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外小樓夜聽雨MV是哪部韓劇
明明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抒懷。現在又變成韓國的了?什麼都是韓國的。
⑵ 山外是海的劇情梗概
電影故事從風景秀麗的九閩村裡開始演繹,兄弟劉金山、劉金海眼見妹妹手握鉛筆頭鋨死在母親懷里,劉金海頭也不回的走出大山,勇闖上海,生意越做越大。許多老鄉前去投奔,大哥劉金山也去與弟弟共同創業。在劉金山的籌劃下,成立「熊山木業」聯盟佔領上海絕大部分市場,而劉金海急於做大,受騙被抓,在老鄉們主動拿出全部家當幫助下度過難關,也因此賺到第一桶金,迅速建成上海第一家專業建材市場,同時建起「九閩新村」讓飄泊的老鄉在上海有個家,卻因擴張太快落入外來資本的「陷阱」,在劉金山與北京、廣州、昆明、天津、廈門、昆明等政和商會老鄉們再次聯合下,度過難關,撐起屬於「政和」的一片天。經歷大起大落的劉金海,終於帶著妹妹曾經手握的鉛筆,回鄉創辦「教育基金會」支持教育事業。
人物角色:
鮑國安飾演「村支書」 《山外是海》最亮點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扮演梟雄曹操的鮑國安將出演洞宮村支書老沈,是《山外是海》最亮點。 鮑國安自幼酷愛表演藝術,13歲開始正式拍戲,在多個影視中飾演主人公,無論他塑造的慈父、省委書記,還是明代大臣洪承疇,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作品:《三國演義》、《鴉片戰爭》、《武則天》等。在最近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趙氏孤兒》中,飾演趙氏孤兒爺爺趙盾。鮑國安塑造的一代梟雄曹操(電視劇《三國演義》)令人拍案叫絕,特別是在飾演《三國演義》曹操角色時,他不拘泥干書中的「曹操」,而是把自己理解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相結合,塑造出了一個愛笑、心機詭異的政治家,贏得了觀眾的稱贊。 鮑國安在《山外是海》中扮演成一個40多歲的村支部書記形象,他穩重保守,為人公道,在老鄉中頗有威信和號召力。鮑國安說,年齡意味著在藝術上更加成熟,做演員這一行的,要切忌「老滑頭」,一「滑」,在藝術上就沒有迸發力了。他力爭使自己保持對很多事物的熱愛、童心、愛心。這一次的老沈角色,讓有生活積淀和准備的鮑國安,將會在這個人物的創作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林丹萍拜師學《四平戲》 李左青/攝
林丹萍飾演「阿雯」 楊源拜師學「四平戲」 政和出生的知名演員林丹萍,出演我縣第一部電影《山外是海》,結緣春節回家過年。 春節回家過年的林丹萍得知我縣正籌拍電影《山外四海》,很熱心的了解籌拍進展,縣領導盛情邀請她,能否在片中飾演一個角色,林丹萍欣然答應。熟悉本地風土人情,又有地域優勢,再加上幾年來不斷成熟的演視經驗,她扮演一個年輕、潑辣、能幹、風趣、幽默、有主見、與所愛的人不離不棄、共患難的一個形象,很有看點。 3月27日,林丹萍專程到楊源拜師,學起了四平戲。再過三天,《山外是海》就要在我縣的林屯小學開拍了。林丹萍在開拍中就有一場戲,她提前6天從北京趕到政和,就是為了到楊源學四平戲,因為在飾演阿雯的角色中,阿雯有一段四平戲的故事。 小汽車在去楊源的路上行駛,穿過14個隧道組成的25公里隧道群,政和到楊源半個小時就到了。林丹萍感嘆說,「我小學、初中都在政和讀書,知道政和到楊源挺遠的路也很差,一直都沒去過,沒想到現在高速路通了,這么快就到了。」 四平戲劇團團長張孝友已經在劇團等候,張孝友是四平戲里的老旦,這次林丹萍就是來跟他學藝的。林丹萍選了《林芳》戲中小旦的片段來學,先是學唱腔、唱詞,接著學走台,真不愧是戲劇學院畢業的演員,不到一天時間就基本學得像模像樣了。林丹萍說,「四平戲的唱腔很好聽,我很喜歡,所以學得也就快。」 林丹萍演過的主要影視作品有:《深宮諜影》、《全城熱戀》、《家事如天》 、《劉三姐》、《魔幻手機2》、《沉默的榮譽》、《歡喜冤家》、《魚腸劍》、《傅繼澤鋤奸》、《駭客》。這次能在家鄉演反映家鄉的電影,她感到很高興,也希望自己能把「阿雯」這個角色演好。
