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影評!!!!!!!!!!!!!
無疑,這是一部在伊朗肯定是要被列為「禁中之禁」的大禁片。
在伊朗它是被稱為「反伊朗」的,其實與其說它是「反伊朗」的,更確切的說,它應該是「反伊朗宗教專政制度」的。它像一把尖刀,直接頗開了伊朗這個神秘的文明古國,直白的將這個宗教國家的伊斯蘭專政政權對伊朗人民的迫害和打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也難怪該片在上映之初,伊朗政府就如臨大敵。電影在多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最高榮譽評委會大獎之後,伊朗本土卻公開譴責該片,有關人士Mehdi Halhor在接受伊朗半官方新聞機構Fars時,評價這部電影是「一部沒有真實描寫伊斯蘭革命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影片,」這位伊朗電影機構的負責人對於影片能夠獲獎絲毫沒有感到意外,認為「西方電影中敵對伊斯蘭教就是始於法國,因而這部「反伊朗」的影片《我在伊朗長大》才得以製作和在戛納電影節上得到大力推崇。」他還把這次獲獎形容為「一種反傳統的、不合時宜的行為」。
影片自從戛納斬獲大獎以來,一直受到伊朗官方的譴責。在即將舉行的泰國曼谷電影節上,影片原定於2007年7月19日作為第一部影片在開幕式放映的。贊助此次電影節活動的泰國旅遊局官員Chattan Kunjara na Ayudhya因為這部電影被邀與伊朗大使會晤,宣稱「雙方達成一致共識認為這部電影如果不放映的話,對泰伊兩國都有好處。」但是他並沒有指出取消放映該片能為泰國帶來怎樣的好處,只是提到「在藝術方面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是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其他方面的因素和有可能產生的影響。」電影節主要負責人Kiriangsak Silakong對審查機構的這種做法感到十分遺憾,在接受泰國曼谷的《國家報》時認為「泰國觀眾無法看到這部電影,真的很糟糕。」而英國路透社還援引了他更進一步的評論「泰國已經在伊朗施加的壓力之下屈服……」
無疑,這是一部讓「伊朗政府」一度「心驚膽顫」,且對「其恨之入骨」的電影。為何一部動畫片能讓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此坐如針氈?
電影描述一個具有「西方自由解放思想」的新時代伊朗女性從9歲到24歲的奔波生活。
電影是幽默的,電影中笑料百出,小女孩的古靈精怪,總是讓人忍俊不禁。而電影中那些80年代的流行音樂又是讓人那麼回味。特別是女主角失戀後,准備重新振作,高唱那首《洛奇》的主題曲《Eye of the Tiger》,更是經典的畫面。
電影又是嚴肅且壓抑的,在讓觀眾在了解這個女性的故事的同時,又向我們展現了她生活的大背景——現今仍然存活在「伊斯蘭宗教專政」下的伊朗。從1979年,她9歲時,人們還期盼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君主制的「巴勒維王朝」後,能得到自由民主,到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握政權,人民希望的破滅,女性被迫戴上面紗,數以萬計的人被投進監獄。從1988年,她18歲,兩伊戰爭結束,她回到伊朗,重回那個擁有「茉莉花香」的外婆的家鄉,到她24歲,迫於不適應社會的壓迫而再次離開家鄉,飛赴法國尋找生活的希望。電影在幽默搞笑的同時,又無時無刻的向我們描述一個性格直爽,思想新潮的女性在伊朗這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下,生活的無奈和壓抑。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對封建君主制的「巴勒維王朝」的諷刺,更能看到對至今仍然統治伊朗的「伊斯蘭宗教專制制度」的批判。除外,從電影中西方國家向出於「兩伊戰爭」的伊朗和伊拉克都販賣武器 和 女主角在歐洲時,西方人對伊朗人的鄙視和認為伊朗只是「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宗教狂熱的妖魔色彩」的國家的刻板印象。我們也可以看出電影對西方社會的批判。
加上電影極富個性創意的黑白簡明畫風,更是讓電影對觀眾充滿了吸引力。而黑白的畫風,其實更能恰如其分的襯托出女主角壓抑的生活狀態。
本片的影像風格,令俺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當然不是所有的連環畫都是這種風格,但至少有一類,就是這種畫風。
