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看待電影母語結局
《母語》這部全員也沒超過十人直到結局也沒產生過劇烈沖突的電影,由秦嵐、汪裴、方中信主演,三個冷靜又獨立的人,一個本該幸福的家庭,最終兩個女人全部離開,一個是因為合約到了本就該離開,一個是認清了自己的理念毅然離開。
(1)要孩子這件事不能再拖了電影擴展閱讀
《母語》主要劇情:張磬(方中信 飾)和方韻(汪裴 飾)是一對常見兩地分居的夫婦,雖然事業小有成就,生活優渥,但是二人始終膝下無子,此事不僅令張磬的父母分外焦急,也令這對喜歡孩子的夫妻憂心忡忡。在好友的建議下,他們決定請人代孕生子。
經過幾次見面,他們最終選擇了美麗清秀的女孩李妍(秦嵐 飾)。李妍獨自來京闖盪,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依舊保持著本性的善良。
在張磬夫婦細心呵護下,李妍肚子里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在此期間,身為記者的方韻在地震災區收養了一名少數民族孤兒。兩個小生命的命運發生著改變,張磬、方韻、李妍三人的內心情感也在悄悄變化。
㈡ 如何看待家有兒女即將推出電影版這件事
《家有兒女》是一部陪伴我們成長的經典電視劇,在這部電視劇中,每一個角色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我們的成長,劇中的“爸爸媽媽”在慢慢變老,而當年的三個小孩,如今也成為了大人。
在得知《家有兒女》即將推出電影版以後,我的內心還是有些期待;畢竟在時隔多年以後,還能夠再次看到《家有兒女》相關的作品,不知道這次又將呈現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覺感受。
因此對於我個人而言,在得知《家有兒女》將拍攝影版時候,是一種喜憂參半的心情。
㈢ 給小孩播放電影,中間有段內容不適合小孩看,大概30秒,想要跳過這部分,怎麼解決
如果是在手機播放的按快進就行了,就會跳過不想看的,如果是用看電影的模式播放你可以中間穿插一些故事,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樣小孩就不會盯著電影看了,小孩往往都喜歡新鮮有趣的事情,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的。
㈣ 小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拖拉不認真怎麼辦
孩子做作業拖拉原因、解決辦法
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本來是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卻要花兩個小時甚至更多;有些孩子邊寫邊玩,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還有些沒有家長陪同就沒法按時完成作業等等……
拖拉會造成孩子們沒有時間觀念,作息不規律,學習生活紊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如果不加以重視和糾正,長大了工作也是拖拖拉拉,沒有效率。可見,孩子的教育不能只看成績,更要重視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當孩子做事拖拉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味地催促或責罵孩子,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孩子寫作業慢,有可能是因為他條理性差;也有可能因為基礎薄弱;還有可能是時間觀念差、注意力不集中、追求完美等等,我們一定要找到原因,對症下葯,看看您家孩子屬於哪一種?
一、條理性差--缺乏獨立能力
1、原因: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作業登記本沒有抄或者抄漏,只能依賴父母下班回家問好了才匆忙開始寫;有些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文具准備不齊全,要用的時候才慌慌張張去找,一會削鉛筆,一會找橡皮擦,有些甚至還把課本或作業本都漏在學校,光是找課本都要半天,這樣寫作業當然慢啦。以上這些都是條理性差的典型案例,丟三拉四,不懂得規劃和合理安排。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責任全在於父母,可以說孩子的磨蹭都是父母一手包辦出來的。孩子每天穿衣戴帽收拾書包都由媽媽幫著完成,吃什麼喝什麼,根本不用操心,甚至連牙膏也不用擠,坐享其成。這種包辦恰恰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慢慢就養成依賴的習慣,孩子也覺得父母做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反正媽媽會幫我安排,我不用管了。
2、解決辦法:首先我們要把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讓他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掃地、倒垃圾、整理房間等。除了要耐心教導外,我們還要抑制住代勞的沖動,孩子學習做事都是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學會,正所謂熟能生巧。另外,我們還要允許孩子做不好、做得慢,孩子有進步後,要及時表揚鼓勵,當他慢慢學會穿衣、吃飯、收拾整理,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做其他事也自然會利索起來。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按時完成作業是學生最基本的要求,上課認真聽講做好作業登記,寫完作業後把各科課本用文件袋分類好裝進書包,為第二天上學做好准備,如果孩子做事沒有條理性,我們教他將做的事情列個清單,要按事情的輕重緩急分出先後,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做事有條不紊的習慣。
