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介紹一下阮玲玉所處的時代背景
阮玲玉所處的時代主要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下面就講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衣食住行。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種連衣裙的時裝。連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留學回國帶進了中國的。三十年代穿著者逐漸多了起來,連衣裙的樣式也不斷豐富起來,成為上海流行一時的時裝。那拉著穿旗袍貴婦人的黃包車在身邊穿堂過巷,還有可尋夾雜著「冰糖葫蘆」聲,現在覺得很有味道。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飲已經出現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湯,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裡也能製造一些飲料。例如,老上海是這樣製作汽水的:一個干凈的玻璃瓶,內盛開水,然後冷卻,放一些小蘇打,檸檬酸,再加入少許糖精。經濟寬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風味更佳。放好之後,立即把瓶塞塞緊,汽水就做好了。經濟拮據的人們,燒一壺開水,放一點白糖在裡面,買幾個碎冰塊放進去,做成冰茶飲料。
炎炎夏天,冷飲店前豎著可口可樂、荷蘭汽水等誘人的廣告,使人垂涎三尺。隔著櫥窗,可以看見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著吸管,氣泡沫在高腳玻璃杯中跳躍著,或用小勺慢慢舀著冰淇淋,千種風情萬般嫵媚,更是一幅活廣告。冷飲店一般有電風扇,甚至還有冷氣,「白領」的上海人,下班路過冷飲店時,常進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涼意頓生,令人愜意,然後再回家,星期日則約同三五好友來此相聚。因此,飲冰店的生意在夏日總是紅紅火火,拉門的小姐沒有半點休息的機會,穿著白色衣服的服務員像蜜蜂般來回穿梭,忙的不亦樂乎。
也有大排檔式的飲冰處,旁邊樹起一面白旗,一個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簡單醒目。幾個圓形大木桶,塗著紅色的北京或天津產的酸梅湯字樣,並標明價目。幾張普通的桌子,鋪上塊白布。顏色各異的杯子,整齊在擺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興。這些街頭飲冰處,也摩登起來了,同樣有鮮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頭也斜斜地插著一根吸管。長衫的飲客,短衫的顧客,只要掏幾個銅板,便可用廉價而又摩登的方法暢飲一番,這一類街頭飲冰處,往往是座上滿客,生意絲毫不比冷飲店差。
走街串巷賣酸梅湯等飲料的也隨處可見,穿短衫的售主,紐扣並不扣上,邊走邊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從額頭上滴下,自己卻捨不得喝一口。勞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們是常客,奔將過來,團團地圍著他的擔子,用他們父母掙來的一點錢,享受著那廉價的冷飲,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電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時髦而有錢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氣的電影院消暑,他們從中午一直坐到黃昏才出來。因為有的電影院買一次門票,可以不受場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沒有關系,對談情說愛的人最合適。看露天電影,也頗為時興,乘涼與欣賞電影一舉二得。上海市內有幾處露天電影場所,一般處於公園內,空氣清新,環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還有一些年輕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廳里消夏。一對對情侶在優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燈光下,忘情地跳著。旁邊的電風扇,不停的旋著,汗還是不斷地流下來,可他們並不覺得熱。對於他們來說,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為有效。
