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國產的兒童電影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1、《快樂星球之三十六號》是河南超凡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3D科幻電影。由楊凱成執導,張子揚、趙克明、張兆藝、楊凱成、馬嘉祺、王天發、孫蘇雅主演。
影片講述了Q博士摧毀了快樂星球,唯一逃脫的倖存者三十六號來到地球和Q博士展開了勇氣與智慧並存的戰斗並重返快樂星球拯救老頑童和冰檸檬的故事。
2、《鎧甲勇士之帝皇俠》是由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於2010年1月23日出品的科幻片,由鄭國偉執導,唐禹哲、郭帥、袁成傑主演。
該片講述帝皇俠為了阻止被封印在封魔盒裡面的暗影護法和電腦高手巴豆毀滅地球的野心而努力奮斗的故事。
3、《小戲骨:花木蘭》是一部由袁慧玲 、鄒江導演,劉戴恩 、楊旻奎、彭楚雅 、李欣怡 、陳禹衡 、周藝 、肖楊博涵、葛奕德主演的戰爭歷史兒童古裝劇。
4、《陽光夏令營》是2015年上映的兒童劇情片,由鄧雲編劇,影片講述了班級里的同學為了爭取到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名額,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學期結束,同學們都有了各自成長的故事。
5、《小戲骨:放開那三國》
本片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稱霸朝綱,荼毒天下,曹操、貂蟬、呂布、王允等人為了拯救家國百姓而刺殺董卓的故事。不同於以往的三國歷史題材,本片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貂蟬為切入點,來看待東漢末年時期所發生的故事。
『貳』 中國兒童題材電影
目前,國內的電影行業與發達國家美、日等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在兒童題材電影方面,近幾年並沒有什麼驚喜之作出現,我所知道的僅有根據王朔同名原著改編、由張元導演的《看上去很美》。
相比之下,我們的鄰國日本,排出了很多優秀的青春題材電影,《菊次郎的夏天》、《壞孩子的天空》、《千與千尋》、《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等等。
另外,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義大利的《天堂電影院》,美國的《死亡詩社》,巴西的《中央車站》等,也都是很不錯的成長題材電影。
最後,奉上2006年上映的《看上去很美》的資料:
電影: 看上去很美 / Little Red Flowers
編劇: 寧岱 / 王朔
導演: 張元
主演: 董博文 / 寧元元 / 李曉楓
上映年度: 2006
官方網站: http://littleredflowers.com
語言: 中文
『叄』 有誰知道70-80年代 兒童電影演員的現狀
七十年代
進入70年代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電影成為乾涸期,兒童影片鳳毛麟角,《閃閃的紅星》的升起,令那一年代的孩子們歡呼雀躍,潘冬子和椿伢子走進萬千兒童心中,兩位童星祝新運和劉繼忠在中國影壇冉冉升起,他倆繼《閃閃的紅星》後,分別又主演過《十天》、《黃河少年》等影片。
蔡明因在《海霞》中扮演的小海霞,也成為70年代童星的代表人物,時至今日仍有觀眾稱其為「小海霞」,她的這部處女作為其奠定了日後從藝的基礎,如今的蔡明已是家喻戶曉的「大腕明星」,
八十年代
時光進入80年代後,中國電影中出現了眾多的童星,他們璀璨耀眼,各放異彩,構成電影新時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馬曉晴、茅為蕙、方超、張磊、楊通、沈潔、姬晨牧、沈暢……數不勝數。
1979年,著名導演謝晉選中馬曉晴在《啊!搖籃》里飾吳湘竹,她把一個在革命隊伍中成長,最終把生命奉獻給革命事業的小保育員形象,表演得真切、動人,從此一發不可收,從小童星磨煉成著名的青年演員,《最後的瘋狂》、《女神探寶蓋丁》、《頑主》、《編輯部的故事》、《離婚大戰》、《北京,你早》等眾多影視中不時閃現其身影,曾榮獲過「金雞獎」的最佳女配角,去年完成了新作《非常夏日》。
「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先生的孫女茅為蕙,自幼兒園開始即開始「觸電」,參加拍攝過《大刀記》、《從奴隸到將軍》、《等到滿山紅葉時》、《巴山夜雨》、《杜十娘》等多部影片。
小方超最初在《啊!搖籃》中飾院生時,才兩歲半,後來頻頻在《苦果》、《牧馬人》、《泉水叮咚》、《大橋下面》、《電梯上》、《駝峰上的愛》、《我只流三次淚》等片中扮演兒童角色。
來自青島市的小楊通,當年先是在《第十個彈孔》中扮演童年的魯小帆後,引起一些導演的注意,接著被拉進《四個小夥伴》、《媽媽你在哪裡》等影片中擔任主演,特別是在長影主演《飛來的仙鶴》大獲成功。
《城南舊事》稱得上是80年代中國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它與沈潔真摯、細膩、動情的成功表演是分不開的,小沈潔那雙清澈、純真的大眼睛的特寫鏡頭一直定格在觀眾的腦海里,她還在《這不是誤會》、《上海屋檐下》等片中擔任過角色。擔綱過《應聲阿哥》的姬晨牧,也是那一時期活躍的小演員,他的活潑、靈秀討人喜愛,拍完家庭倫理影片《小城細雨》後,姬晨牧主演了《為什麼生我?》,他演的小鬆鬆催人淚下,引發人們嚴肅地思考父母離異的孩子將怎樣生活的問題,該片榮獲了中國電影「童牛獎」。
很多現在已經沒人認識了
『肆』 十大紅色經典兒童電影大全
1、《雞毛信》
《雞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影片製作,石揮導演,蔡元元、蔡樂樂、舒服等人出演的一部抗日戰爭喜劇片。電影關鍵敘述了龍門村的少年兒童團團長海娃領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道路上所出現的小故事。電影是我國創立後第一部體現我國青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抗抗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性巨獎的兒童影片。
