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越劇 《梁祝》選段(樓台會)
我來嘗試一下,雖然本人越劇音樂知識有限哦。寫得挺費力,希望對您有幫助!
《記得草橋兩結拜》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華彩樂章《樓台會》里最精彩、最動人的唱段之一。由飾演祝英台的旦角演員演唱,常見版本有傅(全香)派、戚(雅仙)派、袁(雪芬)派。
《梁祝》傳說歷史悠久,經歷代演變成為江南水鄉婦孺皆知的愛情絕唱,在清代就產生了好幾種成文的劇作版本。越劇是在浙江嵊縣一帶的民謠、山歌的基礎上初步發展形成的江南劇種,其具體誕生時間有據可考,為1906年;1919年最終進入上海,因此又稱「發源於嵊州,發祥於上海」,在百餘年的年輕生命里迅速成長壯大為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梁祝》在越劇發展過程中一直被演唱、整理,產生多種不同視角、不同背景的版本。早期(30年代)演唱版本未經文人潤色,唱詞有不少粗俗曖昧的內容;40年代,以袁雪芬、尹桂芳為代表的「越劇十姐妹」發起越劇改革運動,在唱腔、劇本、表演、舞美多方面大膽創新,奠定了今日越劇表演特色的基礎。對《梁祝》這出骨子老戲,進行了藝術再創造和加工打磨,產生了《梁祝哀史》這部重要作品。建國後的越劇電影《梁祝》(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就是在此基礎上拍攝的。
《梁祝》作為每一個越劇演員都應會演的看家戲,產生了不同流派的版本,其區別主要體現在唱腔上。《梁祝》故事相比大家已很熟悉,《樓台會》是全部故事的高潮,是主人公第一次以男女之間的身份進行交流,是長期感情壓抑之後的爆發,也是整體悲劇氣氛最濃重、最能感染人的部分,這一折中的每段唱腔都被認為經典,久唱不衰,催人淚下。
以最常搬演的傅派為例,這段旋律以「尺調慢板」為主體,「啊梁兄啊」後用快中板,在「親難退」三字用慢板。唱詞內容是祝英台在親口告訴山伯「已將小妹許配馬家」之後,萬念俱灰,情不自禁地回憶自己與梁山伯相識相知的過程,接近把全部情節復述一遍,包括草橋結拜、耳環風波、十八相送、自托終身,旋律舒展柔緩,委婉順暢,以級進為主,跳進為輔,旋律平穩,這也是「尺調」的特色。曲調有很強的敘事性,育變化於整飭之中。如「可記得」後4句,收放自如,由稍快漸放慢,是英台對「十八相送」路上趣事的回憶,有活潑的成分,但也只能反襯出現在的被迫分手的悲慘。不僅劇中人,觀眾也開始回憶舞台上的劇情,兩人相知的過程是非常快樂天真的,這種「以樂景襯哀情」的鮮明對比,達到了將悲劇氣氛不斷烘托渲染,於觀眾而言撕心裂肺的效果。「我也曾」後4句,英台沉浸在曾經擁有的對幸福的強烈希望和憧憬之中,「許九妹」三字重點在「九」字上,一個小腔表現她清醒了過來,重新回復到現實中,又將氣氛拉回悲憤。
下面兩句是真正的抒情,「我指望有情人終能成眷屬,想不到美滿姻緣兩拆開」,字字頓挫入耳,每一字都敲打心房,綿里藏鋼,最後「兩拆開」三字已接近哭腔,表現悲憤痛苦之情。伴奏檀板急進,下面是快中板六句,相比剛才的纏綿變得決絕斬截,將自己與梁兄必須分手的原因歸結於父命,最後「爹爹之命不能違」兩句,聲腔急轉直下,情緒已到絕望之極,最後三個字的慢板,堪稱肝腸寸斷。
本段的伴奏也是非常恰當的,胡琴和檀板緊密配合,將如泣如訴的悲憤渲染得千回百轉,斷人肝腸,疾進的板聲敲打著觀眾的心房,情感沖擊心靈。
傅派以質朴清新、深情繾綣為特色,袁派唱腔以繁復小腔、華麗柔美為特色,而戚派以韻味濃厚、醇正素凈為長。其他流派、演員演出的《梁祝》,也是各具特色。
這段介紹理論性不是太強,主要從感受來談,獻丑了!