上海瀕海臨江,乘一葉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緻,但黃浦江風大浪急,得擔心船翻人亡,於是借擺渡之船兜風乘涼,便宜又實惠。遠一點,就到吳淞去。吳淞位於黃埔江和長江的交匯處,面向海洋,文人騷客美其名曰吳淞消夏為「吳淞看海」。從市內去吳淞可乘公交車、小火車。白天,在浩浩盪盪的海邊嬉水,晚上,海風從遠處刮來,身上衣單,還會感到一絲寒意。川沙高橋海濱的白沙地帶,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開辟了海濱浴場,供市民游泳避暑。海邊地勢平坦,浴場的沙子,都是用篩子除去了夾雜的小石子,縱目遠望,潮漲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曠神怡,前來游泳的人絡繹不絕。
三十年代初,上海市內游泳池主要有四種類型:公共游泳池、團體游泳池、學校游泳池以及私人游泳池。最大的是虹口公共游泳池,常常人滿為患。更衣室裡衣服亂七八糟,中外男女擠滿了一池。會游的人在台上跳下來,不會跳的人身上套著救命圈。一些姑娘不會游泳,但坐在淺水中請人攝取幾張曲線美的倩影。游泳累了,走上岸來,卧在草地上,享受著日光浴。等到太陽無精打采地西墜的時候,換好衣服回家,喧囂一天的游泳池便恢復了寧靜。
到了夏天,原先一些高樓內的游戲場,就搬到了樓頂,這些高樓大多是大百貨公司。它們地理位置優越,居高臨下,放眼四望,上海灘盡收眼底。有識之士便在樓頂開辟了露天游戲場,門票便宜,每人四角,場內遍設花卉盆景,游戲多種,還有演出:說書、大鼓、灘簧、戲法、雜技、滑稽、女子新劇等。集觀景、看戲、享受空中陣陣涼風於一身的屋頂花園,成為人們新的時尚消暑方式,一經開辟,便受到人們的青睞。
一些富商、官員家有馬車,充滿了西洋情調。車有單馬雙輪車,有雙馬四輪車,車身敞開,上面支起漂亮的遮篷,後面兩邊各有兩個高大的鋼絲輪子,中間托起長方形的寬大車廂,分前後兩車廂,坐於其中,招搖過市,路人注目,富人自覺身價倍增。車夫響鞭一甩,雙馬奔騰,疾駛如飛,陣陣涼風撲面而來,暑氣頓時全消,富人對此樂此不疲,甚至通宵達旦。汽車引進上海後,汽車兜風又成為他們的新一愛好,成為消夏的時尚。汽車兜風一般要在晚上八九點鍾,避開人多商雜的地方,專向僻靜的地方駛去,一般沿靜安寺方向西去,樹木漸多,風自天地來,涼氣腋下生,好不快活。
但對大多數貧民來說,夏天的滋味實在不好受,在熱浪襲人的季節里,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冒著烈日奔波,哪裡有閑錢和閑情呢?黃包車夫們拉了最後一趟客人後,回到家裡,渾身的汗珠還從毛孔里向外滾出來,一顆顆珍珠似的。搭在肩上的面巾,早就變成了黑色,發出一股剌鼻的汗臭味。妻兒趕忙遞上涼水和濕毛巾,車夫接過來擦二下,咕咚咕咚將一大杯水喝下,叫一聲「爽」,然後把賴以生存的車輛在路旁停放著,不再延攬顧客,敞開了粗破的布衣,拉一把破舊的竹塌坐下,一邊扇一邊唱著:「扇呀----扇呀----扇呀,扇來了陣陣涼風,扇去了若干炎熱,扇子呀,扇涼了我身上的汗水。扇呀----扇呀----扇呀,只要不怕手酸力疲,自會風生熱退,我們努力的扇,這可恨的夏日,也會退避三舍……」
老城廂人多地少,密密麻麻地蓋滿了棚戶房,破破爛爛似要隨時倒塌的樣子,有的馬路兩邊的房子幾乎可以相接,路面崎嶇不平,最多隻容兩人並排而行。沒有電燈,更沒有電風扇,一隻水龍頭至少十來戶人家使用,碰上大熱天,還常常斷水,這時候要靠平時准備好的積水了。他們最興高采烈的時候,就是太陽落山以後,暑氣漸漸褐去,終於可以出門乘風涼了。先用一盆洗菜水,灑在自家的門口,然後端出一隻小檯子,幾只小凳子,一家人圍坐吃飯,隔壁人家也是如此,熱熱鬧鬧。吃完,收拾干凈,就在屋外鋪一條席子睡覺,等到第二天早上太陽要出來時,才縮回家中。
夏天本是兒童的季節。孩子們赤著腳,光著腿,滿身散發著熱氣,他們喜歡熱,而不感到熱,暑假的假期最長,將近兩個月。家境好的孩子們逛公園乘涼,與父母兄弟進游泳池學游泳,還有冰淇淋吃,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要為家庭分擔一份憂愁。一些窮孩子背上背了一隻筐,不停地跑著叫著:賣冰呀,賣冰呀,他們為生存而奔跑。至於冰淇淋的味道,大概一輩子也沒有嘗到過。
B. 一部十幾年前的國產電影,講的是爺爺和孫子的故事。孫子從外國來中國看爺爺,剛開始他們有隔閡。
該影片是《上海假期》。
《上海假期》是1991年由許鞍華執導,由黃坤玄、午馬、劉嘉玲、王萊、孫鵬等領銜主演的劇情電影。影片展現了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交會時的上海平民生活的面貌。
劇情介紹: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顧老伯(午馬飾)自從兒子兒媳去了美國之後,一直一個人過。日常生活單調且節儉,只有在乾女兒(劉嘉玲飾)來看他時,才會好心情地多做幾個菜。一天,兒子的電話令顧老伯的平靜生活波瀾大起。
原來因為兒子兒媳要去進修,所以孫子顧明(黃坤玄飾)要來和他住一段時間。然而,在美國出生長大的顧明根本無法理解和適應弄堂里的生活,於是祖孫倆之間的矛盾開始顯現並激化,顧老伯一味的遷就也無法改變孫子的思想。
終於在一次大吵後,顧明離家出走,然而這次出走卻深深地給他上了一課,而隨著他歸期的漸漸逼近,顧老伯和弄堂里的老鄰居們也流露出不舍之情。
(2)弄堂里的孩子電影擴展閱讀
《上海假期》演員表:
1,黃坤玄 飾 顧明
2,午馬 飾 顧大德
3,劉嘉玲 飾 姚莉
4,王萊 飾 莫老太
5,孫鵬 飾 冬生
《上海假期》獲獎記錄:
1,1991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提名亞洲最佳影片。
《上海假期》製作信息:
