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資產階級的婊子神馬電影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高清V 2025-08-14 00:45:20

資產階級的婊子神馬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8-04 04:45:21

❶ 介紹一下《羊脂球》的主要內容。

《羊脂球》的主要內容:

普法戰爭時,法國的一群貴族、政客、商人、修女等高貴者,和一個叫作羊脂球的妓女,同乘一輛馬車逃離普軍佔領區,在一關卡受阻。普魯士軍官要求同羊脂球過夜,遭到羊脂球拒絕,高貴者們也為這深表氣憤和同情。

但馬車被扣留後,高貴者們竟施展各種伎倆迫使羊脂球就範,為大家解圍。而羊脂球最終得到的卻是高貴者們的蔑視。小說反襯鮮明,懸念迭生,引人入勝,寫出了法國各階層在佔領者面前的不同態度,揭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和無恥,同時也贊揚了羊脂球的犧牲精神。

(1)資產階級的婊子神馬電影擴展閱讀

《羊脂球》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中篇小說。《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代表當時法國社會各階層的10個人同乘一輛馬車逃往一個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資產階級在這場戰爭中所表現出的卑鄙自私和出賣人民的丑惡嘴臉。

在小說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對比,檢驗了他們的道德水準。羊脂球是一個有愛國心的妓女,10人當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稱為高尚的人和有愛國心的人。

她心地善良,在馬車上,盡管那些貴族資產階級老爺太太對她表示了輕視和侮辱,可是當他們飢餓難耐的時候,羊脂球慷慨地請他們分享自己的食物。她還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謂上等人都是些靈魂丑惡、損人利己的敗類。

《羊脂球》創作背景:

《羊脂球》寫於1879年。這年夏天的一個夜晚,莫泊桑、阿萊克斯、瑟阿爾、厄尼克、於斯曼五位青年作家,在法國自然主義大作家左拉的梅塘別墅聚會,商定以普法戰爭為背景,每人各寫一篇中短篇小說,結成《梅塘之夜》作品集出版。

《羊脂球》所描寫的普法戰爭是莫泊桑熟悉的,因為他在1870年7月應征入伍,親身參加了普法戰爭,十年前法軍戰敗潰退時的狼狽情形歷歷在目。

而戰後法國被普魯士佔領時的慘痛經驗還使他心有餘痛。小說所描寫的發生地魯昂,正是莫泊桑兒時熟悉的地方,生於斯,長於斯,對於這里的一切都格外的親切和熟稔。

《羊脂球》作者簡介:

莫泊桑,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❷ 真性情的人有什麼特點

真性情人的特點,大致是「以物喜,以己悲」吧,但得是精神層面,做到「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生活態度。周國平先生的《論真性情》一文中提到:「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

