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宋三次北伐都失敗了,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南宋三次北伐都失敗了,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對於南宋的北伐,對於南宋歷代的君臣來說,可以說是欲罷不能,但也不能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事情,又是想休息的事情。那簡直是南宋上下銀通、花環,一代人想戴上眼睛,一代人又白搭,一代人又回來,不僅白搭,甚至還損失一倍,在金州面前跪下,跪得更低。那麼北伐作為南宋軍民的集體夢想,為什麼唯一的三次北伐一律失敗呢?
宋寧宗北伐昌黃北區。1206年,宋寧宗王朝在宰相韓卓的推動下發動了北伐。韓卓是北宋的冥想韓基五世孫,外戚恩音入官,宋寧宗爭奪皇位時有功,備受偏愛,成為宋寧宗權臣。開熙元年(1205年),宋寧宗任命他為宰相。當時蒙古逐漸崛起,多次侵略金國,大喜的韓卓認為這是個好機會,鼓勵宋寧宗開始北伐。但是這次北伐、朝野因為實力不足,正在草率准備。我認為,如果輕率地使用北伐意志堅定的神奇品質,就能戰勝「昌皇北區」。果然,北伐最終因准備不足和就業不足而失敗。然而,失敗後,南宋法院為了得到梅津,殺害北伐發起者韓卓柱,並「致函」。
宋力宗把狼引進房間。蒙古崛起後,在金國節戰敗的情況下,蒙古向宋理宗提出了延松滅金。與此同時,金國也以嘴唇錘漢為由,向宋力宗提議聯合抗戰。在這一選擇中,宋力宗當時以北宋養老金使用費完全忘記了北宋滅亡的教訓,拒絕了金國的提議,派兵北伐,與蒙古一起包圍了金軍。1234年,在宋蒙聯軍的夾擊下,金國滅亡了。32年後,蒙古軍隊來到杭州市,南宋投降了。1279年,南宋殘兵在崖山與蒙古決戰,最終失敗,南宋滅亡。
❷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此話的翻譯
意思: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倉皇失措。
出自: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2)隆興北伐電影全集擴展閱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
辛棄疾到任後,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准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准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❸ 隆興北伐的介紹
隆興北伐,指的是南宋孝宗隆興年間的以北上中原,收復北宋故地為目的的軍事行動。戰爭始於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戰,至隆興二年十一月,以隆興和議的簽訂為結束標志。
❹ 南宋是否有北伐魔咒
沒有魔咒,因為它面臨的情況,在南朝很常見。
❺ 為什麼南宋始終不願意出兵北伐
打不過一方面..另一方面很現實.儒家當道.皇帝說話壓根沒用..對儒家而言.換個皇帝一樣是他們的天下..
❻ 宋孝宗隆興北伐遭遇慘敗,他為何沒能收復中原,復仇雪恥呢(上)
自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簽訂《紹興和議》以來,南宋渡過了二十年的和平時光,然而這卻造成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時人王之道曾撰文痛斥南宋不修武備、軍紀懶散、貪圖安逸甚至貪生怕死的不良風氣。「吾之宿將,比自講和以來,初無尺寸之勞、毫發之功。二十年間,享其富貴尊榮。……孰肯披甲胄、冒鋒鏑、奮不顧身以拘國家之急哉?」南宋在經濟、文化上有了飛速進步和充足發展,但於軍事力量上較金國仍然有較大差距。
隆興元年(1163)正月,宋孝宗任命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提拔王大寶、胡銓、王十朋、汪應辰、陳良翰等主戰派大臣參贊軍事。四月,張浚入朝覲見,並與主和派史浩等人發生了和戰論辯。「中原久陷,今不取,豪傑必起而取之。……陛下審度事勢,若一失之後,恐終不得復望中原矣!」最終宋孝宗在張浚等人的極力主張下,拒絕了金人的一切無理要求,並罷黜史浩、湯思退等主和派。宋孝宗還對張浚說:「公既銳意恢復,朕豈獨甘偷安?」在損失了大量收復的土地後,宋孝宗終於下決心北伐,出師渡淮,復仇雪恨。
❼ 在南宋隆興北伐的時候,最後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邵宏淵是此次北伐的罪臣,他屢次不服從軍令,動搖軍心,詆毀統帥,可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邵宏淵此舉就是個徹徹底底的豬隊友,李顯忠是結結實實被坑了一回。
❽ 隆興北伐為何會失敗,宋孝宗為何不能收復中原,
隆興北伐最初的勝利就給後來的失敗留下隱患了。
最初宋兵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取靈璧,一路由邵宏淵指揮攻取虹縣。
五月,李顯忠順利攻克靈璧,而邵宏淵卻久攻虹縣不下,李顯忠遂派靈璧降卒前去勸降,虹縣守將放棄抵抗。邵宏淵則以虹縣戰功不出於己為恥,對李顯忠心懷怨恨。李顯忠乘勝進攻宿州,邵宏淵又按兵不動。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線兩將矛盾卻趨於激化。孝宗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撫使,邵宏淵為副使,但他恥居李下,向張俊表示拒絕接受李顯忠的節制。而張浚則遷就了邵宏淵的要求。之後李顯忠與邵宏淵在宿州府庫賞賜的問題上產生糾紛,人心浮動。
