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德蘭海戰的海戰經過
1916.5.30
12:00 英國本土艦隊司令傑里科接到報告,他命令第三戰列艦分艦隊要在次日凌晨做好戰斗准備。
17:40 海軍部向貝蒂和傑里科發出警告「德國人明晨將有所行動」。在斯卡帕灣傑里科命令本土艦隊主力艦只做好作戰准備,而在羅塞斯,貝蒂在他的旗艦-雄獅號戰列巡洋艦上發出了「以22節出發」的命令。
21:30 貝蒂率領麾下的戰列巡洋艦分隊(第一戰列巡洋艦分艦隊,第二戰列巡洋艦分艦隊,第五戰列艦分艦隊和第一,第二,第三巡洋艦分艦隊,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三驅逐艦分艦隊)開往海上。而在斯卡帕灣,傑里科和艦隊主力--戰列艦本隊也同時出發。這兩支艦隊包括除「無畏」號(入塢維修),「印度皇帝」號(正在大修),「伊麗莎白女王」號和「皇權」號之外的所有皇家海軍戰列艦和除澳大利亞號(「澳大利亞」號已調配澳大利亞海軍)的所有戰列巡洋艦。值得注意的是,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在德國公海艦隊出發的四個半小時前出發。
1916.5.31(上午)
02:00 希佩爾率領分別由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組成第一偵查分隊(希佩爾中將親自指揮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包括旗艦「呂佐夫」號、「德弗林格爾」號、「塞德利茨」號、「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和第二偵察分艦隊(伯迪克少將指揮,包括旗艦「法蘭克福」號、「威斯巴登」號、「雷根斯堡」號、「格勞登茨」號、「斯特拉爾松德」號、「斯特拉斯堡」號輕型巡洋艦)與第二、第六、第九驅逐艦(魚雷艇)分艦隊出港。
02:30 舍爾率領主力艦隊從威廉港出發,編制如下:
第三戰列艦隊:舍爾上將親自坐鎮旗艦「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以下分為兩支分隊,分別是由諾曼少將的旗艦「凱撒」號及其率領的「皇後」號、「路易特波德攝政王」號戰列艦;以及巴恩克少將的旗艦「國王」號及其率領的「大選帝侯」號、「邊境總督」號、「威廉王子」號戰列艦。
第一戰列艦隊:包含兩個戰列艦分隊,分別是由施密特少將率領的「東弗里斯蘭」號(旗艦),「赫爾戈蘭」號、「圖林根」號、「奧爾登堡」號戰列艦,以及英格哈特少將率領的「波森」號(旗艦)、「拿騷」號、「威斯特法倫」號、「萊茵蘭」號戰列艦。
第二戰列艦隊:包含兩個戰列艦分隊,全部由前無畏艦組成,負責提供火力支援。這些戰艦分別是毛夫少將率領的「德意志」號(旗艦)、「波美拉尼亞」號、「黑森」號;以及里希特菲爾斯少將指揮的「漢諾威」號(旗艦)、「西里西亞」號、「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號。
第四偵察艦隊:由魯伊特准將指揮的「斯德丁」號(旗艦)、「斯圖加特」號、「慕尼黑」號、「漢堡」號、「弗勞恩洛布」號、「羅斯托克」號輕巡洋艦,攜執行掩護任務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七驅逐艦分艦隊,在舍爾的艦隊前方排成警戒隊形。
05:00 傑里科命令戰列艦本隊以16節航速轉向南偏東50度與貝蒂會合。
05:30 舍爾收到U23號潛艇的報告,報告指出發現發現戰列艦兩艘,巡洋艦兩艘和數艘驅逐艦正向東南行駛。
06:30 舍爾接到U66號潛艇的報告——八艘戰列艦在數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的護航下正向東北方向運動,舍爾此後仍決定保持艦隊航向不變。
08:00 舍爾將公海艦隊主力保持在希佩爾艦隊戰列巡洋艦分隊後五十海里處,公海艦隊除「國王」號,「圖林根」號以外的所有主力艦只都已加入。
傑里科和貝蒂收到海軍部通告,通告稱舍爾艦隊主力並未出港,而「第四十室」卻指出舍爾艦隊已經出發,這使英軍對戰場態勢的判斷出現混亂(也許這是貝蒂不顧一切追擊希佩爾的原因)。
1916.5.31(下午)
14:00 貝蒂艦隊和希佩爾艦隊相距50海里,兩艦隊處於並行態勢,但由於雙方對預定位置的測算均出現誤差,並未發現對方。就在一場大戰即將擦肩而過的時候,恰巧有一艘不定期(注意,是不定期啊,兩國海軍真是命中註定必有一戰!~)丹麥蒸汽輪「海峽」號從兩支艦隊前鋒之間的海域穿過,該船冒出異常多的蒸汽,引起了雙方的警覺。希佩爾命令「埃爾平」號輕巡洋艦(原為俄國海軍建造,開戰後被德國海軍接收)與兩艘魚雷艇前往偵察,同樣貝蒂也派出輕巡洋艦「加拉蒂亞」號前去查看。
14:20 「加拉蒂亞」號報告:「有兩艦正向東南偏東方向行駛,似為敵艦。」貝蒂命令艦隊向南偏東南方向轉舵。然而由於信號錯誤第五戰列艦分艦隊轉向較遲。第一輕巡洋艦分艦隊被派出支持「加拉蒂亞」號。14:28 「加拉蒂亞」號被「埃爾平」號的150毫米炮彈擊中艦橋,但幸運的是該彈未爆炸——日德蘭海戰正式展開。由於通訊故障,最初來自於「埃爾平」號的報告無法閱讀。希佩爾未改變艦隊航向。
14:32 貝蒂命令所有戰列巡洋艦提速到24節。
14:47 貝蒂命令厄嘉丁號水上飛機母艦派出飛機進行偵察。但是水上飛機需要近20分鍾的准備時間才可以起飛。