總之,真對應假,就事論事,真性情只是一種人,是優點也是缺點。凡事真實一點就是真性情了。

❸ 《悲慘世界》觀後感

原創回答

淺評《悲慘世界》
三月十號,全班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悲慘世界》。由於電影是我選的,所以呢,寫影評也算是對全班包括我自己的一種回應吧。
這是我第一次寫影評,可能有很多用詞不當和格式不對的地方,當然,由於見解的愚陋,只能淺談。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有好多話想說。
由於班上一名同學的遲到,我不能看到電影完整的開頭,我在等著把電影票給他。
當我步入八號影廳的時候,冉阿讓剛好被釋放。一開始就特別鮮明的突出了階級領導者和所謂的犯人之間的差距。領導人騎著駿馬,手持鞭子,一身整潔而帥氣的制服,而囚犯除了束縛身體的鎖鏈,也少不了亂蓬蓬的頭發和骯臟的衣著。冉阿讓為了拯救妹妹那迫於飢餓的女兒,偷了一塊麵包,被關了十九載。
被假釋的冉阿讓隨身攜帶一張假釋的單子,這張單子成為他邪惡的印記,他被小孩丟石塊,被旅店驅逐,他到達的地方,充滿了警惕和排斥,寒冷的夜晚他找不到歸屬,直到好心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但是他不僅沒有報答他,反而偷走了他家的銀器。被逮捕後的冉阿讓被警察一頓痛扁,但是主教不僅不與他計較,反而賜給他更珍貴的銀器還給警察解釋那些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
由於原著的內容很多,電影只是拉通了一個主線,加上電影的形式是音樂劇,我不想冗長的介紹電影內容,掐幾個印象深刻的,顫動內心的片段加以表述。
第一個片段,冉阿讓被主教解救後的一段唱詞。
他來到教堂,用滿臉的悲傷傾吐被關押的冤屈,凌亂的頭發,灰濛蒙的臉。淚水像一顆水晶一樣滋生在冉阿讓長長的胡須上。他的歌聲婉轉凄涼,帶著怨恨和仇視,對往事的追憶一句句像尖刀刺穿心臟般的疼痛。他的臉上,我看到了心酸,看到了一幕幕不堪回首的痛苦和委屈,歌聲由低沉逐漸轉為慷慨激昂,帶著一種久違的氣勢,一種想要洗心革面的氣勢和決心,他發誓要重生,歌聲戛然而止。餘音久久盪漾在影廳的周圍。我被震撼到了。
第二個片段,芳汀淪落為妓女。
芳汀可以算是這部電影裡面最悲情的人物。從工廠被驅逐,然後賣掉自己的頭發,賣掉自己的牙齒,最後淪落為妓女,自己的身體成為最後唯一可以換取金錢的工具。她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女兒。當她剛來到這個滿是妓女的場景裡面,一大群女人讓她出賣身體,迎合客人的時候。我甚至都沒敢眨眼睛,她們已經喪失的靈魂泯滅了她們的良知,同樣都是窮途末路的苦命人,卻要互相挖苦,用別人的痛苦來釋放自己的快樂,那邪惡的笑聲,那卑鄙的買賣,那一致的歌聲,這里彷彿就是地獄,只有肉體腐化的味道,毫無人情可言。芳汀與她們的對歌,我聽到了歌聲的顫抖和膽怯,直到她痛苦不堪的時候,她的歌聲終於變得有點堅強,但是很快就轉化為無奈。我們看著生命被踐踏,被蹂躪,我們也只能看著。
當芳汀唱到夢想,唱到她平凡卻被扼殺的夢想。我哭了,淚水在眼眶裡面不停的掙扎。這是多麼平凡而簡單的夢想,但是殘酷的現實,迂腐的階級,終於將她活活掩埋。
第三個片段,珂賽特。
珂賽特被寄養在一家酒館,酒館的老闆和老闆娘是金錢的奴隸,他們對待珂賽特不近人情,對待客人更是想方設法的壓榨。珂賽特剛出場時的那一段歌聲將我瞬間軟化,漆黑的夜晚,透過微光的窗檯,一個漂亮的小女孩,臉上臟的痕跡是她經歷痛苦的記號,但是絲毫不減她迷人的美貌,她就像一個天使,眼神裡面是迷離,是期待,她還不知道,她等待的媽媽已經去世。她的聲音里傾訴著期待,傾訴著自己的不幸,傾訴著一個孩子最童真最真實的嚮往。這是第二段讓我眼睛濕潤的聲音。直到後來冉阿讓的死去,他抱著養父痛苦,紅潤的眼眶,迷人的臉龐,那麼真實,那麼讓人心疼。
第四個片段,酒館的老闆和老闆娘。
沒錯,他們正是是劇情中的小丑。從酒館淪落到街頭,無論在哪,他們一直沒變,還是那麼無恥,還是那麼可惡,還是那麼嗜錢如命。其實他們詮釋了很多不拘泥於現狀卻只想通過卑劣的手段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物,當然,他們只是小人物,所謂的小人物,就是心無大志,沒有善心。其實他們也是很讓我心疼,我心疼他們的無知,心疼他們沒有自我的生活。
第五個片段,艾潘妮。
從小,她就配合著自己的父母(酒館老闆和老闆娘)賺取不得人心的收入。但是她始終沒有喪失自己的靈魂和愛,她愛著馬瑞斯,無私的愛著馬瑞斯。在馬瑞斯愛上珂賽特之後,她幫助馬瑞斯找到了珂賽特的住處,讓他們有了第一次見面的機會,電影裡面,三人歌唱的場景我的喉嚨有點干啞。我祝福著馬瑞斯和珂賽特,同時也默默的注視著艾潘妮。艾潘妮哭著,馬瑞斯和珂賽特笑著,被兩個女人愛著的男人,一個女人為她哭,一個女人感到幸福,我似乎聽到了女人那種對愛的執著和渴望。盡管艾潘妮的父母在尋找珂賽特,但是艾潘妮為了馬瑞斯,竟然幫助了珂賽特,她的那一聲疼徹心扉的尖叫喊出了絕望,也詮釋著愛。當她在雨中歌唱的時候,我的心也如同那被雨點打濕的地面。她的歌聲裡面有埋怨,有困惑,少不了的傷心升溫著歌聲的沉重。直到最後,她用生命作為擋箭牌,把珂賽特的信親自交到了馬瑞斯的手上,她死得安詳,我想,她臨死的時候是多麼痛苦,但是看著馬瑞斯的傷心,她不忍心讓他擔心,強忍著生命的消失,在盡頭的最後一刻,任然想著馬瑞斯。
