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全集 » 官渡之戰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擴展閱讀
愛奇藝電影雙重字幕 2025-09-13 23:30:54
友亞洲日本歐美韓國電影 2025-09-13 23:26:16

官渡之戰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發布時間: 2022-06-22 15:25:16

① 【合集】朋友韓國黑幫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rfrLuq7_XjgvVZLYXqegOQ

提取碼:u6x1

《三國》是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製作中心、北京小馬奔騰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古裝歷史劇,由高希希執導,陳建斌、於和偉、陸毅、何潤東、倪大紅、於榮光、張博、聶遠、陳好、林心如、黃維德等主演。該劇改編自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再到司馬家篡魏後天下歸晉的故事。

② 《再探曹操墓》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再探曹操墓》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SnnIvtoBj-1tkT_qmNFdHQ

?pwd=rh9k 提取碼:rh9k
《再探曹操墓》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1(04-07)
集數: 2
片長: 38
1.1800多年前的魏武王曹操,集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於一身,在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的亂局中統一北方。自此,流傳久遠的三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成為中國文化史的奇觀。曹操墓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演變為一個千古謎問。曹操高陵的發現,讓一個真實的曹操重新回到人們視野。
2.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力挫群雄,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政治上迎漢獻帝入許都,統一北方,最終開創了魏國。通過出土文物以及曹操留下的詩文,勾勒出曹操重民、節儉、重視人才的理念,及其政治軍事才幹。

