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搞笑電影的精髓在哪
擴展閱讀
科幻電影超燃片段剪輯 2025-08-23 10:46:59
劉德華電影幾部 2025-08-23 10:41:38
日本水泥電影名 2025-08-23 10:41:36

搞笑電影的精髓在哪

發布時間: 2022-05-18 18:03:28

⑴ 電影的「精髓」是什麼

  • 我覺得,電影的「精髓」就在於喚醒人內心深處的那份現實生活喚不醒的希望和追求。讓人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不是不可能,他做到了,我也一定能做到;讓人在受傷的時候找到動力和依靠;讓人在獲得榮譽的時候找到冷靜和開闊。

電影是改變人類生活的工具,它以是一部人類自己扮演的作品。它的意義在於告訴人類:你 也 可以這樣,世界可以這樣,生活也可以這樣。一切皆有可能。因為人類的依靠是夢想,只要還有夢想,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沒有了夢想,就是再容易的事情,也會變得和登天一樣難。

⑵ 有哪些輕松搞笑電影或者電視劇值得推薦

佔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娛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許多電視劇或電影就成為了人們日常消遣的東西。許多輕松搞笑的電影,會為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放鬆,對於一些忙碌的人來說,在工作之後,可以慢悠悠的看一部電影,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那麼有哪些輕松搞笑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值得推薦呢?

三、《武林外傳》。

作為一部經典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也十分深受觀眾的歡迎,在每年的暑假都會無限的重播。這個故事講述了一群不平凡的人在一個小酒館裡面生活,這些人做著普通的事,卻有著不普通的思想。他們在其中發生了許多搞笑的事情,而男主白展堂和老闆娘之間也有許多搞笑的互動。這部電視劇也是非常值得人們去觀看。

⑶ 每部影視作品最精髓的地方就是它的台詞,一部影視劇的創作者可以對其講究到什麼程度

在我個人看來,精緻度不一定是辭藻華麗,只是有時候它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感受到那種線條的精緻。一句好的台詞應該是這樣的,雖然看起來很枯燥,但卻讓人深受感動。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給我留言點贊哦~

⑷ 中國經典搞笑電影前五名排行榜你都有看過嗎

其實大多數人喜歡喜劇電影的原因都比較相似,喜劇電影通過幽默詼諧、輕松歡快的方式,來使觀眾的忘掉一些煩惱,觀眾在歡笑聲中即滿足的娛樂性的要求,也受到了相應的思想教育。並且一般結局往往都是比較圓滿的結束,同時也滿足了觀眾對事物的美好願望。喜歡喜劇電影的影迷朋友,帶大家一起看一下小編認為的我國經典喜劇電影排行前五名吧。
5.《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
是周星馳出品的大話西遊系列的電影之一,同系列還有《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1995年《大話西遊》這部影片就已上映,一直至今,都一直沒有被大眾所遺忘。電影的「無厘頭」、「後現代」的語境,完全顛覆了我們以往的審美習慣,可能當時沒有抓住它的笑點,但過後細細品味便回味無窮,這可能就是經典作品的精髓之處。
4.《三毛從軍記》
這部電影得到了一些這樣的評價:「中國黑色幽默的頂峰,也只能走到這里戛然而止了。」「國內極為少見的充滿超現實色彩的諷刺喜劇」。
這個在街上乞討的孩子形象,實則就極為充沛的對曾經的舊世界充滿了訴控和嘲諷。電影以三毛的從軍境遇為展開,在逗人歡樂的氛圍中,那一道在處亂世中的無奈的悲情色彩也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將那原本禁錮與書本的漫畫中的形象,通過熒幕通過演員活變得靈活現。
3.《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2010年上映,2012年同系列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人在囧途》是由徐錚、王寶強主演的喜劇電影。影片以春運為背景,是講述了玩具集團的老闆李成功要去長沙出差,在飛機上遇到了去討債的擠牛奶工牛耿,便展開了之後的旅途中的故事。影片情節緊湊,誇張卻不浮誇,其中還有感人催淚的部分,直接戳中人的笑點和淚點。
2.《國產凌凌漆》
這是一部有李力持、周星馳執導,周星馳、袁詠儀、羅家英等主演。影片對美國諜戰影片007系列進行惡搞創作,講述了後備國家特工凌凌漆趕赴香港,執行從黑幫頭目手中奪回暴龍頭骨的任務。
1.《瘋狂的石頭》
2006年上映,由寧浩執導,黃渤等人出演。一上映之後,票房一路飆升,受到觀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和評價,最終還獲得了多個電影大獎。也是當年小成本電影的成功典範之作。
這部電影是有一種強烈的貼近生活的幽默感,故事是由一塊在廁所里發現的價值不菲的翡翠所引起的。

