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魔鬼撒旦的故事是什麼
在人類歷史初期,當人類開始在伊甸園生活的時候,上帝所造的一個天使就起來反叛上帝。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天使不安於他在耶和華天上組織中原有的崗位。
在亞當和夏娃受造之後,他看到一個機會,可以令他們不服從上帝,偏離正確崇拜,轉而服從和崇拜他。於是,這個天使起來反叛上帝,誘使人類的始祖犯罪,就這樣成了魔鬼撒旦。 後來,其他天使也跟他一起反叛上帝。
2.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意思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意思:災難降臨的預兆,不祥徵兆。
handwriting擴展詞彙
英 ['hændraɪtɪŋ] 美 ['hændraɪtɪŋ]
n. 筆跡;書法
My handwriting cannot compete with his.
我的書法不及他。
There is need for improvement in your handwriting.
你的書法需要改進。
wall的用法:
1、n. (名詞)
wall的意思是「牆,壁,圍牆」,是可數名詞。
in the wall表示「在牆的裡面」; 而on the wall表示「在牆的表面」。
the Great Wall(長城)是the Great Wall of China(中國長城)的簡稱。
2、v. (動詞)
wall用作動詞時意思是「用牆圍住」,接名詞或代詞作賓語,可用於主動或被動結構。
3. 揭示世界結局的預言 第一部:南方王和北方王是誰
但11:5,南方的王必強盛;他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執掌權柄,他的權柄甚大。
這里出現了南方王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 Soter 323-285),和北方王塞硫古王朝(塞硫古一世 Nicator 312-280,他的繼承人是安提克一世 AntiochusⅠSoter 280-261),北方王更強。
[這句話是緊接著上文說的,前半句簡單說到南方的王,後半句是指北方的王,都是亞歷山大的將帥之一。]
但11:6,過些年後,他們必互相連合,南方王的女兒必就了北方王來立約,但這女子幫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這女子和引導她來的,並生她的,以及當時扶助她的,都必交與死地。
這里說北方王敘利亞和南方王埃及,他們相互連合,簽訂和平條約。埃及托勒密二世(Philadelphus 285-246)將他的女兒白莉絲(Berenice)嫁給北方王安提克二世(色奧斯 261-246),以此締結合平條約,所以北方王和南方王之間暫時有了一段和平時期。這安提克二世與他的原配夫人(勞底嘉)離了婚,並將她的兒子從家譜中抹除,就和埃及的公主結了婚,從而這兩國之間有了暫時的和平。但是聖經說這樣的和平沒能維持長久。
聖經接下來說什麼呢?後來當南方王托勒密二世的勢力削弱並死去之後,北方王安提克二世就與埃及的公主離婚,並將他以前的原配夫人又領回來,這不就是過去的歷史嗎?過了不久,這原配夫人就報復她的丈夫,毒死了曾將自己離棄的安提克二世,並且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塞硫古二世加利尼基246-227)。
但11:7-8,但這女子的本家必另生一子繼續王位,他必率領軍隊進入北方王的保障,攻擊他們,而且得勝;並將他們的神像和鑄成的偶像,與金銀的寶器掠到埃及去。數年之內,他不去攻擊北方的王。
在埃及的白莉絲的哥哥(托勒密三世 Euergetes 246-221),為了抱他妹妹的死仇,率軍來進攻北方王,得勝了。也就是南方王埃及贏了北方王敘利亞,並將許多金銀財寶掠到埃及,將許多銀像、金像都帶到埃及。
但11:9-11,北方的王必入南方王的國,卻要仍回本地。北方王的二子必動干戈,招聚許多軍兵,這軍兵前去,如洪水泛濫,又必再去爭戰,直到南方王的保障。南方王必發烈怒,出來與北方王爭戰,擺列大軍,北方王的軍兵必交付他手。
之後敘利亞國雖然不斷地反攻,但是最終都不能得勝。[塞硫古二世之子塞硫古三世(227-223)、安提克三世(223-187)先後與埃及作戰,但是托勒密四世(Philopator 221-203)打敗了敘利亞。]
但11:12,他的眾軍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雖使數萬人仆倒,卻不得常勝。
「他」指的就是埃及王,他打敗了北方王之後,心高氣傲;也說到他將會逼迫猶太人,屠殺他們,因為他們不敬拜埃及的偶像;他雖使數萬人撲倒,卻不得常勝。