③ 《中國通史.古代史 》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中國通史.古代史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fMz2XoryBhgLiyuUTjMxqg?pwd=vn5b 提取碼:vn5b
《中國通史之古代史》
類型: 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集數: 180
片長: 19分鍾
12位著名歷史學家、20餘位歷史學博士、120位多領域專家學者、影視編導與多媒體技術研發人員歷時三年的經典巨獻。
一部通史,通古今通天下,知興知衰知未來,從史前史到21世紀。
這是關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與發展跨越了五千年的真實記錄;
這是一場今人與古人關於國家、社會民族以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一切經驗與教訓的靈魂對話。
延綿不絕、波瀾壯闊的五千年歷史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力、精神氣質與生命底蘊,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也由此創造了獨特的中國歷史。中國的歷史,既記載著我們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也記載著我們所經歷的刻骨銘心的磨難和感天動地的奮斗;既記載著我們曾經創造的彪柄史冊的偉業,也記載著我們所經歷的世所罕見的困難與風險;它也正昭示著我們的未來。
歷史不僅僅是一面鏡子,它更是一部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因此在學校認真開展歷史學習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國家教育部、團中央也多次提出了在中小學中重視歷史學習和青少年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
超大型影視版多媒體資源庫《中國通史》是以現代科技手段製作的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大型影視版多媒體巨作,由大型歷史記錄片《中國通史》和《中國通史》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兩大部分內容組成。共有120盤DVD-ROM,其中,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100盤DVD-ROM),即視頻庫,可在DVD機或電腦光碟機上直接播放觀看;另一部分為《中國通史》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20盤DVD-ROM),插入電腦光碟機中即可瀏覽觀看。
本套資源庫由國內兩百餘位史學家、學者、影視編導、多媒體技術研發人員歷時三年製作完成,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部同類題材的影視和圖文版多媒體歷史資源庫,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教學價值和珍藏價值。
本套資源庫以歷史教學大綱為依據,涵蓋了歷史教學的所有知識點,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展示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的輝煌成就,再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傳統,更突出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爭取獨立自主、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學校必備的圖書館館藏和進行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國情啟蒙教育的優秀多媒體資料庫。
一部可以看得見的五千年歷史: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共分348集,時長為105小時。該片以歷史年代為序,以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手法,通過大量的實景拍攝、歷史情景復原拍攝以及利用近現代歷史影視資料等手段,生動、真觀、完整地再現了從史前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幾乎記錄了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全部重大事件,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宗教、法律、科學、文化、人物、社會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各個方面。該片以具體的歷史事實為「點」,以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為「線」,採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一部可以讀得懂的五千年歷史:《中國通史》多媒體圖文專題資源庫部分分為20個大型專題,由文字和圖片兩部分內容組成。文字部分以專題形式記述了從原始社會至今的所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典章制度、文獻資料、文物遺址、典故傳說以及傳統文化等相關內容,文字量為350餘萬字;圖片部分則收錄了近萬幅珍貴的歷史人物、歷史地圖、文物古跡等高清圖片。每一專題資源均以獨立多媒體網頁形式呈現,便於資料查找和學習使用,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文明起源
1.人類起源——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2.曙光初現——氏族公社時代
二、中華曙光
1.人文初祖——炎黃二帝與華夏族的興起
2.天下為公——堯舜禹與禪讓制
三、最早的王朝
1.夏「家天下」——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的建立
2.殷商興亡——中國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3.封邦建國——西周王朝的鼎盛時代
4.禮崩樂壞——西周王朝走向衰敗
四、謎一樣的文化
1.神秘甲骨——中國現存較早的漢文字系統
2.青銅文明——中華文明社會的起始
五、春秋爭霸
1.五霸迭興(上)——齊桓公與晉文公
2.五霸迭興(下)——宋秦楚霸主紛爭
3.吳越爭霸——崛起的南方之國
六、戰國七雄
1.七雄並立——群雄割據的爭霸時代
2.富國強兵——諸侯走向變法圖強之路
3.合縱連橫——秦帝國統一的前奏
七、大變革時代
1.生產變革——先秦時期的經濟發展
2.曠世壯舉——水利史上的奇跡都江堰
3.國之重鎮——先秦時期城市的興起
八、智慧的迸發
1.千古風騷——《詩經》與《楚辭》
2.鍾鼓之樂——曾侯乙編鍾與古樂
3.科技初曙——先秦時期的科技發展
九、百家爭鳴(上)
1.萬世師表——孔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3.道法自然——老莊與道家思想的形成
十、百家爭鳴(下)
1.塵世苦修——墨子與墨家思想的形成
2.千古帝師——韓非子與法家思想的形成
3.文韜武略——孫子與兵家思想的形成
4.理性光輝——諸子百家與思想的交鋒
十一、大秦帝國
1.千古一帝——秦掃六國的統一戰爭
2.天下一統——秦帝國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3.揭竿而起——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十二、秦朝奇跡
1.地球奇觀——秦代萬里長城的修建
2.地下王國——空前絕後的秦始皇陵
3.深度埋伏——世界第八大奇跡秦陵兵馬俑
十三、大漢一統
1.楚河漢界——逐鹿中原的楚漢相爭
