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斯福資料
富蘭克林·羅斯福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30—1945.4.12)是美國第32任總統,出生於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執政後,以「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採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並得到了實施。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63歲時由於腦溢血去世。
1905年,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結婚。艾利諾是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結婚時西奧多·羅斯福還在任職期間,總統親自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他們有五子一女。
以下則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家庭情況。
安娜·艾利諾·羅斯福·多爾·伯蒂格·郝斯特德
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一個孩子,獨女
生於:1906年5月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75年12月1日 死亡年齡:69歲零7個月
死因:癌症 教育:私立學校,康奈爾大學
職業:主婦,母親,新聞作家
配偶:克蒂斯·迪恩·多爾;約翰·伯蒂格;詹姆斯·艾迪森·郝斯特德
子女人數:多爾2人;伯蒂格和郝斯特德無
作為富蘭克林和艾利諾·羅斯福唯一的女兒,安娜·艾利諾7歲時隨父母來到華盛頓,之後她繼續就讀於女校。艾利諾曾講安娜受到的管制太嚴了,並承認這對孩子的教育毫無益處。因為母親對如何帶孩子一無所知,所以有時她會做蠢事。一次,艾利諾把小安娜放在鐵籠中掛在屋外,她相信呼吸新鮮空氣會對女兒的健康成長有益,可鄰居對此大驚,威脅要號召大家反對虐待兒童。
1925年,安娜從學校畢業。她高高的個子,棕色的頭發。專制的祖母薩拉·富蘭克林把她帶到國外,安娜當時不想上大學,這令祖母很滿意,她警告安娜別當「學究」,以免因為男人害怕而成個老姑娘。但安娜不愁嫁不出去,事實上,她一生結了三次婚。
安娜沒聽祖母的勸告,而是決定上大學。她喜愛戶外運動,也喜歡動物,於是,到了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20歲時,安娜因嫁給大她10歲的股票經紀人克蒂斯·多爾而中止了學業。她向多爾解釋為什麼結婚時直言不諱:「我想結婚就結婚,因為我想逃避。」安娜所指的是母親與祖母之間的拉鋸戰。可想而知,安娜的婚姻不會長久。她與丈夫在結婚六年並生有二子後離異。自此,安娜的父親就任總統,全家搬到了白宮。
在父親1931年首次競選總統時,安娜遇到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約翰·伯蒂格,並愛上了他。雖然芝加哥論壇報堅決支持共和黨,並在羅斯福任職期間猛烈攻擊他本人及其政策,但報紙的態度並沒有影響安娜和伯蒂格的結合。他們於1935年結婚。伯蒂格離開論壇報轉而從事公共關系工作。此後在羅斯福的另一敵人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幫助下,他當上了西雅圖路透郵報的編輯。
赫斯特與羅斯福的關系受到公眾的批評,安娜夫婦便離開了西雅圖,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買了一家導購報紙,期望能將它辦成日報。他們傾其所有投資辦報,還向安娜的母親和弟弟傑米借錢,但終究還是失敗。他們的婚姻也宣告失敗。伯蒂格離開了鳳凰城,而安娜繼續奮斗到1948年夏天。面對強烈的反對,安娜自衛道:「我喜歡與反動壟斷作斗爭,我痛恨他們現在這個國家的這么多領域內獲勝。」1949年她與約翰離婚。伯蒂格再婚,但是1950年10月29日,他從紐約一家旅館的七樓上跳樓自殺。
安娜不屈不撓,又重新開始。1952年她嫁給了詹姆斯·A·郝斯特德醫生。郝斯特德醫生對身心療法非常感興趣。安娜夫婦在加州過著平靜的生活,偶爾去伊朗或華盛頓出遊。作為福布萊特學者,郝斯特德醫生也是華盛頓退伍軍人管理局的一員。1960年這對夫婦在伊朗建了一所醫學院。
這對夫婦後來回到紐約,1975年安娜因喉癌去世,葬在她的出生地海德公園。安娜和多爾的兒子把姓由多爾改為羅斯福。
詹姆斯·羅斯福
羅斯福和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二個孩子,長子
生於:1907年12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1年8月13日 死亡年齡:85歲零9個月
死因:中風,長期帕金森症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法學院
職業:商人,政治家,教師
配偶:貝西·庫欣;羅麥樂·特麗莎·斯內德;格來迪斯·
艾琳·歐文斯
子女人數:庫欣3人;斯內德和歐文斯無。
人稱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長子繼承了父親的魅力、無盡的精力以及父親演講和雄辯的才能。詹姆斯26歲時父親當選了總統。他在男子學校格羅頓預科學校畢業後上了哈佛大學,最後在波士頓大學法學院完成學業。畢業後他進入了保險業。
被稱為「傑米」的詹姆斯曾擔任父親在馬薩諸塞州的競選班子負責人,父親當選總統後,傑米認為他也應該有責任為父親新政府的成員任命提些建議。然而此舉遭到公眾的極力反對。於是傑米出走歐洲。他再次回到美國後,據傳曾被考慮為總統秘書人選,但由於公眾的強烈反對,富蘭克林不得不放棄這一打算。但不管怎樣,傑米還是有自己的想法。
1935年,年近而立之年的傑米擔任國家糧食發酵公司的總裁,生產工業用酒精。這次公眾又從這位總統之子身上挑出了毛病,有傳言說公司的後台與黑手黨有聯系,而且傑米是因為他的總統之子身份才當選的。傑米又成了眾矢之的。他辭了職,聲稱因為時間沖突,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此後,傑米做為總統助理隨父親到南美洲參加了美洲會議。他的官銜是海軍中校。此舉又遭到非議,他又辭了職,但仍為父親服務。
1938年傑米重操保險業,成為年輕人中有資產25—100萬美元的「大款」。這次公眾大怒。傑米在一次廣播中發言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但他還是離開了保險業轉向電影業,很快就做了格得韋恩電影公司的總裁,並最終創建了自己的電影廠而且生產了西部片。
二戰中,傑米任海軍上尉並被派到中東和遠東任視察員。為了上前線,他不得不搬出父親來迫使上級相信潰瘍不會妨礙他執行任務。他是正確的。他不僅參加了戰斗,還因勇敢獲得了銀星勛章,他隨軍轉戰瓜達爾卡納爾、特拉瓦和中東太平洋地區。
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戰爭結束後,傑米離開部隊回到加州擔任民主黨發言人。
馬上,傑米與沃倫伯爵競選加州州長一職,他沒有成功,但他的政治生涯並未自此而告終。他不費吹灰之力便連續擔任了六屆洛杉磯國會選區的眾議院議員,還於1965年至1966年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但他最終還是辭去了這一職務回到了商界,有爭議的是他於1972年加入了尼克松的民主黨一方。80年代他更加關注政治,並建立了國家保障社會安定和醫療委員會。
晚年,傑米回到加州並繼續在各大學任職。他死於加州的新港灣。
富蘭克林·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三個孩子,次子
生於:1909年3月18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09年11月8日 死亡年齡:8個月
死因:流感?
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第三個孩子是第一個與父親同名的孩子,他不足九個月就夭折了。可想而知,這給羅斯福家帶來了多大的打擊,這個孩子生長在一個有影響的家庭,他的早亡帶來的痛苦不言而知。這位20世紀的總統巨人在1909年尚未成名,歷史上也只記載了西奧多·羅斯福的一個並不富有的遠親家死了一個人,僅此而已。
艾略特·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四個孩子,第三個兒子
生於:1910年9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0年10月27日 死亡年齡:80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
職業:商人,士兵,作家
配偶:伊麗莎白·勃朗寧·多納;魯絲·約瑟芬·古金斯;費雅·愛默森;米諾娃·貝爾·羅斯;比波蒂
子女人數:多納1人;古金斯3人;其他無
艾略特出生不久,父親便入選紐約州議會。他是五個長大成人孩子中的第三個,在海德公園長大。和其他兄弟一樣,他也上了格羅頓預科學校,但是他打破家庭傳統,並沒有繼續上學,而是開始了工作。他進入了廣告界,在父親任總統前已小有成就。
艾略特一直對飛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最終成了飛行界的著名專家。正是這一愛好使他與安東尼·弗尼偶然相識,而當艾略特替德國弗克飛機製造商說話時則引來了頭條新聞,並給羅斯福的敵人提供了借口攻擊羅斯福。由於這一丑聞,艾略特回到了廣播界並在第二個妻子的家鄉得克薩斯州福特沃斯的一個農場定居下來。他的第二個妻子是這里的繼承人魯絲·約瑟芬·古金斯。
美國加入二戰前,艾略特被任命為美國空軍上尉,他再次打破了羅斯福家族參加海軍的傳統,盡管他的兄弟和西奧多叔叔在海軍熟人很多。二戰中他被授予美國空軍獎章、榮譽軍團勛章,及空軍榮譽十字橡樹勛章。他還受命擔任英國空軍司令,獲得了法國榮譽勛章和戴高樂棕櫚勛章。但當國會討論將艾略特提升為准將時,南達科他州的參議員布希菲爾德反對說:「羅伯特·E·李將軍在軍中服役36年才被提升為准將,艾森豪威爾30年,波什寧將軍24年,麥克阿瑟將軍21年。」但雖有異議,艾略特服役四年後還是被升為了准將。
布希菲爾德的觀點被新聞界加以發揮渲染。報紙上講艾略特的狗從歐洲回來受的待遇都比那些沒有總統父親的下層士兵強。據傳艾略特為把狗帶回來還撞傷了一個士兵。新聞界為狗的事還專門集會了一天。
艾略特的生活也總是充滿矛盾。據披露,戰前,他在1939年借了20萬美元而只償還了4000美元。又據傳因為他是總統的兒子,餘下的債被抹掉了。艾略特為自己辯解說那20萬是他妻子的,經國會聽證會審議也毫無結果。
戰後,艾略特在葡萄牙養了一陣阿拉伯馬。60年代他回到美國並被選為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灣市市長。
另一段時間,他在《赫斯特報》任飛行編輯。這一職業成了他生活平衡的支點。1946年他的頭一部關於父親的書《他所看到的》出版。書被認為大部分並不是為羅斯福添彩,倫敦的一位評論家甚至講這本書除了證明偉人經常有愚蠢的孩子外,什麼都沒有。但是,事實證明這位評論家錯了,不論是他對書的評論還是對艾略特在機械方面的興趣的評論都是錯誤的。艾略特又寫了13本書,同時還發展了許多其他的愛好。書的風格和主題常常遭到批評,有時他在書中關於家庭成員生活細節的詳盡描述使得兄弟姐妹不得不公開否認。另一本書中他又把母親艾利諾描寫得像警犬安吉拉·蘭斯布瑞一樣來解決白宮里的問題。
在周遊世界並不時更換居住地後,艾略特在亞利桑納州斯科特斯代爾去世。雖然是總統的兒子,很難想像同時期的其他人能像他一樣成功地對付因身為總統之子而受到的攻擊。在細細品味了人生之後,艾略特離開了人世。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五個孩子,第四個兒子
生於:1914年8月17日
出生地:喬治亞州新布朗斯維克市坎波白羅
卒於:1988年8月17日 死亡年齡:74歲
死因:不明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
職業:律師,政治家
配偶:埃塞爾·杜邦;蘇珊娜·普爾林;費利卡·什夫·瓦博格·薩諾夫;帕特西亞·歐克斯
子女人數:杜邦2人;普爾林2人;其他無
1933年父親任總統時,小富蘭克林已近19歲。同年他從格羅頓畢業並顯示了他在學業和體育方面的才能。小富蘭克林去法國、英國和西班牙旅行了一圈後,回來進了哈佛繼續學習。
由於新聞界一直在捕捉羅斯福家的消息,小富蘭克林的大學生活便成了他們的目標。他們試圖從中找到些有趣、逗人甚至是丑聞的消息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小富蘭克林討厭對他私生活的這種干預。他天生不是怕事的人,一次他抓住一個記者的相機當場摔了個粉碎,從而為缺少富蘭克林的消息的報界創造了一個故事。
1937年,小富蘭克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追到了埃塞爾·杜邦。杜邦家族瞧不起富蘭克林的父親。由於這一婚姻頗具「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味道,公眾對其中的細節更是貪求。新婚中的富蘭克林不僅完成了哈佛的學業,還在弗吉尼亞法學院獲得了法學位。他開始在華爾街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年薪2000美元。這在當時也是少得可憐的,但在大蕭條時期有份工作已很不錯了。