❷ 茅威濤的三部越劇電影
由越劇名家茅威濤掛帥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日前從杭州趕到北京,以新版《梁祝》一劇參加國慶獻禮演出的茅威濤一口氣透露了劇團的三個最新動向:作為首個赴台慰問演出的內地藝術團體,她們以新版《梁祝》一劇為台灣「八八」水災募得3000餘萬新台幣的善款;拍攝了近8個月的三部越劇電影《西廂記》、《陸游與唐琬》和《梁祝》近日殺青;位於西湖邊以演越劇為主的浙江小百花藝術中心即將啟用。此番晉京演出與茅威濤演對手戲出演祝英台一角的是劇團的80後新秀章益清。雖然這是她第一次在舞台上飾演這一角色,但在今年2月開機的越劇電影《梁祝》中,她就已經在片中小試身手了。預計年內,《西廂記》、《陸游與唐琬》和《梁祝》這三部由茅威濤領銜的越劇電影將正式上映,這次嘗試也堪稱茅威濤率領的「小百花」以及越劇的一次華麗轉身。據悉,浙江小百花藝術中心也即將啟用,這標志著她們擁有了自己的駐場演出場所。據茅威濤介紹,「藝術中心將在演越劇的同時,兼顧話劇等其他藝術形式,形成『小百花』文化產業鏈」。
❸ 哪裡能購買或下載有關梁祝的老電影
《梁祝》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TV版1080P)
鏈接: https://pan..com/s/1wGpkzz7Iml6gzSLECUy0LA
此資源在網路網盤TV版獨享1080P,電視應用市場下載網路網盤TV版即可
導演: 徐克
編劇: 許莎朗、徐克
主演: 吳奇隆、楊采妮、徐錦江、吳家麗、劉洵、孫興、何潤東、侯炳瑩、劉瑞琪
類型: 劇情、愛情、奇幻、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1994-08-13(中國香港)
片長: 107分鍾
又名: 梁山伯與祝英台、The Lovers
公元337年的東晉時期,門第風氣極盛,三品官家祝氏為了鞏固朝中地位攀附權貴,將獨生女兒祝英台(楊采妮)許配馬氏太守,因為擔心無心向學的女兒失禮於人,遂叫她女扮男裝來到書院好好進補,因書院均是男兒,祝氏夫人(吳家麗)拜託院長夫人對愛女特別關照。
在書院,祝英台結識出身貧寒但苦心向學的梁山伯,因情義相投,兩人相交甚篤,日日相對中,祝英台的女兒身被梁山伯識破,兩人相愛。自此梁山伯更加發奮讀書,期望取得功名後將祝英台迎娶進門,然而門第的隔膜終難消除。
❹ 梁祝高清完整版電影
梁祝艷譚01.rmvb
❺ 求越劇電影完整版《梁祝》《五女拜壽》《追魚》的視頻資源或者下載鏈接。
超多錫劇、越劇、京劇、豫劇、崑曲、黃梅戲經典曲目全集、選段MP3、rm正在發送,請查收採納 。衷心祝願聽戲愉快,天天開心,事事如意。
找裡面的越劇名段壓縮包,共計有2G。其他的因為115網盤管制,暫時不能下載
其他的我換QQ郵箱再發一些全劇mp3
由於115網盤的管制,需要你接受我的邀請注冊網盤,並加我為網盤好友,才能傳給你。我在115網盤叫:拉爾修,或者叫第歐根尼,都是我的網盤。
我加了你,你驗證後給我說下,我就可以給你分享權了。整出的 打包的全劇mp3近近10G
現在115管得很厲害。再過一個禮拜,我就可以給你發視頻。現在去弄,太費事
❻ 越劇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有幾種版本謝謝了!!!