飾演「米雪」的銀雪
銀雪搖身變「米雪」 銀雪,重慶人,英文名Crystal,身高170cm,處女座,A型血,善長表演、舞蹈,先後畢業於四川省舞蹈學校、中央戲劇學院,國家三級舞蹈演員。曾獲第57屆世界小姐北京賽區季軍、第57屆世界小姐最佳審美獎、第三屆樂視盛典最具期待新人獎。 她在電影《山外是海》中扮演的米雪,是一個長相清純漂亮,獨自闖盪上海,懷有「明星夢」,雖是馬成功的女朋友,卻喜歡金海的淳樸、善良、有本事,壓抑著情感,只想默默幫助金海,不想卻招來馬成功對她和金海的嫉恨,為了幫助金海寧可犧牲自己的幸福,最後遠走他鄉。
飾演「金海」的苗克
野性苗克飾「劉金海」 苗克,男,1974年4月出生,身高176cm,白羊星座,O型血,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表演專業。 作為大陸演員的苗克曾與王志文、李立群分別合作過《國家幹部》、《溫州一家人》。他扮演的劉金海,有股闖盪江湖的草莽豪氣,有種「不服輸」的野性,因不忍貧窮,渴望改變自己和鄉親們命運,獨自到上海闖盪致富,回饋鄉梓,代表了熊山「闖」的精神動力。
飾演「金山」的蔣宇揚
演員音樂人演「劉金山」 蔣宇揚,男,演員、音樂人,在哈爾濱話劇院工作。 在《山外是海》中,蔣宇揚將扮演喜歡讀書,善於觀察,勤於思考,自學成才,看上去像個書獃子,其實內心很聰明,很有大局觀,為人正直,看不慣歪門邪道,鄉情觀念很重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代表了熊山「和」的精神靈魂。
⑶ 找一個韓國鬼片,內容是一個女人把一個小孩子砍斷雙腿放進壇子里,然後小孩子殺了這女人全家的那個電影
山外人精品影院免費看高清,更新快地址:http://www.tmtuang.com/
⑷ 佛教電視劇有哪些
描寫正規佛教的電視劇現在多是高僧的傳記,目前比較優秀的有《鑒真東渡》16集,有描寫近代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的《百年虛雲》,描寫律宗大德弘一大師的電影《一輪明月》和電視連續劇《弘一大師》,比較真實的刻畫了佛門的生活。比較早期拍的《濟公》、《觀音傳奇》《再世情緣》也都不錯。
其他一些戲說類的多數有誇張甚至歪曲之處,對佛法並不真正了解,則難免謗法謗僧之嫌,正信的學佛人最好遠離。
此外,前幾年有一部東北大鼓書《六祖惠能》在佛教界反響也不錯。
佛門做的比較多的則是動畫片,日本、台灣、馬來西亞都有很多通俗易懂的佛教故事動畫片,是根據佛經編寫的,非常好看。可以在網路搜一下。
電視劇《了凡四訓》和《俞凈意公遇灶神記》拍的也不錯,是佛法的輔助,都很值得一看。
最近,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推出了電視劇《濟公游記》,它沿襲了《濟公》的詼諧輕松,並融入更深入的佛法哲理,使人在輕松的娛樂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可謂一部雅俗共賞、對佛法有無信仰皆可得益的電視劇。
土豆網豆單: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8662595.html
凈空法師報恩講堂: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58&web_rel_index=2258
⑸ 韓國電影奇怪的她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q3NSrT6yULIYO5Q30ZDSgg
《奇怪的她》翻拍自同名韓國電影,是一部融合了音樂元素的奇幻喜劇。此次多部未華子將與倍賞美津子共同演出同一個角色。該片由曾執導《謝罪之王》《舞妓Haaaan》的水田伸生擔任導演,於2016年4月1日在日本上映。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⑹ 山外怎麼樣