1,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台灣金鼎影業有限公司。
2,攝制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台灣金鼎影業有限公司。
3,協助拍攝: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
4,發行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台灣金鼎影業有限公司。
C. 《我和我的祖國》看點怎麼樣
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獻禮片,劇情樸素又感人至深。
這部電影從時代大潮中選取了七則歷史大事件,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普通人用鮮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見證祖國發展70年來7個「中國第一」的歷史瞬間。
其中我最喜歡《奪冠》這個故事,它真的太動人了,裡面小男孩的演技真的看哭我。它以1984年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可焦點沒有放在女排本身,而是別出心裁地放在了兩個小孩子身上。
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連冠」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弄堂里的小男孩「冬冬」為了保障其他人觀看直播,放棄了看比賽的機會,更放棄了與好朋友「小美」的最後告別一刻。
D. 關於校園暴力的電影
1、《2:37》
影片是由Murali K、Thalluri執導,泰莉莎·帕爾墨、Joel Mackenzie、Frank Sweet主演的劇情片。影片主演講述的是六個高中同學各人都遇到了煩惱。他們其中一人打算在學校衛生間里自殺。時間隨著鏡頭而回轉,攝影機似乎凌亂地紀錄下他們在那個乾的每樁事情。
2、《校園規則》
影片是由 Svenska Filminstitutet、Moviola Film och Television AB和Nordisk Film/TV聯合製作的劇情動作片。由米凱爾·哈弗斯特羅姆執導,安德魯斯·威爾森、古斯塔·斯卡斯加德和恩里克·朗德斯托姆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16歲少年因暴力被學校開除後不得已被母親送到新學校中發生的故事。
3、《更好的世界》
影片是由蘇珊娜·比爾執導,米卡埃爾·佩斯布蘭特,崔娜·迪斯霍爾姆主演的劇情片。影片主演講述了一個在非洲進行人道主義救援的父親,與在校園里的兩個孩子如何面對暴力與復仇的故事。影片解剖著兩個少年小如雀兒的成長故事,透出人性深處一晃兒黑暗,一晃兒晶瑩的碎片。這部影片獲得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4、《放學後的屋頂》
影片是由李皙勛執導,奉太奎、金太賢、朴哲民主演的喜劇電影,影片講述了倒霉的南宮達接到了學校小霸王江在九的挑站書,在僅有的七個小時內必須想到脫身對策的故事。影片在大家合拍集體照的溫馨感與之前的冰冷打鬥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令人印象深刻。
5、《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影片是由岩井俊二自編自導,市原隼人、忍成修吾主演犯罪音樂影片。影片講述了一幫中學生的校園生活,關乎於校園暴力、援助交際、音樂、友情等。年少的孩子就好象滿身是傷,卻依舊露著凶光的小獸--掙扎、猙獰。影片在這些情節的描述中不時穿插著黑底白字的網路BBS的對白,象零亂的思緒被抖落,疲憊不堪與害怕是看完電影後的感受。
E. 歲月神偷 200字簡介
這是一部溫馨有愛的片子 電影以一個孩子的視角 講述了發生在弄堂里 一個以做鞋為生的家庭里的故事 勤勞肯乾的爸爸 積極樂觀的媽媽 成績優異的哥哥 以及調皮可愛的弟弟 電影里充滿了濃濃的親情 平凡浪漫的愛情 青澀而懵懂的青春 以及令人唏噓的酸澀與別離 讓人不禁感嘆 時間 果然是最大的小偷
F. 哪部電影里有罵啊喲媽呀啃爹小癟三小赤佬
《半子上門了》
赤佬,上海方言,粗話。赤佬在上海話中原指鬼的意思(上海話讀「ju」),「赤」是赤膊的意思。因為舊時窮人死後,家人買不起棺材,往往是赤身用草席捲了,草草埋了了事。大雨後,暴屍於野也是常見,在野地里走的人遇到這個屍體,就是「赤佬」。不管是鬼,還是屍體,遇見了總是件不吉利的事情。於是就有了「碰著赤佬了」這句滬語的產生。意思是遇到了倒霉、不順心的人或者事情。
「赤佬」也可以直接作為罵人的粗話。「洋鬼子」叫「外國赤佬」,「日本鬼子」叫「東洋赤佬」等。
「小赤佬」,則是指「乳臭未乾,不值計較」人拎包跑腿的人。在電視節目里,黑幫老大後面跟的那幫背大刀的朋友,也叫「小赤佬」。
「小赤佬」可直接做罵人的粗話。以前上海天氣熱的時候,小孩子赤著膊在弄堂里皮,弄得身上齷里齷齪,大人就要罵了:「小赤佬,特我死轉來。」「小赤佬」,有時候則是貶義褒用。弄堂里的姆媽們在聊天時講「阿拉屋裡廂只小赤佬」,就是帶有很有喜愛的意味。
由赤佬衍生出去,上海人里講一些有鬼精靈,又蠻促刻的人,叫「赤佬模子」。小癟三的意思是:流氓,地痞,無賴,游手好閑的人,不是什麼好話.