⑸ 影視作品的意義是什麼,電影的精髓是什麼

引 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我們在茫茫宇宙中的一個角落,用佛家思想,整個宇宙都可以裝在心裡。用道家思想,宇宙因人而存在。用天文思想,宇宙是一個爆炸形成的力場。 生存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是為了功成名就,也許是為了開心,也許是為了快樂,也許是為了報答父母和朋友對自己的恩情,也許是為了逃避死亡,也許是為了瀟灑走一回,也許是為了走走過場,或許也是為了碌碌無為一輩子。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可能90%的人讀中學的目的只是為了考高分,只是為了考年級第一,只是為了競賽,只是為了清華北大。 愛情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是為了玩一玩,也許是為了滿足生理和心理追求,也許是為了幸福開心地過一輩子,也許是為了責任,也許是為了想和一個人一輩子相守。 正文 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是個忙碌的世界,是個壓力的世界,是個殘酷的世界。我們回憶一下我們走過的路,3歲的時候,我們被送進幼兒園,6歲的時候,我們進入了小學,小學時代我們過得還算輕松,因為那個時候是我們的童年,是我們天真,無憂無慮和快樂的時候,雖然每天要上課,但是學習壓力並不是很重。那個時候,大家都很天真,都很幼稚,或許上不上學,都是一樣的。 12歲的時候,我們進入了初中,中學六年,我們被牢牢地限制在學校。我們眼前的世界是個由老師和試卷組成的世界,那個時候,只要學習好,基本上就等於樣樣好。 進入了大學,我們緊張的神經一下子就鬆懈了下來,大學四年差不多是屬於我們的世界,其實本科四年對人的改變,遠比高中三年對人的改變大。因為大學是個綜合世界,是個不成熟的世界,是個重塑人性格的世界。 出了校門,進入了企業,我們鬆弛的神經似乎又緊張了起來。因為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不斷地在告誡我們,進入了企業要低調,要謙虛,要含蓄;因為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不斷地在告誡我們,進入了企業要勤快,要學習,要努力;因為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不斷地在告誡我們,進入了企業要成熟,要明白,要有胸懷。 可能我們剛進企業的時候感到這些話很對。或許當我們在這里生活一段時間後,又會發現其實也不完全是那麼回事。或許再過10年,我們會摒棄我們現在知道和擁有的一切,去開辟一個全新的生活。或許再過20年,我們會看淡一切,不再去追求什麼,也不再去明白什麼。 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是個忙碌和壓力的世界。很多地方,只要你有一次工作沒做好,你就得立馬走人;很多時候,我們受了傷卻只能默默忍受;很多地方,我們只能跟著別人,別人走到哪裡,我們就必須跟到哪裡;很多的人,需要我們去理解,包容和關心。 想讓別人完全理解和了解自己是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許一個和自己相處了10年的摯友,都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同樣的,想完全了解一個人也是一件幾乎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當我們遇到這種難受和委屈的時候,該怎麼辦? 理科領域有無數的定理和公理,但文科領域並沒有絕對的真理。雖然說是這樣說,可是在當今社會,確實有某些不成文的公理在約束著我們,我們必須按照這些公理說的去做,別人才會喜歡我們,才會欣賞我們。這些公理被我們稱作交際原則,官場潛規則或者別的什麼亂七八糟的名字。 現在很多人也很有個性和想法,他們也不拘束於這些潛規則和原則的約束,也有自己的想法追求和世界。其實現在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因為社會越來越進步,因為生活越來越多彩。所以現在的人也越來越多彩,多才和多元。 但是地球上有那麼多人,卻只有那麼點資源。科學技術也只能有這么發達,車子也只能在地上跑,不可能飛到天上去。身邊的人畢竟也是凡人,不是神仙,境界不可能像觀音和如來那麼高。所以,我們的生活其實也只能這樣。因為地球上的條件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必須接受事實,我們所能有的只能是頭腦上的充實和滿足,我們所能有的只能是思想境界上的提升。 可是問題在於,該怎麼提升呢。我們應該學誰?如果沒有可以學習的對象,難道我們只能靠自己走出來嗎? 可以看書,書可以讓人充實,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為書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書上可以找到全世界的真理,書上也能找到全世界的定理和公理。 可以請教別人,請教別人最直接,最快。 也可以自己去打,去拼,去闖盪。自己通過栽跟頭,通過吃虧,通過走坎坷,最後把一切都看淡,提升自己的境界。 可是書能給我們的只是道理,書不能給我們真正的生活;別人能給我們的是建議,別人不能給我們真正的生活;自己去拼,去打,去闖盪能夠給我們真正的生活,可是不能給我們真正的自己。因為人極容易在疲勞和傷害重迷失原本的自己,也許最後拼打出來的已經不再是「純」的自己,而已經是一個混合體了。 其實現在的人,最需要的是一些能觸動自己內心深處的東西。而不是一些浮華和籠統的東西。也許一隻鉛筆在某些時候比一個城市還重要。 電影的意義 電影的意義,就在於喚醒人內心深處的那隻鉛筆,那縷陽光,那份記憶,那份幻想。這些東西在很多時候可以決定人的一生。 現在的人,需要的不是高深的哲理,不是華麗的文筆,也不是萬貫的金錢。現在的人需要的是那隻鉛筆,那把雨傘和那隻狗。而電影,電視劇或者游戲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電影可以包攬數不清的細節,這么多的細節里,一定有各種各樣的人需要的東西。其實一部電影,真正能感染人的不是主題思想和絢麗的畫面,可能真正觸動我們內心的只是它的一個細節或者一個場面,或者是那幾秒鍾的音樂。當電影進行到這一秒的時候,我們的精神會凝固起來,我們會感到一股嚮往之意,我們會迸發出一股動力,追求的動力,改變的動力。 可是當我們關上電腦的時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現實。我們當時的那份感情和沖動,又被埋進了無底的現實里。 我覺得,電影的意義就在於喚醒人內心深處的那份現實生活喚不醒的希望和追求。讓人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不是不可能,他做到了,我也一定能做到;讓人在受傷的時候找到動力和依靠;讓人在獲得榮譽的時候找到冷靜和開闊。 電影是改變人類生活的工具,它以是一部人類自己扮演的作品。它的意義在於告訴人類:你也可以這樣,世界可以這樣,生活也可以這樣。一切皆有可能。

