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紀錄片《幼兒園》的影評
每個人都上過幼兒園,但是它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好的回憶。在我的印象中,那從來就是粗暴地將孩子從父母身邊剝離並且把他們的心靈烙上痛苦印記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個人的,這本身也許意味著成長,但是在那些復雜的人際交往當中,有著無形的攀比和隱含的暴力。這種攀比和暴力,有時來自於孩子們之間,有時也來自於不負責任的老師。我曾經認為,一個孩子即使不上幼兒園,對於他的人生也並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是由於成人習慣或者被迫著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當中,就有了幼兒園開頭小班全托的孩子們扯著家長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兒園》,是在《新聞晨報》上。應該說報紙的介紹和自己看紀錄片的感覺還是不太一樣。原來張以慶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冷靜地記錄著每一個片斷。生活當中有很多傷害我們都無法預料,尤其當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鏡頭裡面的孩子拽著大人的衣角看著別的孩子在幼兒園門口聲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臉上寫滿了莫名的表情,也許下一個輪到的就是自己。他們即將離開父母的懷抱,從周一到周五,吃自己並不喜歡的飯菜,和自己並不喜歡的人同處一室,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被完全打破,然後被老師們以同樣的規則要求著,用同樣的方式管理著。那個叫做馬玉蘭的孩子,顯然是頑皮的,但是頑皮並不是過錯,她在幼兒園遭到老師的不斷指責,只是因為她妨礙了教師對於群體的管理,在一個注重個性的社會裡面,孩子的稜角就是這樣被不斷地打磨,直到泯然眾人。而那些半夜裡面睡得正香卻被教師一個一個從溫暖的夢鄉裡面強行拖出來小便的孩子們,這個時候一定會想念自己無憂無慮的家庭生活。這一切都會在群體活動時發泄出來,一個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飯菜吃了下去,嘴裡嘟囔著:「吃完回家。」而另外一個女孩子卻還在那裡寄希望於教師像媽媽一樣溫存,不停地向他們發出求救的信號:「老師,潑了。」所謂潑了的東西,就是她的飯菜,順著花裙子的領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後是無數孩子嘈雜的嬉鬧聲,沒有一個老師注意到她。 在幼兒園裡面究竟充斥著些什麼東西?我們在片子裡面看到的是無數的打鬧、耍無賴,有的時候成人以為那也許不過是小孩子們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嬌生慣養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隨性豁達的常常被不依不饒的孩子糾纏到耳鳴。所謂的友愛,恐怕只能是一種假象。張以慶經常在片子當中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盡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群體活動的錯覺。午睡結束之後,會有一個孩子慢慢地穿著衣服,或者是系著鞋帶,他們以這樣的方式有意無意的掉隊了,最終在自己的努力中掙扎,走的時候也許會若無其事地打個噴嚏。都與他人無關。所以即使是在幼兒園裡面,我們都還只是一個人。 這種獨處讓我們都會感到孤獨,劇照當中的那個女孩子在片子開頭哭得梨花帶雨,背景音樂是《茉莉花》,幼兒園的門把孩子們和這個世界隔開,讓他們只能透過院門向外張望。他們希望從那門縫裡面看到什麼呢,只有每一個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又會將這一切忘記,然後把自己的孩子也送進幼兒園。片子當中那個等著父母來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總是不停地在幼兒園的前門後門張望,每一分鍾都顯得充滿期待卻又焦躁不安。孩子們在這一時刻是柔弱的,我見猶憐。 也許我們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簡單,但是對於這個社會上的很多事情,他們門兒清著呢。最經典的莫過於他們對美伊戰爭的評價,所謂的國家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就和小孩子打架沒什麼本質區別。但是孩子又畢竟只是孩子,對於曾經帶著這個民族無限傷痛的日本人,他們的仇恨又顯得有點盲目和糊塗。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幾個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們無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兒園當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訪問被穿插在片子當中,他們狡猾地在那裡笑著,不願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顯得真實而又可愛。他們用稚嫩的聲音心算著數學,練習著「八百標兵」的順口溜,他們有的時候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來,有的時候偏著腦袋卻說出了比大人還要專業的答案。 在這個沒有童年的時代,三歲的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也許用一種悲哀的眼光來看《幼兒園》的我,是有點偏激的,但是我還是深深被那些孩子們感動了。