2.無為而治——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3.繁華初現——西漢初期的文景之治
十四、漢武雄風
1.開疆拓土——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2.經世濟民——漢武帝的治國方略
十五、西漢的衰亡
1.帝國危機——西漢中後期的腐朽統治
2.短命王朝——毀譽參半的王莽改制
十六、漢室復興
1.光武中興——東漢王朝的建立
2.守成年代——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的專權
3.漢末亂世——東漢帝國的覆滅
十七、兩漢的民族與外交關系
1.昭君出塞——漢朝與匈奴的和親
2.張騫西行——漢王朝西域開疆拓土
3.絲綢之路——融通中外的千年古道
十八、輝煌的漢代科技
1.告別簡牘——造紙術的發明
2.懸壺濟世——中醫學的發展
3.窺天測地——地動儀與《九章算術》
十九、思想的勃興
1.道教興起——道教的孕育與產生
2.佛教東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3.文化一統——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
二十、兩漢文化成就
1.史家絕唱——《史記》與《漢書》
2.漢家華章——兩漢的文學藝術成就
二十一、天下三分
1.官渡之戰——中國北方的統一
2.驚濤拍岸——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
3.三足鼎立——魏蜀吳三國的建立
二十二、兩晉春秋
1.分久必合——西晉的短暫統一
2.八王之亂——西晉的皇室內亂
3.百年風雲——偏安一隅的東晉
二十三、亂世爭鋒
1.金革之世——十六國春秋
2.南朝更迭——宋齊梁陳的統治
二十四、動盪與融合
1.草原之鷹——北魏的迅猛崛起
2.全盤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4.政教相爭——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
二十五、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1.瑰麗多姿——文學藝術的繁榮
2.文以載道——史地之學的興盛
3.格物致用——自然科學的發展
二十六、從未停止的思考
1.魏晉風度——玄學與竹林七賢
2.梵音裊裊——佛教的傳播與興盛
3.神秘玄妙——道教的傳播與興盛
二十七、繁盛一時的隋王朝
1.南北一統——隋王朝的建立
2.開皇之治——隋王朝的短暫興盛
3.瓊花之殤——隋王朝的終結
4.貫通南北——澤被後世的隋朝大運河
二十八、 唐帝國的統治
1.旭日始旦——唐王朝的建立
2.貞觀之治——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
3.無字豐碑——一代女皇武則天
二十九、盛唐氣象(上)
1.開元盛世——封建王朝的鼎盛時代
2.繁華似錦——充滿生機的唐朝經濟
3.科技之光——創新不斷的唐朝科技
三十、盛唐氣象(中)
1.上善若水——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上)
2.厚德載物——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下)
3.萬國來朝——唐朝時期的對外關系
三十一、盛唐氣象(下)
1.大唐詩篇——光耀千古的唐代詩壇
2.唐代傳奇——文言小說的里程碑
3.翰墨書香——燦爛奪目的書畫藝術
4.盛世之姿——氣勢恢弘的唐代樂舞與壁畫
三十二、繁華盡逝的落寞
1.大唐驚變——貽害無窮的安史之亂
2.中興之志——唐朝重建國家權威的努力
3.危機四伏——動盪的唐朝中後期統治與衰落
三十三、混亂與重生
1.無盡烽火——大割據時代的五代十國
2.朔漠梟雄——扶搖而起的契丹
三十四、說不盡的兩宋政治
1.顛覆風雲——北宋建國與皇權強化
2.文人當政——北宋中後期的變法與黨爭
3.江山寥落——走向覆滅的南宋王朝
三十五、民族政權並立的年代(上)
1.干戈玉帛——勢均力敵的宋遼之戰
2.千古傳奇——西夏的興亡之謎
三十六、民族政權並立的年代(下)
1.馬上雄鷹——北方女真族的崛起
2.南北對峙——南宋與金曠日持久的爭戰
三十七、氣象萬千的兩宋風貌
1.錦綉江南——蓬勃發展的南方經濟
2.坊牆倒塌——繁榮昌盛的兩宋商業
3.萬千氣象——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三十八、空前繁榮的科技文化
1.中國驕傲——走向世界的三大發明
2.史學巔峰——繁榮發展的唐宋史學
3.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三十九、入主中原的大漠之風
1.一代天驕——蒙古帝國的擴張
2.疆域空前——元朝的統一戰爭
3.帝國之治——元朝的統治制度
四十、馬可波羅的夢想之都
1.帝國胸襟——開放繁榮的元帝國
2.四海一家——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強
3.黃金遍地——生機勃勃的元代經濟
四十一、流光溢彩的宋元文學藝術
1.婉約豪放——吟不盡的宋詞風流
2.曲盡其妙——元代戲曲藝術的興盛
3.墨彩紛呈——宋元時期書畫藝術的發展
四十二、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1.帝國悲歌——元帝國的衰落與終結
2.乾綱獨斷——明朝君主集權的加強
3.靖難之役——骨肉相殘的明王室內亂
四十三、強盛一時的大明王朝
1.百年基業——大明王朝的雄厚國力
2.雲帆高張——鄭和七下西洋
3.綏靖安撫——明王朝對邊疆各民族的政策
4.商行天下——中國商幫的興衰
四十四、危機四伏的海防
1.誓平倭寇——明朝沿海抗倭戰爭
2.強盜西來——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
四十五、大明勢漸
1.京師告急——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
2.人亡政息——力挽狂瀾的張居正改革
3.禍起蕭牆——撲朔迷離的明宮三大案
4.生死博弈——宦官專權與東林悲歌
四十六、明末悲歌
1.自毀長城——明末軍事力量的削弱
2.闖王舉兵——大明王朝的終結
3.落日余暉——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
四十七、輝煌燦爛的思想文化
1.恢弘帝都——明清北京城的興建
2.中西合璧——明朝科技的發展與西學東漸
3.格物致知——復興儒家的宋明理學
4.經世致用——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四十八、雅俗共賞的明代文藝
1.名著千秋——白話小說的興起
2.世態萬千——市井文學的繁盛
3.奼紫嫣紅——明代戲曲的光華
4.文人雅意——書畫藝術的流變
四十九、馳騁關外的民族
1.關外之鷹——女真族的再次崛起
2.手握天憲——努爾哈赤的豐功偉業
3.叱吒關外——皇太極建立清帝國
五十、最後的抗爭
1.波瀾未平——此起彼伏的抗清斗爭
2.驅逐外夷——鄭成功收復台灣
五十一、清帝國的雄心(上)
1.鴻均之世——康熙帝平定三藩
2.海晏河清——清王朝統一台灣
3.抵禦外辱——東北邊疆抗擊沙俄
五十二、清帝國的雄心(下)
1.四海承風——平定噶爾丹叛亂與土爾扈特回歸
2.金甌無缺——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與清朝的對外戰爭
3.政教合一——西藏的達賴與班禪
五十三、封建社會的殘陽
1.一人天下——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2.末日余暉——迴光返照的康乾盛世
3.盛世隱憂——清王朝中後期的統治危機
五十四、繁榮的清代文化
1.天人合一——美輪美奐的古典園林
2.鴻篇巨制——浩大的清代文化工程
3.千古絕唱——中國古典文學的頂峰《紅樓夢》
4.流派紛呈——針砭時弊的清代文學
5.妙筆丹青——領異標新的清代書畫藝術
6.國粹大戲——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五十五、鴉片戰爭(上)
1.文明碰撞——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西方
2.民族尊嚴——林則徐虎門銷煙
3.帝國之殤——鴉片戰爭始末
五十六、鴉片戰爭(下)
1.走向深淵——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末