⑹ 電影《憨豆特工》中最搞笑的是什麼

我覺著是烏龍事件。在之前很多人喜歡看憨豆先生,現在很多人喜歡看憨豆特工,前者是電視劇,後者是電影,都很好看,而且都是由羅溫·艾金森主演。其實,所有憨豆先生主題的電影其實都是一場羅溫·艾金森先生高超演技個人秀。若論劇情,實在無話可表,作為一個俗氣的觀影者,扒大主教褲子和墓地烏龍事件是本人覺得比較精彩的兩場戲。

星爺的電影看星爺,憨豆的電影看憨豆,雖然第一部電影票房不到800萬,但是很多人卻很佩服憨豆的搞笑能力。如果你憤世嫉俗地看這部片子會覺得很2,如果你寬容地來看,還是能體會到憨豆或者說英國人獨特的幽默感,憨豆即使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說也能引人發笑,這片真是讓人笑到骨子裡去了,而且所有的情節都有照應和笑點,配上出神的演繹和優美的音樂——就盡情開懷地笑吧,放心地回味吧。

⑺ 電影《讓子彈飛》這部劇是一部非常搞笑的影視作品,這部劇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大浪淘沙,時間總能漂白浮誇的偽文化,留下時代的真金,留下智者的呼吸。今天以《讓子彈飛》為藍本,以本人笨拙的言辭來淺釋那些有溫度的影視作品。


地方草莽武裝力量投靠豪紳,為非作歹,形成了新時代的潛規則,新秩序,此為其一。底層貧民,對武智沖的暴行熱烈叫好,這是對這種秩序(有強權而無正義)的認可,

暗示:暴力+豪紳可以維持長期的壓迫和不平等,且不知止。此為其二。師爺息事寧人,軟骨肉混子路數,文人無德,普遍現象

《讓子彈飛》實實在在是為利令智昏,資本決定取向,一片霧靄的中國電影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也如當年《瘋狂的石頭》的效果一樣,《讓子彈飛》和姜文能受到國際影視大師青眼相向,一片好評,是有原因的。

⑻ 好電影的精髓在於編劇還是演員

如果想要製作出一部好的電影最重要的關鍵點就在於劇本的好壞。因為一部電影必須要依靠劇情的推動來進行拍攝。一部電影的劇情如果非常的豐滿的話,將會給觀眾帶來非常強的代入感,這樣的話就會使一部電影給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演員在電影當中的發揮也非常的重要,但是演員有的時候只會成為導演或者是編劇想要表達自己想法的工具罷了。

所以一部好電影最關鍵的點就在編劇身上。當然電影導演也非常的重要,因為電影導演是掌握整個電影的調度的關鍵。如果沒有電影導演的把控的話,電影劇本很有可能最後形成流水賬的形式。這樣的話反而會讓觀眾在收看電影的時候有一種非常枯燥的感覺。