那時候不懂得啥「表現主義」之類的東東,現在也不懂,也不覺得《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的畫風就是表現主義了。本片畫面的線條雖然具有部分抽象性,但還是比較自然的形體輪廓,未必是每一根線條、每一坨色彩(這里只有黑與白)、每一個形體都用來表現情緒與感覺,其背景及整體構圖,也沒有太強的表達心理狀態的作用,至少個人覺得沒有突出到足以扣上「表現主義」帽子的程度。
事實上,在看開始幾分鍾的時候,本片甚至讓俺想起的是《櫻桃小丸子》。小女孩頑皮搗蛋、猛追法西斯幫凶小崽子等場景,讓俺想起古靈精怪、經常自我臭美的小丸子同志。當然,《伊朗》中的小女孩沒小丸子那麼單純,從而也就沒有小丸子那麼庸俗的幸福,一切都因為小女孩生活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伊朗。
影片對那個時代伊朗「和諧」一面的描繪,簡直是濃墨重彩。從小女孩的角度講述這些「很好很強大」的故事,從故事本身的角度來說,固然是蠻不錯的,也有那麼一兩絲感人的情緒。但如果要縱向地比較,說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表現方式有多麼了不起、以至於必須獲個啥獎,俺就覺得不至於了。
對俺來說,這部分表現得太直接了,司馬昭之心太明顯了,反而降低了沖擊力。當然,愛看故事的,喜歡在故事裡多愁善感一下的,看看這些還是會很有感觸的。也許從小和諧到大的小可,已經變得鐵石心腸了么?悲哀。
讓俺感到驚訝的是,影片到中段突然筆鋒一轉,從「以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變成以「世界的眼睛看小女孩」了。影片關注的對象,也似乎一下子從那個和諧的國家、民族與社會,聚焦到作為個體的主人公身上。單單這么描述,似乎轉折會很生硬。其實不然,影片在這里製造了個虛假的預期,它讓觀眾以為主人公出國之後,還會繼續關注國內大的事態,但沒想到卻盯住女孩自己的人生不放了。
另外一個驚喜,是從和諧社會出來的主人公,顯然比俺當年開放多了,聽的是「鐵娘子」(Iron Maiden),穿的是「Punk is not Dead」,玩的還是一夜情,而且對象是GAY,這就很超級行為藝術了。主人公的青年時期的諸多反叛與磨難,顯得「成長」的這個主題很突出,但未免太突出了點,搞得人拿「女性主義」的標簽到處貼。
「女性主義」不是不好,但是搞來搞去沒點新花樣就有些膩歪。剝除動畫的外衣,以真人演繹這點題材和內容的話,歐洲先鋒同學們難道不覺得炒了很多隔夜飯么?即使就這件相對於皮克斯動畫來說很另類的動畫外衣而言,也未必有多了不起,各種影像技巧無一不是很家常。
經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也許有一天你會回頭發現,原來你站在見證歷史的舞台上,即使充當燈光下的配角都是值得的。
一直無法理解,中東地區那樣嚴密的宗教管制如何能夠讓人民信服,如何讓人民有生活在自己國土的優越感。這是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於是,在廣州小北看到那麼多來自中東的女人在火熱的夏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很是心疼,不都離開那個嚴密的國度了嗎?為什麼還要和自己過不去!朋友在巴基斯坦過得不算好,生活太平淡,甚至想給我買條美麗的裙子都找不到一個女人做參謀!這樣的國家在阿巴斯的手下變得更讓人敬而遠之,於是,我們再以輕松的眼光來審視,讓《我在伊朗長大》中的瑪贊來講述她的故事——
從他們長達8年的戰爭中,我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子,經過了改革開放,邁過了一層層的經濟發展,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傷的人們才走出了它的陰霾。這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理解的心緒,所以說,經歷真的是美妙,它承載了太多的喜怒哀樂,然而,它又催促著人在生活中成長。
瑪贊說,她在奧地利是外國人,回到了伊朗,她還是外國人。她的人生變得毫無意義,她總是在逃避自己的國家。我忽然有些理解那些海外遊子,他們何嘗不是飽嘗著這樣的心酸在生活著,即使他們擁有別人羨慕的一切,而他們卻在羨慕別人!瑪贊很有勇氣,很突破地和宗教老師頂嘴,在學校的大會上為了女性的公平和學校叫囂,然而,她在伊朗太渺小,這個被宗教包裝得失去本真的國家,不會給她任何機會平反。我可以想像在伊朗還有很多像瑪贊一樣內心掙扎著生活的女孩子,她們不甘於埋沒在頭巾里,她們不願意將青春隱藏得密密實實,甚至沒有和男友牽手的自由!
