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父母的行為習慣對年幼的孩子影響很大。行為習慣的范圍很廣,它包括日常舉止的穩定性,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等。好的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壞的習慣則有害終身。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幼兒正處於發展時期,各方面都還未定型,既容易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幼兒最善於模仿,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他們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模式,以達到自我滿足。孩子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裡模仿來的。做父母的,應當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父母勤勞儉朴,家務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也會勤於家務,一絲不苟。
因此,父母的行為習慣好壞與否,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小孩子難免會出一些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小毛病,當家長在面對一些孩子的錯誤毛病的時候,總是以為的職責孩子,其實家長有所不知的是,之所以孩子會犯錯的原因還是由於父母身上的缺點引起的。 1、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源於父母的過度表揚或批評。 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同樣,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裡,從而幫助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2、孩子不服從管教,源於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一。由於各種原因,絕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會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以求在達到意見的統一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3、孩子缺乏自信,源於父母的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捨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范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4、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源於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於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 當然,懲罰並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適當的場所或時間濫用獎勵,也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 5、孩子固執、任性,源於父母過於民主。 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於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性、為所欲為。因此,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無憂考網:http://www.51test.net/show/8670611.html
㈡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年紀稍長的人,也許都曾讀過《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這是一位母親對她的一對兒女——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英雄的深情的回憶。相信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不僅僅會為書中主人公感人的故事而流下熱淚,而對那位偉大的母親,她在書中所敘述的關於怎樣教育孩子,怎樣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並且繼承了人類一切優良品質的人,都會留下深深的思索。
這位母親,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在《夜晚》里這樣說:教育是在每一件瑣碎事上,在你的每一個舉動上,每一個眼色上,每一句話上,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連你怎樣工作,怎樣休息……這一切,你的孩子是都會注意到的,他們是要在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你應該經常和你的孩子在一起,他應該在一切事情上都感覺有你在他旁邊,在這一點上永遠不懷疑。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特別是在學齡前後兒童的教育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作一些認真的剖析,我們會發現,父母的言行,正如這位母親所說的,對孩子的成長是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
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將對孩子的教育從日常生活中分離出來。我們時常會這樣做:試圖專門騰出時間、精力來對孩子做一下「集中」的教育。於是把一些本來該由孩子去做,或者與父母共同去完成的事情如家務等,由我們代替他們來做;而讓孩子坐在書桌旁或鋼琴前,為著一個我們為其設計的方向努力。而在這樣做時,我們似乎忘記了: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到底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怎樣的人。