第六個片段,冉阿讓。
冉阿讓撕毀了假釋單,經過自己的努力到另一個地方當上了市長,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重生。重生的不僅是他的身份,還有他的善良,他的同情,他的犧牲。他為芳汀接下了珂賽特,並且帶著她一直成長,她把珂賽特視為掌上明珠,當他得知馬瑞斯之後,為了讓珂賽特幸福,他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革命戰線的虎口,救回了馬瑞斯,為了珂賽特的名聲,他放棄了跟他們一起生活,選擇了一個教堂,沒能看到女兒結婚,孤獨而死。雖然電影圓滿了結局,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是孤獨而死。他幫助被馬車壓住的人,他承認自己是冉阿讓救回那個無辜的人,他與賈納兒決斗爭取三天時間等等。我看到了冉阿讓的改變,我看到了他一次次為被人做出的努力,他無私偉大,直到死,他想到的僅僅是自己能不能上天堂。芳汀的形象浮現出來,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其實是他自己對於自己的安慰。
第七個片段,馬瑞斯。
馬瑞斯是一個年輕帥氣的人物,他的幸福是在很多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實現的。這也說明了幸福的來之不易,以及悲慘世界裡面的悲情人物,大多都太孤獨。他最感動我的就是朋友都犧牲後,他來到那個亂糟糟的戰場,看著傢具和鮮血,以及混亂的一切。他的歌聲裡面除了對朋友的哀悼以及內心的痛苦,還有堅定的決心和視死如歸的豪情。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形象。
第八個片段,革命。
率領革命的小夥子們一個個都是血氣方剛,激情盎然。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而戰,但是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我很感動於頗帶喜劇色彩的那段路障,人們紛紛丟下自己的傢具作為路障,這是最快捷最簡單的方式設置路障,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捨得扔下自己的傢具,不是每個人都是熱血的實踐者,更多的是觀望,觀望結果,順從於結果。他們為了革命而犧牲,為了革命無怨無悔。這裡面有窮人,有富人,但是他們目標一致,心一致,他們沒有了貧與富的區別,他們有的僅僅是一致的決心和鬥志。
第九個片段,小男孩。
從他的開場便顯示出他的精明能幹,小小少年,成熟而勇敢,當他迎著敵人毫無畏懼的高歌,走在所有革命著的最前面,用激昂的歌聲對敵人送上最具諷刺的唾棄。一槍,嚇不倒他,再一槍,還是打不到他的意志,終於,最後一槍直接擊穿胸口,小男孩應聲倒下,睜開的雙眼,面不改色的表情,他在看著,在等待著他們的勝利!
第十個片段,賈納爾。
他把逮捕冉阿讓作為他的目標。直到最後自殺,他僅僅認為這是自己對自己的褻瀆,卻不曾想過,他已經具備了良心的判斷。他的愚忠是致死的毒葯。他兩次站到屋頂邊緣高歌,第一次的歌聲裡面,他發誓逮捕冉阿讓,並誓死忠誠。第二次的歌唱,聲音裡面很矛盾,糾結著自己的行為和自己一直以來堅守的目標。最後無法逃離內心的煎熬,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自殺。他沒有弄清自己,沒有弄清自己的周圍,他不應該被感動,他不應該猶豫,因為他不懂得轉變,不懂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必須做的。總是以一成不變的觀點審視一切。
那些容易別忽略的場景。
當冉阿讓背著馬瑞斯從骯臟不堪的下水道裡面出來,賈納爾正站在出口出等待著他們。一個在下水道裡面,只能清晰的看到堅定的眼神和泛紅的嘴唇,一個高大而權威,站在出口處以審判者的姿態向下看著。冉阿讓祈求他往下看,祈求他的憐憫,但是他的眼神裡面,卻是那麼冷酷。
妓女們的表情。電影中,妓女那段,她們的臉色全是慘白,凸顯出她們如同行屍走肉,喪失靈魂的軀殼。
芳汀臨時前乾裂的嘴唇以及她紅腫的眼睛,直到死前夢到自己的女兒,在電影中,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兒,在生命最後一刻,想像女兒的身影。
革命者中一個年輕人的父親,他坐上馬車看著馬車的窗外,一臉的愁苦和無奈。
領導者麻木的表情,以及對待苦命人時誇張的張揚和血腥。
芳汀被驅逐時市長的故作鎮定。
革命的歌聲飄盪於影片的最後等等。
總之,這是一部很宏大而唯美的電影,影片中有很多的畫面和場景一時間不能一 一道來,每次回憶都會有新的畫面令你感動。盡管音樂劇的形式有點不太適應,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時間的關系我也不想再啰嗦什麼。
如果你想欣賞一部優秀的電影,我推薦《悲慘世界》。