和同時期的其他人不同,小富蘭克林終生堅持為社會公益事業效力,並沒有在發財後就放棄。1965年他被約翰遜總統任命為機會均等委員會主席。他的社會意識促使他從事公共事業,反對種族歧視,並為提高老兵待遇而努力。杜魯門總統任命小富蘭克林為美國人權委員會成員。年輕的小富蘭克林還參加過競選,1949年到1954年他當選為紐約市20區的自由民主黨議員。1966年他競選紐約州長失敗。
小富蘭克林作為海軍軍官在二戰中也載譽而歸,他指揮一艘護航驅逐艦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場作戰。他獲得了銀星勛章、紅心將章及其他許多榮譽。
這位美國最有名的總統之子不僅政績出色,而且在商業上也有成就,他曾擁有莫亞特汽車公司在美國的經銷權。但雖有財富,他的四次婚姻使他在美國社會認可的「藍皮書」——社會登記中被除名。雖然有如此顯赫的家庭背景,社會「藍皮書」一度認為他的行為讓人無法接受。
小富蘭克林回顧他的生活時說,作為總統的兒子並未影響他的生活:「美國沒有貴族家庭,只有顯赫家庭。」他認為每一代人都應靠勇氣和才智獨自成功。
約翰·阿斯平沃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六個孩子,第五個兒子
生於:1916年3月1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81年4月27日 死亡年齡:68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
職業:商人
配偶:安妮·林賽·克拉克;艾琳·波得·麥克阿爾平
子女人數:克拉克3人;麥克阿爾平無
1933年約翰7歲時,父親就任總統,他和羅斯福家其他的孩子一樣,很快就因調皮搗蛋出了名。他的母親卻說這個小兒子是「我的孩子中最守規矩的」,當時(1937年),他們正在歐洲旅遊,約翰被控把香檳噴到堪尼斯市市長的臉上,並用一束花打了市長。
回到美國不久,約翰便與波士頓初入社交界的安妮·林賽·克拉克結了婚。婚禮在馬薩諸塞州舉行,規模盛大,一路上聚集了3萬觀者。婚後,約翰在波士頓的一家進貨店做事,周薪18.50美元。報界很贊賞這個年輕人的行動,並把他與其他富商的孩子對比。一家報紙這樣寫道:
羅斯福家的小兒子約翰·羅斯福幸福地成家後獨立生活。他找了份工作,並將學習經商。這遠比加入紈絝子第的行列、在雞尾酒會中荒廢光陰、揮霍父母的錢財(像許多人那樣)要強得多。
美國加入二戰後,約翰參加了海軍直到戰爭結束。父親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去世,而約翰當時不在美國。此後他回到美國又開始經商,任費連子公司下一家服裝連鎖店的經理。約翰的私生活不同於家庭其他成員。1947年他的名字突然出現在《生活》雜志上,伴之以一幅約翰在公司的大照片。
除了1957年回到紐約時他試圖競選市長外,約翰對政界不太感興趣,這不同於其他從政的兄弟們,但他在幕後支持他人。在紐約,他擔任巴奇·哈賽·斯圖爾特盾牌徽章公司的副總裁,他的業余時間都花在為慈善事業集資上,包括建立小兒麻痹基金會,因為他父親即因此而落下殘疾。
讓人驚奇的是羅斯福的這個小兒子晚年卻對政治更感興趣並支持共和黨。他還全力支持艾森豪威爾、尼克松和里根總統以及紐約的洛克菲勒和傑維斯,與鄰近的新澤西州相竟爭。羅納德·里根剛上任,約翰便因心臟病在紐約去世。
殘疾
disability;handicap
一種心身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由於軀體功能或精神心理的障礙,不能或難以適應正常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因病致殘稱病殘。因傷致殘稱傷殘。構成殘疾的要素主要有3個:①有由於疾病或外傷所導致的一種現代醫學條件下尚無法使之完全「復原」的器官或組織的「終局狀態」。這種終局狀態的存在,是殘疾的病理要素,又稱病理損害。這是殘疾的必備要素。②有病理損害導致的軀體生理功能或精神心理功能的低下或喪失。這是殘疾的生理功能障礙要素。③有由於生理功能障礙或病理損害造成的在完成與其年齡、性別、文化相適應的社會角色方面的困難,這是殘疾的社會角色障礙。又稱社會功能障礙、社會環境障礙。狹義的殘疾人主要指同時具備三要素的或以社會角色障礙為主的殘疾者,他們是政府和社會關注的殘疾對象。廣義的殘疾人實際上指生理功能殘疾人。廣義的殘疾也泛指生理功能殘疾。殘疾人應當得到社會的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在家庭生活、教育、就業、住房、參加政治社團、利用公共設施、謀求經濟自主等方面,有權充分參與社會並獲得和健全人同等的機會。」這是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宣言》(1978.12.9)規定的基本宗旨。
採取各種措施預防殘疾的發生或使之在早期消除是《聯合國殘疾人世界行動綱領(1983~1992)》中規定的首要任務和目標。首先要建立地方的致殘原因流行學的動態分析和研究系統。對致殘的10大原因(疾病、遺傳變異和先天畸形、營養不良、葯物毒物傷害、社會和家庭變革中的心理沖擊、交通事故、職業病和職業勞動事故、環境污染、自然災害、戰爭)進行有地區針對性的逐年的統計分析,為地區具體的預防決策提供依據。另外,從醫療衛生、行政管理兩個方面,推行綜合性的兩級預防方案,並使之逐步落實。兒童殘疾預防的關鍵是控制先天性及遺傳性疾病。嚴格控制近親結婚,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妊娠遺傳學檢查,是預防工作的中心。
B. 羅斯福簡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30—1945.4.12)是美國第32任總統,出生於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執政後,以「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採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並得到了實施。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63歲時由於腦溢血去世。
1905年,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結婚。艾利諾是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結婚時西奧多·羅斯福還在任職期間,總統親自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他們有五子一女。
以下則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家庭情況。
安娜·艾利諾·羅斯福·多爾·伯蒂格·郝斯特德
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一個孩子,獨女
生於:1906年5月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75年12月1日 死亡年齡:69歲零7個月
死因:癌症 教育:私立學校,康奈爾大學
職業:主婦,母親,新聞作家
配偶:克蒂斯·迪恩·多爾;約翰·伯蒂格;詹姆斯·艾迪森·郝斯特德
子女人數:多爾2人;伯蒂格和郝斯特德無
作為富蘭克林和艾利諾·羅斯福唯一的女兒,安娜·艾利諾7歲時隨父母來到華盛頓,之後她繼續就讀於女校。艾利諾曾講安娜受到的管制太嚴了,並承認這對孩子的教育毫無益處。因為母親對如何帶孩子一無所知,所以有時她會做蠢事。一次,艾利諾把小安娜放在鐵籠中掛在屋外,她相信呼吸新鮮空氣會對女兒的健康成長有益,可鄰居對此大驚,威脅要號召大家反對虐待兒童。
1925年,安娜從學校畢業。她高高的個子,棕色的頭發。專制的祖母薩拉·富蘭克林把她帶到國外,安娜當時不想上大學,這令祖母很滿意,她警告安娜別當「學究」,以免因為男人害怕而成個老姑娘。但安娜不愁嫁不出去,事實上,她一生結了三次婚。
安娜沒聽祖母的勸告,而是決定上大學。她喜愛戶外運動,也喜歡動物,於是,到了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20歲時,安娜因嫁給大她10歲的股票經紀人克蒂斯·多爾而中止了學業。她向多爾解釋為什麼結婚時直言不諱:「我想結婚就結婚,因為我想逃避。」安娜所指的是母親與祖母之間的拉鋸戰。可想而知,安娜的婚姻不會長久。她與丈夫在結婚六年並生有二子後離異。自此,安娜的父親就任總統,全家搬到了白宮。
在父親1931年首次競選總統時,安娜遇到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約翰·伯蒂格,並愛上了他。雖然芝加哥論壇報堅決支持共和黨,並在羅斯福任職期間猛烈攻擊他本人及其政策,但報紙的態度並沒有影響安娜和伯蒂格的結合。他們於1935年結婚。伯蒂格離開論壇報轉而從事公共關系工作。此後在羅斯福的另一敵人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幫助下,他當上了西雅圖路透郵報的編輯。
赫斯特與羅斯福的關系受到公眾的批評,安娜夫婦便離開了西雅圖,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買了一家導購報紙,期望能將它辦成日報。他們傾其所有投資辦報,還向安娜的母親和弟弟傑米借錢,但終究還是失敗。他們的婚姻也宣告失敗。伯蒂格離開了鳳凰城,而安娜繼續奮斗到1948年夏天。面對強烈的反對,安娜自衛道:「我喜歡與反動壟斷作斗爭,我痛恨他們現在這個國家的這么多領域內獲勝。」1949年她與約翰離婚。伯蒂格再婚,但是1950年10月29日,他從紐約一家旅館的七樓上跳樓自殺。
安娜不屈不撓,又重新開始。1952年她嫁給了詹姆斯·A·郝斯特德醫生。郝斯特德醫生對身心療法非常感興趣。安娜夫婦在加州過著平靜的生活,偶爾去伊朗或華盛頓出遊。作為福布萊特學者,郝斯特德醫生也是華盛頓退伍軍人管理局的一員。1960年這對夫婦在伊朗建了一所醫學院。
這對夫婦後來回到紐約,1975年安娜因喉癌去世,葬在她的出生地海德公園。安娜和多爾的兒子把姓由多爾改為羅斯福。
詹姆斯·羅斯福
羅斯福和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二個孩子,長子
生於:1907年12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1年8月13日 死亡年齡:85歲零9個月
死因:中風,長期帕金森症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法學院
職業:商人,政治家,教師
配偶:貝西·庫欣;羅麥樂·特麗莎·斯內德;格來迪斯·
艾琳·歐文斯
子女人數:庫欣3人;斯內德和歐文斯無。
人稱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長子繼承了父親的魅力、無盡的精力以及父親演講和雄辯的才能。詹姆斯26歲時父親當選了總統。他在男子學校格羅頓預科學校畢業後上了哈佛大學,最後在波士頓大學法學院完成學業。畢業後他進入了保險業。
被稱為「傑米」的詹姆斯曾擔任父親在馬薩諸塞州的競選班子負責人,父親當選總統後,傑米認為他也應該有責任為父親新政府的成員任命提些建議。然而此舉遭到公眾的極力反對。於是傑米出走歐洲。他再次回到美國後,據傳曾被考慮為總統秘書人選,但由於公眾的強烈反對,富蘭克林不得不放棄這一打算。但不管怎樣,傑米還是有自己的想法。
1935年,年近而立之年的傑米擔任國家糧食發酵公司的總裁,生產工業用酒精。這次公眾又從這位總統之子身上挑出了毛病,有傳言說公司的後台與黑手黨有聯系,而且傑米是因為他的總統之子身份才當選的。傑米又成了眾矢之的。他辭了職,聲稱因為時間沖突,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此後,傑米做為總統助理隨父親到南美洲參加了美洲會議。他的官銜是海軍中校。此舉又遭到非議,他又辭了職,但仍為父親服務。
1938年傑米重操保險業,成為年輕人中有資產25—100萬美元的「大款」。這次公眾大怒。傑米在一次廣播中發言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但他還是離開了保險業轉向電影業,很快就做了格得韋恩電影公司的總裁,並最終創建了自己的電影廠而且生產了西部片。
二戰中,傑米任海軍上尉並被派到中東和遠東任視察員。為了上前線,他不得不搬出父親來迫使上級相信潰瘍不會妨礙他執行任務。他是正確的。他不僅參加了戰斗,還因勇敢獲得了銀星勛章,他隨軍轉戰瓜達爾卡納爾、特拉瓦和中東太平洋地區。
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戰爭結束後,傑米離開部隊回到加州擔任民主黨發言人。
馬上,傑米與沃倫伯爵競選加州州長一職,他沒有成功,但他的政治生涯並未自此而告終。他不費吹灰之力便連續擔任了六屆洛杉磯國會選區的眾議院議員,還於1965年至1966年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但他最終還是辭去了這一職務回到了商界,有爭議的是他於1972年加入了尼克松的民主黨一方。80年代他更加關注政治,並建立了國家保障社會安定和醫療委員會。
晚年,傑米回到加州並繼續在各大學任職。他死於加州的新港灣。
富蘭克林·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三個孩子,次子
生於:1909年3月18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09年11月8日 死亡年齡:8個月
死因:流感?
