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部二戰電影。大概是講二戰尾聲,黨衛軍希特勒青年團師的一幫少年奉命守住一座橋的故事名字叫***橋
最後的橋
《橋》(Die Bruecke, or The Bridge,最後的橋,西德,1959)1945年,歐洲戰爭末期的德國小鎮,七位為「保家衛國」而應征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長官讓他們留守一座似乎並不重要的橋,但美軍的坦克卻意外地出現在橋邊並試圖通過……七位少年最後只有一位得以倖存。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⑵ 二戰老電影關於七個德國小孩守衛一座橋的故事
最後的橋 我也喜歡這部電影。德國人自己拍的。簡介如下: 1945年4月,戰爭已近尾聲,德國人疲於應戰,炸彈轟塌了小鎮附近的橋梁,前線步步逼近,德國士兵忙不迭撤離,以逃脫美軍的進攻,而七個十幾歲的少年卻被組織起來頂替他們來到前線作戰,在納粹流血即榮耀的思維鼓動下,他們竟然面對炮火連天的危險境地卻毫無畏懼.而其實,在上前線之前,戰爭對於這些男孩不過是充滿冒險的幻境,他們將如何抵抗這殘酷的現實呢?
⑶ 一部二戰時期有關於橋的電影
《橋》(其它譯名《最後的橋》)
出品時間:1959年
國家:聯邦德國
戰爭即將結束,生活在德國某小城市的七個小夥子終於長大了。他們的教師不希望這些小夥子上前線,通過與一位關系不錯的軍官幫助,在家鄉的一座橋邊站崗。負責照顧這些小夥子的是一位軍士,可在一次偵察中被誤認為逃兵而喪命,飛機低空掃射時一位小夥子又不幸中彈而亡,幼稚的年輕人發生了誤會,經過一場流血決斗兩個人倖存,可由於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自相殘殺,他們的內心世界已徹底崩潰。
⑷ 橋的2戰電影
難道是南斯拉夫的橋?
⑸ 《拯救大兵瑞恩》里守橋那部分空降兵們和找瑞恩的那幾個人是怎麼犧牲的
最開始 卡帕佐在小鎮因為要幫助法國平民而暴露,被德國狙擊手擊中,失血過多而死、然後醫護兵韋德在進攻廢棄雷達站時被子彈打穿了肝臟、然後在橋那,狙擊手傑克遜和一個叫帕克的空降兵在鍾樓上被德軍坦克炮打死、猶太人梅利西在與曾經被他們放了的德國戰俘的肉搏中被刀扎死、和他一起的空降兵漢德森被子彈打中喉嚨、霍瓦特中士身中數發子彈,也沒挺住,倒在橋那、米勒上尉也是被那個德國戰俘擊中的,最後失血過多、剩下的那個翻譯厄本和火力支援兵萊賓沒死。。再說空降兵,他們有好多啊。。不是都上鏡了,有一個人是用黏性炸彈貼坦克的時候被炸碎了、那輛坦克履帶被炸斷後,五六個空降兵上去扔手雷,被德軍20毫米機關炮打碎了、都夠慘的。一個空降兵在橋上被那個德國戰俘一槍打進河裡。。其他的就沒怎麼拍了。。。
⑹ 德國電影 最後的橋 是真實的故事嗎 我看的老版,那群坐在車上德國兵為什麼全部往回跑 二
二戰後期,德國曾經出現過一支震驚世界的陸軍少年師,其傷亡之慘重、結局之凄涼,在兒童士兵參與戰爭的歷史上絕無僅有。這就是黨衛軍第12裝甲師,正式名稱為「希特勒青年團「武裝黨衛軍第12裝甲師,別名為「嬰兒師」,於1944年4月正式投入戰場。在德軍系列中,他們服裝上的標志是一支奶瓶。 然而,當時的盟軍已強大起來,開始了大反攻。1944年4月30日,參戰僅10天,部隊傷亡已極為慘重,半數以上的連、排長陣亡,全師4 000人戰死,8 000人負傷和失蹤。前師長維特被炮彈炸死,由麥爾繼任師長。最終,在盟軍猛烈的復仇炮火下,1944年8月21日,組建僅一年、參戰剛剛3個月的少年師全軍覆沒,成為又一批納粹德國的陪葬品。
⑺ 求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影評
南斯拉夫電影《橋》講述的是二戰期間,一群游擊隊員在極其危險與艱苦的條件下炸掉一座美麗的橋,成功阻斷德軍退路的故事。中國與南斯拉夫雖然相隔遙遠,但是奇跡般心靈相通,這部電影在中國的影響力遠超它在其他國家所取得的成就,而義大利語插曲《啊!朋友再見》在配上中文歌詞後成為七十時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
電影很容易看懂,雖然情節撲朔迷離,甚至一度非常緊張,也沒有超脫英雄主義的范疇。巴塔飾演的老虎是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著冷靜使他戰勝了一次次生死考驗,最終完成了任務。但影片決不是歌頌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由抗擊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發形成的,他們來源廣泛,卻因為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們成了「朋友」。