⑼ 如何評價《驚聲尖笑4》這部電影是不是很搞笑

我覺得搞笑是搞笑,但是已經沒有前幾部有吸引力了。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種惡搞的電影了,恐怖的惡搞喜劇。作為電影作品來說,本身就是要由觀眾來評判,真正優秀的作品不見得是非得獲得什麼什麼獎,而在於它有多麼吸引觀眾。單純帶給觀眾一個多小時歇斯底里的大笑。

主線劇情就山寨了其它電影,導演和攝像看起來像是業余的,然而似乎這些根本不重要,這種形式本身就會受到觀眾的熱捧。套用SOHU博客廣告語——相逢的人還會再相逢,這種風格可以說是:倒霉的人還會再倒霉。

好的惡搞片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篇精妙的反諷雜文,《驚聲尖笑IV》已經不如前幾部那麼有看點。不過也不失為一部好的惡搞電影。

大家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⑽ 求經典搞笑電影,附影評

樓主有沒有QQ啊,我發你郵箱。
先付上一篇阿甘正傳的。 有點長哦!!!

一直很想知道阿甘那「75的智商」是怎樣一個概念,查閱了資料後得出一個醫學上的定義:智商在70到80之間的狀態被稱作「臨界正常」,普通人的智商范圍則在80到120之間,原來阿甘的智力還是近乎「正常」的。「Gump」,阿甘的名,俚語里有「呆瓜」的意思,這個富有寓意的名字真會註定阿甘一生的命運嗎?
《阿甘正傳》作為一部勵志大片,起初給我的印象卻並沒有那麼催人奮進:主角阿甘本身就是一個不知理想抱負為何物的遲鈍青年,他所信奉的(應該說是他的口頭禪)也不過是別人的告誡。阿甘說:「我是去跑,但不知跑向何處。」(多沒主見的一句話啊!)阿甘習慣了讓別人為他制定方向,教他怎麼做:從小到大開口閉口也都是「Momma said… (媽媽說…)」;腦袋裡永遠都是Jenny說的「Run, Forrest! (快跑,阿甘!)」;所作的事業也是死去好友Bubba的捕蝦事業;哪怕橫跨美國的長跑也是原先完全沒有計劃過的。「無志青年」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容忍的「缺陷」,打小就被灌輸「做樹立遠大理想的『四有』青年」,沒主見的孩子一定會被人看成「沒有出息」,好似理想越遠大,大到做國家主席,這孩子才真的有出息。而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們是崇尚叛逆、敢打敢鬧的,長輩或是朋友的告誡和勸說又怎會放在心上,聽話的孩子肯定是個「傻冒」。但阿甘卻將媽媽和朋友的話句句牢記、事事遵循。就是這樣一個「聽話」的孩子得到「大人們」的評價是會是什麼呢?阿甘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受到表揚是在軍營里,黑人長官給予的評價是:「Godamnit, Gump! You're a godamned genius! That's the most outstanding answer I've ever heard. You must have a godamned I.Q. of a hundred and sixty! You are godamned gifted, Private Gump! (天殺的,阿甘!你真是個天殺的天才!這是我這輩子聽到最了不起的回答。你一定有個天殺的160的智商,你天殺的有天賦,我的大兵阿甘!)」是什麼讓長官如此激動地接連對阿甘說出四個「天殺的」,阿甘的答案真的是最最「outstanding」的嗎,阿甘的回答僅僅是「To do whatever you tell me (做您吩咐我的一切)」,選擇服從,完全的服從。僅僅是盲從嗎?那為什麼在叢林遭受伏擊的時候,阿甘唯一一次違抗丹中校的命令,折回叢林拯救最好的朋友Bubba呢?那絕不是盲目而為,原來阿甘的「服從」僅僅來源於信賴和感情,將自己完完整整地託付給自己最信賴的人,只因為信賴的人必會為你指明道路,這樣做不就是等於相信了自己嗎?這樣的做人豈不是很簡單很快樂嗎?
僅僅是懂得「服從」,阿甘會有這樣的成功嗎?當然不會!母親對阿甘說:「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傻人做傻事)」。阿甘就立刻把自己定位成「傻人」,勤勤懇懇地做著那些「聰明人」不願意做「傻」事;愛人珍妮對阿甘說:「Run, Forrest,Run!」,所以阿甘從此以後就想也不想全力以赴地去跑,連偷懶「走兩步」都不會去用。就是這樣跑過了備受欺壓的童年,跑過了危險的越南戰場,跑過了整片美國大陸,一路「跑」成了「橄欖球星」、「戰爭英雄」、「外交大使」、「捕蝦船長」、「百萬富翁」…… 很不可思議吧,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阿甘一早就已經掌握了成功的秘籍:「If I was going somewhere, I was running (如果我想去哪裡,我都是跑著去的)」,阿甘始終是跑著去實現這些「奇跡」,永遠都會停歇。先由自己信賴的人為自己定好方向,阿甘只要用盡全力朝著這個方向奔跑,縱然起點比別人遠了不少,但會過程已經簡化了許多,照樣會比別人先到達終點。現在你相信「阿甘奇跡」了嗎?
影片表達的絕對主題是「跑」,但卻不乏沉重的社會話題:對弱勢群體的歧視、種族歧視問題、越戰和反戰、毒品與艾滋病,這些沉重的事情時刻在阿甘的身邊發生,但在阿甘看來卻完全不值得一提,因為他都會用「跑」來應對,他通常選擇的是「跑開」而不是「回擊」:歡度新年時,丹中校找來兩個姑娘「共度良宵」,但阿甘卻把她們趕走,丹問他為什麼他不喜歡那個姑娘,阿甘回答:「She tastes like cigarettes. (她就像香煙一樣難聞)」。只是因為不喜歡,也覺得不那麼好,所以就選擇回絕。比起那個穿著星條旗滿口帶「操」字的反戰演講者,阿甘顯得更睿智,也更率直。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對不好的東西選擇「跑開」和「丟棄」,那世界上還會有這么多醜惡和骯臟嗎?
「Run, Forrest,Run!」這句告誡是告誡阿甘事事不要逞強,學會保護自己,而阿甘卻不單單把它理解為「逃避」,他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在越南叢林的馳騁,回家路上的飛奔,在暴風雨中的揚帆前行,橫跨美國的長跑之旅…一句話居然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希望人人都能理解到「跑」的含義,懂得什麼時候該奮力追逐,什麼時候又應該選擇逃避,至少遲鈍的阿甘很會選,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也能選對嗎?「Run, Forrest,Run!」是Jenny送給阿甘的禮物,但阿甘卻把它變成自己的真理。