也許在回答了以下一些問題後,我們會對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力有一些新的認識。
你是否對孩子一點小小的成績,過多地使用了溢美之辭;
你是否對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發表過截然相反的見解;
你是否對自己的工作經常表現出厭倦,並不止一次地抱怨社會的不公平;
你是否在有老人在場的時候,把餐桌上最可口的飯菜,都放在孩子的一邊;
你是否一邊發誓要戒掉煙酒,另一邊卻又吞雲吐霧抑或酩酊大醉呢;
你是否總在忙自己的工作,而對孩子的一個提問隨意敷衍甚至極不耐煩地打斷他的問話呢;
這一幕幕看似尋常而讓我們不以為然的小事,與突然有一天孩子的自私、任性、貪圖享樂、待人的冷漠等表現是不是存在某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有人說,從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就能想像到他的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是的,如果你是一個有較高修養的人,言談文雅,舉止大方,你的孩子一定很少言語蠻橫,行為粗野。而父母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評價,通常也會成為孩子衡量是非對錯的標尺。他會不自覺地以此來判斷他所遇到的人和事。讓我們來設想一下:你和孩子在一起看動畫片,畫面上的海爾兄弟與小夥伴們遇到了危險,海爾兄弟勇敢地挺身而出,留在後面掩護夥伴們脫離險境。這時你說,真勇敢,這樣才是男子漢。你的孩子的心中,就會不自覺地樹起一個學習的偶像。而在以後的漫漫人生路上,他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用勇氣和智慧去面對。而不是退縮、逃避。而相反,如果你說,快跑呀,誰落在後面,就會被大猩猩捉住。你的孩子又會怎樣想呢。他可能產生這樣的邏輯:遇到危險,重要的是保護自己。而對弱者的同情心,對困難的無所畏懼、沉著與勇敢的優秀品質,也許從此不會在他身上出現。那麼,如果有一天,當新聞節目中出現了無辜的人被欺負,而眾多的人在圍觀看熱鬧的場面時,很可能在那群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就是你的孩子。
而父母對待工作、勞動和享樂的認識與態度,通常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當你熱衷於物質的享受、物慾的滿足,當你對工作不再兢兢業業,而是熱衷於談論金錢與權勢,你的孩子怎能不去與夥伴們炫耀攀比物質的奢華,怎能不對勞動和學習表示出厭倦,並且嚮往安逸的生活卻不想付出辛勤的汗水呢?而當你更注重於精神生活,更注重於自己素質的提高,相信你的孩子也會在一大堆食物、玩具和一本好書之間做出使你欣慰喜悅的選擇。
卓婭和舒拉的母親在《夜晚》中還提到了另一位父親,他在兒女長大成人後,感到當初沒有好好教育他們,為此他深深自責:顯然是在孩子們的自私心和躲避困難工作的企圖剛剛開始萌芽的時候,我沒注意,因此就這樣由細微小事,由瑣碎事件構成了重大的罪惡,孩子們完全不是按我所希望的那樣長大的,他們粗野、自私、懶惰、不互相友愛……
為了我們不再發出如這位父親一樣的懺悔,也為了我們的孩子長大後不至於變成「粗野、自私、懶惰、不互相友愛」的人,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吧。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社會的將來,難道我們不應該在孩子看著我們成長的時候,努力使自己首先做一個我們所希望他們成長為的那樣的人嗎?
㈢ 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心理造成怎樣的影響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
當然我們都知道,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這個舉足輕重表現在哪裡呢?
孩子剛出生,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父母的出現,給孩子的精神世界,像給房間的基礎一樣,搭出了一個框架。
這個精神世界上的框架,基本是定型的。
除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又遇到另外的認知上的、或是極端事件的沖擊,把整個的框架摧毀。
那麼這個時候,既是我們重塑自己的最佳時刻,但又是一個危險時刻。
因為如果你不及時的塑造出更適合社會生存的人格框架,可能整個人就會頹廢,從而失去在社會上競爭的資格。
從新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父母的影響的確重要。
但在人的一生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知識、見識、人際關系慢慢增加,父母影響的重要性會慢慢的減少。
這體現在孩子從進幼兒園開始,會漸漸地接受社會規則的閹割。即要遵守社會規則才可以獲取生存資源,游戲資格,更多的人際交往。
孩童從這個時候起,已經學會和同齡人建立同伴關系。慢慢的同齡人在成長發育中,所佔的影響比重會越來越大。
這種現象在青春期尤其突出。
孩子基本上不會和父母做更多更深的交流,除非父母做了相對的調整,和孩子保持了良好的親子關系。
不過做再多的干涉以及影響,在這時候的效用已經沒有小時候那麼明顯。
結束學習的過程跨入社會後,孩子會在社會中,或者工作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別人對他的影響。繼而去改變或調整精神世界的構架。
這種調整或改變可能會持續人的整個一生。
所以有人說,學習是必須持續一生的事情。那麼說的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其實也包含了這種情況了。
所以我們必須注意:
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舉足輕重。
另一方面,從孩子進入到學校這種社會化的環境中後,父母影響的重要性就會越來越被其他關系所取代。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珍惜並利用好和孩子相處的黃金時期,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
祝每一個家庭幸福美滿,和諧快樂!
