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爸爸上學電影觀後感
第一篇:
《背起爸爸上學》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片中記述了石娃和他父親石大的父子深情。難忘片中石娃啃凍乾的饃饃,難忘石娃站在領獎台上說的「我現在只想我姐姐……」,難忘片尾石娃背起父親上學堂的一幕,但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石大背起石娃走進馬蓮河,告訴石娃:「河水有漲有落,學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
這一句話,雖出自一個普通的農民,但在這其中卻蘊藏了一番哲理。
對於我們這些在城市裡養尊處優的孩子,在省重點中學求學的學生來說,無論是生活條件、學習環境,還是師資力量、教學設施都比石娃優越。可就在我們這群人中,卻有些人不珍惜如此好的求學機會,而是學著去趕「時髦」,去結識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染上不少惡習。有的人為了滿足自已的私慾,就整天、甚至整個星期都逃學,更有甚者為了拿錢,不惜將罪惡之手伸向自己的親人。可石娃,呢,小小年紀就擔負起照料癱瘓老父親的重任,艱難地踏上背起爸爸上學的征程。石娃那自強不息,勤學奮進的精神打動了我,也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楷模。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比如我國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為了練就一手好字,把池缸都練黑了;而越王勾踐為了復國,甘願做吳王夫差的車夫,卧薪嘗膽十幾年,終滅了不可一世的吳國。在外國,也有許多人靠著頑強的意志力,做出了一件件不平凡的事。美國作家海倫三歲時由於發了一次高燒,使得自己變成了一個既聾又失明的人。但她並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身殘志堅,刻苦學習,寫下了一篇又一篇優美的文章,彈得一手好鋼琴,跳得一曲好芭蕾。海倫的事跡令人敬佩,而高爾基這位文學巨匠,他的童年是那樣地凄慘,那樣地不幸,但他卻沒有因為家庭的貧窮,而放棄自己對知識的追求。他努力地尋找一切可讀書的機會,終於成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寫下了不少的著作。
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有很多人都具備這種堅韌不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而對於今天的我們,當我們贊頌古人、模仿身邊人的舉止言行、幻想著美好的明天時,可曾想過今天的我們要怎樣做,才不愧為21世紀的接班人。我想,我們不需要把終生的思想感情,都用在對過去的緬懷,而應該承擔起我們承繼古人、啟發後來者的責任。而這一切的一切,不能光憑說,還要拿出實際行動。畢竟事在人為,只要我們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敢於面對困難、挫折,像影片中的石娃那樣敢於挑起生活中的重擔。當然,我並不是說讓我們都去當一回山區的孩子,去扮一回石娃,那樣只會空有軀殼,而無內涵。我們重要的是要學習石娃在學習上的沖勁,在生活上的節儉和他對父親、對姐姐的一片深情、一份責任。我們不應該成為「冷血動物」,而是應該以我們對親人的深情為動力,鞭策我們在學習中前進。
但願我們這些在好環境生活慣了的人,能多一份愛心,多一份自信,少一份對父母、老師、社會的依賴。請記住:不管未來的路有多艱難,我們一定要有戰勝困難的雄心壯志,做完、做好每一件事。
第二篇:
今天,我觀看了電影《背起爸爸上學》。看完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爸沒本事,只能供你們其中一個上學,還是按老辦法。」說著便拿出一隻特大號的勺子,「看誰運氣好。」勺子轉啊轉,最終停在了石娃面前。「噢!我能上學嘍!」上學,在我們的眼中最如此地平常,如此地理所當然。可石娃和他姐卻要通過勺子來決定誰有上學的權力,這不是很讓有心酸嗎?而現在有些同學卻毫不珍惜上學的機會,成天沉醉在電腦游戲里,試問他們面對像石娃這樣的孩子時,會不會內疚?會不會臉紅?
有一次,雨下得很大很大。石娃的一位女同學在過小河時,不幸身亡了。石娃很傷心,三天都沒去上學。被爸爸知道後,是一頓暴打。「你對得起誰?你對得起你姐嗎?」從此,石娃便很用功讀書。那些不好好學習,成天想著玩兒的同學,試問:「你對得起誰?」
「姐,我覺得爸有些偏心。」和許多同學一樣,石娃剛開始,並不理解爸爸。認為爸爸只送他讀書而不送姐姐讀書是因為偏心。可他哪裡知道父親對他深沉的愛啊!
