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電影孩子王適合多大孩子
擴展閱讀
坦誠相見的電影片段 2025-05-22 08:16:46
日本靈魂拷問電影 2025-05-22 08:09:56

電影孩子王適合多大孩子

發布時間: 2024-10-23 08:24:53

❶ 誰可以介紹下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這部片子最好可以詳細分析下,好的我會額外給分!!

片名:孩子王
外文名稱 King of the Children (1987)
導演:陳凱歌 Kaige Chen
編劇:
阿城 ....novel (as A Cheng)
何建軍
主演:
謝園 Yuan Xie
Shaohua Chen
Xuewen Yang
攝影 Cinematography:顧長衛 Changwei Gu
國家/地區: 中國
級別:Finland:S / Sweden:7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87年
更多外文片名:Hai zi wang
類型:劇情
片長:110分鍾
【影片簡介】:
十年動亂時期,群山環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學校,師資奇缺。一天,隊長把一個在這里插隊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學校做「孩子王」,當教師。知青們得知消息後,為夥伴有了出息而高興,熱熱鬧鬧地為他送行,從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號。學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只有小學程度的校長鼓勵他挑起這個擔子。孩子王苦惱的事真不少。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學生手裡卻沒有一本書,只好學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孩子王感慨萬端,只得從認字記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隊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開心,他卻提不起精神。臨走時,一心想去學校教音樂的來娣特意把他送了很遠。幾個月過去了,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很熟。家境貧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時,他以字典做賭注,今天就能寫出記敘明天勞動的作文。傍晚,他和父親進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寫好了。孩子王告訴他「要寫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王福明白輸了,字典得不到了,他決心把字典全部抄下來。知青們順路到學校看孩子王,起著哄一定要讓孩子王給他們上課。孩子王一本正經地講著「從前有座山」的故事。這故事從教室傳到另一個教室的學生們耳里,朗讀聲循環往復,不絕於耳。晚上,王福依然就著孩子王的油燈抄字典,他已抄滿了一大摞黃麻紙。來娣不理解,問孩子王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卻違反了教學內容。他終於被退回隊里。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並在上面寫道:王福,今後什麼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幕後製作】:
影片根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影片通過「孩子王」的故事,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問題和其對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它除了延續了文革後反思文革的傳統外,還從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該片獲1988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並因對教育問題的批判思考獲1988年第四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探索影片獎。

❷ 陳凱歌的《孩子王》——絕美的攝影鏡頭和失敗的敘事

《孩子王》由陳凱歌導演,改編自阿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在雲南的知青老桿在當地擔任鄉村教師的故事。這部電影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未能取得成功,國內市場也表現不佳,只賣出了三個拷貝。與陳凱歌合作的蘆葦在同一年編劇了商業大片《瘋狂的代價》和《最後的瘋狂》,這兩部電影分別賣出了300多個拷貝,而《孩子王》則遭遇了巨大的商業與電影節上的失敗。

重看這部電影,我發現它在藝術與敘事上同時展現出其優點與缺點。攝影師顧長衛通過鏡頭展現出雲南大地的美麗與奇絕,紅土、青山、藍天、霧靄、羊群、牛群、草屋、樹樁,構成了一幅自然的奇絕圖景,彷彿是未被開發的處女地。然而,從敘事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卻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它探討了知青一代人面對的欺騙與絕望,或是對現實的失望,以及被時代欺騙的痛苦,卻因未能准確傳達給觀眾,導致了電影節上的誤讀。

影片中,自然與人物關系的描寫、色彩運用和構圖令人印象深刻,展現了教科書級別的優秀。然而,故事的表達並未像題目所示那樣聚焦於教育,而是更深層地反映了知青一代的痛苦與哀愁。電影在電影節上被頒發了一個教育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電影節對電影內容的誤讀。對於不了解那段特殊歷史時期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很難被理解,因此這種誤讀是正常的。

電影的開頭展示了空鏡頭、老桿去村小的路上邂逅的羊群,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物的對比。在彈幕網站上,有觀眾指出影片具有恐怖意味,這表明電影在塑造意象上非常成功。自然在電影中呈現出從沉默到孤獨再到催逼人類的恐怖力量,這種變化是老桿心理反應的結果。

影片的色彩運用也十分精妙,紅色象徵緊張和光明,在不同場景中展現了不同的含義。例如,當老桿獨自站在校舍外,背景是傍晚的紅色天空,紅色象徵緊張;而晚上的煤油燈,則象徵老桿帶給學生的光明。在結尾,黃色的天空下,學生們在老桿的帶領下學唱新歌,象徵著希望。

老桿這個角色是藍色的,代表著憂郁。在課堂上,背景不是藍色就是昏暗,這反映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絕望。電影中的黑色則象徵著恐怖與自我審視,例如在屋中閱讀字典和獨自照鏡的場景中。導演通過視覺和意向的呈現,成功地傳達了電影的情感和主題。

然而,電影在鏡頭安排和敘事結構上存在不足之處。例如,在老桿晚上上課的場景中,雖然很美,象徵著光明,但那個年代煤油燈的使用並不符合現實情況。如果將這個場景與砍伐竹子和送王福字典的情節結合,電影的表達將更加深入。電影結尾的山火場景過於平淡,沒有充分展現反叛意味,整部電影因此顯得壓抑。

敘事的缺失是電影的一大問題。對於不了解那段歷史背景的觀眾來說,電影很難被理解。電影沒有提供足夠的背景介紹,如老桿和知青們為何來到雲南,以及他們在雲南的經歷。這些信息的缺失導致了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困難,使得電影的敘事顯得破碎。

電影中的人物刻畫也存在問題,如老桿為何覺得當教師比干農活好,以及他為何不按書本教,而是採用自己的方法。王福對知識的渴望動機也未得到充分表達。這些缺失使得電影在敘事上顯得薄弱,觀眾很難理解電影所要傳達的信息。

《孩子王》在表達上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反映了創作者在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絕望情緒。然而,這種情緒並未上升到整個人類的高度,因此無法被同時期的國外觀眾理解。敘事的缺失使得電影更像一個寓言或預言,而被解釋為年輕人被騙接受毫無出路的教育。盡管如此,這部電影仍然探討了文化、教育和現實之間的關系,揭示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陳凱歌在拍攝《孩子王》時想要表達的是,一代人被國家和現實環境所欺騙,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的資格。政治教育的缺失並沒有帶來真正的進步,反而成為了社會問題的根源。謊言造成了人們的精神疾病,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這種現象在現今仍然存在,文化輸出的概念顯得狹隘,忽視了文明對話的重要性。

陳凱歌對其他文明持有自負的皇漢心態,認為雲南可能過於原始和蠻荒。然而,雲南擁有自成系統的文明,如大理的歷史地位、西雙版納的小乘佛教信仰等。文化輸出的概念不應局限於民族主義的狹隘視野,而是應倡導文明對話,尊重不同文明的獨特性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