但11:13-14,北方王必回來擺列大軍,比先前的更多,滿了所定的年數,他必率領大軍,帶極多的軍裝來。那時,必有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並且你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要應驗那異象,他們卻要敗亡。
[後來,當托勒密五世(Epiphanes 203-181)登位時,安提克三世又預備了大軍去攻擊埃及。但是羅馬人擊敗了他,敘利亞王朝大大衰落了。羅馬吞並了敘利亞之後,又開始攻擊埃及。]這段反復爭戰的歷史,聖經里記錄得比較簡略,只是將歷史發展的綱要說了出來。
在南、北方王反復爭戰的歷史中,夾在兩者中間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他們受盡了苦難。[巴勒斯坦在擺脫敘利亞或埃及的統治之後,在被羅馬佔領之前,因馬加比領導的猶太人起義,有了一段相對獨立的時期。這就是14節後半句的內容。]
以上所講的是,瑪代波斯之後是希臘;希臘又如何分裂為兩個王朝,分裂為北方王和南方王;在南、北方王的爭戰中,埃及又如何得勝。之後,有羅馬帝國,敘利亞被羅馬吞並,成了附屬於羅馬的國家。所以,接下來開始了羅馬和埃及交戰的歷史。
羅馬與埃及
北方王敘利亞被羅馬所制服,從而羅馬成了北方王。[公元前168年,羅馬軍隊在皮德納(Pydna)之役中擊敗了馬其頓王之後,羅馬的權勢便堅固地建立起來了。]從15節開始,就介紹了羅馬帝國的興起。這段預言早已事先對世界未來的歷史作了啟示。
但11:15-16,北方王必來築壘,攻取堅固城,南方的軍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選擇的精兵也無力站住。來攻擊他的必任意而行,無人在北方王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榮美之地,用手施行毀滅。
這里記錄了羅馬通過龐培將軍曾一度征服和逼迫猶大國的情形(公元前63年)。[這里的「榮美之地」在舊約時代是指巴勒斯坦地。]
17節到24節向我們所展現的是羅馬作為一個帝國是如何日益強盛起來的情形。北方王曾是敘利亞,後來羅馬成為北方王。羅馬掌握了猶太之後,接下來聖經記錄羅馬和南方王的埃及如何進行爭戰的詳細情形。然後講述了教皇權如何興起並代替異教羅馬北方王的位置。
但11:17,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而來,立公正的約,照約而行,將自己的女兒給南方王為妻,想要敗壞他,這計卻不得成就,與自己毫無益處。
[這節經文的中文翻譯有誤,照strongs譯本的表達,直譯過來,是這樣的:
Also He will set his face to go in with the strenh of whole his kingdom, and upright ones with him. So he will do. And the daughter of women he will give to him to destroy it. But not she will stand, nor for him be. [strongs]
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來到(埃及),並且正直人隨著他。他要如此行。而(埃及)要把那女人的女兒給他,以破壞這事。但是她既不能站立,也不會屬他。]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這是非常驚人的話語,這里簡短地預言了[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里奧帕特拉(Cleopatra公元前69-30年)與羅馬統帥之間的瓜葛。建立羅馬國的朱立斯凱撒(Julius Caesar)征服了東方的敘利亞,又去進攻埃及。
這時埃及的托勒密十二世已經死了(公元前51年),在他死的時候,將國家交給他的兒子和克里奧帕特拉公主,讓他們共同執政。但是克里奧帕特拉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想方設法要獨掌大權,使克里奧帕特拉很生氣。[公元前48年,她被逐,逃往敘利亞。]
正在這時羅馬將軍凱撒進攻到埃及,他看到埃及處在嚴重的內亂狀態,於是他就去緩解內亂,不叫他們紛爭,進行征服埃及的工作。這時克里奧帕特拉看到凱撒將軍,心中就有了一計,「如果我和這將軍聯合,就能成為統治埃及的人」,她有了這樣的計謀。這是非常有名的故事。
於是在某天晚上,她吩咐手下一個力氣大的僕人,把她放入一個箱子里,然後這僕人將這箱子扛在肩上,來到凱撒的房子,並放下箱子說:「我們送來了一份禮物給你。」在沒有人的時候,克里奧帕特拉就從這箱子里出來了。凱撒被她的妖艷與口才完全迷住了。這樣克里奧帕特拉就與凱撒結交,暗暗地掌控了凱撒的心。[她在羅馬統帥凱撒支持下重新執政,成為埃及唯一的女王。後來怎樣呢?她又與羅馬將軍安東尼結婚,]她試圖用自己的美貌征服羅馬,但是在這里聖經簡短的預言說她還是要失敗。是不是很有趣呢?
