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幫我寫一篇,看後丟失兒童的觀後感吧!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師讓我們全班欣賞一片好影集,引發我很多的思維,我在想如果當我擁有驚人的某種天賦,而表現卻是一種病態的狂熱時,無論如何,那一定是處於接近天才的時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運的還是不幸運的孩子呢?天才與白痴我想往往只界於一線之間,應該看當事者如何呈現出他所領悟的狀況,所以常聽媽媽說:「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領域里,他無法以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他們要表達的事件。」所以精神病應該是可以治療的,只要把他的思緒拉回現實就好了,我們不是常常在電視劇中看到一些影星,經常因為受到一些重大打擊後就發瘋了,他們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鎖起來,只要能找出正確的鑰匙打開那一扇門,一定就可以解救他們 的,我在想那一些編劇與導演一定有念過醫學相關的書籍,要不然那些發瘋的影星到後來都會不葯而愈,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親一樣那麼嚴厲霸道時,我一定會找個時間悄悄的離家出走,可是我又沒有錢這個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為讓小孩 在一個完全封閉的教育及沒有自己的主見環境下長大,不管任誰都會發瘋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樣的人,他們會耐心的教導我和弟、妹,幫助我們打好基本的基 礎,可是當我們犯錯時,還是會有所處罰的喔!可是我知道這是他們愛我們的方式,因為我和弟、妹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如不是我想他們根本懶的理會我們,而放 任我們做任何事,因此我認為罵和打都是「愛」的一種方式,只要是當的體罰有何不可?套一句媽媽常說的話:「人要鞭策才會長進,以免長大不像樣。」人是要經過多次的打擊和失敗才會成長的,所以不斷的打擊、失敗是會讓人持續的成長,今後我不知還碰到多少的挫折與瓶頸,我一定會堅強的走過,因為我有一群愛我的家人。
㈡ 電影 留守孩子 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留守孩子》。
電影講的是許多小孩的爸爸媽媽都去了廣東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帶,很可憐。其中有幾個人很頑皮,沒有父母管,經常犯事。也有的人學習好,可是,一回到家就要做許多事家務活,還經常要挨爺爺奶奶的打罵。他們真的很可憐!
有一次,王小福偷了錢和朋友一起去網吧玩游戲,因為搶位子跟別人打了架,所以游戲就沒玩成。後來他們找老闆還他們錢,老闆就是不還,然後王小福他們就把老闆打了一頓,後面事情就更糟糕了。
看完了這篇故事,我很感動,都哭起來了。我覺得他們真是既可憐,又可愛。不像我們城裡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在身邊,可以成天粘著爸爸媽媽,不愁吃不愁喝,不用做家務,很幸福。他們農村這些小朋友,家裡窮,爸爸媽媽必須去外面打工。這些小朋友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孩子,沒人管,沒爹媽疼,還有成天做不完的家務。
我想,他們這些孩子的生活是那麼苦,那麼可憐,他們內心一定非常需要父母、老師和社會的關愛。我很喜歡電影裡面的方老師和大陽警察,因為他們為孩子做了許多好事。為了幫助孩子們,他們還成立了「留守孩子之家」,專門照顧留守兒童,給他們家的溫暖。
有了老師和社會的關愛,小朋友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生活才不至於那麼苦,那麼可憐。我們應該感謝方老師、感謝大陽警察、感謝所有關愛留守兒童生活的人。
㈢ 親愛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看完點映,我想給五星,並非片子已臻完美,而是為了這個題材。如果能夠多一些這樣的題材,以電影撬動(也許是敲動)現實,即便劇作不夠完美劇情不夠觸動又如何?大陸的影院里可以放映這樣的片子大牌的演員可以比較沒顧忌(片酬和得獎壓力)地出演這樣的片子,即使商業立足點又如何?何況黃渤和郝蕾的演技已經無法用喜歡或者很棒來置評。 只是導演誤把苦難當情懷。 提筆很重,落筆太輕。 我承認我哭了,但終究有隔靴搔癢之感。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題材,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多得是,田文軍和魯曉娟這樣的父母。 孩子並非一個超大版的錢包,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的延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所在。 我們都無法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感和絕望感。 只是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一下,從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里,觸摸到丟失孩子為人父母的疼痛和絕望。 但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講失蹤兒童父母痛苦或宣傳打拐的電影,導演的立足點應是在倫理和法律的沖突上。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討巧的點,也是在打拐背後隱藏的更大更深的關注點。 