14:52 希佩爾發現通訊故障,並重新判讀了「埃爾平」號的報告,繼而率隊向該艦靠攏。
14:55 傑里科命令戰列艦本隊提速到18節。
15:32 貝蒂和希佩爾同時發現對方。貝蒂的戰列巡洋艦隊由「獅」號帶領,「皇家公主」號,「瑪麗女王」號,「虎」號,「紐西蘭」號「不倦」號隨後跟進。希佩爾艦隊由戰列巡洋艦「呂佐夫」號帶領,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爾」號、「塞德里茨」號、「毛奇」號、「馮.德.坦恩」號依次跟進。
15:45 由厄嘉丁號派出,羅賓遜少尉駕駛的偵察機由於機械故障不得不返航。
15:49 貝蒂和希佩爾艦隊間的海上決斗開始。初期戰場態勢對希佩爾十分有利,他的艦隊不僅背對太陽而且被一層薄霧籠罩,而隨風飄動的煤煙和炮口硝煙的混合物更降低了英國方面的能見度。英國方面還出現了火力分配失誤,結果造成「獅」號和「皇家公主」號向同一目標開炮,而實力最弱的「不倦」號卻被派出與「馮.德.坦恩」號對決。最要命的是,英國艦隊盡管擁有6:5的數量優勢,卻對德軍中實力強勁的「德弗林格爾」號視而不見,於是該艦得以從容調動12英寸重炮射擊英軍。
15:51 「呂佐夫」號開炮命中「獅」號,「毛奇」號擊中「虎」號兩次,「皇家公主」號命中「呂佐夫」號。而「虎」號的反擊全部偏出2000米開外,落在側翼擔任警戒的「雷根斯堡」號輕型巡洋艦附近,令該艦十分疑惑——區區一艘輕巡洋艦為何招致如此厚待。
15:53 「皇家公主」號被「德弗林格爾」號發射的兩枚12英寸炮彈擊中,射擊指揮儀被毀,射擊命中率瞬間與眼神兒不好的「虎」號一致了。
15:55 為了贏得時間、轉變不利態勢,貝蒂命令驅逐艦進行魚雷攻擊。
15:58 「瑪麗女王」號擊中「塞德里茨」號,使其一座炮塔失靈,「瑪麗女王」號此時已經完全側射。
15:59 「瑪麗女王」號命中「德弗林格爾」號,但也被命中一彈。
16:00 「獅」號被命中Q號炮塔,Q號炮塔瞬間失靈,火焰徑直竄向發射葯存放庫,如果該處的70噸火葯爆炸,「獅」號的結局可想而知。唯一倖存的炮塔軍官,英勇的哈維少校不顧個人安危,下令向彈葯倉注水才得以避免彈葯殉爆。
16:00 傑里科再一次命令戰列艦本隊提速。16:05 「不倦」號右舷被「馮.德.坦恩」號用11英寸火炮命中三次,失火退出戰斗,在撤離過程中前炮塔附近又被擊中兩次,短時間內發生大爆炸。其上的1026名官兵僅有幾名倖存。
希佩爾僅用二十分鍾就改變了雙方的力量對比,此時的貝蒂不得不用四艘傷痕累累的戰列巡洋艦迎戰希佩爾的五艘尚未嚴重受創同類艦只。但貝蒂堅信,第五戰列艦隊即將趕來,下令向左轉過兩個羅經點(約22.5度),拚命截住希佩爾的前進路線,試圖等與戰列艦隊合圍希佩爾。果然,第五戰列艦分艦隊(巴勒姆號、馬來亞號、勇士號、厭戰號)及時趕到,在19000碼外使用其15英寸火炮迅猛開火。
傑里科得知前鋒部隊與敵人遭遇並陷入苦戰,隨即下令大艦隊提速(不久24艘戰列艦以超過21節的航速破浪前行,創造了戰列艦編隊行進的速度記錄),並派遣胡德少將率領第三戰列巡洋艦分艦隊(旗艦「無敵」號、「不屈」號、「不撓」號戰列巡洋艦)前往支援貝蒂。
16:10 「獅」號無線電被摧毀,只能用燈光信號與「皇家公主」號聯系,由後者代為轉發,勉強實行間接指揮。
16:11 「巴勒姆」號命中「馮-德-坦恩」號,「勇士」號381毫米炮彈命中「毛奇」號側舷副炮甲板。
16:14 希佩爾命令第九驅逐艦分艦隊對英國艦只發動攻擊。
16:25 「德弗林格爾」號從射擊「獅」號轉向射擊「瑪麗女王」號,並形成跨射。
16:26 「瑪麗女王」號被「德弗林格爾」號和「塞德利茨」號齊射命中,發生一場可怕的爆炸。在她後面的「虎」號不得不轉向躲避爆炸後形成的煙霧和碎片。「紐西蘭」號報告落水官兵正在水中掙扎,但是很快他們就被漩渦吸入水下。她的1275名官兵只有9人獲救。
貝蒂不顧己方艦只處於劣勢,下令繼續靠近德艦射擊。此時皇家海軍官兵士氣依舊高漲,他們仍然試圖摧毀希佩爾艦隊。
16:28 第五戰列艦分艦隊極大的改變了戰場局勢,此前德軍平均命中皇家海軍艦只四彈己方才被擊中一彈,皇家海軍新銳戰列艦趕到後,15英寸巨炮顯示了巨大威力,打得又狠又准——「毛奇」號和「馮.德.坦恩」號連連中彈,後者兩座主炮塔先後報廢,但是他們的還擊只擊中巴勒姆號一次。
「塞德里茨」號在混戰中被一枚魚雷命中,造成13*39英尺的破口,但是它依舊保持在隊列中。
16:38 第二輕巡洋艦分艦隊通報貝蒂發現德軍戰列艦——那是舍爾主力艦隊的先導艦「羅斯托克」號輕型巡洋艦。兩分鍾後德軍戰列艦本隊在12海里外與貝蒂艦隊遙遙對望。
16:39 貝蒂招回他所屬的驅逐艦,並下令艦隊作180度轉向。
16:40 貝蒂命令屬下艦只向本土艦隊戰列艦本隊方向撤退,但是由於通訊系統故障,這一指令沒有被第五戰列艦分艦隊收到。第五戰列艦分隊直接陷入與公海艦隊主力死戰的局面:十分鍾內,「巴勒姆」號上層建築中彈,「馬來亞」號一側副炮被毀,「厭戰」號舵機失靈被打成重傷(該艦不久後被迫撤退,單獨返航)。但這些新銳戰艦的超強防護能力挽救了它們的生命,並未有一艘被擊沉。
16:57 「巴勒姆」號轉向,其它戰列艦依次跟進。舍爾放棄對第五戰列艦分艦隊的追擊,並將航速減慢到15節,以便艦隊中的老式鐵甲艦可以跟上。
17:30 貝蒂的戰列巡洋艦編隊失去德國艦隊的蹤跡,他將航向調整轉向東北。
17:40 希佩爾與貝蒂的艦隊再次發生遭遇,「呂佐夫」號,「塞德里茨」號和「德弗林格爾」號又被多次命中。希佩爾急忙撤退,試圖盡快與舍爾會合。
17:45 傑里科接到通報,確定德軍艦隊位置。