不久金將紇石烈志寧率先頭部隊萬餘人來攻宿州,被李顯忠擊敗。但金軍十萬主力隨即趕到,李顯忠奮力苦戰,邵宏淵卻又按兵不動。軍心立時渙散。
入夜,邵宏淵部中軍統制周宏謠言亂軍,宋軍遂不戰自潰。金軍乘虛攻城,李顯忠殺敵兩千餘,終於難阻潰敗,於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遠,宋軍就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殆盡。所幸金軍不知底細,沒有貿然追擊,宋軍才在淮河一線站住了腳跟。宿州舊郡名符離,故史稱這場潰敗為「符離之潰」。
「符離之潰」對孝宗的雄心給予了重大了打擊,他開始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南宋放棄收復的海、泗、唐、鄧、商、秦六州,雙方疆界恢復紹興和議時原狀。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內部紛爭導致了隆興北伐的徹底失敗。
❾ 隆興北伐的結果
而孝宗此時聽說金人議和的要價貪得無厭,便激憤的表示:「有以國斃,也不屈從。」抗金呼聲再次高漲。十一月,孝宗罷免湯思退,貶至永州居住。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疏請斬湯思退及其同黨王之望等,湯思退在流貶途中聞訊,驚悸而死。
湯思退罷相同時,陳伯康再次被任命為左相,主持大局。但宋軍一再處於劣勢,孝宗不得不再派王抃為使者與仆散忠義議和。金朝見以戰迫和的目的基本達到,便停止進攻,重開議和。
隆興二年歲末,宋金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其主要條款有:宋金世為叔侄之國;「歲貢」改為「歲幣」,銀絹各為二十萬兩匹;南宋放棄所佔海、泗、唐、鄧、商、秦六州,雙方疆界恢復紹興和議時原狀;雙方交換戰俘,叛逃者不在其內。
與紹興和議相比,南宋在隆興和議中的地位有所改善。皇帝不再稱臣,歲貢改為歲幣,數量也有所減少,這是金朝最大的讓步,而南宋在採石磯會戰以後收復的海、泗等六州悉數還金,則是宋朝最大的讓步。
❿ 京口北固亭懷古京口是哪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注釋
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⑵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182年—252年),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這里代指孫權故宮。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⑷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伸為普通、平常。巷、陌,這里都指街道。
⑸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⑹「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里指代精銳的部隊。
⑺元嘉草草: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⑻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積土為壇於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北伐,玄謨陳說北伐的策略,文帝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⑼贏得倉皇北顧:即贏得倉皇與北顧。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率師北伐,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魏趁機大舉南侵,直抵揚州,嚇得宋文帝親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觀望形勢。贏得,剩得,落得。
⑽:四十三年:作者於宋高宗趙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從北方抗金南歸,至宋寧宗趙擴開禧元年(1205年),任鎮江知府登北固亭寫這首詞時,前後共四十三年。
⑾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地區,到處都是抗擊金兵南侵的戰火烽煙。路,宋朝時的行政區劃,揚州屬淮南東路。
⑿可堪:表面意為可以忍受得了,實則猶「豈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⒀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⒁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整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當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⒂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米飯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即屎)矣。」趙王以為廉頗已老,遂不用。
譯文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中原仍然記得揚州地區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祗來供奉,而不知道這里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