二、追求完美--橡皮綜合症
1、原因:有些孩子學習很認真,成績也很好,就是寫作業特別慢,寫生字時如果有一個字沒寫好,就用橡皮擦了重寫,倘若感覺還是不好,就會繼續擦繼續寫,甚至覺得不行,還會撕掉這一頁,重新再寫。原本半小時的作業,經常要寫2個小時,為了追求完美而不停地重復,會浪費很多時間,寫作業變得拖拉起來。
這些追求完美的孩子們,其實都是父母無意中訓練出來的。要糾正孩子的這個毛病,我們自身不要過分追求完美,媽媽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我們自身就要求完美,那麼對孩子的要求也很高,這樣的話,孩子寫作業不是慢就是對學習感到害怕。
2、解決辦法:有些孩子會苛求自己的學習,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剛接觸作業會格外認真,總覺得自己沒寫好,一遍遍地重復。我們要和孩子交流,了解為什麼不滿意,引導他不要追求完美,等作業完成後,再拿另一個本子反復練習。
還有些孩子喜歡用橡皮不斷地擦來擦去,心理學上稱之為「橡皮綜合症」,原因是孩子學習壓力大,心情焦慮,怕出錯,對自己要求過高,或者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造成的。對於這類孩子,父母不要過多指責,也不要用打罵來強行糾正,可以使用肯定表揚的手段來訓練。在家寫作業盡量少用或不用橡皮,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准確寫好就及時表揚和鼓勵,經過一段時間的脫敏訓練,孩子依賴橡皮的壞習慣就會逐漸得到糾正。
三、學習基礎差--學習有困難,對學習不感興趣
1、原因:有些孩子是因為基礎薄弱,沒有聽懂老師所講的內容,所以寫作業的時候就會遇到一些難題,這個字不認識,那道題也不理解,速度自然也就慢了。還有些孩子放學回來,扔下書包就出去玩,或者拿著電視遙控不放,作業能拖就拖,直到不得矣時,才隨便應付,玩得時候動作很快,寫的時候就磨磨蹭蹭。如果您孩子屬於這種類型,那麼真正解決的不是磨蹭的問題,而是怎麼輔導孩子,彌補知識上的缺陷,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2、解決辦法: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我們教孩子先做其他題目,最後再做不會的部分,這樣就可以節省問來問去的時間,也不會打斷孩子寫作業的專注。對於孩子不懂的題目,我們要給孩子指導,指導不是讓父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弄清楚孩子到底哪裡不會,然後給孩子補上不懂的知識,啟發孩子思考,只有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孩子學習進度跟上了,速度自然也快了。
孩子喜歡玩不願意寫作業,在他看來,學習很難,記不住,弄不懂,但是玩很簡單。這種情況我們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先和孩子交流一下,看看哪裡出問題。如果沒聽懂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我們就針對性的給他補補課;如果記不住我們幫他掌握記憶的方法;如果只是覺得很累,我們幫他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
我們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調動他的積極性,例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某一項作業,我們就獎勵一個小星星,集齊10個星星,可以滿足孩子一個願望,這個願意可以是看一場電影,買一本喜歡的書,吃一頓麥當勞等等。對於孩子取得的小進步,我們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四、故意磨蹭--被逼無奈
1、原因:這是一種主觀性的磨蹭,很多孩子都屬於這種類型。怎麼被逼無奈?被誰逼的呢?當然是爸爸媽媽!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外,家長迫不及待地又增加了作業,孩子心想:我為什麼要快點寫,反正寫完了還有,都沒時間玩,我還不如慢點寫,邊寫邊玩。父母沒想到吧,磨蹭竟然也成了孩子的一項對策。
這種磨蹭的方式恐怕是最讓我們頭疼的,因為他並不是快不起來,而是根本就不想快。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用大發雷霆,也沒必要用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因為帶有這種思想的孩子,往往已經有了逆反心理,如果我們粗暴對待,反而會適得其反。
2、解決辦法:建議家長們不要再給孩子額外增加作業了,孩子按時按質完成,要留點時間給孩子去自由支配,玩一下玩具,看一會課外書,出去散散步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養成這樣的習慣後,孩子會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因為早寫完就有很多時間玩了。否則,孩子開始會有意識的慢,久而久之,漸漸地養成習慣,就真得變成磨蹭的壞習慣了。
五、時間觀念差--不會管理時間
