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高考1977》在搜搜電影直達區的評分是
片名:高考1977 Turning Point 1977 (2009)
類型:劇情 評分:6.8(263人評分)
導演:江海洋
2. 勵志高考的電影
《高考一九七七》
1977年12月10日,改變一代人命運的高考在這一天復甦,「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蘇醒了」。《高考1977》是一部由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等聯合出品,王學兵、孫海英等演員主演的文藝劇情片。影片以70年代末東北某農場知青的經歷折射1977年恢復高考為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
《我要進前十》
《我要進前十》該片幽默歡樂地呈現了高三學生的苦逼生活,影片講述了高考前夕,一直在班上排名倒數第一的高三學生葉小輝,為滿足父親的虛榮心,決定在模擬考試中考進全校前10名。該片以中國學生揮之不去的夢魘——高考為主題,再現了共屬於90後的集體校園記憶,該片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的畢鑫業執導,榮獲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最佳網路劇情片。
《青春派》
《青春派》是由劉傑執導,董子健、安悅溪、秦海璐等主演的校園青春喜劇片。這部影片真正從片中的那些學生的角度出發,真實地再現他們歷經高考前後那段日子的生活,片中出現的大量學習氣氛緊張的教室、宿舍學習場景以及嚴師、口號、決心等等元素都在這一段記憶中具有特別的象徵意義,這些熟悉場景的再現無形中使得影片貼近真實生活,顯得自然親切,更具說服力。
《全城高考》
《全城高考》獲得了影迷、媒體各方的一致好評。觀眾普遍都認為影片喚起了所有人溫暖的回憶,十七歲的懵懂、沖動、憧憬,形成了影片的主線。業內人士稱,影片是2013年最讓年輕人溫暖和感動的影片。
影片主要講述了四個高三學生以及老師 家長 社會在一場青春無悔、感動時代、見證風華、牽動每一個中國人神經的高考大試面前的所思所求、所苦所樂。
六集紀錄片《高考》
該片共六集,分別為《毛坦廠的日與夜》(上下)、《久牽的孩子們》、《走出大山》、《留學大潮下》、《校長的選擇》,從多個側面走近並記錄2014年高考的故事。《毛坦廠的日與夜》於2018年9月22日在德國法蘭克福獲第三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長紀錄片獎
《誰的青春不迷茫》
《誰的青春不迷茫》是由光線傳媒出品的校園青春片,該片改編自劉同同名小說,講述了「好學生」林天嬌和「學渣」高翔,從偏見到和解,再到互有好感,反映青春期學生成長煩惱的故事。該片於2016年4月22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主演中沒有明星大牌和票房擔當,而是一批初出茅廬的演員。就是這一批陌生面孔,卻勝在青春洋溢,每個人臉上都充滿朝氣和活力,使得整部影片也是朝氣蓬勃,片中的眾主演感覺就像是觀眾學生時代的某個高中同學,青澀卻很養眼(《新快報》評)。
3. 電影高考1977主要內容
1977年的夏秋之間,在東北某農場三分場。 革委會老遲在床上輾轉反側,睡的極其不踏實。農場的路要翻修,定誰做隊長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老遲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友是個北京知青,是老遲的愛將,人聰明又肯干,最重要覺悟很高。 不過最近,讓老遲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公然和右派之女陳瓊談起戀愛來。潘志友和陳瓊卿卿我我的在樹叢間,突然被跳出來的巡邏隊員抓住,給揪了起來。潘志友喊著:「主任……」老遲一下子醒了,他從床上坐起來,突然眼睛一亮。為什麼不給陳瓊個機會,讓她走的遠遠的!對,就這么辦,老遲心裡踏實了,笑眯眯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遲正在為轄區內的沼澤地大雁窪未來的良田計劃運籌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卻在百無聊賴地守候在操場上的流動電影放映機前,看著新聞紀錄片——北京一場似乎與他們毫無關聯的足球賽。當大家驚訝地看到鄧小平出現在電影屏幕上時,頓生一些異常的興奮,並且敏感地意識到這一幕很可能和未來有著一定的關聯。 這些知情多半來自大城市,看似習慣了這種戰天斗地的生活。然而實際上,改變命運的想法一直在強子(張國強)、小根寶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湧動。一個最關鍵的機會,就是獲得農場的推薦去讀大學——這一點恰恰使得老遲宣布的修路先遣隊計劃成為知青們垂涎的要點。立功、受推薦、讀大學告別知青生涯,強子他們在沉默中勾畫著自己的夢想,但讓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老遲最終將先遣隊隊長的職務給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陳瓊。 強子等人很不服氣,陳瓊卻是受寵若驚。潘志友也顯得非常吃驚。陳瓊算是老遲最不待見的人之一了,這樣重要的任務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時間摸不清老遲葫蘆里賣的什麼葯。陳瓊出身「歷史反革命」家庭,雖然父母離婚但對她的影響依舊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她安於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場直屬連連長,北京知青潘志友戀愛,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過日子,但是實際上,她是極其自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配不上潘志友。 不過,老遲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讓陳瓊靠先遣隊建功,自己順理成章將其報送大學,讓這對階級成份差異巨大的年輕戀人勞燕分飛。潘志友珍惜與陳瓊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學對於改變戀人命運的意義。而屢受打擊,急切需要「向組織靠攏」的陳瓊幾乎習慣了別人操縱她的人生,在逆來順受中等待著自己未來的走向,哪怕老遲要另外給她介紹對象,她竟也一口答應。 雖然陳瓊獲得了先機,但是為了得到讀大學的推薦,其他知青們還在做著競爭。他們決定用扛大包的比賽方式來一決勝負,看看誰能拿到推薦表。 最後,還是他們中最弱小的小根寶贏了,因為他獲得了潘志友、強子等人的強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寶也第一次收獲了自信和希望。 陳瓊雖然獲得了一直夢想的榮譽,但是她心裡依然像塊石頭一樣壓著難受。只要一想到父親陳甫德的樣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親把她帶到如此絕境。 而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的陳甫德,為了讓女兒參加高考,不顧一切禁錮,逃出生天的來到農場附近,既想立刻開始給女兒復習,又怕女兒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強子。於是,強子成為了率先獲得考試復習機會的知青。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不脛而走的消息讓大家苦苦支撐的「死水」局面震動出漣漪——高考制度將於當年恢復,推薦上大學從制度上就此成為了歷史。 傳言、遲疑、猜測、激動……機遇的大門不再是一張薄而沉重的推薦表,而是向每個急於改變命運的知青打開了。8年積聚的清苦生涯,憤怒和痛苦,如積累的火山開始滾動起他們的岩漿。就連無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陳瓊也開始不安和騷動,因為他們隱約感受到,一場社會的變革即將到來。 對此,有一個人是難以接受的,那就是老遲。