「You're my girl.」

在小劇院的那場戲,當阿甘為Jenny解圍後,Jenny問阿甘「Why are you so good to me? (為什麼你對我這么好?)」,阿甘給出的回答就是這句「You're my girl. (你是我的女孩)」,如此簡單的回答卻讓人如此感人肺腑。我本不想談論愛情,但這部電影中的愛情太直接太純粹太感人,我不得不落俗套地談一談,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Jenny和阿甘原是青梅竹馬的一對,他倆卻是如此的迥然不同;阿甘不抽煙不喝酒,只是喜歡喝上「一點點」汽水,他謙虛忍讓、誠懇善良,只會默默付出,不曾要過回報,他勇敢地冒死拯救戰友,他樂善好施、知恩圖報;而Jenny喝酒吸煙,甚至吸毒性亂,她狂亂不羈、放縱墮落,她成天幻想成為明星,追逐自己所謂的夢想;她一次次的冷酷回絕阿甘,又一次次傷透阿甘的心。阿甘生活在那個令人嚮往的純真世界中,而珍妮卻生活在滿是誘惑的沉迷世界裡。他們是如此的對立,是兩個生活在完完全全不同世界裡的人。很難想像阿甘會願意堅守這樣一個女人。到底是什麼原因呢?「You are my girl.」僅僅是因為這句話。小Jenny是第一個接受阿甘的人,幼時始終陪伴著阿甘身旁,愛護著幼小的阿甘,阿甘也真的視Jenny為最重要的人,願意守護在她的身邊,等待著她的回心轉意,「I'll always be your girl. (我永遠是你的小女孩。)」這是Jenny給予的回答,阿甘為這句話義無反顧。但愛情不能勉強,阿甘是如此聰明,一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選擇的是等待和廝守,任憑時光更迭,日月流去,不曾改變,只可惜他最後等到的已不再是那個「小Jenny」了…
或許小Jenny的祈禱一開始就註定了這個悲劇女主角的流魄命運:「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親愛的主啊,讓我變成鳥兒從這里飛走,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但阿甘還是「呆在原處」愛著她;Jenny說:「A lot of people try to grab me. Just -- you can't keep doing this all(很多男人都想占我便宜,但…你不可能每次都保護我)」,阿甘回答說:「I can't keep it. I love you. (我是不能,但我愛你。)」阿甘實話實說,因為他真的做不到,他無法迫使Jenny改變,但他的心裡一定暗自懊惱,他多想一輩子保護Jenny。 「I would never hurt you, Jenny. (我絕不會傷害你,珍妮。)」同樣的話在那個所謂的反戰領袖Wesley嘴裡也曾說過,但那是不切實際的玩笑。「I miss you, Jenny. If there's anything you need, I won't be far away. (珍妮,我想你。如果你需要我,我就在不遠處。)」在Jenny那白色的墓前,阿甘縱情哭泣,他多想永遠陪在Jenny的身邊,和她一起登上他們的「珍妮」號一起捕蝦,一起回到幼時生活的綠蔭小鎮,一起去送他們的「小阿甘」上學…但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謠不可及了。
朋友們,不必太過傷懷,我們的阿甘絕對不是愛情的失敗者,他學會愛,懂得愛,我們也更願意相信Jenny是始終愛著阿甘的……不該殘忍地去猜想Jenny所說身上的「病毒」到底是什麼病,更不應該惡毒的懷疑小阿甘是否阿甘親生,讓我們一起拭去流著的眼淚,感慨Jenny臨終的醒悟,祝福最終幸福走在一起的甘夫婦。