孩子們只有孩子們自己的純凈,他們身上的污點都來自於我們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經認為,應該讓博士去教育幼兒,但是中國總是用分數劃分教師的檔次,而事實上大學的教育並不能將我們改變多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藐視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後來又認為,只要有一顆愛著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實學歷的高低並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問題。 那些都是我們的孩子,也是曾經的我們。將來還會是我們的孩子的孩子。聖埃克蘇佩里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記得這一點。)」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幼兒園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這也不過只是一種希望罷了。
㈡ 《只是孩子》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只是孩子》([美] 帕蒂·史密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t-iHzw3cVMZswrx4PdCv2g
書名:只是孩子
作者:[美] 帕蒂·史密斯
譯者:劉奕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頁數:408
內容簡介:
這是愛的夏天,也是躁動的夏天,一次在布魯克林的偶遇,將兩個年輕人引向了藝術、奉獻和啟蒙的道路。
日後,帕蒂·史密斯會成為一名詩人和表演者,羅伯特·梅普爾索普則將自己極具挑釁的風格對准攝影。而此時,他們只是兩個飢腸轆轆的年輕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純真和熱情所裹挾。從科尼島到 第四十二街,他們感受著城市的脈搏,並最終來到「馬克斯的堪薩斯城」。——在那著名的圓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員們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類登月之年,他們駐扎進了切爾西旅館,並很快融入這個由聲名狼藉者和名聲顯赫者所組成的社群,結識了當時最富影響力的藝術家和各式各樣的邊緣異客。
這是一個各種意識都分外高漲的時代,詩歌、搖滾、藝術和性別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兩個孩子約定,要看顧彼此。他們是鬥志昂揚的浪漫主義者,將自己完全獻身於創作,並被對方的夢想和渴望所點燃。在飢餓的年月里,他們輪流為對方提供著激勵和養料。
《只是孩子》以愛情故事開始,以輓歌結尾。它是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紐約的一次禮贊,那時,這座城市正在逐漸發展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這本書記述了它的富庶和貧窮,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惡棍。它講述了一個真實的神話,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輕藝術家的畫像,而預示著名望降臨的序曲也隨之奏響。
作者簡介:
帕蒂·史密斯 Patti Smith,美國作家、表演家、視覺藝術家。她的創作天分首次展露於1970年代時,將詩作與搖滾樂所做的革命性結合。她錄制了十二張專輯,其中《馬群》被《滾石》雜志尊為史上最偉大的百張專輯之一。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舉辦了自己的第 一個畫展。她的著作包括,獲得了201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只是孩子》,以及《維特》(Witt)、《空想》(Babel)、《白日夢》(Woolgathering)、《珊瑚海》(The Coral Sea)、《純真預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和《時光列車》(M Train)。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給史密斯藝術與文學司令勛位(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這是法國政府頒發給藝術家的最高榮譽。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史密斯與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於1980年在底特律結婚。育有一子傑克遜,一女傑西。史密斯目前生活在紐約市。
譯者 劉奕,2000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成為搖滾文字工作者,曾用筆名「劉E」等。初期樂評文章多見於《通俗歌曲》等搖滾雜志,生活交集北京地下搖滾場景。2005年開始為《滾石》雜志大陸版翻譯文章,同時淡出江湖。除本書外,還出版譯作有《榮光之路》(Bound for Glory,Woody Guthrie著,2014)。weibo.com/etiaoanku
㈢ 《龍貓》豆瓣9.1分,它的深意是什麼
生活中還有非常多的美好的事情,讓人感覺到很心動
㈣ 豆瓣評分8.9《追風箏的人》:我們終其一生,究竟在追尋什麼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卡勒德·胡賽尼
所以,人一生的經歷,就是在不斷的尋找,經歷,漸漸成長,不斷圓滿。歸根到底,就是見眾生,見天地後,最終遇見真正的自己,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生就是那塊千片萬片的拼圖,最重要的那片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那隻風箏,只有追到了,才是健全的,自我期許的。
因為,我們一直都是自己內心的追逐者!