要去山外,方可殘花。韓國大概是最中國的地方,有著最中國的佛教,大菩薩總用眉間生死沖擊有緣人色空的一線轉圜,即使尚未了達,也在心裡立下了根基。不必是最好的導演,只要帶著這份虔敬的心,就能有最好的電影。這就是最好的電影,這就是最親近的佛教。
⑺ 韓國好看的微電影,有倆姐妹,一個是盲人,後來失憶了,被壞人利用,與姐妹自相殘殺
Tara Sexy Love 劇情版 mv
⑻ 山外是海怎麼樣
鮑國安飾演「村支書」 《山外是海》最亮點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扮演梟雄曹操的鮑國安將出演洞宮村支書老沈,是《山外是海》最亮點。 鮑國安自幼酷愛表演藝術,13歲開始正式拍戲,在多個影視中飾演主人公,無論他塑造的慈父、省委書記,還是明代大臣洪承疇,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作品:《三國演義》、《鴉片戰爭》、《武則天》等。在最近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趙氏孤兒》中,飾演趙氏孤兒爺爺趙盾。鮑國安塑造的一代梟雄曹操(電視劇《三國演義》)令人拍案叫絕,特別是在飾演《三國演義》曹操角色時,他不拘泥干書中的「曹操」,而是把自己理解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相結合,塑造出了一個愛笑、心機詭異的政治家,贏得了觀眾的稱贊。 鮑國安在《山外是海》中扮演成一個40多歲的村支部書記形象,他穩重保守,為人公道,在老鄉中頗有威信和號召力。鮑國安說,年齡意味著在藝術上更加成熟,做演員這一行的,要切忌「老滑頭」,一「滑」,在藝術上就沒有迸發力了。他力爭使自己保持對很多事物的熱愛、童心、愛心。這一次的老沈角色,讓有生活積淀和准備的鮑國安,將會在這個人物的創作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林丹萍拜師學《四平戲》 李左青/攝 林丹萍飾演「阿雯」 楊源拜師學「四平戲」 政和出生的知名演員林丹萍,出演我縣第一部電影《山外是海》,結緣春節回家過年。 春節回家過年的林丹萍得知我縣正籌拍電影《山外四海》,很熱心的了解籌拍進展,縣領導盛情邀請她,能否在片中飾演一個角色,林丹萍欣然答應。熟悉本地風土人情,又有地域優勢,再加上幾年來不斷成熟的演視經驗,她扮演一個年輕、潑辣、能幹、風趣、幽默、有主見、與所愛的人不離不棄、共患難的一個形象,很有看點。 3月27日,林丹萍專程到楊源拜師,學起了四平戲。再過三天,《山外是海》就要在我縣的林屯小學開拍了。林丹萍在開拍中就有一場戲,她提前6天從北京趕到政和,就是為了到楊源學四平戲,因為在飾演阿雯的角色中,阿雯有一段四平戲的故事。 小汽車在去楊源的路上行駛,穿過14個隧道組成的25公里隧道群,政和到楊源半個小時就到了。林丹萍感嘆說,「我小學、初中都在政和讀書,知道政和到楊源挺遠的路也很差,一直都沒去過,沒想到現在高速路通了,這么快就到了。」 四平戲劇團團長張孝友已經在劇團等候,張孝友是四平戲里的老旦,這次林丹萍就是來跟他學藝的。林丹萍選了《林芳》戲中小旦的片段來學,先是學唱腔、唱詞,接著學走台,真不愧是戲劇學院畢業的演員,不到一天時間就基本學得像模像樣了。林丹萍說,「四平戲的唱腔很好聽,我很喜歡,所以學得也就快。」 林丹萍演過的主要影視作品有:《深宮諜影》、《全城熱戀》、《家事如天》 、《劉三姐》、《魔幻手機2》、《沉默的榮譽》、《歡喜冤家》、《魚腸劍》、《傅繼澤鋤奸》、《駭客》。這次能在家鄉演反映家鄉的電影,她感到很高興,也希望自己能把「阿雯」這個角色演好。 飾演「米雪」的銀雪 銀雪搖身變「米雪」 銀雪,重慶人,英文名Crystal,身高170cm,處女座,A型血,善長表演、舞蹈,先後畢業於四川省舞蹈學校、中央戲劇學院,國家三級舞蹈演員。曾獲第57屆世界小姐北京賽區季軍、第57屆世界小姐最佳審美獎、第三屆樂視盛典最具期待新人獎。 她在電影《山外是海》中扮演的米雪,是一個長相清純漂亮,獨自闖盪上海,懷有「明星夢」,雖是馬成功的女朋友,卻喜歡金海的淳樸、善良、有本事,壓抑著情感,只想默默幫助金海,不想卻招來馬成功對她和金海的嫉恨,為了幫助金海寧可犧牲自己的幸福,最後遠走他鄉。 