「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

阿甘有過沒有實現的承諾嗎?從來沒有,「I sure hope I don't let him down (我保證不會讓他倒下)」這是阿甘到達越南戰場後暗自在心中做下的承諾,這不僅是他對丹中校的承諾,對戰友們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承諾。但Bubba倒下了,丹中校也失去了他的雙腿而「down」。 丹中校本想光榮的在戰場上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的那些英雄前輩一樣),但阿甘還是救了他的命。Bubba的死傷透了阿甘的心,但卻沒把丹中校失去雙腿認為是世界末日。當然不是阿甘絕情,正如阿甘說過:「Yo-You're still Lieutenant Dan. (你…你還是那個丹中校。)」失去雙腿的丹中校還是丹中校自己,還是和其他普通人一樣。「You are no different than anybody else is. (你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阿甘用媽媽的話鼓勵著丹中校,幫助他重拾信心,使他慢慢地振作。
我向來都認為男人最珍貴的品質是責任,我們很多人都不曾擁有,但我們的阿甘卻實實在在地理解。阿甘懂得去肩負責任:他的富有讓Bubba的一大家人過上了好日子,為巴特灣的窮人們建造教堂和醫院,和丹中校一同奮鬥成了百萬富翁,給落魄的珍妮一個真正的家…還記得被他拯救的那些戰友嗎?還記得被他的「環美長跑」鼓勵過的人嗎?他對別人負責,也對自己負責。阿甘無私地為別人做了太多太多,最終自然而然也是「好人有好報」。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有阿甘這樣的朋友會是何等的幸運,但為什麼阿甘自小就遭同學排擠,入伍後也是屢遭別人白眼呢?只因為他那75的智商嗎,但正如我開始時說的那可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智力。所謂的理由緣自「傲慢和偏見」,問題源自整個社會,只因為智力上的稍稍低下、地位的差異、信仰的區別甚至只是膚色的不同,就去歧視他們、排擠他們。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也曾對身邊的「阿甘們」白眼過、驅趕過、嘲笑過…幸好我們的阿甘不害怕被拒絕,堅強的他也從來不曾讓他愛的人和愛他的人「倒下」過!!!

本人向來清高,不屑藉助別人的語句來點綴我的影評,喜歡做的只是逐字逐句地咀嚼這部電影的每句台詞,台詞是《阿甘正傳》的精華,因為他們有著太多的有「意思」的地方,也暗藏著太多太多做人的道理。但接下來我要向大家展示一些影片截圖和我的一點理解,這才是最最直接的展示(當然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有機會預熱一下,我還會為大家一一講解,開始吧):

「There is an awful lot you can tell about a person by their shoes.Where they're going.Where they've been. (通過一個人的鞋可以了解到許多的東西,他們去哪裡,他們去過哪裡。)」這又是媽媽的教誨。珍妮送給阿甘的禮物是一雙「Nike」鞋,阿甘就是穿著它橫跨美國的,所以我不禁要說...「Nike」鞋可真經穿啊!!!

讓我們看看阿甘的行李箱:一頂印著阿甘名字的棒球帽(他常戴的,在海上捕蝦的時候也時常戴著的,所以看上去很舊了)、一本畫冊(兒時母親給小阿甘講故事時用的「道具」)、一塊乒乓板(在軍營里學的乒乓,因為乒乓出訪的中國,這塊乒乓板打多了,也舊了)、一本「財富周刊」雜志(封面是他和丹中校的照片,象徵著他們友誼和事業)、幾雙花襪子(幼稚的阿甘,也是因為在越南戰場,丹中校教導的要保持腳的乾燥,要經常換干襪子)、一件藍襯衫(疊得多麼整齊,因為從小的好習慣和當過兵的緣故,好像阿甘也很喜歡藍色)。一個小小的行李箱表現了太多經歷,也表現了阿甘太多品質。

「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 (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形影不離。)」又有讓我學會了一句英語,青梅竹馬的他們兩小無猜,讓人羨慕。

阿甘掙脫腳撐,開始飛奔的瞬間,這是傳統大片慣用的煽情手段,但非常奇怪,我卻完全沒有被感動到,可能是在意料之中,還有我給它取了個名字:「破繭而出」!