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第三個孩子是第一個與父親同名的孩子,他不足九個月就夭折了。可想而知,這給羅斯福家帶來了多大的打擊,這個孩子生長在一個有影響的家庭,他的早亡帶來的痛苦不言而知。這位20世紀的總統巨人在1909年尚未成名,歷史上也只記載了西奧多·羅斯福的一個並不富有的遠親家死了一個人,僅此而已。
艾略特·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四個孩子,第三個兒子
生於:1910年9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0年10月27日 死亡年齡:80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
職業:商人,士兵,作家
配偶:伊麗莎白·勃朗寧·多納;魯絲·約瑟芬·古金斯;費雅·愛默森;米諾娃·貝爾·羅斯;比波蒂
子女人數:多納1人;古金斯3人;其他無
艾略特出生不久,父親便入選紐約州議會。他是五個長大成人孩子中的第三個,在海德公園長大。和其他兄弟一樣,他也上了格羅頓預科學校,但是他打破家庭傳統,並沒有繼續上學,而是開始了工作。他進入了廣告界,在父親任總統前已小有成就。
艾略特一直對飛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最終成了飛行界的著名專家。正是這一愛好使他與安東尼·弗尼偶然相識,而當艾略特替德國弗克飛機製造商說話時則引來了頭條新聞,並給羅斯福的敵人提供了借口攻擊羅斯福。由於這一丑聞,艾略特回到了廣播界並在第二個妻子的家鄉得克薩斯州福特沃斯的一個農場定居下來。他的第二個妻子是這里的繼承人魯絲·約瑟芬·古金斯。
美國加入二戰前,艾略特被任命為美國空軍上尉,他再次打破了羅斯福家族參加海軍的傳統,盡管他的兄弟和西奧多叔叔在海軍熟人很多。二戰中他被授予美國空軍獎章、榮譽軍團勛章,及空軍榮譽十字橡樹勛章。他還受命擔任英國空軍司令,獲得了法國榮譽勛章和戴高樂棕櫚勛章。但當國會討論將艾略特提升為准將時,南達科他州的參議員布希菲爾德反對說:「羅伯特·E·李將軍在軍中服役36年才被提升為准將,艾森豪威爾30年,波什寧將軍24年,麥克阿瑟將軍21年。」但雖有異議,艾略特服役四年後還是被升為了准將。
布希菲爾德的觀點被新聞界加以發揮渲染。報紙上講艾略特的狗從歐洲回來受的待遇都比那些沒有總統父親的下層士兵強。據傳艾略特為把狗帶回來還撞傷了一個士兵。新聞界為狗的事還專門集會了一天。
艾略特的生活也總是充滿矛盾。據披露,戰前,他在1939年借了20萬美元而只償還了4000美元。又據傳因為他是總統的兒子,餘下的債被抹掉了。艾略特為自己辯解說那20萬是他妻子的,經國會聽證會審議也毫無結果。
戰後,艾略特在葡萄牙養了一陣阿拉伯馬。60年代他回到美國並被選為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灣市市長。
另一段時間,他在《赫斯特報》任飛行編輯。這一職業成了他生活平衡的支點。1946年他的頭一部關於父親的書《他所看到的》出版。書被認為大部分並不是為羅斯福添彩,倫敦的一位評論家甚至講這本書除了證明偉人經常有愚蠢的孩子外,什麼都沒有。但是,事實證明這位評論家錯了,不論是他對書的評論還是對艾略特在機械方面的興趣的評論都是錯誤的。艾略特又寫了13本書,同時還發展了許多其他的愛好。書的風格和主題常常遭到批評,有時他在書中關於家庭成員生活細節的詳盡描述使得兄弟姐妹不得不公開否認。另一本書中他又把母親艾利諾描寫得像警犬安吉拉·蘭斯布瑞一樣來解決白宮里的問題。
在周遊世界並不時更換居住地後,艾略特在亞利桑納州斯科特斯代爾去世。雖然是總統的兒子,很難想像同時期的其他人能像他一樣成功地對付因身為總統之子而受到的攻擊。在細細品味了人生之後,艾略特離開了人世。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五個孩子,第四個兒子
生於:1914年8月17日
出生地:喬治亞州新布朗斯維克市坎波白羅
卒於:1988年8月17日 死亡年齡:74歲
死因:不明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
職業:律師,政治家
配偶:埃塞爾·杜邦;蘇珊娜·普爾林;費利卡·什夫·瓦博格·薩諾夫;帕特西亞·歐克斯
子女人數:杜邦2人;普爾林2人;其他無
1933年父親任總統時,小富蘭克林已近19歲。同年他從格羅頓畢業並顯示了他在學業和體育方面的才能。小富蘭克林去法國、英國和西班牙旅行了一圈後,回來進了哈佛繼續學習。
由於新聞界一直在捕捉羅斯福家的消息,小富蘭克林的大學生活便成了他們的目標。他們試圖從中找到些有趣、逗人甚至是丑聞的消息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小富蘭克林討厭對他私生活的這種干預。他天生不是怕事的人,一次他抓住一個記者的相機當場摔了個粉碎,從而為缺少富蘭克林的消息的報界創造了一個故事。
1937年,小富蘭克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追到了埃塞爾·杜邦。杜邦家族瞧不起富蘭克林的父親。由於這一婚姻頗具「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味道,公眾對其中的細節更是貪求。新婚中的富蘭克林不僅完成了哈佛的學業,還在弗吉尼亞法學院獲得了法學位。他開始在華爾街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年薪2000美元。這在當時也是少得可憐的,但在大蕭條時期有份工作已很不錯了。
和同時期的其他人不同,小富蘭克林終生堅持為社會公益事業效力,並沒有在發財後就放棄。1965年他被約翰遜總統任命為機會均等委員會主席。他的社會意識促使他從事公共事業,反對種族歧視,並為提高老兵待遇而努力。杜魯門總統任命小富蘭克林為美國人權委員會成員。年輕的小富蘭克林還參加過競選,1949年到1954年他當選為紐約市20區的自由民主黨議員。1966年他競選紐約州長失敗。
小富蘭克林作為海軍軍官在二戰中也載譽而歸,他指揮一艘護航驅逐艦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場作戰。他獲得了銀星勛章、紅心將章及其他許多榮譽。
這位美國最有名的總統之子不僅政績出色,而且在商業上也有成就,他曾擁有莫亞特汽車公司在美國的經銷權。但雖有財富,他的四次婚姻使他在美國社會認可的「藍皮書」——社會登記中被除名。雖然有如此顯赫的家庭背景,社會「藍皮書」一度認為他的行為讓人無法接受。
小富蘭克林回顧他的生活時說,作為總統的兒子並未影響他的生活:「美國沒有貴族家庭,只有顯赫家庭。」他認為每一代人都應靠勇氣和才智獨自成功。
約翰·阿斯平沃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六個孩子,第五個兒子
生於:1916年3月1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81年4月27日 死亡年齡:68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
職業:商人
配偶:安妮·林賽·克拉克;艾琳·波得·麥克阿爾平
子女人數:克拉克3人;麥克阿爾平無
1933年約翰7歲時,父親就任總統,他和羅斯福家其他的孩子一樣,很快就因調皮搗蛋出了名。他的母親卻說這個小兒子是「我的孩子中最守規矩的」,當時(1937年),他們正在歐洲旅遊,約翰被控把香檳噴到堪尼斯市市長的臉上,並用一束花打了市長。
回到美國不久,約翰便與波士頓初入社交界的安妮·林賽·克拉克結了婚。婚禮在馬薩諸塞州舉行,規模盛大,一路上聚集了3萬觀者。婚後,約翰在波士頓的一家進貨店做事,周薪18.50美元。報界很贊賞這個年輕人的行動,並把他與其他富商的孩子對比。一家報紙這樣寫道:
羅斯福家的小兒子約翰·羅斯福幸福地成家後獨立生活。他找了份工作,並將學習經商。這遠比加入紈絝子第的行列、在雞尾酒會中荒廢光陰、揮霍父母的錢財(像許多人那樣)要強得多。
美國加入二戰後,約翰參加了海軍直到戰爭結束。父親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去世,而約翰當時不在美國。此後他回到美國又開始經商,任費連子公司下一家服裝連鎖店的經理。約翰的私生活不同於家庭其他成員。1947年他的名字突然出現在《生活》雜志上,伴之以一幅約翰在公司的大照片。
除了1957年回到紐約時他試圖競選市長外,約翰對政界不太感興趣,這不同於其他從政的兄弟們,但他在幕後支持他人。在紐約,他擔任巴奇·哈賽·斯圖爾特盾牌徽章公司的副總裁,他的業余時間都花在為慈善事業集資上,包括建立小兒麻痹基金會,因為他父親即因此而落下殘疾。
讓人驚奇的是羅斯福的這個小兒子晚年卻對政治更感興趣並支持共和黨。他還全力支持艾森豪威爾、尼克松和里根總統以及紐約的洛克菲勒和傑維斯,與鄰近的新澤西州相竟爭。羅納德·里根剛上任,約翰便因心臟病在紐約去世。
學的哦。
C. 羅斯福電影院今日影訊
那個電影院叫銀興樂天,查影院的影訊就上摳電影,上面都有,一般近兩天的都會提前顯示出來,
D. 誰知道埃莉諾·羅斯福的生平事跡
埃莉諾.羅斯福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同尋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傳統的白宮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載入歷史史冊的。埃莉諾•羅斯福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其關鍵因素之一是她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婚姻關系。
她作了12年的第一夫人,創了美國歷史之最。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她的政治和社會活動、獨立意識、公開講話及作家生涯都是其他第一夫人無法相比的(甚至在美國20世紀的婦女中都找不到與她相比的人)。在此期間,埃莉諾從本質上改變了白宮女主人的傳統形象,成為各種社會活動的積極倡導者、政治活動的熱情參與者、丈夫事業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夥伴,這種現象是前所未有的,並為後來的第一夫人們所效仿.