飾演「金海」的苗克 野性苗克飾「劉金海」 苗克,男,1974年4月出生,身高176cm,白羊星座,O型血,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表演專業。 作為大陸演員的苗克曾與王志文、李立群分別合作過《國家幹部》、《溫州一家人》。他扮演的劉金海,有股闖盪江湖的草莽豪氣,有種「不服輸」的野性,因不忍貧窮,渴望改變自己和鄉親們命運,獨自到上海闖盪致富,回饋鄉梓,代表了熊山「闖」的精神動力。 飾演「金山」的蔣宇揚 演員音樂人演「劉金山」 蔣宇揚,男,演員、音樂人,在哈爾濱話劇院工作。 在《山外是海》中,蔣宇揚將扮演喜歡讀書,善於觀察,勤於思考,自學成才,看上去像個書獃子,其實內心很聰明,很有大局觀,為人正直,看不慣歪門邪道,鄉情觀念很重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代表了熊山「和」的精神靈魂。
⑼ 有一個韓國電影講老師和學生是夫妻的
山外人精品影院搜一下咯
⑽ 韓版花樣男子15里的客串
姓名:丁海明
生日:1987/08/07
身高:183CM
體重:64KG
國籍:中國 CHINA.P.R. (黑龍江齊齊哈爾)
公司:韓國DSP
學歷:韓國中央大學 戲劇表演系
夢想:當一名藝人
專長:表演
喜歡的食品:牛肉乾,烤肉
喜歡的水果:芒果
不喜歡:很假的人
最尊敬的人:我們公司的社長
是名牌的都喜歡:比如CK LIVE』S。。。。
喜歡的顏色:白
喜歡的飾品:耳釘 戒指
會做的食物:我會做可樂雞 是自學的
多久給家裡打次電話:沒事就給家裡打電話 最少2、3天打一次
不容易怎麼樣:不容易生氣
很容易怎麼樣:很容易生病
多少時間給海星留一次言:我有時間上網就去看留言
我最喜歡的動物: 狗
最晚吃東西的時間 :最晚凌晨3點多都有吃過東西
與人交往會最先注意他的哪裡: 人品
最喜歡什麼樣的歌迷:只要他們喜歡我 我都喜歡(呵呵 我們都喜歡你^_^)
最想對歌迷們說的話:謝謝大家
電視劇:韓劇《花樣男子》(客串)
[編輯本段]1、相關資料
題目:韓國DSP經紀公司中國籍練習生丁海明即將出道
韓國DSPENTERTAINMENT續CLICK-B,FIN.K.L,SS501之後即將推出一組由日韓混血兒一名,韓國人4名,以及一名中國成員組成的男子6人亞洲組合。其中唯一的一名中國成員叫丁海明,來自中國黑龍江哈爾濱,是韓國中央大學戲劇表演系2年級的學生。丁海明是在2006年初進入了DSP ENTERTAINMENT成為了這個公司唯一一個外國國籍的練習生。
前不久韓國的娛樂雜志《BYEOL MAGAINE》上刊登並公開了這支神秘組合的面紗:丁海明,PARK JUNG JIN,LIM HAN BYUL,SUNG IN GYU,BYON JANG MOON,和AZUMA TOMOKI日韓混血成員。
雜志中記者采訪丁海明的文章中寫道:中國成員海明在2年前為了學習演技所以來到了韓國進入了中央大學電影演藝專業進行學習。那時候韓語還不是怎麼會說,認識的朋友也不多的情況下有多麼的孤獨是我們想像不到的。但是突然有一天,機會來到了海明的身邊,「一開始只是因為學習來到了韓國,但是有一個機會參加了DSP公司的面試,而且面試也非常順利地就通過了,真得非常的高興。原來我是希望自己走演技路線的,一開始也是對音樂一無所知的進入了公司,和成員們一起練習,漸漸地讓我喜歡上了音樂。所以一直非常的努力練習唱歌,經常都是通宵一個人練習到天亮!」
記者問到他一個人在韓國生活,感到累的話,或者是如果想父母的話怎麼辦?海明回答說:「特別是父母也不在身邊,自己感覺很辛苦的話就會去山上一個人哭,以前住的地方後面有山上面有個小亭子,因為怕父母擔心,感到累的時候我就會一個人去那個亭子哭出來,哭過以後提起精神,繼續努力!
記者還問道: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他說道:「喜歡的音樂類型很多,這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抒情歌曲,最喜歡韓國歌手李基璨的歌曲。我小時候也學習過鋼琴,現在雖然彈得不好但是會彈一點點。」
