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樵夫收養遺棄孩子是什麼電影
擴展閱讀
一間神馬電影院 2025-08-16 14:30:29

樵夫收養遺棄孩子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5-24 10:58:26

㈠ 請問電影羅生門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2世紀的日本

影片《羅生門》是由著名劇作家橋本忍根據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1年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歷經半個世紀的時光依舊光彩奪目。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作為證人,樵夫、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他們都懷著利己的目的,竭力維護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這一天,大雨傾盆,煙霧迷濛,在平安京的正南門——羅生門下,行腳僧、樵夫、雜工3人一起在這里躲雨,談著談著,他們就聊到了這件事。
樵夫說,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樹叢里發現了一具男人的屍體,他就近報了官,被傳到了糾察使署……實際上,他掩蓋了自己因貪圖小便宜而抽走了屍體胸口上的短刀的行為。
樵夫說兇手多襄丸是個有名的大盜,但他在事後很快就被抓到了。因為他恰巧喝了山溝里的泉水染了毒,所以抓來不費吹灰之力。
在審問中,多襄丸對自己的作案經過,是這樣述說的——那天,他在林子里看到金澤武弘牽著他妻子真砂的坐騎走了過來,便為真砂的美貌所傾倒。於是便用詭計將武弘騙到叢林深處,在同武弘的搏鬥中將其縛住,接著佔有了真砂。本來他不想殺害武弘,可真砂讓他們兩個人決斗,並說「哪個活下來,我就跟哪個」,多襄丸於是給武弘割斷繩子,和他決鬥起來,終於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尋找真砂時,她已經嚇得逃之夭夭了。
行腳僧卻補充說,當時在糾察使署里,真砂是這樣說的——她被多囊丸蹂躪之後,受到了丈夫的蔑視,這讓真砂感到受了極大的刺激。於是悲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撲向了武弘……可等她醒過來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經死了。後來她想自殺,但終於怎麼也沒有死得成。
行腳僧又向雜工和樵夫說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說出來的話——多囊丸強奸真砂以後,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誰料真砂同意了,但卻讓多囊丸先殺了武弘,多囊丸也沒想到真砂竟是這樣的女人,就問武弘應該怎樣處理她,聽了這話,真砂跳起身向樹林深處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這時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
三個人就這樣爭爭吵吵,紛紛慨嘆人心叵測,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正在這時,隱約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循聲找去,看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雜工上去把嬰兒的衣服剝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雜工申辯說,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那才是惡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屍體上的短刀的行為,說得樵夫啞口無言。
雜工走了,深受觸動的樵夫收養了嬰兒,行腳僧感動地說:「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
雨停了,在夕陽的余暉中,行腳僧目送著樵夫抱著孩子漸漸走遠……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影片以一宗案件為背景,描寫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結尾的人性化轉折又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和對客觀真理的疑惑,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的可信,贊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積極的主題和新穎別致的結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傳奇色彩,使得《羅生門》獲得了普遍的贊譽。
《羅生門》上映後,先是在歐洲引起轟動,繼而又在美國掀起「黑澤明熱」,黑澤明也因而被譽為「世界的黑澤明」。

我第一次看到的黑澤明的電影是《羅生門》,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在50年代,《羅生門》被批評為將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給外國人看——這種指責今天看來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國,我也曾面對過同樣的怒斥,而我用黑澤明來作為我的盾牌。也許20或30年後,中國人將不會再用那種狹隘的眼光來看我的作品。

——著名電影導演 張藝謀

《羅生門》是一部令人難忘而影像豐富的絕好影片。在片中,太陽的光線被假借為電影語言的一種被超乎想像地加以運用,可能這是過去日本電影中所表現的流動美的最光輝的範例。面對著太陽犯罪,面對著太陽達到從犯罪中獲得愉悅的極致,這樣的拍攝方式大概在以前的日本影片中是沒有的。罪也好,惡也好,一般都以為表現於微暗的黑夜最合適,而周圍的氣氛常常是陰森而郁悶的。可黑澤明的電影則非要把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無可比擬的罪孽。黑澤明在這里使一種電影樣式純粹到結晶的程度,而這種樣式,對於人是可信賴的和人是不可信的這樣用言語來表達的觀念,可以說是一種重大的突破。

——日本電影評論家 佐藤忠男

㈡ <羅生門>的故事介紹和導演\演員

劇情簡介

破落衰敗的羅生門下,躲避滂沱大雨的賣柴人和寺僧講述著一個奇怪的殺人案。名叫武弘的武士被殺,文明於京里的江洋大盜多囊萬被捉拿歸案,並聲稱自己是在與武士的決斗中將其殺死。然而「不懂,真的搞不懂」的是,武士的妻子真砂、武弘的亡魂、自稱目擊者的賣柴人卻各有全然不同的說法。

孰是孰非?謊言與真相在羅生門下依然難以捉摸。

導演黑澤明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是8個兄弟的老末。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中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影響,黑澤明在1934年考取助理導演,進入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拜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1943年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不但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不過對於原因兩人都是三緘其口。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不過黑澤明很快就再站了起來,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由法國電影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的《影子武士》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漿。

1985年,黑澤明完成了巨型古裝片《亂人》。晚年的黑澤明熱心於創作古裝片,藝術上的追求也更加執著,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內涵。

評論:

黑澤明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常常為了一個鏡頭的完美不惜消耗眾多的人力物力。斯皮爾伯格曾說:「 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這充分體現了一位大師對另一位超級大師尤衷的贊嘆。

黑澤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藝術家。他的電影總在描寫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士階層的歷史,武士的道德風尚,武士階層的社會作用及演變等,通過藝術去歌頌錚錚鐵漢。黑澤明是不同情弱者的。如果說美國的西部片是美國文化的象徵,美國精神的象徵;那麼黑澤明的武士片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徵,日本精神的象徵:武士那種忠於自己的團體、盡職、勇敢、正直、富有獻身精神,紀律和克己,以及粗獷的斗爭,是武士的品格,也是日本民族的品格。

他的影片具有十分強烈的影象感和深刻的道德觀念與哲理。他有著其他日本人少有的天資,即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深邃的思想,使他成為日本最理念化的導演。他的創作方法十分特別,他喜歡由某一哲理觀念出發進行構思創作。他拍的許多影片都是自成一體的,甚至有時以一個字作為主題。他首先對生活、社會、人生有某一特定的觀念,然後去收集素材,構想人物和情節。這些情節和人物未必是真實的,相反是為了論證作者的哲理而被加工、誇張、強化的形象。電影只是他個人探索人生的試驗。他就是要把人放在試管之中,給予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測定人的反應。