自從1905年與富蘭克林結為夫妻後,埃莉諾就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富蘭克林逐漸向政治權力巔峰努力期間,她對政治也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參與政治活動。對此,她說:「我總是從我應該做些什麼這個角度來考慮一切事情,而很少根據我的個人願望。因此,我對政治產生了興趣。妻子的義務就是要與她丈夫的興趣愛好保持一致,不管丈夫喜歡的是政治、書籍或某一種菜餚。」 因此,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妻子,埃莉諾全力支持丈夫的一切活動。1910年,她支持丈夫競選成功,當選為紐約州達奇斯縣的參議員,丈夫的勝利促使埃莉諾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加深。通過參加更多的政治活動,埃莉諾逐漸學會了正確評價各種各樣的人和復雜的社會關系,漸漸懂得政治是如何真正起作用的。同時,這些活動豐富了埃莉諾的頭腦,使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促使她更加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1912年,埃莉諾第一次參加了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使她對政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年,富蘭克林由於幫助威爾遜競選成功而被任命為海軍助理部長,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此時,埃莉諾認為自己更應該助丈夫一臂之力,當好他政治上的助手。
一、1905年—1918年:初涉政壇時期
在表面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很完美的,一個主外——從事政治;一個主內——協助丈夫,夫唱婦隨,可謂珠聯璧合。盡管這樣,他們的婚姻還是出了問題。1918年,埃莉諾發現丈夫愛上了一個名叫露茜•佩吉•梅瑟的女人,當時她極為震驚,感到心灰意冷。婚姻出現危機主要由於他們的性格不同。富蘭克林自信、有魅力和社交能力;而埃莉諾則真誠、正直,講原則、講理想。這些品格當初使他們相親相愛,結合在一起,而如今,這些品格已經蛻變成他們沖突的根源。但他們都不會為對方改變自己,所以經過十幾年的共同生活之後,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露茜事件極大地打擊了埃莉諾做妻子的自尊心,她突然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她說:「此時此刻,我的整個世界翻了個底朝天,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地面對自己,面對我周圍的一切,面對我的世界。」這個事件使得羅斯福夫婦的親密夫妻關系從此結束,而被政治上和事業上的合作關系所取代。對此,他們的兒子吉米•羅斯福評價道:「為了社會地位、孩子和未來,他們同意繼續他們的婚姻,但是作為事業合作夥伴,而不是丈夫和妻子。」[他們的婚姻繼續著,但對埃莉諾來說,這是一條嶄新的路,這意味著她得到了某種解脫,再也不用一味地迎合富蘭克林的需要了,她可以將寶貴的精力投入自己所感興趣的事業之中,而不是局限於丈夫的政治活動范圍之內。
這是埃莉諾初涉政壇的時期。在婚姻危機之前,雖然她已開始參與政治,但她從來沒有從中獲得滿足,而且那時她無法突破一個年輕妻子的傳統角色,無法擺脫習慣勢力和丈夫對她的約束。自從發現丈夫的婚外情後,她就可以同他建立一種新的不同於以往的夥伴關系,自由地追求新的成功之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逐漸放棄過去並獲得自信的過程,一個逐漸與丈夫建立起平等的政治夥伴關系,同時擁有自己政治事業的過程。
二、1919年—1932年:奮勇登攀時期
雖然埃莉諾與富蘭克林在性格上差別很大,但他們卻是一對配合默契的政治夥伴。婚姻危機過後,他們依然在為政治事業奔波。1920年,埃莉諾參加了富蘭克林競選副總統的活動。在競選中,她在許多問題上顯示出了自己獨特的敏銳性和縝密的分析能力,她在此期間表現出來的政治才幹使輿論界和政界開始對她刮目相看。天有不測風雲,富蘭克林在1921年患上了脊髓炎,並一度陷入了絕望。對埃莉諾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她知道,惟一能讓丈夫振作起來的辦法就是讓他繼續留在政壇,因為他是決不會甘心在有生之年過默默無聞的生活的。而且她認為,政治需要的是一個人的頭腦、智慧、口才、應變之術、治國之道,身體則在其次。由於丈夫的疾病,埃莉諾的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她與他的關系更密切了,先是作為他的護理人,後來又作為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到各地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作為民主黨的一員,埃莉諾參加了民主黨州委員會婦女部的工作,於1922年春天發表了她的第一個政治性演講。1924年,埃莉諾作為民主黨婦女部的負責人參加了艾爾弗雷德•史密斯競選紐約州州長的活動。她在競選中表現出來的組織和管理才能給職業政治家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史密斯想藉助她的力量為1928年總統競選助選。這一系列活動的結果,使埃莉諾在丈夫接受民主黨紐約州州長提名時,比她丈夫在民主黨內更有影響力。對這一段經歷,埃莉諾後來回憶說:「我丈夫的疾病迫使我最終要自力更生,這個病使我對於他的、我的和孩子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變化。」 埃莉諾把1921年到1922年間的那個冬季描繪為對她生命的最嚴重的考驗,她經受住了考驗,並逐漸成為政壇上的一顆新星。1928年,富蘭克林在埃莉諾的幫助下當選為紐約州州長。從富蘭克林癱瘓到當選為紐約州州長的7年裡,埃莉諾的政治貢獻和出色的組織才能使她成了紐約有重大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她的務實精神在民主黨內及婦女政治組織中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紐約時報》對她的影響大肆宣揚,稱她是「具有政治頭腦和號召力的女人」。
作為州長夫人,一方面,埃莉諾擁有自己的事業;另一方面,她在政治上支持和幫助丈夫。在富蘭克林任紐約州州長的四年中,埃莉諾和富蘭克林學會了在政治上互相幫助,而接近於一種兩個政治家間的專業合作。1930年,埃莉諾在記者面前公開評論了自己的婚姻,她認為一個妻子要起三種主要作用,即伴侶、母親和管家人,其中第一種作用最為重要。她說:「今天,我們知道,一切都取決於妻子與丈夫之間的私人伴侶關系是否融洽。」她強調相互尊敬是一樁美滿婚姻的基本要素,同時一個婦女應該發展她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這一點,自露茜事件之後,埃莉諾與富蘭克林之間的政治夥伴關系已成為美國人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到1932年時,埃莉諾已經在她與丈夫的關系方面經歷了好幾場危機,每一場危機都威脅到她的尊嚴,但她經受住了這些考驗,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自信,促使她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是埃莉諾奮勇登攀的時期。由於富蘭克林的婚外情,埃莉諾與他的關系一度緊張。但1921年富蘭克林的疾病卻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為了保住丈夫的政治生命,埃莉諾開始公開參加各種政治活動,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這一系列活動使埃莉諾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並得到了政界人士的一致承認和贊賞。在為共同事業進行的奮斗中,他們的夫妻間關系變得日益融洽和諧起來。在四年的州長夫人生涯中,埃莉諾成為富蘭克林的「耳目」,向他匯報各地的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使埃莉諾在政治上日漸成熟起來,為她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做了充分的准備。
三、1933年—1945年:人生巔峰時期
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埃莉諾由此成為美國第一夫人。總統夫人的權利給她展示了一個新的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她要利用第一夫人的特殊地位從事她所信奉的事業,迎接時代的挑戰。她說:「人們感到在毫無目的地前進,我們都置身於洪流之中,誰也不知道將在何處上岸。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我們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情所持的態度。我們必須以樂觀的精神心甘情願地承擔和大家分擔可能出現的不測,勇敢地去迎接未來。」1933年—1945年是美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埃莉諾順應時代的要求,一改傳統第一夫人的形象,積極地參與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代替總統履行了許多重要的政治職能,在戰勝經濟危機和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把埃莉諾這個時期的政治活動分兩個階段,即「新政」時期(1933—1941年)和美國參加二戰時期(1941—1945年)。
(一)「新政」時期。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使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失業人數劇增,社會動盪不安。為了克服危機,富蘭克林上任伊始就宣布實行「新政」。埃莉諾也在尋找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目標,希望作為第一夫人為美國人民戰勝危機貢獻力量。從州長官邸搬進白宮,埃莉諾逐漸表現出更多的獨立性。她說:「在結婚初期,我的生活模式大部分是我婆婆的模式。後來是由孩子們和富蘭克林製成的模式。當最後一個孩子進入寄宿學校以後,我開始想做一些我想做的事,用我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實現我的目標。」 她的目標是什麼?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支持丈夫當好總統。此外,她也有個人的側重面,即婦女平等權利、黑人民權、青年問題,在這些方面她走在丈夫的前面,也走在全國的前面。埃莉諾是她那個時代美國婦女的象徵。作為第一夫人,她一直在為美國婦女獲得平等的權利而奮斗。在成為第一夫人的第二天,她就先於丈夫召開了自己的記者招待會,而且只允許女記者參加。由此,她也成了第一個利用媒體的總統夫人。埃莉諾要通過這種方式向她那個時代的美國證明,婦女不僅僅只關心家庭問題,她們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觀點。在「新政」期間,對於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如青年人失業問題、幫助千百萬貧困家庭、緩和種族矛盾等,她的意見和提供的信息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這期間,埃莉諾和富蘭克林的政治夥伴關系不斷加強,他們討論共同關心的政治問題,探討國家局勢,交換對於立法和行政問題的意見,談論政治和道德價值等,這既是他們共同的事業,同時也成了他們夫妻恩愛的源泉。由於埃莉諾出外旅行比丈夫方便,因此她經常代替他出行,向他提供有關世界各地情況的私人報告。埃莉諾僅在1933年就外出旅行4萬英里,第二年是6.8萬公里,人們稱她是「飛行的第一夫人」。埃莉諾為30年代的「新政」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說富蘭克林是「新政」的「頭腦」的話,那麼埃莉諾則是「新政」的「心臟」,他們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對此,邁拉•G•古廷寫道:「埃莉諾•羅斯福對總統決策的影響比她前面的任何一位第一夫人都要大。她屬於她丈夫的政府,並經常作為他的良心在發揮作用,特別是涉及『新政』的時候。」到1940年時,埃莉諾已當了八年的第一夫人。在這八年中,她每天早上從6點鍾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為社會事業盡職盡責地操勞,成為丈夫最重要的助手和合作夥伴。她知道她的工作受到了成千上萬人的尊重,而最關鍵的是受到了富蘭克林的尊重。