1、原因:這種情況存在的最多,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對時間也就沒有概念,寫作業、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首先要改掉愛睡懶覺的壞習慣,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然後讓孩子學會合理利用時間,教他制訂學習計劃,《中庸》里提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可見做計劃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有規律地生活和學習。如果能堅持三個月以上,你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做事有效率的人。
「該寫作業了」「到練琴時間了」「該洗澡了!」您在家裡是不是也經常這樣提醒和催促孩子,如果家長總是習慣什麼都替孩子想好、安排好,那孩子就很難有時間觀念。因此,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你就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如果你讓孩子成為時間的奴隸,就一分一秒都替他安排好,我想在座的家長一定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2、解決辦法:我們可以寓教於樂,用游戲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比如以五分鍾為限,用鬧鍾計時,和孩子比賽收拾玩具;或者把作業當成考試,設定考試時間,讓孩子產生一種緊迫感,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體驗到成就感,久而久之,速度也就提高了。
建議家長每天給孩子做一分鍾專項訓練,例如一分鍾口算、一分鍾漢字訓練、一分鍾寫數字等。通過以上的訓練能夠讓孩子了解到時間的寶貴,一分鍾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寫字速度和做題速度。訓練時以1分鍾為一組,每天練二到三組,還要注意記錄孩子的成績,並進行對比。
六、注意力不集中--無關動作多
1、原因:有些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因為他的注意力不太集中,任何一件小事、一個毫不相乾的小東西的都吸引他的注意。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東張西望,一會玩橡皮,一會咬手指,一會削鉛筆,這樣的寫法怎麼能快起來?
這個屬於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注意力的穩定性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延長的,一般來說:2-3歲時,專注時間是10-12分鍾;5-6歲時是12-15分鍾;7-10歲時是20分鍾;10-12歲是25分鍾,12歲以上是30分鍾。低年級的孩子由於年齡較小,他們的注意力時間一般在15-20分鍾左右,如果讓他們連續做作業超過20分鍾,他們就會走神,如果寫一個字走神5分鍾,作業當然就拖拖拉拉了。
2、解決辦法:面對注意力分散而拖拉的孩子,我們需要幫助他強化自我控制能力,減少外界事物對他的吸引,盡量給他一個安靜簡潔的環境,尤其是書桌,准備好所有要用到的文具,但不要堆放玩具這些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孩子學習的環境還要安靜,不要在孩子學習時,中途為了關心孩子,又為孩子送水果,倒水,這其實也是在干擾孩子。
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當天的作業量,然後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必須完成,如完成得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果作業太多,可以把作業分成兩個或三個階段。如第一次規定做15分鍾,休息一會,然後再做15分鍾,再休息。當孩子的注意力提升之後,往後所定時間就可以慢慢延長,等養成高度集中學習的好習慣時就不用再分割時間了。
七、協調性差--感統失調
1、原因:孩子磨蹭的原因除了以上的原因,還有可能是生理方面的。現在的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家長都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兒童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育的過程中都被人為破壞。兒童該爬的時候沒爬,日後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口腔肌肉缺乏鍛煉,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差。獨生子女出現感覺統合障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運動、缺乏游戲、缺乏大自然的熏陶。
2、解決辦法:有些孩子很聰明,思維很活躍,但是表達和書寫就很慢,經常寫錯字、漏寫等,這些都屬於思維和手不能同步,這些孩子普遍不善於交流,有些說話還會有口吃現象,我們平時多鼓勵孩子跟別人交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讀寫能力。
還有些孩子寫字歪歪扭扭,寫字出格,或者看錯字,把朋友寫成明友等,這些屬於手眼不協調,所以寫作業很費勁,總是挨老師和家長的批評,久而久之就會討厭甚至恐懼寫作業,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和老師要互相配合,採用正確的方法指導孩子,不要一味地埋怨批評。
㈤ 最近發現十六歲兒子看不健康的視頻,我該怎麼引導他,和他談這件事
摘要 1.既不要放任,也不要大驚小怪:
㈥ 當孩子要錢時,父母的哪3個不明智做法,可能會影響他一生
當孩子要錢時,父母的哪3個不明智做法,可能會影響他一生?
