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那些教育類的電影--適合小學生看的
《少年雷鋒》 上海電影製片廠
《驢嘎上電視》 北京電影製片廠
《小象西娜》 上海電影製片廠
《鶴童》 中央電視台、黑龍江電影製片廠
(二)適合中小學生觀看的影片
《孤兒淚》 北京電影製片廠
《我也有爸爸》 上海電影製片廠
《孫文少年行》 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
《劉胡蘭》 山西電影製片廠
《紅發卡》 南京電影製片廠
《離開雷鋒的日子》 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紫禁城影業公司
二、科教片2部
《長城》 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知識老人》 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三、紀錄片2部
《近代春秋—從鴉片戰爭說起》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香港·1997》 中國影視音像交流協會電視委員會
第二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3部
《廣州來了新疆娃》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冼星海》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警魂》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白馬飛飛》 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
《鴉片戰爭》 峨眉電影製片廠和四川《鴉片戰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
《紅河谷》 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緊急救助》 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滑板夢之隊》 寧夏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
《犬王》 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男孩、女孩》 福建電影製片廠出品
《背起爸爸上學》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
《愛迪生的青少年時代》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出品)
《偉人愛迪生》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出品)
二、動畫片5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20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大森林裡的故事》10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中國民族民間故事和傳說》4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快樂家家車》15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格列佛游記》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前蘇聯高爾基青年電影製片廠出品)
三、紀錄片8部
《國歌》(90生活方式、短片)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
《風景這邊獨好》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革命領袖人物系列片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孫中山等領導人革命歷史)
《近代春秋》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其中包括:從鴉片戰爭說起、天國風雲、變法前後、辛亥浪潮、五四的曙光、北伐始末、抗日烽火、走向新中國)
《山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豐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周恩來外交風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新動物世界》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比爾·巴拉德公司出品)
四、科普片2部
《地震防震》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獻給孩子一顆堅強的心》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五、供高中學生作為電影精品藝術賞析的影片2部
《安居》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白比姆黑耳朵》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前蘇聯高爾基電影製片廠出品)
Ⅱ 哪位好心人給我提供有關反映中國近代青年英雄人物影片的片目,謝謝!
一、故事片10部
(一)適合小學生觀看的影片
《少年雷鋒》 上海電影製片廠
《驢嘎上電視》 北京電影製片廠
《小象西娜》 上海電影製片廠
《鶴童》 中央電視台、黑龍江電影製片廠
(二)適合中小學生觀看的影片
《孤兒淚》 北京電影製片廠
《我也有爸爸》 上海電影製片廠
《孫文少年行》 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
《劉胡蘭》 山西電影製片廠
《紅發卡》 南京電影製片廠
《離開雷鋒的日子》 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紫禁城影業公司
二、科教片2部
《長城》 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知識老人》 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三、紀錄片2部
《近代春秋—從鴉片戰爭說起》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香港·1997》 中國影視音像交流協會電視委員會
第二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3部
《廣州來了新疆娃》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冼星海》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警魂》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白馬飛飛》 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
《鴉片戰爭》 峨眉電影製片廠和四川《鴉片戰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
《紅河谷》 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緊急救助》 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滑板夢之隊》 寧夏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
《犬王》 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男孩、女孩》 福建電影製片廠出品
《背起爸爸上學》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
《愛迪生的青少年時代》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出品)
《偉人愛迪生》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出品)
二、動畫片5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20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大森林裡的故事》10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中國民族民間故事和傳說》4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快樂家家車》15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格列佛游記》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前蘇聯高爾基青年電影製片廠出品)
三、紀錄片8部
《國歌》(90生活方式、短片)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
《風景這邊獨好》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革命領袖人物系列片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孫中山等領導人革命歷史)
《近代春秋》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其中包括:從鴉片戰爭說起、天國風雲、變法前後、辛亥浪潮、五四的曙光、北伐始末、抗日烽火、走向新中國)
《山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豐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周恩來外交風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新動物世界》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比爾·巴拉德公司出品)
四、科普片2部
《地震防震》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獻給孩子一顆堅強的心》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Ⅲ 有哪些好書被拍成了電影
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嘯山莊》,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該書被不同導演在不同時期拍攝成電影。1992年,派拉蒙影業出品,朱麗葉·比諾什,拉爾夫·費因斯主演的第一個版本。1939年上映,是由威廉·惠勒執導拍攝,勞倫斯·奧利弗、梅爾·奧勃朗主演的一部愛情片是第二版本。
Ⅳ 高爾基的<<在人間>>主要講什麼
經典名著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糊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在小說,作者不只是再現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們的生活習俗、道德觀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體現勞動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廣泛深刻地再現了廣大下層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情結,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
作者風采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於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即今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他4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0歲時外祖父因遭火災而破產,他便被拋到「人間」,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流浪生涯。16歲到喀山,原想上大學,結果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那裡,他接觸了進步青年的革命團體,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
他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1901年發表《海燕之歌》,標志著高爾基創作的新發展。主要作品還有《母親》、《小市民》、《最後的一代》。《母親》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熒屏再現
影片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由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1939年出品。
從這部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俄國十月革命前普通人民廣闊而復雜的多面生活。銀幕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表現了生活的殘酷,人們精神的壓抑,小市民卑微愚昧的面貌,又表現了人的純潔、質朴、善良的本性,以及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影片曾獲1941年度蘇聯國家獎金.