采訪記者發現海明的韓文水平非常不錯,就問他學好韓語的秘訣是什麼?他說他很喜歡交朋友,但是除了成員以外沒有幾個韓國朋友,也沒有時間交朋友,希望今後能夠交到更多的韓國朋友。在采訪別的成員時候,他們都說海明是一個非常善良熱心的朋友。
最後海明對記者說道:這段時間我和成員們真得非常努力的每天練習,希望出道以後大家可以肯定我們的努力成果。今後如果成功有機會的話,希望自己可以找回自己的專攻拍攝電影或者電視劇,另外我也很希望做主持人,總之,我希望今後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
[編輯本段]二、廣州旺旺食品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經理
關鍵字:食物生產,中國,廣東,廣州旺旺食品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經理
廣州旺旺食品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經理丁海明
[編輯本段]三、新河中學老師風丁海明
丁海明,男;籍貫:江西吉安;政治面貌:中共黨員;職務職稱:中教一級;高二英語備課組組長;社團任職情況:江西吉安《廬陵詩詞》學會會員;浙江台州市心理協會會員;溫嶺市新河中學教學研究會成員;《學英語》報特約通訊員。
[編輯本段]1、主要榮譽
1997年度新河鎮先進教育工作者;
1999-2000年度溫嶺市優秀班主任;
多年校先進。.
[編輯本段]主持課題情況
1、 2002年1月—2003年12月,參與主持台州市重點研究課題《高中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研究》, 並如期結題;
2、2005年申報主持英語學科研究課題《新課程標准下的高中英語多元閱讀模式的建構及其評價》,並順利被溫嶺市教科所立項;
3、2006年開始關注校本課題的立項和研究實踐。
[編輯本段]論文獲獎情況
1、1998.6 《英語新教材與素質教育》獲溫嶺市一等獎;
2、1998.11《英語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及其效果》獲溫嶺市二等獎;
3、1999.11《改變舊觀念,構築新模式,獲取高效益》獲溫嶺市二等獎;
4、2001.8《學生常見心理偏態的社會誘因及其矯治原則和方法》獲溫嶺市一等獎;
5、2001.6《素質教育下的中學英語聽力教與學》獲溫嶺市二等獎;
6、2003.6《高中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研究》獲台州市三等獎;
7、2005.5《高中英語教材特點及圍繞教材展開的有效教學活動》獲溫嶺市一等獎;
8、2005.8《高中英語教材特點及圍繞教材展開的有效教學活動》獲台州市二等獎;
9、《班主任在青春期性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和角色行動》獲台州市二等獎。
[編輯本段]文章發表情況
1、《英語新教材與素質教育》發表在1998年《台州師專》學報
2、《素質教育下的中學英語聽力教與學》發表在2001年6月出版的《全國基礎教育論文集叢書(外語卷)》
3、《班主任在青春期性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和角色行動》擬發表在2006年4月的《中國教育與教學》雜志。
[編輯本段]所帶學生獲獎情況
1、2000年5月第二屆「思中杯」閱讀原著翻譯有獎競賽優秀教師輔導獎;
2、2004年2月輔導學生陳丹丹在2003年全國中學生英語作文大賽中獲台州市三等獎;
3、2004年3月輔導學生江怡寧在溫嶺市首屆中學生英語作文大賽中獲三等獎;
4、2005年輔導學生陳金影獲全國英語能力競賽三等獎;另有學生獲溫嶺市一、二等獎。
[編輯本段]四、常州市飛力化工有限公司經理
常州市飛力化工有限公司丁海明經理。
[編輯本段]五、記者丁海明