18:15 傑里科艦隊發現德軍舍爾艦隊,並命令艦隊轉向東北方向。而貝蒂之前的反擊打亂了希佩爾的偵查行動,後者未能及時偵知傑里科的位置,因此舍爾對傑里科的位置始終沒有明確的判斷。不久之後,舍爾發現他必須面對傑里科的T字橫頭,於是下令原地轉向——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整體向後180度轉向」令人驚嘆地完成了,舍爾的艦隊後隊變前隊,拚命脫離了傑里科的火力網。
18:40 舍爾艦隊轉向後退,胡德少將座艦「無敵」號被「德弗林格爾」號擊中,發生彈葯庫爆炸,胡德和艦上1011名官兵犧牲,僅6人生還。
19:00 英德艦隊再一次遭遇,此時英國本土艦隊在德軍公海艦隊以東,舍爾不得不穿越英軍艦隊。
19:20 舍爾在驅逐艦煙霧的掩護下再一次撤退,雙方脫離接觸。
20:00 希佩爾被迫放棄遭到重創的「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換乘受傷較輕的「毛奇」號,傑里科命令艦隊重新轉向170度。
20:20 傑里科命令「神仆」號布雷艦前往合恩水道佈雷,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與德艦發生接觸,發生多次短暫交火,但由於視線惡劣,均很快失去接觸。
23:30 德國公海艦隊後衛與英國第四驅逐艦隊第12分隊發生遭遇戰,4艘皇家海軍驅逐艦沉沒,德國老式鐵甲艦「波美拉尼亞」號被擊沉。
1916.6.1
03:30 舍爾到達合恩礁。
04:20 海軍部通告傑里科舍爾已經到達合恩礁。
05:30 傑里科率艦隊轉向前往斯卡帕灣。
隨著皇家海軍本土艦隊返回基地,日德蘭海戰正式結束。在這場海戰中勇敢的德國人實現了他們的目的——相對小的代價給對方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傑里科聰明地意識到了對手的兇悍,他的戰略是封鎖對手而非擊沉它們,因為這樣付出的代價較小,不至於損傷皇家海軍的元氣。此役,傑里科成功地逐回了舍爾的艦隊,並令艱難突圍的德國人意識到:突破英吉利已無可能。此後公海艦隊再也沒有膽量進行下一次類似行動,一直被皇家海軍封鎖在本土,空耗資源,直至戰爭結束。
⑵ 有關普魯士的歷史書籍 小說亦可
[編輯本段]概述
普魯士 (德語:Preußen;古普魯士語:Prūsa;波蘭語:Prusy;立陶宛語:Prūsai;拉丁語: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歐洲歷史地名,一般指17世紀至19世紀間的普魯士王國。由於普魯士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編輯本段]早期歷史
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為古普魯士人,屬波羅的海種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國人的殖民運動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普魯士人焚毀。1226年,波蘭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也遭到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並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語。16世紀後,普魯士人消亡。
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在名義上屬於教皇領地,但教皇只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為了吸引定居者,條頓騎士團依據漢薩同盟法律,在其領土上興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條頓騎士團加入漢薩同盟。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國王的女兒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波蘭與立陶宛聯合,此後對扼守其出海口的條頓騎士團發動了一連串的進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於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簽訂第一次托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於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在第二次托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 (Royal Prussia)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系,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 (Ducal