瑪贊為了逃避戰爭離開了德黑蘭,戰爭沒有將她打敗,卻被一場戀愛打敗。她回到德黑蘭,戰爭結束了,一切歸於假象中的平靜,假到甚至沒有人活得真實!瑪贊希望真實地活著,卻發現這個國度的宗教意識已經滲透到了整個國家的政治中,於是,一切變得比戰爭前還要糟糕,母親還是將瑪贊送到了國外,因為瑪贊對自由的追求讓她在德黑蘭舉步維艱。彷彿瑪贊像個被社會遺棄的孤兒,她的親人深深地愛著她,卻無力保護她,他們以為只能將她送離伊朗才能換來這個孩子的幸福,他們卻不知道,這個孩子更需要的是抓住愛的實在感,她已經飄泊了太久了,她的心輕得可以隨時被風吹走,然而,她卻不得不一直飄下去!有一天,瑪贊會死去,死的時候會很輕很輕,然後被風吹走,像羽毛一樣一直飄盪……
這一切都關於她的經歷,她的經歷讓她沒有安全感,讓她變得虛空!這是一個國家造就的悲哀。
我在廣州的第一處住所是獵德,聽說獵德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的意思。在與獵德親密接觸的短暫的時間里,我經歷了它拆遷的過程,這是個巨大的工程,因為它的陳舊和它周圍集中的高檔CBD不合,於是出於經濟社會的原型,它被淘汰來適從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城市畫報》對獵德進行了全面的挖掘,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有它美好的點滴,而我當初看到的只是每天都必須面對的各類民工不安好心的眼光,這一切讓我心有餘悸。諷刺的是,我居然是那些將獵德推倒,還在一旁幸災樂禍的高級CBD們的同黨,我的工作就是在最高檔的CBD中炫耀我們的成就。雖然,現在我離開了那裡,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我是幫凶,將獵德一步步推向了毀滅!
我一直認為廣州是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但是你必須戴上眼鏡慢慢搜尋。循著《城市畫報》的腳步到了廣州,雖然現在已經離開了,我卻對廣州有了某種自私的情結。在廣州短暫停留的四個月里,我卻在獵德、冼村和車陂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我不愛這些地方,我以為那裡都住著為了生活奔波勞碌,沒有任何精神生活的打工仔們。原來,我忽略了我生活中的美,我真的沒有仔細去研究過這些地方,在《城市畫報》上看到昔日獵德的身影,那些熟悉的畫面如泉涌般蔓延,我們曾經在樓頂聊天,面臨停電的大熱天我們暢快地吼著《死了都要愛》……曾經Ben送我回冼村時,對它充滿了鄙視,我也同樣忽視了它存在的意義。滿布的祠堂在向我展示著它的歷史,也許有一天這里的歷史也會被社會發展的腳步鏟平。在車陂的生活很愜意,因為那是辭職後的庸庸碌碌,我不知道我住的那棟樓里有沒有一位詩人,或者某個畫家正在為了他們的夢想奮斗,現在才知道我錯過了和才華相遇的機會!