但11:18-19,其後,他必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但有一大帥,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並且使這羞辱歸他本身。他就必轉向本地的保障,卻要絆跌仆倒,歸於無有。
之後,這里又說羅馬會征服非洲的許多海島,這在歷史中也的確清楚地應驗了。凱撒要回到他的國家,回去之後將會怎麼樣呢?凱撒回去之後成為了獨裁者,但是很快就被M.J.布魯圖為首的陰謀分子刺殺而亡(公元前44年),他便「絆跌仆倒,歸於無有」。
朱立斯凱撒死後,屋大維與安東尼形成爭雄之勢。[公元前40年,安東尼獲得羅馬東部行省統治權,公元前37年與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結婚,宣稱將羅馬東部一些領土贈給女王和她的兒子,公元前32年元老院向其宣戰。]公元前31年,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在亞克興海戰中敗於屋大維,逃回埃及。次年,因絕望自殺。據說克里奧帕特拉也相繼自殺,有人說她被毒蛇所咬而死。在這世界上權勢、美貌都要過去,惟獨遵守上帝旨意的人將永遠活著,這是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看到的!
但11:20,那時,必有一人興起接續他為王,使橫征暴斂的人通行國中的榮美地。這王不多日就必滅亡,卻不因忿怒,也不因爭戰。
[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中打敗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埃及被並入羅馬版圖,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
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代。]
這里說到接替凱撒的人要興起,是指奧古斯都皇帝(屋大維 -公元14年),他制定了向全國徵收稅金的制度。這時,馬利亞和約瑟為報名上冊而回到伯利恆,也就在那裡耶穌誕生了,不正是在奧古斯都的時代嗎?
但11:21,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他卻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
這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是提庇留皇帝(公元14-37年)。奧古斯都曾想法設法不讓提庇留繼承王位,因為他為人卑鄙。但是最終他還是接續了王位。
但11:22,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同盟的君也必如此。
這里預言了「同盟的君」也受羅馬皇帝之害,那麼這「同盟的君」是誰呢?英語的表達是the prince of the covenant,也就是「盟約之君」、「立約的君」,這是指耶穌基督。耶穌當時也被羅馬勢力所迫,被釘在羅馬的鐵釘之下。
但11:23-24,與那君結盟之後,他必行詭詐,因為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成為強盛。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他必來到國中極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將擄物、掠物和財寶散給眾人,又要設計攻打保障,然而這都是暫時的。
23節的中文翻譯有誤,並不是「與那君結盟」,照strongs譯本的表達,直譯過來,是這樣的:And after they join themselves to him, he will practice deceit. [strongs] 在他們和他結合之後,他就行詭詐。
這兩節經文的意思是:羅馬國與很多小國家聯盟而成為強盛的大國;與那些小國家結盟,使他們都歸屬於自己,[在廣大地區相繼設置行省進行統治],從而羅馬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24節說「這都是暫時的」,英語的表達是for a time,也就是一載或一年(但7:25,4:16)。在預言中一年是多少呢?360日,也就是360年。在這里預言了羅馬帝國將強盛360年。