離婚夫妻面對孩子丟失所引發兩個家庭的動盪,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生二胎是否對丟失孩子的背叛,為生二胎給丟失小孩開死亡證明的法情沖突,丟失孩子對人販子養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聯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農村婦女,善鑽法律漏洞的律師與法律的沖突,無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責任推給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帶,人販子妻子的懷孕,以及埋的副線——教師母親和罪犯女兒,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像中威嚴庄嚴的法庭也不太一樣。這些沖突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沖突本身都振聾發聵。 有法律問題(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倫理問題,更多的是法律和倫理的沖突,這個內核是非常多好萊塢電影的內核,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討巧的點。而意義自不必說,陳可辛導演是個文化導演,他和他的編劇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思考產生的表達野心。
㈣ 電影親愛的小孩觀後感400
1 親愛的,我們回家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為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讓人遺憾的事,佟大為的很多場戲,都能看出《中國合夥人》里王陽的影子。 李紅琴,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上最對的,也是最好的角色。這個人物的命運,早已註定趙薇可以在這部戲里大放光彩。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嚴重地說,那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田文軍也有點類似,只是在社會的認同上,她站在了田文軍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為之憐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還有家可歸嗎?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無奈,再加上語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無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2. 善與善的悲劇 我最最揪心的時刻,也許就是他們抱著孩子在田間奔命地逃跑,孩子卻用力掙扎著,叫著另一個人媽的時候。 那一刻,感覺位置發生了調換,他們成了拐賣者。 我有些恨那個山溝溝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個孩子,昔日作為精神支柱的歌謠,如今成為一碰就碎的石頭。怎麼就會忘了呢? 年齡太小,環境變換,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殘忍。 小孩子是無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因為年幼無知,不諳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堅決,成人有猶豫有遲疑,小孩子心中只認自己那一個理兒,曉之以理他不懂,動之以情他無視,真真是狠角色。 他問她,你說孩子當時得是多久才叫那個人媽呢? 她對他說,你別逼孩子,萬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賣者」的身份。 無奈的,撕心離肺的,強顏歡笑的,佯裝明天會更好的,彷彿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們仍要說,他們是幸運的。但強顏歡笑真的比沉浸在悲傷里更幸福嗎?我不覺得。 我最最感動的時刻,是他出門時突然怔住,回去抱著孩子的時候。 沒有什麼煽情,如此真實,甚至有些搞笑,但這些細節卻讓人為之著迷。 而那一天,他終於牽她的手了,她要淚崩了,卻強忍著,那一刻,歡喜與悲傷都化作勇氣了吧。最能改變女人的,無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時刻,是農村女人在街頭問「你說我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編劇,你太壞了,真的太壞了。 你知道嗎,你的一句話就讓價值觀在一瞬間顛倒了,如此簡單粗暴。 我是怎樣從堅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場突然自我懷疑的?也許就是這句話吧。 無心做壞事,好心做壞事,這都是很難用法律或道德評判的。 而當一個人的愛與另一個人的愛——兩種「善」發生沖突時,事情就會變得越發說不清楚,沒有贏家,贏家也是輸家。 每一個人都受傷,也會有純粹無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兒。 農村女人要帶走女孩,因為她想念女兒,那也就是她的女兒,當然或許也因為她無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兒了。 孩子的生母要領養女孩,其實是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讓女人帶走女孩,是因為世人的目光——媒體怎麼看,人民怎麼看,上級怎麼看?唯獨不問當事人怎麼看。仔細想想,其實這些疑問後面其實都省略了一個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義的,何嘗不是自私的? 為什麼我們的「善良」,最後卻成為悲劇了呢? 因為我們的很多「善良」,說到底是為了我們自己。 為什麼非要去「善良」呢?因為無奈,我們無法掌控的一切。 我們都是浮萍,不比劇中人高貴或低賤。 所以,電影那些真正觸動我讓我流淚的地方,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劇,而是善與善的悲劇,它是
㈤ 幫忙寫《失孤》影片的觀後感,採納後加100財富值
網路轉載,非原創