「有句話,叫『山窩里飛出金鳳凰』今天在我們這應驗了!石娃同學獲得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甘肅區一等獎!」有付出,就有回報。石娃通過不懈地努力得到了這么高的獎項。可我們有些同學現在雖說生活條件比石娃好多了,可考試都還沒及格,難道石娃真的比那些同學聰明嗎?
「爸,我要留在家照顧你!」一邊是行動不便的父親,一邊是好不容易才考到的師范大學。石娃,選擇了父親,那時的他,已經讀懂了爸爸深沉的愛。沒想到爸爸異常氣憤,竟摔倒在地上!石娃呀!看來你還是知道你爸對你的愛呀!你知道你爸是怎麼熬過來的嗎?你以為不上學就能表示你的愛嗎?不!一天晚上,爸爸竟跳井自殺——為了自己不拖累石娃,他竟想到了死!「爸,我去上學!」
「你到城裡讀書了,那你爸咋辦?」「我背著我爸去上學!」「老石,你真讓石娃背你上學?」「我都聽石娃的。」
初陽下,小河邊,父子倆相視一笑,這一刻,所有的不解都煙消雲散。父親松開了拐扙,石娃以十幾年前爸爸背他過河的姿勢,背爸爸過河。石娃以自己和方式,報答了父親。那同學們呢?你們可曾想起了你們的父母?他們的恩情絕不低於石娃的父親。石娃背爸爸上學,那你們呢?你們在以自己的方式報答父母了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其實不用等到長大後,我們也可以報答父母,用自己的方式,你,行動起來了嗎?
第三篇:
「河水有漲有落,學是天天要上的。你是一個男娃,做啥事總得有個結果。」這是影片中石娃的爸爸講的,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民。但他的這一席話不乏一位高高在上的學者教導人: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帶著身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學習、奮斗拼搏不止。此片講述的是甘肅某偏遠、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裡一個叫石娃的孩子歷盡坎坷考上師范的故事,也是石娃的奮斗史。感恩便是石娃奮斗史的主題。感恩在石娃心中便是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石娃讀書的機會是用勺子轉來的。
石娃的姐姐——一個十四、五歲、正直無憂無慮的花樣少女。可是現實把不應該加在她身上的擔子壓在了她柔弱的肩上。充當家庭主婦,任勞任怨;充當母親關愛、包容、慈愛充滿心間;作為女兒孝敬父親;作為姐姐,愛護,關心弟弟。影片中的姐姐讓人尊敬、敬重的女性。她的犧牲與奉獻著實讓人肅然起敬。影片中的姐姐是一位小學畢業生,就知識文化可算是最低層的。但她的所想、所做、所為比那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更為可貴。是什麼讓影片中的姐姐作出如此大的犧牲呢?是感恩。是父親的養育之恩,是弟弟的信任與愛。恩情在姐姐心中化為巨大動力。這恩情偉大、無私。當石娃逃學被爸爸打時,沒有哭一聲。當爸爸說:「你對得起姐姐嗎?」石娃眼淚如珠粒滾出。石娃大聲叫喊沖向沖問河的時候,心中要戰勝同伴死亡的恐懼,一個小孩戰勝死亡的恐懼,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可想而知。畢竟他是一個孩子。但潛在石娃內心強大的動力幫助了他戰勝恐懼。那便是一份恩請,姐姐對他的恩情。對於姐姐、爸爸的恩情,石娃一刻一么一忘過。是恩情讓石娃長大,是感恩讓石娃奮斗不止。
我們讀書的機會是理所當然。
我們讀書的機會彷彿是與身俱來。在我們看來是理所當然。所以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珍惜」這種感覺從來沒有。更談不上在這「機會」上奮斗。我們生活在豐富的物質環境中。父母能滿足我們的衣、食、住、行的要求。我們不必為生活而愁。有的人穿是名牌,住是豪宅,出來是光彩照人。在家臟衣服一大堆等著父母洗。面對父母的訓導,除了反抗還加斗爭;面對老師的教導,除了吼叫還加手腳。從來都不理解父母的辛苦與希望。從來都不能感受老師那份用心良苦與關愛。豐富的物質生活享受讓我們中的一部分人失去了感恩的心,失去了「珍惜」,失去了奮斗的意志,失去了成功必備的耕耘與奉獻。所以他們活得沒心沒肺。
烏鴉、羊都知道反哺歸真的道理,他們是畜。而我們是人,感恩並不是大道理,也不是什麼大事偉業。感恩是發自內心靈魂深處的關愛與報答。哪怕是為辛勞了一天的父母送上一杯熱茶。哪怕是在路上遇見老師發自內心的問一聲好。哪怕是為年邁的爺爺奶奶送上一盆洗腳水。愛、理解、溝通都是生活中的點滴凝聚而成的。感恩是把愛、理解、溝通連為一體。有了感恩的心,才能感受到愛的溫暖,人與人的相互理解和心靈的溝通。
心懷一顆感恩的心,便不會感覺到沒有愛,沒有理解,沒有溝通。要學會生活就先學會感恩。感恩使生活更燦爛多彩。從今天起,從現在起學會感恩!
