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觀察記錄《小人國》(一)觀看視頻,撰寫觀察記錄。要求:1、確定基本信息(含觀察目的),客觀記錄幼兒
摘要 紀錄片《小人國》觀後感 周一的晚上,園里組織老師一起觀看紀錄片《小人國》 。聽到這個小消息時,我的心 里是有些小小的激動的,早就聽說過這部片子,特別的想看,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都無 緣觀看這部紀錄片。現在終於可以好好看看這部片子了,心裡真的是很高興的。 在看《小人國》的過程中,我至始至終都抱著一種認真的態度,我知道,這不是一部 電影,不需要我用去娛樂的眼光去看,她是一部真實紀錄幼兒內心世界的紀錄電影。在面 對他時,不但需要我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用心去看去感受去體會,因為她為我揭示了一 個熟悉真實的兒童王國,為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示了孩子們的世界,讓我可以站在另外一 個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和內心。 看完整個紀錄片,我總結出紀錄片了著墨最多的是三個孩子,為友情四季等候的四歲 女孩辰辰,五歲的孩子王池亦洋,兩歲的探索者錫坤,講述了一個兒童世界關於權利、情 感和探索的故事。看到辰辰一次又一次沉默的等待,我的心裡真的很酸,當我看到辰辰的 沉默時,我想到了我們班的十一小朋友,她和辰辰一樣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小朋友老師交 流,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到辰辰天都沉默的站在門外期待 南德的出現,我給辰辰的等待起了一個名字叫「心酸的等待」 ,她的等待真的讓我感到心 酸,讓我忍不住的留下淚來。看完紀錄片後,我一直在想,每當十一在安靜的做自己的事 情時,當她安靜的看著老師和小朋友時,她是不是也在等待著我,等待我們老師去真正的 走入她的內心,走入她的世界,成為她的朋友「南德」 。想到這里,我覺得,在以後的活 動中,我要更用心的去對待十一,想法設法去走進十一的內心世界,更加的用心去貼近幼 兒的每一個舉動,早日成為十一的好朋友「南德」 。 紀錄片里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巴學園的幼兒園里,提起巴學園,我想起了那本很著名 的《窗邊的小豆豆》《窗邊的小豆豆》也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巴學園里的真實故事,幸好 , 手邊也有這本書,趁著看完《小人國》的一些感觸還在,我會抓緊時間重溫一下教育經典 名著《窗邊的小豆豆》 。 荔枝班 郭春利
② 觀察記錄《小人國》(一)觀看視頻,撰寫觀察記錄。要求:1、確定基本信息(含觀察目的),客觀記錄幼兒
摘要 記錄觀察可以這樣寫
③ 幼兒園紀錄片《小人國》中,兩名幼兒扮演王子公主這一片段的觀察記錄
摘要 可以發現其實在兒童的世界裡也是存在一個小型社會,裡面有各種類型的人,但是他們都是天真活潑可愛的角色。孩子們雖小,但內心世界豐富多彩
④ 幼兒園對孩子的觀察記錄怎麼寫
和貝貝相處一段時間後:發現他是一個比較安靜的小男孩,而且很少和小朋友說話,別人活動時,他就靜靜地站在一邊,但是學習的時候很認真,老師的話句聽得進,但從不舉手回答問題。只用眼睛看你。
有一次,在室內自主閱讀時間段,因為這個時間段請小朋友們自己拿書,看完後在和其他小朋友交換。開始的時候,所有小朋友都挑選了一本自己滿意的書本,只有他一個靜靜地站在一邊書櫃面,這本拿拿,那本放放。於是,我走到他旁邊,問他還沒有選到自己喜歡的書嗎?他用蚊子般的聲音告訴我,我幾乎沒聽見。我又微笑的問他:「老師當你的朋友,和你一起挑書吧,好嗎?」他望著我,我看出他眼中的喜悅了。我問他,你喜歡什麼樣的書本?他說:恐龍,沒有了。我明白了,原來他喜歡的恐龍書已經被其他小朋友借走了,所以他一直挑不下來。我說你在拿本書跟那個拿恐龍書的小朋友去交換吧。他只是拿了一本,然後慢慢的走過去,當他發現那個拿恐龍書的男孩是可樂時,就站在一邊,看著他。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這個行為持續了2分鍾左右,我又去問他:為什麼不拿你的書本和他交換。他回頭看看我,不說話。請你看著老師是怎麼做的。我對著可樂說:可樂,你的書本看完了嗎?我們交換下,好嗎?可樂望了我一下說:好啦,戴老師。一轉身,現在恐龍書在我手裡,貝貝,你想一想怎麼和我交換呢?他看著我:蚊子般的聲音說:我們交換下,好嗎?我微笑說道:請你在大聲一點,我沒有聽到。於是他又低下了頭,稍微大聲了些:老師,我們交換下,好嗎?我說:好啦。於是把我的書本和他交換了。看到他嘴角的笑容,滿意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書了。
案例分析:
貝貝小朋友在入園時,是個分離焦慮較嚴重的小朋友,只是坐在位置上默默的流淚,每當將他情緒安撫好。當你一轉身,他的眼淚又會掉下來,這種現象會持續到午睡時間段。而且經歷的時間較長,有1個多月。當他比較適應幼兒園生活時,他的言語、歡笑聲都是較少的,更多喜歡用行動來表示。在男孩子里,這類的男孩屬於較為內向的小朋友,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較為安靜,不會去爭奪任何物品。交際圈更為狹小,就喜歡獨處,安靜,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每當遇到困惑,也是自己站在一邊,不會主動的尋求幫助。個人認為內向的原因大多數跟家庭的遺傳和生活環境有關。若這個小男孩不是因為遺傳,就是家中所處的生活環境導致他的內向,不善於言行。後來也與家中的父母和撫養人員交流得知;他在熟人和熟悉的環境面前喜歡交流,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在陌生人面前就是不說話,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也不願意多看多交流。
解決對策:基於以上分析:
1、拓展貝貝同學的交流圈,父母、撫養人員應該多帶他去熱鬧、新的環境中去體驗陌生環境,同時鼓勵他應與同伴、或同齡人群多交流,多溝通。
2、教師在幼兒園應該多以鼓勵、肯定的方式為主,同時也多讓他有上台表現的機會和更多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機會,交給他適當的交往技能技巧,在他交往的進步中及時表揚、鼓勵。讓他感到交往帶來的快樂和期待。
⑤ 幼兒觀察記錄怎麼去寫
一.小班幼兒年齡小,很多孩子剛剛脫離家庭,脫離父母的懷抱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中,他們對於老師、同伴都比較陌生,還處於一個熟悉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規范。有一些孩子平時是爺爺奶奶帶的,平時都用土話交流。因此在語言課上經常出現半句普通話半句土話的回答,比如有這個一個問題:蘿卜放在哪裡?我班干天宇小朋友就說,蘿卜放在「鋪讓(床上)」。還有幾個幼兒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在吃午飯的時候,屠昕瑞小朋友就經常會說一句:「老師我吃不飽。」然後我們就非常奇怪的走過去發現他碗里還有飯菜怎麼會說吃不飽呢?問他還要添嗎?他就搖搖頭,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吃飽了不會表達這個意思。 聽了真讓人哭笑不得。這樣的例子在小班裡舉不勝舉。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就給予孩子及時的糾正,告訴他們正確的該怎麼說,讓他們理解話的意思。 二.養成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講故事是孩子們非常喜歡聽的,我們經常在上午第3個活動後、中午睡覺前和下午放學前給幼兒講一兩個小故事。讓孩子們聽故事,然後我會以故事中的內容向孩子們提問,豐富詞彙,以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一天我給孩子們講了《落葉飄飄》主題中的《會響的小路》,幼兒學說了故事中3種小動物走過小路發出的聲音,分別為:「窸窣窸窣、踢踏踢踏、吱嘎吱嘎。」幼兒並用動作模仿著走路。在最後討論時幼兒想像出其他許多小動物也來過小路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而且說的很棒,如:咔喳咔喳、叮咚叮咚的。小雨媽媽第二天還對我說,小雨回家也要在有落葉的路上走,說像小白兔一樣的在金黃色小路上跳舞。看來上課真的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啊,對很多事物都很感興趣,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在科學活動《酸酸甜甜的橘子》的課堂上,我問孩子們:「橘子可以剝來吃,那吃完了瓤,橘子皮可以用來做什麼啊?」陶綴馬上舉起小手說:「橘子皮曬幹了可以泡茶喝;橘子皮還可以做葯、可以制病,感冒咳嗽都可以吃。」像陶綴這樣的小朋友還有很多,他們思維活躍,知識豐富,語言表達很有條理,時常讓老師感到驚喜。還有很多幼兒能從開始的2個字3個字的回答,現在能夠用長句完整的連起來說了。如經常在看圖講故事中問幼兒你看到了什麼?剛入園時幼兒會說:「蘋果。」現在幼兒能夠說:「我看到了一個紅紅的蘋果。」幼兒已經慢慢學會用完整的話來回答問題了。三月過去了,孩子們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想,只要我們老師能用心的對待每一個孩子,針對孩子的不同差異實施合理的教育,在活動中多給與孩子說話的機會,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培養,我們的孩子的語言將會有更大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好。本篇文章來源於 http://www.jy135.com 原文鏈接: http://www.jy135.com/html/changyongziliao/youerguanchajilu/2009/0814/21710.html
⑥ 幼兒園幼兒個案分析觀察記錄怎麼寫
1、開放的日記式或軼事性記錄