❹ 娼妓古今中外都盛行,為什麼中國不實行

這是歷史原因決定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面這並不是積極的一種行為。所以立法上對其定性也不鼓勵,而且屬於違法行為。

❺ 荷加斯的《妓女生涯》《文明結婚》主要的繪畫內容與繪畫特點是什麼

荷加斯作為一個具有民主意識的畫家,曾受到法國啟蒙主義者狄德羅等人的影響。他關心社會和面向人民群眾,企圖以繪畫為工具,揭露社會生活中丑惡的東西,宣傳倫理道德觀念。1732年左右他創作了第一套油畫組畫《妓女生涯》(共8幅),後又復製成銅版畫。1743年~1745年又完成了《文明結婚》(共6幅)油畫組畫。這套作品通過一個資產階級小姐和一個沒落貴族的兒子之間的不幸婚姻,來反映當時英國社會的一些情況,即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對貴族的身份仍然十分羨慕,往往想利用子女的買賣式的婚姻來實現個人的目的。

《文明結婚》荷加斯 英國

❻ sexual pistol 簡介

四個英國青年—John Lydon, Steve Jones, Paul Cook以及Glen Matlock在六十年代末,組成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龐克樂團:『Sex Pistols性手槍』!在適逢英國經濟風暴、失業狂潮的七十年代,『性手槍』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兩年,卻如同排山倒海的龍卷風一般席捲全英,甚而影響到全球,至今只要一提到龐克音樂/文化,馬上就聯想到『性手槍』。打著反叛、顛覆旗幟的龐克音樂,有些人視之為洪水猛獸;另有些人(特別是藍領階級及青少年)則將之奉為圭臬。『性手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他們以英國社會低層的角度,狠狠地批判當權者及資產階級;再加上原始粗糙卻具生命原動力甚至有暴力傾向的表演方式,以及崇尚虛無主義、高唱無政府失序混亂狀態的內容,因此雖然在當時被禁,卻依然在地下形成一股勢不可擋革命潮流。
在多年後的今天看來,『性手槍』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搖滾樂的批判性、原創性與獨立性發揚光大並將之傳承下去,帶起以反叛為精神的龐克文化,造就了後世大量以獨立精神的地下非主流樂團。

1977年12月,一個星期日的午夜,紐約。電視上正在播放的是對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的訪談,節目的名字叫「我們的城市怎麼了?」。席德的單曲《我的路》(My Way)被拿來作為開場白,主持人被歌曲逗得坐不下來,席德則笑得最厲害——「真他媽的不錯,是不是?」。節目的形式是讓觀眾打電話進來提問,由我們的朋克明星作答,電話鈴鈴鈴地響個不停。第一個電話打進來,這個自稱大學教授的人說:「60年代,那些搖滾明星看起來都像是畸形;70年代,這些人就像是妖怪,怎麼……」席德惡狠狠地打斷他的話:「掛電話吧,跟你自己說去,你這個婊子。」——這就是答案。

下一個電話來自一個文化水平沒那麼高的人,一上來直接就針對主持人:「為什麼你們要做這么一個節目,什麼……」席德再一次搶先回答:「跟你自己說去吧,變態!」席德大聲打了一個嗝,分貝足以超過協和式飛機,然後他坐回來,用手胡亂搓搓頭發,對著鏡頭做鬼臉——席德現在終於放鬆了(節目開場前,電視台的人把一束俗氣的假花擺在席德面前,席德試圖拿掉它們。工作人員沒好氣地說,「是因為它們幹了嗎?是嗎?」結果席德把它們泡在了一個大水罐里)。

這種狀況持續了1個小時,觀眾提的都是些帶侮辱性或很荒謬的問題,席德就一個個報以惡狠狠的回答。

黎明之前

1957年5月10日,一個叫約翰·西蒙·里奇(John Simon Ritchie)的孩子——即日後的席德·維瑟斯,出生在倫敦,沒過多久父親就丟下這對孤兒寡母一走了之。母親安妮窮困潦倒,不得已帶著孩子來到地中海上一個西班牙屬小島——依比沙(Ibiza),和她的朋友們一直住到1965年。這樣也就沒什麼可驚訝的了,他的成長環境自然與眾不同,身處母親形形色色的朋友當中,他最早學會的是用西班牙語大聲賭咒發誓。安妮則頻繁地換工作,她最固定的工作就是販賣大麻,她被強尼·諾頓(Johnny Rotten)稱為「古怪的嬉皮士」。

席德八歲時母子二人回到倫敦。為了給自己和孩子找到一個棲身之地,安妮聽信了朋友的話,以為假裝吸毒成癮就能被救濟有房子住,結果假戲成真,自己被毒品搞得神魂顛倒,孩子也被放任得越來越野。可也就在這個時期,安妮再婚嫁給了一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這個視席德如己出的好父親在結婚的同年就去世了——如果他可以活得久一點沒准會教育出一個不一樣的席德,誰知道呢?