由劉德華與井柏然共同主演的電影《失孤》,講了一個雙向尋親的故事,一邊是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騎摩托十數年如一日的四處尋找丟失的兒子,一邊是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一個童年被拐賣的孩子在成年後四處尋找曾經的親生父母,影片的戲劇性就從這二人身上展開,一個尋子,一個尋父母,令這一老一小有了相伴相知、相依為命的同行之緣。
井柏然所扮演的曾帥,從人物故事的角度看,非常新穎,至少在我們看多了父母尋子的故事後,突然有一位被拐騙過的受害兒童,在成長後展開了這段艱難而漫長的尋親路,這種逆向的尋找,是一個很獨特的感受,他被拐賣後,有了怎樣的遭遇?會不會被洗腦?會不會被虐待?非親生的養父養母對他好不好?對於童年的故事他又記得多少?當然,從銀幕中感知這些故事,猶如我們找到了一個丟失的孩子一般令人悲喜交加。
曾帥這個角色,從表演的角度看,難度很大,一方面,這是一個叛逆的孩子,青春、亮麗、瀟灑,有著最陽光的特質,另一方面,他的內心,卻是被陰影所籠罩,因為這是一個自幼被拐賣的孩子,盡管曾帥不是那種到處嘮叨的人,但越是這樣,內心的秘密就埋藏得越深,而越是成長,認祖歸宗尋親返家的念頭就越強烈。當然,每個丟失孩子家長,都是一樣的痛苦,每個丟失的孩子,卻有著各不一樣的境遇,有的願意尋回故鄉,又的卻已經選擇將親生遺忘,比如那個和曾帥一起丟了的孩子。
憑著記憶的蛛絲馬跡去尋找,其實是一件艱難而痛苦的事情,對曾帥而言同樣如此,其一,對全國那麼多的鐵索橋中,要找到童年記憶中的那座,無異於大海撈針,其二,時過境遷之後,如果物是人非怎麼辦?所以,在這個地方,有著導演深深的隱喻,曾帥曾經把全國的鐵索橋圖片的匯集起來,一張張的尋找自己記憶中的那一座,當然,這些鐵索橋,這些鐵鏈,還有記憶中母親的大辮子,都是他與過往的回憶的聯系。
在最終尋找到自己的故鄉,尋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的那一刻,其實鐵索橋已經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橋,竹林已經不復存在了,早已經在修橋的時候被砍伐殆盡,而記憶中母親的長辮子也已經不復存在了,真實生活中的母親,已經成為一個短發微胖的中年婦女……其實,這座橋,不僅是井柏然與父母的親情之橋,也是觀眾與影片的共情之橋,那一刻的相認,記憶迅速被現實填滿,希望迅速被圓滿充實,未來卻突然顯得乏味至極。
橋很短,但井柏然走得很漫長,這不僅僅是十幾米的距離,其實是十幾年的青春,才換來這一刻的相認,這段戲相較於全片,最難處理,井柏然也並沒用流俗到痛哭流涕的認親生而已,而是帶著期許、激動,而又有些陌生、顧慮,以及那麼一點點的惴惴不安,一點點的如夢初醒的感覺,用腳步,用背影,完整交代了一個少年的尋親全情。
《失孤》其實是溫暖的,劉德華一路尋找的暖心,井柏然「物歸原主」的團圓,都讓這部「虐心」的電影,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洩,而往往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對於兩人情愛滿滿的同行,充滿了依依不捨的告別,很多時候,最美的時光,都是在路上,那裡有一老一少惺惺相惜的同行。那些在夢中出現的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橋一竹,一屋一井,莫不都是思念幻化的離愁。
㈥ 親愛的小孩觀後感,急求大神回答!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為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讓人遺憾的事,佟大為的很多場戲,都能看出《中國合夥人》里王陽的影子。  李紅琴,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上最對的,也是最好的角色。這個人物的命運,早已註定趙薇可以在這部戲里大放光彩。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嚴重地說,那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田文軍也有點類似,只是在社會的認同上,她站在了田文軍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為之憐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還有家可歸嗎?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無奈,再加上語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無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㈦ 電影拐買兒童觀後感作文100字
觀《孩子在哪裡》有感
近年來,拐賣兒童婦女已經成為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提高我們的防拐意識,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和媽媽在10月3日上午去紅旗影劇院觀看了電影《孩子在哪裡》。通過觀看,使我受益匪淺。
影片中,拐賣兒童、學生的犯罪分子都是在瓶裝飲料中下了昏迷葯,讓家長和孩子喝了那些飲料昏迷過去後便將孩子抱走,使家長焦急萬分,因思念孩子過度而精神失常……
拐賣兒童、學生犯罪活動,嚴重侵犯被拐賣兒童、學生的人身權利,直接危害了孩子們的切身利益,給社會治安的穩定和家庭的幸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些喪盡天良、惟利是圖、無惡不作的違法分子,最終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為了防止類似事情發生,我們要在社會各界嚴厲打擊拐賣兒童、學生犯罪活動的同時努力學習和掌握各種防拐知識,不斷提高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防範能力,不要隨便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也不要隨意相信陌生人說的話,以免給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
孩子是家長的心肝寶貝,兒童的權益不可侵犯。讓世界更美好,還孩子一個純真的笑臉吧!