黑澤明是日本最歐、美化的導演。他曾把莎士比亞,陀斯妥也夫斯基,高爾基等人的作品改編成日本故事搬上銀幕。他也是最善於模仿美國電影的人,把現代化的電影手法與日本的民族傳統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他的《七武士》是部充滿激烈爭斗,又富有喜劇幽默和深含哲理的娛樂影片。在結構上完全是模仿美國西部片的模式。

《羅生門》觀後
事故只是一個托詞,用對話作敘述的手法是黑澤明認定的形式,這是黑澤明對一個語言構成的世界的認識。

三船敏郎(1920~ )
Mifune Toshirō
日本電影演員。1920年4月1日生於中國青島 。1946年進入電影界。1948年因主演黑澤明的《泥醉天使》而一舉成名。他主演的《保鏢》和《紅鬍子》兩度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他主演的影片還多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影片獎,如《羅生門》、《七武士》、《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和《宮本武藏》等。他是日本第三個獲得文部大臣獎的電影演員。他主演的其他影片還有《蛛網宮堡》、《底層》、《大阪城的故事》、《山本五十六》、《黑部的太陽》、《日本海大戰》、《紅太陽》(與法國合拍)、《柳生家族的陰謀》等。

千秋實(Minoru Chiaki 1917-07-30)
http://www.mov6.com/name/nm0156928/

㈢ 求一部兒時的電影

我最早看的是動畫片

格林童話《漢賽爾與格萊特》 又名森林裡的糖果屋

在大森林的邊上,住著一個貧窮的樵夫,他妻子和兩個孩子與他相依為命。他的兒子名
叫漢賽爾,女兒名叫格萊特。他們家裡原本就缺吃少喝,而這一年正好遇上國內物價飛漲,
樵夫一家更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連每天的麵包也無法保證。這天夜裡,愁得輾轉難眠的樵夫
躺在床上大傷腦筋,他又是嘆氣,又是呻吟。終於他對妻子說:「咱們怎麼辦哪!自己都沒
有一點吃的,又拿什麼去養咱們那可憐的孩子啊?」
「聽我說,孩子他爹,」他老婆回答道:「明天大清早咱們就把孩子們帶到遠遠的密林
中去,在那兒給他們生一堆火,再給他們每人一小塊麵包,然後咱們就假裝去干咱們的活,
把他們單獨留在那兒。他們不認識路,回不了家,咱們就不用再養他們啦。」
「不行啊,老婆,」樵夫說:「我不能這么干啊。我怎麼忍心把我的孩子丟在叢林里喂
野獸呢!」
「哎,你這個笨蛋,」他老婆說,「不這樣的話,咱們四個全都得餓死!」接著她又嘰
哩呱啦、沒完沒了地勸他,最後,他也就只好默許了。
那時兩個孩子正餓得無法入睡,正好聽見了繼母與父親的全部對話。聽見繼母對父親的
建議,格萊特傷心地哭了起來,對漢賽爾說:「這下咱倆可全完了。」
「別吱聲,格萊特,」漢賽爾安慰她說,「放心吧,我會有辦法的。」
等兩個大人睡熟後,他便穿上小外衣,打開後門偷偷溜到了房外。這時月色正明,皎潔
的月光照得房前空地上的那些白色小石子閃閃發光,就像是一塊塊銀幣。漢賽爾蹲下身,盡
力在外衣口袋裡塞滿白石子。然後他回屋對格萊特說:「放心吧,小妹,只管好好睡覺就是
了,上帝會與我們同在的。」
說完,他回到了他的小床上睡覺。
天剛破曉,太陽還未躍出地平線,那個女人就叫醒了兩個孩子,「快起來,快起來,你
們這兩個懶蟲!」她嚷道,「我們要進山砍柴去了。」說著,她給一個孩子一小塊麵包,並
告誡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午飯,可別提前吃掉了,因為你們再也甭想得到任何東西了。」
格萊特接過麵包藏在她的圍裙底下,因為漢賽爾的口袋裡這時塞滿了白石子。
隨後,他們全家就朝著森林進發了。漢賽爾總是走一會兒便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的家,
走一會兒便停下來回頭看自己的家。他的父親見了便說:「漢賽爾,你老是回頭瞅什麼?
專心走你的路。」
「哦,爸爸,」漢賽爾回答說:「我在看我的白貓呢,他高高地蹲在屋頂上,想跟我說
『再見』呢!」
「那不是你的小貓,小笨蛋,」繼母講,「那是早晨的陽光照在煙囪上。」其實漢賽爾
並不是真的在看小貓,他是悄悄地把亮亮的白石子從口袋裡掏出來,一粒一粒地丟在走過的
路上。
到了森林的深處,他們的父親對他們說:「嗨,孩子們,去拾些柴火來,我給你們生一
堆火。」
漢賽爾和格萊特拾來許多枯枝,把它們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當枯枝點著了,火焰升得老
高後,繼母就對他們說:「你們兩個躺到火堆邊上去吧,好好獃著,我和你爸爸到林子里砍
柴。等一幹完活,我們就來接你們回家。」
於是漢賽爾和格萊特坐在火堆旁邊,等他們的父母幹完活再來接他們。到了中午時分,
他們就吃掉了自己的那一小塊麵包。因為一直能聽見斧子砍樹的嘭、嘭聲,他們相信自己的
父親就在近旁。其實他們聽見的根本就不是斧子發出的聲音,那是一根綁在一棵小樹上的枯
枝,在風的吹動下撞在樹幹上發出來的聲音。兄妹倆坐了好久好久,疲倦得上眼皮和下眼皮
都打起架來了。沒多久,他們倆就呼呼睡著了,等他們從夢中醒來時,已是漆黑的夜晚。格
萊特害怕得哭了起來,說:「這下咱們找不到出森林的路了!」
「別著急,」漢賽爾安慰她說,「等一會兒月亮出來了,咱們很快就會找到出森林的
路。」
不久,當一輪滿月升起來時,漢賽爾就拉著他妹妹的手,循著那些月光下像銀幣一樣在
地上閃閃發光的白石子指引的路往前走。他們走了整整的一夜,在天剛破曉的時候回到了他
們父親的家門口。他們敲敲門,來開門的是他們的繼母。她打開門一見是漢賽爾和格萊特,
就說:「你們怎麼在森林裡睡了這么久,我們還以為你們不想回家了吶!」
看到孩子,父親喜出望外,因為冷酷地拋棄兩個孩子,他心中十分難受。
他們一家又在一起艱難地生活了。但時隔不久,又發生了全國性的飢荒。一天夜裡,兩
個孩子又聽見繼母對他們的父親說:「哎呀!能吃的都吃光了,就剩這半個麵包,你看以後
可怎麼辦啊?咱們還是得減輕負擔,必須把兩個孩子給扔了!這次咱們可以把他們帶進更