Prussia) ,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於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爾伯特之子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後無子,普魯士公國遂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選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屬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建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此舉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1660年的瑞典-波蘭戰爭中,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編輯本段]普魯士王國
立國
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
崛起與擴張
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著稱,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驕勇善戰著稱。他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
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編輯本段]德意志帝國:興起與滅亡
俾斯麥上台後,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在打敗了法國。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廊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Das Zweite Reich) 。
由於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 (巴伐利亞除外) 、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並入德意志帝國歷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後去世—其孫威廉二世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其統治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而告終。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亞發生革命,其國王退位。柏林旋即爆發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時威廉二世在比利時斯巴的德軍大本營親自指揮作戰,得知發生革命後,試圖僅放棄德意志皇帝頭銜,而保留普魯士國王稱號,但陸軍統帥興登堡勸其徹底退位。為避免發生更大變亂,德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親王於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經退位,並於同日將首相職務移交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及普魯士王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向盟軍投降。
[編輯本段]1919年至1947年的普魯士
由於柏林發生斯巴達克團與社會民主黨臨時政府之間的內戰,1919年,艾伯特在魏瑪召開國民議會,於2月10日通過《德意志共和國臨時約法》,即魏瑪憲法。根據魏瑪憲法,普魯士成為德國的一個邦,即「普魯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實行地方自治,其領土即原普魯士王國的疆域。
1920年代,普魯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天主教中央黨領導。1932年,納粹黨在德國國會和普魯士邦選舉中取得優勢,赫爾曼·戈林成為德國國會議長以及普魯士邦議長,並掌握了普魯士內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上台執政,隨後廢除德國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魯士憲法被廢除,邦議會和立法機構被解散,僅保留行政單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和蘇聯的領導人經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即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曾表示「普魯士要讓其盡可能地縮小和削弱」,丘吉爾則認為「普魯士——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罪惡核心必須同德國的其餘部分分離開來」。 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立了將東普魯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在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