㈧ 失孤電影觀後感700字,請幫忙啦!!!!!!!!!!
《失孤》觀後感!
如果以一個詞兒來分別描述《失孤》與《親愛的》,就是顏色。《親愛的》電影畫面充滿了冰冷刺骨的顏色,而《失孤》的電影畫面則擁有著紅綠相間的暖色,用顏色的區別衍生來看可道破其中玄機——《親愛的》寫實且殘酷,《失孤》則擁有一股讓人暖心的正能量,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
同樣是以拐賣兒童事件為題材,然而《失孤》的創作風格卻是另外一種,作為一部有著公路片影子的尋親電影,第一,《失孤》沒有採用傳統的劇情片故事架構,第二,沒有刻意設置太多矛盾沖突,更多的是以情感的訴求為切入口引導觀眾進行想像,首先是貫穿全片的尋子之路,在人物心態上就很能讓人產生共鳴和同情,其次是主人公雷澤寬(劉德華飾)的台詞設置並不是太多,他的行為和思想很多時候都是通過眼神和肢體語言來展現的,包括他遇到了和他有著相同遭遇的曾帥(井柏然飾)時,那種相濡以沫中溢於言表的父親責任雖然隱晦,但卻能深深觸動觀眾,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莫過於當劉德華回頭不見井柏然時露出的焦慮與不安的細節,雖然滑稽,但卻讓人倍覺回味與真實;與井柏然嬉戲打鬧的過程,一個落寞孤獨慣了的父親找回了難得的笑容時是那麼親切與自然。與《親愛的》的相比,《失孤》是平靜、含蓄且又文藝的,其實以文藝片的方式來表現尋親的故事是非常冒險的,然而正是《失孤》淡淡地卻又恰如其分涌現的人文色彩反倒有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片名所謂《失孤》,在這里不僅表現了一個人物(或群體)的狀態,其實也是一段心靈的啟蒙,影片這里有三個人物對照,一個是因丟失孩子發瘋自盡的婦女,一個是輾轉全中國千里尋子的雷澤寬,還有苦苦尋找回家的少年,都形成了呼應又對照的關系,也是社會上不同受害者們的真實寫照,然而《失孤》最主要回饋觀眾和社會的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的勵志主題,其實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彭三源拍《失孤》的時候刻意放棄了狹小的短景,而大量使用了寬闊的遠景鏡頭,讓明亮的光線不時照入到觀眾心裡,也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失孤》的消沉和絕望。
整部電影最大的賣點自然是劉德華,雷澤寬這個角色絕對是他從影以來最大的突破,在《失孤》里,劉德華完全卸下了偶像包袱、褪去了港星的味道將一個執著、質朴卻又可愛的農民父親演繹得活靈活現,這還是讓我感到比較敬佩的。他在影片中貢獻了好幾場讓人印象深刻的催淚表演,一場是當井柏然找到親生父母時,劉德華留下了不知是不舍還是喜悅的淚水;第二場是當他問卜僧人兒子還有沒有希望找到時,眼神堅毅卻又充滿悲傷,戲味十足。相比這些戲里角色的感動,最令人動容的也莫過於全民偶像能夠放下角色架子,躬力親為讓人們都去關註失蹤兒童案件的舉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