該記錄方式在局部觀察、隨機觀察中經常使用,類似於日記或記敘文。這種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為的分解,而是盡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寫作要求:對於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後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盡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應當盡可能是客觀的、具體的、直接引用的。記錄者在原始事件中不應當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應當對行為者的動機、目的、感受妄加揣測,而只應當追求可以直觀的完整性,即知覺到的過程與事件。
(2)記錄者的觀點和理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為目的,不以發現為滿足,而是為了實用,為了指導和教學;它不是在工作之外來研究工作,而是邊工作邊研究,將研究變成工作的一個流程、一個步驟,使研究附屬或內化到工作之中。
(3)完整的過程和場景
這主要指經過整理的、或是事後回憶的記錄,對於現場記錄則不可能作此要求。這不僅因為時間的緣故,主要是因為現場記錄要求最大的客觀性、直接性和豐富性,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沖突的。
2、表格記錄
該記錄方式在整體觀察、結構觀察和實驗觀察中經常使用,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表格記錄根據觀察的目的、時間的跨度和長度,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
(1)常規性、長期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
該表格常用於分方面記錄個案幼兒的發展情況、園務制度和班級規范等成文條款的執行情況、各個環節活動的整體概況、幼兒園各部門的一般活動情況等等,也就是日常進行的、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
(2)主題(問題)性、階段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
教師為解決特定的問題,常常需要在採取具體的措施之前進行一定的調查和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行動方案,檢驗計劃的效果並作出反饋。
(3)研究性、定期的、間斷進行的記錄表格
前兩種觀察都是連續性觀察,而第三種觀察則是取樣觀察;前兩種觀察都針對一個整體性的情況,而第三種觀察則針對局部的發展或專門的行為。
06
根據觀察的時間劃分
1、現場記錄
現場記錄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相對而言容易保證局部和細節的真實性,缺點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它只能記錄行為(廣義)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顯著意義的行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連續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潛在的、次要的、或場景外部的因素和影響,因為觀察(有時候甚至是參與的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在時間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專人進行輔助記錄,或者有錄音和錄像設備輔助記錄,那麼上述困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2、事後回憶記錄
這種方式用於開放的、質的記錄。採用事後回憶記錄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觀察者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捲入當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觀察記錄,或者為了避免對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不得不採取事後回憶的記錄方式;記錄一個連續而完整的事件;人對於環境的知覺是整體知覺,其間獲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沒有意識到也不能意識到的。
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場沒有意識到,事後卻可能因為某種聯想或觸動而回憶起來,從而可以大大豐富記錄內容的背景和細節。
3、現場和事後相結合
該方法通常用於質的記錄。在當前的社會科學中,在進行個案記錄或深入訪談的時侯,由於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場記錄完整的事件或行為,但又要保證第一手的、真實的和一些瞬間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經常採取現場記錄和事後記錄相結合的方式。