1947年3月1日,同盟國對德軍事管制最高委員會正式下令廢除普魯士建制。原普魯士邦領土分別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英、法、美、蘇四國佔領區。原普魯士邦政府的財產由盟國和蘇聯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在其境內的原普魯士領土上建立了勃蘭登堡、薩克森-安哈特兩個州,以及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的東半部(1952年民主德國廢除州級建制,改設專區)。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原普魯士領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此外,下薩克森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薩爾州內都有原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邦領土。在被並入波蘭和蘇聯的普魯士領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經基本被全部遷出。
[編輯本段]普魯士疆域
古代普魯士地區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蘭東北部維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地區,以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原東普魯士地區的領土。1295年占據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購買了波美拉尼亞和但澤地區。1308年自勃蘭登堡選帝侯手中購買了紐馬克地區,普魯士同神聖羅馬帝國本土接壤。15世紀時將但澤和西普魯士割讓給波蘭。
1618年普魯士公國並入勃蘭登堡選侯國,至1701年普魯士王國成立的時候,其領土以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為中心,包括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紐馬克和阿爾特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地區。18世紀時,普魯士先後從瑞典、波蘭和奧地利獲得前波美拉尼亞、波森、西里西亞等地區。三次瓜分波蘭後,普魯士獲得了新東普魯士、南普魯士、但澤、托倫、以及波蘭王國的西部和中部,包括華沙地區。1806年普魯士敗於拿破崙後,被迫割讓波蘭地區,法國在此成立華沙大公國。拿破崙戰敗後,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普魯士失去了拜羅伊特、安斯巴赫、納沙泰爾(加入瑞士)、東弗里斯蘭、希爾德斯海姆等領地,華沙大公國除西部以波森為中心的一小塊領土外都被俄國吞並。作為補償,普魯士獲得了薩克森王國五分之二的領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漢諾威、明斯特主教區、萊茵河東西兩岸的威斯特伐利亞和萊茵蘭、以及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等領土。
19世紀,普魯士經過戰爭,又先後兼並了黑森-萊茵、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法蘭克福等王國、公國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時,普魯士王國已經擁有22個省,包含了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以外的大部分現今德國領土與西波蘭及北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屬普魯士王國的波森省、西普魯士和但澤割讓給波蘭,默麥爾地區割讓給立陶宛,石勒蘇益格的北部歸還丹麥,萊茵蘭地區南端被並入薩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盟軍定下的奧德河-尼斯河線,界線以東的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及波美拉尼亞被並入蘇聯及波蘭;普魯士的西部地區並入西德,中部並入東德,地理意義上成建制的普魯士已不復存在。