這么多年的農場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獲了成績,當然,同時也收獲了一種固定難移的思維模式。當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們暴露出一點點動搖他權威的苗頭,他都會全力予以禁錮和制止,更何況這一次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引誘和動搖,他豈能接受自己權威受到這樣的挑戰。 老遲依然使用一貫方式,迫使知青們了解「現狀」——農場當家人還是他一個,要考試的,必須獲得推薦。他當然下意識地排斥著,堅決認定那是謠言,更加嚴厲地管轄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動地安排著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軌跡,更試圖用全力推動大雁窪的計劃和憧憬,讓一切恢復到「正軌」。 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首先,他發現以強子為首越來越多的心思萌動的知青開始自發復習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權威不可避免的動搖了;最終,連他的愛將潘志友和他眼裡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陳瓊也擺脫了他的「緊箍咒」,老遲居然目睹他們雙雙睡到了一張床上…… 軍人出身的老遲豈肯束手就擒,盡管他最終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變革的事實,但是他掌握的公章並沒有過時,憑此他足以設立決定每個人命運走向的關隘!而對另一件令他操心的愛將生活問題,他則利用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陳甫德貿然趕來的秘密,對陳瓊施加著壓力,陳瓊違心出賣父親的表現也讓老遲覺得大局在握。 然而,堵住火山的噴發可不是容易的。當目睹機遇如此接近,而老遲人為製造的困難又如此現實時,強子他們憤怒了,他們絕食抗議…… 老遲曾經無比堅持的立場最終動搖了,潘志友適當的勸誡,陳甫德對女兒無私的愛,最終喚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小根寶因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觸動了他,畢竟,在鐵的紀律外衣下他還是一個善良的長者。在大雁窪關鍵的燒荒戰役中,他感慨過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燒的野草那樣永不回頭了。 最終,他通過潘志友悄然打開了缺口,也在趕考的知青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支柱。 1977年12月10日,改變一代人命運的高考在這一天復甦,「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蘇醒了」。孤獨地坐在考場外的老遲等來了拿著填滿考卷卻沒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終究會留下;而想離開的,無數像老遲這樣的「主任」再也不會動用他們的公章設置障礙了—— 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 張國強(強子),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 皮奉山(老皮),上海機械學院機械製造系錄取……
4. 高考1977
從一部電影的創作質量上看,《高考1977》也許算不上是一部傑作,但看完這部承載著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影片,卻仍免不了讓人唏噓感嘆一番。其實,這部影片可以為人們看待中國這30年的歷史變遷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視角,它講述的是30年前一群農場知青經由高考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故事。
當年,重新開放的高考為無數人生命轉折提供了巨大的歷史契機,將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從水深火熱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來。而30年後的今天,高考卻變成了遭人詬病和不滿最多的一種國家制度形式。在這30年裡,高考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容易在社會不同代際之間形成文化代溝,並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齡層次觀眾對這部影片觀影反應的截然對立。
比如,30年前經由高考改變了生活軌跡的人,今天說起高考一定不會忘掉「感恩」二字。對那一代人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當年鄧小平當機立斷決定在三個月後恢復高考,假如不是鄧小平力排眾議,決定把印刷毛選五卷的紙張調撥來用於印刷高考試卷,假如不是鄧小平從報考須知中刪去「組織批准」這四個字,那今天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將面臨一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但是,因為這個原因就可以把歷史演進的動因歸結到某個個人身上去嗎?因為某個偉人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起過關鍵作用,就可以用一種誇張的英雄史觀來看待歷史的發展嗎?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對於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種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但這是一種被道德化了的歷史意識,很難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歷史哲學得到其他代際人群的共鳴。
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對偉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種抒情的言說方式,似乎很難被作為晚輩的觀眾所普遍認同。人們面對歷史,任何時候,僅有激情都是不夠的。歷史的發展也很難用善惡、恩威這些簡單的道德概念來解釋。大多數情況下,看待歷史還是更需要哪怕有點冷漠,卻相對比較中立和穩妥的客觀和理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開頭那一幕農場知青在廣場上看露天電影,從銀幕上看到鄧小平復出的橋段,就遠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說服力。它用一種不動聲色,又質朴內斂的影像呈現,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特別是中間忽然停電,知青用腳踏車發電繼續收看《新聞簡報》的段落,應該被看成是本片的一處神來之筆。它把知青內心那種期待變革的飢渴和焦灼,不露痕跡卻又淋漓盡致地宣洩了出來。這才是一種真正的電影敘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高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該是參加高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一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