10、《報童》
《報童》是由錢江改寫,錢江和趙元協同導演的影片,王鐵成及李若君等參與表演,1979年在我國公映。《報童》的故事情節敘述的是周總理副書記問訊率報刊社工作人員和賣報在街上釋放報刊,使皖南事變大白於天下。
『伍』 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的現狀
作為國家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兒影廠每年的預算和任務都是國家定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撥款拍片的老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中國電影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兒童片由於題材的限制而受到經濟的阻礙。但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大一批熱情執著的電影工作者每年都召開兒童電影年會,研究兒童電影的創作和發行問題,努力為孩子們生產電影。
1999年,兒影廠和北影廠等8家單位合並成立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兒影廠的所有員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團的各個部門,兒影廠的生產任務也轉而由集團下屬的第三製片公司承擔。2005年,在第三製片公司的基礎上,中影動畫產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專攻動畫片生產。而一直以生產兒童故事片為主的兒影廠,只剩下「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這塊金字招牌仍作為出品單位得以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而兒童電影的生產也從「計劃」被推進了「市場」。
並入中影後,一部電影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整合資源,兒童電影的天地應該更大了。但是,隨著老人一撥撥地轉行和退休,專門從事兒童電影的人越來越少,而兒童片不賣座的尷尬也很難吸引新鮮力量的進入。1982年一畢業就被分配到兒影廠的馮小寧導演說,「每個真正從事過兒童電影創作的人都會知道,拍兒童片有多艱難。」中影集團副總、兒影廠廠長江平也表示,「兒童電影是在艱難和堅強中生存,兒童電影的創作者憑的就是一份責任,希望讓中國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電影。」
由於沒有專門的工作團隊,兒童片生產實行了項目制,每個環節都得動用集團內外各種力量。從策劃到立項,從搭班子到拍攝,從宣傳到發行,中影集團副總、兒影廠廠長江平幾乎都親力親為,每天工作到夜裡十一二點對他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2011年,三個兒童片劇組同時在外地拍攝,江平就把辦公室當做了指揮中心,每天用簡訊、電話遙控作戰。
『陸』 六一到了,好看的國產兒童電影去哪兒了
「六一」兒童節將至,帶孩子看電影慶祝節日是不少家長選擇之一。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兒童電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國產動畫系列電影卻頻頻被詬病:內容幼稚、粗糙且同質化,歌頌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像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觀眾表示無奈,為何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好看的中國兒童電影都去哪了?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兒童電影陪伴無數中國人度過童年。改革開放之初,以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標桿,每年每個國營電影製片廠都要生產至少一部兒童電影。兒童電影製片廠每年要生產5部不同類型的兒童電影。那個時期涌現出《泉水叮咚》《霹靂貝貝》《紅衣少女》等不少經典佳作。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市場化沖擊,「不賺錢」的兒童電影逐漸沒落。據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統計,近10年來,兒童電影生產數量並不少,一直占國產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產國產兒童電影超過60部。但業內人士指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數。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國兒童電影商業孵化還不成熟。沒有票房市場,就沒有高額投資,相關研發就沒有保障,專業化水平低,缺少營銷和宣傳,讓兒童電影很難引起市場的關注,進入惡性循環。
②創作觀念滯後於兒童成長。兒童電影概念還較模糊,既包括面向兒童觀眾的類型電影,也包括回憶童年的藝術電影,後者未必適合兒童觀看。很多國產『合家歡電影』主要從市場考慮追求票房,沒有從兒童本身出發。此外,赤裸裸的說教式電影,一個大人都不喜歡看的電影,也無法讓孩子在電影院戴上1個來小時。