終於,在今天,我深刻地意識到經歷的含義多麼巨大。我居然成為了見證獵德拆遷的其中一位外來者,這絕對是我的榮幸。至少在面對那些熟悉的畫面時,我的心中翻滾著回憶的酸楚。經歷,它可以改變一切——它將瑪贊推向了一生飄零的命運,卻教會了我珍惜現在的幸福!感謝神,我知道你為什麼將我引導到了東莞,我在這里真的開始享受專門性了!
㈡ 放基督一生的電影叫什麼我想看
鏈接:https://pan..com/s/1tjcPdpluHALuIM6mRIZjDw
是一位波蘭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曾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是著名的「羅克奇價值觀調查表」的發明人,但使他更廣為人知的一件事,是他著名的「三個基督」實驗。
㈢ 求一部好萊塢電影,不確定是不是尼古拉斯凱奇主演,大概是講魔的孩子從小在人間生活
◆中文片名:新天魔666/凶兆 ◆英文片名:The Omen ◆年代:2006 ◆首映日期:2006年6月6日 ◆國家:美國 ◆類型:恐怖/驚悚 ◆導演:約翰·摩爾 John Moore ◆編 劇:大衛·塞爾策 David Seltzer
◆主演:朱莉婭·斯黛爾斯 Julia Stiles 里夫·施雷伯 Liev Schreiber 米婭·法羅 Mia Farrow 西繆斯·達維-費茲帕特里克 Seamus Davey-Fitzpatrick ◆級別:R(暴力恐怖畫面) ◆片長:105分鍾 ◆發 行:20世紀福克斯 20th Century Fox ◆語言:英語 ◆IMDB評分 5.3/10 (9,256 votes)
◆影片簡介:敵基督降臨 "......他從永恆之海升起,在岸的一旁建立軍隊;他將人類變成弟兄,直至他們滅亡......"不少人相信《聖經》中的《啟示錄》是對未來或部分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出預言,那些隱藏的記號已發生在我們身邊:恐怖襲擊、反常氣候......災難層出不窮。《啟示錄》的其中一節指出 "敵基督"(Anti-Christ, 基督教名詞,指基督的大敵) 的來臨,並以數字"666"作為獸的記號。敵基督將直接從撒旦獲得力量,藉此在人間建立一個虛有其表的帝國,宣布世界末日正式來臨。 資深美國外交官羅伯特(里夫·施雷伯 飾)對《啟示錄》的黑暗預言沒有在意,因為他目前最擔心的是剛剛遭遇流產的妻子凱瑟琳(朱莉婭·斯黛爾斯 飾)。為了不想給第三度流產的妻子造成沉重打擊,羅伯特聽從醫院神職人員斯比利多神父的建議,當晚接收一位母親難產而死的孤兒當作妻子的初生兒子戴米安,更將夭折一事對她隱瞞。蒙在鼓裡的凱瑟琳悉心撫育著戴米安,羅伯特暗自慶幸當晚的果斷決定並無不妥。 羅伯特晉升為駐英大使,舉家遷移到倫敦郊區居住。連串令人不安的怪事在5歲的戴米安(西繆斯·達維-費茲帕特里克 飾)身邊不斷發生:保姆在他的生日 Party 上自縊身亡、到動物園參觀惹來大恐慌、在上教堂途中神經失常、多張朦朧相片竟預兆了被攝者的死亡......身份神秘的布瑞南神父 (皮特·波斯爾思韋特 飾)對羅伯特一家做出了警告,而職業攝影師凱斯(大衛·瑟利斯 飾) 因在生日Party上捕捉到奇怪圖像也捲入進來。 麻煩事愈來愈多,矛頭直指年幼的戴米安。新上任的保姆貝洛克太太(米婭·法羅 飾)像命中註定般守護著戴米安,更不幸的事情同時接踵而至......背後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羅伯特和凱瑟琳弄清兒子的真正身份居然是敵基督,夫婦二人誓要做出最大的犧牲以阻止兒子為禍人間。預言已明示,徵兆已千真萬確:世界末日即將降臨──2006年6月6日,凶兆現形,人類終極恐懼已無法避免......