朋友,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老虎與薩瓦多尼的朋友關系來自於以前的並肩戰斗,相互信任,從而結下的深厚友誼。薩瓦多尼與班比諾的朋友關系是在後者對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與尊重中得以確立,並成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與迪希,曾經一起戰斗,但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猜疑,曼奈犧牲前與迪希的冰釋前嫌令觀眾扼腕興嗟,嘆息友誼只是短暫的瞬間。在影片中,「朋友」是對革命戰友的親切稱謂,感動觀眾的同時,也在感動著劇中人。片中工程師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麗的大橋為榮,他有些孤傲,對國家利益的蔑視顯得不近人情,但是他還是親手炸掉了大橋,並將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麼感動了他,讓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確的決定?答案還是「朋友」。薩瓦多尼親手炸死班比諾使得後者不被敵人俘虜,與工程師炸掉自己的大橋求得本民族的勝利,如出一轍。歌里唱到「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七個人的團隊最後僅剩下四個人,朋友都已經遠去,剩下的只是伴隨著斷橋的空谷餘音。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戰中去世。而這個地區說著多種語言的各民族卻煥發了空前的凝聚力,並在戰後成立了一個團結的國家。在電影中,對付德國人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員,不是單純的塞爾維亞人,而是泛意義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現為克羅埃西亞人,甚至義大利人也是這個游擊小組中重要的成員。國際主義,以超脫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敵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敵人。中國觀眾看著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出生入死、足智多謀、勇敢幹練,自然也回憶到了二戰時期我們的游擊隊對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滋擾戰術,這種感同身受是這部電影能夠在中國獲得強烈認同的主要原因。
看過《電影傳奇》為這部電影製作的專題後,我對《橋》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部影片的各位演員現在都很少聯系了,因為他們現在已經屬於不同的國家,代表不同的政黨或利益團體,「南斯拉夫」這個稱謂已經是過去時。南斯拉夫曾有一個強勢獨裁總統鐵托,在他當政期間,南斯拉夫是一個團結的國家。但是作為克羅埃西亞人,鐵托採取了政策使得民眾對「塞爾維亞人」的認同度降低,國家的凝聚力下降,在他死後,沒超過30年,南斯拉夫就已經徹底分離成7個獨立國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現在的「南斯拉夫」,成為回憶的一部分,原來統一在這個國名下的團結的人民,已經從親熱變為陌生,甚至充滿敵意。原先處在冷戰核心但是信奉不結盟運動的強大國家,現在以7個小國的面貌存在,他們肩上不僅有美國、俄羅斯分別向他們發號施令,連周邊的阿爾巴尼亞、土耳其、希臘也各有他們的打算。
聽著「朋友再見」的歌聲,看看南斯拉夫的今天,想想中國西部嚴峻的民族壓力,我們怎能安下心來呢?
(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