第四篇:
題記: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我們一定要有敢於和困難斗爭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決不能半途而廢。
《背起爸爸上學》是一部撼人心魄、催人淚下的影片,它講述了一個就發生在貧困山區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石娃,真名叫李勇,於1980年4月出生在甘肅省寧縣瓦斜鄉永吉村。當時,李勇的父親已52歲,母親47歲。老來又得子無疑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但對這個已有1子3女的6口之家的農村人來說,究竟是喜是憂?誰也說不清。
果真,天有不測風雲,影片主人公石娃的母親得病不幸離開了人世,石娃的爸爸石大在負擔不起姐弟倆的學費窘境下,就用一把旋轉著的勺子決定了姐弟倆的命運。酷愛讀書的姐姐為了弟弟毅然退了學,操持起家務,並早早嫁了人,從彩禮錢里拿出一部分解決了弟弟學費的燃眉之急。但石娃卻不懂事,逃了學。石大的一句:「河水有漲有落,學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 便讓石娃對學習又充滿了信心。這一句話,雖出自一個普通的農民,但在這其中卻蘊藏了一番哲理: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我們一定要有敢於和困難斗爭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決不能半途而廢。
「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父親的話,如錚錚鐵骨觸動石娃的心靈之弦,也如銅牆鐵壁築起石娃的意志長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石娃在接到省城師范學校錄取通知書時去上學還是照顧年邁的癱瘓的父親兩者之間的選擇,如何抉擇?真是一個讓人左右為難的考題呀,一邊是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親,一邊是犧牲了姐姐的幸福換來的學業。不僅是石娃難拿定主義,就連是觀者的同學們也得思考個半天。一番斗爭後,石娃耳邊似乎又響起了父親的話:「做啥事都要有個結果。」於是,石娃就斷然決定背起父親去省城上學,走向一條充滿荊棘和坎坷的求學之路。盡管路途遙遠,盡管風吹雨打,但石娃卻執著地堅持著心中目標----求學。我們深信石娃的明天一定會充滿希望和光明!因為他有一份做啥事都要堅持到底的信念。
石娃對求學的那份信念讓我慚愧,也讓我反省。我有天堂般的學習環境,我有王室般的家庭條件,爸爸媽媽唯一的要求是我能好好讀書,為使我的成績好,進補習班、買學習機、補腦白金......十八般武藝全使出來,可我對學習仍是孫悟空戴了金箍咒——頭疼,想盡辦法逃避。是學習內容太難,是我智商偏低?都不是,而是我缺乏石娃那種一定要把書讀好的信心和決心。
「我該改了,我一定會改的!」我對自己說,「既然我是個學生,我一定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就一定要朝優秀生努力。」
做什麼事,始終朝著一個目標努力,只能這樣,心中才會永無遺撼!