到了席德十幾歲的時候,安妮再也管不了他了。他深愛音樂,崇拜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T-Rex,模仿偶像穿著誇張、女性化的衣服,行為越來越過激和古怪。Sid Vicious這個名字前半部分得自朋友約翰·萊頓(John Lydon,即強尼·諾頓)的寵物鼠(席德不喜歡這個名字),後半部得自盧·里德(Lou Reed)的一首歌。他們兩人和其他一幫人自稱「約翰斯」(Johns),經常出沒於倫敦國王大道的一家時尚服裝商店,店主叫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一個嗅覺靈敏的時尚人物。當1975年麥克拉倫邀請約翰·萊頓參加他組建的「性手槍」(Sex Pistols)時,席德決定組建一個自己的樂隊——「傳奇之花」(The Flowers Of Romance)。雖然樂隊里也出了像後來「偽裝者」(Pretenders)里的克雷西·海德(Chrissie Hynde)這樣的明星,可樂隊本身卻總浮不出水面。之後席德還參加過「蘇西克斯和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樂隊,做鼓手。當「性手槍」漸漸受人關注時,他就做了「性手槍」最狂熱的追隨者。

1977年2月,約翰把他介紹進樂隊填補離隊的貝斯手空缺。他的推薦理由是席德招人「喜愛」的性格和漂亮的長相。這時「性手槍」剛剛做了那期著名的電視「罵人節目」,一下子名聲大震。讓名聲和聚光燈沖昏了腦袋的席德馬上答應下來,一周後他學會了彈貝斯。事實上,席德根本對音樂一竅不通,錄音時的貝斯部分都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Steve Jones)包辦的,而做現場表演時他的擴音器通常是關著的。他曾向「摩托頭」(Motorhead)的萊米·凱爾密斯特(Lemmy Kilmister)請教過,據萊米講,席德是個無可救葯的學生。

1977年初,前「紐約妞」(New York Dolls)的強尼·桑德斯(Johnny Thunders)帶著他的樂隊來倫敦「淘金」,隨隊還帶來了一個年輕的「骨肉皮」——南茜·勞拉·斯龐根(Nancy Laura Spungen)。南茜1958年2月27日生於費城,一出生就患有黃疸病,之後麻煩就沒斷過。因為她哭得太厲害,3個月大就第一次服用鎮定劑;4歲的時候看了第一個精神病醫生;13歲時第一次吸毒,到了15歲她被診斷為患有精神分裂症……

南茜來倫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和「性手槍」上床。首先她盯上了強尼·諾頓,但被他拒絕了;然後是吉他手史蒂夫·瓊斯,很快也被甩了;席德是她的第三選擇。沒過多久,南茜和她的毒品一起就把席德搞得神魂顛倒,隊友們都拿他沒辦法。他們的美國「災難」之行中,在舊金山,席德用貝斯砸了台下一個觀眾的腦袋;在達拉斯,他在自己的前胸劃上「Gimme A Fix」(快看我),把自己割得傷痕累累,血從他的臉和前胸一直流到他的黑牛仔褲,他揭開手臂上的綳帶扔向觀眾,把原來的傷口弄得更深的同時露出滿足的微笑;去舊金山的路上,一個卡車司機把點著的煙頭摁在自己手上向他挑釁,席德就用一把刀割開自己的手,同時平靜地繼續吃午飯。

和南茜在一起的日子,席德的角色在紳士和野獸間來回擺盪。南茜生病時,他像保姆一樣喂她吃飯,每天向她母親匯報她的健康情況。南茜的母親回憶,打電話時席德顯得有禮貌又害羞。當他們兩人訪問斯龐根家族費城的家時,席德很隨和,充滿孩子氣。可另外一些時候,席德會虐待、毆打南茜,南茜也向母親承認身上的傷是席德造成的。