③兒童觀影渠道狹窄。因兒童沒有購買力,基本靠家長周末帶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導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國婦聯等6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少年兒童電影工作的通知》,強調「在題材、資金、隊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點扶持創作20部少年兒童題材故事影片和兩部動畫影片。據報道,目前每年約有30多部兒童片、動畫片得到總計約2000萬元政府資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誕生、中國新時代的建設發展、已有很多題材與手法的參考借鑒、創作隊伍迅速成長等,都使我們的兒童電影創作有很好的時代背景、很強的創作實力,且更多創作都能夠面對廣闊的市場。
[對策建議]要做好兒童電影這塊「蛋糕」,建議:
①政策應向電影出口渠道更多傾斜,比如成立針對中小學生的院線,或通過補貼以極低價格賣給孩子電影票,讓孩子們有更多渠道看到好電影,才能形成優質產
②改變創作思路,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和特殊的心裡結構及思維水平。擺脫低幼、淺薄的創作模式,接近市場,倡導積極向上,幽默感人的創作風格,製作出優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學校定期組織孩子們進影院,針對不同年齡孩子放映不同電影,組織跟電影主題相關教育活動,票價也相應降低。讓更多孩子走進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
④呼籲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兒童還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別能力,在當前視聽環境下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度非常必要,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觀影指導意見。
社會需要兒童電影去講述人類文明,讓下一代能把文明傳承下去,「兒童電影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柒』 中國動畫片的現狀格局
中國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1981年中國引進了第一部國外動畫系列片《鐵臂阿童木》(手冢治蟲,日本)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外動畫進入到中國市場,如《藍精靈》、《一休哥》、《米老鼠和唐老鴨》等商業動畫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精良的製作技術迅速吸引了中國孩子們的眼球,從而對中國的動畫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在國外動畫系列片的沖擊下,中國動畫開始由生產風格化的動畫長片和短片轉向了將重點放在製作動畫系列片上。作為一名八十年代末出身的學生,我對於這個階段的中國動畫現狀是比較了解的,當時製作的中國動畫系列片如《邋遢大王歷險記》、《三毛流浪記》、《黑貓警長》等動畫並不比國外動畫系列片遜色,人物場景設計貼近生活,動作刻畫細膩生動,故事情節也扣人心弦。但從那之後中國動畫就鮮有優秀的作品問世,原因是由於政府狠抓經濟建設而忽略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使得動畫人才流失,動畫生產量大大削減。雖然以後一段時間政府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開始大力扶持文化產業,中國動畫的產量開始突飛猛進,但文化的發展不會立竿見影,中國動畫幾乎沒有能拿到國際上與別人媲美的作品。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故事情節老套;風格一味模仿,毫無特色;製作粗製濫造等。
中國動畫存在的問題不少:資金不足、大眾對動畫的普遍認識不全面、質量不高、故事缺乏原創性、審核過嚴、教育體制不完善、缺少高素質動畫人才、外來文化沖擊國內市場、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等等,這些內在和外在的因素阻礙著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值得欣慰的是,政府也認識到了我國動畫產業相對滯後的局面,對動畫市場的扶持政策逐年增加,隨即越來越多的動漫創作基地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動畫頻道進入觀眾視野,各高校也開設了動畫專業,越來越多的中國動畫人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中國動畫市場的未來可謂前景一片大好。《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報告》顯示:2009年國產動畫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產量達171816分鍾,相比2008年增幅31%,國產動畫片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品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幫助下,中國動畫市場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共存的市場,問題很多,但伴隨著的發展和上升空間也很大,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中國動畫市場存在的問題逐一解決,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將中國的動畫市場建設得更完善。
如果從產量上來看,中國已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動畫第一大國。2011年,中國製作完成的電視動畫片產量高達26萬分鍾,遠遠高於第二名日本的9萬分鍾。中國的動畫播出平台同樣規模宏大,以央視少兒頻道、北京卡酷、上海炫動、江蘇優漫、湖南金鷹、廣東嘉佳等六個上星的動畫頻道領頭,加上32個省市的地面少兒頻道和部分綜合性頻道的動畫時段,2012年播出動畫片的總時長為11.7萬小時。 2013年國產動畫電影集中爆發