在1940年的總統競選中,埃莉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捲入政治中。由於國際局勢的影響,富蘭克林史無前例地參加了第三屆總統競選。迫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富蘭克林很容易獲得了提名,但是許多代表反對他挑選的競選夥伴亨利•華萊士。由於種種原因,富蘭克林未能親自去會場向代表們做說服工作,埃莉諾就被請去代表他講話,總統候選人的妻子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埃莉諾督促代表們將所有的個人利益融化於國家利益之中,她在會上說:「你們不能把這次提名看做平常時期的平常提名。今天,美國人民必須意識到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極其嚴峻的局勢。」「未來的四年對總統來說將是困難的,因此他需要一個他所信賴的,能協助他工作的人。這個人就是華萊士。」 她的講話扭轉了大會的局勢,最後華萊士獲得了提名。埃莉諾在富蘭克林的第三次競選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沒有埃莉諾的幫助,富蘭克林能否打破美國175年的歷史傳統還得另當別論。
(二)二戰時期。在二戰期間,作為一個母親和第一夫人,埃莉諾一方面把四個兒子全部送到海外作戰,另一方面鼎立協助總統,帶領全國各階層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爭。在戰爭期間,埃莉諾繼續堅持「新政」,認為美國不能因為戰爭而放棄「新政」,因為「新政」也是一場戰爭,一場針對經濟蕭條的戰爭。她依舊在為婦女的利益四處奔波,提倡婦女走出家門,走進工廠,支援戰爭,號召婦女參政,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為此,埃莉諾督促建立特別的社會服務機構,來減輕在職母親們的負擔,同時,要求公司堅決執行戰爭勞工委員會及「同工同酬」的新政策。
在捍衛並支持婦女進入工廠勞動的運動中埃莉諾遠遠地走在時代的前面。在戰爭期間,埃莉諾擔任了公民權益保護辦公室副主任這一官方職務,這是有史以來美國第一夫人第一次擔任官方職務。埃莉諾認為公民權益保護不僅意味著要管理防護掩體和醫院,還要照料私人房屋、幼兒園和休假設施以及強化社會道德。但她的這種觀點遭到保守人士的批評,迫於各方的壓力她提出了辭職。對此,她說:「我認識到,像我這樣的人在政府中工作是很不明智的。」在這之後,埃莉諾參加了推動美國向歐洲難民兒童開放門戶的運動,同時又致力於接收逃往美國的難民,尤其是猶太難民。1941年,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的西海岸掀起了反美籍日僑的浪潮。為了遏制這種浪潮,埃莉諾勸告人們不要對無辜的市民進行無端的懷疑,而應該保護公民自由。埃莉諾還一直致力於消除軍隊中的種族歧視。
在戰爭期間,為民主與和平而戰的美國黑人士兵,在軍隊中卻因為種族原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埃莉諾認為民權尤其是美國黑人的權力是美國民主的試金石,如果沒有美國黑人的民主,那美國就不存在真正的民主,所以她不斷地對美國陸海軍的官員們施加壓力,促使在軍隊中廢除種族歧視。在戰爭期間,陸海軍的種族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戰爭結束時,只需邁出重要的一步,就可以確保黑人士兵的真正平等。這重要的一步終於在1948年實現了,杜魯門總統頒布了9981號行政命令,結束了軍隊中的種族隔離。對此,埃莉諾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戰爭期間,埃莉諾在外交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富蘭克林雖然身為三軍統帥,但由於身體的殘疾,不能經常外出,所以,埃莉諾常常代替他行使這一職能,曾多次出訪。例如,1942年,她訪問了英國,看望在那裡作戰的美國盟軍。這次訪問非常成功,記者查莫斯•羅伯茲撰文說:「與其他曾經訪問英國的美國人相比,羅斯福夫人給英國人民帶來了更多真正的理解精神。」1943年,埃莉諾看望了在南太平洋作戰的美國士兵,並且訪問了美國的盟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她的個性在這次旅行中得到了最為感人的反映。作為一位老練的政治家,她的魅力征服了記者、士兵、議員、主婦、農民和工廠的工人們,她對美好世界的描繪喚起了人們的憧憬。1944年,她又視察了位於加勒比海和中美洲的美國基地。埃莉諾的出訪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士氣,她也贏得了官兵們的尊重和愛戴。《阿克蘭明星報》稱她是:「為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而獻身。全世界沒有比她更知名的女性,包括所有的最富魅力的電影女明星。」這是埃莉諾政治生涯的巔峰期。總統夫人這一職位為她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她也充分行使了這一職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成就。埃莉諾是一個敢於標新立異的人,在所有的第一夫人中,她是第一個定期舉行記者招待會、每日為報刊專欄寫文章、出版了數部專著、在全國進行巡迴演講、主持在白宮召開的全國性會議、向各社會改革組織全國大會演講、在民主黨的總統會議上作中心發言、在國外代表她的國家穿越戰場的第一夫人。總之,這一時期由於國內外的因素,埃莉諾深深地捲入政治和社會活動中,再加上自身的政治才能,她的政治生涯達到了巔峰期。
四、1945年—1962年:再創輝煌時期
1945年4月12日,富蘭克林去世了,埃莉諾結束了第一夫人的生涯。失去丈夫的埃莉諾感到孤獨無助,盡管他們表面上不像其他夫妻那樣恩愛,但他的生命是她在過去40年中的主要力量源泉,是她精神上的支柱。他們組成了奇特的一對,她是鼓動家,他是政治家,他們被不可分割的紐帶聯系在一起,而且互相汲取力量。他們的兒子吉米•羅斯福對此評價道:「真實的情況是他們之間存在著深沉而又不可動搖的感情和柔情蜜意。」埃莉諾經受住了失去丈夫的打擊,此時她已原諒了他,她說:「所有的人都有缺點,所有的人都有需要、愛好和難處。多年來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們開始了解到對方的缺點,但是他們也開始知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和他們自己身上哪些是值得尊敬和敬佩的。」
離開白宮並不意味著政治活動的結束,埃莉諾要繼續為富蘭克林和自己的共同理想而奮斗。她說:「人類靈魂的搏擊極富意義,其目的是在精神上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並為了個人的利益和所有世界上那些共同苦乾的人們的利益奉獻無私的愛。」1945年的春天對埃莉諾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她開始更加廣泛地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並重新開始她的工作——寫每日專欄、旅行以及回復她丈夫去世後各地寄來的信件。在以後將近20年的時間里,她依然是美國公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埃莉諾比丈夫多活了17年,在這期間,她的政治活動非常頻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創政治輝煌。她發表了許多文章,關注年輕人和亟待解決的少數民族問題。1945年12月,杜魯門總統任命她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和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此外,她還進行了大量的旅行,去印度、日本、摩洛哥等許多國家進行友好訪問。她是有色人種國際聯盟組織的成員,這個組織反對歧視黑人,支持有色人種。她還幫助成立了有自由民主人士參加的「美國民主行動」組織。1952年和1956年,她積極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競選。1957年,她去蘇聯與赫魯曉夫會談,在雅爾塔赫魯曉夫的別墅里,他們探討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1960年9月,她去華沙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下屬機構世界大會。在大會期間,她訪問了克拉科夫,在賽伊姆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在波蘭國際事務大學參加了討論,並會見了波蘭外交部長亞當•拉帕奇。1961年肯尼迪總統又任命她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她還被任命為和平團體的負責人和婦女權利委員會主席。
這是埃莉諾在政治上再創輝煌的時期。她已經不是美國第一夫人了,而是一個獨立的政治活動家,這使她白宮後的生涯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她在任第一夫人時的重要貢獻使很多的政界人士都想藉助她的政治力量進行政治活動,肯尼迪就曾藉助埃莉諾在美國政界的影響力進行總統競選,並在他當選後任命她擔任政府官員。埃莉諾作為美國駐聯合國使團的成員,主持起草了《世界人權宣言》,這個歷史文件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好評。在埃莉諾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她的身體飽受痛苦的折磨,但她的工作熱情幾乎沒有消減,她一面與白血病做斗爭,一面為種族平等、世界和平與婦女權益大聲疾呼。
埃莉諾一直為民眾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於1962年11月7日因白血病逝世,時年78歲。對埃莉諾逝世的消息,《紐約時報》加了這樣一個標題:「她是世界婦女新角色的象徵。」作家阿德萊•史蒂文森寫道:「她面對黑暗總是點起明燈,而不是加以詛咒,她的熱情溫暖了全世界。」埃莉諾雖然逝世了,但她作為20世紀全美甚至全世界著名的女政治家之一,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者,將永遠被世人所敬仰和懷念。 埃莉諾•羅斯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一生都在追求獨立和美好的理想,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20世紀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傑出的女性之一。
埃莉諾之所以走上政治道路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她的婚姻狀況密切相關。與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聯姻,預示著埃莉諾的一生都與政治連接在了一起。作為政治家的妻子,她漸漸地參與到丈夫的政治活動中。但1918年的露茜事件導致了他們親密夫妻關系的結束,但卻促使埃莉諾真正走上了從政之路。1921年,富蘭克林身體的殘疾雖然給整個家庭帶來了陰影,但卻彌補了他們感情上的隔閡。同時,富蘭克林的癱瘓為埃莉諾從政提供了機會,她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參加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埃莉諾的政治才能和專業知識受到政界人士的認可,以至於她的名聲一度比富蘭克林還要大。1928年,埃莉諾幫助丈夫成功當選為紐約州州長。對此,莫利•杜遜說:「羅斯福夫人在富蘭克林的當選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1932年,富蘭克林在經濟大危機前當選為美國總統,這為埃莉諾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是埃莉諾政治輝煌的時期,她一改傳統第一夫人的形象,作為政治和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以及總統的合作夥伴出現在美國人民面前。在富蘭克林去世後,埃莉諾依然為實現他們共同的理想而活躍於政壇,並成為公認的「世界第一夫人」。盡管埃莉諾與富蘭克林的性格差別很大,但他們都熱衷政治,政治維持了他們整整40年的感情。為了共同的事業,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共同進入了世界名人的殿堂。美國史學家羅伊斯•沙夫對此評價道:「她確實對他很有幫助,但是他對她也有幫助。他為她提供了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她展示了她舉世無雙的才華和人格品質,贏得了最為廣泛的認可和尊敬。很少有總統而且沒有其他的第一夫人曾在這個舞台上發揮得像他們這樣淋漓盡致。在鮮為人知的一些方面正如她是他的動力一樣,他也是她的動力。」埃莉諾與富蘭克林一起走過了40個春秋,他們的婚姻也是幾經波折。富蘭克林早年的背棄,使埃莉諾放棄了對美好婚姻的嚮往,但她卻從來沒有後悔嫁給富蘭克林,而是選擇了另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在政治上幫助他。這種愛對視政治為生命的富蘭克林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更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也許生活就是這樣,有失必有得,如果沒有這種婚姻,埃莉諾也許就不會走上從政之路,更不會成為全美著名的女性之一。