1978年1月樂隊解散後,席德來到美國,南茜安排他在堪薩斯和費城做獨唱演出,給他定個人發展計劃,由於席德自己缺乏信心,最終不了了之,他做個大明星的美夢註定無法實現。席德演唱時模仿強尼·羅頓,只得到一片噓聲。他註定只是一個追隨者,永遠不會是一個領導者,強尼的影子和南茜的控制讓他始終活在別人的陰影里。到那時為止,席德個人事業最大的成功應該是那首《我的路》(我聽過的、最搞笑的歌),歌曲是和前隊友史蒂夫·瓊斯一同在巴黎錄制的,一舉一動都在南茜的控制之下,她儼然成了席德的保護人,席德像依賴母親一樣依賴她。到了1978年底,這對不開心的情人之間,靠著毒品維持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和危險,不過至少他們還是相愛的。

黑夜之後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切爾西飯店,可能已經輝煌不再,但它一直是一個受人崇敬的神秘聖地,一個先鋒人物們偏愛的天堂,一個搖滾明星世界巡演途中首選的落腳點——馬克·吐溫曾經在此停留,還有尤金·奧尼爾、簡·方達、迪倫·托馬斯和鮑勃·迪倫(他第一個孩子出生在這兒),然後是搖滾樂隊「傑佛遜飛船」和「感恩而死」。這里的逸聞趣事多得數不過來,最轟動的應該就是1978年10月12日的謀殺案了。席德被指控謀殺女友而入獄,麥克拉倫請求「維京」和「華納」兩個唱片公司為席德出5萬美元的保釋金,他保證要為席德出一張唱片,並且至少可以賺到10萬塊。「維京」很快匯款過來,席德被保釋出來。在宣布了「性手槍」將用一張聖誕專輯來慶祝席德的回歸後,麥克拉倫在他的商店裡開始出售新款T恤衫,上面印著「我還活著,她死了,我是你的」。

母親擔心他再出事,就飛去美國照顧他。她為席德提供毒品,然後看著他注射進去,自己才放心去睡覺——這就是席德的母親,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一個用毒品照顧孩子的母親。

席德在給南茜母親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一直知道我們將死在同樣的地方,我們希望死在彼此的懷抱里,每當想到這些我就忍不住要哭。我向她發過誓,如果她出了意外我也不活了,她也發了同樣的誓。這是我對我的愛最後的承諾。」席德的朋友推測是毒品販子圖財害命殺了南茜——當晚曾有2個毒品販子進過他們的房間——可回頭看一看,南茜曾經多次試圖自殺,她母親可以輕易地設想當時的情景,南茜很有可能刺激席德殺了她,以便結束自己的痛苦,並且證明他對她的愛。

有一天晚上,飯店侍者目瞪口呆地發現渾身濕漉漉的席德揮舞著小刀割自己的手臂,同時尖叫著說:「我要和南茜在一起!」12月,因為和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兄弟托德(Todd)在夜總會打架,他再次被捕。麥克拉倫這次有點兒猶豫不決,他覺得這是席德遠離毒品的好機會,不過最後還是出錢再次把他保釋出來,這是1979年2月1日。

當晚,席德在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和朋友們慶祝自己重獲自由,近2個月沒碰過毒品的他這次想讓自己好好享受一下,對不良反應他根本沒在意。午夜過後,恢復過來的席德,又用了在母親的錢包里找到的毒品。第二天母親發現兒子因為吸毒過量死在了床上。在他的護照里發現了一張字條:「我們有死亡契約,我必須守約,請把我埋葬在我愛的人身邊,連同我的皮夾克、牛仔褲和摩托靴。再見!」發狂的安妮拚命給南茜的母親德伯拉·斯龐根(Deborah Spungen)打電話,問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同她的女兒合葬,德伯拉驚訝地拒絕了。可這是席德最後的心願,於是他火葬後幾天的一個晚上,安妮悄悄爬進賓州的「大衛王猶太公墓(King David Jewish Cemetery)」,把兒子的骨灰撒在了南茜的墳墓周圍。

席德究竟是死於自殺還是意外我們無從考證,談起這些安妮也只會淡然一笑,然後遞上一張小紙條,標題是「南茜」,上面席德潦草地寫著:「我的小女孩,你所有恐懼都逃不出我的雙眼,擁你入我臂彎帶來欣喜無限,曾吻去你的淚水,但現在你人已不在,除了痛苦只剩空虛一片,如果不能為你而活,人生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歌迷都認為席德的死是朋克精神的終極表現,是他甘心成為朋克運動犧牲品的標志。他的魅力可以和詹姆斯·迪恩與瑪麗蓮·夢露相比,而事實上他們都是失敗者,是社會的犧牲品,這種死亡毫無光榮可言。