深、更遠的森林中去,叫他們再也找不到路回來。只有這樣才能挽救我們自己。」
聽見妻子又說要拋棄孩子,樵夫心裡十分難過。他心想,大家同甘共苦,共同分享最後
一塊麵包不是更好嗎?但是像天下所有的男人一樣,對一個女人說個「不」字那是太難太難
了,樵夫也毫不例外。就像是「誰套上了籠頭,誰就必須得拉車」的道理一樣,樵夫既然對
妻子作過第一次讓步,當然就必然有第二次讓步了,他也就不再反對妻子的建議了。
然而,孩子們聽到了他們的全部談話。等父母都睡著後,漢賽爾又從床上爬了起來,想
溜出門去,像上次那樣,到外邊去撿些小石子,但是這次他發現門讓繼母給鎖死了。但他心
里又有了新的主意,他又安慰他的小妹妹說:「別哭,格萊特,不用擔心,好好睡覺。上帝
會幫助咱們的。」
一大清早,繼母就把孩子們從床上揪了下來。她給了他們每人一塊麵包,可是比上次那
塊要小多了。
在去森林的途中,漢賽爾在口袋裡捏碎了他的麵包,並不時地停下腳步,把碎麵包屑撒
在路上。
「漢賽爾,你磨磨蹭蹭地在後面看什麼?」他的父親見他老是落在後面就問他。「我在
看我的小鴿子,它正站在屋頂上『咕咕咕』地跟我說再見呢。」漢賽爾回答說。
「你這個白痴,」他繼母叫道,「那不是你的鴿子,那是早晨的陽光照在煙囪上面。」
但是漢賽爾還是在路上一點一點地撒下了他的麵包屑。
繼母領著他們走了很久很久,來到了一個他們從未到過的森林中。像上次一樣,又生起
了一大堆火,繼母又對他們說:「好好獃在這兒,孩子們,要是困了就睡一覺,我們要到遠
點的地方去砍柴,幹完活我們就來接你們。」
到了中午,格萊特把她的麵包與漢賽爾分來吃了,因為漢賽爾的麵包已經撒在路上了。
然後,他們倆又睡著了。一直到了半夜,仍然沒有人來接這兩個可憐的孩子,他們醒來已是
一片漆黑。漢賽爾安慰他的妹妹說:「等月亮一出來,我們就看得見我撒在地上的麵包屑
了,它一定會指給我們回家的路。」
但是當月亮升起來時,他們在地上卻怎麼也找不到一點麵包屑了,原來它們都被那些在
樹林里、田野上飛來飛去的鳥兒一點點地啄食了。
雖然漢賽爾也有些著急了,但他還是安慰妹妹說:「我們一定能找到路的,格萊特。」
但他們沒有能夠找到路,雖然他們走了一天一夜,可就是出不了森林。他們已經餓得頭
昏眼花,因為除了從地上找到的幾顆草霉,他們沒吃什麼東西。這時他們累得連腳都邁不動
了,倒在一顆樹下就睡著了。
這已是他們離開父親家的第三天早晨了,他們深陷叢林,已經迷路了。如果再不能得到
幫助,他們必死無疑。就在這時,他們看到了一隻通體雪白的、極其美麗的鳥兒站在一根樹
枝上引吭高歌,它唱得動聽極了,他們兄妹倆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聽它唱。它唱完了歌,
就張開翅膀,飛到了他們的面前,好像示意他們跟它走。他們於是就跟著它往前走,一直走
到了一幢小屋的前面,小鳥停到小屋的房頂上。他倆這時才發現小屋居然是用香噴噴的麵包
做的,房頂上是厚厚的蛋糕,窗戶卻是明亮的糖塊。
「讓我們放開肚皮吧,」漢賽爾說:「這下我們該美美地吃上一頓了。我要吃一小塊房
頂,格萊特,你可以吃窗戶,它的味道肯定美極了、甜極了。」
說著,漢賽爾爬上去掰了一小塊房頂下來,嘗著味道。格萊特卻站在窗前,用嘴去啃那
個甜窗戶。這時,突然從屋子裡傳出一個聲音:
「啃啊!啃啊!啃啊啃!
誰在啃我的小房子?」
孩子們回答道:
「是風啊,是風,
是天堂里的小娃娃。」
他們邊吃邊回答,一點也不受干擾。
漢賽爾覺得房頂的味道特別美,便又拆下一大塊來;格萊特也乾脆摳下一扇小圓窗,坐
在地上慢慢享用。突然,房子的門打開了,一個老婆婆拄著拐杖顫顫巍巍的走了出來。漢賽
爾和格萊特嚇得雙腿打顫,拿在手裡的食物也掉到了地上。
那個老婆婆晃著她顫顫巍巍的頭說:「好孩子,是誰帶你們到這兒來的?來,跟我進屋
去吧,這兒沒人會傷害你們!」
她說著就拉著兄妹倆的手,把他們領進了她的小屋,並給他們准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有牛奶、糖餅、蘋果,還有堅果。等孩子們吃完了,她又給孩子們鋪了兩張白色的小床,漢
賽爾和格萊特往床上一躺,馬上覺得是進了天堂。
其實這個老婆婆是笑裡藏刀,她的友善只是偽裝給他們看的,她事實上是一個專門引誘
孩子上當的邪惡的巫婆,她那幢用美食建造的房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落入她的圈套。一旦哪
個孩子落入她的魔掌,她就殺死他,把他煮來吃掉。這個巫婆的紅眼睛視力不好,看不遠,
但是她的嗅覺卻像野獸一樣靈敏,老遠老遠她就能嗅到人的味道。漢賽爾和格萊特剛剛走近
她的房子她就知道了,高興得一陣狂笑,然後就冷笑著打定了主意:「我要牢牢地抓住他
們,決不讓他們跑掉。」
第二天一早,還不等孩子們醒來,她就起床了。看著兩個小傢伙那紅撲撲、圓滾滾的臉
蛋,她忍不住口水直流:「好一頓美餐吶!」說著便抓住漢賽爾的小胳膊,把他扛進了一間
小馬廄,並用柵欄把他鎖了起來。漢賽爾在裡面大喊大叫,可是毫無用處。然後,老巫婆走
過去把格萊特搖醒,沖著她吼道:「起來,懶丫頭!快去打水來替你哥哥煮點好吃的。他關
在外面的馬廄里,我要把他養得白白胖胖的,然後吃掉他。」
格萊特聽了傷心得大哭起來,可她還是不得不按照那個老巫婆的吩咐去幹活。於是,漢
賽爾每天都能吃到許多好吃的,而可憐的格萊特每天卻只有螃蟹殼吃。每天早晨,老巫婆都
要顫顫巍巍的走到小馬廄去喊漢賽爾:「漢賽爾,把你的手指頭伸出來,讓我摸摸你長胖了
沒有!」可是漢賽爾每次都是伸給她一根啃過的小骨頭,老眼昏花的老巫婆,根本就看不清
楚,她還真以為是漢賽爾的手指頭呢!她心裡感到非常納悶,怎麼漢賽爾還沒有長胖一點呢?
又過了四個星期,漢賽爾還是很瘦的樣子。老巫婆失去了耐心,便揚言她不想再等了。
「過來,格萊特,」她對小女孩吼道,「快點去打水來!管他是胖還是瘦,明天我一定
要殺死漢賽爾,把他煮來吃了。」
可憐的小妹妹被逼著去打水來准備煮她的哥哥,一路上她傷心萬分,眼淚順著臉頰一串
一串地往下掉!「親愛的上帝,請幫幫我們吧!」她呼喊道,「還不如當初在森林裡就被野
獸吃掉,那我們總還是死在一起的呵!」
趁老巫婆離開一會兒,可憐的格萊特瞅准機會跑到漢賽爾身邊,把她所聽到的一切都告
訴他:
「我們要趕快逃跑,因為這個老太婆是個邪惡的巫婆,她要殺死我們哩。」