第五篇:
電影 《背起爸爸上學》 . 看了之後 , 我的心猶如波濤翻滾的大海 , 久久不能平靜 .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叫石娃 , 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 是他父親和姐姐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的 . 父親由於積勞成疾 , 得了中風 ; 姐姐為了擺脫家庭的困境 , 繼續供石娃上學 , 而舍棄自己的幸福嫁給了一個比石娃還矮的男人 . 懂事的石娃早早地挑起了一邊讀書 , 一邊回家照顧父親的擔子 .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 正是石娃的自強不息 ,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 獲得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 , 考上了師范 . 可就在大家為這個不幸的家庭而高興的時候 , 石娃的父親終於癱倒在了床上 .
去縣城讀師范 , 那麼誰來照顧半身不遂的父親呢 ? 如果留下來照顧父親 , 可他又是多麼希望讀書啊 . 他曾跪在他媽媽的遺像前傾訴 , 要他媽媽告訴他該怎麼辦 ! 石娃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他父親為了不拖石娃的後腿 , 就在半夜趁石娃熟睡的時候 , 竟跳井自盡 . 石娃從睡夢中驚醒 , 不知道從哪來的勇氣 , 直接跳進了井中 , 死死地抱著父親拚命地掙扎 , 生怕父親會沉下去 .
救起了父親之後 , 石娃噙著眼淚說 : 「爸 , 我去上學 , 但我要背著你去上學 . 我要時時刻刻都照顧著您 ! 」父親終於被兒子的堅定而動搖 , 同意了石娃的請求 , 就這樣 , 石娃背著父親跨進了師范的大門 .
看看石娃 , 這么小就擔負起家庭的重擔 , 想想自己 , 在家裡是衣來伸手 , 飯來張口 , 飯菜稍微有點不合胃口 , 就「絕食」 ! 在學校里 , 我是衛生委員 , 我負責管理班級的衛生工作 . 可是我很會偷懶 , 檢查一遍就算了 . 即使有垃圾 , 也懶得去撿 , 常常抱著僥幸心理 . 想想自己 , 真是太不應該了 ! 今後 , 我一定要象石娃學習 , 學習他那自強自立的精神 , 做個堅強的孩子 . 我相信 , 石娃能做到的 , 我也一定能做到 !
2. 講一個窮苦的孩子為了完成學業,背著患病的父親去上學的故事是什麼啊
1995年4月,高自珍任教的學校寧縣瓦斜初中三年級學生李勇,在參加全國初中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前,母親突然病逝,一月後,他忍痛參加了競賽,並取得了一等獎,幾個月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慶陽師范。然而,母親給他留下的是患病多年癱瘓在床的父親和一貧如洗的家庭。16歲的李勇依然克服種種困難,背著父親去上學。高自珍為他的學生身處逆境、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孝敬老人的品質所感動,同時,也為學生艱難的處境擔憂。他義不容辭地拿起筆,奮筆疾書,草成一篇新聞通訊《李勇,背著父親上學的師范生》。該文首先刊登於1995年12月23日的陝西《星期天》報上,接著,《中國青年報》、《甘肅日報》、《中學生導報》等上百家新聞媒體轉載或播發,引起了人們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短短三、四個月時間,李勇收到社會各界捐款67000餘元,鼓勵書信280件,給他在經濟上、精神給了強大的支持。1996年3月25日,慶陽師范召開了向李勇學習的會議,號召全校師生學習他「勤奮上進、孝敬父母」的精神。4月初,甘肅省副省長陳綺玲為他捐款並題詞:「向李勇同學學習」。4月中旬,共青團慶陽地委授予李勇全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5月3日,共青團甘肅省委授予李勇全省模範共青團員稱號。1996年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授予李勇首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以李勇為原型的電影《背起爸爸上學》、戲劇《隴東娃》相繼產生,影響和教育了一代人。1999年李勇師范畢業後又考入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他大學畢業後因品學兼優被留校任教。站在大學的講台上,李勇常常想,沒有高老師的報道,沒有社會的愛心行動,就不可能有他的今天。他也很自然地加入了他的老師倡導的救助貧困學生的行列。
3. 20年前,因「背起爸爸上學」感動中國的李勇,如今生活如何
1999年,李勇在慶陽師范畢業,因為成績突出,他被保送到西北師范大學讀書,因為從小就過著窮苦的日子,所以他深深地知道「知識改變命運」這個道理;與此同時,他仍然記得社會上的愛心力量對他的關懷和幫助,他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努力來回饋這個社會。之後,李勇從西北師范畢業,他繼續前行,在中國人大獲得博士學位。