㈤ 《樂隊女孩金·戈登回憶錄》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樂隊女孩》([美]金·戈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uZbUUpl7uoR6F8xbAp5msQ
書名:樂隊女孩
作者:[美]金·戈登
譯者:董楠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
頁數:384
內容簡介:
她,搖滾樂史上最偉大樂隊之一「音速青年」主唱
這不僅是一部「後朋克女神」的成長傳記,更是一份過去五十年另類文化的獨特記錄。
誠實得讓你無法拒絕,關於女孩、女人、母親以及搖滾樂的真實故事。
【作品看點】
★《樂隊女孩》不僅是一部搖滾傳記,也是一份關於過去五十年另類文化 的獨特記錄。——《NME》
★金·戈登用口語寫作的方式再現了美國1980—1990年代的獨立音樂場景,並且誠實得讓人無法拒絕。——楊海崧(P.K.14樂隊主唱)
★本書是在讀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之後,繼續認識搖滾樂中的女性主義的最佳選擇。——張有待(獨立電台節目主持人)
成長於哥哥精神問題的陰影之下,來到物慾縱橫的紐約,用一把貝斯在充滿性別定見的音樂圈子裡辟出一片天空。
她是史上最偉大樂隊之一「音速青年」的創始人、流行文化的符號、歐美幾代新女性的集體偶像,也是這部深情而坦率的回憶錄作者——金·戈登:
親筆追溯與「音速青年」共同成長的三十餘年,與瑟斯頓·摩爾的分手緣由,與柯特·科本等人的友誼。
講述一個女人如何在舞台上下找到和迷失自己,當世上沒有模式可尋時,如何構造出一個復雜而充滿創造力的人生。
【內容簡介】
出現於後朋克時期紐約的「音速青年」,是美國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同樣著名的,還有女主唱金·戈登與同為樂隊主創的瑟斯頓·摩爾的婚姻,他們首次締造了男女雙方在樂隊中的平等創作關系,成為諸多樂迷的理想。
2011年,兩人在二十七年的婚姻之後分手,並由此導致了「音速青年」的解散,公眾對此震驚異常。戈登寫下這本回憶錄,檢視自己之前所走過的路途。
戈登追溯了自己在垮掉派氛圍的加州所度過的童年。也記述了二十世紀末的紐約景象。那座曾屬於安迪·沃霍爾、帕蒂史密斯和盧·里德的城市已經消亡,金錢大量湧入藝術領域,為「音速青年」傳奇的登台埋下伏筆。未來,這支樂隊又會成為「涅槃」等樂隊爆炸性成功的先聲。
最後,戈登更以專輯為線索,逐一向啟發過她的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致敬,為樂迷們提供了無價的細節。
全書充滿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聲光顆粒,記錄下一個「樂隊女孩」如何在男性樂手的「能量頂點」之下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過程,以及當世上並無前路可尋時,如何構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充滿創造力的人生。
【名人推薦】
金·戈登在舞台上那麼酷,但她的文字是那麼坦誠和感人。在這本自傳里,你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樂手的經歷,你看到的還是關於選擇的故事,在她作為女孩、女人,以及母親的人生階段。
——阿富汗奸細(自媒體人)
如果「音速青年」解散的並發症,是催生了《樂隊女孩》這本赤裸裸的告解之書,那麼,「音速青年」不復存在的事實,也許稍微不那麼殘忍了。
——陳德政(台灣音樂文化作家)
在《樂隊女孩》中,金·戈登對音樂的執著和藝術的虔誠,篤定的信任,與在生活中的無奈,妥協,隱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本書是從酷女孩到成熟女人的成長記錄,客觀如實地展示了成長道路上的痛苦與放棄。也在一定意義上給了我們這些「搖滾女孩」以啟示和安慰:成長本就不易,但堅守住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熱愛,生命中還有什麼是不能失去(超越)的?