G. 影視鑒賞方面的問題
摘要 其一、藝術形式創新,視覺效果震撼
H.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7部短片中,你覺得有哪些精彩之處
首先我個人認為最精彩的就是徐崢導演拍的《奪冠》,他採用的拍攝手法非常的特殊,運用時間的軸線來讓大家感受到不一樣的共鳴感,尤其是女排奪冠的那一刻,我看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非常的精彩。這部短片或許並不是很出眾,但是卻令我印象深刻,在小弄堂里的兩個小朋友的情義,鄰居間的情義以及一起觀看女排的場景,瞬間把我們拉回了那個時代當中,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種勝利的喜悅。
其餘的《護航》精彩之處在於鏡頭的轉換很棒,故事其實我記不太清了;《相遇》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張譯和任素汐兩個人對視的眼神,實在是太棒了,沒有任何語言的演技最感動人心;至於《白晝流星》,我覺得場景過於龐大,可結局不盡人意,有一個很棒的故事線,卻沒有拍出想要的效果,不過騎馬奔騰的場景還是挺精彩的。
I. 魯迅後人如今都很出色,兒子是赫赫有名的大官,侄孫原來是演員,都是誰
如今祖國的強大以及兒孫後輩的出色,應該是魯迅最欣慰的事吧。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所代表的魯迅精神也一直被世人銘記,他將會用另一種形式與時代同在。
J. 《歲月神偷》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呢
《歲月神偷》是一部溫暖細膩的家庭劇,六十年代香港陋巷尋常百姓家徐徐展開的生活幻燈片,做舊的畫面質感帶來歲月平淡如水的平靜體驗,是很多電影不具備的。該片可視為香港導演羅啟銳寄情童年生活的情書,片中主角家庭成員亦為羅姓。平凡家庭在時代變遷大潮中若有若無的生活細節變化,代表著香港的過去,使得整部電影處處透漏著懷舊情懷。正因如此,《歲月神偷》同樣適合大陸觀眾特別是在異鄉打拚的中年人觀看,影片內容所蘊含的深層次訴求表達同樣具備深刻的現實影射作用。對於從未到過香港的我,觀看《歲月神偷》過程也會在心底泛起種種悵然若失的潮乎乎。因為歲月才是最大的小偷,總是不經意間偷走了我們的曾經。
很多觀眾將《歲月神偷》定義為類似《唐山大地震》般情感泛濫的催淚炸彈,我也不得不承認影片將現實生活血淋淋的一面揭示的剎那眼淚奪眶而出的真實,但《歲月神偷》並不是一部單純依靠販賣眼淚賺取眼球的廉價倫理片。《歲月神偷》利用盡可能平實的生活化電影語言敘事,其中對情感處理的細致與節制更為令人贊嘆。最聰明的設置是以鍾紹圖飾演的羅進二為第一人稱講述整個故事,瘦弱的身軀承擔了情感宣洩的作用,孩童內心純凈無邪的視角流露的情感更加真實而自然。羅進一逝去的片段羅爸爸與羅媽媽悲痛至極點而顯得有些麻木無措地站在病床前,沒有撫屍慟哭的畫面,沒有哀傷的音樂;反而是羅進二在黑板前倒數與突然停步的哀嚎准確命中了我的淚點。這種處理方式與《唐山大地震》中徐帆的跪地是不同的。但對於孩童的羅進二來講,缺少人生閱歷的少年懵懂自然宣洩與父母的僵硬麻木的節制形成強烈對比,形成了自然而深刻的表達效果。歲月最容易偷走的是我們的親人,有的自然而平靜,就如奶奶與爸爸;有的急促而猛烈,就如哥哥羅進一。對於缺少兄弟姊妹之親情體驗的獨生子女而言,《歲月神偷》中兄弟之情也表達得極為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