[編輯本段]普魯士精神
德國風光
在德意志諸邦中,惟一能與奧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魯士。
普魯士是德意志諸國中領土最廣、力量最強、地位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從17世紀起,它一直影響著整個德意志的歷史。
普魯士國家是靠不斷擴張領土而發展起來的。普魯士的統治者是霍亨索倫家族。
早在10世紀,霍亨索倫家族就統治了瑞士北方的索倫山上一個城堡。到12世紀,這個家族的代表又成為紐倫堡城的城主。1415年這個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從神聖羅馬皇帝那裡取得了勃蘭登堡領地和選侯的稱號。勃蘭登堡位於德意志東北邊境,經常與鄰近的斯拉夫人發生戰爭,因而它的軍隊取得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在16世紀宗教改革中,勃蘭登堡選侯接受了路德教,並且攫取了天主教教會的土地財產,由是勃蘭登堡遂成為一個重要的新教國家。到16世紀初,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以他妻子的名義取得了萊茵河下游的克列夫茲公爵領地和馬爾克、拉文斯堡兩個侯爵領地。1618年選侯又取得了波蘭的附庸國——東普魯士,因而他就從勃蘭登堡選候一躍而成為勃蘭登堡一普魯土選候。為了取得東普魯士,他不惜向波蘭國王稱臣納貢。三十年戰爭結束時(1648年),選候腓特烈·威廉兼並了東部波美拉尼亞及威悉河流域和易北河流域的幾個小領地。同一年,他又趁波蘭新王即位的機會,擺脫了對波蘭的臣屬關系。到1701年,選侯腓特烈一世又以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條件,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那裡取得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由是,勃蘭登堡一普魯士選侯就變成普魯士國王。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又從奧地利奪取了西里西亞。1772年瓜分波蘭時,又分到西普魯士(格但斯克和托倫除外),這樣就把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勃蘭登堡原來領地的面積僅有23751平方公里,到1772年,普魯士王國的領土就增加到194891平方公里了。
18世紀的柏林(1780年)
普魯上之崛起,是有其經濟前提的。正是在171紀以後經濟繁榮的基礎上,這個國家才能強盛起來。普魯土經濟繁榮的原因有二:
第一,勃蘭登堡的地理位置對經濟發展有利。貿易航路之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雖然引起整個德意志經濟衰落及停滯,但是卻促進了勃蘭登堡的經濟繁榮。貿易航路的轉移,使南德和中德的個別地區不得不向北海海岸尋找貿易出口,而勃蘭登堡就成為必經之路。
第二,霍亨索倫王朝實行的保護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普魯土經濟的發展。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早在選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時期(1640-1688)就開始獎勵工商業發展。1685年法國政府取消南特敕令後,胡格諾教徒紛紛逃往國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法國流亡者
並給予優待。至1703年大約有2萬名法國胡格諾教徒和13000名其他國家的新教徒定居到蘭登堡。他們主要是手藝高強的手工業者和能乾的商人,因而把資本和技術帶到這里。這些新來的移民建立了毛織和棉織手工工場,對絲進行加工,並生產天鵝絨、蠟燭、絹帶等物品。但是在農奴制存在的條件下,自由勞動力來源非常有限。為了解決勞動力問題,腓特烈·威廉利用刑事犯及獄囚、流浪漢以及乞丐充當新工業的勞動力。其孫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繼續實行這個政策,他特別獎勵軍事工業,如毛呢工業。
普魯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強,還因為它推行軍國主義政策。大選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時正值三十年戰爭,勃蘭登堡被瑞典軍佔領。他親身體會到軍隊為立國之本,因此他決定向瑞典學習,建立一支常備軍。年,他與容克貴族達成協議:允許容克對農民行使警察
權和裁判權;容克則同意選侯徵收「軍事稅」,以便創立常備軍。在這個協議中,選侯也同意讓容克擔任常備軍的軍官。從此以後,容克就與普魯士軍隊結成不解之緣。從腓特烈·威廉以來,普魯士國家就變成一架強大的軍事機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數目幾乎增加了一倍,達85460人,相當於全國居民的 4%。在全歐,普魯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軍隊的數目卻占第4位國家財政收入的3/4都用在軍事上。在軍隊中實行盲目服從,容克出身的軍官可以任意鞭撻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軍官的虐待而自殺。平時軍紀甚嚴,但是一到戰時,軍官卻縱容士兵燒殺掠奪。