丁海明,1972年5月出生,祖籍山東濱州。1990年3月入伍,同年底開始從事基層部隊新聞工作。1996年3月調任《解放軍報》記者。參與過大量突發事件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英雄楊利偉、武警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等重大典型報道以及中俄首次聯合軍演、我陸軍部隊首次跨區機動作戰演習等軍事演習報道。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全國人大好新聞獎、五四新聞獎等。
[編輯本段]生平履歷
我是軍人出身,先當兵,然後上軍校,然後成為帶兵人,然後才做了《解放軍報》的記者。我的骨血里,流的首先是軍人的血。軍人是我的本色,記者是我的職業。今年,人民軍隊誕生80周年,我從軍18年,做軍報記者12年。回望軍旅,我的自我認識可以歸結為這樣10個字:首先是軍人,然後是記者。
心中的樹和腳下的路
當兵18年,我心裡種下了兩棵樹。
一棵名叫「獨龍江」。獨龍江是一條江,源於西藏。獨龍江是一個鄉,全稱是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獨龍江是一個哨卡,隸屬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雲南省邊防總隊。那是我國雲南、西藏與緬甸交界處的一個小小山坳,被高黎貢雪山團團環抱,坳底就是水流湍急、冰寒徹骨的獨龍江。在這塊僅有4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有7棵界樁和3條出入境通道,有3000多獨龍族群眾,還有23名武警官兵。由於沒有公路,從山外的貢山縣城出發,沿著一條懸在山腰上的人馬驛道,走上兩天一夜才能走到這里。而且,這樣的行程也要選擇在夏天,因為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這里大雪封山。哨卡每年9月23日換防,23名官兵走出獨龍江,23名官兵走進獨龍江。除了必要的給養,進山的時候,官兵們會請馬幫馱進一些苞谷酒和煙草。山裡沒有電,更沒電話電視,廣播也收不到,也沒有報紙和信。在學習訓練、邊防執勤、緝槍緝毒、巡邊查界的間隙,一口酒可以抵擋一些寂寞,一支煙可以消解些許鄉愁。1994年到1995年,我是這里的一個排長。
另一棵樹名叫「沙黑里克」。這是一個維吾爾語地名的音譯,意思是「長滿黑色荊棘的沙窩」。這個沙窩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沿塔里木河向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縱深屯墾的盡頭,距它最近的城市阿克蘇市187公里,離它最近的兵團團部7公里,是一個「水到頭、電到頭、路到頭」的地方。這里有一座軍營,隸屬武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指揮部。40多名官兵在這里看押著一座監獄。除了監牆上日夜執勤,官兵們還要押著犯人到幾公里外的棉花地里勞動改造。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里,在似乎永不停歇的漫天風沙里,沙黑里克就像一蓬孤獨的駱駝刺。從這里往南,是浩渺無垠的沙海;往北,是亘古荒蕪的戈壁灘;往東,是林木深深的原始胡楊林;只有往西,是來時路,是一片片脆弱的綠洲。塔里木河自西向東緩緩流過,為大漠帶來生命的氣息。2000年上半年,我是這里的一名代職指導員。
當兵18年,我走了不少路。除了台灣,中國其他的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都到過了。今天回頭一看,卻驚訝地發現,我從來沒走出過「獨龍江」和「沙黑里克」。我腳下的路是它們的葉脈,也是它們的根系。
這就是我心中的樹和腳下的路。我走到哪裡,路延伸到哪裡。我老了,樹永遠年輕。
我的地圖和我的沙盤
懷揣著我心中的樹,我走上了我的軍事記者之路。
軍人熱愛和平,但軍人的詞典里,和平時期可以被另一個字眼代替,那就是戰爭准備時期。那麼,作為戰爭准備的聚焦點,一個軍事記者應該把自己的觀察哨所和介入視角,放在什麼位置上呢?