可是漢賽爾說:「我知道怎麼逃出去,因為我已經把插銷給搞開了。不過,你得首先去
把她的魔杖和掛在她房間里的那根笛子偷來,這樣萬一她追來,我們就不怕她了。」
等格萊特好不容易把魔杖和笛子都偷來之後,兩個孩子便逃跑了。
這時,老巫婆走過來看她的美餐是否弄好了,發現兩個孩子卻不見了。雖說她的眼睛不
好,可她還是從窗口看到了那兩個正在逃跑的孩子。
她勃然大怒,趕緊穿上她那雙一步就能走上幾碼遠的靴子,不多一會就要趕上那兩個孩
子了。格萊特眼看老巫婆就要追上他們了,便用她偷來的那根魔杖把漢賽爾變成了一個湖
泊,而把她自己變成了一隻在湖泊中游來游去的小天鵝。老巫婆來到湖邊,往湖裡扔了些面
包屑想騙那隻小天鵝上當。可是小天鵝就是不過來,最後老巫婆只好空著手回去了。
見到老巫婆走了,格萊特便用那根魔杖又把自己和漢賽爾變回了原來的模樣。然後,他
們又繼續趕路,一直走到天黑。
很快,老巫婆又追了上來。
這時,小姑娘把自己變成了山楂樹籬笆中的一朵玫瑰,於是漢賽爾便在這只玫瑰的旁邊
坐了下來變成一位笛手。
「吹笛子的好心人,」老巫婆說,「我可以摘下那朵漂亮的玫瑰花嗎?」
「哦,可以。」漢賽爾說。
於是,非常清楚那朵玫瑰是什麼的老巫婆快步走向樹籬想飛快地摘下它。就在這時,漢
賽爾拿出他的笛子,吹了起來。
這是一根魔笛,誰聽了這笛聲都會不由自主地跳起舞來。所以那老巫婆不得不隨著笛聲
一直不停地旋轉起來,再也摘不到那朵玫瑰了。漢賽爾就這樣不停地吹著,直吹到那些荊棘
把巫婆的衣服掛破,並深深地刺到她的肉里,直刺得她哇哇亂叫。最後,老巫婆被那些荊棘
給牢牢地纏住了。
這時,格萊特又恢復了自己的原形,和漢賽爾一塊兒往家走去。走了長長的一段路程之
後,格萊特累壞了。於是他們便在靠近森林的草地上找到了一棵空心樹,就在樹洞里躺了下
來。就在他們睡著的時候,那個好不容易從荊棘叢中脫身出來的老巫婆又追了上來。她一看
到自己的魔杖,就得意地一把抓住它。然後,立刻把可憐的漢賽爾變成了一頭小鹿。
格萊特醒來之後,看到所發生的一切,傷心地撲到那頭可憐的小動物身上哭了起來。這
時,淚水也從小鹿的眼睛裡不停地往下流。
格萊特說:「放心吧,親愛的小鹿,我絕不會離開你。」
說著,她就取下她那長長的金色項鏈戴到他的脖子上,然後又扯下一些燈芯草把它編成
一條草繩,套住小鹿的脖子,無論她走到哪兒,她都把這頭可憐的小鹿帶在身邊。
終於,有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小屋前。格萊特看到這間小屋沒有人住,便說:「我們就
在這兒住下吧。」
她采來了很多樹葉和青苔替小鹿鋪了一張柔軟的小床。每天早上,她便出去採摘一些堅
果和漿果來充飢,又替她的哥哥采來很多樹葉和青草。她把樹葉和青草放在自己的手中喂小
鹿,而那頭小鹿就在她的身旁歡快地蹦來蹦去。到了晚上,格萊特累了,就會把頭枕在小鹿
的身上睡覺。要是可憐的漢賽爾能夠恢復原形,那他們的生活該有多幸福啊!
他們就這樣在森林裡生活了許多年,這時,格萊特已經長成了一個少女。有一天,剛好
國王到這兒來打獵。當小鹿聽到在森林中回盪的號角聲、獵狗汪汪的叫聲以及獵人們的大喊
聲時,忍不住想去看看是怎麼回事。「哦,妹妹,」他說,「讓我到森林裡去看看吧,我再
也不能待在這兒了。」他不斷地懇求著,最後她只好同意讓他去了。
「可是,」她說,「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回來。我會把門關好不讓那些獵人們進來。如果
你敲門並說:『妹妹,讓我進來。』我就知道是你回來了。如果你不說話,我就把門緊緊地
關住。」
於是小鹿便一蹦一跳地跑了出去。當國王和他的獵人們看到這頭美麗的小鹿之後,便來
追趕他,可是他們怎麼也逮不著他,因為當他們每次認為自己快要抓住他時,他都會跳到樹
叢中藏起來。
天黑了下來,小鹿便跑回了小屋,他敲了敲門說:「妹妹,讓我進來吧!」於是格萊特
便打開了門,他跳了進來,在他那溫軟的床上美美地睡了一覺。
第二天早上,圍獵又開始了。小鹿一聽到獵人們的號角聲,他便說:「妹妹,替我把門
打開吧。我一定要出去。」
國王和他的獵人們見到這頭小鹿,馬上又開始了圍捕。他們追了他一整天,最後終於把
他給圍住了,其中一個獵人還射中了他的一條腳。他一瘸一拐地好不容易才逃回到了家中。
那個射傷了他的獵人跟蹤著他,聽到了這頭小鹿說:「妹妹,讓我進來吧。」還看到了那扇
門開了,小鹿進去後很快又關上了。於是這個獵人就回去向國王稟報了他的所見所聞。國王
說:「那明天我們再圍捕一次吧。」
當格萊特看到她那親愛的小鹿受傷了,感到非常害怕。不過,她還是替他把傷口清洗得
乾乾凈凈,敷上了一些草葯。第二天早上,那傷口竟已經復原了。當號角再次吹響的時候,
那小東西又說:「我不能待在這兒,我必須出去看看。我會多加小心,不會讓他們抓住我
的。」
可是格萊特說:「我肯定他們這一次會殺死你的,我不讓你去。」
「如果你把我關在這兒的話,那我會遺憾而死。」他說。格萊特不得不讓他出去,她心
情沉重地打開門,小鹿便又歡快地向林中奔去。
國王一看到小鹿,便大聲下令:「你們今天一定要追到他,可你們誰也不許傷害他。」
然而,太陽落山的時候,他們還是沒能抓住他。於是國王對那個曾經跟蹤過小鹿的獵人
說:「那麼現在領我去那個小屋吧。」
於是他們來到了小屋前,國王敲了敲門,並且說:「妹妹,讓我進來吧。」
門兒打開之後,國王走了進去,只見房子里站著一個他生平見過的最美麗的少女。
當格萊特看到來者並非是她的小鹿而是一位戴著皇冠的國王時,感到非常害怕。可是國
王非常友善地拉著她的手,並說:「你願意和我一起到我的城堡去,做我的妻子嗎?」
「是的,」格萊特說,「我可以和你一起去你的城堡,可是我不能成為你的妻子,因為
我的小鹿必須和我在一起,我不能和他分開。」
「那好吧,」國王說,「他可以和你一起去,永遠都不離開你,並且他想要什麼就會有
什麼。」
正在這時,小鹿跳了進來。於是格萊特把草繩套在他的脖子上,他們便一起離開了小屋。
國王把小格萊特抱上他的高頭大馬之後,就朝著他的王宮跑去。那頭小鹿也歡快地跟在
他們後面。一路上,格萊特告訴了國王有關她的一切,國王認識那個老巫婆,便派人去把她
叫來,命令她恢復小鹿的人形。
當格萊特看到他親愛的哥哥又恢復了原形,她非常感激國王,便欣然同意嫁給他。他們
就這樣幸福地生活著,漢賽爾也成了國王的王宮大臣。