例如觀察者用速記的方式或者藉助錄音和錄像的手段記錄下若乾重要的片段,然後進行事後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記錄。
4、事後對現場記錄進行整理時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驟:
(1)描述:以客觀、具體描述的方式整理現場草記,將片段的記錄或一張張的表格還原成連續的事件。
(2)回想:在整理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回憶起來在此之前的觀察和記錄中被忽略不計的細節或背景情況。
(3)分析和推論:觀察者的分析意見和推論,包括事情的原因(動機)、現象的本質、問題的關鍵、意義、影響因素、各種相關關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斷、歸納和各種假設性的觀點。
(4)印象和感覺:對事件的純粹個人性的印象和感覺,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論來,更帶有觀察者的主觀性和模糊性。
(5)進一步的信息:即在前面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針對暴露出來的傾向和遺留的問題等,作進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觀察。
⑦ 幼兒園紀錄片張以慶小班兒童行為觀察記錄
創作思路: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
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為的分解,而是盡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寫作要求:對於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後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盡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正文:
行為記錄:自主性游戲時輝輝要玩搭積木,可是建構區里已經都有了很多孩子了,輝輝一看連忙擠了進去,旁邊的孩子說:「你看我們已經滿了六個人了啊。」輝輝還是不聽,仍舊擠,對著旁邊的孩子就推,一邊推還一邊說:「我就要玩。」
看見沒有孩子讓給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就哭了起來。行為分析與指導在家的任性習慣在一遇到問題時就會顯露出來,語言交流的欠缺和任性的脾氣,讓輝輝缺少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時,老師就請他先起來,然後說:「輝輝,如果你進行繼續哭下去的話,那麼什麼好玩的游戲都玩不到了,但是如果你現在不哭,先到其他的地方去玩。那麼你不僅可以玩到其他好玩的游戲,而且明天你也可以再去玩搭積木了。」
輝輝聽了老師的話,先是停住了哭聲,然後又點了點頭,接著自己就去聰明屋裡玩起了疊石頭,一會就拼出了小花來。
雖然輝輝很任性,但是在撫平了情緒後和他講道理還是通的,有時在給幼兒講道理的同時可以適當的多提供一些幼兒自己選擇的機會,讓幼兒有了自主的選擇的機會幼兒也會有一種被認同的感覺,比起說教的方法要有效。
⑧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
「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導語:觀察是幼兒教師走進幼兒心靈的主要手段,寫好幼兒園觀察記錄是幼兒教師分析幼兒行為背後原因的一條通道,同時也是幼兒教師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
可是,如何觀察?如何分析和記錄?幼兒園觀察記錄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觀察?每一種觀察記錄需要從哪方面來記錄?……許多問題卻常常困擾著老師們。以下為您介紹「幼兒園觀察記錄怎麼寫」:
一、觀察記錄的性質和意義
就教師局部的行為而言,有些觀察顯然是不需要做記錄的――如果教師的觀察是為了眼下的判斷和即刻要採取的教學行動的話。而就教師全部的教學行為而言,從有意識的程度來排列,則是從無觀察的教學行為、以觀察為基礎但無記錄的教學行為,最後到以有記錄的觀察乃至以系統的長期觀察記錄為基礎的教學行為。
所以,從這個序列上來看,要建立教學活動的規范和科學的充分依據,僅僅知道要觀察、觀察什麼和如何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合適的記錄工具的觀察,就像沒有反思和計劃的教學一樣,很難保證有切實的進步。
(一)觀察記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