——郭小寒(樂評人、獨立音樂推手)
「音速青年」這個名字就在那裡,習慣成自然。當它著實地成為過去式,而不再代表那個四人組,金·戈登的講述卻把那段與我們的生命同時期的、發生在另一個空間的音樂生活帶到我們面前。不同於其他傳說般的歷史,這一次我們可以去回憶。
——李青(Carsick Cars、Snapline樂隊成員)
1980年代早期,「音速青年」是我在紐約東村的音樂俱樂部里最重要的樂隊之一,當時他們剛開始做那些令他們日後聲名遠揚的音樂,我也在那段時間里跟瑟斯頓·摩爾和李·拉納爾多成了朋友,經常在傍晚俱樂部開門前見上一面,一起吃飯或者看個電影。
但我很少跟金·戈登說話。她雖然在台上充滿能量,但在台下卻十分安靜神秘,幾乎不跟任何人說話。現在有了這本書,我們終於可以知道她在想什麼了,也終於可以知道,她是如何參與塑造了這支改變了紐約之音的樂隊,並且如何在數十年的時間里,將地下搖滾、先鋒古典和實驗音樂聯結起來。
——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兵馬司唱片公司創始人)
我一直都欽佩金·戈登,她很酷,而且聰明又高貴,《樂隊女孩》是一本迷人而誠實的回憶錄,充滿了坦誠的情感與洞見。
——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
金·戈登用口語寫作的方式再現了美國1980—1990年代的獨立音樂場景,並且誠實得讓人無法拒絕。
——楊海崧(P.K.14樂隊主唱)
如果沒有金·戈登,可能全世界的獨立搖滾樂隊會少一半的女貝斯手。她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女權主義,而《樂隊女孩》更是以女性視角記錄了「音速青年」噪音迷牆裡面的故事。
——張守望(Carsick Cars、White+ 樂隊成員)
我一直對有女貝斯手的樂隊有著特殊的好感。「傳聲頭」的蒂娜·威茅斯,「小妖精」的金·迪爾和「音速青年」的金·戈登……她們給充滿雄性荷爾蒙的另類獨立搖滾帶來母性的包容和性感。在這本自傳里,金·戈登為讀者生動展現了1980年代紐約地下音樂文化的圖景,也寫到了她在1960年代的青春經歷,以及一個熱愛藝術的女孩是如何尋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成為世界上最酷的搖滾樂隊的貝斯手的。而書中所提及的她的愛情與婚姻,家庭與事業之間的緊密關系,更是無數樂迷所最想了解的故事。
《樂隊女孩》不僅可以讓我們認識「音速青年」這支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樂隊,同時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他們會成為「涅槃」的偶像,以及誘發了1990年代垃圾搖滾浪潮的先鋒。本書是在讀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之後,繼續認識搖滾樂中的女性主義的最佳選擇。
——張有待(獨立電台節目主持人)
作者簡介:
作者:金·戈登,生於1953年,美國實驗後朋克樂隊「音速青年」創始成員兼主唱和貝斯手,被視作女權主義力量的燈塔,有「後朋克女神」之稱。
出現於紐約的「音速青年」,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他們的傳奇持續影響著獨立搖滾和美國流行文化。戈登多年來在舞台上以神秘而疏離的氣質著稱,毫無女孩氣,也不倒向男人氣,與這支男性主導的紐約噪音樂隊共同奮斗三十餘年,更將自己的活動擴展至時尚、表演和藝術等領域,成為女性力量存在的鮮活證明。
2011年「音速青年」解散後,戈登組建了樂隊「身體/頭腦」(Body/Head)。2014年,出版藝術評論文集《這是我的身體嗎?》(Is It My Body?),並在洛杉磯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紐約白色廊柱畫廊(White Columns)、紐約303畫廊(303 Gallery)舉行個人藝術展。
戈登目前生活在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紐約和洛杉磯。
譯者:董楠,自由譯者,翻譯了諸多搖滾樂書籍和傳記,包括:《此地無人生還》(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傑里·霍普金斯[Jerry Hopkins]、丹尼·薩格曼[Danny Sugerman]著),《滾吧,生活》(Life,基思•理查茲[Keith Richards]、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老美國志異》,(The Old, Weird America,格雷爾·馬庫斯[Greil Marcus]著),《披頭士》(The Beatles,鮑勃·施皮茨[Bob Spitz]著),《穿越火焰》(Pass Thru Fire,盧•里德[Lou Reed]著),《聆聽大門》(The Doors: A Lifetime of Listening to Five Mean Years,格雷爾·馬庫斯著),《大衛·鮑伊》(David Bowie: A Life in Pictures,克里斯·韋爾奇[Chris Welch]著)等。
㈥ 枝裕和的《奇跡》,如何把新干線宣傳片拍成了影史經典
是枝裕和的《奇跡》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8.5的優秀電影作品。影片節奏明快,溫暖的氣氛中又有淡淡的揮之不去的憂慮。《奇跡》以孩子的眼光向我們講述了兩個被迫分隔兩地的兄弟突破重重阻礙相聚許願的故事。影片通過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童真世界:簡單而美好。拼盡全力為實現願望而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和獲得成長。
