成績,還看參加社會實踐等多方面情況。高中平時成績幾乎與大學入學標准考試(SAT)一樣重要。 曲漪藍說,從9年級(相當於初中三年級)開始,升學成績就是多項指標加權,包含考勤(10%)、平時作業(30%)和各種考試成績(60%)等等。老師對每一節課、每一次作業和每一次考試都有詳細記錄。 為在大學入學標准考試(SAT)中拿高分,她暑假上了3個月的輔導班。「學校輔導員會給我們推薦很多參考書,自己做各種練習,」她說。此外,她還在課余時間參加了數學小隊、打鼓隊,到養老院和幼兒園做義工等。 曾就讀於曼哈頓上東區公立高中、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的凱迪則認為,美國高中生看起來很輕松,不像中國學生那麼多考試壓力,但實則不然。 「這真的取決於各人,想要進名校的學生也很累。除了保持學習成績排名年級前列、大學入學標准考試(SAT)拿高分,還得參加各種樂器、體育和藝術活動,在各種社團中擔任領導職位,平時還要積極參加義工活動,如果能在各種競賽上獲得好名次,或者有聯合國或高盛(投資銀行)這種國際機構的實習經歷,才能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來自紐約一所公立學校的老師米歇爾·施奈德認為,堆積如山的作業會讓美國孩子們感覺壓抑和沮喪,甚至厭學。高中是美國學生面臨最艱巨挑戰的時期,孩子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學習以應付即將到來的大學入學考試和入學申請。 「我想美國學生如果直接進入中國學校上課可能會受不了,也許成績也跟不上。」 以上,就是在美讀書的華人學生對美國學習生活的親身體驗。 最後我們再回到文章的主題——bbc中國式教學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發的中英教育方式爭議。作為杭州新通留學的小編想說,對於中英兩國的教育,我們無法定論孰是孰非,但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更多的學習體驗,感受英國的教育風格。

『玖』 通過看憤怒的孩子電影寫一篇日記

春節臨近,央視大篇幅的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每每看到那些留守兒童期盼父母的眼神,內心中都為之震顫。同樣的童年,卻有著截然相反的生活。城裡的孩子能有父母陪著看電影度寒假喜慶的迎大年,而農村的孩子卻不能跟父母團聚顯得是那麼的令人心疼。

《憤怒的小孩》是一部關注留守兒童的電影,一部輕松歡樂題材的電影,影片雖然輕松但筆者卻看得沉重。同一片天空下不同孩子的命運,這命運從一出生就開始註定。出身不同人生際遇就大不相同,本片便是物質極其豐富但卻缺乏親子之情的逆反孩子選擇逃跑的故事,影片的主創卻讓孩子在廣闊的世界裡,找到了同伴,尋回了父母,也接受了誠信考驗,更不要說挫敗壞人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絕對對得起孩子們的期望。

對於新時代的父母來說,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兒童雖然在物質上是豐裕的,然而卻離爸媽越來越遠。成長需要的並不只是物質,在很大程度上關愛、在一起比物質更重要。因此,哪怕父母已經不在,可是蘭蘭卻仍然執著地想要回到當初的家。那張埋在匣子里的照片,並不僅是一種思念,而是一份很久以前就被拋棄的親情。本片作為春節期間唯一的兒童類賀歲喜劇片,都值得年輕父母們攜老扶幼走進影院享受那平日難得的老中少全家湊到一起的樂呵,然後多多少少反思下。成年人以為孩子只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便會開心,這樣的想法往往錯的離譜。

觀眾看到了眾多明星為幾個孩子甘當綠葉,范偉、陳坤、張嘉譯、江珊、張譯、陶澤如等多位大牌明星,如眾星捧月一般,聯袂參與這部兒童電影,共同襯托出兩位小明星的純真表演,在大銀幕上留下一段當代兒童的美好回憶。在年終歲尾用一場歡樂的遊行來製造些節日氣氛確實也應時應景,對於被管制了一年的孩子們來說,來看一看同齡人的精彩故事也多少讓自己平淡的日子增添一些歡樂。在追逐票房影響力的時候,中國電影市場似乎也應該更多些象《憤怒的小孩》這樣,有誠意,符合商業規律,又能填補市場空白的優秀兒童電影。

《憤怒的小孩》另一個方面試圖探討影視題材回歸兒童思維本身。兒童電影最怕的是一群大人從自己的思維出發,揣測、臆想兒童的思維世界以及生活,最後導致成片與兒童的思維大相徑庭。然而此片似乎在刻意的避免這方面的問題,也讓所有的觀影者用孩子思維看待孩子的童年。

『拾』 西柏坡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動畫片

今年學校組織我們這次看「觀紅色電影《西柏坡》」活動,令我受益匪淺。
裡面的人物大多都是小孩子,有:棗花、大金瓜、長生等,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兒童團團長:核桃。他勇敢堅強,不屈不撓,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那種為革命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
故事裡面也設置了很多的小動物,如:順毛驢、小雞一鳳、狗獾阿歡等動物夥伴形象,從觀影的效果來看,動物夥伴成了影片的一大亮點。小雞一鳳是個功夫高手,不僅把阿歡整治得服服帖帖,打起敵人也是絕不「腳軟」,一通「雞爪功」就能把敵人撓個鼻青臉腫。每到此處,都會引來觀眾的大笑。順毛驢也不簡單,大嘴酷似「獅吼功」,一口氣能吹人一個跟頭。而會打地洞的狗獾最後更是立了大功:核桃為了吸引敵機注意,成了敵人轟炸的目標。當棗花用力地挖土想找到他的時候,很多小朋友掉了眼淚了,而我那不聽話的眼淚,也在眼睛裡打轉了。而核桃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當時,我心裡充滿了從未有過的快樂!後來才知道,是阿歡的地洞就幫了大忙!
當我看到核桃受傷的時候,心中隱隱一痛,而當我看到核桃為了吸引敵軍的火力而被炸的時候,我的心真的痛了,是鑽心的痛,我以為核桃會死,但他在片尾,卻奇跡般的出現在大屏幕上,全場一陣歡呼,有好多人留下了眼淚,我相信,那時發自肺腑的。
看完電影,我真的不敢相信,兒童團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孩子們,能做出這么驚人的壯舉,更不敢相信,一個12歲的小男孩兒——核桃,能有為了革命而獻身的精神,真是「兒童團,出英雄」!
我是從我自己的回答上面弄過來的,我也寫過這篇作文,被老師表揚了的,希望你能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