高爾基的名著,高爾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賽�6�1馬克西莫維奇�6�1彼什科夫。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文學遺產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間》是這套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的是少年高爾基走進社會,工作(實際上是童工)之後的種種豐富多彩的經歷。高爾基十來歲就開始到鞋店做學徒,後來又到輪船上做洗碟工,到一個繪圖員親戚家做助手兼傭人,到聖品店做店員,在建築包工頭手下做助手,並相繼接觸了一些上層人物,看到了許許多多或美或丑、或奸或愚的社會現象。高爾基通過回憶他少年的經歷,向讀者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的種種社會現象。
在人間 簡介
《在人間》不僅是作者童年時代的自傳,不僅是一個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個時代藝術性的史冊,反映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成長引起的小資產階段手工業的瓦解過程。阿瘳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產,就是俄國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 小說描述了普通俄國人的困苦生活和他們日常的苦悶,顯示出這個少年對這種生活的反抗情緒越來越強烈了。從而創造出一個能幹、求知慾很強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書中真實地描寫了人民下層的嚴峻的、陰暗的生活,也描述這個來自下層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觀。這部自傳小說獲得了進步的社會活動家的好評。亞美尼亞作家希爾萬扎傑認為這部小說具有全人類的意義。
Ⅳ 世界公認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有哪些
世界公認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有這十部:《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童年》、《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利斯朵夫》《飄》。
第十名:《飄》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歷經十年完成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這部作品被稱為有史以來最經典的愛情巨著之一。1939年,美國導演維克多·弗萊明將其拍攝成電影,中文影片名為《亂世佳人》。由英國演員費雯·麗,克拉克·蓋博飾演男女主角。1940年,該影片在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十個獎項。
Ⅵ 求:適合小學生觀看的影片
為促進中小學生影視教育的深入開展,充分發揮影視育人功能,經全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協調工作委員會評選審定,教育部辦公廳、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辦公廳、文化部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印發〈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的通知》,以便各地做好組織觀看和放映等有關工作。
第一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0部
(一)適合小學生觀看的影片
《少年雷鋒》 上海電影製片廠
《驢嘎上電視》 北京電影製片廠
《小象西娜》 上海電影製片廠
《鶴童》 中央電視台、黑龍江電影製片廠
(二)適合中小學生觀看的影片
《孤兒淚》 北京電影製片廠
《我也有爸爸》 上海電影製片廠
《孫文少年行》 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
《劉胡蘭》 山西電影製片廠
《紅發卡》 南京電影製片廠
《離開雷鋒的日子》 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紫禁城影業公司
二、科教片2部
《長城》 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知識老人》 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
三、紀錄片2部
《近代春秋—從鴉片戰爭說起》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香港·1997》 中國影視音像交流協會電視委員會
第二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公布
一、故事片13部
《廣州來了新疆娃》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冼星海》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警魂》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白馬飛飛》 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
《鴉片戰爭》 峨眉電影製片廠和四川《鴉片戰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
《紅河谷》 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緊急救助》 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
《滑板夢之隊》 寧夏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
《犬王》 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
《男孩、女孩》 福建電影製片廠出品
《背起爸爸上學》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
《愛迪生的青少年時代》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出品)
《偉人愛迪生》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出品)
二、動畫片5部
《自古英雄出少年》20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大森林裡的故事》10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中國民族民間故事和傳說》4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快樂家家車》15集系列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
《格列佛游記》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前蘇聯高爾基青年電影製片廠出品)
三、紀錄片8部
《國歌》(90生活方式、短片) 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出品
《風景這邊獨好》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革命領袖人物系列片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孫中山等領導人革命歷史)
《近代春秋》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其中包括:從鴉片戰爭說起、天國風雲、變法前後、辛亥浪潮、五四的曙光、北伐始末、抗日烽火、走向新中國)
《山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豐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周恩來外交風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
《新動物世界》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美國比爾·巴拉德公司出品)
四、科普片2部
《地震防震》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獻給孩子一顆堅強的心》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出品
五、供高中學生作為電影精品藝術賞析的影片2部
《安居》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出品
《白比姆黑耳朵》 北京三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行錄像帶、VCD(前蘇聯高爾基電影製片廠出品)
Ⅶ 《童年》的主人公是誰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主人公 阿廖沙
Ⅷ 誰知道《凡卡》相關的故事
我知道,那就是《在人間》,《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糊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展了阿廖沙的視野,他決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他懷著這樣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在小說,作家不只是再現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們的生活習俗、道德觀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體現勞動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廣泛深刻地再現了廣大下層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情結,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
作者風采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於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即今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他4歲喪父,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10歲時外祖父因遭火災而破產,他便被拋到「人間」,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流浪生涯。16歲到喀山,原想上大學,結果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在那裡,他接觸了進步青年的革命團體,並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