一張叫做,《席德演唱》(Sid Sings)的獨唱專輯在他死後由維京唱片公司出版,收錄了《大家來吧》(C'Mon Everybody)、《別的東西》(Something Else)等歌曲,當然還有翻唱自保羅·安卡(Paul Anka)和富蘭克·西納楚(Frank Sinatra)的《我的路》。1986年亞歷克斯·考克斯(Alex Cox)導演了電影《席德和南茜》(Sid and Nancy)。強尼·諾頓評價道:「表演席德的傢伙還不錯,但也只是一種舞台表演,和真人比差遠了。」真人?那「真人」又是怎樣的呢?即使是席德的朋友和熟識的人對他的回憶也是相互矛盾的——遲鈍,聰明但不善表達,敏感,有破壞性,善良,暴躁,被動,還有暴力——最統一的形容詞應該就是「麻煩」了。

「有的人喜愛他,有的人認為他是妖怪,但是真正的惡人通常看起來和正常人一樣。」考克斯說,「我想電影把席德和南茜浪漫化了,但並不是要贊揚他們,因為這里毫無光榮可言。」電影里有一個細節——在媽媽到來之前,席德拚命地把南茜弄亂的房間整理干凈,因為他為南茜的不修邊幅感到害羞。

席德死後,南茜的母親在為女兒出的書《我不願如此生活》(And I Don't Want to Live This Life)里寫道:「(席德死了)噩夢終於結束了,我們要搬到別處住——那裡的房間南茜沒有住過,椅子她也沒有坐過,到那時我要為我的寶貝女兒真正痛哭一場。我和她父親要為吸毒的孩子建立一個基金,這對於南茜來說太晚了,但可以給其他類似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個希望。」她還相信席德不是兇手,「我把席德當成是一個夥伴,我認識他很久了,他一直是一個舊派的人。我對所有發生的事都不會發表看法,因為這與我和他無關,他只是被人操縱了——這才是所有的問題。席德不會殺南茜,絕對不可能。」

除了南茜母親的書,還有很多關於席德的書。1992年由凱斯·貝特森(Keith Bateson)和艾倫·帕克(Alan Parker)合著的《席德·維瑟斯的生與死》(Sid Vicious: The Life and Death of Sid Vicious);2003年馬爾科姆·巴特(Malcolm Butt)的《搖滾明星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 Rock 'n' Roll Star);最新的是艾倫·帕克獨立完成的《生命飛逝》(To Fast To Live),今年4月15日出版。

今年是席德去世25周年。這么多年來,人們一直喋喋不休地爭論他的行為和愛情,謀殺和自殺。席德註定會一直給我們「搗亂」下去,過去、現在還有將來很久……

建議你去看一部根據上述真實故事拍攝的電影
中文名稱:席德與南茜
英文名稱:Sid & Nancy
別名:崩之戀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86年08月29日
電影導演:亞歷克斯·考克斯 Alex Cox
電影演員:
加里·奧爾德曼 Chloe Webb 大衛·海曼 Debby Bishop Andrew Schofield (I) 埃克桑達·伯克利 派瑞·本森 Tony London 山迪·巴朗 西·理查森
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用電驢下,網址是
http://lib.verycd.com/2004/12/09/0000029898.html

❼ 《羊脂球》簡介是什麼

《羊脂球》簡介: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攻佔了魯昂城,有十個人同坐一輛馬車出逃。這十個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分別是臭名昭著的奸商鳥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資產階級、省議會議員卡雷·拉馬東夫婦;省議會議員貝爾·德·布雷維爾伯爵夫婦;兩個修女;民主黨人科爾尼代和一個綽號叫「羊脂球」的妓女。前面三對夫婦離開魯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計劃和目的卻是一致的—這三對夫婦都不會回魯昂了。十個人中最沒有地位的是「羊脂球」。

在馬車上,幾位有身份的闊太太得知了羊脂球身份後,對羊脂球的態度很是惡劣,她們悄聲辱罵羊脂球是賣淫婦、是婊子、是社會的恥辱。而這些闊太太的丈夫們則用一種看不起窮人的口吻大談特談金錢、吃喝。馬車在路上顛簸了大半天的光景,車上所有的人都餓了,只有羊脂球帶了可供自己三天的食物。羊脂球很大方地邀請車上所有的人都來分享她的食物,完全不計較先前這些有錢人對自己的不敬。很快籃子里的食物都被瓜分光了,人們都擺脫了飢餓的困擾,於是人們對羊脂球的態度像肚子一樣發生了變化。先前的蔑視變成了親昵,辱罵也變成了誇獎。