2.垂簾聽政——慈禧太後的權力之路
五十七、太平天國的夢想
1.揭竿而起——太平天國的建立
2.天國悲歌——太平天國的覆滅
五十八、清末戰患
1.抬棺西征——左宗棠收復新疆
2.不敗而敗——中法戰爭始末
3.盛衰易勢——甲午戰爭始末
4.帝國浩劫——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五十九、探索中覺醒
1.放眼向洋——新思潮的萌發
2.洋務運動—— 清末自強求富的自救運動
3.艱難探索——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4.走向啟蒙——早期維新思想的興起
5.百日維新——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
六十、日落紫禁城
1.崩潰前夜——清王朝最後的掙扎
2.大清晚鍾——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終結
六十一
1.革命初興——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
2.鐵血共和——辛亥革命的勝利
3.捍衛共和——資產階級的反袁斗爭
4.「護國」、「護法」——反對帝制復辟和北洋軍閥統治
六十二
1.重鑄國魂——新文化運動
2.旭日東升——五四運動
3.新思潮澎湃——百家競起、異說爭鳴
4.開天闢地——中共一大
六十三
1.禍亂神州——北洋軍閥混戰
2.革命曇花——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
3.鐵拳波瀾——早期工人運動
4.手足盟緣——國共第一次合作
5.黃埔軍魂——黃埔建軍與廣東革命政府
六十四
1.反帝風暴——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
2.熱血悲歌——北伐戰爭
3.前赴後繼——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4.血色陰謀——「四·一二」政變
六十五
1.軍旗升起——中共領導的武裝起義
2.建軍之本——從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
3.星火燎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4.城頭變換大王旗——「二次北伐」與北洋政府的倒台
六十六
1.國之恥,國之殤——「九·一八」事變紀實
2.民族怒濤——抗日民主浪潮的興起
3.露營之歌——記東北抗日聯軍
六十七
1.別開生面——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2.蘇區戰雲——紅軍反「圍剿」作戰
3.鐵流萬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實錄(上)
4.鐵流萬里——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實錄(下)
5.彌天烽火舉紅旗——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六十八
1.危機加深——華北事變
2.民族巨浪——「一二·九」運動
3.雙十二的槍聲——西安事變
六十九
1.盧溝烽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2.挺進前線——第二次國共合作開成
3.砥柱中流——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
七十
1.淞滬戰雲——血戰大上海
2.太原喋血——華北大角逐
3.徐州搏殺——台兒庄大捷
4.鏖戰長江——武漢保衛戰
七十一
1.屠城血證——南京大屠殺
2.民族的恥辱——汪精衛叛國投敵
3.魂系滇緬——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記
4.盟軍的支援——駝峰天道與飛虎隊
七十二
1.華北驚雷——百團大戰
2.決戰黃橋——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
3.同室操戈——記「皖南事變」
4.延安之光——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蓬勃發展
5.亘古奇觀——敵後軍民的艱苦抗戰
6.沖鋒號角——抗日文化深入人心
七十三
1.最後瘋狂——豫湘桂戰役
2.光輝燈塔——中共「七大」勝利召開
3.民族豐碑——抗戰勝利
4.正義之審——戰爭狂人的末日
七十四
1.戰和風雲——從重慶談判到政治協商會議
2.梅園之春——南京談判
3.關外喋血——爭取東北
4.團結的力量——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
七十五
1.烽煙突起——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
2.南征北戰——粉碎國民黨軍重點進攻
3.第二條戰線——國統區人民的反蔣斗爭
4.戰略轉折——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5.翻身的喜悅——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
6.向著光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
七十六
1.決戰序曲——解放濟南
2.東北捷報——遼沈戰役
3.戰史奇觀——淮海戰役
4.勝利曙光——平津戰役
七十七
1.霞映東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2.天翻地覆——國民黨政府的覆滅
3.將革命進行到底——人民**向全國進軍
4.輝煌奠基——新中國成立的籌備
5.天安門的禮炮——開國大典紀實
七十八
1.走進都市——解放初期接管城市
2.蘇醒的土地——土改的暴風驟雨
3.山河一片紅——祖國大陸解放和剿匪、鎮反斗爭
4.「一邊倒」——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開端
5.鮮血凝成的友誼——抗美援朝紀實
6.反腐風暴——「三反」「五反」運動
七十九
1.工業化之路——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熱潮
2.神聖的權利——第一屆全國人大紀實
3.強軍號角——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4.和平共處——新中國國際威望提高
八十
1.聯合起來——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公私合營——對手工業和私營業主的社會主義改造
3.百花齊放——科學文化的春天
4.社會主義建設初探——中共「八大」
八十一
1.整風與反右——50年代後期的整風運動和反右斗爭
2.超英趕美——「大躍進」運動始末
3.「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4.兩岸對峙——50年代的海峽兩岸關系
5.擺脫困境——60年代前期的全面調整
八十二
1.雪域新生——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
2.從同盟到對抗——中蘇論戰始末
3.廣交朋友——新中共第二次建交高潮
八十三
1.工業戰線的旗幟——學大慶運動
2.農業戰線的典型——學大寨運動
3.發揚「釘子精神」——學雷鋒活動
4.東方巨響——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八十四
1.山雨欲來——60年代初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
2.「文革」前奏——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3.風雲突變——從批判《海瑞罷官》到批判彭、羅、陸、楊
4.風雲驟至——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5.神州浩劫——紅衛兵的「造反」運動
八十五
1.「一月風暴」——全面奪權與全國動亂升級
2.雪壓青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二月抗爭」
