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看過電影《末代皇帝》
我看過這部電影。當到電影准備結束的片段特別讓我感動:當溥儀買到紫禁城的門票後懷著僥幸心理進到了殿中坐上了他一生只為那奮斗的東西__龍椅上,他掏出了幼年登基時一位大臣送給他的蛐蛐罐送給了一位少先隊員。當少先隊員打開蛐蛐罐時溥儀已經離開了紫禁城。你看見了嗎?溥儀在坐上龍椅那時是多麼的激動.興奮。我回過頭來想了一下,溥儀他投靠日本建立滿洲國不就是為了能坐上龍椅嗎?這就是人的一生嗎?想完,我不禁還是哭了!!
❷ 請問誰電影末代皇帝的百度雲資源
《末代皇帝》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QdOglVC_y3a2WqaWN1x4Dw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
❸ 被國人嚴重過譽的電影《末代皇帝》。你喜歡這部電影嗎
2018年,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逝世,互聯網上一片悼念末代皇帝的哀悼聲。這部電影獲得了「最偉大的人」等諸多贊譽,在豆瓣評分為9.2分(總分30萬)。作者在很多電影評論看到幾個很激烈,如一面看到溥儀的悲劇性的命運哭泣,和健身跑步認為陰謀哭的罕見,甚至有以下這樣的評論,似乎「末代皇帝」是一個電影將歷史與人性的完美結合。
2. 約翰斯頓扮演的救世主的角色
《末代皇帝》中有一個神奇的人物,他就是約翰斯頓。他是溥儀的老師,年輕的溥儀現代觀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應該說,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在溥儀的一生,他後來寫了一本回憶錄「紫禁城黃昏時分,」這本書,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活」為溥儀的一生在一起成為一個重要的數據。
但不得不說,約翰斯頓的書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客觀,他在書中要把溥儀和自己去美化,對於一些事情和其他記錄是非常不同的。可悲的是,貝魯圖奇最初創作《末代皇帝》的基礎是《紫禁城的黎明》,而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成了輔助的史料來源。
當溥儀在打網球的時候,馮玉祥的軍隊進宮驅逐溥儀和皇室。溥儀抬頭看著坐在高判官椅子上的約翰斯頓尋求幫助。約翰斯頓俯視中國歷史上這一著名事件。
❹ .電影末代皇帝影評
對於溥儀,我想我只能用張愛玲的一段話來表達我的感悟:「他不是籠子里的鳥。籠子里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他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溥儀的老師,陪伴他多年的長者,庄士敦這樣說:「皇帝自從登基那天就成為了自己領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後仍是。但是現在他長大了,他會問為什麼他是所有中國人中唯一的一個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門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男孩了。」
無奈,尷尬,落寞,凄慘,悲涼,諷刺,可憐的難以稱其為壯志難酬的理想,簡單的逃離夢想卻在出了囚籠又進監獄中破滅。我能體會到的所有悲劇性的字眼幾乎一涌而出,一個人生的傳記卻如一隻被囚禁的孤鳥一樣,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劇,鬧劇,黑色幽默劇,悲劇在那個激盪碰撞的年代構制的精雕細琢的巨大樊籠末代皇帝這只囚鳥承受的過程就是這個故事最大的看點,如果說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當人類認為一個競爭對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並逐漸失去了被批判,被輕視的價值,於是我們會同情病人,弱者,貧苦人。把溥儀看成病人,弱者,貧苦人並不帶有輕慢的鄙視而是一種喟嘆。喟嘆中體味這一部如戲般矛盾的人生,稱之為傳奇未嘗不可。
影片開始不久小溥儀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宮中,陰暗的殿中,泥塑的羅漢和泥塑般的臣子,嬪妃,嬤嬤,太監,正中央是瀕死的慈禧,醜陋的褶皺,陰陽怪氣的聲音,妖魅的形象,讓我感覺溥儀來的這地方從一開始便是恐怖的。小溥儀就在這個環境下被授予萬年(Ten Thousand Year)皇帝,旋即慈禧口含黑珍珠結束了淫亂的一生。真龍之身在體載灃也要下跪(夫對子屈膝也只有在中國可見吧),可這時的溥儀只有一句話"我們什麼時候回家……"。
逐漸,他接受了自己已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的事實,他被告知能任意做一切事情,但是年幼的溥儀在浴盆中欣喜異常,他歡呼著"I am the son of heaven"。但他得到的伊始也就離失去一切不遠了。他的奶媽給他睡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和一陣風,樹倒了,猴子就都散了。看到這想導演還真是有手段,這不就是中國「樹倒猢猻散」的道理嗎,大樹將傾,倒下的猴子們即使是猴王也是顧不得的,封建王朝即將覆滅,皇帝的處境不言而喻。喊著自己是天之子的他不知道其實自己真正的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帝。