看著身背44號的阿甘站在「達陣區」中,身後橫七豎八地倒了一大群對手時,大家心中是不是很有一種快感,這也是影片第一次感動到我的橋段。這時的阿甘已是個橄欖球明星了,第一次找到了適合他的舞台。

經典的四個「天殺的」,阿甘志願從軍後被長官表揚的場面。兵營就像是阿甘的「家」,在兵營他一定是個「尖子生」,之前他還順便刷新了組裝槍械比賽的最快紀錄。阿甘,你真是「天殺」的強!

老實說Bubba老兄也真是夠煩的,張口閉口的「蝦子長,蝦子短」,我看也只有阿甘能受得了他,但他真的是我除了阿甘外最喜歡的角色,一直覺得他才是阿甘真正意義上第一個朋友,兩個同樣有著缺陷的但有不同膚色的人能如同兄弟一樣地推心置腹,一個人最後也繼承了另一個人的夢想,他們倆真是天生一對,怪不得丹中校說他們「Twins」了。

阿甘在小劇院凝視心愛的Jenny唱著歌,說老實話,Jenny的歌聲真的很動聽,但在場的所有的男人都只在乎那吉他後的東西,只有阿甘在欣賞歌聲,這時的Jenny應該還沒有墮落,她是那麼的美麗。

部隊在叢林遭到伏擊,阿甘去救Bubba,就在阿甘抱著Bubba逃命時,巴布不斷重復著:「我沒事,我沒事...」,誰都不願意阿甘最好的朋友死去,我們也以為大家都應該沒事了吧,可惜巴布最後還是犧牲了。他們身後是阿甘之前救到的戰友,當然還包括丹中校。

又一屆美國總統約翰遜和阿甘開了個玩笑,說想看看阿甘屁股上的槍傷。阿甘想了想,立即在總統大人面前和全美國的人民面前脫下褲子,展示屁股上的槍傷。連非常了解阿甘的媽媽也十分詫異,非常經典的場景。

反戰集會上阿甘的一段講話,非常搞笑的情節。雖然沒人知道阿甘說了什麼,但一定是段十分感人的語句,也一定說出了反戰英雄的真正含義。怪不得這個穿星條旗的朋友會這么感動。而且接下來還有珍妮和阿甘感人的重逢(阿甘穿軍官服的樣子還是很帥的嘛)。

阿甘出訪中國,圖片後方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那麼的經典。原來阿甘對「中美建交」也有貢獻啊!阿甘能把乒乓打得那麼好,就是因為一個黑人老兄的一句「Now the secret to this game i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never, never take your eye off the ball. (現在我來告訴你這個玩意的訣竅,無論發生什麼,永遠永遠不要把你的眼睛從乒乓球上移開。)」知道怎麼打好乒乓球嗎?死盯著球就可以了。

阿甘信守和Bubba的約定,去了Bubba 生活過的小漁村,用了與乒乓球商簽約的兩萬五千美元代言費買齊了捕蝦的工具和嶄新的捕蝦船。但奇怪的是無論怎麼樣他就是捕不到蝦子,於是丹中校想出了給捕蝦船取名字的主意,所以阿甘就用「世界上最美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漁船。阿甘十幾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珍妮,也有可能就是「Jenny」為阿甘帶來了運氣。以後的阿甘還買了「Jenny」2號、3號…一直到12號。

之前軍營中的丹中校在失去雙腿後,成了阿甘捕蝦船長的大副,在經歷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之後,阿甘他們竟然從此有了捕不完的蝦子。說來也搞笑,在越南軍營中反復告誡阿甘要保護好自己腳的丹中校,最後失去的恰恰是自己的雙腳,實在十分的諷刺。

「We sure got you straightened out, didn't we, boy? (我們一早就肯定你一定能站起來的,是吧,小夥子)」還記得片中開始為阿甘裝腳撐的那個胖醫生嗎?是的,多年來小鎮上的一切都沒有改變,只是人們都在慢慢變老,媽媽也同樣老了,老得快要死去,以後阿甘要真正靠自己站立了…

在外漂泊的Jenny終於回家了,阿甘再也不能遲疑了,他向Jenny求婚。這時的Jenny看上去是如此的蒼老,她已經經歷了太多的滄桑。我們來看看這段最經典的對白,好嗎?