㈣ 緊急求助,電影羅生門影評!

黑澤明:《羅生門》

《羅生門》Rashomon
(又譯:《筱竹叢林》In the Woods)
日本1950年
原著:芥川龍之介Ryunosuke Akutagawa
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
主演: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
京町子Machiko Kyo
森雅之Masayuki Mori
片長:88
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獎,奧斯卡榮譽獎(相當於今天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羅生門:一把解構人性的武士刀
南方網訊

這是片地獄般的景象,強盜、女人、武士還有樵夫,四個不同的故事,四個人的心中地獄,當肉慾的野獸睜開雙眼,故事就此纏繞在人們的心中。12世紀的日本,在盛夏天氣里的叢林深處,人類的慾望被灼熱的空氣點燃,關於人性矛盾的故事就此開場上演,在京都古城崩壞的一角,羅生門靜聽著風聲——還有關於人類靈魂的故事……

珍藏版本的《羅生門》在其長達三分鍾左右的預告片里,以如此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白。殺人事件的發生,武士之間的對決,一個被侮辱女人楚楚的神情,以及那樵夫所表現出來的驚恐和不安,許多「矛盾」的細節伴隨著劇情的起伏,從而把觀眾引入到一個錯綜復雜、虛偽邪惡的構造的人性世界中。這部探究人性劣根的電影,黑澤明是在1950年完成拍攝,並在隨後的一年裡一舉奪得威尼斯金獅大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重要獎項而震驚國際影壇,這不僅奠定了黑澤明世界級電影大師的地位,而且更使被看成「東方啟示」的日本電影進入一個新的世紀。

全片長約88分鍾,故事情節以及人物構成極其簡單,但述說的故事卻耐人尋味。這正如君豪先生在《「羅生門」哲理與思辨》中所寫到的那樣:「我一直覺得羅生門不是一部敘事電影。」這不僅僅因為在敘事手法上的對一個事件的多重訴說,而是因為所帶來的對故事本身的思索帶有一種哲學思辨的味道。因為對事實真相的追尋和對真理的追尋都是一樣的。換言之,黑澤明基於這部哲學味濃重的影片,是想試著對生活進行提煉,而並非是簡單的敘述生活的本身。大量象徵的運用,極少的對白,具有在極端環境中的人惡的展現,使這部電影不強調敘事而強調思辨。就是說,帶有強烈的詩的特質。哲理詩。所以看到的人物都是帶有特徵性的。是先驗的。是超越生活的。是為了達到哲理而生的人物。所以看到的影片是推斷性大於敘事性。這就好比想表現了一場戰爭,不是用戰爭的本身,而是用象棋的形式來間接表現。

故事的展開十分的簡單:通過強盜、女人、武士、樵夫等四個當事人之口,片面的講述了同一個發生在樹林中的殺人事件。所謂「片面」,是指四人完全根據自己的利益出發來講述事件的過程,由此所表述的截然不同,真偽難辨。不過通過四人的描述,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武士是死了,而且還是他殺(誰殺的也不確定),女人是被侮辱了,是被迫還是自願,或者是先被迫後自願,我們就不知道了。導演設下兩個前提條件,餘下的就由四個人或者加上我們去想像了。綜觀全片,構思相當巧妙,情節層層推進,當你相信了第一個人供詞的時候,又被第二個人推翻,於是又有第三個,第四個,到最後,你都不知道該相信誰,不過你可能最會相信樵夫的話,因為他在此事件中是唯一的身外之人,他沒必要說假;也許你會相信女人的話,畢竟她是受害者……,也許這就是我們在觀看這部影片時所要真正關注的。

