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太原戰役電影完整版
擴展閱讀
邵氏老電影全集梁祝 2025-09-13 03:32:30
小孩子看電影嘔吐 2025-09-13 03:31:48

太原戰役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 2022-06-29 03:28:23

⑴ 最近看了《集結號》,不知是不是真事

確實是真的,是由一位作家改編的。事實中的「穀子地」是一位已經去世的老兵,很可惜沒能等到《集結號》的首映式……
後來,記者們采訪了真正的團長,他已白發蒼蒼。團長說,確實當時沒有吹響集結號,因為一吹就暴露了身份,會讓國民黨軍知道的。所以,這個感人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穀子地的原型是已經去世的老八路常孟蘭,央視在《百姓故事》欄目中也曾播出過一段關於他的紀錄片。 《為了那聲軍號》。紀錄片講述的是1948年11月19日的故事,時任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某部排長的常孟蘭帶領7名戰士奉命執行阻擊任務掩護全團撤退,他接到的命令是———不管有多難,在聽到號令之前不準撤退……為了在戰斗中犧牲的戰友,他開始了48年感人肺腑的追尋。1996年,他終於得到自己老部隊的信息,此時他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但遺憾的是他的團長已經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當年究竟吹響過軍號沒有就不得而知了,2005年完成心願的常孟蘭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0歲。《集結號》原著小說《官司》的作者楊金遠在看了這個紀錄片後寫了小說《官司》,張國立看了這篇小說推薦給馮小剛,這樣才有了後來的《集結號》
昨天晚上的《子午書簡》還專門介紹了《官司》,其實只有15頁,一萬多字,編劇就編了6萬多字,小說里戰爭有多激烈,有哪些人根本沒有詳細描寫,電影里一個多小時的場景,在小說里之用了兩三句話就講完了……謝謝~!

⑵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誰演的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張勇手飾演的。

張勇手,1934年11月10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 中國內地演員、導演。1957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黑山阻擊戰》。1960年,主演剿匪電影《林海雪原》。1965年,在戰爭電影《地道戰》中飾演區長趙平原。

1974年,在戰爭電影《南征北戰》中飾演高營長。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南海風雲》。1982年,執導劇情電影《彩色的夜》。2014年,由其出演的現實題材電影《天河》上映。2016年,主演戰爭電影《南口1937》。2018年,張勇手獲得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太原戰役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張勇手主要作品:

1,《打擊侵略者》飾演:金哲奎,導演:華純。

2,《地道戰》飾演:趙平原,導演:任旭東。

3,《哥倆好》飾演:二班長,導演:嚴寄洲。

4,《林海雪原》飾演:少劍波,導演:劉沛然。

5,《奇襲》飾演:方勇,導演:許又新。

⑶ 有關徐向前的電影

還有《橫掃晉中》,講的是臨汾戰役那一段。這部劇好像又叫《征戰大西北》。
《晉中大捷》,講的是晉中戰役那一段。
《向前 向前》,講的是運城、臨汾、晉中、太原戰役的全過程。
《血戰萬源》,講的是在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的故事。
《強度嘉陵江》,講的是在反六路圍攻之後,渡過嘉陵江,准備與一方面軍會合的故事。
個人最喜歡《向前 向前》,情節緊湊、精彩,比較經典。
演徐向前的演員當中最喜歡的是施京明。

⑷ 電影老吳的帳單觀後感600字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文獻影片《決戰太原》。我幾乎是眼含淚水看完最後一個鏡頭,我彷彿被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影片中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讓我好幾次都想掉眼淚。
太原,這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六十年前,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經過近半年的英勇奮戰,攻克太原,太原的歷史從此掀開嶄新一頁。《決戰太原》是以全國解放戰爭為歷史大背景,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的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描述和記錄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閻錫山的部隊展開的異常激烈的太原戰役。《決戰太原》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影片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贊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發起,到1949年4月24日結束,前後歷時6月有餘,共計殲滅國民黨軍隊135000餘人,其中俘虜77000餘名。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僅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長眠地下。當我們站在蒼松翠柏間獻花鞠躬的時候,當我們因英雄的戰士而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園,我看到一個個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還看到只有所在部隊名稱而無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無姓名又無部隊名稱的無名烈士墓碑,可能還有許多連墓碑也沒有的烈士永遠長眠在地下。他們是我們的前輩,是為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存環境而英勇獻身的親人。
人類需要和平,60年後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忘記這場成為歷史的戰役,更要保衛現在的和平與安詳。