第一版
袁雪芬與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時間是1945年,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重排該劇,增尾「化蝶」,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該劇於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第二版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以上是越劇電影的兩個版本,聽說現在正拍新的版本!還有許多不同的電影版。
台灣此版劇本拍攝了由凌波等主演的黃梅調電影,也十分經典。
電影版:吳奇隆、楊采妮版; 電影版;梁山伯是濮存昕,祝英台是胡慧中;
電視劇版:羅志祥、梁小冰版 電視劇版;何潤東和董潔
❼ 梁祝的所有版本
《梁山伯與祝英台》 何潤東 飾 梁山伯 董 潔 飾 祝英台
《少年梁祝》 羅志祥 梁曉冰
《梁祝》 吳奇隆 楊采妮
❽ 《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共有哪些版本(要全)
電影版本有:1963年李翰祥的黃梅調戲曲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凌波和樂蒂主演;1964年尤敏、嚴俊主演版本;2004年動畫片版本,劉若英和蕭亞軒配音;大陸1994年版本電影,濮存昕和胡慧中主演;還有一個越劇電影版是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香港方面還有另外就是吳奇隆和楊采妮主演的徐克版本;電視版本有:TVB1974年民間傳奇《梁祝》,劉松仁和李琳琳主演;台灣2000年版《少年梁祝》羅志祥和梁小冰;最新的版本就是何潤東和董潔主演的;不過電影版本方面,在40-50年代也有過,沒看過,演員也不熟悉,所以就不寫了。
❾ 為什麼越劇電影《梁祝》色彩那麼好
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是越劇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年底拍竣。當時風靡一時,在香港創造了票房紀錄。當然,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在日內瓦會議期間,此片被周恩來譽為「中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用於招待各國記者,國際輿論對紅色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懷疑由此冰釋。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舉行,指定袁雪芬、范瑞娟進京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上級明確地通知:毛主席指示,馬上要開拍彩色電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與祝英台》開始拍攝。
當時一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元,彩色電影要翻倍。盡管財政緊張,但還是投入了拍攝。
當時蘇聯專家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因為燈光、葯水等方面都不成熟,她們一面在電影廠拍攝,一面看著工作人員拿著小瓶子葯水做實驗。她們也不適應當時的拍攝,一個鏡頭拍十幾次,演的情緒都沒有了。但即使這樣的拍攝方式,還是因為手工印刷、燈光不穩定、色彩不定而流產。最後,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問題被提出,而且集中在兩盞從蘇聯進口的阿克炭精燈上,彩色電影必須光源充足,這兩只燈一閃一閃,總在眨眼,不能起到應有作用。電影廠決定改拍黑白片。於是,彩色布景和服裝必須重新設計,大家在拆布景的時候,電工突然發現:掉頭安裝的阿克炭精燈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裝倒了這么簡單。」袁雪芬找到了當時的宣傳部長夏衍,請他到攝影棚看看,從攝影機鏡頭里看到的彩色畫面很明麗,於是,召開現場辦公會,再次決定拍攝彩色影片。最需要的時候,連上海市防空用的探照燈都借到了攝影棚,白天在這里支持拍電影,晚上送回去進行防空照明,時值1953年,國丨民黨轟炸還在持續。「1953年夏天非常熱,很多天都是38攝氏度。那麼多燈照著,我們每天演10幾個小時,演完後,臉都腫一圈。」袁雪芬說。范瑞娟的眼睛受不了燈光刺激,腫成葡萄那麼大。
11個月的辛苦過去,影片竣工。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前來審查樣片,對這部電影大加贊賞:「不是有人說我們沒條件拍攝彩色片嗎?現在拍出來了,不是很值得總結嗎?」
其實,《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負載的政治意義還不止於這么點。當時普遍的國際輿論對新中國抱有敵意,在文化方面,認為共丨產黨中國壓制文化發展,只會搞一些軍事題材的宣傳品。這也許才是中丨央領導決定投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另一原因:我們國家也有經典的愛情片,也極端重視文化發展。
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指示中國代表團新聞處放映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200多名記者被這樣陌生而優美的文化刺激著,當時主要的國際輿論轉了風頭:「誰說共丨產黨不要文化?新中國建國不久,就拍出了這樣美麗的愛情彩色片。」(來源: 北方新報(呼和浩特)據《山西科技報》 網源:網易、新民網)
加點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