畢業之後,他首先是到一家企業去實習,但是僅僅在半年之後,他便轉行回到西北師范做起了一名人民教師,在他看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為更多的人帶來幫助,發揮更大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他也認為自己的人生經歷可以是追夢路上的學子的榜樣,他的故事可以帶給很多人激勵和感染。
個人力量雖然微薄,但是當李勇把這種勤學、堅持、孝順的精神傳播給同學們時,將會影響更多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一個人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讀書之前,先學做人」才是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必經之道。
4. 還記得20年前那個石娃李勇嗎當年背爸上學,如今怎樣了
1998年上映了一部叫做《背起爸爸上學》的電影。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一經上線就得到了好評如潮,並且還收獲了許多觀眾的眼淚與同情。隨著媒體的不斷跟進,我們了解到了本篇文章的主人公,也就是《背起爸爸上學》的原型——李勇。
家境貧寒,艱難求學
在影片中,主人公石娃從小就沒有了母親只與他的父親個姐姐相依為命。在兩個孩子都面臨著升學問題的時候,因為家中缺錢,所以姐姐就將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石娃也沒有辜負父親和姐姐的期望屢次在全國競賽中取得好成績。
在他收到師范學校的通知書以後,全家人都認為家庭會因此好轉。但天有不測風雲,他的父親不幸摔傷,醫生告訴他父親的下半輩子將在床上度過。在得知這一消息以後,他的父親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減輕這個家庭的負擔?但是石娃十分固執,他認為自己可以在照顧好父親的同時兼顧學業,便開始每天背著爸爸上學。
在李勇看來,如果沒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援助,他不會有現在的生活。在經過一番掙扎以後,李勇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成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李勇在接受采訪中說到他也就是一個平凡人當初因為無奈之舉而受到社會的幫助讓他有機會能夠學習到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此刻當他有能力回饋社會的時候,他就不應該逃避。
現在的李勇,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他可能沒有像我們預想中的那樣走上精英的道路,但是當生活給予他磨難的時候,李勇依舊可以守住初心,守住善良,這本身就是一件不普通的事情。
5. 20年前,因背起爸爸上學感動中國的李勇,如今過得怎樣了
在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後,李勇和父親的生活有了極大改善,還有些愛心人士給他寫信,鼓勵他繼續深造。社會上的愛心捐款令李勇有了可以繼續深造的機會,1999年在慶陽師范學校畢業後,他被保送到了西北師范大學讀書,此後取得了中國人大的博士學位。
轉眼間20年過去了,如今李勇已經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他放棄了去大公司工作的機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教導更多的學生,回饋社會對他的幫助。在從業期間,李勇不僅盡心盡力的教授學生知識,更是常常幫助家庭困難的同學,他還會通過講述自己曾經的故事,來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愛心人士給予李勇的幫助,他始終銘記於心,在生活中也盡可能地去幫助他人,不斷向社會傳輸正能量。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盡管命運對他不公,但李勇卻從未抱怨過,只是盡力改變著生活。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以李勇為榜樣,能夠早日獨立起來,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6. 關於背起爸爸上學故事主人公石娃的原型
一篇關於李勇的采訪,希望有你要的信息
1998年春天,曾經一部由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拍攝的電影《背起爸爸上學》,一經上映便轟動了全國,影片中石娃的故事使不少人熱淚盈眶……數年過去了,石娃的原型——當年甘肅省慶陽師范學生李勇,他目前到底走了怎樣的一條路?1月12日,記者專門采訪了在西北師大留校任教的李勇。
「我是幸運的」