柏林建築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是與容克階級緊密相聯的。容克階級積極支持軍國主義政策,這是因為這個政策給他們帶來許多利益:第一,實行軍國主義及侵略擴張,他們就可以獲得新的地產。第二,隨著國家領士的擴張,行政管理機構也就擴充起來,這就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當官機會。第三,加強軍事力量,也相應地增加了軍官的數目從而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軍官職位。
容克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力量,他們的經濟力量是建立在農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農奴制第二版」在普魯士表現得最為突出。從16世紀到17世紀上半期,普魯土,特別是易北河以東地區的農民又農牧化了。他們完全被束縛在土地上,並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勞役地租及代役租。農奴每周要在領主的土地上勞動4~6天。1710年一個官員在報告中寫道:「地租、勞役、租稅、士兵駐扎和貢賦等經常增加,人民很難維持下去;農奴一直很窮而且越來越窮,一如既往,最後他們無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魯士的官僚系統也是靠軍隊的力量建立起來的。本來普魯土一些地區的征稅權掌握在各領地的等級會議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卻靠武力征稅。他曾派軍隊以武力相威脅,迫使克列夫茲和馬爾克接受了新稅。接著,他把這種新稅變成事實上的永久性稅收,從而剝奪等級會議最主要的職權——收稅權。最後,由於各地稅款主要用於軍隊開支,他就把稅收事務交給軍方去辦,為此組建軍事總部,下面設軍事財務處,向各地派遣軍官,負責征稅。這些軍官用軍事命令的方式進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圍擴展到整個經濟領域,並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機構排擠到一邊,其中包括各領地等級會議和市鎮自治當局。通過軍事總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官僚行政系統,而這個系統的靈魂是軍隊。1723年他設立直屬國王的「財政、軍事與王室領地最高總管理處」,作為管理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這位「軍曹國王」用管理軍隊的方法管理國家,認為專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麼。他曾說:「朕乃君主,故可為所欲為。」在他的統治下普魯士發展成高度集權的專制國家,軍營式的紀律與等級制度支配整個社會生活。所謂的「普魯士精神」到這時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專制主義加上軍國主義
普魯士國王列表
以下為普魯士王國的歷代國王。普魯士升格為王國是在腓特烈一世統治時期,由於他承諾要幫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皇帝遂把他的封號由選侯提為國王。在此之前,普魯士曾建立過臣屬於波蘭的普魯士公國,該公國後來與勃蘭登堡選侯國合並。
所有普魯士君主均屬霍亨索倫王朝。
腓特烈一世 1701年-1713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年-1740年在位
腓特烈二世(大帝)1740年-1786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86年-1797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97年-1840年在位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0年-1861年在位
威廉一世 1861年-1888年在位
腓特烈三世(百日皇帝) 1888年在位
威廉二世 1888年-1918年在位
普魯士王位繼承人
威廉二世 1918年-1940年
威廉皇儲 1940年-1951年
路易·斐迪南王子 1951年-1994年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王子 1994年至今
⑶ 東弗里斯蘭報告怎麼樣
4。情色喜劇,動作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