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一個因素或後期的延續。因此,常見的情況是,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當然,從記錄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觀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記錄還有一個朝後看的目的,這就是,記錄是為了給教師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長提供反饋。從功能上來看,它作為觀察和反饋之間的中間環節而存在。教師的全部記錄文本可以保存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但是記錄內容本身是沒有任何獨立性的。如果一種行為和現象被記錄下來之後,這些記錄不在當時和以後得到利用、分析、整理,並從中獲得有關啟示,那麼之前的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由於記錄本身的特點,是形成物質的、靜止的文件,不是稍縱即逝的場景和觀念,也不是某種用於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復利用,當然也就可以跳出單純的教學流程之外,被派作別的用途,比如用於研究,用來和家長交流或進行匯報,用於同事之間的討論,以及各種評價或評比活動。
(二)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
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的時候,並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發的情況。但是我們現在也已經知道,生成的靈活性,並不完全是計劃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計劃為基礎、為根據的,或者有時候是作為計劃的補充。同樣道理,當我們說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計劃的行為時,並不排除少數情況下臨時偶發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記錄,並且有些不成熟的計劃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
觀察記錄的計劃性在於它需要有一定時間安排和方式進程等方面的規劃,其中包括記錄的規模、頻率、時間段、總時間長度、輔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種機器設備)的設計與使用、保存與整理,等等。
(三)觀察記錄是一種有豐富意義的行為
有規律的記錄和良好的記錄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產生許多附帶的、有時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 書面的記錄比大腦的記憶,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更有保證,更不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
2. 書面的記錄可以進一步加深大腦的記憶。
3. 記錄是對現象進行重新整理、在意識中進行澄清和思考的過程。
對於教師的記錄而言,這個思考的過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其一,可以增進和加深教師對於幼兒當前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的了解,把握他們的興趣、交往和人際關系情況、所面臨的問題和各種生長中的能力;其二,可以發現課程生成的來源,或者滲透某些教育教學內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內含著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為的反思過程和對於師生互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過程,幫助教師清理有關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為何幼兒會有這樣的反應等等問題。
4. 記錄還可以幫助教師。
思考一個目前沒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個問題:教育過程中的許多現象、教育環境中的許多材料缺乏合適的命名。這是因為具體的進行中的教育教學過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動性和場景性的,所以它要麼不需要概念,要麼由於實物和場景的幫助,不需要准確的或事先得到公認的概念、然而記錄則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脫離具體行動和場景的,而且是用規范化的書面語言來進行的活動,所以有關現象和實物的命名問題,就成為了現實的不方便,進而在反思中直接成為了教師把握的對象。
5. 記錄對於觀察行為的反作用:它規范、便利教師的觀察,使觀察成為教師的習慣,保證有效省時,它也使得教師在以後觀察的時候更有方向性。