1、孩子需要錢,父母喊窮
我家沒有錢,一定不可以胡亂花錢,不必花錢如流水。大家養你不易,還需要供你念書,你可以不要辜負大家。家裡錢都用來讓你,你一定要學好劃算,在許多完全不貧苦的家庭環境中,父母也用到這般「喊窮」的方法教育孩子,來養成優良的消費習慣。這些話看起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金錢得來不易。可是這種做法最立即的危害便是讓孩子心裡喪失金錢產生的歸屬感。你一言一行針對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危害,假如一直回絕孩子,孩子有很有可能越來越怯懦、不自信,以至於和自身越來越遠。
㈦ 這個是不是父母教孩子最重要的一個能力
看點最近頻發的青少年自殺問題,暴露出青少年心理疏導的缺失,以及家庭親子關系的缺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究竟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角色?本文來自於心理學家、教育部心理學教指委委員賀嶺峰的分享。結合自身的育兒經歷和體悟,他認為,父母最重要的能力,恰恰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孩子未來將會面對很多問題,良好的親子關系將為他們提供一種可以托底的東西。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一土教育 (ID: etue)
文丨賀嶺峰 編丨喀戎
要站在未來看今天
今年是我學習心理學的第 32 個年頭,但是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所有的坑一個都不曾避免,做家長的所有痛苦、煩惱、迷茫,我一個都沒有錯過: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怎麼辦;
孩子總是忘記拿東西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受到霸凌怎麼辦……
我當時也有很多困惑,但我覺得學習心理學最大的好處是,它讓我在陷入問題當中的時候,經常能夠抽身出來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賀嶺峰在做分享
如今做學生不容易:
早晨 6 點起來「上班」,「上班」就是不停地完成作業,不停地被檢查,不停地被批評;
然後 4、5 點「下班」之後,還要夾著小包帶著晚上要「加班」的東西回家;
飯後繼續「加班」到 9、10 點鍾甚至更晚;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可能還要到其他「公司」去「兼職」……
這樣的「工作」一干就是 12 年,沒有任何可預見的即時收益。
家長告訴孩子這樣干 12 年是為了什麼,但說實話,學校、家長許諾給孩子的東西基本都沒法兌現。因為時代在變,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未來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子。今天的學校教育、課堂教育,孩子們的考試分數、文憑能帶給他們的東西保質期非常短。
家長和孩子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裡,如果家長現在給孩子畫一個圈,讓他們在這個圈裡好好努力,告訴孩子「將來你面對整個世界時,你就成功了」,但是孩子就這么努力了 12 年甚至更長時間之後,發現世界完全不是這樣,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那是特別可怕的。
所以,如果我們不跟孩子對接,只是站在自己的世界裡說:「爸爸媽媽希望為你選擇一個更好的面對未來的方式」,而這個方式都不能保證一定會對他有幫助,那還不如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長空間和機會。
我想提醒各位家長的是,我們誰都不知道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2030 年,這個世界上目前所存職業的 75% 可能會消失,還有一些職業會出現。
我們是給孩子提供未來的,不要站在今天看未來,未來誰都看不懂;我們應該站在未來看今天。
聊「廢話」是做家長最重要的一個能力
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幫助自己的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說「我和你說了多少遍了,讓你按時完成作業,讓你認真聽課,讓你怎麼樣等等」,把全部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絕大多數的孩子在目前的教育過程中是不斷遭受失敗或者挫折打擊的,這時,父母應該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對這些問題。家長既然做孩子的爸爸媽媽,就應該幫孩子撐著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孩子扛一點。
我們沒法改變今天的教育環境,至少讓孩子在自己所在的這個空間里相對安全,保護他們作為一個人、一個孩子成長的力量和能力。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將來的人要有六種能力: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會玩的能力和找到意義感的能力。