公元前31年的亞克興戰役的得勝成為羅馬帝國的開始,到公元後330年君士坦丁皇帝遷都為止,西羅馬帝國強盛了360年,之後開始衰落。聖經預言說它將統治「一載」,按照聖經預言的解釋也就是360年,這就是它的「定期」,這預言如實地成就了。
羅馬的內戰和遷都
[從15節到24節,講到了羅馬帝國進行征服並建立起來的過程,最後也預言了它360年的統治時期。在奧古斯都皇帝、提庇留皇帝之後,直到公元117年,圖拉真使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規模。之後進入帝國歷史的後期,出現全面危機,政局陷入混亂。284-305年,戴克里先取得了帝國政權,他殘酷鎮壓起義,迫害基督教徒,對外積極作戰,暫時強化了統治。他退位後,帝國又陷入紛爭之中。]
但11:25-29,他必奮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極大極強的軍兵與他爭戰,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敗壞他,他的軍隊必被沖沒,而且被殺的甚多。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同席說謊,計謀卻不成就,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北方王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回到本地。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
[305年君士坦丁的父親成為帝國西部的皇帝,父親死後,他在不列顛由軍隊擁立為王。為了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君士坦丁於313年與東部的統治者李錫尼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使基督教逐漸成為帝國的重要支柱。324年,君士坦丁反過來大敗李錫尼,重新統一帝國。325年他在尼西亞主持召開基督教主教會議,這次會議標志著帝國政權控制了全國教會。330年他把首都由羅馬遷到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北方王和南方王,首先是塞硫古王朝與托勒密王朝,即敘利亞和埃及;然後,羅馬征服了敘利亞,北方王易位為羅馬,南方王仍是埃及;接著,羅馬打敗埃及,在羅馬帝國的後期,北方王和南方王的爭戰變成了帝國的內戰。
25-29節這段預言和君士坦丁的時期和事件息息相關,以從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結束,「因為到了定期」。28節,北方王「回往本國」「回到本地」是指君士坦丁遷都到君士坦丁堡。
29節「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後半句的中文翻譯有誤,英文是「but it shall not be as the former, or as the latter」,應該是: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但是結果既不像前者也不像後者。這是什麼意思呢?從羅馬遷都以後,一方面形成了東羅馬帝國,另一方面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沒落,教皇權興起掌權;遷都以後形成的東羅馬,既不像以前的羅馬帝國,也不像隨後的教皇羅馬。聖經的預言多麼確切啊!]
從異教羅馬到教皇羅馬
但11:30,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
「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於是開始了西羅馬的沒落;蠻族不斷攻打他,羅馬帝國就要滅亡了。
這里說「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28節也說到「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聖約指的是主的約,上帝的真理,上帝的誡命。[二百年來,異教羅馬一直迫害新興的基督教,後來君士坦丁表面上定基督教為國教,實質上通過政治與教會的聯合、教會與異教的聯合,「反對聖約,任意而行」。]