馬車繼續前行來到了托特鎮,這里也被普魯士軍隊侵佔了,普魯士軍官扣下了馬車,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過夜。羊脂球面對侵略者的無恥要求斷然拒絕了,於是同行的一車人都扣留了下來。除了羊脂球外其餘的人都急壞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九個人想盡了辦法、施展了種種陰謀想迫使羊脂球就範。最後還是老修女的「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觸怒天主」的宗教說教產生了相當好的效果,羊脂球為了大家的利益犧牲了自己。普魯士軍官的淫慾得到了滿足,第二天就放行了。但大家非但不感激這位可憐的姑娘,反而還避而遠之,之前的贊美和親近又變成了最初的鄙視和唾棄。這一次,大家各自准備了豐富的食物.唯獨羊脂球沒有來得及准備。馬車繼續前行,車上的人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大口地嚼著,只有羊脂球縮在車的角落裡受凍挨餓,在科爾尼代的「馬賽曲」中嗚咽。

❽ 為什麼說南方周末是漢奸

思想深度不能說明這個周刊有多好多好,但是你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以社會前行領路人自居,樹立某些公眾知識分子偶像(現在一個一個被證明了那些都是什麼東西)就沒意思了,
南方系佔了發展早的便宜,人民日報和新華系也不爭氣,某些政府行為損害了公信力,直接讓我們覺著這些傳統印象中的官媒也不客觀,最客觀的就是看看以前南方系大加追捧,樹立的典型現在都是什麼德行了,
這個我不好講,可以自己去找下,不管怎麼樣,兼聽則明,不能只相信一家之言,多看看不同的報道吧

❾ 羊脂球的主要內容或者精彩片段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攻佔了魯昂城,有十個人同坐一輛馬車出逃。這十個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分別是臭名昭著的奸商鳥先生和他的太太;大資產階級、省議會議員卡雷·拉馬東夫婦;省議會議員貝爾·德·布雷維爾伯爵夫婦;兩個修女;民主黨人科爾尼代和一個綽號叫「羊脂球」的妓女。

前面三對夫婦離開魯昂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計劃和目的卻是一致的—這三對夫婦都不會回魯昂了。十個人中最沒有地位的是「羊脂球」。

在馬車上,幾位有身份的闊太太得知了羊脂球身份後,對羊脂球的態度很是惡劣,她們悄聲辱罵羊脂球是賣淫婦、是婊子、是社會的恥辱。

而這些闊太太的丈夫們則用一種看不起窮人的口吻大談特談金錢、吃喝。馬車在路上顛簸了大半天的光景,車上所有的人都餓了,只有羊脂球帶了可供自己三天的食物。羊脂球很大方地邀請車上所有的人都來分享她的食物,完全不計較先前這些有錢人對自己的不敬。

很快籃子里的食物都被瓜分光了,人們都擺脫了飢餓的困擾,於是人們對羊脂球的態度像肚子一樣發生了變化。先前的蔑視變成了親昵,辱罵也變成了誇獎。

馬車繼續前行來到了托特鎮,這里也被普魯士軍隊侵佔了,普魯士軍官扣下了馬車,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過夜。羊脂球面對侵略者的無恥要求斷然拒絕了,於是同行的一車人都扣留了下來。

除了羊脂球外其餘的人都急壞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九個人想盡了辦法、施展了種種陰謀想迫使羊脂球就範。最後還是老修女的「只要用意是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觸怒天主」的宗教說教產生了相當好的效果,羊脂球為了大家的利益犧牲了自己。

普魯士軍官的淫慾得到了滿足,第二天就放行了。但大家非但不感激這位可憐的姑娘,反而還避而遠之,之前的贊美和親近又變成了最初的鄙視和唾棄。

這一次,大家各自准備了豐富的食物.唯獨羊脂球沒有來得及准備。馬車繼續前行,車上的人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大口地嚼著,只有羊脂球縮在車的角落裡受凍挨餓,在科爾尼代的「馬賽曲」中嗚咽。

(9)資產階級的婊子神馬電影擴展閱讀:

《羊脂球》這部作品構思的獨特性以及結構的精緻性,主要表現在作家採取了他在短篇創作上的一貫手法——以小見大,在有限的篇幅里傳達出無限的意味深長的思想。作家把社會大舞台搬到了一輛狹窄的馬車里,在空間上進行了濃縮;整個故事在六天里發生發展、結束,在時間上也進行了濃縮。

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從政界到商界到宗教再到社會底層法網人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愛國表演」,一輛馬車儼然是一個小社會。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莫泊桑的構思是奇巧的。

在十九世紀後期,盡管現實主義作家們關注現實、批判現實,在文學創作上提倡真實的描寫,但在描寫對象上部分作家關注的仍是社會上層階級或是中產階級,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資產階級尤其是貧苦大眾作為作品主角的作家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