3.大樹參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來
4.千古奇冤——劉少奇冤案始末
5.歷史的扭曲——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6.廬山風雲——九屆二中全會
八十六
1.折戟沉沙——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2.轉機初現——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鄧小平復出
3.「組閣」風波——與四人幫的初步斗爭
4.新的曙光——鄧小平1975年整頓
5.青春無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八十七
1.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訪華前後
2.黑雲壓城——「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3.揚眉劍出鞘——1976年天安門事件
4.人定勝天——1976年唐山抗震救災
5.十月的勝利——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
八十八
1.日穿雲霧——記鄧小平復出
2.科教的春天——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前後
3.思想解放——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
4.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5.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實錄
八十九
1.希望的田野——農村改革紀實
2.春天的故事——對外開放實錄
3.外交新篇章——記鄧小平訪美
九十
1.威嚴的國徽——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2.金戈鐵馬——華北軍事大演習
3.「零」的突破——中國向體育事業強國邁進
4.小平您好——1984年國慶閱兵和新時期軍隊建設
九十一
1.闖關奮進——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
2.科教興國——科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3.危急時刻——大興安嶺森林火災和1991年南方抗洪
4.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中蘇關系正常化紀實
九十二
1.繼往開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
2.南國春潮——鄧小平南巡紀實
3.走向市場——中共「十四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4.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的論證和決策
九十三
1.科技強軍——國防科技的發展
2.百年夢圓——香港回歸紀實
3.走向緩和——新時期的海峽兩岸關系
4.風景這邊獨好——中國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
九十四
1.高舉旗幟向未來——鄧小平逝世和中共召開十五大
2.飛越太平洋——中美兩國元首互訪紀實
3.精兵簡政——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
4.抗洪壯歌——1998年抗洪救災紀實
九十五
1.罪惡的挑釁——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事件
2.世紀大典——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紀實(上)
3.世紀大典——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紀實(下)
九十六
1.進軍西部——中央關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與實施
2.蓮花綻放濠江畔——澳門回歸祖國紀實
3.立黨之本——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
九十七
1.同心繪藍圖——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制定
2.坎坷「入世」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曲折歷程
3.盛世啟航——中共「十六大」召開與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九十八
1.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紀實
2.飛天圓夢——「神五」、「神六」飛船成功發射
3.告別田賦——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
4.和諧發展——中共「十七大」
九十九
1.感動天地——5·12汶川大地震
2.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
3.航天新突破——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
4.甲子大典——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紀實(上)
5.甲子大典——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紀實(下)
一百
1.柳暗花明——兩岸關系實現了歷史性轉折
2.世界盛典——上海成功舉辦世博會
3.巨龍騰飛——中國進入世界經濟大國行列
一百零一
文明的起源(距今約170萬年—約公元前2070年)
一百零二
夏、商、西周的興亡(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百零三
春秋戰國的紛爭與變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百零四
秦帝國的興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百零五
大一統的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百零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盪與融洽(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百零七
繁榮與開放的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百零八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
一百零九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公元1206年—公元1386年)
一百一十
空前集權的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百一十一
清朝的興起與衰落(公元1616年—公元1840年)
一百一十二
中國近代的開端與舊民族主義革命(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一百一十三
新民族主義革命(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
一百一十四
新中國的成立與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公元1949年—公元1978年)
一百一十五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元1978年—至今)
一百一十六
中國通史專題——中華民族
一百一十七
中國通史專題——國學思想
一百一十八
中國通史專題——傳統道德
一百一十九
中國通史專題——宗法禮俗
一百二十
中國通史專題——古代制度與社會生活