是枝裕和的《奇跡》非常具有治癒性。割捨不斷的親情,值得信任的友情,為實現願望而努力的堅持,這些都讓我們感動和溫暖。也許世界上的奇跡遙不可及,也許我們的願望只有極少數可以實現。但是有願望我們才有拼搏的目標,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實現願望的可能。
㈦ 電影觀後感100字
世外桃源里的童真
文/夢里詩書
對於《哆啦A夢》最為成功的劇場版翻拍,在更為出色的動畫製作下,劇情依舊是《新·大雄的日本誕生》夯實的奠基,在這部動畫電影里不僅將友情賦予了動容的羈絆,更營造了一個滿載歡樂與奇想的世外桃源,輕松詼諧的氛圍中為人走進了色彩斑斕的光影之夢。
《大雄的日本誕生》是哆啦A夢劇場版系列,至今日本觀影人數最高的一部動畫作品,這不僅源於「日本誕生」這一博人眼球的辭藻,更還在於它滿載童真充沛的劇情,一如往常大雄面對媽媽的壓力,這一次在哆啦A夢的協助下回到了7萬年前的日本,同他的朋友靜香、小夫、胖虎、一起開創了屬於自己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我們在成長中何曾不會面對學習與生活的重壓,又何嘗不會幻想能有著這樣的一群摯友,無拘無束的歡樂,這部電影在伊始其實就巧妙的把握住了觀眾最為期望的需求,用桃花源為引的「日本誕生」攬獲已觀眾的心房。
一個完整劇情清晰且不低幼的故事是《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的源泉,雖然每次的劇場版都是大雄從懦弱到堅強的成長,但這樣的劇情卻總是能被那源於友誼的羈絆所打動,這一次透過大雄和小夥伴們與暗黑反派對決的主線,透過他與三隻寵物天馬、獅鷲、龍間的友誼依舊為人感受到了這種情感的真摯,相較於國內諸多低幼蒼白的說教,《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的情感並不會令人有感空洞,相較如今敏這般賦予動畫電影以深刻哲思,但並不適合孩子的動畫,那關乎友誼勇敢的正直,又能成為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啟蒙,這樣的電影才是一部真正屬於合家歡的動畫。
電影在友誼勇敢這慣以的情感介質中,其實有著另一個為人深思的切入,為何大雄他們要穿越回到7萬年前日本的伊始,將土地私人和國有的問題,做出了一種全新的思考,土地本就是猶如空氣水源這自然孕育人類的溫床,但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土地卻變成了人類私有的產物,這種觀念雖然乍看只是孩子的無稽之談,但又何嘗不是電影用桃花源式的美好和孩子的童真所賦予的耐人尋味之處,這亦是《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真正獨具匠心的所在。
《新·大雄的日本誕生》誠然與過往的內容有著近乎90%的重疊,但更為出色的製作和節奏把控,都使這部80年代的動畫電影綻放了如老樹新花般的生機,使那世外桃源中尋覓以久違的童真。
㈧ 《只是孩子》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只是孩子》[美]帕蒂61史密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dPDPLPCeEraCzGCHQxqx7w
書名:只是孩子
作者名:[美]帕蒂61史密斯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頁數:408
內容介紹:
這是愛的夏天,也是躁動的夏天,一次在布魯克林的偶遇,將兩個年輕人引向了藝術、奉獻和啟蒙的道路。日後,帕蒂·史密斯會成為一名詩人和表演者,羅伯特·梅普爾索普則將自己極具挑釁的風格對准攝影。而此時,他們只是兩個飢腸轆轆的年輕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純真和熱情所裹挾。從科尼島到 第四十二街,他們感受著城市的脈搏,並最終來到「馬克斯的堪薩斯城」。——在那著名的圓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爾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員們仍在此接受朝拜。
作者介紹:
帕蒂·史密斯 Patti Smith,美國作家、表演家、視覺藝術家。她的創作天分首次展露於1970年代時,將詩作與搖滾樂所做的革命性結合。她錄制了十二張專輯,其中《馬群》被《滾石》雜志尊為史上最偉大的百張專輯之一。史密斯1973年在紐約高譚書店舉辦了自己的第 一個畫展。她的著作包括,獲得了2010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只是孩子》,以及《維特》(Witt)、《空想》(Babel)、《白日夢》(Woolgathering)、《珊瑚海》(The Coral Sea)、《純真預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和《時光列車》(M Train)。2005年,法國文化部頒發給史密斯藝術與文學司令勛位(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這是法國政府頒發給藝術家的最高榮譽。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