⑸ 《60年後,我送你回家》找出本片中疊化的內容,並分析作用

老人在墓碑前出現疊化。作用是展現主角的心理活動或幻想以及展現時間的流逝。


《60年後,我送你回家》簡介:


古稀老人王艾甫是山西太原的一名退伍老兵。一次,他在太原書攤上偶然發現了4本陣亡將士的名冊。上面記載著866個太原戰役中犧牲烈士的信息,此外還有84封沒有寄出的陣亡通知書。


在84份陣亡通知單中,有26名烈士籍貫不明,王艾甫來到烈士陵園核對84位烈士的資料。並決定開始為烈士們開展尋親工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84份陣亡通知書上的烈士,王艾甫已經落實了29名。


他的尋親工作已經延伸到陣亡烈士名冊上的866名烈士以及太原烈士陵園里安葬的3900多位烈士。目前,王艾甫正在籌建「尋親」基金會。



疊化是剪輯技法中最簡單操作的一項視覺效果,當兩個素材的軌道疊在一起時,只要逐漸降低上面軌道的透明度,便可以達成疊化,說它簡單,是因為操作沒有任何技術含量,新手往往都喜歡依賴疊化用來轉場,說它難,是因為疊化在現代電影剪輯中的使用大有學問。


疊畫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


在宣傳廣告中畫中畫和畫外畫統稱畫中畫。 如果背投中配置了兩個高頻頭,即主高頻頭和副高頻頭,就可以有畫中畫功能。

⑹ 《決戰太原》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決戰太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O12voCJKQt0yNjH-uiHqUw