他將自己的一生寫入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1901年發表《海燕之歌》,標志著高爾基創作的新發展。主要作品還有《母親》、《小市民》、《最後的一代》。《母親》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熒屏再現
影片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由蘇聯兒童電影製片廠1939年出品。
從這部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俄國十月革命前普通人民廣闊而復雜的多面生活。銀幕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表現了生活的殘酷,人們精神的壓抑,小市民卑微愚昧的面貌,又表現了人的純潔、質朴、善良的本性,以及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影片曾獲1941年度蘇聯國家獎金。
高爾基的名著,高爾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文學遺產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間》是這套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講述的是少年高爾基走進社會,工作(實際上是童工)之後的種種豐富多彩的經歷。高爾基十來歲就開始到鞋店做學徒,後來又到輪船上做洗碟工,到一個繪圖員親戚家做助手兼傭人,到聖品店做店員,在建築包工頭手下做助手,並相繼接觸了一些上層人物,看到了許許多多或美或丑、或奸或愚的社會現象。高爾基通過回憶他少年的經歷,向讀者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的種種社會現象。
在人間 簡介
《在人間》不僅是作者童年時代的自傳,不僅是一個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個時代藝術性的史冊,反映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成長引起的小資產階段手工業的瓦解過程。阿瘳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產,就是俄國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 小說描述了普通俄國人的困苦生活和他們日常的苦悶,顯示出這個少年對這種生活的反抗情緒越來越強烈了。從而創造出一個能幹、求知慾很強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書中真實地描寫了人民下層的嚴峻的、陰暗的生活,也描述這個來自下層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觀。這部自傳小說獲得了進步的社會活動家的好評。亞美尼亞作家希爾萬扎傑認為這部小說具有全人類的意義。
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年)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父親是木匠。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重勞動之餘,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馬克西姆・高爾基(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高爾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義短篇《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描寫流浪漢生活的代表作《切爾卡什》,都是在1895年發表的。1899年,高爾基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福馬・高爾傑耶夫》。 1901年,高爾基因參加彼得堡的示威遊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詩《海燕》就是他參加這次示威遊行後寫的,他以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風暴。同年,他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革命無產者(革命工人尼爾)的形象。1902年,寫了劇本《在底層》,它是作者20年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是高爾基戲劇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勢高漲的歲月里,高爾基作為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為1905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1906年,高爾基最優秀的代表作《母親》發表了。在世界文學史上,它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的歷史時期。同年,在美國寫了描寫工人暴動的劇本《敵人》,它是高爾基最優秀的劇作之一。1906―1913年,高爾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僑居義大利,成為一個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從此,他和列寧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和深厚的友誼。1911―1913年間,寫了故事集《義大利童話》。1913年高爾基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爾基回到祖國,主持《真理報》文藝欄,從事文化組織工作和文學活動。1916年,發表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1922年發表第三部《我的大學》。十月革命勝利後,1925年發表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1936年寫的長篇史詩《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高爾基的最後一部巨著,這部史詩是高爾基最傑出的藝術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爾基主持下召開了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高爾基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
Ⅸ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Ⅹ 要十本名著的簡介
(一)《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二)《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三)《名人傳》本書由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貝多芬傳》組成。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是音樂家,一是雕塑家兼畫家,一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四)《格列佛游記》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諷刺小說之一。全書共分四卷。小說以第一人稱,通過主人公英國外科醫生格列佛周遊「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的奇遇,對18世紀前半期的英國進行了全面的諷刺和批判,抨擊了當時的議會、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國統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特色。作品想像豐富,手法誇張,諷刺尖刻,語言朴實,用語簡潔。全書的虛構和細節的真實結合完美,具有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力量,是開創英國文學史上諷刺傳統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紅樓夢》 《紅樓夢》一書,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
(六)《三國演義》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七)《水滸傳》宋朝統治者腐朽兇殘,宋江、魯智深等眾多好漢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桿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著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群眾的神勇鬥志,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八)《父與子》這篇小說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是一部較成功的社會政治小說。小說通過描寫巴爾扎羅夫費涅奇卡和基爾沙諾夫的三角愛情,反映了先進青年的思想和保守貴族思想之間不可調和的斗爭,小說中的父輩和子輩正是以思想觀點為標志。作品描寫生動、細膩,含意深刻,給予讀者高度的藝術享受。
(九)《飛鳥集》共收詩325首,多來自《塵埃集》,本集實際是詩人的內心歷程的記錄,猶如旅途之鳥留下的一個個腳印。以進化論的觀點和樸素的辯證觀點,揭示了生活中的不少真理,流露了作者自身的神秘主義,宗教觀。
(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清蒲松齡作。分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作者在大量搜羅民間奇異傳聞與借鑒前人之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豐富的想像,創作出不少優秀作品。以談狐說鬼的表現形式,揭露當時官場腐敗黑暗,暴露科舉制度的弊端及試官的昏庸無能,描寫人與狐鬼的戀愛故事,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理想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