E. 羅斯福的資料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30—1945.4.12)是美國第32任總統,出生於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執政後,以「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採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並得到了實施。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63歲時由於腦溢血去世。
1905年,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結婚。艾利諾是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結婚時西奧多·羅斯福還在任職期間,總統親自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他們有五子一女。
以下則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家庭情況。
安娜·艾利諾·羅斯福·多爾·伯蒂格·郝斯特德
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一個孩子,獨女
生於:1906年5月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75年12月1日 死亡年齡:69歲零7個月
死因:癌症 教育:私立學校,康奈爾大學
職業:主婦,母親,新聞作家
配偶:克蒂斯·迪恩·多爾;約翰·伯蒂格;詹姆斯·艾迪森·郝斯特德
子女人數:多爾2人;伯蒂格和郝斯特德無
作為富蘭克林和艾利諾·羅斯福唯一的女兒,安娜·艾利諾7歲時隨父母來到華盛頓,之後她繼續就讀於女校。艾利諾曾講安娜受到的管制太嚴了,並承認這對孩子的教育毫無益處。因為母親對如何帶孩子一無所知,所以有時她會做蠢事。一次,艾利諾把小安娜放在鐵籠中掛在屋外,她相信呼吸新鮮空氣會對女兒的健康成長有益,可鄰居對此大驚,威脅要號召大家反對虐待兒童。
1925年,安娜從學校畢業。她高高的個子,棕色的頭發。專制的祖母薩拉·富蘭克林把她帶到國外,安娜當時不想上大學,這令祖母很滿意,她警告安娜別當「學究」,以免因為男人害怕而成個老姑娘。但安娜不愁嫁不出去,事實上,她一生結了三次婚。
安娜沒聽祖母的勸告,而是決定上大學。她喜愛戶外運動,也喜歡動物,於是,到了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20歲時,安娜因嫁給大她10歲的股票經紀人克蒂斯·多爾而中止了學業。她向多爾解釋為什麼結婚時直言不諱:「我想結婚就結婚,因為我想逃避。」安娜所指的是母親與祖母之間的拉鋸戰。可想而知,安娜的婚姻不會長久。她與丈夫在結婚六年並生有二子後離異。自此,安娜的父親就任總統,全家搬到了白宮。
在父親1931年首次競選總統時,安娜遇到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約翰·伯蒂格,並愛上了他。雖然芝加哥論壇報堅決支持共和黨,並在羅斯福任職期間猛烈攻擊他本人及其政策,但報紙的態度並沒有影響安娜和伯蒂格的結合。他們於1935年結婚。伯蒂格離開論壇報轉而從事公共關系工作。此後在羅斯福的另一敵人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幫助下,他當上了西雅圖路透郵報的編輯。
赫斯特與羅斯福的關系受到公眾的批評,安娜夫婦便離開了西雅圖,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買了一家導購報紙,期望能將它辦成日報。他們傾其所有投資辦報,還向安娜的母親和弟弟傑米借錢,但終究還是失敗。他們的婚姻也宣告失敗。伯蒂格離開了鳳凰城,而安娜繼續奮斗到1948年夏天。面對強烈的反對,安娜自衛道:「我喜歡與反動壟斷作斗爭,我痛恨他們現在這個國家的這么多領域內獲勝。」1949年她與約翰離婚。伯蒂格再婚,但是1950年10月29日,他從紐約一家旅館的七樓上跳樓自殺。
安娜不屈不撓,又重新開始。1952年她嫁給了詹姆斯·A·郝斯特德醫生。郝斯特德醫生對身心療法非常感興趣。安娜夫婦在加州過著平靜的生活,偶爾去伊朗或華盛頓出遊。作為福布萊特學者,郝斯特德醫生也是華盛頓退伍軍人管理局的一員。1960年這對夫婦在伊朗建了一所醫學院。
這對夫婦後來回到紐約,1975年安娜因喉癌去世,葬在她的出生地海德公園。安娜和多爾的兒子把姓由多爾改為羅斯福。
詹姆斯·羅斯福
羅斯福和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二個孩子,長子
生於:1907年12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1年8月13日 死亡年齡:85歲零9個月
死因:中風,長期帕金森症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法學院
職業:商人,政治家,教師
配偶:貝西·庫欣;羅麥樂·特麗莎·斯內德;格來迪斯·
艾琳·歐文斯
子女人數:庫欣3人;斯內德和歐文斯無。
人稱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長子繼承了父親的魅力、無盡的精力以及父親演講和雄辯的才能。詹姆斯26歲時父親當選了總統。他在男子學校格羅頓預科學校畢業後上了哈佛大學,最後在波士頓大學法學院完成學業。畢業後他進入了保險業。
被稱為「傑米」的詹姆斯曾擔任父親在馬薩諸塞州的競選班子負責人,父親當選總統後,傑米認為他也應該有責任為父親新政府的成員任命提些建議。然而此舉遭到公眾的極力反對。於是傑米出走歐洲。他再次回到美國後,據傳曾被考慮為總統秘書人選,但由於公眾的強烈反對,富蘭克林不得不放棄這一打算。但不管怎樣,傑米還是有自己的想法。
1935年,年近而立之年的傑米擔任國家糧食發酵公司的總裁,生產工業用酒精。這次公眾又從這位總統之子身上挑出了毛病,有傳言說公司的後台與黑手黨有聯系,而且傑米是因為他的總統之子身份才當選的。傑米又成了眾矢之的。他辭了職,聲稱因為時間沖突,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此後,傑米做為總統助理隨父親到南美洲參加了美洲會議。他的官銜是海軍中校。此舉又遭到非議,他又辭了職,但仍為父親服務。
1938年傑米重操保險業,成為年輕人中有資產25—100萬美元的「大款」。這次公眾大怒。傑米在一次廣播中發言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但他還是離開了保險業轉向電影業,很快就做了格得韋恩電影公司的總裁,並最終創建了自己的電影廠而且生產了西部片。
二戰中,傑米任海軍上尉並被派到中東和遠東任視察員。為了上前線,他不得不搬出父親來迫使上級相信潰瘍不會妨礙他執行任務。他是正確的。他不僅參加了戰斗,還因勇敢獲得了銀星勛章,他隨軍轉戰瓜達爾卡納爾、特拉瓦和中東太平洋地區。
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戰爭結束後,傑米離開部隊回到加州擔任民主黨發言人。
馬上,傑米與沃倫伯爵競選加州州長一職,他沒有成功,但他的政治生涯並未自此而告終。他不費吹灰之力便連續擔任了六屆洛杉磯國會選區的眾議院議員,還於1965年至1966年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但他最終還是辭去了這一職務回到了商界,有爭議的是他於1972年加入了尼克松的民主黨一方。80年代他更加關注政治,並建立了國家保障社會安定和醫療委員會。
晚年,傑米回到加州並繼續在各大學任職。他死於加州的新港灣。
富蘭克林·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三個孩子,次子
生於:1909年3月18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09年11月8日 死亡年齡:8個月
死因:流感?
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第三個孩子是第一個與父親同名的孩子,他不足九個月就夭折了。可想而知,這給羅斯福家帶來了多大的打擊,這個孩子生長在一個有影響的家庭,他的早亡帶來的痛苦不言而知。這位20世紀的總統巨人在1909年尚未成名,歷史上也只記載了西奧多·羅斯福的一個並不富有的遠親家死了一個人,僅此而已。
艾略特·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四個孩子,第三個兒子
生於:1910年9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0年10月27日 死亡年齡:80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
職業:商人,士兵,作家
配偶:伊麗莎白·勃朗寧·多納;魯絲·約瑟芬·古金斯;費雅·愛默森;米諾娃·貝爾·羅斯;比波蒂
子女人數:多納1人;古金斯3人;其他無
艾略特出生不久,父親便入選紐約州議會。他是五個長大成人孩子中的第三個,在海德公園長大。和其他兄弟一樣,他也上了格羅頓預科學校,但是他打破家庭傳統,並沒有繼續上學,而是開始了工作。他進入了廣告界,在父親任總統前已小有成就。
艾略特一直對飛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最終成了飛行界的著名專家。正是這一愛好使他與安東尼·弗尼偶然相識,而當艾略特替德國弗克飛機製造商說話時則引來了頭條新聞,並給羅斯福的敵人提供了借口攻擊羅斯福。由於這一丑聞,艾略特回到了廣播界並在第二個妻子的家鄉得克薩斯州福特沃斯的一個農場定居下來。他的第二個妻子是這里的繼承人魯絲·約瑟芬·古金斯。
美國加入二戰前,艾略特被任命為美國空軍上尉,他再次打破了羅斯福家族參加海軍的傳統,盡管他的兄弟和西奧多叔叔在海軍熟人很多。二戰中他被授予美國空軍獎章、榮譽軍團勛章,及空軍榮譽十字橡樹勛章。他還受命擔任英國空軍司令,獲得了法國榮譽勛章和戴高樂棕櫚勛章。但當國會討論將艾略特提升為准將時,南達科他州的參議員布希菲爾德反對說:「羅伯特·E·李將軍在軍中服役36年才被提升為准將,艾森豪威爾30年,波什寧將軍24年,麥克阿瑟將軍21年。」但雖有異議,艾略特服役四年後還是被升為了准將。
布希菲爾德的觀點被新聞界加以發揮渲染。報紙上講艾略特的狗從歐洲回來受的待遇都比那些沒有總統父親的下層士兵強。據傳艾略特為把狗帶回來還撞傷了一個士兵。新聞界為狗的事還專門集會了一天。
艾略特的生活也總是充滿矛盾。據披露,戰前,他在1939年借了20萬美元而只償還了4000美元。又據傳因為他是總統的兒子,餘下的債被抹掉了。艾略特為自己辯解說那20萬是他妻子的,經國會聽證會審議也毫無結果。
戰後,艾略特在葡萄牙養了一陣阿拉伯馬。60年代他回到美國並被選為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灣市市長。
另一段時間,他在《赫斯特報》任飛行編輯。這一職業成了他生活平衡的支點。1946年他的頭一部關於父親的書《他所看到的》出版。書被認為大部分並不是為羅斯福添彩,倫敦的一位評論家甚至講這本書除了證明偉人經常有愚蠢的孩子外,什麼都沒有。但是,事實證明這位評論家錯了,不論是他對書的評論還是對艾略特在機械方面的興趣的評論都是錯誤的。艾略特又寫了13本書,同時還發展了許多其他的愛好。書的風格和主題常常遭到批評,有時他在書中關於家庭成員生活細節的詳盡描述使得兄弟姐妹不得不公開否認。另一本書中他又把母親艾利諾描寫得像警犬安吉拉·蘭斯布瑞一樣來解決白宮里的問題。
在周遊世界並不時更換居住地後,艾略特在亞利桑納州斯科特斯代爾去世。雖然是總統的兒子,很難想像同時期的其他人能像他一樣成功地對付因身為總統之子而受到的攻擊。在細細品味了人生之後,艾略特離開了人世。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五個孩子,第四個兒子
生於:1914年8月17日
出生地:喬治亞州新布朗斯維克市坎波白羅
卒於:1988年8月17日 死亡年齡:74歲
死因:不明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
職業:律師,政治家
配偶:埃塞爾·杜邦;蘇珊娜·普爾林;費利卡·什夫·瓦博格·薩諾夫;帕特西亞·歐克斯
子女人數:杜邦2人;普爾林2人;其他無
1933年父親任總統時,小富蘭克林已近19歲。同年他從格羅頓畢業並顯示了他在學業和體育方面的才能。小富蘭克林去法國、英國和西班牙旅行了一圈後,回來進了哈佛繼續學習。
由於新聞界一直在捕捉羅斯福家的消息,小富蘭克林的大學生活便成了他們的目標。他們試圖從中找到些有趣、逗人甚至是丑聞的消息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小富蘭克林討厭對他私生活的這種干預。他天生不是怕事的人,一次他抓住一個記者的相機當場摔了個粉碎,從而為缺少富蘭克林的消息的報界創造了一個故事。
1937年,小富蘭克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追到了埃塞爾·杜邦。杜邦家族瞧不起富蘭克林的父親。由於這一婚姻頗具「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味道,公眾對其中的細節更是貪求。新婚中的富蘭克林不僅完成了哈佛的學業,還在弗吉尼亞法學院獲得了法學位。他開始在華爾街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年薪2000美元。這在當時也是少得可憐的,但在大蕭條時期有份工作已很不錯了。
和同時期的其他人不同,小富蘭克林終生堅持為社會公益事業效力,並沒有在發財後就放棄。1965年他被約翰遜總統任命為機會均等委員會主席。他的社會意識促使他從事公共事業,反對種族歧視,並為提高老兵待遇而努力。杜魯門總統任命小富蘭克林為美國人權委員會成員。年輕的小富蘭克林還參加過競選,1949年到1954年他當選為紐約市20區的自由民主黨議員。1966年他競選紐約州長失敗。
小富蘭克林作為海軍軍官在二戰中也載譽而歸,他指揮一艘護航驅逐艦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場作戰。他獲得了銀星勛章、紅心將章及其他許多榮譽。