當然,老遲最後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幹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看到老遲親自開著農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里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後,他終於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局,不應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嘆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徵。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於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於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於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身於權力巔峰的人,對於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麼,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威發起了挑戰。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於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姦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瞭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威的象徵,是中國集權時代話語霸權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里傳出的是組織權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瞭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瞭望塔是某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力、塑造威嚴的權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系。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里仍有一個最後死於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盪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後只能用死於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場。對於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可是,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盡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潘志友大概是一個爭議性的人物。今天許多人未必能理解他的選擇。我想這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形。畢竟時過境遷之後,不是所有的犧牲都能得到後人公正的評價。中國一向是一個對時間與速度有著高度迷戀感的國度。中國這30年的發展變化,基本相當於其他國家100年的發展。這造成了中國人一種十分特殊的時間觀念,也使得中國老百姓成了這世上最擅長遺忘的一群人。早就忘了,許許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早就忘了,許許多多為了信仰而付出的犧牲……。
從別處看的影評,希望對你有用吧!
劇情簡介 · · · · · ·
「那是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我們,他說,孩子們,走,我們讀書去……」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復是「總設計師」鄧小平書就的大手筆,也為日後中國社會的變革埋下重要的伏筆。
本片故事立足於東北某農場三分場一堆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們中有被分場革委會主任(老遲)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則是不堪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變 「知識青年」命運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強子、陳瓊、小根寶等)。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際,鄧小平的復出,高考制度的變革讓幾乎在苦中作樂的環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環境,要想真正走出「鯉魚跳龍門」的一步,甚至僅僅是獲得嘗試的資格都談何容易,志願報考和單位推薦的顛覆、青春的萌動和農場管理者思維的差異、渴望改變命運和家庭成分歷史「斑點」之間的鴻溝……不同的人,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做著命運的搏擊...
5. 求上海公園、 高考1977完整版下載
http://bbs.btwuji.com/read.php?tid-251774.html
《上海公園》
絕對能下
絕對是DVD的,剛剛出來的
絕對信譽保證,哈哈
趕緊下吧
祝你好運了哦
6. 求八九十年代電影校園勵志電影,好像是高考階段的,大陸拍的!!!!!!
高考1977 片名:《高考1977》 主演: 王學兵 Xuebing Wang 孫海英 Haiyin Sun 周顯欣 Xianxin Zhou 影片類型:劇情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09年4月3日 片尾曲演唱:中國著名歌唱家 宋祖英 校園 立志
7. 求 高考1977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鏈接,謝謝
鏈接:https://pan..com/s/1IFSCOD9oSFTdtfVnpeSQcw
《高考1977》是一部由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等聯合出品,江海洋執導,王學兵、孫海英等演員主演的文藝劇情片。於2009年4月3日全國公映。影片以70年代末東北某農場知青的經歷折射1977年恢復高考為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
8. 求高考1977的百度雲盤資源。。
《高考1977》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0ZSNKHl96cMNC37UJ-eDQ
1977年,攪擾中國人民整整十個年頭的文化大革命業已結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軌,在這百業待興之際,中斷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復。
東北某農場內,生活著一群來自四面八方、身份各異的知青。他們將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片黑土地,卻不知自己的明天將在何方。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到這里,讓 年輕人們的心再次躁動起來。適逢農場負責人老遲(孫海英 飾)正在醞釀修路計劃,只要在建設中取得良好表現就有機會受推薦去念大學。知青們為此蠢蠢欲動,而另有打算的老遲卻把機會給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陳瓊(周顯欣 飾)。原來陳瓊和老遲的愛將潘志友(王學兵 飾)是一對情侶,他打算藉此將二人拆散,讓潘紮根於此。然而充滿著理想的年輕人是會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還是隨波逐流接受命運的安排?