㈣ 有什麼基督電影少年看的
最經典的《萬世流芳》
如果比較小就看動畫片《埃及王子》吧,還有其他一些福音網站上可以下載的動畫短片
㈤ 有什麼厲害的電影用了關於基督或者天主的題材
世界三大恐怖片都與宗教有關《驅魔人》《柳條人》(74年版)《凶兆》(76年版) 還有一部《羅斯瑪麗的嬰兒》
㈥ 關於基督的電影
《基督最後的誘惑》(這個小說特別好看,我是看了書才看的電影)、《第九道門》(約翰尼。德普演的,波蘭斯基導演)
㈦ 有哪些講天使或是基督的電影
電影《基督再臨》《天使與魔鬼》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
柏林蒼穹下(天使之城改編自此,德國WINGS OF DESIRE)
天使A(法國,LUC BESSON的電影)
天使愛美麗(不是真正的天使,只是個名字,法國)等等
魔間行者(裡面有天使出現的場景,KEENU REEVES的電影
㈧ 一部電影
導演/編劇:邁克爾·溫特波頓 Michael Winterbotto
主 演:柯瑞安·奧布瑞恩 Kieran O'Brien(飾Matt)
瑪戈·斯蒂雷 Margo Stilley(飾Lisa)
地 區:英國
類 型:愛情/劇情
級 別:18
片 長:69分鍾
發 行:革命公司 Revolution Films
首映日期:2004年5月16日(法國戛納)
劇情簡介:
Matt在茫茫的南極上空盤旋,這眩目的潔白和不動聲色的寧靜相比起一年前與Lisa在布魯克斯頓音樂節上的那次相遇,是如此的不同,以至於如此的刻骨。
那個慾望初綻的夏天,尾隨著《Movin』on up》的喧囂,Matt和Lisa的愛也在愛的旋渦中翻滾。他們在窗口邊肢體交纏,他們在浴缸中胴體翻轉,他們在潔白的床單上虐戀、High到極點,他們在高級酒店中完成此情此愛的最後一個狂熱句點。
也就是那個夏天,喧囂的音樂轟然而至,Primal Scream、Franz Ferdinand、The Dandy Warhols、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一首接一首,在舞台上顫然而至,而每一首歌,象徵一次高潮,象徵Matt和Lisa音樂會後翩然而至的愛記憶。
愛有纏綿,亦有紛擾不安的糾纏,那次脫衣舞店裡的曖昧經歷,讓Matt黯然奪門而出,於是催生了Lisa痛徹心扉的自慰和Matt懷里的淚。
然而,有笑,有淚,有怒吼的音樂,有安靜的琴聲,有邂逅,亦有分離。Lisa回美國的那天,Matt第一次去了Lisa的家,卻沒有去機場送她,因為Lisa說:「我忍受不了太長的送別。」
後來,Matt去了南極,當他坐著飛機盤旋在皚皚白雪的上空的時候,當他考察著千年的冰層的時候,當他行走在廣袤雪中央的時候,他想起了Lisa,想起了這個「21歲,靚麗開放的美國女孩兒」的一切,想起了每次激情中她的嬌喘,想起了她送給他的生日的一本關於南極的書,那本書,也滿是情慾的味道……
幕後花絮:
改編自小說《Platform》的《情慾九歌》首映被安排在04年的戛納電影節,首映所造成的轟動一如影片中所大膽呈現的,給人以驚世駭俗之感。而在談到片中充斥的露骨性愛場面的時候,導演邁克爾·溫特波頓頗不以為然,並以隱喻道出自己的態度:「如果你要拍一部關於長跑運動員的電影,相信觀眾也是想看他在跑步當中的場面。」
對於導演溫特波頓,相信近幾年對英國電影有所了解的觀眾並不會感到陌生,03年,溫特波頓的導演的長篇處女作《塵世之間》就憑借對阿富汗難民苦難生活的深刻洞察一舉拿下了當年的柏林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熊獎,在這部完全由非職業演員出演的影片中,溫特波頓表現出傑出的掌控力,以至於影片中的演員表演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而接下來的《代碼46》(Code 46)則展現了導演在科幻片領域的全面的才華。早在02年拍攝的《24小時派隊狂》(24 hour party people)可以說是與《情慾九歌》同樣的藉助搖滾樂表現主題的一次有益嘗試,本片講述了著名的英國搖滾樂推廣人托尼·威爾森傳奇的一生.