④ 《官渡之戰 2020》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官渡之戰 2020》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SJi5ncP7RNNAwWNPnoqXxA

?pwd=qc5y 提取碼:qc5y
《官渡之戰》
類型: 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0-04-10(中國大陸)
集數: 2
片長: 50分鍾
東漢末年,烽煙四起,曹操和袁紹兩位昔日朋友和盟友,在利益的分歧下走向決裂,兵戎相見,勢所難免。中原大地上,一場權謀與人心的較量即將展開。

⑤ 官渡之戰的意義

簡單的講就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孫劉兩家得到了喘息修養的機會,為日後抗曹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可以說官渡之戰改寫了歷史,孫劉被滅,曹操自然可統一天下。
曹操自滅袁紹後,除馬騰,公孫度,烏桓的勢力基本已經統一了北方。

⑥ 為什麼好多明星拍電影赤壁之戰而不拍官渡之戰

《赤壁》 吳宇森執導的一部史詩電影,由梁朝偉、金城武、張震、張豐毅、林志玲、趙薇、胡軍、中村獅童主演。

⑦ 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

官渡之戰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沖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揚 、 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 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 ,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 主 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 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 ,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 速佔領沛縣 ,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 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決心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 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徐晃、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銜枚縛馬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又作出錯誤處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營壘。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並燒毀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 後曹操北征烏桓消滅袁紹之子袁熙袁尚,並於碣石山上寫下《觀滄海》。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強,得到中小地主階級的擁護;「挾天子以令諸侯」,使自己處於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網羅人才,得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擁護;經濟上實行屯田,不僅較有效地解決了後勤供應,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會生活,贏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戰指導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據敵強己弱的具體情況,採取後退一步,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在防禦作戰中,能從被動中力爭主動,指揮 靈活;面臨危局,堅定沉著;善於捕捉戰機,果斷施行;善於聽取部屬意見,緊緊抓住 奇襲烏巢這一關鍵環節,終於取得勝利。反觀袁紹,政治上縱容豪強,兼並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對。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不能採納部 屬的正 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
淝水之戰
383年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它確定了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的格局。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url]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斷流」的來歷。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名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揮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苻堅站在壽陽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布陣整齊,將士精銳。連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類似人形,誤認為是晉兵,頗為驚慌,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何謂弱也?」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來歷。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這就是著名典故「風聲鶴唳」的來歷)。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單槍匹馬逃回烙陽。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不能久駐。北朝的侯景反復叛變,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五胡十六國時期,基本完成北方 統 一的前秦與盤踞江左的東晉政權於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開了一場「規模驚人」的大戰。這是一場北國勇武雄健之風與江左雍容散淡之氣的世紀對決,也是一次決定五胡時代 中 國 命 運 的 交 鋒。這場戰爭的結果完全出乎當時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史書告訴我們,東晉軍隊以少勝多,八萬晉軍戰勝了號稱九十七萬的前秦大軍。

這場令人錯愕不已的戰爭,所引發的影響和餘波遠遠超出了戰爭本身,中國中古時代三世紀、四世紀的政 治 格 局因此發生了改變。淝水之戰直接導致了前秦 統 治的 分 崩 離 析,後來前秦主苻堅也被叛亂者姚萇縊殺。而偏居江左的東晉,則賴此戰得以繼續維 持 其 政 權,漢文化正朔也藉此傳承下來。中國大 分 裂 、大 混 亂的 局 面不但未能終結,還愈演愈烈,南 北 統 一,被整整推後了兩個世紀。可以說,沒有前秦在淝水之戰後的 崩 潰,就不會有拓拔氏北魏的 崛 起,長達一百六十餘年的南北朝也無從談起,更遑論承襲於北魏北周的隋唐時代了。

淝水之戰的歷史影響是如此的重大,人們便熱衷於傳奇性的記述而忽略真實的歷史。千百年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令人耳熟能詳。苻堅的剛愎自用,謝安的紋枰談兵,都已成了無數文人和史家的談資。不少人認為,淝水之戰是一場偶然性壓倒必然性的戰爭。然而,淝水之戰不是一個孤 立 的 歷 史 事 件,欲了解淝水之戰的動因和影響,過程和細節,不能離開五胡亂華以來南北歷史的總進程。本文試圖探討「偶然性事件」背後的必然性因素,並著重過程解析而不輕易給出簡單的結論。

一、前秦的崛起與 統 一北方的征程

五胡亂華,始於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自永嘉之禍後,塞外胡族紛紛登上中國的 歷 史 舞 台,他們陸續 統 治了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帶――關中、關東和華北等地域。這一期間,漢人漸漸退出了北方的 政 治 舞台。在南北朝以前的整整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北方大地上五胡雜立,兵戈不休,各方勢力互爭雄長,諸如匈奴、羯、氐、羌、鮮卑等胡族走馬燈似的稱王建國,這一時期史稱五胡十六國時期。

前秦苻堅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苻堅於公元357年發動宮廷 政 變後登上前秦王位。從公元357年至淝水之戰前的大約二十六年裡,先秦軍隊東征西討,最後 統 一了北方大部。

前秦於公元357年消滅了以姚襄為首的羌族勢力,接著剿滅了後趙張平等地方諸侯。公元366年,前秦平定了匈奴右賢王曹轂、左賢王劉衛辰的叛亂。

公元370年,前秦命王猛、鄧羌率步騎六萬伐慕容鮮卑的前燕。前燕、前秦兩國,論經濟,人口,疆土,和軍力,前燕都強於前秦。也許苻堅的初衷只是討伐前燕,並無滅燕的企圖。然而戰事的進展卻大大出乎雙方的意料。王猛、鄧羌打敗了前燕太傅慕容評率領的四十餘萬前燕軍隊。隨後苻堅親率十萬大軍支援王猛,進而徹底消滅了前燕的軍事力量。建國六十餘年的前燕遂告滅亡。