近兩年,國內涌現出近百家動畫電影製作發行企業,而觀影人群的快速增多和終端市場的迅速擴容,均為動畫電影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我是狼》導演於勝軍從實戰角度與大家分享了國內動畫創意、形象塑造和技術之間的關系,並特別強調了動畫形象創意和技術之間完美結合的重要性。《魁拔》系列電影導演、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川則以《魁拔》系列為例,強調動畫電影除了形象塑造外,還應該打造動畫電影、系列電視、動漫書以及相關衍生品等的「全產業鏈動畫」。
中國新媒體動漫產業的發展即將迎來春天
與往年相比,2013年的政策和市場雙重利好下,我國新媒體動漫產業將迎來發展春天。新媒體動漫的發展,為傳統動漫內容的推廣和商業化運作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預計到2014年,中國手機動漫市場規模將達30億元。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未來手機動漫的用戶規模和市場潛力還將持續快速增長。
據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3),我國動漫產業2012年總產值達759.94億元,較2011年增長22.23%,動漫產業用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預計2013年產值比2012年增長34%,2-13年蘋果應用商店和GooglePlay商店中,類似漫庫、布卡漫畫等動漫類的App應用超過千款。同時,數據顯示,全國動漫愛好人群近2億,其中54.3%的人對手機動漫感興趣,有58%的用戶願意每月支付超過5元的使用費。 然而,手機動漫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政府政策和機構、企業的努力是息息相關的。首先,手機動漫的扶持政策和行業標准逐步完善。文化部陸續發布了《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內容要求》、《手機(移動終端)動漫運營服務要求》、《手機(移動終端)動漫用戶服務規范》和《手機動漫文件格式》4個標准體系,成為新媒體動漫產業發展的未來指南。再者,在福建廈門成立了「中國新媒體動漫聯盟」;以此同時,4G牌照的發放,共同推動我國動漫數字化升級。 在新媒體下,其動漫商業模式及產業鏈與傳統的動漫產業有著巨大的區別,以翔通動漫為例。首先,翔通動漫通過原創、合作、收購等方式建立自有動漫品牌體系,挖掘動漫品牌形象內涵,製作手機動漫衍生品,通過手機動漫發行渠道實現動漫品牌商業化;其次,手機動漫彩信、手機動漫雜志、動漫網游、動漫社區製作,玩偶、IPhone4外設、Ipad外設、android高端手機外設等動漫線下衍生品版權授權、開發支撐。最後,動漫原創版權提供(包括中國移動動漫基地、中國移動游戲基地、中國移動互聯網基地、中國移動音樂基地、中國移動閱讀基地等),通過運營商基地做手機動漫版權發行,通過Iphone、Ipad、android做智能機用戶版權發行。通過XTone打造的網路動漫形象發行平台、動漫漫畫發行平台、動漫休閑游戲發行平台、網路動漫遊戲發行平台、社區動漫休閑游戲發行平台做網路動漫發行。因此,新媒體動漫是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的一把「利劍」。
「烤羊事件」以及中國動畫「暴力」的困惑
2013年4月6日,江蘇東海縣石榴街道麻汪村小哥倆冉冉(8歲)、浩浩(5歲)和同伴順順(9歲)因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烤羊情節,致使冉冉和浩浩被嚴重燒傷。2013年5月,被嚴重燒傷的孩子將點火同伴及《喜羊羊與灰太狼》製作公司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告上法庭。2013年12月18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人民法院剛剛對此案一審宣判,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擔原告損失的15%,賠償原告三萬九千多元。原被告均不服判決上訴。2014年5月14日,連雲港市中級法院開庭審理此案,由於各方當事人均表示願意接受調解,隨後法庭轉入庭審後的調解階段。2014年8月5日,原告家長承認自己是無錢為孩子治療而以誣告方式籌集治療費,在法庭的主持下,各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上訴人李某冉、李某自願放棄對廣東原創動力傳播有限公司的一、二審訴訟請求;廣東原創動力傳播有限公司給李某冉、李某人道主義援助和社會公益捐助85萬元。
雖然「烤羊事件」已過去,但是這件事給中國整個動畫業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典型的例子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開心寶貝》等系列動畫加上了「請勿模仿」的字樣,"喜羊羊「製作公司廣東原創動力遭受重大損失,在此之後的新聞中只要出現兒童的意外傷害或者違法行為,多數媒體都是把責任指向動畫及其公司。
這件事就此也引發了國人對於動畫製作的討論,一方人認為完全是動畫製作公司的錯,動畫不應該出現任何可能未成年人模仿的危險鏡頭。另一方面人認為小孩模仿動畫出事主要是家長的責任,以及中國動畫沒有分級制度,更何況上世紀的許多國產動畫也不乏「暴力情節」,他們認為對動畫「嚴禁暴力」的限制反而是阻礙了國產動畫網全齡與高齡化,對國產動畫的發展極為不利,他們不希望「烤羊事件」會像多年前日本的「宮崎勤事件」那樣,讓還沒完全成熟發展的中國動漫業,受到重創,再次倒退。
這件事也成了中國動畫的一個最主要的矛盾,究竟是應該為了防止兒童因模仿出事而盡一切可能的使動畫往「低齡化」「說教化」發展?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以及成年觀眾發展全齡以及高齡動畫,以此擴大中國動畫的影響力和地位?