「Forrest : Will you marry me? I'd make a good husband, Jenny.
Jenny : You would, Forrest.
Forrest : But you won't marry me.
Jenny : You don't want to marry me.
Forrest : Why don't you love me, Jenny? I'm not a smart man, but I know what love is.」

老樣子,我還是要再做一下翻譯,其實這部片子的對白非常簡單,我這個英語水平馬馬虎虎的人也能夠聽個十有八九(阿甘說:「珍妮,你願意嫁給我嗎?我一定會是一個好的丈夫。」;珍妮:「你會是的,福利斯特。」阿甘想了一會說:「但是你還是不願嫁給我。」珍妮說:「你不會要娶我的。」阿甘想不明白:「珍妮,你為什麼不愛我?我不是一個聰明人,但我知道什麼才是愛」)珍妮對於阿甘的求婚給出了模稜兩可的回答,但阿甘早已看得出珍妮的遲疑,珍妮也知道她不適合阿甘,但又是那麼依依不捨。之前在劇院門口,珍妮說阿甘不懂什麼是愛,阿甘沒有反駁,因為那時候他的確不知道什麼是「愛」,但最後阿甘找到了愛的真諦,而珍妮卻迷失了…

阿甘開始了橫跨美國的長跑,這一段劇情有著許多許多非常搞笑的片段。阿甘從一開始只會跟隨別人,變成會指引起別人了。

阿甘父子像兩個小孩子一樣可愛。「小阿甘」是Jenny帶給阿甘的意外禮物:一個聰明可愛的「小阿甘」。值得注意的他們看的是「芝麻街」,當時時間八十年代初,而中國好像這幾年才引進這個東西…

愛人死去,一段非常感人肺腑的感慨和訴說,使人潸然淚下。影片也就此漸漸畫上句號。還有再看看碑文上的語句:「Jenny's grave marker reads: JENNY GUMP July 16, 1945 -- March 22, 1982 Beloved Mother, Wife and Friend (珍妮·甘,1945年7月16日到1982年3月22日,深愛的母親、愛人和朋友)」,37歲失去了愛人,原來阿甘還是如此的年輕,他還有美好的明天,還有「小阿甘」。但他所經歷的是一些人需要幾輩子才能經歷到的事情,不能不贊嘆生命的奇跡!!!

我還非常喜歡這部影片中充斥的調侃:連續三屆的美國總統、「貓王」Elvis Aron Presley、「The Beatles」的 John Lennon,甚至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都成了影片小小的調味劑。不斷穿插的短片、充滿詼諧幽默氣氛的背景小調再配以阿甘憨直的喃喃講述使觀影者始終能保持能輕松愉快的心情。再來看一些我為大家整理的惡搞圖片:

一對前後呼應的圖片:過去Bubba 的祖母服侍白人,現在白人傭人來服侍Bubba的母親,這一切改變都是由阿甘帶來的。

又是兩幅相對應的有趣圖片:兩個阿甘乘坐校車,同樣的司機,同樣的橙色校車,彷彿時間被凝固了一樣。

我們再來看看早年和阿甘有過接觸的名人們:「貓王」、約翰·列儂還有肯尼迪總統,他們好像都有一個共同點:「英年早逝」…

再來來看一看「阿甘·毛」牌乒乓板,特想拿上使一使。

「財富」雜志和「蘋果」水果公司,極大的惡搞。

這是我的第一篇影評,我不知道寫得算不算好,反正我是百分百用心去寫的。《阿甘正傳》的確是經典的影片,但我的能力只允許我從一些台詞入手,帶出一些小小感悟。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我的同室好友邱多文就向我推薦過這部電影,但忘了是什麼原因直到現在才有機會看一看。也許我的這篇影評適合在看過《阿甘正傳》電影後再來讀,但我覺得最好你還是邊看電影邊看我的這篇影評。

一直都認為同一部電影,由同一個人來看,但在不同的時間,懷著不同的心情來看都一定會看出不同的感受。關於《阿甘正傳》的影評在網上也看過一些,但我極其厭惡其中絕大部分影評所提到的「羽毛論」,因為我感覺這個理論反倒成了《阿甘正傳》的一點點小瑕疵,「羽毛論」表達的含義是隨風吹起的羽毛被風所控制而到達它們的歸宿,羽毛本身沒有選擇的機會,它的寓意是人們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是上天已經安排好的,每個人所走的路一出生就已經被決定。可事實上影片想表達的卻是鼓勵大家像阿甘那樣「跑」出自己的路。

我承認也曾羨慕過阿甘的那份好運氣,再者就安慰自己:「大概只是編劇大人比較富有人情味罷了」。暗自回想自己處理情感的方式也和阿甘有著相似之處:送女孩子的禮物總是巧克力,經常不經意地忘情凝望自己心愛的人,希望有一天也能成立一個以愛人名字命名的公司......但我絕不希望自己真的變成阿甘,只學學他的「阿甘精神」就足夠了。就像以前大學里經常說的一句話:原來每個人總有一點「阿甘」啊。(原話是:每個人總有一點「某某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