很顯然,在這里事件只是一個托詞,用對話作敘述的手法才是黑澤明認定的形式,這是黑澤明對一個語言構成的世界的認識。人們生活在一個由語言精心製造的世界之中,物質生活異化為生活方式的沖突,各自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尋找藉口,借用電影中的人物之口表白「每個人都在言說為自己有利的話」,實際上這就是為人們存在的自身困境開脫。

殺人是電影中人們所看到的實在的罪行,通過當事人對自己行為的陳述和利用法庭作為人類維護正義的企圖牽動了人類最初的無形罪性(人性本惡?),人類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原初罪性。當然,這是從人性道德一個層面上來說的,另一種說法認為在對待不同證言的客觀事實上,不適合用那種道德提高說。換言之,是指在說供詞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自覺把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相比較這種思路更傾向於這樣:每個人在訴說的時候,都是自己能夠記憶的。就是說,「他們在說真話!」對一種真相的不同訴說是因為他們心理所接受的與其說是受客觀環境的影響,更不如說是自己內心的一種心理期望。每個人處在一件事情的不同位置,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正所謂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就是黑澤明在著重對言語表達的同時,刻畫了一個飢荒戰亂,道德瓦解,價值崩解,人不如禽獸的邪惡世間,以此努力著在尋求一種探究人性本質和解讀世界的可能。

由於劇本本身的關系,《羅生門》所具典範之處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如影片一開始,樵夫和和尚漠然坐在羅生門前,口中不斷地驚呼「恐怖、可怕」,後來在一個路人的追問之下,得知原來他們所言稱的「不可思議的恐懼」來自於對同一個殺人事件完全不同的表述,人的表述。通過這么一段開場渲染,我們至少可以解讀出在肯定人的主宰地位之後,比較起無常比戰爭、死亡、鬼神人性善惡的無常更加可怕。畢竟前者是對人類外部物化的施加破壞,而如證言,表述來自內心深處不可預測的東西才是真正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再譬如樵夫偷短劍的情節交代,前文竟不厭其煩的給出三處伏筆。其一,樵夫供述所見,「沒有,沒有別的東西」,慌張;其二,女巫代武士交代案情,一個鏡頭是女巫站立說道「插在身上的短刀卻不知道被誰拔走了……」,此時樵夫正跪在畫框右下,女巫咄咄逼人、樵夫面色土灰;其三,女巫講述完畢,切回羅生門,樵夫恐慌道「她說謊,武士不是被短刀所殺……」。有了這幾番鋪墊,到庶民揭穿樵夫偷短刀的時候,就不會顯得庶民精明得突兀,就不會在此處過分牽扯觀者的注意、引起觀者不必要的疑惑。如果說整個敘事結構的精彩歸功於原作小說作者芥川龍之介,那麼此等細處的功勞就該攬些到黑澤明的身上了吧。

故事的結尾,也就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我覺得甚是值得好好地品味。對待一個遺棄的孩子,那個路人剝走了他禦寒的長衣。當樵夫來阻止的時候。他充分顯示了惡的一面。不但理直氣壯,而且動手打樵夫。面對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他的態度是從弱者身上獲得利益。在沒有出現的孩子的父母,對這個孩子的遺棄者來說,他們不是不知道孩子的將來的悲慘結局,最終還是選擇狠心地遺棄了。孩子是弱者和無辜者,所以命運是最慘的。孩子的父母良心遭受譴責。而路人呢,還會去剝奪更多的弱者的衣服。我覺得最後的結局是一種小寓言,是對整部片子的濃縮和升華。如果把女人看成是那個孩子(無力自我保護者),武士看成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應承擔保護責任,卻因為榮譽而遺棄他),強盜看成路人(對弱者通過暴力的利益獲得者)。樹林中的悲劇在羅生門又一次重演。這也暗示這種故事在任何地方都上演著(人性的善惡將會隨著社會的變革延續著)——格言不能代替生活本身。所以最後,黑澤明讓那個良心發現者,樵夫(很顯然,是他偷了短刀,又為了自身的安全,不交代實情,使案件走入重重迷霧)收養了這個棄嬰。不難發現,這一行動的用意在於用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用一種實際行動去重新打造一個美麗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人類心靈的凈化。影片中,路人蹲在將燼的火堆邊上,隨手拿起柴火一根根往雨里扔,柴火尚在空中就一下給大雨澆滅了,吐出一縷煙。其實這暗示著樵夫的「星星之火」有隨時被澆滅的危險,但之前確實存在著些許重生的希望和亮點。

㈤ 這部電影叫什麼

羅生門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有一天,大雨傾盆,在平安京的正南門--羅生門下,行腳僧、樵夫、雜工3人一起在這里躲雨,談起了最近在平安京發生的重大案件——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因為武士在當時的日本社會有著很高的地位,所以糾察使署傳訊各方相關當事人進行審訊,但誰知看上去簡單的一個案件,卻最終變得撲朔迷離,因為每個人的證詞都大相徑庭。

作為證人的樵夫、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召回死者靈魂的女巫都被傳訊,先是樵夫出堂受審,是他在3天前上山砍柴時發現屍體並且報官,但他掩蓋了自己抽走屍體胸口上短刀的行為。

嫌疑兇手多襄丸是個有名的大盜,因為他恰巧喝了山溝里染毒的泉水,所以被很快抓獲。但多襄丸卻聲稱他被武弘妻子的美貌所迷惑,於是設計制服武弘佔有了真砂。但隨後真砂卻要他們決斗,並說「哪個活下來,我就跟哪個」,於是多襄丸正大光明的與武士決斗,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真砂的證詞卻相差甚遠,她聲稱她被多囊丸蹂躪之後,受到了丈夫的蔑視,她在極度的羞憤中昏死過去,等到醒來時丈夫已經中刀身亡。她幾次想自殺,卻最終沒有下手。

女巫召回武弘的靈魂,武弘的證詞卻更加詭異,他說多囊丸強奸真砂後,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誰料真砂同意了,還讓讓多囊丸先殺了武弘以封口。這樣的行為使多囊丸也開始鄙視真砂,最終武弘覺得羞憤不已自殺身亡。