「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看中和聯絡的是羅馬教會里的領袖們——他們不遵循上帝的話語,不遵守上帝的誡命,不按照真正的基督教精神而行,與政治妥協,貪愛錢財和權力。結果,背道的羅馬教,在羅馬帝國遭到攻擊的時候,趁機承襲了羅馬帝國的首都、權力和異教體系。
但11:31,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
羅馬的軍隊站在了羅馬教這一邊,還有皈依天主教的法國國王克洛維斯的勢力,都一同來幫助羅馬教,確立了教皇權的勢力,「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但以理不斷證明這「行毀壞可憎的」就是小角的勢力教皇權。
30節和31節所說的就是從異教羅馬到教皇羅馬的過程。羅馬帝國在受到攻擊的時候,就去聯絡背道的羅馬教,使教皇漸漸得勢,並將他立為可以處決各種異端的首腦,為全世界基督教會的領袖,最終教皇權承襲了羅馬帝國的首都、權力和異教。
北方王和南方王之間的爭戰,先是敘利亞和埃及國的爭戰,接下來異教羅馬興起,按照預言的順序,又有教皇羅馬的興起。這一段內容想要告訴我們歷史發展的一個路線,從瑪代波斯的大利烏王和古列王開始,各個國家和王朝如何相繼出現,如何演進,直到教皇羅馬如何興起,他會怎樣對上帝的百姓施行逼迫,怎樣踐踏聖所和上帝的律法,怎樣實行毀滅。
在第7章和第8章中已經說到了這個小角的勢力,而在這里更詳細地說明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這小角的勢力教皇權是如何興起和出現的。先是異教羅馬,接著要出現的是教皇羅馬,第11章就是圍繞這一焦點來記錄的。
中世紀的教皇權
但11:32,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上帝的子民必剛強行事。
這里所說的是教皇權的作為,和8章24-25節的話「能用雙關的詐語……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毀滅多人」很相似;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依然有不屈從於教皇權的威脅,而忠於上帝的真子民,也就是說,這里暗示了宗教改革運動將要興起。
但11:33,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
在教皇權的逼迫下,有多少忠於真理的人倒在刀下,或被火焚燒,或被擄掠搶奪,數千萬的人殉道。這里所說明的正是教皇權施行逼迫的情景。
但11:34-35,他們仆倒的時候,稍得扶助,卻有許多人用諂媚的話親近他們。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凈潔白,直到末了,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
教皇權施行殘暴的統治,但是這是有「定期」的。教皇權統治了1260年,行盡了逼迫,但是聖經告訴我們他們的得勢是有定期的。我們看到,在第7章和第8章預言的基礎上,這里進行了更詳細的說明。
但11:36,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這節經文和8章23-25節的話相似,「必有一王興起……事情順利,任意而行……自高自大……攻擊萬君之君,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啟示錄第13章裡面也提到了這樣的惡行,但以理書第7章也已經事先預言了,他自高自大,行褻瀆的事,說誇大的話,抵擋上帝,誰呢?羅馬的教皇權!
雖然主讓他任意而行,統治1260年之久,但是最終那定期、那末時必定來到。
但11:37-38,他必不顧他列祖的神,也不顧婦女所羨慕的神,無論何神他都不顧,因為他必自大,高過一切。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敬奉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
比起上帝的話語,羅馬教皇權更看重什麼呢?國家的勢力、金銀和財寶。比起順從真理,他們更看重什麼呢?權勢的力量、政教聯合的力量、地位、財富、眾人的擁護。