至此他開始了逐漸丟失的人生,成年後的他被迫與感情至深的奶媽分離甚至都沒有道別的機會,誰說他可以為所欲為他知道連自己的奶媽他都無法留住,他哭著說"她不是我的奶媽,是我的蝴蝶"。接下來他又被告知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天子,在紫禁城外已經經歷了風風火火的革命,有更大的竊國大盜與他分享了這至高無上的稱號,他開始恐慌讓手下的太監喝掉墨水,以證明自己的權力威力,可除了這樣他還有什麼權力呢?他被自欺欺人的告知"在紫禁城裡你永遠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外面是個民國,還有個總統"。
在與他的外國教師庄士敦的對話中,庄說道"為什麼措詞重要。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本意,皇上,那你就不會說話算數了。一個紳士應該永遠說話算數"。而溥儀的回答是"朕不是紳士,朕被禁止說心裡話,他們常告訴朕該說些什麼"。聽到這里真是無盡的悲涼與同情。
年後的溥儀圖強改革整頓宮廷卻被賊臣愚弄欺騙,直到後來被軍隊逼迫退位正式離開紫禁城,迎接他的是士兵們的歡呼和炫耀功德旗幟。他帶著墨鏡默默走出宮門。我看不出他的失望與痛苦,感覺溥儀一生的感情都是隱忍的,我會替他失落,我無法不同情他!皇宮外面並不是他想私奔出去的歐洲,到了滿洲日本人的領地他更加失去了權利,他被迫作秀,又被兒戲般撤掉帝號,他先後失去了兩個妃子,文綉是主動提出離婚,婉容想生一個孩子保住溥儀搖搖欲墜的皇位加之婚姻生活的苦悶,她偷偷懷了侍衛的孩子,可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毒死,並被日本人強行帶離了溥儀。
以上的一切都是這只囚鳥求不得的苦痛,於是他不斷地想逃,他養了小白鼠把它放到錦囊里,養了蟋蟀把它放到木盒裡,他孤獨,這些小動物正是他自己!影片中曾多次出現了頗有意味的一句話"open the door"!一句是小時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卻被侍衛攔住,他捧著白鼠向逐漸關閉的大門跑去,門關上的前一刻我以為他會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卻憤怒的將小白鼠摔死在門上,以此來宣洩他對這囚籠的控訴!第二次是文綉離他而去他追出門在冬日的雪地里說出,那時的"open the door"已是軟弱無力了。耳邊想起影片的配樂《where is the arm》,樂聲委婉泣訴。
悲傷的話說了那麼多電影結尾依然精彩意味深長。年邁的溥儀走入了太和殿,傍晚的柔光鍍在金鑾殿上,溥儀的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是從前的溫暖的回憶吧,他蹣跚的想跨過圍欄在龍椅上坐上一坐,這時他被一個小紅領巾阻止住。多巧妙地設計,在影片的結尾,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與新社會戴紅領巾的兒童相遇,是一個象徵的死亡與另一個象徵的希望嗎?慈祥的溥儀從龍床後拿出了那個裝蟋蟀的木盒,紅領巾打開木盒發現蟋蟀還在,但轉眼間溥儀已經不見了。這里顯而易見是個象徵性的手法,蟋蟀被放出來而溥儀已經被新的時代所埋葬了。
那個蟈蟈,象徵著一個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張龍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
無論是小時候的他還是長大後的他,其實都一樣。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麼大,他的世界只有那麼大。
本片的編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詮釋了溥儀悲慘又無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鍾內不斷閃回敘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實更多是敘述了中國那61年動盪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似乎顯得更清晰些。要說藝術原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範。
影片主要參考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和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在資料、工作人員上都是中西結合,最後是以貝托魯奇帶著對溥儀的個人同情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而拍成了此片,在商業、藝術、觀眾群上達到了一定的成就,同時又滿足的導演的個人心理,可為近乎完美了。
此片各方面都可感到導演的獨巨匠心。片頭的設計使人急於想了解我國宮廷的神秘和悠久的帝王文化,讓觀眾的觀看慾望立刻而起。影片一開始的時間點用的十分妙。1950年,綏汾河火車站,是蘇聯收容所向中國政府交接偽滿戰俘的時刻,也正是溥儀本人前後半生的轉折點,這使之後整個影片完整、緊湊、有序而又不亂,影片不緊沒有一個多餘鏡頭,相反每一個鏡頭之間的組接幾乎都有很深的寓意,多個隱喻蒙太奇的使用讓觀眾的內心始終隨著影片波動起伏。此簡單舉三處,便可稱經典——