年關將至,記者通過幾經周折終於和忙於回慶陽過年的李勇取得了聯系,這位當年非常堅強的小伙聽到要采訪他時,竟然多少還有些感激和驚異。李勇說,他於2003年7月畢業於西北師大,比其他人幸運的是,畢業後他直接留校在西北師大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任教,目前,工作很順心,心態很平靜。其實,剛畢業時,北京、海南等有些單位要求他過去,但出於師大比較器重他,而且自己也喜歡西北這邊,還有可能這邊好發展,所以他就造擇了留校。
「我的目標是考研、考博」
李勇說,他在慶陽師范上學時,北京某醫院的一位老專家曾經給他寫過一封信說,老專家在信中說:我建議你繼續求學深造,不要一畢業就想著留在山村當教師,因為你如果能讀研、讀博,那就有可能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果你留在山村當教師,那就意味著你只能對一所中小學有貢獻。這位老專家的一席話始終回想在他的腦海里。李勇說,我認為這位老專家的話是對的。下一步我的目標就是要考研、考博。再說了,在高校工作,如果不想上進、深造,就等於沒有了出路。
「回家看看姐姐」
談到回家過年時,李勇多少有點悲傷地說,雖然父母不在了,但是我還是要回去看看姐姐、老師及同學。因為在那段最艱苦的日子裡,我能走到今天,是和姐姐的幫助與支持分不開的,還有我的老師、同學,他們曾經給過我很多幫助,就趁著這個假期回一趟吧,可能以後也沒有太多的時間,我必須得抓緊時間學習。本報記者 李雪萍
新聞回放:
李勇於1980年4月出生在甘肅省寧縣瓦斜鄉永吉村。當時,李勇的父親已52歲,母親47歲。這對老來又得子的夫妻倆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但對這個已有1子3女的6口之家的農村人來說,究竟是喜是憂?誰也說不清。就在1986年秋的一天,李勇的父親突然癱瘓了,李勇的大哥、大姐都已成家,二姐、三姐還在念書,家裡的重擔自然落到了瘦弱的母親和7歲的李勇身上。給父親擦屎接尿,抱柴燒炕,拾草喂豬,給牛拌料,幫母親燒火做飯,便成了小李勇每天必做的家務活。
李勇在小學期間,雖然辛苦,但他的書卻讀得很好。1992年7月,李勇以全鄉第二名的成績走進了寧縣瓦斜初中。距家遠了,李勇每次到校前總要安頓好家務才放心地離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5年農歷二月十八日,63歲的母親因患腦溢血突然離開了人世。1995年5月,李勇因榮獲全國初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甘肅賽區一等獎被推薦到慶陽師范學習。為了照顧父親,李勇毅然背起癱瘓的父親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住下來。在9月7日,慶陽師范新生開學這天,李勇用架子車拉著父親到了西峰。從此,走上了背父求學的路。
1996年5月7日至21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紀錄片之窗欄目組、原長春電影製片廠劇作家(現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編劇)王浙濱先後到達慶陽師范、寧縣瓦斜初中,在李勇生活、學習過的地方進行實地采訪和拍攝。1996年底,以李勇為原型旨在反映西部落後地區農村孩子艱難求學的電影開始籌拍。1998年春,電影《背起爸爸上學》首先在北京上映,4月上旬,開始在全國各地放映。 本報記者 李雪萍
~他的近況
1996年12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授予我「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1996)」。1997年5月我又先後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被團甘肅省委、省青聯授予「甘肅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從1996年3月我被社會各方面關注以來,收到了社會上各方面來信3000多封、捐款6萬余元。我常想:社會上的人們對我的關懷資助,其意義並不在於我一個人,這是對我們西部青年艱苦奮斗、自立自強、奮發成才精神的一種認可。1997年,我向甘肅省慶陽師范學校提出申請:從社會捐款中拿出5萬元建立「優秀困難學生獎勵基金」。目前已有50多名學生通過基金的資助完成了學業。1998年5月,我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_產_黨_黨_員。
2003年6月,當我以優異的成績從西北師范大學畢業,面臨眾多企業和公司的盛情邀請,我選擇了留校從事學生工作。我想自己的成長經歷適合做學生工作,我願意像我的老師一樣幫助我的學生。
7. 《背起爸爸上學》主人公原型成為大學教師嗎
1980年出生於甘肅省寧縣瓦斜鄉永吉村的李勇,如今是西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每天過著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旁人不知道的是,20年前,他曾經以另一個形象「名滿全國」——《背起爸爸上學》的石娃。
1998年,《背起爸爸上學》這部電影,令許多觀眾熱淚盈眶,也讓貧困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部1998年公映的電影,當年即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和第29屆吉福尼國際電影節銅神鷹獎。之後,還有一部反映貧困地區求學的電影上映,叫《一個都不能少》。