?pwd=wa98 提取碼: wa98
《決戰太原》
導演: 郝蘊、孫莉
主演: 徐向前、薄一波、閻錫山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普通話/國語
上映日期: 2009-04-10
片長: 86分鍾
又名: 兩種命運的決戰
太原解放60周年。解放太原是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斗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役。為隆重紀念太原解放60周年,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由省委宣傳部、市委宣傳部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創作拍攝了大型文獻電影《決戰太原》,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擷取了戰爭雙方決策者的心路歷程,也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贊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表現了解放太原對於華北全境解放、全國解放所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深刻的歷史內涵。
該片得到了 「中央重大理論文獻影片創作小組辦公室」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的充分肯定,並被列入發行全國的重大文獻電影片。該片對於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2009年10月17日在江西南昌舉辦的的中國第1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本片獲得最佳紀錄片獎。
史料的詳實豐富無疑是文獻片最大的看點。而其中的真實性則是文獻片的靈魂與生命。《決戰太原》的真實性,一是體現在戰爭場面上。30分鍾的原始資料是戰地記者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而其中有的戰地記者永遠倒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
二是體現在戰爭遺址遺物上。從影片中既可看到太原戰役對決的山頭、要塞,看到當年的碉堡、主攻戰場,甚至民工提供攻克要塞山頭的羊腸小道,又可看到攻克太原城後的復工復業、供電供水布告,黃樵松將軍寫給愛妻的遺囑,甚至閻錫山的錄音講話等。
三是體現在戰爭親歷者生動敘述上:如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使觀眾如同身臨其境,很多鮮活事例令人潸然淚下。
《決戰太原》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作品,或者紀實性文獻作品,它背後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民族記憶,永恆不朽的崇高精神。從戰爭本身來看,它是國共雙方的激烈對抗,但從其延伸意義看,更是當年每個人都無法迴避必然面對的人生航向的最終選擇,是對兩種不同前途命運、不同道路方向的抉擇。徐向前、薄一波與閻錫山,這三位隔河相望的五台老鄉,雖然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曾走到一起,共赴國難。但卻最終因為思想和信仰的差異而作出了各自的選擇,在兩條不同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決戰太原》講述了解放戰爭史上那段歷時最長、戰斗最激烈、雙方投入兵力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但並沒有過多記錄其慘烈和血腥,而是客觀記載雙方決策者對歷史潮流和形勢發展的把握與決斷;著力分析每一位戰爭經歷者的思想認識、心路過程和深切感受;著力展現戰爭對人的思維觀念和精神世界的強烈沖擊。戰爭可以改變歷史的格局,可以改變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進程,戰爭對人的心理的改變、對人的心靈摧殘也是顯而異見的。歷史上任何戰爭都是雄壯的,但都是極其殘酷的,都是人所不願意看到的。戰爭絕不是游戲,絕不是開玩笑。戰爭會使國家喪亂、家破人亡,戰爭既毀壞著生存環境和社會秩序,更直接剝奪著鮮活的生命。
八年抗戰勝利了,人民盼望的和平局面即將到來,應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親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但是毫無和談誠意的國民黨卻同時挑起了內戰,無情的戰火重又點燃。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的無情對決,人民解放軍推翻了國民黨的專制統治,迎來新中國的誕生。戰爭取得了勝利,然而殘酷的戰爭也奪去了無數先輩的生命。《決戰太原》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盡管是有限的,盡管並不全面,但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因為選材的獨具匠心、視角的新穎別致、豐富的史料記載,使我們了解到這場城市攻堅戰雙方的巨大付出。資料顯示,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發起,到1949年4月24日結束,前後歷時6月有餘,共計殲滅國民黨軍隊135000餘人,其中俘虜77000餘名,包括岩田、王靖國、孫楚等人在內的師級以上軍官40餘人。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共計傷亡45000餘人。僅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長眠地下。當我們站在蒼松翠柏間獻花鞠躬的時候,當我們因英雄的戰士而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園,我看到一個個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還看到只有所在部隊名稱而無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無姓名又無部隊名稱的無名烈士墓碑,可能還有許多連墓碑也沒有的烈士永遠長眠在戰場的某處遺址。他們是我們的前輩,是為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存環境而英勇獻身的親人。
在人民解放軍隆隆的炮聲中,太原綏靖公署的地下室里,頑固不化、決不放下武器的梁化之、閻慧卿服毒自盡。在閻慧卿自盡前夕,由梁化之代筆寫下了《閻慧卿致閻錫山的絕命電》。「妹雖女流,死志已決。臨電依依,不盡所言!妹今發電之刻尚在人間,大哥至閱電之時,已成隔世!」電文中,充滿了一個被捲入戰爭的女人的絕望與悲愴。據說,閻錫山在上海讀到這份絕命電時,淚流滿面,悲痛萬分。
人類道義的化身和力量從來就是拒絕戰爭的。道義的戰爭從來都起因於被逼無奈奮起反抗,道義的戰爭從來都是為了制止戰爭、最終消滅戰爭。

⑺ 日本拍攝關於中日戰爭的電影客觀嗎

1、日本戰爭片展現的是士兵英雄頑強,中國戰爭片重點歌頌領導和指揮員的英明偉大。包括《零式戰機》《沒有出口的海》《啊,海軍》等故事情節較好的日本戰爭片,講的最多的是日本普遍士兵的故事,其中最多的群體是軍曹(相當於我國的士官)的戰斗故事,包括《三本五十六》中,也花很多鏡頭對士兵進行描述,而我國戰爭片基本上是一切圍著領導轉,歌頌指揮員英明的比較多,士兵則是憨厚的形象,近年來的一些垃圾般的軍事題材片,基本上是領導和上級英明果斷,士兵一個個傻乎乎的。

2、日本戰爭片從不掩飾日軍的殘暴,中國戰爭片中的軍人仁慈友善。日本戰爭片中充分反映了日軍粗暴的本質,首先是軍隊內部打罵成風,可以說每一部日本戰爭片都有上級野蠻毆打下級的鏡頭,在《吾為君亡》中,日本憲兵對一個60歲的老媽媽拳打腳踢,在《太平洋海戰》中,日軍屠殺已舉手投降的戰俘、殘殺菲律賓民眾都充分展露。中國戰爭片中的軍人十分仁慈,無論是上下級之間、還是對待戰俘和老百姓,都表現的寬仁大度,給人以仁義之師的印象。