『捌』 現今中國兒童動畫片創作面臨著什麼問題
現今中國兒童動畫片創作面臨著的問題有:1、國產動畫影響力不足,相比之下國外動漫更受到國人的歡迎。2、中國動畫相對國外較為粗糙。3、國產動漫缺少創意,僅有少數能真正吸引大批觀眾。4、動畫製作做到商業化、市場化的少,無法真正得到發展。5、國人對動畫的認識較狹隘。
『玖』 六一到了,可國產兒童電影都去哪兒了
「六一」兒童節將至,帶孩子看電影慶祝節日是不少家長選擇之一。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兒童電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但近期多部國產動畫系列電影卻頻頻被詬病:內容幼稚、粗糙且同質化,歌頌真善美的作品不足、想像力不足、放眼世界不足。不少觀眾表示無奈,為何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好看的中國兒童電影都去哪了?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兒童電影陪伴無數中國人度過童年。改革開放之初,以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標桿,每年每個國營電影製片廠都要生產至少一部兒童電影。兒童電影製片廠每年要生產5部不同類型的兒童電影。那個時期涌現出《泉水叮咚》《霹靂貝貝》《紅衣少女》等不少經典佳作。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市場化沖擊,「不賺錢」的兒童電影逐漸沒落。據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統計,近10年來,兒童電影生產數量並不少,一直占國產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產國產兒童電影超過60部。但業內人士指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數。
[原因分析]原因何在?
①中國兒童電影商業孵化還不成熟。沒有票房市場,就沒有高額投資,相關研發就沒有保障,專業化水平低,缺少營銷和宣傳,讓兒童電影很難引起市場的關注,進入惡性循環。
②創作觀念滯後於兒童成長。兒童電影概念還較模糊,既包括面向兒童觀眾的類型電影,也包括回憶童年的藝術電影,後者未必適合兒童觀看。很多國產『合家歡電影』主要從市場考慮追求票房,沒有從兒童本身出發。此外,赤裸裸的說教式電影,一個大人都不喜歡看的電影,也無法讓孩子在電影院戴上1個來小時。
③兒童觀影渠道狹窄。因兒童沒有購買力,基本靠家長周末帶孩子去影院,需要政策引導和扶持。」
早在2004年,全國婦聯等6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少年兒童電影工作的通知》,強調「在題材、資金、隊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每年重點扶持創作20部少年兒童題材故事影片和兩部動畫影片。據報道,目前每年約有30多部兒童片、動畫片得到總計約2000萬元政府資助。
[背景分析]大量新城市家庭的誕生、中國新時代的建設發展、已有很多題材與手法的參考借鑒、創作隊伍迅速成長等,都使我們的兒童電影創作有很好的時代背景、很強的創作實力,且更多創作都能夠面對廣闊的市場。
[對策建議]要做好兒童電影這塊「蛋糕」,建議:
①政策應向電影出口渠道更多傾斜,比如成立針對中小學生的院線,或通過補貼以極低價格賣給孩子電影票,讓孩子們有更多渠道看到好電影,才能形成優質產
②改變創作思路,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和特殊的心裡結構及思維水平。擺脫低幼、淺薄的創作模式,接近市場,倡導積極向上,幽默感人的創作風格,製作出優秀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
③學校定期組織孩子們進影院,針對不同年齡孩子放映不同電影,組織跟電影主題相關教育活動,票價也相應降低。讓更多孩子走進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
④呼籲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兒童還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辨別能力,在當前視聽環境下建立兒童電影分級制度非常必要,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觀影指導意見。
社會需要兒童電影去講述人類文明,讓下一代能把文明傳承下去,「兒童電影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拾』 國產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兒童電影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兒童電影陪伴無數中國人度過童年。改革開放之初,以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為標桿,每年每個國營電影製片廠都要生產至少一部兒童電影。兒童電影製片廠每年要生產5部不同類型的兒童電影。那個時期涌現出《泉水叮咚》《霹靂貝貝》《紅衣少女》等不少經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