拿意義感來說,去年第一批「00 後」上大學了,北京大學做調查發現 30% 的北大新生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感,隨時准備死,要想活著就是打打游戲上上網等,如果這樣的日子沒法持續,人生也沒啥意思了。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面的 12 年都是為老師為爸爸媽媽活著,現在找不到個人生存的意義感了。
我的女兒從小喜歡畫畫,她的日語是看漫畫自學的,但是英語一直不好,現在日本學習動漫專業。這件事情,作為父親的我如今回頭看,我真沒覺得我幫了她什麼,但我做得唯一正確的事情就是沒有阻止她,唯一欣慰的是我可能沒有害她那麼多。
我其實是反對孩子學畫畫的,不是因為畫畫不好,而是我覺得畫畫很累,我不希望女兒那麼累。所以從小到大,我沒有給女兒報過任何繪畫班,但我所做的是:
沒有撕她的漫畫書,
沒有覺得她畫畫是不務正業,
沒有在她把家裡到處亂畫的時候去罵她打她,
沒有在老師告狀說「你女兒在自習課上畫畫」的時候,告誡她「你不要那麼囂張,不要當著老師的面兒畫畫」……
我從沒有阻止她。
現在來看,作為父母我唯一做得正確的事情,就是沒有阻止她,而畫畫有可能就是女兒的安身立命之本,或者說是她快樂的源泉。
不少父母都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過得快樂幸福,但又都有個問題:見不得孩子開心,孩子一開心,家長就特別不開心,什麼時候把孩子搞不開心了,家長就特別開心。這樣的家長,我們見得太多。
舉個例子,家長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玩游戲,玩得特別開心,家長會開心嗎?會跟他一起嗨嗎?家長也許會說:「誰讓你打游戲的?作業做完了嗎?趕緊關掉!」
孩子正玩在興頭上,突然關掉,他會開心嗎?於是他特別不開心地去做作業,然後家長就開心了:幸虧我今天回來得早,盯著他多做了一道題。
但是,家長這樣做,破壞的是親子關系,而親子關系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依託的關系。
這個關系被破壞了,孩子將來真遇到什麼事情,家長會撐不起來。因為孩子不會找家長訴說,家長想幫忙卻幫不上忙,那才是我們做家長的失敗。
舉個例子,年輕的女孩懷孕,同學、網友知道,老師、醫生知道,只有家長不知道,但這個時候最能幫孩子的人其實就是父母,可孩子最不想讓這件事被知道的人也是父母。
所以,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好好陪孩子玩,讓孩子感覺和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
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說廢話」,不要跟孩子都說有意義的話,諸如今天作業做得怎麼樣了,老師說了什麼……不要總說這些,讓孩子覺得和你聊天就是聊這些,沒法聊了。
要多聊廢話,比如「聽說你們班誰和誰談戀愛,現在怎麼樣了?」家長八卦一下,孩子就願意聊天了。
因為家長和孩子聊別人的時候,孩子內心是放鬆的,他們能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價值觀都說出來,這樣家長就會知道孩子目前在群體當中的困擾是什麼,關系是什麼,當前關注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家長通過聊天,間接影響到他。
我女兒現在日本學習,偶爾晚上打電話,我們一聊就聊三四個小時,基本上都是廢話,有用的話三五分鍾就聊完了。比如我女兒和我說,最近有幾個男生在追她,分別介紹下情況,問問我怎麼看。
我就和她講,我當年談戀愛的時候感受是什麼,現在過了幾十年回過頭來再看這件事,我又怎麼看。我會講我的故事,家長暴露自己越多,孩子暴露自己也會越多,這跟交朋友是一樣的,不要總想刺探人家隱私,而是要把自己的秘密和人家分享。
如果家長直接說你應該怎樣怎樣,那完了,孩子以後可能再不會和你聊了。所以,聊廢話才是做家長最重要的一個能力。
區分大小事件,「溫柔而堅定」
心理學上的態度叫「溫柔而堅定」,比如家長要知道一些細節的東西無所謂,比如孩子撒個謊、抄個作業、違反個紀律,我覺得都是小事兒。
但是來自生活當中最基本的一些規則,父母一定要堅持,不管你多想和她維持這個關系。
舉個例子,我女兒上初中的時候,有次周末要和同學(男生女生都有)一起去公園里玩,我很贊成,因為不能破壞孩子的人際關系。但是我內心也不放心,於是說好送女兒去,但我不進去,等孩子們玩得差不多了,我接女兒回家。
結果後來她打電話和我說,有個小夥伴過生日,晚上去他們家舉行生日派對,小夥伴們都去,她也很想去。我和女兒說「不行」,因為事先沒有約定。
她的小夥伴接過電話,輪流說服我,跟我談了 40 分鍾,我就說:「謝謝你們的邀請,明年如果你們再過生日,我可以讓她參加,等周一我可以讓她給你補一個生日禮物,但是這次不能參加。」
我態度一直很好,就是說這次不能參加。
為什麼呢?因為女孩出去約會是有一些基本規則的,其中一條就是約定在公共場合,地方應該由女生來決定,然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中間不能突然改變計劃,要知道這是風險因素之一。
我並不是說我女兒去參加生日會會怎樣,但是這是一個女孩保護自己的基本規則。
所以我女兒到現在都知道這件事,即約好去哪就去哪。這就是溫柔而堅定,如果家長認為這件事很重要,不管怎麼說,就是不行,態度可以很好,但不行就是不行。