3、日本很少有侵華題材的戰爭片,中國抗日主題電影多如牛毛。日本戰爭片講太平洋戰爭的占很大比例,對於侵略中國的歷史電影則很少涉及,本人看的日本戰爭片不少,但背景發生在中國的日本戰爭片記憶中只有兩部,《六零三高地》和《敵後縱橫800里》,而且作戰對象還不是中國人,一個是德國人,另一個是俄國。而我國的抗戰電影就多了,小時候,我們幾乎是看著《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等抗戰電影長大的,近些年來,抗戰影片相對少了。

4、日本戰爭片中幾乎不醜化和貶低敵人,中國戰爭片中的敵人幾乎是白痴。日本戰爭片從不把敵人描述的弱小愚蠢,相反十分強大,如《男人的大和》中,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只有挨打的份,《戰爭彌撒曲》中的德國士兵不僅勇敢果斷,他們的聰明讓日本人大長見識,日本人虛心從敵人身上學會了精細印刷、工藝製造和交響樂。《野火》中,日本兵被美軍象割稻穀般成片消滅,《沖繩之戰》中,美國士兵英勇頑強。而中國戰爭片中的敵人幾乎是草靶子,不僅愚蠢,而且一個個貪生怕死,打敵人比打蒼蠅還簡單。

5、日本戰爭片規模小但場面真實,中國戰爭片場面宏大但細節漏洞多。日本戰爭片鮮有宏大的場面,但日本電影通過細節上的精細,把戰爭的殘酷展示的很好,象《大日本帝國》《緬甸豎琴》等電影,場面並不宏大,但場景的選擇很好,鏡頭把握的到位,人員和武器並不多,照樣能把戰爭的緊張與殘酷充分展現,特別是在細節方面,可以說電影畫面中的每一個人都很認真,包括離鏡頭很遠的人都嚴格按照戰時的要求在做,象《黑雨》和《吾為君亡》等電影,可以說鏡頭中的每個人都很認真,讓人感覺他們是處於戰爭狀態下。反觀我國戰爭片,場面雖然宏大,動用成千上萬人的鏡頭很多,但鏡頭中可以看到看多人是在做樣子,敷衍了事,一看就知道是在演戲,近年來的一些軍事電視劇,象《BA師》《垂直打擊》等,更是把假和濫推上了極至。

6、日本戰爭片的作戰美俄佔主角、中國戰爭片的題材內戰部分佔主體。日本戰爭片的作戰對象基本以美國和俄國為主,講述太平洋戰爭的題材是主角,反映日俄戰爭的電影有一定比例,如《日本海大海戰》《敵後縱橫800里》等,也有少量鏡頭中與英國荷蘭為作戰對象的,如《獨立》和《8月15日》等,主體還是與美國的海空對決。而我國的戰爭片作戰對象以內戰中對GM黨的作戰佔主角,早期抗戰題材的電影占的比例很大,朝鮮戰爭題材片也有一定比例,現在比較少了,其它還有少量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影片。

7、日本戰爭片演員軍事素質不遜於真正的軍人,中國戰爭片的演員缺乏基本軍人氣質。日本戰爭片選用明星當主角的不多,除《八甲田山》由高倉健當主角外,一般情況下選名演員的很少,象近年來被我們批評的《男人的大和》《吾為君亡》等電影,都沒有所謂明星陣容,但裡面的軍人精煉靈活,給人以生龍活虎之感,特別是軍事動作非常到位,電影里的軍人生活、包括禮節和日常生活都非常軍事化,反觀我國軍事片的主角,軍人氣質差的不是一般,體型不說,光敬軍禮一項沒有一個人做的標準的,現在又多了男男女女糾纏的情節,真的令人作嘔。

8、日本戰爭片中男歡女愛較多,中國戰爭片中男女素素不清,就象每一部日本戰爭片有打人鏡頭一樣,男歡女愛也是日本戰爭片中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出征前,日本女人為日本軍人獻出身體的鏡頭很多,象《神風特攻隊》《二百三高地》《南太平洋》等電影都有這些情節,本人不認為這是日本導演為了增加票房而故意安排的,而是人的本能和劇情發展自然引出的,女人是軍人永恆的主題是世界公認的,日本電影增加了這些內容可以使影片更生動更好看,而且鏡頭並不黃,把握很到位。而我國戰爭片這方面的內容較少,中國電影中的軍人基本都是禁慾主義的者,見了女人羞羞答答,近年來增加了一些女性內容,但基本上都是男軍人和女軍人之間你愛我、我愛他的事,其中女軍人的爸爸是領導的又佔多數,純屬胡編亂造。