[並且教皇權繼承了異教的體系,披上基督教的外衣。這里所謂「保障的神」,是指異教的偶像和女神崇拜改頭換面,成了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崇拜。]
但11:39,他必靠外邦神的幫助,攻破最堅固的保障。凡承認他的,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使他們管轄許多人,又為賄賂分地與他們。
[這節經文的翻譯有問題,根據希伯來原文字義,其大意是:他要在保障的堅固城裡供奉一個外邦神,他要承認它,並給它增添榮耀,以此來支配多人,列國都要有份。
38節說到教皇權要崇拜瑪利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來敬奉,接下來39節繼續說到對這個外邦神的供奉,也就是說,聖母瑪利亞崇拜和瑪利亞顯靈,這樣的事情影響會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從瑪代波斯到希臘;從希臘到四王,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帝國分裂為四國;四國後來變成北方王和南方王;之後,羅馬成為北方王,羅馬征服敘利亞、又攻打埃及,成為帝國;在360年當中,西羅馬十分強盛,之後隨著遷都到東部的君士坦丁堡而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羅馬的軍隊和法蘭克王國幫助羅馬教的主教確立了教皇權勢力;羅馬教皇權踐踏真理,逼迫宗教改革家們,極盡迫害之能事;教皇所具有的權能,不是上帝的權能,他們喜好金銀寶石和外邦的神,從而開始了教會墮落的歷史……但以理書第11章就是對這些內容作了十分詳細的描述。
4. 范海辛 加百列 他們是誰 有什麼典故
范海辛,是小說《德古拉》中的角色,在斯托克的小說中,范海辛是位吸血鬼獵人。
加百列(嘉百列)本為熾天使,身份顯赫而高貴,加百列成為天使長,位列天堂重要的警衛長職位,擔任整個天界的警戒工作,又成為熾天使的最佳後備人選,傳信為其主要職能。傳說末日審判的號角就是由他吹響的。他被認為象徵」智慧「。
(4)聖經故事但以理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在中國,很多人把撒拉弗誤解為熾天使的名字,其實,撒拉弗只是Seraphim(熾天使)的音譯,在聖經中,真正的熾天使(Seraphim)是加百列(Gabriel),加百列是聖經所記載的唯一正式的最高的天使——熾天使。
在伊斯蘭教中的吉布列比基督教的加百列要更受重視,以向先知穆罕默德傳達神的話語而著名。加百列具有破壞人間一切污穢事物的職責,據說本為神最為寵信的天使,但因為拒絕對羅馬的制裁而失寵。
事跡亦包括為耶穌的受胎、復活和誕生等報訊,最先是在聖經《但以理書》(Daniel 9, 21-27)中出現,在偽典book of Henoch也有提及,遠在500年前便向先知但以理解夢以預告基督的降臨及希臘滅波斯的未來等等。
而最著名的事跡即為向約翰(St。 John the Baptizer)的父親報告約翰誕生及向童女瑪利亞報告她將懷孕聖子耶穌。亦是親手埋葬摩西的天使。
加百列為守護伊甸園的智天使們的領導者,以防止撒旦的入侵。加百列在最後審判中負責鳴喇叭以示死人的復活。在亞伯拉罕諸教中,加百列主主要作為上帝的信使而存在。她首次出現在傳遞先知但以理的《但以理書》里。
在《路加福音》中 ,加百列預言了施洗約翰和耶穌的誕生。天主教的基督徒傳統上將加百列視為大天使。在伊斯蘭教中,加百列是神向穆罕默德傳遞古蘭經的媒介,並且他向先知傳遞了訊號,顯示他們的義務。她是最受歡迎的四位天使之首,並且是真理的象徵。
據說他創造了與穆罕默德對話的聖靈,這種聖靈與基督教中的最為上帝的精神而得到人們尊敬的聖靈有顯著的區別。加百利也在巴哈伊教的文獻中被提及,特別是在巴哈歐拉的神秘作品《七座山谷》中。
他是通信,郵政,外交工作者的守護神。加百利在聖經中被稱為「她」,在但以理書9:21中被具體稱為「那個男人加百列」。
5. 求電影《巴頓芬克》故事流程簡介,不要百度百科那裡的,主要是流程。