就這樣,本來簡單的真相,在眾人看似華美實則醜陋的說辭中成為了懸案。每個人都在極力美化自己,為了掩蓋自己的罪惡不惜醜化他人的品格。於是三個人就在世態炎涼的感慨中結束了故事,正在這時,一個嬰兒的哭聲使他們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雜工上去把嬰兒的衣服剝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連一個被遺棄嬰兒的裹身之物都要奪走。但雜工卻大言不慚地聲稱,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那才是惡鬼!又揭露了樵夫偷拿武弘屍體上的短刀的行為,樵夫無言以對。

雜工揚長而去,樵夫收養了嬰兒,行腳僧意味深長地說:"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的。戴威/文

㈥ 關於電影《羅生門》《摩登時代》的幾個問題

劇情梗概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作為證人,樵夫、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他們都懷著利己的目的,竭力維護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這一天,大雨傾盆,煙霧迷濛,在平安京的正南門--羅生門下,行腳僧、樵夫、雜工3人一起在這里躲雨,談著談著,他們就聊到了這件事。

樵夫說,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樹叢里發現了一具男人的屍體,他就近報了官,被傳到了糾察使署……實際上,他掩蓋了自己因貪圖小便宜而抽走了屍體胸口上的短刀的行為。

樵夫說兇手多襄丸是個有名的大盜,但他在事後很快就被抓到了。因為他恰巧喝了山溝里的泉水染了毒,所以抓來不費吹灰之力。

在審問中,多襄丸對自己的作案經過,是這樣述說的:那天,他在林子里看到金澤武弘牽著他妻子真砂的坐騎走了過來,便為真砂的美貌所傾倒。於是便用詭計將武弘騙到叢林深處,在同武弘的搏鬥中將其縛住,接著佔有了真砂。本來他不想殺害武弘,可真砂讓他們兩個人決斗,並說「哪個活下來,我就跟哪個」,多襄丸於是給武弘割斷繩子,和他決鬥起來,終於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尋找真砂時,她已經嚇得逃之夭夭了。

行腳僧卻補充說,當時在糾察使署里,真砂是這樣說的:她被多囊丸蹂躪之後,受到了丈夫的蔑視,這讓真砂感到受了極大的刺激。於是悲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撲向了武弘……可等她醒過來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經死了。後來她想自殺,但終於怎麼也沒有死得成。

行腳僧又向雜工和樵夫說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說出來的話:多囊丸強奸真砂以後,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誰料真砂同意了,但卻讓多囊丸先殺了武弘,多囊丸也沒想到真砂竟是這樣的女人,就問武弘應該怎樣處理她,聽了這話,真砂跳起身向樹林深處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這時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

真相只有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三個人就這樣爭爭吵吵,紛紛慨嘆人心叵測,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正在這時,隱約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循聲找去,看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雜工上去把嬰兒的衣服剝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雜工申辯說,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那才是惡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屍體上的短刀的行為,說得樵夫啞口無言。

雜工走了,深受觸動的樵夫收養了嬰兒,行腳僧感動地說:"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影片結尾,樵夫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普遍的通過電影的說法,羅生門是「各說各話難解的謎題」的意思。

這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因為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單純以他個人特點為賣點的悲劇性主題作品,改而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一些重要的問題。這是一部被當時美國政治家認為有紅色共產傾向的危險性作品。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影片的結尾則是常見的「黎明曙光」,代表了好萊塢的一般模式,更被中國早期影片奉為經典。本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影片,他有感於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決定用電影的形象語言來吶喊。1935年,電影已進入有聲時代,可卓別林認為,用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於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就上映了。影片辛辣犀利的諷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起反擊。卓別林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

影片《摩登時代》(Charles Chaplin in Modern Times)描寫的是人和機器的沖突。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戚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最後夏爾洛失業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無意中領導了示威運動的群眾,然而最後仍是改變不了他可憐的命運。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所以為了進監獄,夏爾洛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去,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

現實生活雖然困苦,但要懷抱希望的去生活。是而,影片結尾之處夏爾洛示意女孩改變一臉嚴肅的神情,滿懷期望與喜悅的和他去尋找新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中國竟然與當年一個建立在追逐利潤而忽視打工者權益的冷酷社會有許多相似之處,實應令某些人愧疚不堪才是。