9、日本戰爭片以海空爭霸獨道,中國戰爭片以地面陸戰為主。日本戰爭片基本上是海空軍佔主角,其中以海軍為主,二戰時期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空軍是配合陸、海軍作戰的,所以,海軍是日本軍事題材片的主角,包括《零式戰機》《日本海大海戰》《血戰南大洋》等,都是海空佔主角,他們也許認為海軍大戰才是真正展現科技、智慧的拼殺場。相比我軍的軍事片,本人除早期看到反映朝鮮空戰的《藍天雄鷹》和反映對台作戰的海戰外,極少看到海空軍的身影,包括我們值得自豪的西沙、南沙海戰和台灣海峽空戰等戰爭經歷,沒有一部軍事題材片能反映。

10、日本戰爭片軍人死後有很好的安身場所,中國戰爭片軍人犧牲了沒有下文。靖G神社這個中國人敏感的詞經常在日本戰爭片中出現,「咱們靖G神社見」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台詞中,如反映神風特攻的電影《神風特攻隊》《大日本帝國》等很多電影都有這句話,其中《吾為君亡》中還有自己死後安放在靖G神社哪個位置都說了,死後有一個供人緬懷的位置當然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對將死之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慰。但我國軍事片中對軍人犧牲後的下文就沒有這樣的安排,只是在《大決戰》中出現了白布裹屍的鏡頭,多少烈士靜卧在黃土下,別說有人參拜,絕大部分人連名字都沒有,太原戰役中犧牲烈士的家屬什麼都不想要,僅僅想為死去的親人得到一個烈士的稱號都難上加難。真的,扣除感情因素,我們在這方面要向倭人好好學習。

軍事電影能看出兩國的歷史觀和文化,本人感覺,日本戰爭電影似乎看不到美化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但可以看出日本人在進行深刻反思,但他們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罪行反思,而是反思自己不夠強大、科技不夠發達、資源不夠豐富、武器不夠先進,反思自己為什麼打不過人家。為了這些反思,他們在奮發圖強。

反觀我國,我們是早把歷史忘的一干二凈了,我們戰爭電影更是粗製濫造,被一個彈丸小國欺負了一百多年早忘了,現在更是被日本遠遠的甩在後面,我們還恬不知恥地說什麼「盛世」,說真的,對歷史,我們應該向日本人學習。

⑻ 決戰太原電影電影的觀後感

《決戰太原》觀後感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文獻影片《決戰太原》。我幾乎是眼含淚水看完最後一個鏡頭,我彷彿被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影片中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讓我好幾次都想掉眼淚。
太原,這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六十年前,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經過近半年的英勇奮戰,攻克太原,太原的歷史從此掀開嶄新一頁。《決戰太原》是以全國解放戰爭為歷史大背景,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的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描述和記錄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閻錫山的部隊展開的異常激烈的太原戰役。《決戰太原》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影片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贊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發起,到1949年4月24日結束,前後歷時6月有餘,共計殲滅國民黨軍隊135000餘人,其中俘虜77000餘名。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僅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長眠地下。當我們站在蒼松翠柏間獻花鞠躬的時候,當我們因英雄的戰士而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園,我看到一個個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還看到只有所在部隊名稱而無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無姓名又無部隊名稱的無名烈士墓碑,可能還有許多連墓碑也沒有的烈士永遠長眠在地下。他們是我們的前輩,是為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存環境而英勇獻身的親人。
人類需要和平,60年後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忘記這場成為歷史的戰役,更要保衛現在的和平與安詳。

⑼ 程默的介紹

程默,江蘇丹徒人,新聞紀錄電影攝影師。建國後,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電影電視學會副理事長。參加拍攝的新聞紀錄片有《太原戰役》、《濟南戰役》等。

⑽ 有太原戰役這部電影嗎

沒有這么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