眾所周知,軍事訓練作為和平時期軍隊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基本途徑,直接決定著未來戰場上的能力、未來戰爭中的勝負;
軍事斗爭准備是當前最現實、最緊迫、最重要的戰略任務,完成這一戰略任務,經常的、大量的准備工作就是要抓好軍事訓練,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軍事斗爭准備,必須經得起未來戰爭和歷史的檢驗;
著眼於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必須以扎實的軍事訓練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整體防衛作戰能力,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斷然出手,決戰決勝。
所以,毋庸置疑,訓練場是和平年代軍人的主戰場,必然也是軍事記者的主戰場。和平時期,每個軍人的心裡,都應該裝下一片訓練場,留下幾座烽火台。多年來,全軍各部隊一座座合同戰術訓練基地聯綴起了我的新聞地圖,而一場場演習壘起了我的新聞沙盤。隨著2006年全軍軍事訓練會議的召開,「推動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這一時代課題開始浮出水面。在這種背景下,我跟蹤報道了多場演習。
北京軍區某集團軍開展信息化條件下的實戰化崗位練兵大比武,我以現場札記的方式全程記錄。信息化建設深刻改變著訓練場,未來信息化戰爭時刻拷問著今天的訓練場,只有擺離線械化戰爭時代的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才能通過訓練實踐提高未來實戰能力。訓練和農民種地一樣,撒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每一名官兵把未來信息化戰場的每一個戰位摸熟練精,就是最腳踏實地的信息化建設,最具體實在的訓練轉變。用這場演習回答訓練轉變「為什麼」「轉什麼」「怎麼轉」的問題,使這場聲勢浩大的演兵活動的深層意義得到彰顯。
2006年秋,一支由摩托化步兵師改編的機械化步兵旅,從遼南山地千里躍進至內蒙古大草原,一路突破電磁封鎖和藍軍圍追堵截攻擊前進,完成了我陸軍部隊首次跨區機動作戰演練。這場演練,引起媒體廣泛關注。那麼如何觀察和透視這次演習呢?「貼近實戰練兵」「復雜電磁環境」「打破紅勝藍敗定局」等等,無疑都是角度,然而撥開這些表象就可以發現,這些都不是此次演練的真正意義所在,它的里程碑意義,在更深處。
眾所周知,如同過去的美軍也不會思考全球戰略投送問題一樣,我們的陸軍機械化部隊過去也從沒想過為什麼要遠程機動。然而隨著機械化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嶄新使用,隨著我國周邊戰略安全格局的變化,我們的機械化部隊建設數量質量發生了轉型,能否實現全域機動、遂行輕而快戰斗任務的問題就浮出了水面。未來戰爭中,沉重而臃腫的重型機械化部隊,與戰斗要素齊全而輕便、能夠完成「超越地平線」式攻擊行動的輕型機械化部隊,孰優孰劣,必須在訓練中得到印證。
我全程跟蹤這次演練,以「陸軍轉型」為靶子,以「全域機動」為新聞觀察潛台詞,以全新視角對這次演練進行了連續報道。其問題針對性和探討深度,得到組織這次演練的各級指揮員的認可。由此,這次演練,被認為是我陸軍部隊從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春雷第一聲」,這組報道,也成為一種新聞方式的歷史記錄。時隔不久,我國發表《2006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出現了這樣的表述:「陸軍逐步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