公元373年,前秦發兵五萬,攻取隸屬東晉的梁州(今陝西漢中地區)和益州(今四川),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梁益二州,分別是漢高祖劉邦和蜀昭烈帝劉備王祚興起之地。早年梁益二州由東晉桓溫收復,並入東晉時間並不長,屬於東晉的戰略邊緣地帶,當時尚處於地方軍閥的半割據狀態。因而丟掉梁益二州,對東晉來說損失雖大,但未傷及元氣。

公元376年,前秦在東西線幾乎同時開辟了兩個戰場。前秦命苟萇、毛盛、梁熙、姚萇等將率步騎十三萬進兵涼州姑臧,前涼主張天錫兵敗投降,前涼滅。西線戰事尚未完全結束,苻堅命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率領幽冀兵十萬,又命俱難、鄧羌等率步騎二十萬人,另從西線涼州戰場抽調八千騎兵,分路進攻拓拔鮮卑的代國,代國遂宣告滅亡。此次滅代之役,前秦動用的總兵力約為三十萬人。前涼和代國被滅後,苻堅基本上 統 一了北方大部。

前秦 統 一北方的征程是一部武功赫赫的征伐史。《晉書·苻堅載紀》稱,「(前秦)平燕定蜀,擒代吞涼,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截止淝水之戰以前,天下形勝,除荊州、淮南與江南以外,前秦已得十之七八。前秦的疆域, 已是「東極滄海,西連龜茲,南苞襄陽,北盡沙漠」[1]。東方的新羅、肅慎,西域的大宛、康居、於闐,以及天竺等諸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友好關系。這一時期前秦十分強大,「雖五胡之盛,莫之比也。」[2]

然而,翻開《晉書》和《資治通鑒》的相關章節,我們會發現這部武功赫赫的征伐史同時也是一部叛亂不斷、戰禍頻仍、民族 沖 突 此起彼伏的歷史。自公元357年苻堅登位至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前,前秦發生戰爭的頻率相當驚人。除公元362年、363年外,每一年都有戰事。這些戰事中,除了上述「平燕定蜀,擒代吞涼」的 統 一戰爭及與東晉發生一系列小規模的戰爭外,大多數都屬於平定各類叛亂。內戰發生的頻率與外戰相當,說明前秦的 統 治並不穩固。

前秦在平定叛亂或征服鄰國之後,採取懲罰性移民,通過強制措施,把敵對方的部族大量遷至關中、關東與河北等地,企圖瓦解對方在原住地的 統 治。例如,公元358年,苻堅遷張平部民三千餘戶於長安。360年,十月,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奕干各帥眾數萬降秦,先遷置塞南,後被遷至塞北。365年,前秦擊敗匈奴右賢王曹轂後徙其豪傑六千餘戶於長安。370年前秦滅前燕後徙慕容以下鮮卑豪族四萬多戶至長安。 371年苻堅徙關東豪傑及雜夷十五萬戶於關中,又遷烏桓部落於馮翊、北地,遷丁零翟斌部於新安、澠池。376年,九月,前秦滅前涼後將七千多戶豪強世族遷徙到關中。同年,滅代後遷散拓拔鮮卑部落,安置於北部邊陲。[3]

強 制 性移民措施來源已久,兩漢、曹魏、西晉、後趙等朝均有大規模遷徙豪強、胡族的記載。 統 治階級為了消除這些勢力在原住地的影響,往往採取這種移民手段。前秦治下這種遷徙遠多於前朝,這與頻繁發生的民 族 沖 突 是相關的。苻堅的做法與前朝略有不同的是,他總是將戰敗一方遷徙至戰 略 核心地帶,如關中、中原,以及北部要塞北地、雁門等郡。這些被遷徙者到了新的居住地後,不少貴族淪為貧民。例如,前燕被滅後,有的鮮卑貴族竟在長安街頭販賣草鞋度日。這種遷徙政策雖並未真正起到加 強 統 治的作用,相反,卻大大加 劇 了不同民 族間的仇 恨。一旦天下有變,這些部族都將成為 不 安 定 的因素。

二、北方 統 一表象下潛藏的各種民族勢力

苻堅之 統 一北方,是 武 力 擴 張的必然結果。其內部各種勢力間政 治、軍 事的整合,以及北方各民族的融合遠未完成。此時各方軍事 勢 力被前秦強大的軍力暫時所 壓 制。這些勢力都是日後導致前秦在淝水之戰後 統 治 土崩 瓦 解的重要因素。稍作分析歸總,當時前秦 版 圖內割 據或隱伏的軍事勢力大致分為以下若幹部[4]:

·慕容鮮卑 。慕容鮮卑是當時鮮卑族裡最強大的一支。慕容氏所建立的前燕國,雖被前秦所滅,但鮮卑人被大量遷移至關中、關東等地,仍是逐群而居,易於聚集起事。慕容氏中的顯貴們,如慕容暐、慕容垂、慕容沖、慕容泓等人,紛紛出任前秦高官,並擁有一定的兵權。這種分散但並未消亡的勢力在淝水之戰後東山再起,建立了西燕和後燕。