父母拿捏這個東西很不容易,但是我的建議是區分這件事的大小,別發火。
但是至於成績之類的,就不像關乎人身安全這樣的問題那麼重要。
我女兒小學四年級期中考試時,考了 59 分回來讓我簽字,我問她你們班那個考的最好的是多少分,她說 100 分。
我和女兒說,「你知道你考 59 分意味著什麼么?在你接受的 12 年的基礎教育當中,你所經歷的考試有兩種,一種是選拔考試,類似於中考高考,你考多少分不重要,59 分算高還是低無所謂,關鍵取決於別人考的怎麼樣,你考 59 分,別人都在 58 分以下,你就有機會讀名校;
你考 59 分,人家考 95 分,對不起,你就回家幹活,這叫選拔考試。除了中考高考以外,所有的考試都叫診斷考試(測驗),即老師教了一個知識點,出一道題看看學生掌握得怎麼樣了。」
我接著說,「你這是期中考試,這半個學期學完了,老師出題看一下這半個學期你學的怎麼樣。你們班考 100 分的那個同學,意味著他根本沒必要參加這次考試,因為他沒有探測出任何問題,他白考了。
但你不一樣,你考59分意味著你查出自己有 41 分有問題的地方,你只要把這 41 分有問題的地方發現了、找到了、改過來,你就是這次考試的最大受益者。」
59 分有什麼了不起,關鍵是這個分數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孩子該怎麼面對它才是最重要的。
當孩子有一天長大了,到公司裡面去工作,他的領導同事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在乎他小學四年級有次考試考了 59 分還是 95 分。如果有人因為這件事傷害了親子關系,家長們還會覺得那個考試有那麼重要麼?
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們要陪他幫他,而不是打擊他、毀滅他。我們目前的基礎教育很多都是刷題、砸時間,這一定是有問題的,家長千萬不要捲入這個比拼時間的旋渦。
我們已經進入極其低效的學習模式了,我真的希望我們的家長幫幫我們的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減少學習時間,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是能夠幫助孩子的。
我們得把家庭變成學校課堂的不斷延伸。如果說那個教育模式不好,太低效了,會毀了這一代人,那麼保護這一代人,從父母做起。
本文來自於一土嘉年華中主題為「看見孩子,看見自己」的分享整理稿。主持人毛思翩是此念文化創始人,《生命·覺者》《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出品人毛思翩。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3500+篇優質文章
㈧ 電影《何以為家》引發哪些深思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從而引發了許多有關於生命的深思,具體如下:
1、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並不偉大:
在劇中,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對節目主持人說: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會將負面情緒強加給孩子,而孩子照單全收。劇中的父母認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應該感謝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
《何以為家》中,收留贊恩的單親媽媽沒有合法身份,還是拼盡全力帶著孩子爭取生存的機會,上班時候把他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沒錢買,就撿來別人剩下的大塊生日蛋糕給孩子慶生,也歡迎贊恩加入他們的生活,最走投無路的時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線。
3、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里終止:
贊恩是悲劇家庭的受害者,可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局裡,不懂如何去愛。
在贊恩的視角里,父母是惡人,房東也是惡人。但其實他們都沒想作惡,他們只是按照社會教給他們的方式生活。如果說,這個故事裡全是受害者,那悲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追究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悲劇在贊恩這里終止。
(8)要孩子這件事不能再拖了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
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㈨ 能推進些講訴孩子偷東西的影片嗎
電影不好找
推薦一篇文章
偷竊是一種可恥的犯罪行為,那如果是偷拿家裡的錢,還算偷盜嗎?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無知的孩子身上,為人家長的你又該怎麼班呢?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偷拿家裡錢這個行為與偷拿非親友關系的錢性質是不同的,這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偷竊。只要孩子沒有偷拿非親友關系的人的錢,就不必擔心孩子產生盜竊心理。