用陪伴,伴你永遠。
㈣ 家長總是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有多重要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中國的一句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幾個月大的兒童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蹣跚學步,孩子學會了說話、走路後,其說話的語調、走路的姿勢都可能帶有父母的痕跡,這一點在幼小的兒童(幼兒園之前)身上尤為明顯。兒童3歲前處在「圖譜時代」,他們把人們的行為模式看成一些圖譜,照著這些圖譜學習各種行為。
齊家,首在修身。
採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首先,要求父母們一定要嚴格注意自身修養。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修身。
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過度打扮易誤導孩子追趕時髦。父母的過度打扮容易給孩子造成時髦外表的不良示範,會使孩子誤認為時髦的裝扮很重要,助長孩子趕時髦、穿名牌的消費心理,分散孩子對學習的專注力。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穿著大方、整潔,比時髦服飾和名牌衣服更受人尊重,讓孩子養成節儉、干凈的穿著習慣。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鼓勵孩子參加散步、打球等體育鍛煉。
吵嘴打架易誤導孩子傾向暴力。父母如果經常用爭吵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不同意見,甚至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就容易誤導孩子產生「吵嘴打架也可以解決問題」的錯誤認知,使孩子模仿父母用拳頭解決與小朋友玩耍時發生的糾紛,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因此,夫妻因家庭瑣事發生歧見時,應該心平氣和的溝通協商解決,決不能在孩子面前大聲爭吵或動手動腳。
迷戀網路易誤導孩子產生網癮。手有些父母一有空閑時間,要麼使用手機玩微信、打游戲,要麼上網聊天,這會吸引孩子對手機和網路世界產生興趣。但由於手機和電腦屏幕都有輻射,屏幕照射時間過長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導致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下降。孩子在吃飯時玩手機還會分散孩子的食慾,影響體重增加等,但有些父母一邊告訴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玩手機,一邊卻自己在使用智能手機發微信。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有小孩子的家庭應制訂手機電腦家庭使用規則,並要求所有家庭成員遵守,才能較好的預防孩子產生網癮。
說三道四易誤導孩子輕視德育。很多家長特別是女性總愛對別人的長相或行為說三道四,有些父母說閑話不注意避諱孩子,讓孩子覺得背後說別人壞話也是可以的,慢慢的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行為。有這種不良行為的孩子會由背後議論他人發展為編造小朋友的「故事」,挑撥小朋友之間的關系,繼而說假話哄騙父母或老師,嚴重危害孩子的德育,不利於孩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質修養。因此,作為人父人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即便是有的人或事需要討論,也要避開孩子,以免使孩子受到不良影響,更要注重教育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批評抱怨易誤導孩子缺少自尊。有些父母常常批評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身材上的不滿意、生活上的不開心、金錢上的匱乏等問題,這會影響孩子的自信,產生自尊問題。假如父親常常抱怨工作不理想、有自卑情緒。這會給孩子特別是男孩傳達「爸爸沒本事,我也會很笨」的錯誤信息,削弱那些學習吃力、學習成績較差孩子的自尊,導致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因此,對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要在枕邊,到愛人那裡去獲得安慰,不要守著孩子批評抱怨。
攀比說教易誤導孩子產生叛逆。有些家長凡事總愛與人比教,工作不如朋友理想、收入不如鄰居多、孩子學習不如同學好等等,動不動就教育孩子說「你看鄰居家小孩如何如何」、「你某某同學如何如何」、「你怎麼就不如人家孩子上進」等等。大人小孩都有自尊心,要不怎麼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呢,對於孩子來說,此類攀比說教不僅不會調動他的積極性,反而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吸煙酗酒易誤導孩子不良嗜好。有些父母由於社交應酬多香煙不離手,工作壓力大常常借酒消愁,這會給孩子傳達吸煙可以交朋友,喝酒是可以緩解壓力的錯誤信息。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吸煙很男人有魅力,模仿大人偷吸香煙,嘗試飲酒緩解學習壓力,逐漸對煙酒產生好感甚至成癮。父母自身應該尋找更積極的解壓方式,比如鍛煉身體、戶外旅遊、冥想打坐、與好友聊天等遠離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