·拓拔鮮卑。由於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拓拔鮮卑曾建立代國,從山西北部到漠北以南的廣大區域均在代國的實際控制中。前秦滅代後,苻堅的詔書中曾說,「索頭世跨朔北,中分區域,東賓穢貊,西引烏孫,控弦百萬,虎視雲中。」[5] 可見拓拔鮮卑的強大。代國的最後一任 統 治者為拓跋什翼犍。淝水之戰僅僅三年後,即公元386年,拓拔什翼犍之孫拓拔珪在內蒙牛川稱王,拉開了建立北魏的序幕。

·羌族。羌族為關隴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後趙時期,舉族被遷徙到關東。後趙末年,其首領姚戈仲降晉。姚戈仲死後其子姚襄叛晉,企圖以洛陽為基地建國。姚襄部先為東晉桓溫所敗,後為前秦所滅。後姚襄之弟姚萇率部眾降秦,姚萇屢立戰功,成為苻堅的愛將之一。淝水之戰後,姚萇率羌族建立後秦。公元385年,苻堅為姚萇俘獲後被縊死。

·前涼。公元376 年, 統 治了七十多年的張氏前涼為前秦所滅。淝水之戰中,張天錫於陣前降東晉。前涼張氏的勢力在淝水之戰後不曾恢復。前涼的疆域後為略陽氐族呂光所控制。

·略陽氐呂光部。臨渭氐苻氏與略陽氐呂氏均來自隴右。呂光曾為前秦大將,曾屢立戰功,對苻堅也忠心不貳。淝水之戰前呂光曾率七萬步騎遠征西域,討平西域三十六國。淝水之戰後呂光部卻並未返回關中救援苻堅,而是擊敗前秦涼州刺史梁熙,在涼州建立割據政權,史稱後涼,並繼續控制西域。

·鐵弗匈奴劉衛辰部。北人稱胡父鮮卑母為「鐵弗」。鐵弗匈奴劉衛辰部,早期時而降秦,時而降燕,反復無常。前秦滅代後,苻堅以黃河為界,河西歸屬劉衛辰。淝水之戰後劉衛辰占據朔方地,後被北魏拓跋珪所滅。劉衛辰之子為劉勃勃,即是後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大王。大夏國亦為北魏所滅。

·鐵弗匈奴劉庫仁部。劉庫仁原為代國的南部大人,前秦滅代後歸附前秦,被封為廣武將軍。黃河以東,前代國雁門、上谷、代郡等重鎮歸劉庫仁統轄。劉庫仁死後其弟劉頭眷代領部眾。

·烏桓。烏桓內附後散居於河北、關東等地。淝水之戰後烏桓人大都效忠於慕容垂,成為反對前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並為建立後燕國立下了功勞。烏桓族以張驤部、劉大為部、魯利部為最強。公元398 年(天興元年),張驤子張超據渤海郡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自稱烏丸王,被北魏滅。

·丁零族翟氏。前秦 統 一北方後丁零部被遷於新安、澠池等地。淝水之戰後首領翟斌率先起兵反秦,翟氏所部丁零人曾長期在中原與鮮卑人角逐。丁零部曾 統 治河北七郡,三萬余戶人口。翟斌率丁零族歸附後燕慕容垂後被殺,族眾被納入後燕。

·隴西鮮卑乞伏國仁。一支在隴西一帶輾轉遷徙的鮮卑族,首領為乞伏國仁。曾接受前秦 統 治,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當年)率部叛亂。公元385 年乞伏國仁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史稱西秦。

·後趙殘余勢力。後趙將領張平、李歷、高昌曾遣使投降後燕,又降東晉,最後又歸附前秦,各受爵位,一些人甚至同時擁有這三國的爵位。他們搖擺不定的目的是為了中立自固,這樣一來,也使中原局勢徒生變數。勢力最大者為張平,曾一度佔領山西全境。張平後被前秦所滅,張平本人被任命為大將軍。張平的養子為猛將張蚝,曾參加淝水之戰。

苻堅雖 統 一了北方,部族兵制依舊保留下來,各民族的軍事勢力並未被完全消除,民族喪亂的根源依然存在。正如公元360年苻融勸諫苻堅時所稱的那樣,各胡族雖表面臣服前秦,「實貪地利,非懷德也;不敢犯邊,實憚兵威,非感恩也。」[6] 前秦大舉進攻東晉時,各部勢力都在等待淝水之戰的結局。前秦勝,對他們並無不利,各部首領都可加官進爵。若前秦敗,也許這也是他們所盼望的,他們可以伺機再起,割據稱王。淝水之戰,對苻堅來說,是一場命運攸關、勝得敗不得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