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王家衛電影風格搞笑
擴展閱讀
馮卓凡好看的電影 2025-07-19 06:23:43
邁克爾加懷特搞笑電影 2025-07-19 04:31:22

王家衛電影風格搞笑

發布時間: 2022-06-12 16:03:27

A. 王家衛的電影到底是什麼風格

王家衛的電影暖色調,情節不乏幽默,文學味很足。

王家衛,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中國上海,籍貫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華語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系;

2013年,執導劇情片《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編劇獎、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19年5月15日,擔任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創投項目」評委會主席;

2020年8月2日,王家衛首次拍電視劇《繁花》擔任監制。

王家衛的電影是一個具有獨特的、或者說是虛無的世界,雖然根據影片不同時代的設定、空間的設定也不同,但是他描寫的世界總是一樣的。他以別樹一幟的電影觸覺和細膩的感情刻畫寫聞名遐而 。

B.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是什麼呢

如下:

一、墨鏡王的沒有白天

王家衛人稱墨鏡王,我更願意用其電影風格來解釋。縱觀王家衛的絕大部分電影,你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春光明媚、陽光燦爛的場景,塗滿王家衛電影的場景絕大多數與墨鏡過濾後的影像類似,除去白色後的斑斕色彩是其色彩風格。流動的動態暗夜風格。

二、被消解的空間

你永遠搞不清每個場景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像置身博爾赫斯的迷宮,王家衛把每個空間並置和二維化了,二維後的空間只有前後相續的鄰接關系,三維空間的相互關系被消解了。大多數時候,你只能通過演員的衣著、空間內具體的物件來認知空間關系。

三、戈達爾的跳切

鑒於這一點被電影人廣泛的使用了,算不是獨特的風格了。相比大多數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語言是極為復雜的,當然是巔峰時期的作品。只看電影中最簡單的正反打鏡頭,王家衛至少用三種不同的鏡頭軌跡來呈現,很明顯有拉斯·馮提爾的風格在其中。

四、被音樂裹挾的慢鏡頭和印象派的快鏡頭

三種慢鏡頭,戈達爾、馬丁·斯科塞斯,王家衛的慢鏡頭與斯科塞斯更一致,就是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掩蓋了慢鏡頭的慢,使其看起來像正常鏡頭下的抒情片段。這種慢鏡頭所帶來的電影進程暫停,跟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賢的空鏡頭的效果類似,既是情緒的累積又是觀眾所思所悟的時刻。

只要有動作激烈的片段,王家衛的鏡頭基本模糊一片,不要試圖去看清每個動作,所有運動的線匯聚成了印象派的一種模糊不清的印象動作,是霓虹燈下醉漢眼中川流不息的車流。

五、讓屋子哭代替人哭

用具體的事物映照人內心的感情,用具象來呈現抽象。最具代表性的是《重慶森林》,無論是梁朝偉對著肥皂的對談還是金城武的跑步流汗,都是對人不易影像化的內心情感狀態的形象化呈現。《花樣年華》中,張曼玉去往賓館探望梁朝偉的幾個看似跳切的上下樓梯去又折返的動作,非常形象化的呈現了張曼玉的矛盾心理,非常具有創新型。

C. 王家衛風格是什麼樣

王家衛的電影都會帶有一種,後現代主義風格,他的電影台詞充滿了幽默和文藝氣息。通過人物的敘述,他講述了一種與城市的疏離感,一種對過去的記憶,以及多視角的變異。

王家衛,是知名的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他的電影風格非常的別樹一幟,是非常獨特的,既有虛空般的,也有荒誕型的,既是孤寂的,也是邊緣化的。他喜歡將現實的東西用一種時空的轉換來表達出來。因此,他的電影也是人類的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

王家衛,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上海,在香港理工大學學的是平面設計,他與電影的結緣跟他的母親有很大的關系。

在他5歲的時候跟隨父母移居香港,但是身為海員的父親在去了馬來西亞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留下了相依為命的母子倆,而她的母親幾乎每天都會帶王家衛去電影院看電影,為什麼會這樣做不得而知了。但是,從這以後,王家衛就算是跟電影結緣了。

D.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是怎樣的

浪漫,華麗
很欣賞他的電影
給人感覺並不是那麼直白,而是朦朧的去自己感受的
看他的電影,需要一點文化修養
但電影本身是觸動人心的
就如張曼玉和梁朝偉在王家衛的電影里變的鮮活起來。
即使是讓一般人感覺沉悶的鏡頭
他們給人的感覺卻是在表達
所以很喜歡王家衛的電影
有空一定要全去看看

E. 王家衛影片的特點是什麼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同時,王家衛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號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會是用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炫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泄》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在今天對王家衛的成就下定論可能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F.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G. 王家衛電影風格分析是什麼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強烈的象徵性,他把武俠、阿飛、殺手們的江湖世界作為動盪、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隱喻基點,支撐起了現代人的內在焦慮和符碼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

其次是他在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他的現在進行時總是在一種懷舊的情懷中進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強的虛無主義,很孤獨、無奈的表現出人類的內心世界。

早年經歷:

王家衛出生於上海,籍貫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5歲的時候跟隨父母移居香港,身為海員的父親遠赴馬來西亞後留下王家衛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雖然生活貧苦,但他的母親卻幾乎每天都會帶王家衛去電影院看電影,他從此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家衛在香港理工學院(後改名為香港理工大學)讀平面設計時,他曾一度瘋狂地迷戀上了攝影。畢業後,王家衛因為從事所學專業工作不太久,就用業余時間加入了TVB(又名為香港無線電視台)的製作培訓班的編導組學當編劇。然而他並沒有在流水線般的無線台呆多久後就選擇了離開無線,從事編劇為生。

H.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是什麼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華語電影圈為世界影壇貢獻了眾多出色的作品與導演,而王家衛無疑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電影作者之一。他迄今為止的六部作品已經憑借著其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精神氣質的敏銳把握成功地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王家衛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平面設計時他瘋狂地迷上了攝影,特別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這些大師的作品對他的影響尤為深刻。1980年從學校畢業後,他進入香港無線電視開辦的電視製作培訓班學習劇本寫作和影視製作,後在一系列無線的電視劇集中擔任製作助理和編劇。1982年,王家衛離開無線正式進入電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電影編劇。1987年,王家衛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主將譚家明編寫系列影片「黑幫三部曲」的劇本,結果譚家明只採用了其中的最後一部拍成了《最後勝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衛的首部導演作品《旺角卡門》的劇本。從1991年的《阿飛正傳》到1995年的《墮落天使》,不斷涌現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衛對自我藝術風格的建立和鞏固。1997年,王家衛終於憑《春光乍洩》一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得到了國際影壇的肯定。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他是最敏銳洞悉了現時態香港的藝術家:人流擁擠、華洋雜處的重慶大廈,旺角的高樓分割出的暗藍色天空,啟德機場邊可以看見飛機起落的公寓窗口,當然還有路邊攤、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衛靠著這些標志性的元素組和出了一個世紀末的香港,最明顯的例子是《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當然你也可以把《東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現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洩》里的那種遠在異鄉的無根飄零的感覺也是對香港這個殖民城市在另一個異域時空里的反照)。王家衛是一個濃厚地背負「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現代城市所擁有的無機性和符號性使他的作品經常是內容隱藏在形式和風格里的,或者說,風格本身有時候就是他的內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導演的代表許鞍華、譚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輕易地觸摸到賴以支撐風格的「生活真實感」,但在王家衛的電影里你看不到這些。

王家衛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如果你仔細看過《重慶森林》,你就會發現兩個故事的某些細節其實是互相交錯的,王家衛用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來造成一種共時性的效果,既消解了傳統敘事的線性時間觀念又凸現了當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無序,從而形成了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精神意蘊。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碼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衛的電影里,你可以發現大量流行文化的符號,諸如流行音樂、商標、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歡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殺手、阿飛等其實都是一種都市邊緣的亞文化符號,這種由都市提供的消費符碼經過王家衛的拼貼變得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現代社會由具體實像蛻變成的符號化感性,這也使得他的電影極端敏銳,新鮮而發人深省。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你立刻想到的還會有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眩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洩》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王家衛的電影世界還在發展中,據說他的兩部新片《花樣年華》和《2046》將會有一個風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對他的成就下定論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導演作品年表:

《旺角卡門》(1987)

《阿飛正傳》(1993)

《東邪西毒》(1994)

《重慶森林》(1995)

《墮落天使》(1996)

《春光乍泄》(1997)

《花樣年華》(2000)

《二零四六》(2004)

《愛神之手》(2004)

《藍莓之夜》(2007)

I.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是什麼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華語電影圈為世界影壇貢獻了眾多出色的作品與導演,而王家衛無疑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電影作者之一。他迄今為止的六部作品已經憑借著其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精神氣質的敏銳把握成功地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J. 詳細介紹一下王家衛的電影風格

個人風格走向極致。支離破碎的敘事,孤峭寂寞的角色,回味再三的台詞。電影配樂,纏綿悱惻。拍攝角度,獨特橫斜。變化莫測的廣角鏡頭,疏離、彌亂,冷僻、孤獨,幽微的視覺意境,猶如巴山夜雨中一盞晃動的昏黃燈火。華麗都市,或大漠客棧的轉角,得、失,追尋與記憶,「王式電影」。

他喜歡用數字,比如時間,距離,日期等。這些又是敏感的證物。只有敏感的人,才會對日期、時間、距離等記得那麼清楚,因為刻骨銘心,因為不能再輕易忘記。

當所有人爭前恐後的用電影講故事的時候,王家衛更願意給我們講述一個個獨特的人。失戀的,迷失的,遭遇背叛的,得不到愛的,無論他們是男是女,身份背景如何,首先他們是人,就都有著人的情感和愛恨情仇。他更願意用情緒和行為表達情感,因為情緒和行為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

《重慶森林》中金城武失戀後每天都買一罐五月一號到期的鳳梨罐頭,給阿MAY的家人挨個打電話;林青霞不願意脫下來的雨衣和太陽鏡;梁朝偉是空姐女朋友甩了之後每天和肥皂、毛巾說話;王菲偷偷去梁朝偉家裡幫著打掃衛生,買金魚,換毛絨玩具;這些都在表達著他們各自內心的情感。對愛的缺失,對愛的渴望,以及對愛的不安全感,這些不僅是影片中的他們所有的,也是我們所共有的情感問題。王家衛恰恰捕捉到了,也完全的表達了,這是他最敏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