《情慾九歌》真實的性愛場面意味對於演員身心兩方面的考驗,在選角過程的初級階段,就遇到了一些阻礙,征角廣告刊登後,95%的應征者都是男性,這使導演溫特波頓頗為惱火。好在一次機緣巧合,溫特波頓碰到了21歲的超索時裝模特瑪戈,瑪戈在閱讀了劇本後,爽快地答應了拍攝要求,並表示了對導演的信任,這對於生長於北卡洛萊納州這一基督教中心地帶的瑪戈來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至於瑪戈在影片拍攝完工後,拒絕了諸如首映禮在內的諸多有關活動,並盡力不再與影片扯上任何關系。而在她的家鄉,瑪戈的母親還蒙在鼓裡,並一直以為女兒拍攝的電影只有假做愛的鏡頭。
相比女主角的有意迴避,男主角柯瑞安倒是表現得少有的自信與從容。這位曾經出現在溫特波頓的《24小時派隊狂》中的31歲男演員宣稱:「說它令人作嘔的人是在撒謊,說它過份我也不相信。」這樣的態度與導演溫特波頓的激烈言辭如出一轍——「拍這樣的片子就是要問,表現性愛有什麼不對?」
九首歌,九場性愛場面,均有著不可思議的難度。要在眾人面前表現真實的性愛,並且要要毫無保留地表現,無疑給演員增加了極大難度。在每次性愛場面的拍攝前,導演都要求進行預演和熱身,以期望演員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占據影片很長時段的演唱會鏡頭,也是採取的現場錄制方式,當性愛場景拍攝完畢,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又得聯絡各大樂隊,並在演唱會開始前,提前設置好所有拍攝器械。演唱會的拍攝難度,恐怕比性愛場景的更大,因為它要求所有鏡頭都一次成功。
相比一年前的那部《塵世之間》,溫特波頓再次劍走偏鋒,炮製出這樣一部風格迥異的作品,對於此片的各異評論,恐怕導演本人都會不以為然,一切正如他所言:「我想走走反面的極端,只通過性來展示人物關系。」
㈨ 有沒有關於基督教的電影,介紹下
十字軍騎士》講宗教改革 《摩西十誡》 《奇異恩典》 《馬丁路德》,講宗教改革 這些都是可查的電影,完全的基督電影,但未必找得到,都很老了,還有一些是跟基督教有關的,比如: 《消防員》講基督教的婚姻問題 《換子疑雲》這個好看 《偉大辯手》也很好看 《義海雄風》 《兄弟相愛》 《七宗罪》這個應該聽說過吧 《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應該很熟 另外一些就是介紹基督教,甚至是護教的電影,一般是沒辦法找到的,只能買碟,或者要到教會和一些傳道的地方,比如: 《一路上有你》《神州》這些是屬靈成長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