這位美國最有名的總統之子不僅政績出色,而且在商業上也有成就,他曾擁有莫亞特汽車公司在美國的經銷權。但雖有財富,他的四次婚姻使他在美國社會認可的「藍皮書」——社會登記中被除名。雖然有如此顯赫的家庭背景,社會「藍皮書」一度認為他的行為讓人無法接受。
小富蘭克林回顧他的生活時說,作為總統的兒子並未影響他的生活:「美國沒有貴族家庭,只有顯赫家庭。」他認為每一代人都應靠勇氣和才智獨自成功。
約翰·阿斯平沃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六個孩子,第五個兒子
生於:1916年3月1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81年4月27日 死亡年齡:68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
職業:商人
配偶:安妮·林賽·克拉克;艾琳·波得·麥克阿爾平
子女人數:克拉克3人;麥克阿爾平無
1933年約翰7歲時,父親就任總統,他和羅斯福家其他的孩子一樣,很快就因調皮搗蛋出了名。他的母親卻說這個小兒子是「我的孩子中最守規矩的」,當時(1937年),他們正在歐洲旅遊,約翰被控把香檳噴到堪尼斯市市長的臉上,並用一束花打了市長。
回到美國不久,約翰便與波士頓初入社交界的安妮·林賽·克拉克結了婚。婚禮在馬薩諸塞州舉行,規模盛大,一路上聚集了3萬觀者。婚後,約翰在波士頓的一家進貨店做事,周薪18.50美元。報界很贊賞這個年輕人的行動,並把他與其他富商的孩子對比。一家報紙這樣寫道:
羅斯福家的小兒子約翰·羅斯福幸福地成家後獨立生活。他找了份工作,並將學習經商。這遠比加入紈絝子第的行列、在雞尾酒會中荒廢光陰、揮霍父母的錢財(像許多人那樣)要強得多。
美國加入二戰後,約翰參加了海軍直到戰爭結束。父親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去世,而約翰當時不在美國。此後他回到美國又開始經商,任費連子公司下一家服裝連鎖店的經理。約翰的私生活不同於家庭其他成員。1947年他的名字突然出現在《生活》雜志上,伴之以一幅約翰在公司的大照片。
除了1957年回到紐約時他試圖競選市長外,約翰對政界不太感興趣,這不同於其他從政的兄弟們,但他在幕後支持他人。在紐約,他擔任巴奇·哈賽·斯圖爾特盾牌徽章公司的副總裁,他的業余時間都花在為慈善事業集資上,包括建立小兒麻痹基金會,因為他父親即因此而落下殘疾。
讓人驚奇的是羅斯福的這個小兒子晚年卻對政治更感興趣並支持共和黨。他還全力支持艾森豪威爾、尼克松和里根總統以及紐約的洛克菲勒和傑維斯,與鄰近的新澤西州相竟爭。羅納德·里根剛上任,約翰便因心臟病在紐約去世。
殘疾
disability;handicap
一種心身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由於軀體功能或精神心理的障礙,不能或難以適應正常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因病致殘稱病殘。因傷致殘稱傷殘。構成殘疾的要素主要有3個:①有由於疾病或外傷所導致的一種現代醫學條件下尚無法使之完全「復原」的器官或組織的「終局狀態」。這種終局狀態的存在,是殘疾的病理要素,又稱病理損害。這是殘疾的必備要素。②有病理損害導致的軀體生理功能或精神心理功能的低下或喪失。這是殘疾的生理功能障礙要素。③有由於生理功能障礙或病理損害造成的在完成與其年齡、性別、文化相適應的社會角色方面的困難,這是殘疾的社會角色障礙。又稱社會功能障礙、社會環境障礙。狹義的殘疾人主要指同時具備三要素的或以社會角色障礙為主的殘疾者,他們是政府和社會關注的殘疾對象。廣義的殘疾人實際上指生理功能殘疾人。廣義的殘疾也泛指生理功能殘疾。殘疾人應當得到社會的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在家庭生活、教育、就業、住房、參加政治社團、利用公共設施、謀求經濟自主等方面,有權充分參與社會並獲得和健全人同等的機會。」這是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宣言》(1978.12.9)規定的基本宗旨。
採取各種措施預防殘疾的發生或使之在早期消除是《聯合國殘疾人世界行動綱領(1983~1992)》中規定的首要任務和目標。首先要建立地方的致殘原因流行學的動態分析和研究系統。對致殘的10大原因(疾病、遺傳變異和先天畸形、營養不良、葯物毒物傷害、社會和家庭變革中的心理沖擊、交通事故、職業病和職業勞動事故、環境污染、自然災害、戰爭)進行有地區針對性的逐年的統計分析,為地區具體的預防決策提供依據。另外,從醫療衛生、行政管理兩個方面,推行綜合性的兩級預防方案,並使之逐步落實。兒童殘疾預防的關鍵是控制先天性及遺傳性疾病。嚴格控制近親結婚,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妊娠遺傳學檢查,是預防工作的中心。
F. 羅斯福電影城電影時間
不知道你說得是哪個羅斯福,要是大連的,我給你個網址。當天只能看當天的影訊,要24號的,你就明天一早看看吧。http://www.dlfilm.com/yingxun/dlyc/(7、8、9、10為情侶廳)
G. 2015年2月13日羅斯福四樓電影院上午上映的電影
很高興見到親的提問,網路團隊積極為您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生活愉快,有益望採納
直接去門口看一下檔期就知道了
謝謝親,望採納,親的採納是對阿紫最大的支持,是阿紫不懈的動力!
H. 京通羅斯福電影院小孩看電影需要買票嗎
你好 具體看小孩多高 一般不用的 請及時查收 如有疑問 請追問 滿意的話 望採納 謝謝
I. 羅斯福生平缺點
你好。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英文全名為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翻譯為中文則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以下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生平簡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30—1945.4.12)是美國第32任總統,出生於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執政後,以「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採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並得到了實施。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63歲時由於腦溢血去世。
1905年,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結婚。艾利諾是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結婚時西奧多·羅斯福還在任職期間,總統親自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他們有五子一女。
以下則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家庭情況。
安娜·艾利諾·羅斯福·多爾·伯蒂格·郝斯特德
羅斯福與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一個孩子,獨女
生於:1906年5月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75年12月1日 死亡年齡:69歲零7個月
死因:癌症 教育:私立學校,康奈爾大學
職業:主婦,母親,新聞作家
配偶:克蒂斯·迪恩·多爾;約翰·伯蒂格;詹姆斯·艾迪森·郝斯特德
子女人數:多爾2人;伯蒂格和郝斯特德無
作為富蘭克林和艾利諾·羅斯福唯一的女兒,安娜·艾利諾7歲時隨父母來到華盛頓,之後她繼續就讀於女校。艾利諾曾講安娜受到的管制太嚴了,並承認這對孩子的教育毫無益處。因為母親對如何帶孩子一無所知,所以有時她會做蠢事。一次,艾利諾把小安娜放在鐵籠中掛在屋外,她相信呼吸新鮮空氣會對女兒的健康成長有益,可鄰居對此大驚,威脅要號召大家反對虐待兒童。
1925年,安娜從學校畢業。她高高的個子,棕色的頭發。專制的祖母薩拉·富蘭克林把她帶到國外,安娜當時不想上大學,這令祖母很滿意,她警告安娜別當「學究」,以免因為男人害怕而成個老姑娘。但安娜不愁嫁不出去,事實上,她一生結了三次婚。
安娜沒聽祖母的勸告,而是決定上大學。她喜愛戶外運動,也喜歡動物,於是,到了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20歲時,安娜因嫁給大她10歲的股票經紀人克蒂斯·多爾而中止了學業。她向多爾解釋為什麼結婚時直言不諱:「我想結婚就結婚,因為我想逃避。」安娜所指的是母親與祖母之間的拉鋸戰。可想而知,安娜的婚姻不會長久。她與丈夫在結婚六年並生有二子後離異。自此,安娜的父親就任總統,全家搬到了白宮。
在父親1931年首次競選總統時,安娜遇到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約翰·伯蒂格,並愛上了他。雖然芝加哥論壇報堅決支持共和黨,並在羅斯福任職期間猛烈攻擊他本人及其政策,但報紙的態度並沒有影響安娜和伯蒂格的結合。他們於1935年結婚。伯蒂格離開論壇報轉而從事公共關系工作。此後在羅斯福的另一敵人威廉·蘭道夫·赫斯特的幫助下,他當上了西雅圖路透郵報的編輯。
赫斯特與羅斯福的關系受到公眾的批評,安娜夫婦便離開了西雅圖,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買了一家導購報紙,期望能將它辦成日報。他們傾其所有投資辦報,還向安娜的母親和弟弟傑米借錢,但終究還是失敗。他們的婚姻也宣告失敗。伯蒂格離開了鳳凰城,而安娜繼續奮斗到1948年夏天。面對強烈的反對,安娜自衛道:「我喜歡與反動壟斷作斗爭,我痛恨他們現在這個國家的這么多領域內獲勝。」1949年她與約翰離婚。伯蒂格再婚,但是1950年10月29日,他從紐約一家旅館的七樓上跳樓自殺。
安娜不屈不撓,又重新開始。1952年她嫁給了詹姆斯·A·郝斯特德醫生。郝斯特德醫生對身心療法非常感興趣。安娜夫婦在加州過著平靜的生活,偶爾去伊朗或華盛頓出遊。作為福布萊特學者,郝斯特德醫生也是華盛頓退伍軍人管理局的一員。1960年這對夫婦在伊朗建了一所醫學院。
這對夫婦後來回到紐約,1975年安娜因喉癌去世,葬在她的出生地海德公園。安娜和多爾的兒子把姓由多爾改為羅斯福。
詹姆斯·羅斯福
羅斯福和安娜·艾利諾·羅斯福的第二個孩子,長子
生於:1907年12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1年8月13日 死亡年齡:85歲零9個月
死因:中風,長期帕金森症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法學院
職業:商人,政治家,教師
配偶:貝西·庫欣;羅麥樂·特麗莎·斯內德;格來迪斯·
艾琳·歐文斯
子女人數:庫欣3人;斯內德和歐文斯無。
人稱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長子繼承了父親的魅力、無盡的精力以及父親演講和雄辯的才能。詹姆斯26歲時父親當選了總統。他在男子學校格羅頓預科學校畢業後上了哈佛大學,最後在波士頓大學法學院完成學業。畢業後他進入了保險業。
被稱為「傑米」的詹姆斯曾擔任父親在馬薩諸塞州的競選班子負責人,父親當選總統後,傑米認為他也應該有責任為父親新政府的成員任命提些建議。然而此舉遭到公眾的極力反對。於是傑米出走歐洲。他再次回到美國後,據傳曾被考慮為總統秘書人選,但由於公眾的強烈反對,富蘭克林不得不放棄這一打算。但不管怎樣,傑米還是有自己的想法。
1935年,年近而立之年的傑米擔任國家糧食發酵公司的總裁,生產工業用酒精。這次公眾又從這位總統之子身上挑出了毛病,有傳言說公司的後台與黑手黨有聯系,而且傑米是因為他的總統之子身份才當選的。傑米又成了眾矢之的。他辭了職,聲稱因為時間沖突,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此後,傑米做為總統助理隨父親到南美洲參加了美洲會議。他的官銜是海軍中校。此舉又遭到非議,他又辭了職,但仍為父親服務。
1938年傑米重操保險業,成為年輕人中有資產25—100萬美元的「大款」。這次公眾大怒。傑米在一次廣播中發言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但他還是離開了保險業轉向電影業,很快就做了格得韋恩電影公司的總裁,並最終創建了自己的電影廠而且生產了西部片。
二戰中,傑米任海軍上尉並被派到中東和遠東任視察員。為了上前線,他不得不搬出父親來迫使上級相信潰瘍不會妨礙他執行任務。他是正確的。他不僅參加了戰斗,還因勇敢獲得了銀星勛章,他隨軍轉戰瓜達爾卡納爾、特拉瓦和中東太平洋地區。
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戰爭結束後,傑米離開部隊回到加州擔任民主黨發言人。
馬上,傑米與沃倫伯爵競選加州州長一職,他沒有成功,但他的政治生涯並未自此而告終。他不費吹灰之力便連續擔任了六屆洛杉磯國會選區的眾議院議員,還於1965年至1966年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但他最終還是辭去了這一職務回到了商界,有爭議的是他於1972年加入了尼克松的民主黨一方。80年代他更加關注政治,並建立了國家保障社會安定和醫療委員會。
晚年,傑米回到加州並繼續在各大學任職。他死於加州的新港灣。
富蘭克林·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三個孩子,次子
生於:1909年3月18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09年11月8日 死亡年齡:8個月
死因:流感?