這兩天,有不少父母朋友問我,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怎麼辦?孩子做錯事撒謊怎麼應對。對此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偷拿家裡錢的問題的實質不在於「偷拿」和「撒謊」,而在於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思維方式。
首先,偷拿家裡的錢,或者偷拿親人的錢,與偷拿非親友關系的錢的性質是不一樣,這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偷竊。只要孩子沒有偷拿非親友關系的人的錢,就不必擔心孩子產生盜竊心理。這是一種簡單的「唯我」心理,一種單純的「利己主義」。這是孩子在沒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觀前的一種自發行為。
其次,孩子因為拿錢而撒謊,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騙,而是一種臨時的「應變」,這種應變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現實和承擔後果的勇氣和責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習慣,不以此為樂就不用過於擔心。
這個問題最令人擔心的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思維。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孩子這種行為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而在這種不好的傾向還在萌芽期的時候,正是我們給孩子樹立是非觀的絕好時機。
建議:
1。教育孩子時,要冷靜鄭重但是不可嚴厲,更不可打罵,讓孩子感到這件事情應該認真對待,但不要讓孩子感到強大的壓迫,以便孩子能夠接受我們的建議。
2。這個問題,孩子錯處有三,不該偷拿錢,不該撒謊,最主要的是「不擇手段」這種思維方式。為了保證教育效果,我們應該突出重點。告訴孩子最讓您生氣的不是撒謊,不是拿錢,而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想法,這種任性的、自私的、不計後果的想法是您不能容忍的。告訴他,滿足自己的願望要用合理的方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麼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放棄自己的願望,而不應該是不擇手段的去滿足自己的願望。要給孩子舉一個現實的例子。
需要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承擔後果的勇氣等要在「不擇手段」這種思想完全消除之後進行,循序漸進。
3。建議為了向孩子表示您對他的誠意,您可以每個月適當增加他的零花錢。
4。假如有些東西孩子十分需要,您應該盡可能的滿足他。假如,您堅決認為不應該滿足孩子,那麼一定要給孩子講清為什麼,盡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應該是強硬的簡單的禁止。
5。當您的孩子主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掩飾錯誤時,不要批評孩子,應該告訴他,你雖然犯了錯誤,但是你主動承認錯誤,讓媽媽(爸爸)很高興,媽媽欣賞你得的勇氣,媽媽為你自豪。
㈩ 陪孩子看電影需要注意的這幾個問題
暑假馬上要來了,很多適合孩子看的大片輪番上陣——《冰川時代5:星際碰撞》、《寵物大機密》、《九條命》等……
很多媽媽在後台躍躍欲試地問我,到底多大的孩子適合進影院?孩子進了影院吵鬧怎麼辦?孩子可以安心看完一小時多長的電影嗎?
今天,就系統地來聊一下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我覺得做好了這幾件事,孩子是可以在電影院快樂觀影的。
-根據嚴格的科學依據,來判斷孩子是否適合進影院-
家長們「糾結」的其實無非三個方面:一是去電影院看電影會不會傷眼睛,特別是3D電影;二是影院音響聲音大,會不會傷耳朵;三是孩子能不能坐得住。
很多人看到這里會問,既然帶孩子去看電影那麼麻煩,那就不要去好啦,在家裡看IPAD也是一樣的。
我覺得不一樣。電影自誕生以來是光影的藝術,只有在影院,在黑暗中,平息凝氣全神貫注,才可以最大程度感受到情感的撞擊。以前聽過一首詩,「黑暗的影院像媽媽的子宮,我們因為想做同一個夢,回到生命最初的放鬆和安全里。」
這種強烈光影產生的情感影響,是IPAD、電視和繪本都不可能帶來的。所以,有的父母會選擇等到孩子大一點,才去電影院看電影,我會選擇早一點。因為有些情感體驗,早一點和晚一點,孩子從中會收獲的精神價值,都完全不一樣的。
我不願意把孩子看做一個特別弱小的個體,我相信他的獨立,相信一切他自有理解和接受。為什麼要陪孩子看電影?因為我不知道哪個場景,會影響他一生,這個過程,在他小的時候,我希望陪他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