6. 長期記錄的積累,可以產生多方面的效益:在總體上了解資源的使用情況,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在某些方面的發展水平,了解幼兒之間的個別差異;在局部上了解個別幼兒的現象背後的原因,了解其發展的歷程,了解某些材料發揮作用的規律、原理。
7. 持續的、有方向的記錄,可以檢驗教師的某些假設、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進行調整。
8. 它對於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園信息之間的溝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 它是教師個人的檔案庫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後進行自我反思和專業提升的歷史基礎。
⑨ 幼兒園對幼兒的觀察記錄怎麼寫
例如
一、情況摘述
王其森是我班的一個小朋友,在園時總是低著頭,不肯說話,在幼兒園很少與小朋友交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他進行了如下觀察:
觀察1:自選圖書時,王其森總是總在小椅上,不肯去選圖書,只是吸手指頭。
觀察2:吃飯時,王其森把最愛吃的炸肉吃沒了,可能還想要點,他瞪著眼睛注視著老師,老師問他,他只簡單的重復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王其森的父母因都忙著自己的事業,無暇照顧孩子,王其森從小跟著爺爺長大,爺爺沒文化,不會說普通話,教育的方法也不好,少了一份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能力也不強,孩子的學習能力明顯不如同齡的孩子,在同伴的眼裡已是個被冷落的人,無法交談的人,而他偶爾說一句話,還會招來一陣恥笑,時間一長,他更加難以啟齒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種資源,縮短與教師的距離。
首先向他介紹了班上的三位老師,我們多給他創造與老師接近的機會,並讓老師多於他交流,來園時牽牽他的小手,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他眼神里有了光彩,早晨來到班上時不再扭扭捏捏了,不再拉著媽媽不放了,有時還能看見他高興的笑臉。
2、創造條件,讓王其森多開口說話。
一段時間以來,偶爾王其森冒出的一兩句話,彷彿成來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還特意模仿他的話語,經過一番情感滲透,孩子們的笑聲減少了,為了能讓他多說話,老師抓住與他接觸的任何機會,多和他說話,「其森,你會自己穿衣服了」。王其森說:「媽媽教我穿的。」「其森,你和小朋友牽牽手做游戲吧。」王其森說:「我想和林崗牽手。」只要老師說一句,他就會順著你的語氣說,話語明顯比以前多了許多。
四、啟示
一個月來,王其森的性格變得活潑開朗了許多,每天來園不再哭哭啼啼了,有時還會鬧一鬧呢,語言交流的次數與數量明顯增強,還能主動的參與集體活動。我想,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會更加多對他引導,讓他快快長大。
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二】
案例分析:
根據案例可以看出,超超是個大一班的孩子了,到了大班還不睡的原因可能有兩點:
1、張老師在小班中班的時候就沒有培養他良好的午睡習慣,如果小班中班階段沒有培養好,更形成超超這種行為,我就是不睡的,又怎麼樣呢?從他個人角度分析,因為他覺得老師拿他沒辦法,所以不管老師用什麼方法他就是堅持不睡,造成老師只能想出讓他到外面去玩,玩累了才睡的辦法。2、第二點可能是超超是剛插進班級里的學生,由於到了新環境新班級,再加上他是個精力旺盛又非常調皮的小男孩,還沒有融入到這個班級的常規意識中,而老師可能採取的方法他不接受,造成最後老師讓他出去玩玩具玩累了才回來的現象。
假如我是張老師,如果我一時說服了小朋友,可能能一時平息,但是卻不能根治這個問題。所以當小朋友在質疑老師的時候,我會這么說:「小朋友們,老師也覺得這樣做有點不公平,既然老師犯了個小錯誤,不公平了,就要受到懲罰了,小朋友想個辦法懲罰下老師吧,(讓幼兒知道做錯了事情要受到懲罰)小朋友都提出來了,超超小朋友已經和我們是三年的好同學了,超超同學,小朋友們都午睡的,你如果不午睡,小朋友就覺得不公平了,對嗎?如果不公平就要受到懲罰的。我請超超小朋友自己說,如果你到午睡室里吵鬧不安靜睡覺對其他小朋友不公平了,你自己想個懲罰自己的辦法吧,如果不嚴厲的話,我要請其他小朋友幫你想了。」首先我是先承認自己的不公平,讓小朋友們明白不公平是要受到懲罰的,然後通過讓超超自己想出懲罰自己的方式然後來越是自己,不奢求達到他能馬上睡覺的效果,但是希望他能做到一點,能安靜的在午睡時里不會喊叫。同時通過與家長做好溝通工作,了解幼兒的情況,雙方共同幫助超超解決午睡問題。
給幼兒一點壓力,讓幼兒清楚知道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做到平等公平對待每個幼兒,做幼兒心中公平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