鏡頭一: 一個天真無暇的孩子已被送進一片千瘡百孔的禁宮中,在目睹慈嬉駕崩全過程後全然不知此時殘酷的現實,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攝政王的阿瑪前,問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瑪無任何言語,卻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時間,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變得何等的尊貴,何等的獨特,何等的不逢時代!一個政治犧牲品就這樣誕生在即將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像,孩子將來的成長過程是多麼扭曲。
鏡頭二: 這是影片前後出現的那隻蟈蟈
1909年,宣統皇帝的登極大典上,3歲的小皇帝早已被這氣勢龐大卻顯得極為冷清的破典禮鬧得心煩不已,惟獨師傅陳寶深腋下的那隻蟈蟈吸引了他,片中所表達的這是他們第一次「相見」,此後,隨著時代不斷變化,它永遠地「隱居」深宮不再出現。直到半個世紀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公民的溥儀買了門票重逢了已是旅遊景點的紫禁城,年過花甲的他在欲走進太和殿寶座時被看守人的孩子攔住,幾句簡單而賦有哲理的交流後,溥儀向孩子交取他的「證明」,拿著那個積滿灰塵的小籠子,孩子很納悶,轉身欲問個明白,而溥儀卻已消失了……此時,一隻變了色的蟈蟈爬上孩子的紅領巾。這是它的第二次出現。一隻在寶座下存活了半個世紀的蟈蟈—— 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見證者。如此深層的隱喻,或許在貝托魯奇的眼中,皇帝終究是應該被承認的,罪過不是他生來就有的。當時的歷史背景:1967年,中國文革最瘋狂最動盪的那年,百姓的極度信仰依舊存在,只不過不是皇帝,而是另一個偉人。當時的溥儀已在彌留之跡。所以影片中所表達的一切不言而喻:紅色風暴的社會,連交通也變成了綠燈停紅燈行,改造溥儀的共產黨人同樣被共產黨人「改造」著,一切都逃不過歷史的變遷。此時的故宮已無遊人再入,所以在片中當老年溥儀踏入宮門的那一刻起,觀眾或許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魂了,魂歸故里……
大清朝的歷史在溥儀的身上畫下了句點,處於亂世的背景下,一個小毛孩挑起了國家重任,一直在孤獨與救世中徘徊,一心想要重振大清王朝,最終卻弄個一敗塗地。其實歷史題材的電影是最難拍的,因為往往會被人來回推敲其真實性,而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在這部電影中所要表現的不單單只是一個末代皇帝的歷史,而是一個無奈於命運安排的人。歷史道不清,說不完,溥儀是一個朝代的終結,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通過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與蒼涼,皇帝是世上最孤獨的人,更可況是溥儀呢。
❺ 如何評價《末代皇帝》
個人來說整部劇還是可以的。
從電影意象上來看,牢籠和門的反復出現,其實可能預示著這個片子真正將到的是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溥儀生在一個外在紫禁城,內在皇權的牢籠之內,這是大家為他打造的。他一開始總想要出去看看,獲得自由,大家卻不讓。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離開了這個牢籠,卻發現自己內心在乎的,是這個他童年時代拚命想要掙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當日本人找到他時,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願的走向了偽滿洲國的皇宮,重新被關了起來。但隨著日本戰敗,一切成為了泡影,他作為戰犯被關進監獄,但他仍覺得自己是皇帝,執意要擔負起日軍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長的生活後,當他被放出來時,不管是被迫、被監獄長感召或是自願,他終於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門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蟈蟈放出來,臉上卻充滿了釋懷的微笑。因為此時他已經和蟈蟈一樣,從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來,終於自由。
遺憾的是,他那時候距離生命的結束也不遠了。
❻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怎麼樣
第一,我們談論的是《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而不是溥儀這個人物的真實歷史。如果想要通過一部電影而去了解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一定是會有偏差的,因為一部電影多少都有戲說的成份,而且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是帶有導演的個人情緒和私人解讀的,即這個視角和觀點是有立場的、有偏見的;而我們想要了解的歷史真相應該是公正的,不帶立場的,客觀的。(這里如果要深究「歷史」的含義,以及人類有沒有可能寫下、記錄下「真實」、「客觀」的歷史,這是一個史學觀的哲學課題,太大了,不深入討論。)
這不是一個歷史題材科教片,但它是不是了解溥儀和那段歷史的好電影?答案是肯定的。
純粹地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末代皇帝》是不是一部好電影?答案更是肯定的。