㈦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人道主義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羅生門》,在國際影壇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一部日本影片。「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標志著日本的電影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1950年出品 導演:黑澤明 主演: 三船敏郎 京町子 森雅之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義大利電影評論獎 影片《羅生門》是由著名劇作家橋本忍根據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1年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的,是大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歷經半個世紀的時光依舊光彩奪目。 故事發生在12世紀的日本,在平安京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新聞,武士金澤武弘被人殺害在叢林里。作為證人,樵夫、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來做證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糾察使署,但他們都懷著利己的目的,竭力維護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實真相各不相同的證詞。 這一天,大雨傾盆,煙霧迷濛,在平安京的正南門——羅生門下,行腳僧、樵夫、雜工3人一起在這里躲雨,談著談著,他們就聊到了這件事。 樵夫說,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樹叢里發現了一具男人的屍體,他就近報了官,被傳到了糾察使署……實際上,他掩蓋了自己因貪圖小便宜而抽走了屍體胸口上的短刀的行為。 樵夫說兇手多襄丸是個有名的大盜,但他在事後很快就被抓到了。因為他恰巧喝了山溝里的泉水染了毒,所以抓來不費吹灰之力。 在審問中,多襄丸對自己的作案經過,是這樣述說的——那天,他在林子里看到金澤武弘牽著他妻子真砂的坐騎走了過來,便為真砂的美貌所傾倒。於是便用詭計將武弘騙到叢林深處,在同武弘的搏鬥中將其縛住,接著佔有了真砂。本來他不想殺害武弘,可真砂讓他們兩個人決斗,並說「哪個活下來,我就跟哪個」,多襄丸於是給武弘割斷繩子,和他決鬥起來,終於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尋找真砂時,她已經嚇得逃之夭夭了。 行腳僧卻補充說,當時在糾察使署里,真砂是這樣說的——她被多囊丸蹂躪之後,受到了丈夫的蔑視,這讓真砂感到受了極大的刺激。於是悲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撲向了武弘……可等她醒過來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經死了。後來她想自殺,但終於怎麼也沒有死得成。 行腳僧又向雜工和樵夫說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說出來的話——多囊丸強奸真砂以後,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誰料真砂同意了,但卻讓多囊丸先殺了武弘,多囊丸也沒想到真砂竟是這樣的女人,就問武弘應該怎樣處理她,聽了這話,真砂跳起身向樹林深處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這時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 三個人就這樣爭爭吵吵,紛紛慨嘆人心叵測,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正在這時,隱約傳來嬰兒的哭聲。他們循聲找去,看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雜工上去把嬰兒的衣服剝了下來,樵夫罵他是惡鬼,雜工申辯說,生了孩子又把他丟掉的人那才是惡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屍體上的短刀的行為,說得樵夫啞口無言。 雜工走了,深受觸動的樵夫收養了嬰兒,行腳僧感動地說:「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了。」 雨停了,在夕陽的余暉中,行腳僧目送著樵夫抱著孩子漸漸走遠……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影片以一宗案件為背景,描寫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結尾的人性化轉折又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和對客觀真理的疑惑,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的可信,贊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積極的主題和新穎別致的結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傳奇色彩,使得《羅生門》獲得了普遍的贊譽。 《羅生門》上映後,先是在歐洲引起轟動,繼而又在美國掀起「黑澤明熱」,黑澤明也因而被譽為「世界的黑澤明」。 我第一次看到的黑澤明的電影是《羅生門》,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在50年代,《羅生門》被批評為將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給外國人看——這種指責今天看來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國,我也曾面對過同樣的怒斥,而我用黑澤明來作為我的盾牌。也許20或30年後,中國人將不會再用那種狹隘的眼光來看我的作品。 ——著名電影導演 張藝謀 《羅生門》是一部令人難忘而影像豐富的絕好影片。在片中,太陽的光線被假借為電影語言的一種被超乎想像地加以運用,可能這是過去日本電影中所表現的流動美的最光輝的範例。面對著太陽犯罪,面對著太陽達到從犯罪中獲得愉悅的極致,這樣的拍攝方式大概在以前的日本影片中是沒有的。罪也好,惡也好,一般都以為表現於微暗的黑夜最合適,而周圍的氣氛常常是陰森而郁悶的。可黑澤明的電影則非要把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無可比擬的罪孽。黑澤明在這里使一種電影樣式純粹到結晶的程度,而這種樣式,對於人是可信賴的和人是不可信的這樣用言語來表達的觀念,可以說是一種重大的突破。 ——日本電影評論家 佐藤忠男

㈧ 電影《羅生門》告訴了我們什麼

羅生門,連讀起來很好聽的三個字.單看這名字會以為是一片樂土. 也許對於死去的人,這里的確是樂土,因此羅生門只是遺棄死屍的場所.電影取材於芥川龍之芥的小說"竹林中".電影的情節其實有限,暴雨下的羅生門里,樵夫,僧人,流浪者對一宗簡單的命案的描述,武士被殺,盜賊被捕,妻子自首.其中的對白和畫面卻很是耐人尋味.盜賊誇耀武士的本領,他說自己是貪圖武士妻子的美貌而殺了武士.妻子哀號武士的無情,她說自己被盜賊侮辱後慘遭遺棄而失手殺掉了武士.官府請來了招魂巫師,請來武士的靈魂,悲慟的靈魂敘述自己的妻子唆使盜賊殺害自己,自己在充滿失望和羞恥的無助下飲恨自盡.一個案件,竟包括被害人在內的三個當事人都爭相地承認自己是兇手. 這只是一個逆向,誰都不承認誰都隱瞞在現實中是常見的。流浪漢追問目擊者樵夫事情的真相.樵夫在沒有顧慮的情況下終於道出不曾在官府說過的"事實":武士和盜賊兩者進行了一場滑稽的,蹩腳的決斗.兩個人始終畏首畏尾地逃跑與跌倒,急促的呼吸,滿臉的緊張,最後盜賊僥幸殺死了武士.這個結果使影片愈加復雜化。羅生門里說,沒有任何人是可以相信的.羅生門里傳來嬰兒的哭泣.流浪漢想要剝走嬰兒的衣服.樵夫呵斥他過分的行為:你沒有看到衣服上掛著的護身符嗎,他的父母還是愛這孩子的,肯定是經歷了什麼事情,必不得已的罷.流浪漢於是道破樵夫的虛偽與自私,樵夫在目睹決斗之後拿走了鑲了寶石的短劍,因此才不敢在公堂上作證.人們其實都是很自私的,我要拿走嬰兒的衣服只是為了生存下去罷了.雨停下來,樵夫與僧人在羅生門里沉默著無言以對.樵夫去抱僧人手中的嬰兒,僧人憤怒地喊道你要連最後的也不放過嗎?樵夫羞愧地說我已有六個孩子,再多一個也沒有分別了.僧人慚愧自己不相信樵夫,把孩子交給他,在陽光下目送樵夫抱著嬰兒遠去.這時,才出現羅生門真正想要表達的中心--寬恕別人即寬恕自己.相信別人即相信自己.即使知道這世間,這人類的惡,虛假.我們對於事物的描述和判斷摻雜了極多自私的成分.我們只說我們想要的,只說我們希望的,只說對於我們有利的,我們迫使語言和思想隱去那些使我們難堪,使我們失敗,甚至僅僅是使我們感到不爽的不分輕重大小黑白的一切情況.不帶感情成分,客觀,置身事外是從來就不可能存在的.每個人都說謊,我們只能選擇更願意接受的答案.片中結尾的解決辦法,在我看來,只是理想化的,不合時宜的.雖然無比認同卻自愧無法貫徹. 我覺得合宜的做法是承受.

㈨ 羅生門劇情詳細介紹

劇情簡介: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

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9)樵夫收養遺棄孩子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羅生門》是由日本大榮電影有限公司與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於1950年聯合出品的懸疑影片。該影片由黑澤明執導,芥川龍之介,橋本忍聯合編劇,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喬等領銜主演。

《羅生門》結合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經過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這些獨白本身是不可靠的,同樣的道理,轉述這些獨白的敘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陽光下,人的可悲與渺小,人的偉大與真誠。

1950年 ,他拍攝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黑澤明對於人性的把握、語言的不可靠的反思,最終形成了這樣一部故事。

發生在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平安朝。某日,在都城附近大澤中發現武士金澤宏被殺,被控殺害武宏的盜賊多襄丸、武士之妻,召喚武宏靈魂的靈媒。目擊證人行腳僧,及發現金澤屍體的樵夫椿殼等人以四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方式說出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