成名之後,李勇也經歷了「難以承受之重」,「一個中學生被授予很高榮譽,收到那麼多社會捐款,走到校園里幾千名師生無人不識,走在大街上路人會指著你說,這是誰誰……」李勇迄今仍然覺得,那段時間所承受的「榮譽之重」,別人無法體會,在他看來,背父親上學、照顧父親是他為人之子的本分。
成為榜樣的李勇,每學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被邀請做演講、做報告、接受采訪……很多時候「自己無法選擇」地被推到了話筒前面,接受著贊美和敬意。
當然,還有雪片一樣的全國各地來信。但是,有一封信讓李勇終身難忘。還在慶陽師范上學時,北京某醫院的一位老專家寫信建議他繼續求學深造,因為,如果能夠繼續讀研、讀博,就能對國家、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於是,李勇有了更遠的目標,白天社會活動多,他就晚上抓緊時間學習,晚上其他同學休息後又偷偷點燈學一兩個小時。利用這些時間,李勇不僅沒有落下課程,還閱讀了大量的書籍。1999年李勇從慶陽師范學校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異被保送至西北師范大學。
當時,李勇陸續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近6萬元,在當年堪稱「巨款」,足以在省城蘭州買一套「面朝黃河,春暖花開」的房子。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在父親去世後,他將其中的5萬多元捐獻給母校——慶陽師范學校,設立「優秀學生獎勵基金」,至今這筆基金已經資助百餘名貧困學子完成了學業。
「是在巨大榮譽和巨額捐款面前迷失方向,還是能正確認識自我?『以一顆平常心,面對所有一切平凡而又不平凡之事』是當時最正確的自我認識,無論身處何種境地,能以一個平凡人看待自我,既不膨脹,也不妄自菲薄。」這是李勇的心聲。
從在西北師范大學畢業後,他又努力考上了碩士、博士。在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畢業後,在北京一家初創企業工作半年。很多人羨慕起李勇,當年的「石娃」成了名校博士,前程似錦,但李勇總覺得,他還是要選擇平凡的生活,回到師范院校。
「若能堅持3至5年,或許公司上市,自己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財務自由者』,考慮再三,還是回到蘭州。沒有什麼崇高的想法,就想當一名平凡的教師。」李勇,對《工人日報》記者坦露了心聲,「選擇成為一名高校教師,有課余時間做科研和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選擇成為老師的另一個原因是,李勇覺得自己的成長經歷適合做學生工作,希望像當年老師幫助自己一樣,幫助其他學生。「我感激這個社會和時代,許許多多人的關心激勵讓我走進了大學校門,並成為一名大學老師。破繭成蝶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幫助。」
20年後,李勇對「知識改變命運」也有了新的理解:一個人的成功與知識、性格、品格、機遇等多種因素相關。「我比較認同安東尼·羅賓說的這句話,『如果你想成功,那麼請記住:遺產為零、誠實第一、學習第二、禮貌第三、刻苦第四、精明第五』。」
「做一介熱愛生活的平凡人。」從為人子到為人父的角色轉變,從眾人贊譽的「名人」到為妻兒撐起一片天的「男人」,李勇說,現在的自己終於可以按照生活本身的步調,一步一步走自
如今的李勇,最小的孩子只有3個月,沒有老人照料,「下個月年幼的孩子找誰看?」是他幸福的煩惱。他對未來的期許是「培養好自己的孩子,我以慶陽的農村為起點,走至今日,她們以蘭州為起點,希望能走得更遠更好。」
8. <<背著父親上學>>是誰
作家王浙濱編劇
背起爸爸上學》—中國的《父子情深》
2005年4月6日 9:46:51 來源:新浪網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把銅勺決定了石娃和姐姐各自的命運,一個上學,一個輟學,既簡單又嚴酷。這是一個傳奇的故事,馬蓮河畔一個普普通通的上學娃獲得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 這是一個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面對著師范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和癱瘓在床的父親,16歲的石娃變賣家產,背起父親,走出了馬蓮河……
曾經北京市青年宮舉行了電影《背起爸爸上學》的首映式和百名學生家長座談會,很多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都流下了眼淚。當主要演員趙強和故事的原型李勇出現在台上的時候,孩子們一擁而上……