我其實一直都不太敢談論《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因為一談起來我就很悲觀。我前後看過這個電影三遍,第一遍是我小學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在家看DVD,映像不深;第二遍是2013年,放給美國的朋友,一起看的,看完後十分噓唏,感慨萬千;第三遍是今年初,自己一個人看的,做了許多筆記,思考了一些東西。
❼ 電影《末代皇帝》的簡介
電影《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衛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後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准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7)末代皇帝電影兒童能看嗎擴展閱讀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
角色信息:
(1)愛新覺羅·溥儀,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從小自我尊大,沒人管教。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最終改造成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
(2)婉容,作為溥儀的正統皇後,她具有貴族的血統,接受過西方教育。溥儀一心想復辟清朝,對她不管不顧,使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3)文綉,一個從封閉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選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宮,以便大婚時跪迎皇後。她家原來只是一個沒落的滿清貴族,她自己也是一個很封閉的女人,但是後來接受了新的知識和觀念,意識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終於爭取到和溥儀離婚,迎來了自己的自由。
(4)庄士敦,1919年,英國教師庄士敦作為溥儀的外籍老師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裡,他備受溥儀的敬重,師生情誼深厚。後來跟隨溥儀逃亡天津並一直照顧到1931年。
(5)監獄長,戰犯管理所所長,照顧溥儀並幫助溥儀改造自己的思想,有著極大的熱心和耐心,然而在文革的時候他被紅衛兵迫害批鬥,溥儀認出他並想幫助他,卻被紅衛兵一把推到地上。
❽ 末代皇帝適合小孩看嗎
有幾個鏡頭,可能少兒不宜,大部分還好。說的是溥儀一生的人生悲劇,從清末慈禧太後就要去世開始,一直到二戰結束,溥儀變成一個普通人,並且開始融入人民生活。
應該說,也是講述了中國那一段時間的悲慘歷史。除了一些鏡頭比較出格,絕大部分比較好。小孩子可以看,算是不錯的影片。
❾ 末代皇帝里有沒有什麼限制鏡頭啊 晚上想放給學生看............如果有的話推薦一些可以給學生看的
基本沒有。另外給學生看我首先向你推薦彼得·威爾的「死亡詩社」或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放牛班的春天」 尤其前者在我中學時對我影響很深。或者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我很喜歡他拍的「櫻桃的滋味」 ,其中對於死亡的哲學思考很值得思索。 如果你的學生想看輕松一點的,我推薦宮崎駿的動畫(其中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關懷我想很適合學生觀看) 或者虎口脫險這類的法國喜劇片(最近看了一部叫「畢加索的奇異旅程」,非常有趣,也推薦給你)
❿ 如何評價電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一部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傳記電影,講述的是我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一生,影片表現了社會的復雜和人性的扭曲,溥儀的一生就是扭曲的一生。
本部電影以倒敘的獨特手法來描述,影片一開始就是溥儀作為戰犯被押回中國,他感到此行危機重重,甚至有可能會失去生命,因此,他躲在衛生間中想要自殺,在自殺之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
溥儀三歲的時候,就被慈禧太後從醇親王府接進了宮中,自此,成為了最後一位皇帝。但是,此時的溥儀還真真的就是一個小孩子,不知道皇帝這個位置到底好還是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滿朝文武,而且,這些在他看來還不如小小的蟈蟈好玩。當然,溥儀也不需要怎麼處理朝政,他只需要乖乖的當個傀儡就行了,一切有慈禧太後和大臣來處理。
溥儀慢慢的長大了,可以成婚了,有了自己的妻妾,但他還是只能當個傀儡,不能插手朝政。再後來,清廷被滅,他也從皇帝變為庶人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能接受自己不再擁有皇帝的身份,從而開始了復辟清朝的道路,為此,他與日本合作,成為了偽滿洲的「皇帝」,成為了日本的傀儡。
與此同時,他也與自己的妻子越行越遠。日本侵華終究失敗了,溥儀逃到了蘇聯,被蘇聯政府抓住,後又被遣送回國,這又是影片的開始。溥儀自殺沒有成功,後被改造,改造成功後又被放了出來,和普通人一樣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