富蘭克林與艾利諾的第三個孩子是第一個與父親同名的孩子,他不足九個月就夭折了。可想而知,這給羅斯福家帶來了多大的打擊,這個孩子生長在一個有影響的家庭,他的早亡帶來的痛苦不言而知。這位20世紀的總統巨人在1909年尚未成名,歷史上也只記載了西奧多·羅斯福的一個並不富有的遠親家死了一個人,僅此而已。
艾略特·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四個孩子,第三個兒子
生於:1910年9月2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90年10月27日 死亡年齡:80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
職業:商人,士兵,作家
配偶:伊麗莎白·勃朗寧·多納;魯絲·約瑟芬·古金斯;費雅·愛默森;米諾娃·貝爾·羅斯;比波蒂
子女人數:多納1人;古金斯3人;其他無
艾略特出生不久,父親便入選紐約州議會。他是五個長大成人孩子中的第三個,在海德公園長大。和其他兄弟一樣,他也上了格羅頓預科學校,但是他打破家庭傳統,並沒有繼續上學,而是開始了工作。他進入了廣告界,在父親任總統前已小有成就。
艾略特一直對飛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最終成了飛行界的著名專家。正是這一愛好使他與安東尼·弗尼偶然相識,而當艾略特替德國弗克飛機製造商說話時則引來了頭條新聞,並給羅斯福的敵人提供了借口攻擊羅斯福。由於這一丑聞,艾略特回到了廣播界並在第二個妻子的家鄉得克薩斯州福特沃斯的一個農場定居下來。他的第二個妻子是這里的繼承人魯絲·約瑟芬·古金斯。
美國加入二戰前,艾略特被任命為美國空軍上尉,他再次打破了羅斯福家族參加海軍的傳統,盡管他的兄弟和西奧多叔叔在海軍熟人很多。二戰中他被授予美國空軍獎章、榮譽軍團勛章,及空軍榮譽十字橡樹勛章。他還受命擔任英國空軍司令,獲得了法國榮譽勛章和戴高樂棕櫚勛章。但當國會討論將艾略特提升為准將時,南達科他州的參議員布希菲爾德反對說:「羅伯特·E·李將軍在軍中服役36年才被提升為准將,艾森豪威爾30年,波什寧將軍24年,麥克阿瑟將軍21年。」但雖有異議,艾略特服役四年後還是被升為了准將。
布希菲爾德的觀點被新聞界加以發揮渲染。報紙上講艾略特的狗從歐洲回來受的待遇都比那些沒有總統父親的下層士兵強。據傳艾略特為把狗帶回來還撞傷了一個士兵。新聞界為狗的事還專門集會了一天。
艾略特的生活也總是充滿矛盾。據披露,戰前,他在1939年借了20萬美元而只償還了4000美元。又據傳因為他是總統的兒子,餘下的債被抹掉了。艾略特為自己辯解說那20萬是他妻子的,經國會聽證會審議也毫無結果。
戰後,艾略特在葡萄牙養了一陣阿拉伯馬。60年代他回到美國並被選為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灣市市長。
另一段時間,他在《赫斯特報》任飛行編輯。這一職業成了他生活平衡的支點。1946年他的頭一部關於父親的書《他所看到的》出版。書被認為大部分並不是為羅斯福添彩,倫敦的一位評論家甚至講這本書除了證明偉人經常有愚蠢的孩子外,什麼都沒有。但是,事實證明這位評論家錯了,不論是他對書的評論還是對艾略特在機械方面的興趣的評論都是錯誤的。艾略特又寫了13本書,同時還發展了許多其他的愛好。書的風格和主題常常遭到批評,有時他在書中關於家庭成員生活細節的詳盡描述使得兄弟姐妹不得不公開否認。另一本書中他又把母親艾利諾描寫得像警犬安吉拉·蘭斯布瑞一樣來解決白宮里的問題。
在周遊世界並不時更換居住地後,艾略特在亞利桑納州斯科特斯代爾去世。雖然是總統的兒子,很難想像同時期的其他人能像他一樣成功地對付因身為總統之子而受到的攻擊。在細細品味了人生之後,艾略特離開了人世。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五個孩子,第四個兒子
生於:1914年8月17日
出生地:喬治亞州新布朗斯維克市坎波白羅
卒於:1988年8月17日 死亡年齡:74歲
死因:不明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
職業:律師,政治家
配偶:埃塞爾·杜邦;蘇珊娜·普爾林;費利卡·什夫·瓦博格·薩諾夫;帕特西亞·歐克斯
子女人數:杜邦2人;普爾林2人;其他無
1933年父親任總統時,小富蘭克林已近19歲。同年他從格羅頓畢業並顯示了他在學業和體育方面的才能。小富蘭克林去法國、英國和西班牙旅行了一圈後,回來進了哈佛繼續學習。
由於新聞界一直在捕捉羅斯福家的消息,小富蘭克林的大學生活便成了他們的目標。他們試圖從中找到些有趣、逗人甚至是丑聞的消息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小富蘭克林討厭對他私生活的這種干預。他天生不是怕事的人,一次他抓住一個記者的相機當場摔了個粉碎,從而為缺少富蘭克林的消息的報界創造了一個故事。
1937年,小富蘭克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追到了埃塞爾·杜邦。杜邦家族瞧不起富蘭克林的父親。由於這一婚姻頗具「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味道,公眾對其中的細節更是貪求。新婚中的富蘭克林不僅完成了哈佛的學業,還在弗吉尼亞法學院獲得了法學位。他開始在華爾街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年薪2000美元。這在當時也是少得可憐的,但在大蕭條時期有份工作已很不錯了。
和同時期的其他人不同,小富蘭克林終生堅持為社會公益事業效力,並沒有在發財後就放棄。1965年他被約翰遜總統任命為機會均等委員會主席。他的社會意識促使他從事公共事業,反對種族歧視,並為提高老兵待遇而努力。杜魯門總統任命小富蘭克林為美國人權委員會成員。年輕的小富蘭克林還參加過競選,1949年到1954年他當選為紐約市20區的自由民主黨議員。1966年他競選紐約州長失敗。
小富蘭克林作為海軍軍官在二戰中也載譽而歸,他指揮一艘護航驅逐艦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場作戰。他獲得了銀星勛章、紅心將章及其他許多榮譽。
這位美國最有名的總統之子不僅政績出色,而且在商業上也有成就,他曾擁有莫亞特汽車公司在美國的經銷權。但雖有財富,他的四次婚姻使他在美國社會認可的「藍皮書」——社會登記中被除名。雖然有如此顯赫的家庭背景,社會「藍皮書」一度認為他的行為讓人無法接受。
小富蘭克林回顧他的生活時說,作為總統的兒子並未影響他的生活:「美國沒有貴族家庭,只有顯赫家庭。」他認為每一代人都應靠勇氣和才智獨自成功。
約翰·阿斯平沃爾·羅斯福
羅斯福夫婦的第六個孩子,第五個兒子
生於:1916年3月13日 出生地:紐約海德公園
卒於:1981年4月27日 死亡年齡:68歲零1個月
死因:心臟病
教育:格羅頓預科學校,哈佛大學
職業:商人
配偶:安妮·林賽·克拉克;艾琳·波得·麥克阿爾平
子女人數:克拉克3人;麥克阿爾平無
1933年約翰7歲時,父親就任總統,他和羅斯福家其他的孩子一樣,很快就因調皮搗蛋出了名。他的母親卻說這個小兒子是「我的孩子中最守規矩的」,當時(1937年),他們正在歐洲旅遊,約翰被控把香檳噴到堪尼斯市市長的臉上,並用一束花打了市長。
回到美國不久,約翰便與波士頓初入社交界的安妮·林賽·克拉克結了婚。婚禮在馬薩諸塞州舉行,規模盛大,一路上聚集了3萬觀者。婚後,約翰在波士頓的一家進貨店做事,周薪18.50美元。報界很贊賞這個年輕人的行動,並把他與其他富商的孩子對比。一家報紙這樣寫道:
羅斯福家的小兒子約翰·羅斯福幸福地成家後獨立生活。他找了份工作,並將學習經商。這遠比加入紈絝子第的行列、在雞尾酒會中荒廢光陰、揮霍父母的錢財(像許多人那樣)要強得多。
美國加入二戰後,約翰參加了海軍直到戰爭結束。父親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去世,而約翰當時不在美國。此後他回到美國又開始經商,任費連子公司下一家服裝連鎖店的經理。約翰的私生活不同於家庭其他成員。1947年他的名字突然出現在《生活》雜志上,伴之以一幅約翰在公司的大照片。
除了1957年回到紐約時他試圖競選市長外,約翰對政界不太感興趣,這不同於其他從政的兄弟們,但他在幕後支持他人。在紐約,他擔任巴奇·哈賽·斯圖爾特盾牌徽章公司的副總裁,他的業余時間都花在為慈善事業集資上,包括建立小兒麻痹基金會,因為他父親即因此而落下殘疾。
讓人驚奇的是羅斯福的這個小兒子晚年卻對政治更感興趣並支持共和黨。他還全力支持艾森豪威爾、尼克松和里根總統以及紐約的洛克菲勒和傑維斯,與鄰近的新澤西州相竟爭。羅納德·里根剛上任,約翰便因心臟病在紐約去世。
J. 大連羅斯福電影院 明天有什麼電影
估計應該有哈七吧
情侶廳票價應該是60左右吧...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