曾拍攝了《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根據真實事件拍攝了這部電影。由女作家王浙濱編劇,周友朝導演。1996年3月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背著父親上學》的報道,介紹了甘肅寧縣一個叫李勇的孩子背著癱瘓的父親堅持上學的事跡。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決定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女作家王浙濱進入甘肅老區,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深入生活,采訪李勇。在這一個月里,她幾乎每天都要流淚。她說,我喜歡那一個「背」字,究竟是什麼力量能使一個16歲的孩子賣掉家產,「背」著父親進城上學?那是一種怎樣不同尋常的父子親情?他今後的路怎樣走?他的生命將承受怎樣的重負?從一個女人的角度,憑一顆母親的心,她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從小在西北長大的導演周友朝,在這部影片里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與情感體驗,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拍攝了這部質朴感人的電影。15歲的農村少年趙強的表演使這部影片散發著渾金璞玉般的光輝。趙強說,我從小就不愛哭,山裡的孩子,只會吃苦不會哭,15歲的男子漢,我好像從沒流過淚。可在這部戲里,他哭了。大夥兒誇他會演戲,他說,「我心想我不是演戲,我為石娃難過」。
正在甘肅慶陽師范學校就讀的李勇也被邀請到北京參加了首映式。這個身體瘦弱、膚色黝黑的農家少年不擅言辭。當王浙濱第一次在他和父親租住的簡陋的房子里問他,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舉動,他說:小的時候家裡窮,可是每一個集上,父親都要給他買一根麻花,不為別的,就為這。我背著我爸上學,是我們父子倆的事,我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也不想拍成電影……李勇說,他的父親已經在去年去世,學校免掉了他的學費,他現在在班裡的學習成績仍然
名列前茅,他希望畢業後能夠被推薦到西北師范大學去繼續深造。
紫禁城影業公司把這部影片稱為「中國第一部親子電影」。
PS:我覺得樓下的說的挺好的
9. 20年前,因「背起爸爸上學」感動中國的李勇,後來過得如何
甘肅省寧縣李勇,克服困難,背著爸爸上學的行動就感動了所有中國人!
貧困的生活,不屈的信念
李勇出生於1980年,甘肅省寧縣一個小山村裡。在這個非常落後的村落中,村民開化程度不高,都相信多子多福,幾乎每家每戶都生了很多娃。李勇家也是,李勇是父母的第五個孩子,生他的時候,母親就已經是47歲的高齡,父親則52歲,加上李勇的爺爺奶奶,家裡9口人就靠李勇的父母種著一畝三分地生活,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甘肅地區缺水嚴重,地里收成也不好,全家人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就算有吃的,基本都是土豆,一年到頭連一塊肉也沒見過。
天有不測風雲,由於長期勞作,李勇父親積勞成疾偏癱了,這一年李勇才6歲,當時大哥已經成家,大姐也已嫁到外地,二姐三姐都在學校讀書,一個星期才回來一次,照顧父親的任務就交到了年幼的李勇身上,每天他都要給父親煎葯,負責端屎端尿,從不喊苦。母親則在工廠里賺點外快,日子雖然艱難,但也還過得去,李勇心裡一直堅持著一個信念,他一定要把家裡照顧好,不讓兄弟姐妹擔心。
20年過去,如今的他,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成了一名人人愛戴的良師益友,那一段背爸爸上學的時光,也成了李勇終身忘卻不了的日子,他用自己的行動,真正詮釋了孝的道義,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發揚光大。
10. 誰背著父親去上學
1996年3月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背著父親上學》的報道,介紹了甘肅寧縣一個叫李勇的孩子背著癱瘓的父親堅持上學的事跡。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決定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女作家王浙濱進入甘肅老區,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深入生活,采訪李勇。在這一個月里,她幾乎每天都要流淚。她說,我喜歡那一個「背」字,究竟是什麼力量能使一個16歲的孩子賣掉家產,「背」著父親進城上學?那是一種怎樣不同尋常的父子親情?他今後的路怎樣走?他的生命將承受怎樣的重負?從一個女人的角度,憑一顆母親的心,她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從小在西北長大的導演周友朝,在這部影片里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與情感體驗,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拍攝了這部質朴感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