史上最晦澀難懂的電影之一,原來答案全在書中。首先,巴頓與梅休夫妻聚餐的場景。看到巴頓和奧黛麗「眉目傳情」,梅休提到自己的一個作品:"the story of Solomon's mammy"(然後馬上被奧黛麗打斷)就是聖經中所羅門的母親拔示巴的故事(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拔示巴在沐浴的時候被大衛王發現,後者動了淫慾,與其通姦,後來生了所羅門。在生所羅門之前,大衛王還設計把拔示巴的丈夫烏利亞害死了。梅休舉出這個例子的戲虐成分不言而喻。而且由此可以推論出,梅休很可能是在巴頓和奧黛麗沐浴愛河之後被殺的(假想殺手是查理)。
然後,巴頓在旅店送走查理之後的場景,也就是他的身心經受摧殘,處於絕望邊緣的時候,無意中翻開抽屜,發現這本聖經,並「隨手」翻開一個章節,正是但以理書第二章第五節:「尼布甲尼撒二世對那些(術士、用法術的、行邪術的和迦勒底)人說,我不能回憶起我的夢,你們若不將夢和夢的講解告訴我,就必被凌遲,你們的房屋必成為糞堆。」這段與巴頓的遭遇不謀而合,這里的夢應該指的就是巴頓一直想要的創作靈感,但是現實的他卻處在極度困惑當中。而奧黛麗恰好也在當時被「凌遲」了(假想殺手是查理)。「尼布甲尼撒二世」也正是聚餐時梅休送給巴頓的那本小說名稱。
隨後,巴頓翻開聖經的第一章,發現自己的作品赫然寫進了創世紀的前兩段。這段正表明巴頓狂妄的內心認知(把自己當作全能的創造者)和迷幻的精神狀況。因為聖經中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正是一位高傲得把自己當作全能的造物主的君王,後來被上帝變成野獸作為懲罰之後才得到覺醒,開始服從上帝。巴頓痛苦的遭遇正與之呼應。
此外,請留意梅休送巴頓那本書的贈言:may this little entertainment divert you in your sojourn among the Philistines(希望這本小小的消遣能幫你暫時擺脫世人的糾纏),而在影片末尾,巴頓寫作完成跳舞歸來,被兩位偵探銬在了床的鐵柱上。此段故事正好呼應聖經士師記中Samson(參孫)的遭遇。和巴頓一樣,參孫也是位猶太人,而兩位偵探,正好影射了Philistines非利士人,意指反猶太人,從他們的名字Mastrionatti 和 Deutsch(影射二戰的法西斯兩大魔頭義大利和德國)很容易看得出來。而巴頓,剛好被他們」糾纏「了。
士師記中,參孫蒙上帝賜的力氣,本當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可惜他個性頑強,不能接受旁人的提醒及勸勉尤其是在婚姻的事上,不尊重以色列人的律法和父母的勸戒,隨自己的喜好,娶非利士女子為妻。(此處,與之呼應的是巴頓不聽他人勸誡,忽略身邊的普通人查理講的故事,以及他對婚姻模糊的態度)他更隨意放縱肉體的情慾,與妓女和壞女子大利拉交往,不知儆醒,以為自己可以一面享受肉慾,一面保有力量,最後不能抵擋女色的誘惑和纒累,泄露了超人力氣的來源和秘密,給敵人有可乘之機,被非利士人挖其雙眼並被囚於監獄中推磨,受盡羞辱(此處,與之呼應的是巴頓和奧黛麗的偷歡以及後來被偵探羞辱)。
參孫因頭發被剪,結果力量全失,被敵人關在監里推磨;雖然心中懊悔,卻也無計可施。後來,非利士人在向他們的神祇大袞獻大祭時,想利用此時機,再次羞辱參孫,於是就把參孫從牢里帶出來,要在他們偶像廟里戲弄和戲耍他(此處,與之呼應的是巴頓被兩個偵探銬在床上);此時參孫向上帝悔改,求上帝再次賜力量,同時他的頭發也漸漸長起來,他一到大袞廟,就抱住廟中兩根主要支柱,身體盡力往前傾,結果柱子及房子就倒塌,壓死了在廟中的敵人,自己也犧牲了。(此處,與之呼應的是查理用手掰開床柱解救巴頓,也可以推論出查理後來應該被因火燒而坍塌的房屋砸死。)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查理很可能是巴頓的人格分裂的產物。除為對應以上聖經的內容外,通過以下幾點也可以看出:首先,請留意查理這個人物從來沒有單獨出現,而是每次都和巴頓一起出現;然後,巴頓另一側的房屋裡有人嘿咻,查理正常來講是不可能聽見的,而且奧黛麗被殺,疑點重重,除了巴頓自己,外人很難參與;另外,在被兩位偵探審訊時,巴頓預感:查理回來了,查理果真隨即出現;緊接著,在烈火中,巴頓的話從查理口中冒了出來(the life of the mind);還有,巴頓和查理摔過跤,後來巴頓的作品描寫的正是主人公與自己的靈魂摔跤。等等。當然,查理的確切身份並不重要,製造人格分裂和強調命運的不確定性一直就是科恩兄弟的「慣用伎倆」,就像最後美女問到:那個盒子是你的嗎?巴頓回答:我不知道。所以本片中人物的塑造其實都是為了呼應聖經和突出主題:明線直指好萊塢商業化的墮落現狀,暗線剖析作家創作的心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